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2024-04-21

语言文字运用(共10篇)

语言文字运用 篇1

1、(全国卷)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没出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孩子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他需要。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3、(山东卷)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4、下面一则稿约四处划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要求:观点鲜明,不超过8000字,逻辑清楚,格式正确。来稿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搞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作者赐稿。

来搞请寄XX市XX路XX号

邮编:XXXXXX

《XXX》编辑部

XXXX年X月X日

答:

5、(广东卷)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①《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演出:高一(2)班

②《雷雨》(原作曹禺《雷雨》)演出:高二(5)班(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

6、根据下面的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向中小学生家长提出劝告。(40字以内)

电脑给我们带来了高效率,带来了更多的信息。电脑进入家庭,其意义深远。然而随着电脑进入家庭,也越来越多地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公安部门指出,痴迷电脑会诱发高科技犯罪;心理专家指出,长期用电脑会使儿童孤独,影响人际交往;语言专家指出,长期用电脑,影响智力早期开发;教育学家指出,长期用电脑将导致思维品质发展不全面;医务部门指出,长期与电脑做伴会影响视力和四肢发育。

(参考答案:1.“社会各界权威人士指出”1分;解析:这里考查概括能力,根本不提或者具体写“公安部门心理专家语言专家教育专家指出”不给分。参考答案:社会各界权威人士指出:长期使用电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请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电脑。2.“青少年长期使用电脑危害身心”2分。解析:只说“对人有害”,不针对青少年(儿童、孩子、中小学生)的不给分;说“使用电脑有害”,不提“长期”或“过度”不给分;只列举题中所举出的具体危害未加以概括不给分,说“对青少年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引发各方面问题”给分。

3.“请指导孩子合理使用电脑”。1分

4、“请家长少用电脑以免影响孩子”或者“不要让孩子用电脑”。)

7、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大学生求职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答:言外之意:。

应对:。

8、在当今青年成才过程中,人们对机会与努力何者更重要,存在不同的观点。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你会怎么说呢?

正方:中国古代有个姜子牙,民间称他为姜太公。他虽有匡时济世之才,终因缺乏机遇而穷困大半生。直到年过七十在渭水钓鱼,被外出打猎的周文王遇到后,他的抱负才得以施展,辅佐两代贤君,实现了兴周灭商的伟大理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由此可见,机会比努力更为重要。

答:。

9、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

正方:如果衣食不足就能知荣辱,那么请问:为什么在大灾之年会有易子而食的惨剧? 反方:如果衣食足方能知荣辱,那么请问:?

10、阅读下列材料,如果你是易中天的支持者,请你仿照对方的句式批驳对方的观点,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即可。

易中天,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品三国,便品出粉丝无数,也让《品三国》的版权在拍卖声中得到140万的高价。随之掌声纷至沓来,口水接踵而至;网络论坛更是热热闹闹,众说纷纭。然而几组关键词逐渐浮出水面:崇高、庸俗,学术性、大众化,严肃性、娱乐化„„发人深省。

有人认为:易中天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更不能显示学术的严肃性。

11、请你选取某一采访对象,围绕“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这一中心话题,设计三个具体问题。

12、下面是王老师在办公室接到李明同学电话的内容实录。请你根据王老师的话,推断一下李明同学的说话内容,补写在横线上。

李明同学的话:。

王老师的话:哎,我就是!/什么问题,你说吧!/别着急,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也是正常的。你已尽力克制,这就很好。我想我们还是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13、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和几个学生亲切交谈。学生A问老师:您觉得我们班的任课老师谁课上得最好?学生B的问题是:老师,您是不是最喜欢我们班的某同学?对这两个敏感的问题,老师不便直接回答,又不能避而不答。事实上,老师用比较模糊的语言作了回答,学生虽然对答案不甚满足,但并未影响师生关系。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问题,代班主任老师“设计”恰当的答案。

答:

14、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一名运动员在外国运动员失误后获得冠军。在回答记者“这次获胜是否有偶然因素”的提问时,他说:“不,就应该我得金牌。”著名作家王蒙认为这虽然是一种回答方法,但有些粗糙。怎样回答会更好些呢?请你替这位运动员设计一个回答。

答:

15、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

(1)在商场的广告里:。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3)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4)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16、在交际场合应注意道别用语,既要不失礼貌,还要从容得体。请写出下列场合的道别语,每句不超过20字。

(1)与住院病人的告别,常常这样说:。

(2)向帮助了自己的人告辞,往往说:。

(3)与人相聚时因故需要提前告辞时说:。

17、下面各句中,哪些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更正。

(1)小说《红粉佳人》有一段对话:“我只是想请小姐到我府上作客几日,顺便一解我心中的疑惑而已。”

(2)某人女儿结婚,给同事送去请柬:“令嫒xx于x年x月x日结婚,x月x日x时于xx饭店举行婚宴,恭请届时光临。”

(3)《xx日报》刊载一篇报道,文中说:“记者曾三次光顾他的植物园,春天的姹紫嫣红与冬天的秀色可餐都领略到了。”

答:。

1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春节前夕,公司新上任的领导到老领导家里走访。在赵老家里,大家相互介绍后,总经理说:“赵老,您身子骨真是硬朗,今年高寿?”

“七十九了。”对几位领导的到来,赵老还是挺高兴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咱们公司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哪里,老张活到八十四呢!”

“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了。”

“不过,老张去年归天了。”赵老脸上有些落寞。

“这回可轮到您了。”一位副总话刚出口,就听“砰”的一声,赵老把茶杯重重放在茶几上,“对不起,恕我不远送了。”起身离开了客厅。领导们一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请问赵老怒下逐客令的原因是什么?由这则小故事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19、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庆长假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听一位朋友介绍,他这次“五一”长假在“农家乐”玩得很开心。我问他都玩了些啥,他介绍了几项:一是在树干上“荡秋千”,二是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三是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在“农家乐”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I)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

答:。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

【参考答案】

7.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应对示例一(希望留下):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有幸加盟贵公司,我也能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

经历。(得分点:肯定自我、巧妙转化“缺点”、语言得体)应对示例二(巧化尴尬):感谢你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得分点:坚持自我、体面解除尴尬、语言得体)

8.可从姜子牙的成才最根本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姜子牙不是今天青年成才的榜样等角度反驳。

9.杜甫在饥寒交迫时如何能拥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阔胸怀?

10.示例:易中天品说三国,把“三国”变成了大众盛宴:既做到老少咸宜,也做到妙趣横生,更做到将学术作品大众化。

11.示例:(对学生)(1)你每天能抽出多少时间进行课外阅读?(2)你主要阅读哪几类书籍?是文学类、科技类、文化类、娱乐类,还是其他种类?(3)你喜欢网上阅读方式,还是喜欢传统书本阅读方式?(4)你认为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因素是什么?是兴趣,是时间,还是老师、家长?(5)你的课外阅读获得过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吗?你希望得到指导吗?(对家长)(1)作为家长,您是否赞成孩子的课外阅读?(2)您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有哪些条件限制?(3)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过哪些帮助?(4)您认为开展课外阅读应利用什么时间?采用什么方式?该阅读哪些书籍?

12.喂,您好!我找王老师。/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这几天上课总是走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我尽力克制,还是没能改变,心里很着急。

13.示例:A①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吧。②你说呢?(稍事停顿)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是你们。B①是好学生老师都喜欢。②是不是我评价学生时特别情绪化?(笑)其实呢,咱班没有一个同学我不喜欢。

14.示例:是的,某某的实力很强,他本来有条件夺冠,我为他的失误感到惋惜,我们今后会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至于夺冠是否偶然,我想,任何人仅凭运气和他人失误是得不到金牌的。

15.(1)热忱欢迎届时垂询、惠顾。(2)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光l临。(3)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4)到时不能不来呀1

16.示例:(1)那我走了,你要安心养病,多多保重,再见!(2)真不好意思,让您费心了。

(3)真对不起,你们再聊,我不得不先走一步了。

17.(I)“府上”是敬辞,用作尊称对方的家,这里可改为“寒舍”或“敝处”。(2)“令嫒”是敬辞,称对方的女儿,自己的女儿宜谦称“小女”。(3)“光顾”是敬辞,用于称客人来购物等,此处只需说“来到”或“走进”。

18.在谈话中,副总没有注意到具体的语境。前面说到“老张去年归天了”,他接着的一句“这回可轮到您了”,让赵老误以为说的是轮到自己归天了,所以才怒下逐客令。说话要注意前后语境,注意场合,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19.(1)示例: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得体即可)

语言文字运用 篇2

一、掌握表达方式, 模仿运用。

如《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3篇课文。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 作者以趣味性的故事展开, 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 那就是观察。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

教师请学生浏览文章第9自然段。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变色龙的呢?

生:作者按照变色龙的全身———头———身躯来写的。

师:认真阅读, 你认为变色龙的哪些地方长得怪?请同学们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生:变色龙全身翠绿, 颜色奇怪。

生:我觉得它的头很奇怪, 是椭圆形的, 嘴巴又是三角形的, 两眼凸起, 凶相毕露。

生:我觉得它的身躯也怪, 长筒状, 长长的, 像个笔筒似的。

生:它的背也挺怪的, 酷似龟背。

师:龟背有何特点?

生:高高地鼓起, 比较坚硬。

师:变色龙没有龟壳, 但它隆起的背部却酷似龟背, 的确很怪。还有哪看出怪?

生:变色龙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 尾巴尖细。我印象中, 短脚的动物, 尾巴也很短的, 可它却是尖细的。

师:那可不一定, 不过老师表扬你, 关注到了“尖细”这个词。能不能把这个词换成“细细”的呢?

生:不行, “尖细”不仅有细的意思, 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变色龙尾巴的尖锐。

师:说得好, 正因为作者观察仔细, 用词准确, 才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了变色龙外形的奇怪。

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 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学流程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依此经常练习, 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 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二、领悟情感渗透, 拓展运用。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 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普通的小事, 字里行间都在传情,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

先出示文章第9自然段及课文插图。

师:如果给这幅画取个题目的话, 你会取什么样的名字, 理由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思考, 边动笔在纸上写。

生:我的题目是《紧握的手》。因为爸爸、妈妈的手握在一起, 传递着真爱。

师:一个“探”字,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阳光悄悄地探进头, 它不忍心打扰此时正在睡觉的爸爸、妈妈。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 爱感动了阳光, 也感动了我们。

生:我取的是《爸爸的叮嘱》。

师:“叮嘱”什么意思?

生:再三嘱咐。

师:花儿传情, 体会得真好, 把体会带到朗读中去。

师: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谁会叮嘱你?

师:爸爸的叮嘱, 紧握的手, 阳光般的爱, 恬静的微笑, 这真爱焕发着生命的光泽, 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倾注这份感动, 一起来读好这段话。

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运用方法, 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体验和感悟,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 达到了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三、迁移生活场景, 实践运用。

苏教版第九册练习中《学会拒绝》教学:

引导进入情境

师:王硕丰没完成作业, 请组长小峰帮他编个理由。大家说, 小峰应该拒绝王硕丰吗?又该怎么跟他说呢?

生:王硕丰你不该骗, 因为如果被老师知道的话, 会被老师批评, 而且父母也不再信任你。

师:除了告诉王硕丰不做作业的危害。还可以说什么?

生: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酒肉亲。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可以有的, 但是如果为了维持友谊来包庇你, 使你不交作业, 这是我组长的失职。所以, 我拒绝帮你编理由。

师:这是告诉他作为组长的职责。

生:因为作业就是学生的一项职责, 我们要做作业是为了学习。

师:老师知道后会怎样帮助王硕丰呢?

生:会惩罚他。

师:或是通过其他的方式……

生:可以让小峰帮助他, 让他改正这个错误, 督促他每天交作业。

师:原来让老师知道王硕丰没交作业, 是为了让老师想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同学们刚才说了这么多, 王硕丰也许就知道了不交作业的危害。那么我们看看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应该做到什么呢?

生:充分的理由。

师:要把拒绝的原因说清楚。还有吗?

生:应该跟他讲道理。

师:讲道理。讲道理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气别人可能会接受啊?

生:礼貌、温柔。

师: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生:语气婉转。

……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 “口语交际”就无法继续进行。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性, 我们在教学时, 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19期

语言文字运用 篇3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本的编写体系,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课例分析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经常”或“有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但这些读写结合是否有效呢?我们通过一些课例来分析。

课例一:《草原》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一位选手教《草原》,到课堂快结束时,提出了的写的训练:草原的景色如此美丽,你们的家乡也很美吧?请动笔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色。

课例二:《中彩那天》(第一课时)

设计1:父亲中彩后,神情严肃,他看着崭新的汽车,心想 ;他看着围观的群众,心想 ;他看着兴奋不已的儿子,心想 。

设计2:(体会“神情严肃”)听到春游的消息,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你能描写他们脸上的表情吗?

设计3:看着张中彩的彩票存根,父亲想到 ,想到 ……于是他拿出了橡皮,当他擦去了“K”时,他又想到 ,想到 。

课例三:《地震中的父与子》

在学完课文,体会了父与子的“了不起”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堂上练笔: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什么?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课例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在品读了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街头的“花的海洋”的景色之后,教师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训练:

“假如我是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我会 。”

“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的青年,我会 。”

“假如我是留学在此的季羡林,我会 。”

课例五: 《七颗钻石》

当讲到小姑娘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时,教师设计了读写结合训练:想象一下:这一股巨大的水流流出来之后,会发生什么?把它写下来。

从以上课例,笔者认为,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虽然很关注读写结合,并积极实践,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忽视学段要求,训练要求错位

在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应该符合学段的目标要求。低年级段应该重在“用词语,写句子”,中年级段应该重在“学构段,写具体”,高年级段应该重在“选题材,学谋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这种学段目标要求的整体意识,因此许多“读写训练”未能体现相应的学段目标要求,效果就没那么显著。如课例一,在提出这个练笔训练时,教师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要求。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三年级上册《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面的“小练笔”是:“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那么,学生在三年级时写家乡景色和五年级下学期学完《草原》之后来写同样题材,训练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在课例二的三个“读写结合”设计中,设计1和设计3都是想象补白,属于心理活动描写,设计2属于神态描写,但这两者都不是四年级的训练重点。

2. 重情感内容,轻表达迁移

课例三的“读写结合”的训练,往往能激发学生对父与子的钦佩之情;课例四的想象训练,能激发学生对德国街头美景的赞美之情。这两个课例,是许多教师都喜欢的堂上练笔或说话训练。显然,这两个读写训练,对联系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气氛是有帮助的,但却忽略了对课文表达方法的学习和迁移。

3. 要求不清晰,指导不到位

如课例五,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文段比较枯燥,不具体,泛泛而谈。如:“这一股巨大的水流流出来之后,小女孩和她妈妈得救了,小动物们得救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进行此练笔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指导怎么写。

4. 随意设计,缺乏序列性

从以上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似乎随时随处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但笔者以为,有不少设计没有很好地与文本的表达特点相结合,随意性较大,没有体现训练的序列型。

二、“读写结合”的策略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使“读”与“写”不完全脱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 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及时内化与表达

选入教材的文本,有许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里有许多好词佳句,如果能将这些好词佳句及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就能起到“吸收—内化—表达”的作用。如上述课例五,许多教师在教生字词和品读课文时,会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干涸、干枯、焦渴、清澈、新鲜、喜出望外”等词语,如果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再次呈现这些词语,并作要求和指导: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出来之后,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请用上这些词语来写一段话。那么,相信孩子们的表达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具体。

2. 读中感悟表达方式,适当模仿与运用

如《再见了,亲人》的小练笔可以设计为:在你的生活中,有谁曾经帮助过你,让你很感动,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抒情方式,用第二人称写一段话。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有不少关于“眼睛”的神态描写,是表现人物情感的“点睛之笔”,值得学习与模仿: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人……(《地震中的父与子》)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

又如,同是这组课文,通过时间的描写体现人物的心理也很有特点: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些表达方式,都值得让学生感悟,进行模仿和运用。

3. 单元整体设计,抓住特点分解训练

在单元内进行读写整体设计,根据各篇课文特点,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分解训练。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感动的故事”,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习抒情的表达方式,在《金色的鱼钩》中学习生动具体的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方法,在《桥》一文中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这样,在单元习作中写“感动的事”,学习 将这些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

4. 关注学段目标要求,体现训练的序列性

由于教材未能体现读与写结合的编写体系,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从纵向思考,力求体现一定的序列性。

如:写人的“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可以作如下安排:

四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读写结合”重点:通过事件表现人物,关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如《中彩那天》的读写结合训练:父亲自己一个人待在屋里,看着两张彩票,他 (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心里想些什么?)。这个设计相比前面课例二中的三个设计中单一的心理补白设计要好。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读写结合”训练重点:通过事情表现人物,关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基础上,关注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因此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设计“小练笔”:想象一下,阿蔓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在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之后可设计“小练笔”:爱有不同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选一件让你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事情来写,注意学习运用神态(如眼睛)、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读写结合”训练重点:通过事情表现人物,关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还要学习环境描写。如学完《穷人》后可进行练笔:当“桑娜拉开帐子”之后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写下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只有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序列化,使学生表达的能力循序渐进,才能更有效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 篇4

①敬辞(用于对方,区分尊卑、老幼、主宾):

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虚怀若谷、大驾光临、高朋满座、卓尔不群

②谦辞(用于自己):

抛砖引玉、蓬荜生辉、不情之请、敝帚自珍、信笔涂鸦、姑妄言之、一孔之见

2.望文生义

①源于典故的词语:需要通过典故了理解,具有特定含义。

②理解表面意思易错的词语,需理解关键词。

例:不刊之论:不可改动的言论,形容文章写得好。(刊:修改)

3.张冠李戴

①分清词语错所指的对象。

例:巧夺天工用于形容人的技能或物品,不形容自然美景。

②分清专指群体。

例:莘莘学子指学生这一群体,且不指个人。

4.褒贬误用

①褒义词:危言危行、凤毛麟角、目无全牛、如火如荼。

②贬义词:猫鼠同眠、上下其手、天花乱坠。

③中性词:举一反三、承上启下。

常见的表意程度存在轻重差别的成语

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含沙射影—暗箭伤人;匪夷所思-惊世骇俗;

称斤掂两—斤斤计较;自惭形秽一无地自容;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有所耳闻一如雷贯耳;声名鹊起一大名鼎鼎;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名列前茅—独占鳌头。

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思考 篇5

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思考

黄大权

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了老师们研究的热点。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呢?

一、发现语言特点

很多老师之所以没能把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落到实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把别人对文本的解读当做自己的解读,没有自个儿的体会,引导学习浮于表面。因此,老师们在细读文本时,要多发现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提高自己欣赏语言的能力。

发现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我们可从句子的长短、音节的四声、吐字的抑扬和语速的徐疾中,发现语言特有的韵味和节奏。如《匆匆》(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以下同)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把它排列成诗歌的形式,再朗读,就容易体会到语言节奏与韵律的魅力。

不仅散文,小说也有语言的韵律与节奏。如《猴王出世》中的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读第一个分句的三字一组的短语,是不是有点像音乐中的三拍子的节奏?能否想象出猴子的动感与快乐?读第二、第三个分句,是不是感到语言流动的韵律,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发现语言运用的准确与生动,一是准确。如《爬山虎的脚》写爬山虎如何往上爬时,“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动词用得相当准确,“变成”“巴住”“拉一把…紧贴”“往上爬”这些动词,几乎不可改动,以至于你依着动词做动作就可以准确地把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还原出来。二是生动。有的用精心的炼字,表达出丰富的内蕴。如《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与“长、伸、挺”等词相比,更让人联想到荷花的勃勃生机。有的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使人感到语言的丰富、生动。如《花钟》第一自然段,讲各种花开花的情景。用“吹起”“绽开”“醒来”“欣然怒放”“苏醒”“舒展”“含笑一现”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花的“开放”,使文章丰富生动。有的采用陌生化的句式表达情感,使表达生动。如《慈母情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作者采用了倒装句,放慢母亲的三个动作,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艰辛,挣钱之不易,给人予强烈的震撼。还有的则采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如《七月的天山》中的句子“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作者用三种不同的事物来比花,写出花多、花亮、花艳的特点。

发现语言的组织与布局。句子是最小的语言表意单位,要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就得把句子组织成更大单位的段与篇。不同的人组织的段与篇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语言运用中的布局了。有的精巧布局体现在叙述的顺序里。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了倒叙,引起悬念,激发阅读欲望;《凡卡》采用插叙,形成对比,衬托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有的精巧布局体现在结构的设计上。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了前后照应来结构;《大瀑布的葬礼》采用对比的结构来引起读者深思。

二、尝试运用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和审美活动;二是用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思。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实践呢?

同一单元中,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策略运用到略读课文当中去。如《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都是写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了启示,写法上都是先写生活中的一件或几件事,文后揭示出得到的启示。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中人手,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第三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表达效果;最后联系生活谈谈(写写)自己的感受。在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运用阅读策略自读感悟。用选读课文《鞋匠的儿子》《剥豆》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实践阅读策略。最后通过单元习作学写从生活中得到启示的文章。

一篇课文中的并列结构段落,宜采用精讲一段,放手学生自学一段的方法。如《生命生命》,杏林子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来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再说说作者的感受;最后联系杏林子的背景,谈谈为什么杏林子有这样的感受,她要告诉读者什么。后两件事,可以让学生自读感悟交流,学习作者的表达,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写写)对生命的感悟。

同一次教学中,上一个环节重在教阅读策略,下一个环节重在运用。如《穷人》体会心理描写的运用,可以安排三个相关的环节。第一个环节,阅读前两个自然段,画出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想想,从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穷、勤劳、善良)第二个环节,阅读3至11自然段,尤其是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段落,独立画出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思考:你可以知道些什么?第三个环节,阅读12自然段至结束,找出桑娜两次沉默的句子,思考:桑娜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表现出桑娜的特点。

那又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写”的实践呢?

领会编者意图,落实写的指导。有些课文课后安排了小练笔,意在提示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时,要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这时,老师们便要依照编者要求,利用文本的表达形式进行写的指导。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要把这一次的小练笔落实到位,就要领悟文本是如何通过写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当学生懂得细节描写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抓住人物(阿曼达)的动作、语言、神态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也就是“了不起”,从而照应课文中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的读写结合,写是从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化、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认识的抒发和倾吐。

根据文本表达形式,自行选择落实写的指导。(1)延续文本语境,依循文本进行写的指导。如《盘古开天地》中的“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的仿写,不能仅让学生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造排比句(段),而应当让学生采用这一表达方式,延着课文所表达的内容情境往下写。这种续写式的读写结合,既让学生得到排比句式的训练,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2)选准相似语境,模仿文本进行写的指导。如《荷花》一文,老师通过对“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有的……有的……”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用总分结构来表达荷花开花的不同姿态后,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这一句话来迁移写。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你看,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面,好像在和谁捉迷藏;有的荷花刚刚露出水面,风一吹,好像是观音菩萨的宝座;还有的荷花悄悄地露出了小半边脸,好像正含羞地向我们张望呢……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阅读写作在同一文本情境进行,不必切换,教学进程比较流畅。

论文:抓住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篇6

摘 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用它去从事生活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不同体裁、同一文体、不同写法、相同题材比较、编者意图中抓住文本特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本特性;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其工具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是学习文本(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再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从事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字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众所周知,每篇文本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一、从不同体裁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文体特征不同,其语言运用的特点也不同,阅读不同文体的方式方法区别也很大。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实现该文体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比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人教版〈下同〉六下第五单元)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一篇议论文。它的结构呈现出鲜明的议论文风格: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因而“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是学生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目标。围绕这一点,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理解课题,感知观点

(二)理解事例,体会方法

理解“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及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件事,体会这三件事是如何证明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学习其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学习表达

学到表达方法后,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尝试练习,一是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能加快能力的.形成。因此,指导学生学习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小练笔,就是为了从“知”到“行”。

二、从同一文体中发现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同样是说明文,但《鲸》(五上第三单元)与《松鼠》(五上第三单元)两课的语言文字运用有很大的区别。《鲸》一课语言朴实、严谨、准确、客观,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而《松鼠》一课则采用拟人、比喻等文艺性的笔法来写,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情感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个不同点进行教学。

(一)自学课文涉及的相关知识

这个层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松鼠的常识,采用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学汇报。因为,一是这一个教学内容对于第三学段,尤其已经学过《鲸》的学生来讲比较容易做到;二是对这一课来讲,了解松鼠的常识,是次要的,即使不用老师讲,学生自己也能概括出来的。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文艺性表达是本篇与《鲸》这类典型的说明文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也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点。因此,可重点安排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学习语言表达。与《鲸》进行比较,体会《鲸》一文语言严谨、精确、客观性强,作者情感难以觉察的特点;相应地,它多采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松鼠》一文,语言活泼、生动,作者主观情感强烈,非常引人入胜。相应地,它多采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二是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差异。《鲸》一课采用并列式来布局谋篇,介绍了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而《松鼠》则采用总分结构来写,全文围绕“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来写的。

(三)总结引伸,课外拓展

通过对比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同一样东西,你可以采用朴实、客观、准确、严谨的语言去说明,也可以充满感情地去描述它,同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目的需要与兴趣,选择阅读课外说明文:喜欢精确了解动物习性的,可以阅读《鲸》类文章;喜欢有趣味轻松愉快的,可以选择阅读《松鼠》类文章。

三、从相同题材中发现不同作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每个作家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即使是写同样的人、事、景、物,也是如此,其中的不同,正是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叶?诺索夫的《白公鹅》(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行文结构上、描写方法上都具有相同点,但在塑造“鹅”的形象和叙述的语言、语调、语气上又各具特色。白鹅凸显“中国老爷”的古板形象;白公鹅则为“海军上将”的派头。语言上,前者,多用反语,进行善意的揶揄;后者则更多欣赏,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后学一篇,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不同点来教学。

四、从同一作家的不同写法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老舍的《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母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都采用了总分结构;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语言都是老舍贯有的朴实、自然,富有生活化的特点。但两者还是有情感思路安排的不同。《猫》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猫的深切喜爱;而《母鸡》则经历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过程。

老舍写的叙事散文《草原》(五下第一单元)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情感。比如,在写了“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后,紧接着抒情“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在文后,写了表演、摔跤、舞蹈、骑马之后,作者写道“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而同样是老舍写的叙事散文《养花》(六下综合复习),却采用了夹叙夹议、情理结合的写法,表达哲思。比如,写了“抢救花草”后,作者进行议论“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写完全文后,作者又进行议论表达感受:“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特性,进行阅读体会,逐渐丰厚对作家风格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文字表达。

五、从编者意图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助学系统往往提示文本的语言运用特性,尤其体现在“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比如,《月光曲》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它的单元导语中,编者提示本组文本语言运用特性:“学习本组课文……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在《月光曲》的课后练习2中,编者又进行提示:“仔细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无形的音乐情感用有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本最主要的语言运用特性。因此,我们就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教学。例:

(一)初读课文,感知联想知识

(二)精读课文,理解联想知识

(三)评读课文,巩固联想知识

(四)总结课文,运用联想知识

学生在课外练习或习作中运用联想或想象的训练。

莫要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篇7

近来, 也留意了一些报刊, 阅读了一些案例和论文, 同样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关注言语形式, 强化读写结合, 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观课, 读刊, 不禁心生感慨:语文教学又怎么了?读写结合何以又如此风靡课堂, 几乎成了教学每篇课文时必不可少的内容?静心思忖, 若有所悟:当下语文教学可能有了些许新共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就得要关注言语形式, 强化读写结合;凡是没有体现读写结合的课, 似乎就游离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当然就算不上好的语文课了。倘若如此, 就不免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读写结合了。其实, 读写结合, 本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应有之义, 也是语文教学的应然选择。

目前, 语文教学之所以如此关注言语形式, 强化读写结合, 主要是缘于“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界定, 就把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上来了。那么, 何为“语言文字运用”?“课标”开篇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可见, “语言文字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活动, 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如此来看, 就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 都是旨归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并非读写结合这一种方式。读写结合相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说, 只是其一, 而非唯一。

“课标”还指出, 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此来看, “语言文字运用”是一个整合了的概念, 一个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的概念, 一个具有丰赡意蕴的概念。故而, 课堂上, 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能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倾听老师和伙伴的说话, 能听懂他们说话的意思,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讲清楚、说明白,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启发学生潜心阅读, 能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导学生读中学写, 自由写作,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课堂之外, 让学生去收听广播, 阅读报刊, 讲述故事, 与人聊天, 上网浏览、发邮件, 如此等等, 也都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何谓“语言文字运用” 篇8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三个维度;内涵;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极大地受到了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与探索,其中最为典型的现状就是照文中句式写一段话或在课堂结束时写一段话,以此表明自己的教学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目标的达成,于是乎运用语言及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就成为衡量是否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标志,“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就这样被简单化和扩大化。其真正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它包括积累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训练思维、塑造人格等,即:体会作者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思和情感借助怎样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它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整体性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三大板块:语言内容、语言情感、语言形式。它们以三个维度的方式构成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机统一体。要达成一个维度,必须借助其它两个维度的辅助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反问句所表达的情感就比陈述句要强烈,要体会出这种强烈的效果,就要揣摩排比这种表达形式,语言情感與语言形式相辅相成。

二、侧重性

语言文字运用的三个维度在每一堂课中应有所侧重。无论侧重于哪个维度,都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落实,并非如有的教师所言,如果一堂课过多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没有动笔进行语言形式的训练,就没有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特性,这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曲解。

三、年段性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既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要遵循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永远遵循“字、词、句、段、篇”这样一个序列。就表达而言,第一学段重在用词把句子写具体,第二学段重在复句的运用与段的构成,第三学段重在篇章结构的揣摩。

四、实践性

语言文字运用的落实,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思维的品质、合作的意识、探究的精神,把语言文字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让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

五、情景性

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就是在阅历生活,语言文字运用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教学中就注定了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情景,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等,都是对语言文字运用情景性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李吉林.人民教育“情景教育”专辑[J].中国教育报刊社,2013(8).

济宁二中规范语言文字运用出实招 篇9

通讯员 张文光 胡文彬

济宁二中坚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常规管理,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语言应用能力。

积极探索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辟“双推”专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及有关安排等。

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广播等途径进行“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的宣传,利用宣传橱窗和黑板报推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板块,介绍规范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创设规范语言文字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做好每年9月份的“推普周”宣传活动。在学生中成立规范语言文字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坚持开展普通话口语实践活动,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活泼生动,以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和兴趣。

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性标语牌,在学校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置提示使用规范字和普通话用语的标牌,把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如何复习 篇10

1. 全面复习。前面已经说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必考题型有3道,轮换考查的题型有8道,合起来共11道,从最宽泛的角度看,这十一道题应该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都要考的题,至于考哪一道,在高考考题还未出来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说,都可能考。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全面复习,不可挑三拣四、不可猜题押题。

2. 重点掌握。我们虽然强调全面复习,但并不是说,在复习过程中,一点也不考虑高考的考查情况,至始至终平均用力,而是应该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考的考查情况、考查规律,将那些近些年来考查频率高的题型作为重点复习的对象,重点掌握、重点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稳操胜券。

3. 多做练习。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多达11种,而且这11种题型在设题特点上从大的方面看似乎有规律可循,但在小的方面十分灵活。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除了要紧跟老师步伐,在大的方面尽量做到能够准确把握外,小的方面必须要靠多做练习来体会、来认识、来掌握。

4.注意总结答题方法和技巧。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题,必须做一定数量的训练题,没有做题数量上的保证,答题水平始终提不上去。但是,做题也不能只埋头于做题,考生必须在做题的过程中,注意做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提炼,只要这样,做题的水平、能力才能迅速地提高。比如拿语境补写题来讲,这道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看做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必考题。可是,从每年考生考完后我们收集到的信息看,这道题的得分率很低。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考生做题量较少,作答这道题时没感觉;二是总结不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答题方法,无章法答题;三是考生的逻辑推断思维较弱,推动不到位。这三个原因中,第一个属于做题量不到位,第二个、第三个实际上都是方法、技巧层面的东西。考生复习时,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方法、技巧上有所感悟,则这道题的正确作答率会大大提升。

上一篇:这是我的寒假生活作文下一篇:热闹的春节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