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2024-04-15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共11篇)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篇1

唐继文

1.对于学校开展的工作,检查督办的力度不够,部分工作不能持之以恒。(刘涛)

2.工作中人情胜于制度,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忽视了制度的执行,有“老好人”思想。(王飞)

3.被日常琐事纠缠,偏离了教学为重的轨道,深入研究教学的力度不够。(曹庆龙)

4.工作方法简单,有时与教职工谈心言辞过激,有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同志们的感情。(李占平)

5.有时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安于现状,不能大胆的开拓进取。(杨志敏)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耀东

1.很多工作要班主任协调,2.领导干部分工不明确,提高工作责任心。

3.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分清轻重缓急,考虑周到

4.执行力不够,往往只是立足自己部门角度,不能换位思考,职能要更加明确。

5遇到矛盾,困难,棘手的问题时,缺乏主动承担责任。

6.有些工作不愿意得罪人,做好人。(张建林)

批评与自我批评

曹庆龙

1.布置的工作,教师在应付,使有些工作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如:听课节数,教师抄袭的多,亲自听的少,质量分析都在应付,没有考试,试卷分析有了等。(唐继文)

2.教师压力大,对教师要进行体检。

3.教育学生的责任几乎全部都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任课教师无关。

4.教师责任心问题需解决。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建林

1.希望学校领导能够进入课堂听课,深入教学一线。

2.现在教师的压力大,领导干部要对教职工身心健康给予积极解决,加强教职工的凝聚力。

3.反馈教学质量意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给老师表达机会。

4.习惯性地把完成上级的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心

5.不积极主动与教职工谈心。

6.没有主人翁精神,不关自己的事关心不够。

批评与自我批评

阿希泰

1.日常工作中,存在浪费水、电、纸等现象,勤俭节约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

2.安于现状,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李耀东)

3.习惯于按部就班根据常规工作,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4.希望学校领导能够进课堂听课

5.加强于沟通协调,要有主人翁精神,不要认为这些工作和我没关系就推诿。

6.建议进一步加强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特差生”的学生,要严格管理。

批评与自我批评

孙艳红

1.领导班子应是一个管大局,管大事,出谋划策的班子,要在发展品牌、特色创新、加强长远谋划。

2.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以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为引领,要体现特点。

3.抓工作要有思路,布置工作要明确,才能提高效率,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4.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周到。

批评与自我批评

高燕飞

1.按部就班多,与时俱进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与时俱进开展研究。

2.安于现状少,勇于开拓少,导致部分工作、制度与实际需求脱节。

3.在工作上不注意方式方法,怕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习惯于明哲保身。(董慧)

批评与自我批评

曹建平

1.领导班子应是一个管大局,管大事,出谋划策的班子,要在发展品牌、特色创新、加强长远谋划。

2.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以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为引领,要体现特点。

3.抓工作要有思路,布置工作要明确,才能提高效率,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4.开展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考虑周到。

批评与自我批评

乌兰

1.学校多进行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2.青年教师本身有学习的需求,建议学校发给每位教师一本有价值教师手册,让教师有一个自我提升的学习机会。

3.建议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

4.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唯恐事情做的不到位,工作难开展。(段志刚)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占平

1.课程设置中,学校校本课程方面没有设置。

2.对学生要求千篇一律,层次不太分明。

3.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对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

5.日常工作中有意无意放松自我学习。(张建林)

6.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但求无过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飞

1.学习上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在学习上搞“形式主义”,表现在与工作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工作联系不紧的就很少看。(唐继文)

2.工作创新不够,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但求无过现象,还需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张凯国)

3.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坚持求真务实,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海涛

1.学校领导要常到办公室走走,多与教职工谈心,避免谈工作多,谈思想少。

2.教研教学活动较少,可以按照学科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3.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批评与自我批评

孙志宏

1.专业理论学习欠缺。

2.推动课程改革力度弱。

3.深入课堂不够。(张海涛)

4.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5.学校对教学的力度不够。

6.对多劳多得,所谓的绩效实行有待商榷。

批评与自我批评

王树

1.领导班子在学校管理中要重点突出学校办学的中心理念,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

2.老师请假后,特别是请一周的老师,学校应及时安排老师上课。

3.在班级管理中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高燕飞)

批评与自我批评

段志刚

1.理论知识研读还不够深入,对党的知识学习了解得不够全面,工作的态度还不够认真,偶尔缺席集中学习。

2.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自己在学生中的定位有偏失。

3.有时在工作中存在惰性,面对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有畏难情绪,有时不能克服自己的焦躁情绪。(阿希泰)

4.不抽烟,偶尔喝点小酒。

批评与自我批评

董慧

1.现在教师的压力大,领导干部要对教职工身心健康给予积极关心,加强教职工凝聚力,适当的发放一些福利,如:教师节让教师感觉到“教师职业”荣耀感。

2.建议进一步加强行为偏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对“特差生”要求严格管理。

3.开展任务急于求成,今天布置,明天就要,应分清轻重与缓急,注意时效性。(乌兰)

批评与自我批评

刘涛

1.课程设置中,学校校本课程方面没有设置。

2.食堂饭菜千篇一律,质量不高,学生就餐少。

3.学校不同岗位,有的岗位辛苦,有的较轻松,但收入差异不大,希望向付出多的人尤其班主任倾斜,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团队合作精神较缺乏,在这方面开展活动少,教育少。

5.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提高指导少,对个别年轻班主任的懒惰、自由散漫没有及时指出。

6.安于现状,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张凯国)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张凯国

1.在学习中有时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还不够自觉,总是有意无意的放松自己的学习,有时即使是学习也不能深钻细研,只是表面粗浅的理解,有时学习是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善于思考和研究。(王树)

2.工作创新不够主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更新观念,改革过去的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力度不够,不能大胆地改革教学方法,谈不上工作创新。

3.今后努力的方向,针对我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努力学习,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实实在在的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认真细致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以此来知道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批评与自我批评

杨志敏

1.领导班子要多研究学校发展战略方向,抓工作要有思路,凝聚调动大家积极性。

2.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担当意识和全心付出的奉献精神。

3.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段志刚)

4.学习上有形式主义,坚持学习不够自觉,主动性不强。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篇2

本文试着以教师批评的立场去解读《阿长与山海经》。为了遵循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文脉,遵循语文教学重在对言语中有意味的形式的研究之路,本文紧扣文本言语形式,按厌烦阿长、敬仰阿长、三十年后的情感三个步骤进行解读。

一、厌烦阿长

(一)白描与镜头:一种声音,一个手指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一副动态的人物白描图。“切切察察”“低声絮说”颇具画面感,使人如见三两个农村妇女聚首而坐、促膝低语、说三道四、传播是非,再配上一个“二手指”上下摇动,指指点点,活画出一个长舌妇之形象。没有冗长的叙述,没有强烈的情感直白,鲁迅运用小说白描的手法,截取生活中经典的画面来刻画人物,于三言两语间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并将厌恶之情熔铸其间。特别是这个“二手指”,可以与严监生的那个手指相媲美,成为文学画廊里永不褪色的经典镜头。写人,未必要千言万语,得当的白描勾勒,经典的镜头截取,亦可于寥寥数笔间让人物跃然纸上,这是鲁迅带给我们的一种创作启示。

(二)两种修辞:移用和比喻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这是写阿长粗俗的睡姿。

这里,鲁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一个“大”字和前文“伸开两脚两手”相照应,颇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阿长睡姿的粗俗不雅。倘若没有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则伸的程度并不明晰,但这个比喻却将之鲜明化,形象化了。要怎样粗俗之人才会有如此难堪的睡姿?幼年鲁迅的憎恶之情虽不着一字却因之尽显。与上文的“二手指”一样,这个“大”也深深地镌刻进读者心灵,令读者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也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在文学长廊里永远闪烁着光辉的密码。人们一提起阿长,心中首先唤起的是那个手指还有这个“大”字。

这里,鲁迅还运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一个“摆”字本该用在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身上,鲁迅却将其放在阿长的身上,词语的移用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表明幼时之“我”在那时那刻因为愤怒与厌恶并不将阿长当人看待,而是将其当作一个没有生命与情感的物品,很自然地与下文描写阿长“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的“死猪”状态的文字融为一体,表达了“我”心中认为阿长摆成“大”字是故意为之的成见,很好地传递出“我”对她的极度厌恶之情。倘若换成“睡”或“躺”,这种厌恶之情则荡然无存。

好的文章未必要修辞,但妥帖的修辞却能令文章锦上添花,令情感自然溢出。

(三)一串虚词:情感呼之欲出

虚词不虚,妙用之,则文生辉,情波起。

在母亲婉转的批评阿长的睡姿之后,阿长依然不改旧习,反而变本加厉,令“我”痛苦不已。鲁迅写了如下言语: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这段文字看似寻常,无非表达“我”的痛苦、无奈之情。但如果稍加留意,则会发现这种情感的传递全仗着文段中的虚词。倘若去掉虚词:

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看见床中间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搁在我的颈子上。

一来语言传递的情感是喜是恶并不明朗,很难断论。二来语言传递的情感强度减弱不少。而原文中,一个“但”和“却仍然”写出了“我”希望阿长在母亲婉转地批评之后能够改变粗俗的睡姿而阿长却依然如故的失望、无奈、甚至有点愤怒的情感。如果说“却仍然”传递的是有点愤怒,那么“还搁在”的“还”字则是出离愤怒了。我们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鲁迅一边呼喊阿长,一边用力推阿长,而阿长却“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不闻”,睡得如一头死猪。于是,鲁迅写道:“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无法可想”已经怒不可遏,前面再加一“实在”则将情感更递进一层。

这段文字里,鲁迅妙用虚词,将心中失望、无奈、痛苦甚至愤怒的情感一步步呈现。这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很好地展现了虚词的魅力,从而引发我们关注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功能。

二、敬仰阿长:一种相思,一声呼唤,一腔最爱

(一)一种相思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这是一段看似平淡而很容易被忽略的文字,但它借助虚词所揭示的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的情感曲线使这段言语形式别有意味,颇值得学习。

“很愿意”写出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望心理,“很疏懒”之“很”道出了“我”虽因要《山海经》而逼过远房叔祖却未曾实现,又因其“很疏懒”而不能力逼的无奈、失望心理。“谁”字道出了“我”的寻书经历,这个“谁”是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母亲或父亲?抑或是家里那些工人?再者就是朋友?一切都有可能,这个“谁”字包括了我所认识的、我认为能够知道《山海经》的所有人,但“谁”都对“我”之所愿无动于衷、疲于应付。于是在唇焦舌燥之时,在四处碰壁之后,在心灰意冷之际,“我”不得不考虑另谋他路。一个“买罢”,一个“又”字,道出了“我”自寻他路的无奈、痛苦、失望甚至绝望的心理,因为“只能”和“都紧紧”将仅存的唯一的希望都浇灭了。从求助远房叔祖不得的一起一落到千方百计问“谁”依然不得的二起二落,后者在波澜上要高出一层,紧接着自我奋力依然不得的三起三落,把希望的情感推向极点,继而重重一摔,从失望终至于绝望。一连串的虚词将“我”从希望到百般无奈、无计可施、山穷水尽而绝望的心路历程描绘得一波三折,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一……就……”道出了“我”对《山海经》的魂牵梦绕、日思夜想之心绪。

(二)一句言语

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正当“我”轻对《山海经》念念不忘的时候,阿长的一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给“我”带来了一个霹雳,让“我”震悚起来。仔细品味阿长之言,方知阿长爱意之深。

叫“哥儿”不叫“迅哥儿”,称呼背后流露的是阿长对“我”的亲切,虽是仆人与主人,但似乎在阿长的心中,“我”俨然是她的一个小孩,一个朋友了。

“有话儿的‘三哼经’”,“山海经”总共才三字,阿长却念错了两字。鲁迅说:“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我们可以认为阿长这次回家的目的就是帮“我”买这部《山海经》,而且用了四五天时间。一个妇人去买一本念错了书名的书,用了四五天时间才最终买到。我们不知道阿长要走多少家书店,要讨多少人厌烦,要解释多少回,用”千辛万苦”形容总不过分吧。这错误的书名里闪烁着的是阿长那颗疼“我”爱“我”的心呐。

“我给你买来了!”一个“我”字闪烁着得意之情,一个叹号流泻着阿长因满足了“我”的愿望而所怀的欣喜之情。

这样的阿长,“我”怎能不感激与敬仰呢?

一句话蕴藏着阿长那份浓浓爱意,在言辞间留给人巨大的思想空间,于是就意味丰富了。

三、三十年后的情感

孩提时候,“我”对阿长有过厌恶,有过敬仰,那是一份出自孩子心中的纯真情感,没有半点杂质,但是当“我”三十年后再次回望阿长的时候,“我”对阿长言行的理解深入得多,情感也就变得复杂得多。鲁迅向来以铁笔铸成投枪,其文字刚硬、冰冷,闪烁着逼人的寒气,但对阿长,那种向来的寒气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存,流露着脉脉的温馨。

(一)深切的悲悯

在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鲁迅以孩子的口吻叙述着阿长的身世,其间洋溢着童真。“说的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但到憎恶她的时候”,“就叫阿长”,“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幽默的言语里闪烁着孩子的稚气、天真,但在着稚气的后面,却深藏着三十年后鲁迅的悲悯情怀。这个阿长“无名”——“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无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甚至连绰号都没有!“阿长”的绰号还是她前任的;“无子”——“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无夫”一“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个阿长一无所有,没有地位,没有亲情。其卑微孤苦可见一斑。于是文末作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他对阿长的怜悯同情不言自喻。

(二)烦琐的规矩里的复杂情感

三十年后的鲁迅回顾阿长当初的烦琐规矩,当然深知烦琐中的爱意的。但是鲁迅并未直言阿长的爱意,而是将之深藏于文字中。对于烦琐规矩的解读,一则解读文字较多,二则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此处仅选择较易被人忽略的一处标点来说一说。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这是元旦清早“我”与阿长的对话。上文阿长告诉“我”:“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而此时“我”的话只说了一半,就被阿长抢去了,这明显与她的交代是矛盾的,可是阿长此时却不顾心中的愿景,抢了“我”的话,可见其内心的急切,之后又是迫不及待的连说四句,且句句感叹,可见其当时喜极而狂、难以自禁。这“狂”的后面隐藏的却是一个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我”一年到头日子能够“顺顺溜溜”的期盼,那是一份爱意,一份期待。

在叙述规矩的大篇幅中,无论是阿长的行动、神态,还是言语,抑或其他任何一种“我”当初认为烦琐之至的规矩,无不蕴藏着阿长深切而美好的祝愿和“我”三十年后对之的理解与感激。

(三)“意外”结构里的深长“意味”

当阿长踩死“我”的隐鼠的时候,鲁迅用了一个极其庄重的词语“哀悼”来表达他对隐鼠之死的悲伤,用了“憎恶”“谋害”“怨恨”这些庄重的词语来表达他对阿长的“讨厌”,可见此事在“我”心中影响之强烈,记忆之深刻,它对“我”而言已经不是事情,而成为了一大“事件”。按理说,如此重大的事件应该大书特书,可是奇怪的是找遍全文,仅有第1段、第19段、第26段零星的几个词句提到此事,事件之大与篇幅之微构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大的张力。这种违背常理的笔法只能有一种解释:三十年之后的“我”站在理性的高度原谅了阿长,记着她的爱、她的好,而极力的克制甚至有意地忘却她当初似乎对“我”造成的不快的一面。在“意外”结构安排里,我们读出了鲁迅那一颗感恩的悲悯之心。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篇3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 中学语文 文本解读

文学作品解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印象、随感式的,这种解读不要很多理论准备,它更多地依靠悟性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还有一种就是从某种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入手的“深度解读”,这种解读必须对现代文学批评方法有较多、较深入的了解,然后将其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两种解读各有所长:前者更自由、随性,解读者可以随意在文本中寻找有兴趣的话题;文学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印象、随感式的解读往往凭直觉就能发现文本中深藏的艺术特色;这种解读方式较适宜用于对当下新作品的解读,而文学经典大都经过反复解读,这种方法就很少有用武之地。后者从文学批评方法入手,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也较难把握,但它往往更具理论性、深刻性,即便久受关注的文学经典,从新方法、新角度入手往往也能别开洞天,找到新的观点与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鉴于他们理解能力不强,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使用更多的还是印象、随感式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中学教材收录的大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这些作品历史上大都经过反复解读,仅凭灵感和直觉很难发现新的东西。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从西方引进了很多新的理论与批评方法,例如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批评、符号学、叙事学、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等,这些方法大都有深厚的哲学和美学根基,是西方学者在对文学的深入研究中引申出来的,同时它们在西方文艺界也经过反复使用,已经比较成熟,如果能用之于中学语文文本的解读应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中它们的作用也常常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自这个小说诞生,就不断有人从各方面对它进行分析阐释,然而小说中有一些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如鲁迅在小说中选择了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作为观察生活的视角,孔乙己的故事都是通过小伙计之口讲述的,按理说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印象就应当是读者对这个人物的印象,两者之间应当有很大的一致性,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小伙计眼里,孔乙己迂腐、可怜也可笑,他对这个人物充满了轻蔑。在小说中,孔乙己曾善意地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他说“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而小伙计则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他对这件事的反应是“又好笑,又不耐烦”,对孔乙己的这个要求充满了轻蔑。在众人嘲笑孔乙己时,小伙计也是笑得很开心的一个。在鲁迅小说的人物谱系中,小伙计即便不是杀害弱者的凶手、帮凶,至少也是一个无聊的“看客”。但是小说整个看过来,读者对孔乙己的印象却与小伙计有很大不同,在读者眼里,孔乙己固然懒惰、迂腐、虚荣,还有偷盗的恶习,但是他善良、真诚,读者读了这篇小说对孔乙己的感觉与其说是憎恶、轻蔑,不如说更多的是怜悯与同情。放在“五四”大背景上,孔乙己更像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在一部小说中,叙事人对主要人物的认识为什么会与整个作品的价值态度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对这样的问题,仅仅使用传统方法,从主题、人物关系的角度很难给出正确的解释,而如果引入叙事学的方法,就可能解开《孔乙己》中这个关键的疑难问题。

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尝试用叙事学方法解读《孔乙己》中存在的这个问题。王富仁认为,在《孔乙己》中担任叙述任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小说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意识)看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1]。但是严家炎对此提出异议,他指出:“一篇短短的《孔乙己》竟能引起读者异常复杂的感受,就与作者安排了一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种说法不确切。如果叙事者真的是十二三岁的酒店小伙计,那么孔乙己给予读者的印象就会简单得多。”他认为《孔乙己》的叙事者既是一个少年,“也是个成年人”[2]。

另外也有人认为:“叙事者既不是王富仁先生所说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也不是严家炎先生所认为的是个‘成年后的小伙计,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启蒙、自我成长的叙述者,他随着叙事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身的价值立场。他的视角和声音是行动发生时的视角和声音,也就是说,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故事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3]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能正确使用叙事学概念,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得到解释的。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叙事人”并不是单一概念,它可以再分出“视角”和“声音”两个部分,“视角”表示谁在“看”,“声音”表示谁在“说”,而“在许多作品中视角与声音并非完全一致,视角是人物的,声音则是叙述者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人物(包括过去的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这种现象无论是在讲关于他人的故事还是在讲关于自己的或包括自己在内的故事中都存在”[4]。在文学史上这种“视角”与“声音”分离的现象是经常能够见到的。像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与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作品中都存在这种情况。从这个角度说,《孔乙己》的叙事“视角”属于小伙计,但是“声音”中既有小伙计的声音,也有作者的声音,而正是后一种声音引起了叙事者与整个作品在价值立场上的差异。

其次,在小说中叙事行为的主体并非仅仅属于叙事人,其中“隐含作者”也在发挥重要作用。所谓“隐含作者”,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的“隐含替身”,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如韦恩·布斯所说:“不管一位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即不同思想规范组成的理想。”[5]隐含作者代表的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意思。

在《孔乙己》中,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隐含作者”在发挥作用。小说中一直是小伙计在“说”,但说什么和怎么说还是受到“隐含作者”的控制。小说中的情节经过精心剪裁,例如,孔乙己对“偷”和“窃”的辩解显示了他的迂腐;给孩子茴香豆显示了他的善良;他腿被打断,盘着腿来到咸亨酒店,在掌柜嘲笑他腿被打断时,他哀求的眼光则显示了他的可怜与无助。小伙计的叙事虽然是客观的,也显示了小伙计对孔乙己的轻蔑,但这个叙述本身却唤起了读者对孔乙己很深的同情。另外,小说中的有些话,像“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以及“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样的话也不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能说得出来的。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经典性的短篇小说,历史上曾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对这类作品用印象、随感式的方法很难进行深入解读,而使用现代批评方法则可以深入作品的肌理,从理论高度进行深入阐释。即便在中学语文作品的解读中,这种方法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中学语文教学是个特殊领域,作品解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不同于一般的鉴赏与批评活动,同时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而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批评方法与一般的作品解读既有相似也有一些不同,需要注意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1.使用现代批评方法必须从作品的特点出发,使用这些方法要有针对性。

每一种批评方法都有切入作品的特殊角度,一个作品如果不具备相应特点,或者解读者对这个特点没有深入的认识,就不具备使用现代批评方法的条件,使用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应当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例如鲁迅的《祝福》就是很适合叙事学阐释的文本,这个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通过叙事干预对素材进行了改写,把一个命运悲剧转换成“礼教杀人”这样一个具有突出启蒙意义的主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鲁迅在叙事上做了精心布置。其中包括选取“我”——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叙事人,这样以“我”为纽带就在作为受害者的祥林嫂与作为压迫者的鲁四老爷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它也为小说提供了“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视野,正是在“我”的视野中,祥林嫂的死才变成了一个“礼教杀人”的问题。小说还使用了一个“套叠式”结构,即作者将叙事分成“现在时”和“过去时”两个层面。作者使用这种叙事方式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较随意地剪裁材料,压抑祥林嫂故事中命运悲剧的成分,提升其中“礼教杀人”的主题。通过这种叙事干预,鲁迅有效改写了祥林嫂一生悲剧的主题,即把一个命运悲剧写成了一个“礼教杀人”的悲剧。在《祝福》这类小说中,叙事干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就特别适宜用叙事学的方法予以阐释。中学教材中有些小说在叙事上没有特点,就不适宜使用叙事学的方法进行阐释。

2.根据文体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现代文学批评涵盖了众多方法,这些方法有不同的研究角度,与文体有一定的对应性。其中有一些是基础理论,并不适合用来阐释作品,例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有的是从文化或心理学角度涉及作品,像神话原型批评、女性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和精神分析等,这一类方法适宜于文学的各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都可以使用,而有的批评方法就只能对应于特殊的文体,例如,叙事学研究叙事问题,而诗歌是抒情的,叙事成分比较少,就不适宜使用叙事学方法。原则上讲,散文也有很多叙事成分,但是散文是纪实的,散文研究使用叙事学方法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而英美新批评更多地把文本当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来自作家,而是来自文本中的字词,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细读”研究作品的文字和修辞,探究各部分的关系。这种批评方法虽然也适宜于文学的各种文体,但更适合于诗歌的分析、阐释。

3.借鉴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使用中要有所变通。

现代批评方法提供的往往只是一些原则,在阐释具体文本时必须做一些变通,例如英美新批评重视细读,强调通过语言的分析发现文本隐含的意义,提出了“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等概念,但是在文本阐释中,也不必恪守这些概念,可以从细读出发,以作品为根据寻找其深层次特点。

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首“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诗,诗人要表达的是他在世俗幸福和理想追求之间的选择,最后还是放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在分析这首诗时可以借鉴新批评的基本原则,从文字的关系中寻求对其主旨的阐释。

这首诗在语言上最有特点的是第一、二节中连用的三个假设句:“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所谓“假设”,说明这是诗人还没有做到的,只是计划和希望做到的事情;“从明天起”也说明他至少“现在”和“现在”的以前没有做到,而诗歌假设的都是属于世俗生活的内容:“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诗歌中这几个假设句的使用,明确说明了诗人与世俗生活的隔膜。另外在语言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三节的转折句:“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几个句子给那些生活在“尘世”的人送上幸福的祝愿,但诗人自己的选择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文字的意思来看,作者选择的还是追求理想之路。

使用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机械地恪守某概念、原则,不能灵活变通,就很难收到良好的阐释效果。

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大都包含相当丰富甚至深奥的内容,学习与掌握有较大难度,但是其中具体的概念、方法掌握起来却相对简单,中学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使用现代文学批评方法大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把相关概念、方法讲清楚就可以了,并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将现代批评方法引入中学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又能让学生接受理论思维训练,在两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3).

[3]李长中.交流悲剧与自我成长式叙述——《孔乙己》的叙事学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04).

[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4

转眼间,忙碌中又过一年了,我们共同参与了两会学习,感受了一带一路峰会的盛世、深入的经历了和学习了十九大报告精神,总书记的一句美丽中国,让我感觉我们做园林工作的身上压力巨大,我们密云美丽吗,美丽,但不足够美丽,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作为一名党员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通过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两学一做》等及党委组织的活动,结合对照《党章》中的党员义务、党员修养、党员要求的内容,对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我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自身找原因:

一、存在问题:

1、学习上还不够注重,理论水平还不够高。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地挤时间学习还不够,闲时学得多,忙时学得少,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2、对待工作的标准还不够高。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只是根据布置的工作,说一步走一步,开拓意识还不够,常常求稳怕乱。

3、在工作上积极主动性不够强,创新还不够多。在工作中领导叫干啥就干啥,不够积极主动,缺乏灵活机动性。

4、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自己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对群众的事没有热情主动地关心,与一些同事和领导交流还不够。

二、整改措施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但究其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所以今后要努力改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争取坚持每天看半个小时的有益书籍、或看电视新闻、或听广播新闻,把这变成自觉的行为。

2、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开拓创新,吸取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用到工作中去,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

3、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多的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4、平时要多和同事们交流,要多倾听老同事们好的想法和建议,要热情主动地关心单位的大事和小事。

关于园林中心,我觉得要加大开展下属职工的学习活动,在过去一年里,我觉得还不足,园林中心的员工之间配合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在云虹工作,与中心各部门沟通有待加强,希望中心多多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我们之间的交流。总之,在这次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学习自己在思想深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决心以此为契机,不去强调客观,以高标准、严要求地从眼前做起,从自身做起,真抓实干,改进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预备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5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我现在已经大三快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我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是让我感到非常光荣的事,但是我不会骄傲浮躁,反而会更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因为现在的我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党在群众的印象。我还要更加努力去改进自己,并且多为同学、班集体做实事,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得到加强,以达到中共党员的必备条件。在这一年里,我有许多的进步,但同时也有许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理论方面说起。我一直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关注党的新闻,了解党的章程,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程度。同时不断学习党的精神,了解优秀党员的事迹,改善自己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是学习方面,这一年大都是专业课,课程相对比较难,不过我一直不曾懈怠,努力学习,而且在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经常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再次是生活方面,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一直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帮助同学。在这大学三年的时间里,我成长许多,也学到许多,三年的生活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让我遇事冷静思考,不急躁。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都是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需要努力改正的。

首先是党员意识不够强,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应该以身作

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是我在某些时候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我深知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其次是自我约束力差,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是铁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需要党员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时刻保持党员的自觉性,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我这点做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加强。

再次是自我认识不够深刻,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先进预备党员,我应该时时刻刻检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不能安于现状,应该积极进步,对学习有主动性。

基于以上不足,我总结出几点改进方法。

1、积极学习党的有关知识,了解党内生活及各方面情况,充分认识党的精神。在班上认真学习,帮助同学,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们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2、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培养自己的约束力,同时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办事效率。在工作中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拼搏进取。

3、经常深刻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多与同学朋友沟通,悉心听取他人意见,多做改正,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名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勤奋刻苦,争取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身为预备党员在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榜样,带动周围的人,带动身边的人,认

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才能体现党的积极性和优越性。同时还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我。

开展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6

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对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改进工作、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目前,全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进入第二阶段——分析评议阶段。搞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说批评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完全没有,似乎也不太恰当,只不过大多轻描淡写、虚应故事,有的甚至走样:与其说是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这种“变相”地表扬当止。批评如同良药,沉默未必是金。工作中有不足,干事业有失误,有人及时指出,自己及时改正,于工作和事业有利,对自己威信和形象的提高也有好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名言,指明了开展批评的出发点是为民、为公,而不是为己、为私。只要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了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个人又有什么“面子”不能抛开呢?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同志间互相批评,是信任,是支持,是爱护。只考虑个人得失,不讲真理,不讲原则,对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必然积小过为大失,量变成质变。这样的“一团和气”,对我们的事业又有什么益处?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一种勇于批评、欢迎批评的良好氛围是关键。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相互坦诚地直言其过,就应该有听得进批评意见的胸怀和雅量。如果我们都坚持原则敢批评,心胸开阔听批评,伸出双手要批评,那么,庸俗的好人主义就没有市场,满腹的顾虑就大为减少,心胸就会变得更开阔。要知道,面对问题时,“有声”胜于“无声”。只要是正确之“声”、正义之“声”,就应该大胆地说,不要缩手缩脚;听者要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而不能小肚鸡肠,闻过即怒,闻过即怨。正如面对病人的顽症,倘使医生“无声”,病人忌医,后果将不堪设想。当然,批评一定要出以公心,不能借机泄私愤、报私怨。如果批评能够说到“痛处”,点中要害,我们就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即使有的批评不那么准确妥当,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应该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发扬开来,保持下去。经常照照镜子,经常反躬自省,涤除思想上的尘埃,改正缺点和不足,保持肌体的健康,将会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更加充满活力。

范文网

保罗·兰德设计批评思想解读 篇7

由于平面设计师终究是与受众打交道的, 设计师的目的就是让受众信服或者至少为他们提供信息, 由此可见, 设计师面临的难题有两个部分:预知到大众的反映和达到自己的美学需求。他一定会因此在其自身与受众之间找到一种传达方法。这个难题很不简单, 实际上正是它的复杂性支配着解决问题的关键——那就是看到图像人人都可以理解, 也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式。

在符号、视觉条件下设计师意识到了他的观念和经验, 人类生活在一个满是符号的世界之中, 因此符号就是艺术家与受众的共通语言, 韦伯斯特将符号定义为:“代替或者暗示由于关系、联系、协议或者偶然的并非故意的相似的其他东西;尤其是, 有些看不见的可见标志, 就像一个概念、一种品质或整体犹如一个国家或一所教堂;一个人标记;就像狮子是勇气的象征,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 一个符号是一个替代品而不是要变成一个复制品。”

简化、程式化、几何学、抽象、二维、单调、非具象、非模拟这些词通常与符号一词相关, 但有时也会被错误地联系到一起。大多数有特色的符号的确匹配那些词语, 但这并不意味着符号必须被简化才有资格成为符号。事实上, 一些最佳的符号是简化了的图像, 仅仅表明简单有效的意思而并不表明这个词的本质意义。实质上, 不是外观而是实际作用定义了一个符号。

宗教和世俗的机构清楚地表明了符号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力量。十字架除了它的宗教暗示外, 很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完美的形式表达——积极的垂直线 (男性) 和消极的水平线 (女性) 的统一。

任何一种可见的图像都可能充当一个不论风格、抽象程度、与实际物品关系的符号。这里的符号是一个副产品, 从一个形式问题中产生——那就是, 垂直与水平平面的反面, 与此同时它暗示了十字形的高贵与安宁。

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罗杰·弗莱在评论具象的和形式的元素统一的难题时陈述道:“这可能, 也许给了我们关于将两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提示, 换句话说, 合作是最有可能使得它们中的任意一个被推到最大可能性的表达, 它们都将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供人们想象, 我们会感动是通过建议而不是陈述的语气。”

像图例这样不会涉及到美学评判并且很少有文学性的现实描述的视觉陈述, 既没有智力刺激也没有视觉冲击。由此类推, 当字体、几何图案和抽象形式仅仅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时, 它们的滥用只会弄巧成拙。从另一方面说, 视觉陈述是要表达一个思想的基本感念, 它是建立在功能、想象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似乎不仅要独特还要有意义且让人记忆犹深。

事实上, 当一个设计以供提交, 它一定是用衬边和玻璃纸装饰得很漂亮, 会被视作孤立的碎片。在这种情况下, 又没有竞争的存在, 纯粹的传统形式插画会看起来很有效果。对于广告来说, 在一个竞争环境中要想坚持自我, 设计师必须掌控好一些意想不到的普遍的陈词滥调。他要做到这个要通过简化、抽象、象征, 如果由此产生的视觉形象有些模棱两可, 那将可以用一个更加具识别性的补充。

我们通常理解的“创造性”是依赖于符号作为一个视觉实体与其他所有元素的成功结合, 被指向一个特定的问题, 扮演了一个与它的形式一致的特殊功能。它在合适的时间与地方使用是基本的, 它的误用会导致平庸或单纯的做作。设计师表达出符号基本意义的能力要通过解释、增加、减少、并列、变化、调整、联系、激化和澄清的过程, 这和那些我们所谓的“创造性”是类似的。

偶尔纯粹的非写实性图像的功能在没有解释性说明时更加有效——它会趋向于去限制一个想法和想象。因此, 受众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真实的画像。

三、幽默的作用

读者调查证明了幽默在视觉传达领域中的重要性。这个调查不是只主要参考了连环漫画广告或彻头彻尾的笑话, 而是参考了更加细微的变化, 设计本身, 通过联系、并置、大小关系、比例、空间或特殊处理的手段得到。

视觉信息声称的深奥或优雅经常是事与愿违的自命不凡;将幽默看做是无价值和轻浮的这种想法就误导了它的本质。简而言之, 幽默的方式对于视觉传达是不严肃的或者轻视的观点就是无稽之谈, 这个误解已经被那些成功地利用幽默作为一种创造自信、信誉和乐于接受新观点或产品的手段的企业家们的怀疑, 广播和电视广告在利用幽默作为有效的销售方法方面已经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并且, 幽默在军事训练中帮助人们去理解严肃的问题, 在安全海报、战争债券销售和道德建设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武器, 但战时幽默都被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机构忽视。

强调娱乐的深远影响, 柏拉图在《共和国》中说:“因此不要用强迫的手段, 但要让早期教育成为一种娱乐。”古代中国、印度和波斯的艺术在面具、陶瓷和绘画的设计中都反映出一种幽默精神。美国广告业在初期很多地方也证明了对于幽默的利用趋势, 例如, 印度雪茄店和药师, 那种幽默是严肃的当代思潮的产物, 这种思潮被揭露自例如毕加索、米罗、恩斯特、杜尚、杜布菲的重要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托马斯·卡莱尔说:“真正的幽默, 更多的从内心而不是头脑中来;不是蔑视, 它的本质是爱, 问题不在于开怀一笑, 而在于之后仍然会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要深入得多。”

四、拼贴和蒙太奇

广告商和发行者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将信息深入到消费者的头脑中, 这个说法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普通的图形和缺乏创造力的形象使得消费者很难全神贯注到广告中的产品中。广播和电视广告商, 他们运用媒体使得在工作室或家中的人们也可以参与其中,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受众参与的价值。从另一方面说, 印刷广告的制造商们必须在一个一致的印刷形式下想出方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拼图、密码、问答比赛、记忆测试和逗趣装置已经不时的被应用了。

现今的平面设计技术, 产生自心理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现, 包含着许多可能性。拼贴技术的发明是对视觉思维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拼贴和蒙太奇技术使得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事物或想法可以结合成为一张单独的图;设计师用传统方法做出的同时发生的事件或场景一定是一系列孤立的图片, 但用了这两种技术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它们能确保在一张图片中呈现的复杂信息能够很容易的吸引观众的注意。

《芦花荡》的生态批评视野解读 篇8

一、文本解读的生态活性

“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意义再创和开放性的动态建构活动,总要因历史、时代、主观局限性而需要不断开拓和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会随时空推移、时代情景变化而发展。不可能永远停滞在某一点上”①。

经典文本的敞开状态(文本的召唤结构)决定了文本的意义诠释受时代、社会变迁、人的审美心理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当文本已有的解读不能适应当下的语境,或者旧有的权威说法饱受质疑,这时候就需要融合多角度的视域,推陈出新,重新寻找突破口。这就是文本解读的生态活性。

《芦花荡》面临的境遇便是如此。

对于这个经典文本,解读者大多从作者“荷花淀派”的笔法出发,认为作者塑造的这个“过于自信也过于自尊”的老交通员——老头子的形象,表达出作者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抗日战争必胜的革命乐观情怀的抒发。但是近来针对这个文本的质疑声渐起。有一些研究者直接指出作者孙犁缺乏战争经验,凭想象粉饰太平、美化战争。有教师担忧这样的文章是对历史不敬,会对学生造成误导②。

这种质疑已经是涉及到《芦花荡》作为教学文本是否恰当了。该谁来回答这激烈的质疑呢?编者或许下次会考虑这个文本是否撤出教材,然而对于眼下的教学,他们是不会有所示意的;而作者呢,斯人已去,孙犁先生长眠地下,对于自己是否真是缺乏战争经验以至于美化现实粉饰太平,他也无法辩解了。唯有语文教师们陷于必须通过文本解读确定教学设计的尴尬中。

其实,这是文本解读的生态活性所致。而这样的时候正是《芦花荡》新的意义诠释生成的时候。

二、生态解读对于《芦花荡》的必要和适切

其实,针对《芦花荡》的所有质疑都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作者所构造出来的“芦花荡”里的轻松浪漫的战争传奇意义何在,有没有现实依据。造成这种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至今为止,解读者都是站在单一的“人”的立场思考,而忽略了人的对面环境的因素。“芦花荡”这个题目已经在告诉我们,作者是从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场出发进行的故事构思,那么人与环境的关系特质将成为主要考察对象。

让我们借鉴生态批评的维度重新解读文本。所谓生态批评,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关于“文学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③。生态批评观强调整体性,也就是“人类存在的环境性”,因为一切人类史都包含在自然史中,人的肉体生存与思想成长与外在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生态批评所强调的整体性和普遍关联,是一切文本解读应该共有的前提和基础。运用生态批评的整体、关联的思维解读《芦花荡》,会发现这篇小说其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描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下面从三个方面解读,希望能帮助课堂教学重新找到与这个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一)“芦花荡”表现出自然对人的诗意庇护的生态美

首先,题目“芦花荡”就是故事展开讲述的一个地域场。如果把这个题目改为“护送”,或者“老交通员传奇”是无法传达作者的深意的。这个题目界定了接下来的故事展开与这片水域息息相关,它的神秘美丽赋予这个故事无限的传奇色彩。

在这场芦花荡内外的对峙中,我们读出了自然义无反顾的和人类站在一起,对抗侵略者的暴行。我们也看到了有自然助阵的一方所获得的强大能量。我们看到敌人的小火轮敌不过老交通员的轻舟一叶。他视敌人的枪林弹雨如入无人之境,那轻舟一叶诗意的演出了古歌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情形。这是一片母性的水域,这是作者对自然予人的生存力量的浪漫礼赞。

(二)文本中人物的精神生态美

在白洋淀水乡,在美好的芦花荡世世代代栖居的人们,受赐于这片柔情而又智性的水域灌溉洗礼,表现出下面的精神生态之美。

1.人的生态本性之本真美

首先说两个女孩子。她们的名字“大菱、二菱”就是水乡孩子的标志。她们俩“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她们的生命随着“初夏的小麦黄梢、中秋的高粱晒米”以及雁阵的南飞北来不断拔节。她们信仰坚定,即使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找到部队;在弹火中二菱忍不住在船沿洗头,这样的举动是多么的纯真自然;被敌人发现后大菱毫不犹豫伏在妹妹身上掩护她而受伤,又让人感叹她们多么善良又不乏勇敢。

再说“老头子”。他的存在是必须以芦花荡为背景的,一个来自芦花荡、穿梭于芦花荡,与芦花荡相依生存、几乎化为一体的老交通员。他神通广大,扬言“一切全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并且用实际行动一次次让敌人的围剿和阴谋落空。他那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才能见到,所以可以说,老头子是芦花荡的精魂化身。

他爱憎分明。他在文中反复说的一个词是“不怕”,而且是在炮火纷飞的封锁线上,对两个女孩子“柔声”说的。但是,当敌人打伤了大菱,他“狠狠地说”出第二天将要施行的报复。对孩子爱之深、对敌人恨之切,是他的真性情流露。

2.芦花荡赋予人的生态智慧美

生态智慧,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存智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抗战中,地道战、游击战,都是生态智慧的体现。

在文中,老头子与敌人周旋、设计智斗、痛击鬼子的一系列传奇般的故事都是凭藉着水乡的地域、不费一枪一弹完成的。他在芦花荡里自如的穿梭,单枪匹马挑战敌人的围堵,让敌人水泄不通的围困形同虚设,不攻自破。而仅仅一次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女孩子受伤,他发誓血债血偿,让敌人付出了十数倍的代价,而且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与其说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不如说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出好戏。

3.人们安守家园的生存底气和生命根性

《芦花荡》中的敌我对峙终将以敌人的败退告终,还是以苇荡部队的撤走结束,其实都不重要。因为故事中若干细节,比如二菱洗头,比如老头子负气复仇等等细节,淡化消解了战争的严肃主题,传达出的是在弹火纷飞的年代白洋淀人安守故土的生存底气和生命根性。还是引用环境史和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点:“土地的特性,有力的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④。

(三)《芦花荡》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态理想美

海德格尔是关于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明确表述者。所谓诗意栖居,就是人类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充足的生活条件,并且能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⑤。

具体到《芦花荡》中,可以说蕴含着这样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态理想,那就是:自然,让战争走开!

首先,“芦花荡”作为自然环境,是“反战争”的。它成为御敌的天然屏障,人们凭借着芦花荡的庇护巧妙的与敌人周旋,能够在残酷的围剿下歌声阵阵,鱼米充足,这是人在自然中“诗意栖居”的第一点。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这个战争故事为什么如此具有传奇性。

其次,白洋淀水乡浩大温柔的胸怀养育出的白洋淀人、芦花荡人,像“老头子”,自尊自信,淳朴本真,善良勇敢,爱憎分明。在强敌入侵时,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守护家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与我国古代就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哲学思想一脉相通。这是人在自然中“诗意栖居”的第二点。

今天,与作者创作时候相去大半个世纪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可以理解为作者或许是在不自觉的表达他的生态理想。但是我们从这种角度解读《芦花荡》,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对于我们追求和平世界、建设精神家园,又有了新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相依存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对于人的意义,如何从物质生命到精神生命都去追寻这种诗意栖居的生态理想,是这个文本读后久久回荡的余响。

【注释】

① 曹明海.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② 吴一鸿. 诗意美与战争残酷性的关系,《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5期.

③④ 刘蓓. 跨学科视野的生态批评,《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⑤ 曾繁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华夏文化论坛》,2004年.

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共) 篇9

榆林天然气处理厂中控运行四班

王彤庄

2011-12-

3党员思想汇报

通过对党章的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用党员的标准

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在本职岗位上我不断学习创新,严谨务实,带动班组成员积极进取,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经常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剖析自己,发现不足,找到差距,从而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现将这一年以来的思想工作情况向组织汇报如下:

2011年我在处理厂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处理处理厂年

度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执行处理厂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严格工艺纪律,提高产品质量。

一.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清自己党员的身

份,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员工。

在日常的生产工作中严格按照处理厂总体工作的部署,在日常生

产中团结协作,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作。平时的抢修中,严格执行上级的生产指令,快速安全恢复生产。

二.严格执行冬季安全生产措施、6条禁令、9项原则、十八项

管理制度,确保冬季平稳运行。

为确保冬季供气高峰期各项工作安全平稳运行,结合中控室生产

情况,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处理厂冬季安全生产措施、安全措施, 认真落实处理厂冬季安全生产措施,并对岗位关键点进行重点防护、巡检,做好冬季防冻工作,确保冬季安全生产措施执行到位。

三.团结互助,共创和谐;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班组员工实际

操作技能。

重视团队的力量,对新员工严格要求、加强培训,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营造温馨的工作环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思想作风上: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投入时间太少;

(2)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到的新知识不能及时有效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在工作作风上:

(1)职业技能有待全面提升,全面提高个人素养;

(2)业务学习范围受限。

3、在纪律上:

只是对待自己的班组做到严格管理,而没有影响更多的人去

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

2、改进工作作风,全面学习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提升班组的执行力;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带动班员做好本职工作;

4、忠于职守,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发挥老黄牛的精神,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基层操作队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和感化身边的每个人。

党员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10

批评,是指对别人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而自我批评则是指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进行检查,找出原因,明确危害,加以改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个话,在今天仍没有过时。只有拿起这个武器,经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有效地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对党员干部的侵蚀,才能及时地纠正党员干部的缺点和错误。那么,我们的党员干部怎样以整风精神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呢?

一、必须消除模糊认识,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我们党九十多年的成长历史已经证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整风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得益于对这一武器的成功运用。然而,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成了“钝器”,入库多年,锈迹斑斑,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像鸡毛掸子打屁股不痛不痒。有些人把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信奉“多讲好,少说坏,互相之间不见怪”,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避重就轻,工作上报喜不报忧,甚至是以喜掩忧。非要开展批评不可时,对别人也是少栽刺,多栽花,明知不对,也是少说为佳;对自己则是得过且过,认为自我批评是“自找麻烦”。诸如此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怎么能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又怎能解决“四风”问题,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认清当前形势,从思想上消除模糊认识,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我们党历来主张,对任何一件事物,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也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好批评自我批评的前提。因此,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和改进作风的要求,客观地查摆自己和他人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与差距,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认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带来的后果与危害,从而明确整改努力的方向。如果事先不调查,不分析,在开展批评时,就会出现主观臆断或漫无边际的毛病,轻者会使被批评者产生反感,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的开展;自我批评也会蜻蜓点水或只谈一些不疼不痒问题,或谈一些诸如“工作方法简单”、“说话不分场合”等“不能算是优点”的“缺点”,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如果这样,“镜子”也没照好,“衣冠”也没端正,“澡”也没洗干净,“病”也没治彻底,也就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影响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

三、必须坚持有理有据,增强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个良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动机。尤其是批评别人,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有多少就说多少,不夸大,不翻旧帐,不纠缠细枝末节,分寸得当,刚柔适度。尤其是对平时自己看不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更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加强感情的交流,以情感人,以诚动人。只有对方感到你是真情实意,才能向你启动心扉,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我批评,也要实事求是,不要自己给自己上纲,更不要避重就轻,而应该从思想深处找根源,重在吸取教训。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开门搞活动中,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对一些群众语言犀利的批评,不要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不能“记恨在心”,更不能“秋后算帐”。否则,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做不到“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或是乱扣帽子,或是一团和气,或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而且有悖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必须坚持与人为善,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是平等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特殊的人和事,资格老的也决不能以大压小或以强欺弱,级别和职务高的也不能以势压人或以权压人。普通的党员群众,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人微言轻,也不要把领导干部真诚地征求意见看成是“走过场”、“摆样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之间都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大家有话讲在当面,不搞自由主义。要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在自我剖析、广泛谈心、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借机泄私愤,更不能借机整人。对确有问题而又不能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或讳疾忌医、拒绝帮助的,主要领导同志和上级要及时指出,促其改正。领导干部对下属的批评要做到以诚相见,以心交心,真正体贴下属,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体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解读 篇11

关键词:讽刺 张力 形式主义 新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简介

1 理论简介

新批评形式主义先驱英国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和批评家理查兹(I.A.Richards,1893—1979)提出一些根据语境来细察作品的特殊视角,发展了一种名为“本体论”的批评方法,人们称之为形式主义者。首先,艾略特反对感情外露的诗歌,提倡“非个性”诗论,要求诗人逃避感情与个性,去寻找所谓的“客观对应物”,即代表并且激发感情的“一套事物、一种形势、一串事件”——使之成为诗歌作品里的独立自足的象征体。正如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强调的:“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当然,只有具备个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逃避它们是何意谓。”另一方面,他还主张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欣赏,不应该关注诗人,而应该关注作品本身;认为根据诗人意图和情感做出的解释,必然会损害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的完整性。

新批评形式主义既不会通过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神话原型,或任何其他此类的视角分析作品,也不会关心读者反应与审美。任何关于历史、政治、时代信息,或作者生平都不会影响到作品自身的美和意义。该理论通过分析有机的整体、歧义、反讽、悖论、意象和隐喻、视角、表征等形式,探讨文本的价值与意义。

2 作品简介

美国最知名的幽默家之一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梦里乾坤》(又名“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于1939年3月18在“纽约客”上发表并大获好评。1947年被好莱坞改变为电影,由诺曼威尔麦执导,丹尼凯耶主演。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中年的中产阶级——沃尔特·米蒂,故事从他例行的郊区生活到英雄征服的幻想与逃脱,塑造了一位爱做白日梦神经质的沃尔特·米蒂类型的美国人。其衍生词“Mittyesque”已经进入英语辞典,表示一个低能的、爱花更多时间做英雄的白日梦而非关注现实世界的人。在军界,通常是指假令戎马生涯的人。

故事采用了黑色幽默、碎片并置以及象征等后现代手法描绘了一段发生在一天内的平凡生活。沃尔特·米蒂与他的妻子每周定期购物,当他的妻子访问美容院时,他有五个英雄的白日梦情节。首先,他幻想自己是一个美国海军上将,在风暴中沉着指挥应战。很快他又成为医学界无人超越的顶级医生,拯救命悬一线的危重病人。然后他桀骜不驯地在刺客法庭作证。之后作为一个皇家空军(RAF)的飞行员,他大胆志愿地执行秘密的自杀任务,轰炸军火库。故事的结局,米蒂想象自己面对消防队,高深莫测。故事虽然充满幽默元素,却在纠结中将人在后现代生活中身份的迷失、信念倒塌、精神虚无表述得淋漓尽致。

二 从形式主义视角解读沃尔特·米蒂

虽然新批评形式主义对诗歌的分析更为有效,然而用其技术路线和理论结构分析其它文本不仅能够把握宏观主题和美学价值;更能从微观角度关注作品本身,从而避免损害艺术作品作为艺术的完整性。因此,借用新批评形式主义方分析小说,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大有裨益。新批评形式主义分析模式如下:

(一) 局部细读

1、叙事特征:情节与背景,文本结构,表征,语气,视角等;2、措辞:内涵和外延;3、诗学要素:比喻,拟人化,韵律,符号;4、矛盾,歧义,悖论,反讽,象征。

(二) 有机整体:找出总体张力所在,并解释张力如何在生成与消解中产生显著效果

1 语篇结构

瑟伯的《梦里乾坤》语篇特点之一是故事中的故事。主要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行为谦和却神思恍惚的男子(沃尔特·米蒂)驾驶汽车与他的妻子前往康涅狄格州沃特伯里每周定期购物,在此期间,他的妻子访问美容院。而他的五个英雄的白日梦情节又各自独立成故事。“大故事”与“小故事”非常微妙地被衔接在一起。如不仔细阅读,就会陷入混乱的感觉,不知其所以然。小说的线性叙事,英雄主题式的叙事传统完全被颠覆。情节安排过于零碎混乱,但正是这种安排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迷乱与惶恐。事实上,形式的分裂不仅让读者无法使用经验和意识去判断目标,更关键的是,后现代主义打破了文学作品中的逻辑顺序,有意的颠倒、错乱时间顺序,现实以及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朦胧幻觉任意交错,大幅度的跳跃,以这种方式体现思维的真实性。

“大故事”与“小故事”微妙的衔接让人不禁要佩服瑟伯的巧取天工。连贯与衔接(coherence and cohesion)是Halliday系统性功能语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指连接文本元素之间存在的凝聚力。它既是语法手段,又是解释文本一个元素时赖依依存的另一个要素,涉及文本与读者头脑中统一性的知识和概念。而这种“共有的概念”使得语篇具有篇章性(texuality)。小说中詹姆斯·瑟伯虽然使用碎片并置揭露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但他不是笨拙的拼凑,而是能巧妙地处理“共有的概念”与“矛盾张力”的关系。例如,在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的开端,米蒂幻想自己是美国海军船长,正在指挥应战风暴,并指挥部下加大马力全速通过险阻(full strength in NO.3 turret)。紧随其后的是他妻子的斥责“慢点,为什么开这么快?”(Not so fast!You are driving too fast),所以此刻“速度”构成了文本的“共有的概念”,促成意义的连贯。使得主人公自由地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如果说“速度”使得沃尔特·米蒂从幻想回到现实,那么是“他开车去停车场途经医院”使得他再次走入幻想的世界。想象自己是医学界顶级医生,可妙手回春。所以,“医院”是第二处衔接手段。然而现实的郁闷总是打扰着男主人公沃尔特的美梦,一句停车场服务员的厉声责令让他又回到了完全与梦境不相符合的现实身份;当木讷的米蒂正在为忘了老婆大人交代的任务愁楚满怀时,耳边报童叫嚣的“沃特伯里大刺杀”的新闻,让他的神经再一次的兴奋,以至于幻想中自己成了对峙于法庭之上赫赫有名的神枪杀手,在与法官的唇枪舌战中引来无数为之倾倒,竟有女粉丝不顾一切地投以崇拜的拥抱。可梦中就有人提起了“宠物饼干”,才让黄粱一梦的米蒂突然惊醒,想起老婆交代购买宠物饼干的任务,可笑的是,梦里的英雄此刻神思恍惚、念念有词地重复着“宠物饼干”,招来的也不再是崇拜而是过路女孩无情的嘲笑。在故事结束时,永不言败的米蒂神秘莫测地面对着消防队。文章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将“大故事”与“小故事”安排得幽默却不失条理。

整体而言,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以幽默讽刺的语气描绘了现代社会中的混乱和虚无主义。人生活在漫无目的、绝望无奈、徒劳之中,身份迷失,虚弱无力。文章用生动的蒙太奇及碎片并置手法揭示了幻灭和扭曲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幻想似乎成了逃避,是人借以保持尊严或寻找幻变身份的法宝。

2 叙述视角

从故事与叙述的关系出发,叙述通常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现代小说中也常有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及戏剧性叙述视角,意识流与字符交换的叙述声音等特点。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小说的叙述视角也呈现出不确定与多变的特征。如《梦里乾坤》的叙述视角不再是单一的人称视角叙述的分析,与故事情节和主题相统一,其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也是变幻不定的。总之,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和转换,就可以使小说中同样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具有各不相同的意义。叙述的魅力正在于小说家能够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观察事物和讲述故事,表明自己对人物和故事的特定态度,并由此带来小说独特的审美效果。

很显然,瑟伯的叙事技巧是与其故事形式和主题以及人物的塑造相吻合的,小说《梦里乾坤》的叙事视角不再是哪一种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将各路技巧糅合。比如,沃尔特·米蒂的五个英雄的白日梦情节,每一个都是一部小电影,由故事人物的对话和独立情节的描述构成,采用会话式的第一和第二人称的交替视角,更有第三人称戏剧性视角。叙述不再是讲述而是展现了六个生动的镜头,并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其效果不仅令人捧腹,更能发人深思,幽默中总有心酸,搞笑不是它的目的,因为它有着非常严肃的主题。读者像观众般亲眼目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真实”,积极参与消息的解码。在此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及主人公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审美距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此叙述方式产生的叙述声音,即意识流与字符交会的叙述声音,之间又有直接引用会话作为衔接的手段,带给读者的是真实可信的感觉。瓦尔特米提解构传统单一的叙述,尽力揭露作品“真实性”。传统的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和作为参与者的第一人称视角,目的是想读者讲述“真实性”,却往往因为使读者丧失能动性二显得“真是虚假性”;所以《梦里乾坤》以变换交替的多视角,和变幻的叙述声音展示了一个个逼真的电影镜头,让读者相信米蒂的生活在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碰撞,在内部和外部之间极度不一致,现实是温顺、谦卑的,低能的;而幻想中的他强大果断,无所不能,幻想中的英雄正是他精神的逃逸。

3 矛盾,讽刺与张力

新批评派认为,所有的文本都存在着矛盾与张力,也只有矛盾才会产生美。罗基·福勒指出:在文学作品中,张力取决于上下文,它曾被用来表现浪漫派的感受力,在文学批评中用来分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矛盾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能动对立等。《现代批评术语词典》指出: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张力。而作品尤其诗歌的意义就存在于它的张力。

首先,现实与幻想之间对立。现实之中,米蒂是一个行为谦和却神思恍惚,缺乏能动性的普通人。而且他的生活似乎总受悍妻的摆布,就连停车场的服务员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经常受到外人的嘲讽与指点,地位卑微。然而,每次的幻想却都是完全对立于现实的英雄所向披靡,强大而无所不能。这种矛盾对立充满了幽默讽刺,叫人在捧腹时,心头一酸。

其次,身份的对立。现实中唯诺的丈夫,幻想中决断的指挥官,大夫,杀手,飞行员。这些不同的身份是米蒂对抗虚无及迷失的手段,是他逃离主义的不同表征。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面性以及软弱被动完全归咎于社会本身的矛盾或毫无意义。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混乱中失真,传统和浪漫的英雄情结、精英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的只能否定。这种黑色幽默张力让人深刻反思。

三 结语

本文应用形式主义方法分析《梦里乾坤》,从叙事视角、篇章功能以及矛盾张力几个方面探讨了瑟伯的叙事策略和艺术特征,尤其探讨了故事普遍透露的虚无主义主题,人类在现代社会的混乱和意义失真。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这就意味着忘却了、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尼采称上帝死了,人从上帝的控制下解放而获得自由,现时代可以被规定为“人的创世纪”,即人本主义时代。然而,随着绝对人主体主义及世俗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泛滥,人本主义逐步走向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最终导致自我解体。因此,随着“上帝死了”、“人也死了”、“偶像倒塌”。人们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合适的身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和疏远,唯一的选择是逃避。

参考文献:

[1] J.Case Tompkins& Allen Brizee.[J/OL]Literary Theory and Schools of Criticism

http://owl.english.purdue.edu/owl/resource/722/11 2011—10—12.

[2] 戴炜栋、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刘洪莲:New Criticism and Its Use—A Rose for Emily analysis[J],《科技信息》,2009年第15期。

[4] 邵维加、邹文虎、马振华:《另一种“宏达”:〈狼图腾〉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 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贯彻交互式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下一篇:厚黑学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