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

2024-05-03

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精选8篇)

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 篇1

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办学思路为指针,贯彻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从务实、求真出发继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将信息教学普及化、提升管理使其规范化,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应用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的认同度。同时认真总结2021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中的不足,以示范校的标准衡量各项工作,确保信息化在校园的正确应用。

加强学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形成一支力量强、协作能力好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为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做好铺垫,同时深入科研工作,认真积累,积极尝试、及时总结,将点滴的积累汇集成一套适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外,定时定期地开展全体教师信息化自培工作,使工作更具有成效化,努力创建一流的教师应用信息化的环境和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会用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信息化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吸取兄弟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完善,弥补不足。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兼职信息员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信息员岗位意识。

2、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纪录工作,及时进行检查。

3、校内新添置物品的登记管理。

4、提高网络的实际应用效能,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教师课件应用水平,提倡教育新媒体的运用,提高应用水准。

5、学校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每周至少2次)

6、防毒软件的安装和部署及时更新,网站服务器的配置和更新、资料备份。

7、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活动

8、根据太仓市教育装备室工作安排,努力完成相关创建工作。

三、主要措施

1、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继续深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专题培训,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OA系统的使用,进行网上办公。

4、对于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强检查力度,落到实处。

5、尝试与室内优秀学校开展网络平台下的跨校研究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6、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支有层次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较稳定的学校网络管理员队伍与骨干教师队伍;

7、优化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信息技术特长,展示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电脑制作活动。在四、五年级继续开展沙一小十佳班级博客及十佳学生博客评比,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打字比赛、制作电子小报比赛。

8、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推动学校教育宣传和信息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方的积累,提升学校办学地社会影响力。

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为抓手,深化机制创新与实践创新,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创新教师整合能力开发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电子白板在堂课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过程中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特色。

三、主要工作

1、加快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校资源库。本学期,要尝试将教学资料镜像放到校园网上,便于教师随时使用。本校教师所制作的教案、课件、PPT等资料要及时上传到FTP。要充分使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做到校内资源共享,发挥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定期更新学校主页,及时在网站上发布学校的各类信息。要将本校的各类重大信息及时传到学校网站。建设覆盖各学科、多品种、多门类、可供师生自由选择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购买资源与开发资源并举,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2、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研究,加强自身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本学期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自学为主线,以集中辅导为辅助,着重于进行网页维护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各教师除了能完成学校规定的班级网页、学校网页更新外,还要将学到的技能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制作一批交互性较强的电子白板课件。

3、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课更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上机的常规训练,做好使用记录,上足课时,保证学生的课时数。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活动有计划、有内容、重实效。

4、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各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教室内有电脑、电视机和实物投影仪,财产保管责任人为各班班主任。各教师课堂教学利用率要求在45%以上。以抽查记录和学生座谈会为准。充分利用网上报修平台及时做好维修申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5、做好学校网站和校内局域网的安全工作,做好网络病毒的防治工作,提高对数据备份以及网络安全的认识。

6、学校CK报警、周界报警和电视监控录像系统由总务处负责。要确保正常,发现故障要及时处理,定期对摄像头外壳镜面进行擦拭。

7、校红领巾电视台按原定红领巾电视台方案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电视台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8、建设班级网站,定期更新,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9、继续组织参与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有条件的家庭鼓励开通“家校路路通”,为家长教师协会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10、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比赛活动。

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健全信息化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网络节点做到专人负责,明确人员分工,加强日常管理,做到定时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保证各设备的正常运转。

2、极开展教学研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的重心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我们必须注重在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配合学校“磨好课”及教研组例会制度,充分发挥“博客”便捷的互动功能,在“备课-听课-口头评议-书面评议(网络发布)-(一段时间后)再次集中交流-形成总结性的反思材料”这一系列实践和反思的环节中,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组织学习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配合教科室做好本校所承担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

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级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积极参与“整合”研究,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3、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加强学校电脑的管理。期初集中整理好所有办公室及教室的电脑,检查设备完好程度。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充实完善网站建设,本学期将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作局部微调,并把主页放在教育局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以太仓市网站集群的方式来宣传和共享学校信息。

为使学校各部门能对网站“新闻系统”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支持,本学期校行政还将规定各条线要在一学期内完成至少10条新闻的硬性任务,上传数量也将定期通过网络予以公布。各条线要多发布“理想的”新闻稿,即文字要简洁明了、符合新闻规范,图片要JPG格式、大小不要超过1024768dpi。

对师生博客的使用,要与个人主页、班级主页的建设联系起来,强调这两类主页要真正成为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乐园,是家庭、学校沟通联系的纽带。开设班级主页,利用班级主页中互动功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先在一二个班实施;利用教师的主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五年级可利用网络活动课的时间由任课老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继续建设好教学资源库。通过培训,引导广大教师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校本的和外挂的)。及时收集好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并以教材体系进行编目。具体征集措施: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教研组长收集组内成员平时教学中制作的教案、课件等相关拓展性材料的基础上,由信息中心协助整理、上传,期末进行评比、考核。继续对现有的已购置和下载的部分资源进行整理编目,扩充校本资源库内容。

经常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办公室建立专人负责制,建立完善的申请维修制度,期中、期末学校统一普查,确保设备完好。

严格执行损坏赔偿制度,做到账物相符,合理使用,妥善保管。

制订各室、各班信息化装备管理负责制和信息化装备使用制度,规范信息化装备使用登记制度,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并逐步实现网络化规范管理。

4、严格师生培训与考核

组织校本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博客促进家校联系;运用博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的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操作维护等。培训前期制定计划,作好准备,培训中注意讲练结合,及时作好考勤记录。

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按照上级的各类信息技术竞赛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学期将在教导处的统一协调下,举办一次中高年级的网上作文竞赛(利用学生博客)和电脑绘画竞赛,具体培训、竞赛方案另议。

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训练与考核。在强调整体推进的前提下,设立中年级学生整班参与的校级键盘输入竞赛,三年级英文输入,四年级中文输入,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的途径进行。

5、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杜绝不良信息,保障教学应用。

根据《太仓市校园网络网管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奖惩条例》,明确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全面实施对学校网络的流量监控,安全监控和网络管理工作月报制度,建立重要网络设备档案袋,主要记录设备的型号、硬件情况、软件情况、主要用途等。

加强中心机房的安全检查工作,对服务器上开设的服务和端口做到天天小检,月月大检。

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 篇2

徐强:对学校层面而言, 首先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能否及时更新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学科必需的硬件设备是校领导重视程度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 虽然许多学校对计算机等硬件投入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视, 而是创建“示范学校”之类的“工程建设”之需要, 但是, 客观上的确改善了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

事实上, 学校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视除了硬件建设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制度等“软环境”的建设上。相对于硬件建设, 良好的软环境更能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海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进行的首次基础会考中, 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按照惯例, 学校会对成绩在全省排名靠前的学科教研组进行表彰。然而, 在表彰名单中, 却没有信息技术教研组。, 经过调查, 才知道原来该学校在基础会考表彰方案中根本没有信息技术学科。这件事给该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以极大的打击, 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李冬梅: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是对软硬件环境的依赖性。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校园网的建设以及软硬件设备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等因素, 不仅关系着教学内容是否可以实施, 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讲课效率和情绪, 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因此, 这些软硬件环境因素是评估的一个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与存储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各种电子素材。此外,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种技术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因此, 丰富的素材、详细的技术支持、教学网站、学案等教学资源是支持学生顺利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保证, 也是评价一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的着眼点之一。

王问洋: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是评价一所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 在于信息技术教学首先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保障。传统学科以书本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 包含的实验有些也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应用为特征的高科技课程, 而技术具有淘汰性, 如果由于计算机性能的限制让中小学生去学“DOS”, 就会毫无意义。另一方面, 计算机与网络需要经常维护。在我所听过的信息技术课中, 几乎没有一个机房的计算机是全部完好的, 有的甚至是近1/3的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和上网,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机房里的教学广播系统、计算机与网络的安全防护、学习网站的搭建, 均可以直接反映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毛澄洁:在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 与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要素有校园网、计算机教室、信息资源等, 在评估时要涉及一个要素:建设理念。这是考查一所学校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如何与学校传统特点相结合, 如何有效地推进主流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例如, 计算机教室的布局就能够从某一侧面体现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 多于一个计算机教室的学校应该有多种布局的教室;校园网采用的技术与功能、应用密切相关, 性能优越的学校网站必须考虑到无纸化办公和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要给师生提供信息发布、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要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交互平台;基础设施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的便捷性是有效使用的基本保障。

学校的管理机制则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软环境”。管理制度应该健全, 更应该灵活与方便, 能够起到管理、协调的作用, 保证学校的网络、机房和资源管好、用好、用得充分。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课时少、待遇差;技术更新快, 学习的压力大;兼职工作多 (信息技术打杂) , 评优机会少。因此,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能够长期有效、高水平开展的重要保证。

●课程设置

李冬梅:课程设置是一所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最基本、最直接的反映。评估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要考查这个学校是不是按规定的内容和课时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要考查是否开设了这门课, 开设了哪些课程。此外, 是否开设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否设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 如机器人兴趣小组、动漫兴趣小组等, 这些也是需要考查的内容。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所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实力。

毛澄洁:在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时, 相关的要素有法定课程和校本课程。评估要侧重考查学校是否按要求开齐了国家的法定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否符合需要等。在小学阶段, 要注意考查起始年级与周课时;在初中阶段, 要注意考查学生的教材是否符合国家法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高中阶段, 要注意考查学校是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配备必要的设备、开足选修模块, 让学生有课程可选。

评估还要考查校本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可以开设的内容有: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特长教师开设的校本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跨学科课程。是否能够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能够很充分地反映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师资队伍

李冬梅: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的灵魂, 有没有一批潜心教学研究、乐于奉献的教师是评估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首先要看有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专职教师。其次, 要评估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这时, 既要看二级、一级、高级教师的比例, 更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 如是否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 参加各类基本功、优质课评比, 是否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毛澄洁:在学校的人力资源方面, 相关的要素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起始阶段的基本素质, 在职的开发、培训和使用。

对于校内资源而言, 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资质显得非常重要。有关文件上, 信息技术教师的“资质”规定为:计算机或相近专业毕业, 且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在职培训、继续教育、高中新课程培训、网管教师的专门培训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适应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则是学校对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教师承担或参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则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组织机构中,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组和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和核心, 有没有是一方面,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教研组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是有资质的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定得是专职人员的主业, 可以兼任一些能够协助教学的相关工作 (如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 但绝不能是电脑维修工、机房管理员、打字员、CMIS数据录入员等。

对于校外资源而言,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 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 校外的各级教研工作指导、公开课、评优课和研讨会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学习、交流、展示、研究的平台, 要充分有效地利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过程中承担学校系统集成的IT企业雄厚技术力量, 可以通过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来展开, 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力量, 可以为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迅速发挥作用和后续发展提供充分保证, 是高效、节约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

徐强: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考查必须落实到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考查上。对于任何学科教学而言, 教师永远是落实学科理念、开展学科教学工作的主体。一方面, 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查, 即对教学成果的考查;另一方面, 也要重视对其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尽量用电子档案袋、学科网站博客等形式代替传统的纸质档案袋。可以包含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作品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对教师进行考查时, 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情况应该是一个必需的考查项目。就我市的实际情况而言, 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三四人左右, 而且多为年轻教师, 教学经验不足, 校本教研难以有效开展。必须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研力量, 统筹整合, 才能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与成长的平台。因此, 各级校外教研活动就成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为主要的渠道。反过来, 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教师自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意愿与程度。当然, 参与教研活动的形式很多, 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网络互动、课堂教学评比、案例评比等, 都是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

王问洋:教学常规的落实, 也是评估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是否按课程要求开足课时、教师是否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涉及教学过程的指标项目, 是我们评价关注的重点。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个重要环节中, “同伴互助”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软肋。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 用于教学研究的精力有限, 对于教学工作, 教师多数是单打独斗, 很少在一起研究教学, 很多教师由于“身在此山中”, 竟然长期不知道自己教学中的习惯性问题, 直接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点。

●教学效果

李冬梅:评估一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哪里?关键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达到了。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要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真正掌握了。如何才能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会考是一个方面, 但仅靠会考是远远不够的。要客观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 需要分别从“教”和“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评测。

从“教”上看, 教师的教案、准备的相关资源、设计的实践内容、自命的试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课堂实际教学等都是评估内容。

从“学”上看, 学生每周的作业、阶段作品、考试卷、竞赛成绩、评教结果等均可以作为评估内容。

此外, 通过与学生座谈, 还可以了解学生对学科教学的满意度、课程内容的缺陷、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原因等。

徐强: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任何教育教学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受教育对象才具有实质的意义。如果学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不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那么, 很难说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是成功的、有成效的。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NOC活动) 、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信息学奥赛等大型正规的评比竞赛活动, 也可以在学校内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周、电脑活动节等形式搭建交流展示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成果的平台,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影响学生, 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王问洋:对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 教学效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学效果究竟如何, 一要看教学成绩, 二要看教学特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成绩包括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学生的成绩和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成绩等部分。教师取得的成绩, 包括在校级以上取得的“四优” (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课件) 奖项;在市级以上的经验交流、公开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在大型教学网站发表的、引起较大关注的帖子等。学生成绩可以从市级以上统一终结性考查和随堂听课中反映。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受到上级部门表彰, 譬如省级、市级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某某信息技术项目示范 (实验) 基地等荣誉称号, 均可作为学校工作的成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学科, 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设置了多项大赛, 旨在培养和发现创新人才。而且, 这些大赛的成绩已经被高等学校作为保送和自主招生的硬指标。因此, 在参加各级信息学 (计算机) 奥林匹克竞赛、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信息技术项目) 、中小学机器人大赛时, 学生获奖等级高、获奖面大, 说明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同时, 也说明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和质量。

毛澄洁:在对学校的成果进行评估时, 相关要素有学生成果、教师成果和学校成果。在进行评估时, 各类获奖情况比较好考查, 但还要注重考查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各类活动和学生主流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成果中要特别注意考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承担的与信息技术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

另外, 还要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估。相关的要素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这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是信息技术在学校的综合辐射作用, 而不是单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活动是多层面的, 既有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活动, 也有其他学科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既有学生的, 也有教师的;既有教学的, 也有研讨的, 教研的;既有课堂的, 也有课外的, 还有校外的;既有教师、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的, 也有学生自主的。

在进行这一要素的评估时, 在充分考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 还要特别重视考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特别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考查, 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有组织的情况下, 创新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在自主情况下, 自觉应用的意识、能力、信息道德的状况。

教育信息化学校工作计划 篇3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作重要讲话。罗厅长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我省教育系统具有网络普及面广,应用积极性高,注重网络技术开发等特点,但还存在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和信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高度重视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网络安全水平和信息网络应用水平。罗厅长要求各高校和中职学校及单位要切实做到“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及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认识网络安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技术到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基础,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上定期研究分析、研判安全问题。三是管理到位。网络安全工作要严格遵循“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确立信息使用的权限和责任人。四是责任到位。每一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要落实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工作要求以及应急措施。五是保障到位。不管是网络自管还是托管,务必做到人员分配与资金投入的充足与恰当。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强调,要正确理解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制度,设立有力的技术支撑部门,加强同各级政府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和事件处理机制,充分发挥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组织保证作用,切实加强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 篇4

以余庆县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大力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教育均衡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学校教育的规范化。

二、主要工作目标:

1、硬件建设

管理使用好所有班级“班班通”(电子白班或投影、笔记本电脑、高清数字展台)、各办公室电脑,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2、软件建设

(1)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2)购置必要的网络管理、教学应用软件,以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3)完善学校网络红页、教师QQ群,加强网络教研及学生管理。

3、队伍建设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的水平。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电子作品比赛。

(2)以活动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坚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优秀课件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应用能力。

4、课题研究

积极参与县、市、省级科研课题申报,教育信息化应用取得优异成果。

三、具体措施:

以校园网建设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为重点,打造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品牌。

一是开全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建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质量。

二是不断更新资源,按时完成教育资源的整合工作;

三是加强教师使用班班通等现代教学设备的培训,要求教师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进行教学,并通过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强制推广使用,提高使用率,进一步丰富我校的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手段;

四是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科学研究,探索网络环境、班班通设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结 篇5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专人专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陈良

副组长:徐国聪 韩邦新

成 员:毛玲海 潘庆标 李新燕 孙永炜 陈占泽 潘茂平郑霄霄

信息教育工作组成员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引领和策划到网络管理,从信息技术教育到学校整个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机房分维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有效。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

教育设施的改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工程,实现教育手段突破。强调,学校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学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2006至2010年,我校要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学校每年各科室工作中都分别列出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及目标。

学校近三年来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2006年为128500.00,2007年为327080.00,2008年为392570.00,2009年约为130000.00,总体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我校学生数1172人,生机比为6.47:1,学生用电脑数181台,教师数104人,教师机数130,设有电子阅览室,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较好的满足了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三、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

学校于2008年申报参加温州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达标建设,之后积极认真、踏实的开展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工作,于2009年1月5日经温州市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批准通过,进入首批创建达标,于2009年11月通过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评估(Ⅰ类达标学校)。

四、教师能恰当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我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4人,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他们深入钻研教学,能较好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推进作用。

我校学科专任教师94人,实验师1人,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学校利用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资源优势,在假期和校本教研时间,每学期进行2次的校本培训,使全校科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资源建设,目前,全校专任教师计算机合格率100%;学校也舍得花资金让更多教师外出参加信息技术类培训与学习,同时教师也积极运用学习技术参加各级各类评比,其他在市、区获奖人次多。

五位老师承担了龙湾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成效显著,大部分老师经过培训后能够开展网络下的教学,日常教研组活动中能否积极引导学习和开展网络下的教学。

08学年进行了教师博客培训,基本一人一博,2009,我校教师参加市教师教育优秀blog评比活动,我校教师积极响应,其中获市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目前正在推广中。近三年来,相继开展了恒丰校讯通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学籍系统操作指南等地信息技术培训。目前我校教师能很好的掌握相关软件和系统的使用,并合理、恰当使用,教师能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师无纸化办公意识的普及,我校逐步尝试和推广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尝试和实践研究:如恒丰校讯通在家校沟通中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ftp在学校资源库建设和文件传阅以及材料的收发中的应用、OAR系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学校网站的开发和改版对于学校宣传的作用、学校教学QQ群在教师间沟通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五、专人负责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学校基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社团的发展,为我校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提供了常规化的载体和渠道。学校现有信息技术社团1个,社员45人,每周三下午分别按硬件组和软件组或统或分开展培训和教育,通过社员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同学,较好的规范了学生网络行为。

此外,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科技节,组织班级或个人网页设计,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学校教育信息工作计划范文 篇6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围绕县信息中心关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信息化工作推进与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认真贯彻区信息中心工作要求,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立足本校的实际,以服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推动我校信息化建设。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工作,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在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按照上级标准配置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于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学校建立并完善了校园网,网站资源比较丰富,应用效益明显。校园网的资源和功能不断丰富,保持每天更新,内容不断丰富。教师能主动地借用网络平台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在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学校管理能借助校园网进行高效管理。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师生的信息素养在逐渐提升。

三、工作目标

1.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目前我校每个多媒体教室配有多媒体一套(电脑1台,电视机1台);教师办公室电脑2台;校园网自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和加强。

2.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校长亲自抓,教导处组织,各部门分头实施,责任到人,全面完善我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培养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广大教师具有信息化的意识。我校要求教师,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源,会用计算机管理学生成绩,会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教学模式的探究。

4.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发动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和使用教学课件,依托县电教中心和教育资源库及时提供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5.信息技术方面:我校对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师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同时积极开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以后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上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教科研方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教育科研为先导,通过信息化推进教育科研活动,深化教育改革。

四、主要措施

(1)为了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信息

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重心。领导小组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继续深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专题培训,(3)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网上论坛与交流,进行网上评课

(4)对于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加

强检查力度,落到实处。

(5)建立网络平台下的跨校研究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6)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

术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一支有层次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意识较稳定的学校网络管理员队伍与骨干教师队伍;

(7)优化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

信息技术特长,展示信息技术教育成果,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电脑制作活动,(8)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推动学校教育宣传和信息化环

浅谈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篇7

现阶段的职业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的教育方面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中,运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内容来不断的对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与发展等问题的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体现在一定的程度问题上,是所承现的教育方面的个性化、环境方面的虚拟化问题、管理方面的网络化问题等等。工作方面信息化教学方面使得教育方面的问题为了满足现在社会方面的重要需求,所供给的优质服务而成为可能性,在其中,所引发的教师以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间的效果的之间的本质问题,所产生的重要的变化,却实现了工作方面的观念问题的重大立异,这就是要全面的提高工作教学教学方面质量问题。所以,要不断的加强工作教学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关于推动于工作教学改革及开展,尤其是深化教学教学改革方面是具有着极其大并且重要的意义的。

2 中职学校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方面存在的疑问

现在的情况下,中职校园方面所存在的疑问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问题上:

2.1 软件与硬件间的不协调问题

中职学校在关于信息化方面的硬件建设的相关方面的重要投入是比较大的 , 可是对数字化学校使用体系以及于教育资本等软件建设方面的重视度远远不足。

2.2 就宏观方面而言,信息化缔造问题上缺乏总体规划

在投资方面不断的增长与此同时,也伴着因为盲目的出资所构成的铺张浪费的情况。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其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在信息化缔造上缺乏总体规划,在实际方面出发,不断的追赶新的潮流、比较超前的经济投资等都会造成投资方面的缩水、资金流失等问题。

2.3 技术方面人才较弱的疑问

由于如今信息技术发展疑问一日千里的改动 , 中职校园对应的信息技术方面所支撑的人才十分的缺乏。别的隶属于教学效劳边缘方面的部分,人才激励保障疑问机制十分的不健全,并且也留不住、人才方面引不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方面的有关人才。

2.4 本钱方面的疑问比照松散,无法做到共享

因为受制于资金疑问、环境疑问等方面的具体的捆绑,许多的中职学校的信息系统是做不到统一性的缔造的。伴随着学校网的根本疑问的完善性,部分开发均施行了比照许多的单元信息系统,例如,教务处理系统方面、财政处理系统方面、图书馆处理系统方面等,这些都造成了信息化环境复杂疑问,这也形成了一个个彼此的阻隔性的信息,造成了重复缔造、本钱松散、信息沟通阻碍等。

2.5 教学方面的资本比较缺乏

信息化基础缔造方面结束以后,教育信息本钱方面的运用都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傍边的重中之重。但是,从各个中职学校实际情况方面而言,普遍存在着信息高速公路之上有路无车的表象、有车无货的表象,所以就造成了大部分师生对于信息设备的运用仅仅限于一般性的信息方面的阅览、发送邮件以及聊天等简略的操作 , 这些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在教育进程旁边上对于信息本钱运用的根本需求。教育信息本钱方面的缔造疑问的滞后已成为目前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在分析了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之后,我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我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3.1 提供统一平台和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注重网络应用实效

在当前的校园网络建造中的重要的问题,应当比较注重于校园网的具体的运用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都处于寻求网络硬件的层次。个人认为,这些方面都可以学习美国的具体的做法。在远程教学或者是网络教学问题等重要的方面,某些校园由于地理问题上的重要缘由,对于远程教学的需要量是非常大的,有不少的高水平的研讨以及运用方面的问题。

3.2 依托合作公司开发建造

校园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依托合作公司开发建造,依托自己的技术力量来保护以及完善在校园信息建造方面的问题,校园与公司联系应当是十分严密的,而且通常都是与一些公司保持着稳固的合作关系,许多公共性软件都是通过这些公司采购或者是委托他们进行开发。此外,校园方面的办理信息体系主要是通过采购方式解决有关建造方面的问题的,办理体系这种公共性体系可以由公司进行商业开发,然后校园进行运用,但必须符合教学以及校园的本质方面的需要。

3.3 在信息化管理人才方面,实施 CIO 的重要的体系改革

教师都爱 岗敬业, 比较自觉 的促进自己进步 , 学校效法公司,实行CIO( 首席信息官 ) 系统。CIO是担任一个公司信息技能方面以及系统方面一切的领域的高级官员疑问。他们通过教导关于信息技能的运用疑问来支持单位的重要政策。他们均具有技能以及业务进程两个重要方面的有关指示,具有着多功能的概念疑问,常常是将安排的技能分配战略以及于业务战略紧密的联络在一起的最合适的人选。各个学校有着由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校级领导担任的CIO,然后更高层次承担着学校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以及运用等责任。

4 结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整合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学校 教育信息化 信息整合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9-0078-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方法

由于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部门“各自为政”和“条块分离”,缺乏统一的数据模型、数据维护管理手段和数据接口规范,为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维护、应用扩展带来极大的困难。[1]

在信息系统日益成为高等学校日常工作、运营管理的基础,其作用日益强化的同时,高等学校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往往缺少统一规划。[2] 学校内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的需求自行进行相关系统建设,虽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应用需求,但也带来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复和重叠性。同时,由于学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采用的数据模型、技术规范不尽相同,为学校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整合、系统应用的整合等工作带来障碍。

2.缺乏统一的用户管理

学校部门的各个应用系统独立进行用户管理,造成用户资料分散以及多套用户身份和密码,使得用户管理复杂,并且在调用不同业务系统时,需要重复登录,极大地降低了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学校信息系统的管理成本。[1]

由于缺乏对用户身份和资料的统一管理,每个用户在访问不同系统时,需要在每个系统中建立用户身份信息。当用户工作调动或离职时,如果忘记从系统停用用户,会导致信息安全风险;此外,多套用户名称和密码,重复登录各个系统,会造成用户使用系统和管理上的很多繁琐工作,既降低学校员工和学生的工作效率,也带来附加的成本。

3.缺乏统一的服务器管理

由于各个应用系统都有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造成硬件成本增加,并且不利于专业化的运行维护管理,增加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支出。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服务、应用服务和WEB服务进行集中维护和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系统的安全程度,也能降低硬件系统的整体维护成本。

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

不同应用系统由不同开发商的技术人员进行应用开发和系统维护,水平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维支撑流程,大大地影响了学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和运行稳定水平。

同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开发和维护流程,不同的职能部门系统建设流程及维护方式随着信息化水平不同有很大差异。机构内部各部门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相关组织和计划推动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策略

针对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中的各种问题,需要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整合平台解决思路,以帮助政府解决数据、用户身份管理、跨系统的流程整合、硬件资源共享、系统监控和管理、跨系统技术规范和运行管理流程等问题,帮助学校降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因此,完整的学校信息化整合平台体系,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

1.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

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的办事机构,关键要理清职能,制订信息化战略规划,从而推动学校信息平台的整合工作。

2.统一的数据标准

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接口规范,建立高等学校各个应用系统间的数据标准,方便高等学校不同部门及不同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

3.统一用户身份管理和认证授权机制

建立统一用户身份管理和认证授权机制,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认证,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用户的工作效率。

4.标准的软件应用开发平台

建立标准的软件平台,使用流程定制和管理工具,整合跨系统的业务、管理流程,集成各组织结构和职能单位的应用系统。

5.统一的监控机制

整合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并建立统一监控机制。在不同的政府机构,按照不同业务对信息系统能力的不同要求,在统一的平台上,分别虚拟搭建适合各业务系统所需的硬件平台。

6.跨系统的技术规划和运维流程

跨系统的技术规范,一方面用以指导、约束信息系统应用系统方案提供商、系统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另一方面用以规范学校内部应用系统的立项申报、招标选型、需求调研、开发建设、管理维护等操作流程。

统一的运行管理流程,在参考ITIL、MOF、HP ITSM等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应用系统在数据层面和应用层面的整合,为集中管理维护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结合部门的管理机制,制定学校信息化信息整合平台及其应用的管理维护流程,并通过“应用级监控”系统、“IT项目监理”系统、“IT专家知识库”系统,确保信息系统信息整合系统管理维护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总体思路和总体架构

1.总体思路:统一平台及松耦合应用

高等学校的信息系统整合平台的基本设计思路:统一平台与松耦合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统一的学校门户网站

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校门户网站,由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支持统一部署多个站点,进行站点群统一管理,满足不同部门和伙伴的资源共享。

(2)平台与业务功能分开

统一学校管理应用的建设思路,构建统一的应用平台及应用规范,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应用的开发。根据业务需求不断增加应用系统。

(3)数据处理与前端应用分开

数据处理流程相对固定,而需要访问数据的业务应用(各种动态查询、报表及分析等功能)受需求影响,需要灵活变动。

(4)系统运行与监控分开

构建单独监控服务器,集中对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和维护。

2.总体架构

参考国家信息系统总体框架的基本要求,学校信息化整合平台的总体架构的逻辑设计,如图1所示。[4]

学校信息化信息整合平台包括三个核心系统:应用服务区、数据综合处理区、系统监控区。

(1)应用服务区

应用系统的总体结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平台、软件平台、通用组件以及运行于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上的各应用系统。

1)硬件平台

提供承载信息系统信息整合系统的服务器以及连接各服务器的网络环境。

2)软件平台

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负载均衡、Internet信息服务、活动目录等系统软件,并提供了一个信息系统应用程序运行的基础软件环境。

3)通用组件

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上一些通用基础的功能封装成一系列功能相对独立的组件,包括目录同步、消息通知、集中授权等通用功能,并以组件的形式实现。通用组件会随着平台的发展逐步抽象扩充。

4)应用系统

运行于软硬件平台之上,利用应用平台通用组件设施提供的通用功能,实现用户部门提出的具体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

(2)数据综合处理区

数据处理区的系统总体结构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多维分析模块、前端访问模块。

1)数据获取模块

对外部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并加载到当前数据库中。为了避免从当前数据库将历史数据再转到备份数据库的多余负荷,建议ETL模块同时装载数据到备份数据库。

2)数据存储模块

基于特定的数据库,对信息系统各类应用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定期卸载过期的历史数据分区。在当前数据库中,使用分布式分区视图(基于链接服务器),数据分区对于访问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是透明的。应用程序只要访问当前服务器,就可以读取和调用所有的表和数据。

3)数据分析模块

数据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应用提供数据分析。由于数据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形态密切关联,这样在分析相关业务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对数据进行查询、分类、汇总操作,大大提高了数据运算的效率。

4)前端访问模块

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不同应用系统中存在各类动态查询、固定报表、动态报表及高级分析等功能,这些功能需要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设置统一的前端访问模块,将数据库操作与用户的接口功能予以集中统一实现,便于系统的灵活扩展。

(3)系统监控区

一体化的系统运维区为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中的服务器和各类分布式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监控的功能。通过完整的事件管理、主动的监视和报警、报告与趋势分析,对服务器管理和应用系统实行事前管理,将系统运行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3.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由于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业务运营服务器上会有多个不同的应用系统,为了保证某一独立应用的运行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正常工作,以保证各系统能够在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上顺利运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规范:

应用系统尽可能采用B/S结构;

应用系统的实施尽可能支持XCOPY的方式,也就是只需要把系统代码拷贝到工作环境指定的目录下面,就可以直接运行而不需要更多的配置;

应用系统中所有数据统一保存到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应用数据库中;

所有附件应该以HTTP协议上传并以文件格式保存到文件服务器上,每个应用程序可以在文件服务器上建立一个虚拟目录;

网络间的通讯尽可能以域名进行访问,而不应该使用IP地址。

四、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架构扩展能力

伴随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必须具备足够的架构扩展能力。所谓架构扩展能力,是指一种通过添加更多硬件设备的简单方式来扩展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及应用程序的途径。

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架构扩展,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

用户数量的增加: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平台服务器负载也随之增加;

数据量的增加:包括备份、恢复、装载之类的操作等,都可能成为平台架构扩展的瓶颈;

应用数量的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新增应用程序将逐步加大现有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负载。

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应具备扩大和扩展能力,以保证平台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访问、应用、数据存取的需求。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的架构扩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内部扩展:向单一结点添加硬件设备或将其升级为一个大型结点。

外部扩展:添加更多结点,并将数据及工作负载分布于这些结点当中。

1.内部扩展

绝大多数扩展能力都是通过对称多处理器(SMP)方式扩展来实现的,即向单台服务器上添加更多的处理器、内存、磁盘和网卡。在网络管理应用平台系统架构扩展的方法中,优先考虑内部扩展,即通过对原有服务器硬件升级的方式提高系统负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无需增加额外的物理服务器而且对应用的影响最低。

2.外部扩展

单结点体系结构最终会达到一个瓶颈,而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有效扩展。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向群集中添加更多结点的方式,可以实现信息系统平台的外部扩展。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中,服务器角色通常包含四种类型:WEB服务器、域控制器、监控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针对不同的服务器角色,可采用不同的扩展方案。

(1)WEB服务器扩展

网络负载平衡作为网络操作系统的组件运行,其操作对 TCP/IP协议透明。在WEB前端服务器层,基于网络负载均衡,可以根据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增加WEB服务器的数量。同时,可以通过使用“负荷量”参数,为每个主机指定不同的负荷量。也可以通过使用“均等”这一负载分配参数而非“负荷量”参数,可以指定所有主机均衡地分配网络负载。

(2)域控服务器扩展

由于动态域支持域中所有域控制器之间的目录数据存储的多主机复制,因此域中的所有域控制器实质上都是对等的。可以将其它服务器升级为域控制器或新增单独的域控制器,来实现域控制器的扩展。两台域控制器足够支持用户认证的性能需求和高可用性的需求。

(3)监控服务器扩展

管理服务器数量不多时,相应的管理功能通过一个单一的计算机即可全部完成。但随着被管理的计算机数量的增长,必要时,可通过扩展监控服务器,以管理额外的计算机。在微软平台的Windows Server环境中,管理少于200 台服务器,可以通过安装所有MOM2005组件在一个单一的计算机上完成这个目标。假如被管理的计算机的数量增长, 能通过在另外的计算机上安装额外的管理服务器扩展管理组。

(4)数据库服务器扩展

数据库服务器分为角色扩展和群集扩展两种类型。

1)基于数据库角色的扩展

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平台中,可以扩展和增加以下服务器:

专用的OLAP服务器:通过OLAP服务器的中间计算结果来减少超大数据量的负荷;OLAP服务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分析主题来划分。

专用的数据清洗服务器:数据清洗服务器根据角色(上传、清洗及装载等)来划分。

2)基于数据库群集的扩展

数据库群集扩展,主要内容包括:

在数据群集上,可以增加一套磁盘阵列;将信息系统应用和应用数据库用到的磁盘阵列分开或者将据库的存储负荷分在两个磁盘阵列上;

在数据群集上,增加额外的数据库群集,将新上线的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放在新建数据库群集中,原来的数据库及应用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http://hyxh.ceiea.com/dctj/dybg/6054.htm

[2]刘寅斌.高校信息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J]. 情报探索, 2007(12):78-80.

[3]刘寅斌. 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J]. 图书馆学刊, 2007(6):60-62.

上一篇:建筑工地安全检查报告下一篇:一年级《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