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4-04-25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1

一、全市事业单位运行发展总体呈现良性态势

(一)事业单位

机构编制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该市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通过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策、规范管理程序、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建立起了科学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是事业单位机构总量得到较好控制。严格执行省、市编办提出的“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的要求,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和编制。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对49家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改制转企、22个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对教育、农业、国土系统中职能相近、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等措施,使得事业单位的机构数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从的673个减少到目前的548个。

二是事业单位编制数量得到较好利用。坚持严控总量。始终执行“统一承办,一支笔审批,一个文件下达”的“三个一”规定。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宜,严格按审批权限执行,各部门先报请机构编制部门,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提请市编委会集体审定或经过编委会提请市委、市政府审批,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坚持收回精减。在至的全市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收回事业编制2247名;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以核定的总编制为基数,乡镇事业编制总数由原来的1724名减至1342名,减少382名,精简22.1%;乡镇畜牧兽医改革中,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由359名减少到194名,精减事业编制165名。坚持调整存量。在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额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调整情况,及时合理地调整事业单位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做到“编尽其用”。

三是事业单位实有人员数量逐年递减。通过事业单位改制和改革,近几年来事业单位人员得到较大幅度的精减:至的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精减1716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事业单位分流210人。坚持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进人,从起该市事业单位实行“凡进必考”的进人政策,严把人员的“入口关”;特别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按照上级要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都已精简到位,人员基本上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确因工作需要人员可在各乡镇事业单位之间实行调剂;市属事业单位除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等政策性增人以及引进必要专业性人才,对人员的绝对增加也实行了严格的控制,至今,该市事业单位人员已连续六年保持了负增长。

(二)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稳步提高

近几年,该市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关系,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一是从人员经费上对全市事业单位的发展给予了保障。目前该市事业单位财政全额预算人员占67%,财政差额补贴人员27%,自收自支人员占6%。全额人员的工资是由市财政全额保障的,差额人员的工资该市一般是按每人1元/年的标准发放的(卫生系统除外),市财政负担的比例达到94%。特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事业站所人员都按规定缴纳了养老、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4000元/年提高到每人1元/年。

二是改革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结构。,根据上级要求,对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标准;,对事业单位每人每月增加了300元的绩效工资总额,由单位考核发放,进一步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实施了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在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后,该市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拟定方案,想方设法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筹集资金,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的工资待遇,目前这项工作已实施到位。

(三)事业单位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经过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直接服务“三农”作用明显加强。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原来9个减少为6个,为了加强国土、水利、畜牧兽医、广电等事业单位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上级要求,将乡镇国土资源所、水利站、兽医站、广电站全部上划到市主管部门垂直管理;既加强了事业站所综合执法力度,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事业站所多、线长、人员散的被动局面。

(四)事业单位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强化

通过尝试转变经费管理形式,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促进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前几年的对乡镇卫生院实施改革,推行“两权分离”,即经营权和所有权分

离;对有线电视台、乡镇广电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行了改制转企,推向市场,增强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自身发展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主体地位不能完全独立。主要存在:少数主管部门将事业单位等同机关内设股室对待,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各股室工作人员一起办公,与机

关股室工作人员享受着同等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相当于机关的股(室)长,其它单位将事业单位视同机关的办事机构。有的事业单位有独立帐户,但是财务上没有什么财务自主权,少数主管部门以财务统一管理和“一支笔”审批为要求,实行财权的绝对控制。

(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存在被借和借人现象。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长期被主管部门借用。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少数主管部门长期借用所属事业单位人员到机关帮助工作。事业单位为维持本单位工作正常运转,只好雇佣部分临时人员来完成工作。

(三)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少收费运转困难。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通知》(苏政发78号),决定取消和停止5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项政府性基金项目、规范调整62项行政事业性收项项目,自9月1日起执行。这对该市部分依靠政策性收费生存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影响很大,不少事业单位举步维艰。

三、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

一是要政事分开。要真正将事业单位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科学界定各自职能,应该由行政机关履行的职责,不能擅自委托事业单位承担;应该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能变相行政化,做到还事于事,实现事业单位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二是要简政放权。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不再大包大揽,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逐步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从过去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移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并承担民事权利义务,让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进入社会,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其从党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发展主体。

三是要严格《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制度。事业单位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只要持有法人证书这一通行证,就可以以法人的名义开展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以任何籍口刁难事业单位开展工作,充分保证事业单位法人在社会经济大潮中的地位。

四是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经济自主权。按照统一性、完整性、效率性、公开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综合管理体制和严格的财经审批制度,实行专户管理。由财政、审计监督、主管部门定期对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以任何名义乱收费或超标准收费;同时,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实行定岗定员,下大力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是建立人员定编定岗信息库,并随时对其进行更新。各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如实申报本单位机构、编制、职数、实有人员信息,正确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各项规定和措施,各单位信息库中人员的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抽调、借用或混用。

二是从严控制事业单位借用工作人员。对确因工作需要借用人员的,必须要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加强管理,从严控制。要严格借用条件。只有符合因承担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因开展短期性、突击性工作,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等原因外出三个月以上,或者是空编较多等三种情况之一的,事业单位才可以临时借用人员帮助工作。但借用人员必须为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且政治可靠,诚实可信,能够胜任借用期间承担的具体工作。不得借用试用期未满的人员及非事业性质编制人员。要严格借用手续。必须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对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需要借用的人员,要经主管部门和市分管负责人同意,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发借调通知;其余情况须由借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和借用时间,经市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并备案。要严格借用管理。在借用期限上,除按照完成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的整体工作进度外,其余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如要延长借用时间,必须要办理借用延期审批手续,但最长不得超过1年。在人员管理上,借用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由借用单位负责,其人事、工资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借用期满后,借用人员应及时返回原单位,借用单位也应及时向借用人员原单位书面反馈其工作表现的评价意见。各单位若出现擅自借用人员的情形将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被借用人员在考核时,不得确定考核等次。

三是建立混岗滥借人员约束机制,定期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五位一体”的综合约束机制,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发的《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据,对长期被抽借到其它部门帮忙的人员,可采取核减其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的制约手段,确保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数和领导职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对私自借用临时人员不申报的,市编办将冻结其单位的机构编制、不再办理该单位人员入编手续,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录用、聘用、调配人员、审批人员工资,财政局不予核拨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银行不得开设账户,直到纠正为止。

(三)实行动态管理,规范事业编制配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事业单位的职责、工作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部分单位原定的人员编制、经费形式等已不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因此,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调整情况,对事业单位的编制、人员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职能增强的单位或新增设的单位要相应地增加编制,对职能弱化的单位要相应地减少编制。通过编制的封存和再调整,以达到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调配职能,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具体规定,合理界定各类事业单位编制配备的具体标准,做到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编制配备上存在的同一事业单位使用不同性质编制的问题,编制性质必须和机构性质相对应。即: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别只允许使用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和人员,保持同一性质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配备的单一性和统一性,便于机构、编制和人员的规范管理。

(四)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对全市现有事业单位职能和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分为管理类、执法类、公益类、服务类四大类型,分别实施改革。

一是对管理类和执法类事业单位,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要求进行改革。坚持政事分开,对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能够收归相关政府部门的要予以收回;实施依法行政,凡明确继续承担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履行执法职能;同时从公正执法的角度考虑,这部分单位的经费应逐步过渡成财政全额拨款,使它们能够正确履行职能,公正执法,并取得合法合理的罚没收入;在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二是对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改革思路,重新优化调整布局。对部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有一定创收能力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适当给予财政补助,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经费自理过渡;对创收能力弱,经济不能自力承担的纯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强化政府投入,严格按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人头”经费,并根据专项任务和建设项目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以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引进民间资本举办社会事业,实现事业单位投资多元化:按照“提高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广泛吸纳民资外资兴办各类学校。

三是对服务类事业单位,继续加大转企改制的推进力度,财政不再支持或补贴,要积极引导其向企业或中介组织过渡,待条件成熟后,将其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对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可分别采取清退、清算、整合等不同途径予以处理。

四是对一些规模小而且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可实行资源整合,这样不仅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提高办事效率,而且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的工作格局。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2

从本人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 办公经费的开支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占乡镇财力的很大一部分, 由此可以说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都是由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因此, 我们以此为目的来展开调查, 试图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角度来找到一些突破口以及一些解决的办法, 从而达到规范管理、节约且有效的使用资金, 来达到促进财政工作上的水平的目的。

1 基本情况

近几年, 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除此之外, 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 对当地行的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从基础抓起, 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监督与管理更加严格, 每年都由上一级的财政监督局负责, 对下级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不定期的各项抽查, 例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最后是每年上一级的财政部门都组织下一级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 例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各级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具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 并且形成了严格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大体上每个工作季度都能够有效的完成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的工作。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2.1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从我们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比较明显的处于低下的状况, 例如:截止2014年8月底,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之中, 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点四;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的职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一十七点六;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甚至出现部分行政事业的会计人员表示对所需要统计的内容以及会计的有些科目的应用不清楚, 甚至全然不知。更加严重的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选择按照前任会计的做法去做, 不过正确与否, 前任会计怎么做, 现任也就跟着做。哪怕是单位中新的会计制度实行, 也不能熟练的掌握好, 而是仍然使用旧的会计制度。由此看来,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片偏低是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内在因素之一。

2.2 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

1) 缺少第三者的监督。尽管有些单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但由于缺少监管, 出现明显的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些单位通过设立民主理财小组、添加财务公开栏目的形式来进行监督, 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目前存在的复杂的利益关系, 民主理财小组以及财务栏目公开这些形式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收效甚微。由此看来, 没有真正的第三者来监督, 仅仅是靠自我监督、偶尔的检查这些方式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是很难落实到位的。

2) 审批制度存在缺陷。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坚持“一支笔”制度, 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 但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权力比较集中, 开支不管是否合理, 单位领导说了算。其次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 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 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 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 签批质量是很难保证的。例如在资金的使用时, 有些单位的资金支出控制不严格, 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 在审批的时候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情况不理想。

2.3 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1) 会计人员职责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并不是固定的一个职位, 而是身兼多个职位, 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 也可能是秘书, 或者是其它岗位上的。会计员身兼多个职位甚至是身兼重要职位, 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常见。

2) 外界支持比较弱。对会计人员开展的, 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比较少,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素质。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 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 绝大多数仅仅限于部署工作、监督检查, 然而对于出现的问题, 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 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

3 解决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首先通过一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第二是应该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并且培训的方式应该规范, 培训完毕的考核应该严格的进行。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3.2 政府介入, 财务部门负责, 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

1) 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彻底摆脱之前出现的监督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从而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的考核中应该添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考核。

2) 认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先学习和借鉴其它地方的先进管理经验, 并且广泛听取下级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为基础, 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论证之后, 严格按照“统一尺度, 统一要求, 便于操作, 便于考核”的要求, 认真的修订和完善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而真正的实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3) 合理的分清楚财务管理的界限。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 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完成好的;哪些是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完成好的。区分责任, 区别情况, 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

3.3 财政部门的参与, 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

首先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聘用与撤换, 都应该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才能通过, 不能有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决定。其次应该建立完整的定期考核制度。对会计人员建立档案, 对优劣情况进行褒奖。最后会计人员应该制定详细的财务报表, 并且公示出来, 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濮阳市;市直单位;档案人员;调查分析

最近,笔者对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调查设计了专兼职、档案工作年限、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文化程度、专业职称、培训、待遇、学术研究、科研等项目,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收回79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

1 调查分析

1.1 专、兼职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专职档案人员33人,占47.14%;兼职档案人员37人,占52.86%。不难看出,目前,濮阳市基层档案室仍然是兼职档案人员占的比重略大。

1.2 从事档案工作年限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从事档案工作在1年以下的20人,占28.57%;1年至5年的32人,占45.71%;6年至10年的7人,占10%; 10年至20年的7人,占10%;20年以上的4人,占5.72%。不难看出,濮阳市基层档案室仍然存在着档案人员更换频繁的现象。

1.3 年龄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年龄在20岁~30岁的19人,占27.14%;年龄在31岁~40岁的33人,占47.14%;年龄在41岁~50岁的15人,占21.43%;年龄在51岁以上的2人,占2.86%;弃权1人,占1.43%。不难看出,40岁以下的共52人,约占比例为四分之三,是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队伍的主力军。

1.4 文化程度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者3人,占4.29%;本科文化程度者46人,占66.71%;大专文化程度者19人,占27.1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者2人,占2.86%。可以看出,目前,具有本科文化程度者在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队伍中占主导力量。

1.5 专业文化程度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学历是档案专业的4人,仅占5.71%;无档案专业学历的66人,占94.29%。可以看出,目前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队伍中档案专业者仍然较少,引进档案专业人才已刻不容缓。

1.6 专业职称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职称的人员11人,仅占15.72%(其中,具有初级职称的3人,占4.29%;中级职称的5人,占7.14%;高级职称的3人,占4.29%);无专业职称的人员59人,占84.28%。可以看出,目前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档案专业文化程度不容乐观。

1.7 培训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参加过档案培训的52人,占74.29%(其中,培训1次的21人,占30%;培训2次的17人,占24.29%;培训3次的6人,占8.57%;培训4次的4人,占5.71%;培训5次以上的4人,占5.71%。培训1天的22人,占31.43%;培训2~3天的23人,占32.86%;培训3~10天的6人,占8.57%;培训30天以上的1人,占1.43%。);未参加过档案培训的18人,占25.71%。可以看出,多数单位档案人员参加过档案业务培训班,但学习培训时间较短,多数都没有系统学习培训过档案专业知识。

1.8 待遇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2人,占2.86%;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9人,占12.86%;月收入在1501~2000元的26人,占37.14%;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29人,占41.43%;月收入在3001~5000元的4人,占5.71%。可以看出,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待遇相对偏低。

1.9 学术研究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发表过档案专业论文的21人,占30%(其中,发表一篇的10人,占14.29%;发表两篇的7人,占10%;发表三篇以上的4人,占5.71%);未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占49人,占70%。可以看出,发表过专业论文的人员还不足调查人员的三分之一,目前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档案专业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1.10 科研情况。调查情况显示:70名档案人员中,主持或参加过档案科研课题的8人,仅仅占调查人员的11.43%;未主持或参加过档案科研课题的62人,占这次调查人员的88.57%。可以看出,目前濮阳市直单位档案人员档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2 若干思考

2.1 原因分析

2.1.1 更换频繁且兼职过多。部分基层单位领导随意更换档案干部岗位,多则一两年,少则几个月就被调整岗位,人员经常处在“新手”状态;还有部分单位档案人员,一人身兼多职,除负责档案工作外,还兼有文书处理、机要、保密和内勤等工作,影响了单位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2.1.2 重视不够且人才缺乏。部分基层领导对新时期档案工作不太了解,个别领导还认为基层档案室就是收集、整理、保管档案的地方,经费投入少,档案专业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稀缺,队伍整体文化程度和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需要。

2.1.3 待遇偏低且晋升渺茫。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待遇不高,除了工资以外没有其他收入,致使跳槽转岗现象频频出现;加上提拔交流的机会与其他岗位相比相对较少,有的档案人员坚守工作岗位,但熬到退休了还只是个科员,难以充分调动基层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4 人才断层且培训不够。过去老中青三代人承上启下,即使不培训也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熟悉业务,适应工作需要。而人才断层与人才流失,使得档案干部新老自然交替的机制荡然无存,管理经验传递的链条中断。档案业务培训社会化、效益化,由追求培训效果的急功近利演变到培训收费的急功近利,最后变成了对档案员作用不大的“短平快”的炒鱿鱼式的培训。档案业务培训班使得缺乏管理经验和基本业务技能的新上岗人员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无人顾及。另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监督中过分强调档案业务而放松了对档案人员的要求,也是导致基层档案人员工作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2 应对措施

2.2.1 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一是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广大基层档案人员通过学习训练使自己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政治敏锐性和严明的政治纪律,以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履行好档案工作的重要职责。二是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档案人员要努力学习档案法律知识和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现代化技术、知识,不断了解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注意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时代档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为做好档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以不断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2.2 大力加强专业继续教育。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真正启动档案人才工程,将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如登记、统计、考核、评估、奖励制度)与约束和激励机制,促使档案人员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地参加定期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重视实效”的方针,切实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科学选择档案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课程内容,按岗位、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继续教育。

2.2.3 不断夯实基础业务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对于刚刚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可以系统讲述档案专业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着重解决应知、应会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迅速胜任自己从事的档案工作;对于从事档案工作时间较长的档案人员,应着重提高档案理论素养和更新专业知识、改革知识结构,丰富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濮阳市档案局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工作思想,围绕基层单位和档案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采取的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归档指导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按部门、按行业深入基层,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讲,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地进行培训,努力做到不遗漏一个基层单位,为档案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

2.2.4 全面提升人员创新能力。一要注意总结档案前辈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站在档案前辈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二要注意发现和总结老档案失败的创新经验,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三要学会借鉴和组合,使自己在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再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四是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2.5 努力增强九种思想意识。一是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档案的维护与备份,确保档案实体安全;二是增强规范意识,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办理清点、验收、交接和签字手续,减少随意性,以保证档案的完整;三是增强保密意识,做到档案信息不从自己口中泄露,差错不在自己工作中发生,保证档案信息安全;四是增强信息意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五是增强主动意识,主动深入到各个部门和相关岗位收集已经形成的档案资料,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六是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档案资料的科学分类,并十分熟悉所管理的档案内容,便于随时查阅和利用;七是增强形象意识,对待服务对象做到细心、热心、真心和尽心,以快捷、准确、优质的服务树立起档案人员的良好形象;八是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档案有关规定进行档案的开发、开放、公布与利用,防止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情况发生;九是增强现代化意识,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档案服务工作,努力学习现代化设备的实践技术,为档案工作的发展跟上时代节拍。

2.2.6 努力确保指导监督到位。一是要不断完善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开展监督、指导的机制。要建立事前监督、指导机制,明确监督、指导的对象和范围、工作内容;要建立事中监督、指导机制,严格按照监督、指导的内容,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开展监督、指导工作;要建立事后监督、指导机制,对监督、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中的问题要及时跟踪,对整改结果要及时反馈。二是要不断创新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开展监督、指导的手段。要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为主要手段,将执法检查与业务监督、指导结合起来,扩大执法检查的覆盖面,增加频度,强化力度;要以专项档案业务检查为重要手段,对基层单位档案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把基层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安全保管、提供利用、现代化管理等业务工作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不断强化基层单位档案业务工作。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4

一、我市开展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情况综述目前,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授权财政部门派驻单位履行整体财务活动监督职责的人员,派驻财务总监的对象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及其他收入数额较大的单位和使用财政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我市从1999年11月开始探索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工作以来,至目前为止,全市共成立7个派驻财务总监管理专职机构,共向60个市(县)直行政事业单位派驻专(兼)职财务总监40人。根据《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总监管理办法》(梅市府办[2002]23号),财务总监行使的职权主要有:监督单位是否按照《会计法》设置会计帐簿、记录会计凭证、形成会计报告,监督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单位收支预、决算方案的编制;监督追加预算、基建资金、专项资金的申请及其二次分配方案;监督单位预算、追加预算、基建资金、专项资金的二次分配方案的执行情况;监督派驻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的情况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单位依法取得、使用、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罚没收和国家专项资金、监督单位国家财产的占用和使用,确保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监督国有资产使用费的收取、缴交和管理。二是乡镇会计集中核算。其具体做法是“集中核算,统一帐户,分户管理,权属不变”,即统一使用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的一个帐户,注销镇属各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各个帐户;取消各个部门的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每个部门重新选任一名报帐员;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独立核算为统一核算,变统收统支为报帐制。目前全市共有32个乡镇试行了乡镇集中核算的改革模式。三是村帐镇管。xx从2002年8月份起试行村帐镇管。该镇做到“统一一个帐户”,即注销各村在信用社开设的12个帐户,统一使用镇开设的一个帐户;“取消一个岗位”,即取消12个村的会计岗位;“转变三个职能”,是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独立核算为统一核算,变统收统支为“收支两条线”。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管理范围,12个村的所有收支均列入统管范围;二是明确资金的权属。凡纳入统管的各村资金,其资金的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仍归属各村不变;三是明确统一会计核算。各村所有资金的具体收支、结算和资金的监督,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均由镇办理和承担。

二、我市会计委派制度改革的成效与不足我市试行的三种会计委派制度改革模式,是深化财政改革的产物,在其运行这段时间以来,取得了如下成效:

1、向行政事业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后,较好地加强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保证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入库,有力地履行了监督职能,防止贪污、挪用、转移资金,公款私存等不法行为及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杜绝虚假会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财经法纪得到较好贯彻,同时,派驻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2、乡镇会计进行集中核算和实行村帐镇管后,一是健全了帐务,堵塞了漏洞。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乡镇所属部门(村)都有帐户变成只有一个收支总帐户;由分散管理、独立核算变成集中核算、统一管理,这就有利于贯彻落实《会计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财务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乱收滥支等问题,克服了干部与干部之间互相猜疑、闹不团结的问题。二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滋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对各部门(村)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堵塞了不合理的开支。三是保证了乡镇和村委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及时发放。我市试行会计委派制度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总监的监督权力较难得到有效落实。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以及部分单位存在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财务总监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行使正常的监督权力。二是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虽然较好地履行了监督职能,但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会计核算中心,都是利用乡镇财政所人员完成各项业务,这样中心处理的收支业务就难免受到乡镇领导的左右。另一方面,各单位资金的构成比较复杂且大部分是专款,如水利、农业、国土、政法、教育、计生专款等。目前贫困地区乡镇在资金拮据、周转困难的情况下,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较为迫切的愿望,如果对项目的论证不够周全,决策不尽科学便随意使用各单位暂时闲置的资金盲目上马,必将长期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这样既违反财经纪律,又必然引发财政风险,贻害无穷。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5

(县〈区、市〉卫生局)

表号:中医调查8表

制表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9]57号

有效期至:2010年6月30日

地(市、州)县(区、市)卫生局(盖章)

行政区划代码 □□□□□□

1基本情况

1.1 是否国家级贫困县(Y-是,N-否)□

1.2 是否省级贫困县(Y-是,N-否)□

1.3 全县(区)面积(平方公里)□□□□ 2人口状况

2.1 全县(区)总人口□□□□□□□

2.1.1其中:城镇人口□□□□□□□

2.1.2乡村人口□□□□□□□ 3经济发展状况

3.1 全县(区)生产总值(万元)□□□□□□□ ..3.2.1 财政收入(万元)□□□□□□□ ..3.2.2 财政支出(万元)□□□□□□□ ..3.3.1 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9年本辖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

4.1 医疗服务体系状况

4.1.1 全县(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

4.1.1.1其中: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4.1.1.1.1内:中医医院□□□□

4.1.1.1.1.1内:县级中医医院□□

4.1.1.1.1.2地市级中医医院□□

4.1.1.1.1.3省部级中医医院□□

4.1.1.1.2中西医结合医院□□□□

4.1.1.1.3民族医医院□□□□

4.1.1.1.4综合医院□□□□

4.1.1.1.5中医专科医院□□□□

4.1.1.1.6专科医院□□□□

4.1.1.1.6.1内: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4.1.1.1.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1.1.1.8社区卫生服务站□□□□

4.1.1.1.9乡镇卫生院□□□□

— —

14.1.1.1.10门诊部□□□□ 4.1.1.1.10.1内:中医门诊部□□□□ 4.1.1.1.10.2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4.1.1.1.10.3民族医门诊部□□□□ 4.1.1.1.11村卫生室□□□□ 4.1.1.2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4.1.1.2.1内:中医医院□□□□ 4.1.1.2.2中西医结合医院□□□□ 4.1.1.2.3民族医医院□□□□ 4.1.1.2.4综合医院4.1.1.2.5中医专科医院4.1.1.2.6专科医院4.1.1.2.6.1内: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4.1.1.2.7门诊部4.1.1.2.7.1内:中医门诊部4.1.1.2.7.2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1.1.2.7.3民族医门诊部4.1.1.2.8诊所4.1.1.2.8.1内:中医诊所4.1.1.2.8.2中西医结合诊所4.1.1.2.8.3民族医诊所4.1.1.2.9其他非政府办医疗机构4.1.2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4.1.2.1 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种数4.1.2.2 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人次4.2 继续教育状况

4.2.1 是否成立了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Y—是,N—否)4.2.2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负责人员情况(1-专职,2-兼职,3-无)4.2.3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数量4.2.4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万元)4.2.5 本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总额(万元..)4.3 投入状况

..4.3.1 中医事业财政总投入(万元)4.3.1.1其中:上级财政补助(万元..)4.3.2 本级财政卫生拨款(万元)..4.3.2.1其中:中医事业费(万元..)4.3.2.1.1内:经常性投入(万元..)4.3.2.1.2专项投入(万元..4.3.2.1.2.1内:基本建设投入(万元..))4.4 中医药管理机构状况

..4.4.1 县级卫生局是否设立中医股(Y-是,N-否)4.4.1.1 县级卫生局是否有中医药工作专职人员(Y-是,N-否)□□□□ □□□□ □□□□ □□□□ □□□□ □□□□ □□□□ □□□□ □□□□ □□□□ □□□□ □□□□ □□□□ □□□□□ □ □□□□ □

□□□□□□□□□□□□□□□□□□□□□□□□□□□□□□□□□□□□□□□□□□□□□□□□□□□□□□□□□□□□2009年新农合制度中有关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5.1 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中医诊疗项目数□□□□ 5.1.1 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相对西医的提高幅度(%)□□□ 5.2 纳入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的中成药品种数□□□□ 5.2.1 中成药报销比例相对西药的提高幅度(%)□□□ 5.3 中药饮片是否纳入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Y-是,N-否)□ 5.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否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Y-是,N-否)□ 5.5 住院报销人次数□□□□□□□ 5.5.1其中:中医医院住院报销人次数□□□□□□□ 5.6.1 中医医院住院是否降低新农合报销起付线(Y-是,N-否)□ 5.6.2 中医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的提高幅度(%)□□□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调查范围

本表要求由县(区、市)卫生局填写。

二、调查时段

本表调查时段为2009年1月1日0时至2009年12月31日24时。除特别指明调查资料时段的指标外,对于“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人次”等时期数据,以2009年全年的数据为准;对于“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数量”等时点数据,以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数据为准。

三、填表要求

(一)数据格式:每一个指标都必须填写,不得有空缺。对于没有相关数据的指标,除有特别说明的外,数值型指标填写“0”(所有数值型指标均不包括小数),选择型指标填写“N”,汉字型指标填写“-”。

(二)填写要求:所有数据都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对于数值型指标,填写时应注意填在小方框内,右对齐;对于多项选择型指标,填写选项代码时,应按备选项排列次序填写;对于汉字型指标,填写时应尽量清晰、易于辨认,避免潦草。需要对已填数据进行修改的,应先用单横线删除原数据,然后在原数据右边空白处用红色字迹更正,并批注更改者姓名及更改日期。

(三)特别说明

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机构数量按医疗机构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类别代码统计。

四、主要审核关系

(一)第2.1项[全县(区)总人口]≥(第2.1.1项[城镇人口]+第2.1.2项[乡村人口]);

(二)第4.1.1项[全县(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第4.1.1.1项[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2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三)第4.1.1.1项[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1.1项[中医医院]+第4.1.1.1.2项[中西医结合医院]+......+第4.1.1.1.11项[村卫生室]);

(四)第4.1.1.1.1项[中医医院]≥(第4.1.1.1.1.1项[县级中医医院]+第4.1.1.1.1.2项[地市级中医医院]+ 第4.1.1.1.1.3项[省部级中医医院]);

(五)第4.1.1.1.6项[专科医院]≥第4.1.1.1.6.1项[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六)第4.1.1.1.10项[门诊部]≥(第4.1.1.1.10.1项[中医门诊部]+第4.1.1.1.10.2项[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第4.1.1.1.10.3项[民族医门诊部]);

(七)第4.1.1.2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2.1项[中医医院]+第4.1.1.2.2项[中西医结合医院]+......+第4.1.1.2.9项[其他非政府办医疗机构]);

(八)第4.1.1.2.6项[专科医院]≥第4.1.1.2.6.1项[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九)第4.1.1.2.7项[门诊部]≥(第4.1.1.2.7.1项[中医门诊部]+第4.1.1.2.7.2项[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第4.1.1.2.7.3项[民族医门诊部]);

(十)第4.1.1.2.8项[诊所]≥(第4.1.1.2.8.1项[中医诊所]+第4.1.1.2.8.2项[中西医结合诊所]+第4.1.1.2.8.3项[民族医诊所]);

(十一)第4.3.1项[中医事业财政总投入]≥第4.3.1.1项[上级财政补助]

(十二)第4.3.2[本级财政卫生拨款]≥第4.3.2.1项[中医事业费];

(十三)第4.3.2.1项[中医事业费]≥(第4.3.2.1.1项[经常性投入]+第4.3.2.1.2项[专项投入];

(十四)第4.3.2.1.2项[专项投入]≥第4.3.2.1.2.1项[基本建设投入];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6

为了推进**市模以下工业调查单位核查试点工作,了解掌握全省工业经济生产经营情况,5月3日至4日,省统计局工业处处长**、省工信委运行处处长**等一行五人,到**市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市常务副市长**、红河州工信委副主任**等陪同下,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情况。调研组先后来到红河综合保税区、**以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大红屯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惠丰铜业有限公司、**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实地察看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了企业详细情况介绍。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州统计局长黄伟主持会议,**市常务副市长**、州、市统计、工信的相关人员、**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部分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市统计局就规模以下工业调查单位核查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成果作了详细汇报。市工信局就当前**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下半年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了汇报。常务副市长**对省统计局、省工信委把规模以下工业调查单位核查试点工作安排在**市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市正在不断完善特色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力促南北选矿园区民营片区早日建设完成,不断引导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优化提升锡、铅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锌、铜、铝钛合金等战略性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为省、州工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与会同志广泛深入进行了座谈交流。**处长指出:一是2018年既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市即要关注全年的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更要关注工业经济总量。二是要跟踪、研究、分析中美贸易冲突对**市有色行业的影响。三是**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市工业经济中占比大,要调度好全年的生产,尽快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扭负为正,为全省经济多作贡献。四是工信部门要突出重点,全力以赴牵头搞好规模以下工业普查。

**处长对**市核查试点卓有成效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一是要总结提炼试点工作做法、经验,为全省开展核查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二是统计、工信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业单位的普查。统计部门要高度重视2018年成本费用调查工作,特别是收入法增加值率的问题。工信部门要主抓规模以下工业的定期上报及普查工作。三是高度重视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的比重问题,努力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四是抓好达规工业企业的纳规入统工作,努力做大规模以上工业总量。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基本情况

普洱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于2003年12月正式启动, 业务开办以来, 银行、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经过近六年的努力,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已成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扶持政策, 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09年8月末, 全市已个人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898万元, 余额达40407万元。投入的贷款主要分布在农业、林业、餐饮、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和领域。

(一) 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稳步

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发展, 为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自业务开办以来, 普洱市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人数和放贷金额连续五年实现了翻番, 贷款已覆盖全市的9县1区, 财政投入的担保基金由2004年末的322万元增加到2009年8月末的1630万元。截至2009年8月末, 全市已累计对个人发放39246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余额已由2004年末的175万元上升到2009年8月末的34755万元, 直接扶持的自主创业人员累计由2004年的94人次上升到2009年8月末的10955人次 (笔) 。特别是2009年以来,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 普洱市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9]4号) 及《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工作相关要求, 深入领会和把握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精神实质,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的金融服务, 积极构建和谐金融,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快速增长。其中2009年1至8月, 累计发放5718笔、26397万元贷款, 分别占贷款累计发放笔数和金额的52.2%和67.3%, 贷款发放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 金融扶持弱势群体政策效果明显显现。实施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直接和间接地带动了一大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镇沅县王荣斌、沈国会夫妇2005年单位改制后双双下岗, 向农村信用社申请4万元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 办起了根雕加工厂, 在自主创业的同时, 吸收了1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截至2008年底, 资产总额已达20万元, 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二) 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的平台作

用,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其对扩大就业的辐射拉动作用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更是承载就业的重要载体。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解决经济转轨时期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六年多来的实践证明, 有效扩大就业必须全面、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对就业的拉动辐射作用, 为多层次、全方位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成功实现就业、再就业, 普洱市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注重研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融资及担保问题, 利用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服务平台,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为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普洱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从2007年3月正式启动,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发展, 全市扶持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规模和效益进一步得到扩大和提高,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09年8月末, 普洱市工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累计对辖内43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了5652万元贷款, 吸纳安置2000多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 各级财政共投入贴息资金16.9万元。

二、制约业务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洱市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的开展为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和支持创业促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运作情况看, 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 地方财力有限, 担保基金规模小, 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

普洱市属少边穷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08年, 全市地方财政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70亿元, 全年财政支出却达59.34亿元, 重点用于行政管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基本建设等领域。由于地方财力困难, 政府投入的担保基金额度小,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 致使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不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截至2009年8月末, 全市筹措的担保基金仅为1513万元, 而个人小额担保贷款余额已达31380万元, 平均放大倍数已为担保基金的20.7倍。普洱市贷款额度原则上按担保基金的1—5倍发放, 从筹措的担保基金与下岗失业人员 (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862人) 人数对比看, 二者差距较大, 担保基金难以满足众多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及高校毕业生等的贷款需求。

(二) 工作量大, 管理成本高, 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小额担保贷款的贷后管理, 是关系到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小额担保贷款金额小、工作量大、环节较多、手续复杂, 经办人员在审查借款人资格、信用状况及发放贷款时, 很难对每个借款人进行贷前调查, 加之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流动性大, 经营地分散, 情况复杂, 加大了跟踪管理及清收贷款的难度, 经营管理成本较高。二是由于借款主体为弱势群体和小型微利企业, 发放对象一般为从事服务、餐饮、修理等行业的人员, 从事行业复杂, 资金投入后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效益, 达不到扶持效果, 且下岗失业人员具有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 就业创业预期收益难以确定, 未来收入难以估算, 贷款风险程度较高。

(三) 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按照稳步推进逐步建立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的工作要求, 普洱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曾就信用社区建设开展过前期调查, 并初步确定了信用社区建设方案, 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信用社区创建工作进展缓慢, 不利于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 影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促进普洱市就业再就业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

(四) 政策宣传不到位, 创业培训力度不够

一是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急需资金扶持的下岗失业人员对相关政策了解甚少而得不到相应的贷款支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低, 缺乏专业技能和创业的勇气及潜力, 虽然各级劳动部门都在开办创业培训, 但由于针对性不强, 导致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能力差;三是创业培训内容简单、重复, 一般仅局限于维修、服务、餐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 加之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大多不熟悉经营之道, 一旦经营失败, 将给贷款的回收带来一定困难。

三、促进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担保基金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贷款需求,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按担保基金的放大倍数规定, 合理安排资金, 进一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 确保更多的失业人员享受到优惠政策扶持。

(二)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进一步完善再就业培训

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涉及财政、银行、劳动等多个部门, 仅靠个别部门的努力难以奏效, 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 各司其职,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创业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确保小额担保贷款可持续发展。劳动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通过提供各种创业及技术培训等服务, 把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 从根本上降低贷款风险和损失, 真正发挥政策扶持效应。

(三)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 或深入社区等多种形式,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方式, 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 让下岗失业人员明白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程序及相关规定。

(四) 进一步加快信用社区的创建工作

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8

南阳市促进农村土地托管的做法与成效

南阳市是河南典型的农业大市和粮食大市,全市耕地面积1060万亩,总人口10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7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近300万人,粮食产量541.05万吨,占全省的9%。该市2015年6月启动土地托管工作,并迅速推展开来,目前土地托管已经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做法与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供销社组织发起。南阳市土地托管大多发生在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形成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主导型和供销社牵头带动型两种模式。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主导型即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依靠自身的技术、农机等优势,直接与农户洽谈,提供托管服务,主要以唐河、社旗等地为代表;供销社牵头带动型即由县供销社作为牵头单位,整合各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专业社,成立联合社,联合社负责农资货源组织供应、农机调配,专业社依托村“两委”负责做好耕、种、管、收系列服务,主要以方城县为代表。托管组织一般都按合作社章程规定,设有专门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大多都成立有专业服务队伍,并聘请生产经营专家及农业技术专家作咨询。

2.农民自主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式。就南阳三县的情况看,在托管过程中,一般由土地托管组织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还田、深耕疏松、种肥同播、病虫害防治、机收、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项目制成“服务菜单”,农民自主选择托管方式。目前主要有“半托”和“全托”两种模式。半托,就是一些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农户,根据自身需要选取一个或多个服务项目,与土地托管服务主体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结束后由农户与托管主体结算服务费用;全托,即一些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托管组织全权管理,托管组织实行从播种到收售全程服务,托管组织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进行产量保底,增产部分按约定分成。农户一般都按约定预付一定的服务费,收获后最后付清。

3.政府出台文件进行引导规范。南阳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山东等地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引导规范推进土地托管工作。2015年9月,成立了南阳市土地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订工作方案,确立目标任务。2016年3月,颁布了《南阳市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托管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南阳市土地托管服务组织监管考评办法》《南阳市土地托管合同管理监督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土地托管工作原则、推进措施、扶持政策以及加强监管、实施考评的具体办法。同时,制作“专业合作社托管种植合同书”,明确托管方式、托管服务内容、托管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确保托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4.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土地托管推进速度快。该市从2015年6月启动土地托管工作,至2016年上半年,土地托管组织发展到4676个,托管土地35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4%。二是在粮食市场价格明显下行的情况下稳定了粮食生产。从调研情况看,方城、社旗、唐河3个县托管土地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占91.5%,流转土地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占75.1%。三是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收益。调研中,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负责人告诉我们,土地托管以后,亩均增产100斤左右,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和订单预约,全程生产成本可降低10%左右,“一增一降”,亩均收益增长30%以上。全市平均托管农户亩均可增收300元。

土地托管迅速推开的原因

在转包、出租、入股等诸多土地流转方式和各种社会化服务方式中,土地托管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彰显出很强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服务方式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而是小规模农户和规模化经营主体缘于土地流转中遇到的困难和约束,在不断磨合和博弈中自发生成的。

1.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现实需求。一是契合当前农村人口的转移方式。相对于土地转包、出租等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托管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逆性比较强,农户可托可不托,可半托可全托,很贴切地满足目前阶段农民在城乡之间半工半耕的候鸟式转移方式。在调查时了解到,选择土地流转的大多是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农户;选择土地托管的则大多是家里还有老人、妇女兼营农业的农户。二是契合了农民的土地情结和承包地的产权状况。农民土地情结重,且目前承包地确权没有完全到位,很多农民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担心在流转的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承包经营权。而土地托管不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很自主,农民就比较容易接受。方城县供销社赵河土地托管服务中心挂出了“农民出去打工,我为农民打工”的标语,很好地迎合了当前农民的这种心态。

2.缓解了规模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当前,土地流转普遍采取预付租金的模式,流转方需一次性支付给农户下一年度的流转费用。而土地托管,是由农民先预付给托管方一部分服务费用,收获后再全部付清,托管方只需筹措生产服务所需的流动资金,其资金压力相对较小。以方城、社旗两县为例,同样1000亩耕地的规模经营,按照当地每年每亩900元的流转费用,土地流转需一次性预付支付农户90万元租金;而土地托管则是农户预交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给合作社,即合作社可预先收到一定数额的生产服务费,这就大大减轻了托管主体的资金压力,缓解了普遍面临的贷款难问题。

3.降低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风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规模经营主体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承担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风险,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往往损失惨重;而在托管过程中,托管主体承担的仅仅是一些生产环节的“服务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由供需双方共担,托管主体可能损失的仅仅是服务费和流动资金投入。去年以来,面对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相当一部分流转主体退地甚至“跑路”,而托管主体多得以保全,就是这个原因。

几点思考与建议

1.土地托管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土地托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服务。但是在调查时发现,土地托管组织具有一种十分明显的实体化取向。调研中,南阳市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土地托管这种服务方式由来已久,很多农户先是选择半托管,继而嫌费事就变成全托管,最后又嫌一季(年)一签麻烦,就将土地长期交给托管组织了。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托管主体就自然而然地由服务主体演变成了生产主体,外部规模就转化为了内部规模了。实际上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全托管和土地流转的界限在实际中已经很难区分。从土地托管的约束条件看,完全可以预料,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稳定性的增强和农村产权确权到位,土地托管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甚至土地交易,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化经营。

2.土地托管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土地托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兼容性,可以说它严丝合缝地兼容了我国的半城镇化、小农意识和农村产权状况等问题。为什么能够做到“严丝合缝”,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不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而是在种种限制条件下自发形成的,是基于约束最小化而非优势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为的规范和大范围的推进,很容易扰动土地托管特有的适应性,使其走形变质,从而不能与变化中的各种外在约束条件保持动态性嵌合。南阳根据现阶段城乡关系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借鉴山东省的经验推进土地托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托管模式演进的内在机理,要让土地托管随着各种约束条件的变化而渐次演进、升级。

3.促进土地托管必须瞄准各种约束条件。在调查时发现,很多托管组织是集土地流转与托管主体为一体。如社旗县的盛康家庭农场土地经营面积约9000亩,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其中土地流转约2000亩,土地托管约7000亩。相比较而言,土地托管的整体收益不如土地流转,但多数规模化主体宁愿选择土地托管。同样,尽管土地托管比流转费事得多,农民也愿意认土地托管。如前所述,主要原因是托管可以使他们规避各种约束条件和风险:农民规避了失去土地的风险;规模化主体可以缓解贷款难,规避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推进土地托管不能硬推,而应该瞄准约束土地流转的条件,譬如增加农业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步伐,有效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通过条件的变化催发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上一篇:换季时节服装店如何进行视觉营销下一篇:认清形势 抢抓机遇 探索创新不断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