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4-04-24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精选8篇)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篇1

——以象山县雷港村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一、概念引领

(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何为“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即“美丽+乡村”,美丽是乡村的形象展现,乡村是美丽的具体物化内容。“形象也是生产力”,一个乡村良好的形象,对于自身及其所在的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能折射出乡村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人的“金字招牌”,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同时“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

引入雷港村、、、、、(二)休闲农业概况及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 国内:(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国际: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以象山县雷港村为例。。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条件:一是中国农业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类型多样;二是农业资原丰富,农业类型多样,地区特色显著;三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丰富;四是农村民俗风情多彩,农家生活富有乡土特色;五是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六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农民的心愿。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结合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的联系结合象山县雷港村为例进行分析

A 例观赏性(入口景观、展示园、景观温室大棚、)。。。。。。。B 休闲性(养生保健林、冬季休闲走廊)。。。。C 参与性(开心农场、百桃园、)。。。。。。。D 文化性(中草药植物园)。。。。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四、美丽乡村中休闲农业旅游潜在客源市场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潜在客源市场有以下五类:

一、传统观光旅游市场

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业观光旅游集田园风光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可以采用农场的形式,引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养殖各种动物,使游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品尝或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这类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占28.8%.二、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区度假,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对现代白领阶层极有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到休闲农业旅游区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满足他们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通过建设一些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修学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

四、怀旧市场

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居民都在乡村生活过,有的甚至在农村从事过较长时间的劳动。迁居到城市后,面对着日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回想起农村的朴素田园,并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温昔日情景。在我国,这类旅游者的数量非常大,他们对乡村旅游地要求较为随便,喜欢体验地道的农村自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这类市场占14.8%;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已建成农业游览区就是针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开发的。这些事业有成,具备很强消费能力的老知青很有旧地重游的愿望。

五、猎奇及取经的农民市场

把目标锁定城市居民市场的开发,而忽视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园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园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的休闲农业旅游者中,农民占3.1%,表明农民这个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篇2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为乡村地理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政策辅助, 浙江所出台的《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在提出浙江需要不断强化水、农、牧、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性的同时, 要求本地各级政府立足本区域红色旅游优势, 因地制宜尝试推进多形态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 并实施美丽乡村规划战略。此要求提出之后, 依托中心城市的浙江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项目逐步开展起来, 而乡村地理学理论在融入此项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重要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

1 乡村地理学运用基础上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定位

1) 乡村建设基本要求。

乡村治理和城乡规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需要遵循的乡村地理学理论实际是需要以区域发展为切入点, 着力就乡村区域的景观、资源、人文、社会、经济所形成的条件、地域结构、基本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着眼点从单一的农业向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多项、系统化发展后, 乡村地理学理论和视角在乡村现阶段建设中的应用也日渐深入, 其应用切入点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乡村经济、乡村土地使用、乡村城市化、乡村文化、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乡村规划的基础理论应用几个方面。

2)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现阶段乡村地理理论运用下, 浙江乡村的治理过程已经反映出浙江农村的治理和改革, 必须遵从立足当前发展现状, 实施逐步有序战略推进原则。民众的意愿和农民的支持与认同感, 需要融入到浙江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并以其实际变动性作为整体规划的基本数据。只有充分尊重本区域农民自主性, 并适时引导和发挥本区域民间的创造力, 才有可能做到农民、政府、规划局等各方力量的聚合, 实现浙江美丽农村的超前建设。

首先,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需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而农田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行的基本保障, 需要在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 以农业现阶段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效率性的融合要求为前提, 在保证现阶段土地承包权力的稳固性的基础上, 进行浙江农村土地使用权适度流转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等的筹划。

其次, 实施农村各项的综合改革, 并建立起县镇合作机制可作为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实践性操作保障。

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和强化、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建立和落实可作为政策资源优化整合, 强化政策协调配套指令运作的基础, 而依托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要求, 来筹划强镇、强县对应体制的创新, 则可辅助理顺两级政府之间的行政运作关系, 规避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的行政拖延、工作重合、落实效率低等问题。这同样也是乡村地理学视角下,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的乡村空间建设、乡村规划、乡村聚落等良好运作的预备工作。

第三, 农村公共产品的大力供应是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及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

以乡村地理学的区域性统筹要求为先导,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地理结构调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开展、基础设施的配套、乡村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城乡反射型运用等, 都需要充沛的农村公共产品及对应的便捷现代物流体系、快捷便利的交通体系等来给予推动。从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本质而言, 乡村建设同样需要立足在城乡交通一体化需要下, 因此对应的作为乡村财政收入提升所需硬件设施, 也应该同期、同步建立并按照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战略推进时, 各个环节的动态变化加以调整。

2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优化

针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 应该从战略设计者的思维优化方面入手, 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优化布局, 实施城乡统筹。

按照乡村地理学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安排需要覆盖到公共设施、人口、城乡产业等多项领域, 深入调查和挖掘乡村现有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产业经济、乡土建筑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将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社区统一建设成居民就业充分、环境优美整洁、社会文明和谐的节点。

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

绿色生态管理理念应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程理念。正如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所存在的矛盾, 大力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以生态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为抓手, 立足各村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优势, 建立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战略, 并坚持以宜游、宜业、宜居为建设目标。战略计划的层层推进可有效应对当前建设中过度开发、建设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等做法, 以基层组织和村民为主, 邀请村民共同进行战略筹划, 鼓励村民献计献策, 以精品村建设和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村居为目标, 科学定位节点村、精品村、景观带的规模和功能, 提升战略规划的品位和品质, 突出村建特色, 串点成线并连线成片,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全面推广, 努力建设整体风貌协调、乡土气息浓郁、区域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3) 坚持分统结合, 发掘资源创新机制。

当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缺乏人本为思想, 政府投入过大, 社会资源被忽视。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的执行在于民众, 引导村民自觉建设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有助于辅助政府改善单一化资金筹划渠道的现状。将农业两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建设、“四边三化”、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整合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的各界力量, 增强合力、创新机制、强化协调, 汇聚力量, 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优化

1) 重新筹划战略布局, 因地制宜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富设计、富规划、穷建设”的筹划理念, 从村庄整体风貌和建筑布局入手优化, 突破原有规划设计思维和模式, 提升村庄的规划水平。一方面需要调整现有规划设计思维, 以自然环境现状为基础, 以新农村特色建设为目标, 尊重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生长机理, 努力营造新旧自然、和谐统一的农村风貌。

因地制宜的进行乡村设计并发挥其示范效应,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也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 在战略布局的重新规划时, 还需要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 督促各村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执行, 建设团队方面则使用筛选和验收淘汰机制。

2)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 深挖内涵拓展建设思路。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多样、山水风光秀奇的优势, 就需要从农村人居环境、农林特色产业处入手, 大力开展村乡整洁活动, 结合村民意愿和财政实际, 在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的理念下,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可尝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并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策略, 这就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不断挖掘和体现农村特色文化。重视农村传统孝德文化、耕读文化的重建和整理, 丰富乡村建设的传统文化之魂, 深谙乡村建设内涵, 使之成为市民和农民共同的精神宝库。

建设思路的拓展, 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规划, 由于村庄的整体规划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 因此规划方案编制时, 需要以村庄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生态发展规律为基础, 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 广泛听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 兼顾到村庄近期和远期利益, 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借助环境整治和规划引导使得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生产等共同和谐统一发展。

3) 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建设管理和创新机制并举。

整合资源注重财政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稳步进行的动力。这就需要财政方面优先足额地进行专项建设资金的安排, 实施融资模式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注入。努力整合联合公路、农业两区、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资源和资金, 侧重向乡村建设项目方向倾斜,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相关政策完善方面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基础建设设施方面, 需要考虑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住房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和对应的政策性支持。

此外, 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注重村容村貌的规划和治理,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生活和生产环境, 强化对环境的维护和管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广大干部, 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将当地重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结合, 利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千百工程”等项目, 多方借力, 建立领导小组定期统筹协调, 已形成各方资源及力量的整合合力。为保障管理效果, 可实施村、街道、镇、市多级联动的考核制度, 使用月通报、月考核、月督查、年终考核的方式, 丰富奖惩措施, 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摘要:根据乡村地理学理论, 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设计思维、挖掘特色文化、注重财政支持等策略, 以提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乡村地理学,乡村建设,城乡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郑健雄, 吕伟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77-79.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篇3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篇4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服务机制,助推和谐乡村更温情。

建立“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胡同长)—居民户”的服务架构,依托“1+X”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模式,确立“一统双带五到位”服务机制,即:以新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发展扶贫项目、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确保惠民政策宣讲到位、意见建议征求到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到位、防返贫动态监测到位、医疗健康服务到位。一是发挥党员力量,服务群众“零距离”。推行“1+X”党员联系居民户制度,普通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依据个人能力、岗位职责至少联系1个居民户,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进行电话谈心,重点做好传达政策决议、做好卫生防疫、引领村民共同治理等工作。目前,全镇10个行政新村47个自然村全部建成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起了779名党员联系服务8308户群众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收集上报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400余件。二是坚持组织统领,守好防返贫底线。发挥新村党组织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的“探照灯”作用,创造性运用“红黄蓝预警”模式,即:根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全村农户开展监测,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为红色预警监测对象,6000~7200元为黄色预警对象,7200~10000元为蓝色预警对象。对于红色和黄色预警对象,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对于蓝色预警对象,密切关注动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累排查重点人群信息433条,帮助2户农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5名儿童落实了困境儿童或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等相关政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三是依托扶贫项目、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依托盛木园林苗木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苗木繁育产业区;以云朵庄园特色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为圆心,带动“张庄蜜桃”“肖天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形成复合型葡萄产业带。每年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在35万元左右,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凝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镇新村党组织引领党员、村民创办企业45家、合作社74家,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劳动力就业600余人。

二、坚持文化先行,挖掘地方特色,助推活力乡村有内涵。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舞蹈、曲艺、书画等各种指导、培训,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发挥新村文化专管员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如张南新村曲艺文化、惠民新村腰鼓文化等。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综艺项目。打造“农民丰收节”“艺术节联欢晚会”两个本地文化品牌,将响扇舞、腰鼓舞、三句半等10余种本地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迄今已举办7次大型文艺汇演。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曲艺队为代表的13队236人文化活动队伍。三是持续培养文艺创作人员。一方面聘请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对各领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专业艺能指导,培养本地文艺创作人员。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一支集编剧、表演为一体的“三句半”小剧团,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张子周、许继田、张之伟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引入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旅意青年歌唱家张博、画家张思俭等为代表的“XX文艺圈”。

美丽乡村建设 篇5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人口 2.1万。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工业兴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我乡在不断巩固原来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提早部署,整乡推进,全面推开,着力把全乡打造成集花卉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景区。目前,共拆除危房旧房和围墙等800余处,粉刷破旧房屋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千平方米,道路硬化3千米,各村(社区)整体形象正在不断改善,村庄品味正在逐渐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科学定位。在分析比较我乡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后,先后研究制定了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域

村庄布点规划、集镇规划、村庄建设详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竹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布局规划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二是明晰思路。确定了“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拆并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特色村。三是培植特色。注重挖掘各村产业支撑、经济和文化特质,确定全乡各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亮点,积极打造高峰省级竹产业村、柳亭国家级生态村、阳岱山茶文化村、东亭祠山文化村、颂祥彩色苗木村、沙坝薯业村。

(二)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纳入对全乡各村(社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社区)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 的三包责任书,形成 “户集、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二级网络,达到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三是健全清洁卫生动态评选机制。各自然村庄成立理事会,不定期到户开展清洁卫生评比,实行动态评选,评选清洁的贴上标牌,不清洁户则要求限时整改,形成“比一比、学一学”的卫生保洁氛围。

(三)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一是整合宣传载体,通过印发《致农户的一封信》、编发《今日东亭》、召开会议、发送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建设的意义和举措;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向上级争取的项目,集中在中心村,打包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三是整合责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明确政府和村级负责公共设施维护,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整治,理事会负责做好监督督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号召村民将自己房前屋后“搞干净、摆整齐”。

三、几点感受

(一)规划是基石,定位是根本。

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规划要切合实际,乡与乡的情况不同,村与村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制作规划时,要考虑本乡本村的历史文化、人员成份、地形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布局要合理。无论是新村的选点,还是村居的式样;无论是房址的选择,还是村道的设计,都要突出

一个美字,彰显一个新字,突出风格,抓住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形成村村都有小景观、全乡如同大园林的整体格局。

(二)党员是先锋,群众是主体。

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到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比学赶超促先进、争做榜样树先锋的“建设美好家园”村庄整治活动。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成立理事会,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集体出点子,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形成党员、干部、群众、企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等不靠,争先恐后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项目是要素,整合是关键。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支持。我们对于向上争取的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科技推广、塘坝河道治理、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沼气池推广、改水改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有机整合,统筹到中心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借助于这些项目的整体实施,乡村公共设施逐渐得到完善,乡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变,广大群众也就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和益处。

去年我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中国竹制品名镇等称号,今年我们又成功的申报了阳岱山省级森林公园,高峰村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的获得固然可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离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们对美好乡村建设要再研究、再创新、再提升,实行整乡推进。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方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定能把东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乡,东亭也必将成为皖东南璀璨夺目的美好乡镇。

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

典型经验材料

(2013年8月1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开展了以“清洁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成立“美丽办”,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出台了思阳镇“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干部分组包片包村制度,各村亦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为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创建活动与“圆梦•责任”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签订《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二)宣传引导到位。我镇持续加大“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定期召开“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推进会,使镇、村干部进一步明确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的意义;二是派出驻村干部、村干组成的宣传组走村入户,通过展示板报、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分发致村民的一封信、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讲此次活动精神,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截止7月30日,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规卫生公约35块,为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综合整治到位。在“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中,我镇按照县相关部署,一是重点抓住公路沿线、城中村、圩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认真抓好三条进城主要公路两边的清洁工作,将镇、村干部分为若干个工作组,每组由一名镇领导带队并配备一辆专车,分段负责搞好公路沿线面上的卫生,特别是彻底清除成堆垃圾。二是安排全体后勤组成员和4050人员每天打扫镇政府大院及入镇道路两次,并划好停车线,新种植一批树,美化亮化镇政府大院。三是由各村(社区)统一搞好村(居)委会大院的清洁卫生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清洁工作,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四是及时清理整治辖区内卫生死角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查处门店、居民住户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在整治空间上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7月30日,我镇先后组织3万多人次,出动皮卡、铲车、方拖等各类车辆317车次,投入50多万元,其中用于购买垃圾清运车10辆,垃圾桶、垃圾箱2000多个,铁铲等清洁工具400多把,建成垃圾池25个,清扫村(社区)屯级道路132条,清理垃圾248吨;投入650万元,新开工建设县城区小街小巷12条。

(四)典型带动到位。每个村重点建设2个示范屯,坚持示范典型带动,推动整个活动深入开展。并且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广元村那布屯、荣新屯、汪斗屯、新安屯,高加村高岸屯、渠皇屯,昌墩村昌墩圩、那堂屯,江平村平钱屯等清洁活动为示范,推进清洁乡村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我镇在深入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同时,将清洁工作由“突击型”向“常规型”转变,努力营造“洁、齐、美”的城乡面貌。

(五)考核督查到位。一是要求包片包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一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上周清洁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签订责任书,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工作作为考核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镇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情况通报和检查制度,由镇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强化“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全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主要亮点

(一)宣传形式多样 1.文艺宣传形式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5月21日和7月19日晚由镇党委、政府分别组织文艺队在易和村以及7月21日在广元村那布屯举行了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思阳,共建幸福家园”文艺晚会,观看人数达4000多人次,同时晚会结合进行了“美丽家园清洁乡村” 知识问答,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普及了清洁乡村活动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保洁意识。

2.标语形式

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民卫生公约42块、“清洁乡村”理事会职责25块,把清洁的理念、重在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处理的流程等形式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3.宣传工作组、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宣传形式

我镇“美丽办”把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一是日常工作组,主要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二是垃圾清运组,主要负责陈年垃圾的清运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三是宣传组,主要抓好宣传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自发搞好“美丽家园”,动员群众成立“清洁乡村”理事会,收集垃圾清运费,把清洁工作形成常态化。同时组织一支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的宣传工作。

4.感染形式

我镇把印有“美丽思阳监督员” 的宣传T 恤分发给屯里的保洁员以及一些理事会成员,对于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由“突击型”部分向“常规型”逐渐转变

我镇高加村高加屯目前已建有垃圾池3个,每户收取垃圾清运费3元/月,由群众把垃圾放到垃圾池,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江平村平钱屯在5月11日由500多名群众自发组织美化家园,县、镇部分领导干部也积极参与。当天共清理垃圾11吨。平钱屯多方筹集到1.2万元资金,用来修建垃圾池。建立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各组划分保洁责任区、垃圾集中清理。每周六上午8:30开始,全屯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进行大扫除。昌墩村以集市及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昌墩圩街道进行彻底整治,并组织各屯群众对大堆垃圾及河塘漂浮物等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共清理垃圾60余吨,群众参与达3500多人次;对昌墩圩街道摆摊设点进行规范,清除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行为;经过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对清洁工作的热情相当高,已经做到:1.统一收费。每家每户统一收取垃圾清理费8元/月,用于聘请保洁员;2.由保洁员每天统一清运垃圾;3.全村各屯落实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点,各户门前统一摆放绘有“清洁家园,从我做起”字样的垃圾桶。

美丽乡村建设总结 篇6

——关于“美丽乡村”活动

今年以来,江村上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为富美,农村社会更趋和美。着力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良性建设环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发动,争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主动

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推动农村社会改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因此我村在得到通知后,马上召开班子会议,讨论和研究将我村的工作以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创建为重点,做好发动和宣传工作,使广大村民家喻户晓,积极参与。同时调动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的积极性,把创建美丽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事情来做。在创建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决策都得到了党员、村民代表们的大力支持,村里还开会组织党员及代表们学习其他先进村的治理措施和成果,增强了村民创建美丽乡村工作的信心。通过宣传发动,使创建工作得到了全体村民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6月份,县镇领导在我村召开了美丽乡村创建民主恳谈会,并进行了先期的指标自查,进一步推动我村创建的积极性和村民的创建热情,使我村在创建过程中,顺利地推进了各个项目的实施和每一个创建指标的落实,为实现创建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制定建设规划,提高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品位

1、做美丽村庄,制定建设规划

村党委领导班子 与村民代表召开组织规划会议,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决定对村庄进行生态宜居性美化。积极在村西大渠进行了绿化约1400米,并在村南交界及闲置地植树4300多棵。对我村马路两边树叶杂草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在马路两边安装护栏网。根据村民反映的实际需求,再加上村领导对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积极协调,村内的4个小花园现在已经开始动工,建成的街心花园将会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纳凉、休闲的场所。

图1 西大渠绿化后 图2 街心花园建成后

图3 修建 清理后的街道 图4 村南交界 闲置地植树

2、做强产业,制定发展规划

做强产业,做好项目,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推动创建工作。因此,在区镇领导的支持下,我村利用厂房出租引进企业入村,鼓励村民创业等办法,提高我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我村还制定了新的创建内容,做好“点”与“面”的结合工作。这些建设项目的制定均通过了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的表决,得到全体党员、代表的大力支持,为确保美丽乡村创建奠定了基础。

3、做好创建,制定工作规划

美丽乡村创建需要一个建设和发展过程,必须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年初在酝酿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村党委领导班子就精心筹划工作计划,对所有提升工程,按时段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困难,按每个阶段召开例会,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按工作计划争取主动。

三、明确建设项目,突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重点

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平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办群众个人办不了,且群众需要办的大事、实事。以“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为抓手,抢抓机遇、抢抓时间,自加压力,在美丽乡村创建中争取机会。根据本村的实际,精心制定了9个建设项目:

1、将老年活动中心、平房戏台,数字影院改建成建筑面积1千多平米的多功能厅,计划将于2015年年底完工。

2、修桥3座,分别是位于村西、南、东各1座。

3、在秦京石油管线改造工程中,对我村电缆、路面及灌溉水管有部分损坏,目前已经协调资金并修理完毕。

4、新修了田间路,计划于2015年11月底完工,目前已完成8201平米。

5、新修排水沟860米。

6、村南田间路铺油2公里。

7、投资近4万元新装LED路灯40盏,更换35盏。

8、为4户低保家庭申报了危房改造,并按规定如期建设。

9、新建幼儿园1所。

经过区镇领导及村党委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九大工程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响应国家优惠政策,积极申报,先后完成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送气下乡、农舍的外墙保温、加装封闭性强的塑钢门窗、低硫煤集体订购及煤炉更换的工作。此外,我村还进行了村庄主干道及田间路的硬化工作,帮助低保户完成危房改造及建设。同时将村口的两座牌坊进行修缮,避免发生险情,使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

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村中有两支队伍,一是保洁队伍20人,二是绿化队伍8人,通过两支环保队伍的努力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使我村环境整洁度提高。新安装了40盏,更换35盏路灯并及时投入使用,村庄进一步实施亮化;路面、排水沟得到清理,使村排水工程进一步完善;此外我村还利用村庄交界地带植树,闲置地进行草皮种植,村庄绿化效果明显。

环境整治:村庄设置垃圾桶,建立垃圾池,建立环卫工作长效机制落实责任制,村庄卫生得到很大改善;拆除了私搭乱建建筑;整治了出店经营、门楣广告杂乱等不良现象。

文体设施建设:实施村庄和谐工程,建立健身小花园,安装健身器材;将老年活动中心进行扩建,定期组织爱国红色电影播放;

通过九大项目的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各个指标项目的落实,推动我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

图5 修剪后的排水沟 图7 村口牌坊修缮后

图9 新修田间路

图6 为低保户免费进行危房改造

图8 村内大桥翻修后

图10 加装塑钢门窗

图11 新建幼儿园 图12 路边加装LED路灯

图13 农舍加装外墙保温 图14 田间路铺油

四、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篇7

天津北辰区前堡村借力生产价值特色农业, 助力乡村经济。依靠果树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花果山”村。乡村取得了鲜有成果, 现在全村有80%的面积被果林覆盖, 全村80多户村民, 有80%都在从事果树种植, 每年每户收入7.8万元。

天津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利用生态价值, 锻造田园之美增添乡村魅力发展水稻种植, 利用园区内种植着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利用稻田里的稻叶迎风舞动, 稻花飘香, 生成生态美。现村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在稻田里发展起了稻蟹立体种养。生态水乡迎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园风光和原风貌的村落民居构成的乡村景观, 在那时总会吸引大批城市人纷至沓来。村民办起了农家院, 小辛码头村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旅游接待中心的“两园一中心”和城市中小学生农事体验基地、文学文艺采风创作基地、湿地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休闲游, 接待游客创收。

诸如此类村庄, 在天津市还有许多, 他们利用各自特色, 将美丽乡村经营的有声有色, 起到了榜样作用。

2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 我们发现了一些天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 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就走访的情况来看, 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 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 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 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2 政策支持不足

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 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但只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各项有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 规划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 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 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 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 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然而, 近日在调研时发现, 有些村庄的规划却在具体操作中走了样, 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目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

2.4 资金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是一块很大的问题, 一般都依赖政府的拨款来建设。比如关于天津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和21项增收措施,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民生支出总额达到2886亿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75.8%。加快美丽天津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四清一绿”行动。完成43座供热锅炉房改燃并网,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14.3万辆。综合治理河道170公里, 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增加村级保洁经费, 建设清洁村庄2000个、美丽村庄150个。”政府在建设中大量拨款, 但资金支出远远不及建设所需的庞大费用, 这就使建设陷入了僵局。

2.5 贯彻不够彻底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 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是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 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 做了一个门面这么简单。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 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 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3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天津现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着力于建设美丽乡村, 但建设过程中, 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什么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不能快速顺利的实行下去呢, 项目组认为原因如下:

3.1 政治上:政策支持不足

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政府主要就是以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从而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 没有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为独立的一项工程, 对它进行严格周密的规划,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

3.2 经济上:资金支持不到位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笔钱就可以解决, 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其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 主要来源就是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拨款, 或者村里自行筹款进行建设, 但大多村庄经济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拿出大量资金的地步, 而外界的企业往往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时间长, 效益低便不愿对它多做投资, 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所以资金的压力往往还是压在政府的肩上, 造成政府资金的紧张, 使政府陷于两难境地, 无法中止建设;面却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 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行的更加困难。

3.3 发展思路不明确, 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就目前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来看, 缺少一个清晰地发展思路和规划, 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指导基层单位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前进, 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进行指引。并且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不多。人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城市化发展, 对于农村发展的关心还是较少, 这就使美丽乡村的建设缺少人才去实地研究考察, 整理分析, 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 很难给基层单位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充分的理论指导, 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在艰难曲折中的前进。

3.4 地区经济差异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天津市各个区县乡村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地方依山傍水, 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如蓟县, 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 农家乐, 带动了蓟县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蓟县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比较好, 村子比较富裕, 对村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如养老费, 失业费等等, 村民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有的村子较小, 没有良好的地理环境, 村集体经济薄弱, 没有能力筹集大量资金自行对村庄进行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急需的到改善, 资金的短缺导致建设村子就只能依靠政府拨款, 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话, 那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一直停摆, 无法继续。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无法适应于整个天津乡村的特点, 需要发展乡村建设的多样性。

4 结论

通过此次项目组的调查, 对天津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现状做了梳理, 对产生的问题做了总结,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但这也需要全体共同来努力, 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让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成功的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1204-1207.

[2]李佳.天津评出10个美丽乡村[N].中国旅游报, 2012-12-26.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篇8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沿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进程不能改变也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如何探索出一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随之得到完善,公共服务也不断得以提升,但较城市而言,人们居住环境整体仍相对落后,脏、乱、差现象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也就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其中“美丽”既包含了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又涵盖了农民富裕、社会和谐、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矛盾,促进居民就业

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可用土地的稀缺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这与贯彻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极不相符。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村庄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再开发,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有效节约土地,从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同时贯彻落实“四集一转”政策,促进居民当地就业,引导周边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由于大部分的村庄房屋建设时间久远,土地利用比较混杂,这造成了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度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正是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品位,而且能够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

(三)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农村将有一部分人进入城市,并逐步成为市民,但同时也要看到,即使今后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了,仍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需要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信息、资金、资源交流,加快城乡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国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国外美丽乡村的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一)欧美发达国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美丽乡村的发展现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逐步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其美丽乡村多以观光、度假为主题,主要包括农业旅游、牧场旅游和森林旅游等形式,特色都比较鲜明。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在美丽乡村发展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模式称为政府推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参与规划、管理、经营和推销,同时会借助规划和立法等调控手段促进乡村的发展,葡萄牙、法国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2.市场推动模式主要就是由市场来调控乡村的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积极引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外,基本不干预乡村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实行该模式的国家多是像美国这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这也造就了行业协会等非政府机构在乡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行业自律与保护行业利益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在政府的有效指导监管下,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和发展,即政府与市场互动模式。该模式兼有政府监管机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两者结合的优势。政府会引导和支持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提升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日本

日本的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模式,乡村旅游中丰富多彩的乡村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振兴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日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将发展落后的村落文化注入了活力,而且也使得日本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主要模式包括乡村自然文化景观模式、乡村传统文化体验和农业观光体验模式三类。

(三)发展经验借鉴

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前提和依据,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关于建设目标的确定、项目的资源配置以及项目建设的预审等都需要有规划的引导,从而保障建设有序进行。

2.政府的有效推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而又艰巨,这就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的引导作用。政府在参与规划、经营与管理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好组织、指导和扶持工作,这样可以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从而助推美丽乡村更好的建设发展。政府的有效引导可以提高农民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资金不足时,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可以使问题得到缓解;同时政府在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3.有效的市场推动

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都相对比较完善,市场所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市场能够很好地引导农村产品向特色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民众的参与度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合理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

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工程庞大的特点,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统一的指导很难实现。在建设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保障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及有效地利用,同时还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以及城镇发展规划来完善已有生态专项规划,从而保障并加快供水、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得以实现,从而进一步扩大生态专项规划所覆盖的范围。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建设项目,以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能够与农村有效对接,从而达到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共享的目的,这样乡村居民出行交通得到改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二)完善的建设机制的构建

项目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建设机制予以保障,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发挥农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调动各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的热情,构建各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具体办法如下:

1.明晰化考评机制的建立

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干部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可以提高政府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在政府项目建设中完善重大决策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政绩考核体系中将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制纳入其中,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信息公开化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通告项目实施和监测情况。

2.有效资金筹集机制的建立

筹集资金机制应不断完善,在坚持政府扶持为主和群众自筹集资金为辅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企业的投资从而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市场机制的引入促使企业项目与乡村对接,企业负责承建和管护,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给予偏僻乡村政策、项目安排以及资金上的扶持,加大对欠发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完善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乡村管理制度中,将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作为村规民约纳入进来从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建管并重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机制的不足之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应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范围,同时还应制定环境考核指标以及验收办法。并在相关部门引导下,做好支农项目的审核监督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执行状况进行检查、对项目资金管理进行审计,从而提高项目绩效。

4.组织领导工作的加强

组建县级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县区范围内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以及实施工作,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同时,为加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应对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化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使得村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5.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生态经济发达、文化丰富以及环境优美为发展目标,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形成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小的产业结构,建立并完善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路线。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并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提升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能力,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四、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不应是面子工程,而应该是一项惠民工程,通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来给农民带来福利。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制约。要统筹好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统筹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好地将农业与服务业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并采取多种措施来使广大农村真正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新乡村。

【参考文献】

[1]张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006

[3]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05):008

上一篇:爱国主义小故事下一篇:1员工基本素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