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4-15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基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村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外地务工加上,我的叔叔现在就在郑州中原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卖菜,孩子也在郑州上学。我深知他们在郑州上学的艰苦,于是想借这次毛概课外实践的机会调查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样的,他们受教育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小组四人利用清明假期之便,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调查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目的这次做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民工子女在学校及家中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郑州市相关政策,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

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民工子女受教育及学习情况,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2.从个例推广到一般,认识现在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3.为提高郑州市外来民工子女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加强长效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

2012年4月1日—3日

(二)调查地点、对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外来务工人员。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09级的部分父母在郑州务工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1、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那里有很多卖菜的摊主,他们大部分都

是从外地来到郑州的务工人员,生活艰苦,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所以孩子都也在郑州上学。我们以书面问卷为辅助载体,主要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子

女受教育状况。

2、从自动化专业09级的学生中找民工子女,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郑州市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分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不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但是由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与城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与城市

居民也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1.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因为生活压力大,每天在外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

2.有些家长主观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就会施以打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孩子不容易接受。

3.由于农民工家长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帮助。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孩子具体指导。

(三)学校教育状况复杂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这些农民工子女普遍来自本省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基础与现居住地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

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

3、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

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

四、解决对策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通过调查,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当前的上述问题。

1.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

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

3、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响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结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1 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大多数进城务工子女保持了其父辈的优良传统, 吃苦耐劳。但是不少人对吃苦耐劳嗤之以鼻, 取而代之的是好逸恶劳。父辈在劳作中带着水壶, 但是我们的学生有时领到困难补助却是不喝学校的免费饮用水, 而是去买可乐。本来按家庭条件能有干净整洁的衣服穿已很不错, 却偏要追求名牌。我们经常看到见诸报端的父母为了给儿子买双名牌鞋做出很多牺牲, 但是这些牺牲是不是有必要?值得不值得?追求时尚固然是年轻人的特性, 但是不顾一切地追求只会扭曲他们的心态。所以在教育中要:1、贯穿主要价值理念, 鼓励自力更生, 鼓励吃苦耐劳。2、强化学生的主要职责, 表扬那些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各种劳动者。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3、用成功的范例, 如马云、俞敏洪的成功经历告诉学生, 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班集体内, 要树立正气, 以思想好、学习好、习惯好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家长沟通, 定期召开家长会, 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纠正, 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谈话, 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2 传统教育

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童年、幼年以及读小学的时候都没有在父母身边, 进城读初中、高中也多数时间是住读。传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继承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些学生在初中以前接受的家庭教育相对要少一些, 而初中、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 运用班会、专栏、主题活动去教育这些学生。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道努力学习, 积极健康地成长。拥有同样的教育和一样的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 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她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概括的说有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学习传统, 把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弘扬传统文化从一点一滴做起, 坚持每日三省吾身, 努力学习, 回报父母, 回报社会。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 教师本人更要率先垂范, 做文明的标兵, 做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3 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

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关心,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也非常关心, 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关心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比较高, 情商却比较低的现象。关注学生的学习, 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 在班主任工作中让他们学会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 在心理上树立坚强的信念: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必定能够成功的人。组织一些主题班会, 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集中“轰炸”, 同时对缺点在小组交流上又毫不保留地提出, 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学会正确表现自己。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 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极小的成功机会, 让他们多些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逐渐强化自己的信心。

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城里孩子拥有的, 有些农村孩子确实没有, 但农村孩子也有城里孩子所不具备的特长和优点。让学生之间没有来源地的差别, 在学校只有同学和朋友, 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同时,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大好时期, 也是心理、生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很多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乏, 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解决, 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行为, 同时在处理和家长、同学的矛盾上也容易急躁。作为老师、班主任, 要及时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谈心化解矛盾。通过主题班会, 如:正确对待友谊;父母的辛苦在哪些方面?十年后的我。让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并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4 家校联系

做好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 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 便于对症下药, 对学生的谈心和帮助就更有针对性。

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参与, 家长比较忙的也可以用电话联系。重视和家长沟通, 家校形成合力, 共同教育好学生。同时, 教师要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很多家长面对子女成为初中生、高中生都没有经验, 对很多新鲜事物也不如学生接受快。如面对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采取打骂教育, 效果不错。可是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学生的自尊心强了, 再对他们施行打骂教育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不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教育的结果背离家长的初衷。所以, 班主任对家长在家庭实施教育的指导有时也是必须的, 实践证明效果也是很好的。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目的

探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互相融洽,平等共处,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二)调查发现,城市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因素,见识较广,以及早期智力的开发,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等,使他们在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教育等表现较为突出,而务工子女相对较差。

(三)调查中,我们发现8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文明礼仪方面欠缺;2.缺乏公德意识和公德心欠缺;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习惯欠缺。(四)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1.孤独、自我封闭;2.自控力差;3.逆反心强。

三、措施与建议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繁忙的工作、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对子女的家庭教带来了负面影响;2.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少,没有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好结合;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够;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适应新的环境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及有效指导 。

根据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一)学校方面:1.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掌握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个性心理记录档案、家校联系卡、学生成长袋,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人际交流等情况及时掌握,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二)教师方面:1.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2.深入细致地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对其生活上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教育上应给予更多的耐心。 3.分层教育,重点辅导,提高课堂效率。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信心,融入集体。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方面:应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管理与教育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针对这些孩子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差别、语言差别、教学进度差别、教材内容差别、学科设置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习惯差别等问题帮助教育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愉悦的、平等团结的学习环境。

其次,老师们应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朋友,就像家长一样,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通过实质性的教育内容,让务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一起享有同等教育。

1.重视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学习生活困难,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我们能够随父母来到城里,说明我们有能力、有魄力。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肯定其父母勇于外出打工以改变家庭贫困的胆识,以此来去除孩子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

2.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多用赞美、认同的口气,尽情地交流。通过语言的交流,行为上的关注,尽快使每个学生融入城区学校教育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有机会倾诉。通过老师聆听,同学们互相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事通过各种方式说出去,放下包袱,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课题名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研究

我校所承担的德育课题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研究》,这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办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为宗旨确立的。

课题由上级教研部门批准,并同时成立了课题小组,主持人:校长**,参研人: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思品教师**组成,于2013年11月开题。经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论证,制定了课题实施的方案。

一、课题方案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效、持续长远地开展下去,我们对课题的提出进行了重新地认识,使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深刻地感受到此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我校的一年级学生家长50%来自各县区甚至外地,他们基本上没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他们的生活重心都放在谋生,解决一家老小城市化问题上,根本无暇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简单地认为孩子放在了学校,一切教育问题均由学校负责,致使孩子们缺失了在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 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家庭教育的缺失,势必形成学生人格上的缺陷以及各种不良的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于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子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市的学生一样,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习习惯上、行为习惯上、卫生习惯上、道德品质上得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一年的时间里,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建立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4月28日宝鸡日报对我校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影响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通过摸索、学习、实践,不断地推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3.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增强,各种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为宝鸡的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要求参研教师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总结影响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3、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课题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学校校长**、主管德育副校长**、大队辅导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组织活动由课题负责人赵宣负责;课题的档案管理、研究成果的征集由**负责;家长会的召开、家访活动的开展由张昕负责;具体的问卷和研究工作由课题组成员实施、开展。

(五)、实施步骤和方法 实施的步骤:

1、课题的制定和筹备(2013年11月)

确定课题小组成员,课题申报表由**负责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由**负责撰写。

2、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总结(2014年1月——2014年11月)(1)课题组成员根据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开始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的学习),所有任课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课题组成员要及时记录研究过程,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或者案例)。

(2)2014年11—12月,各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成果报告,课题 组长汇总所有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接受金台区教科室的专家鉴定。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成果交流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一年的时间里,广泛征集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参加市区级各类比赛,在全校乃至全区推广我校的研究成果。

二、2014年1月—2014年11月课题研究的过程

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学生问卷、家长问卷调查、学生谈话等形式进行)

(一)分析总结了影响进城务工子女良好习惯养成的因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是行为或倾向,它是后天获得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习习惯的好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有着正向的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学习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1、小学生在家的时间约占2/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素质教育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就是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了。自身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低,没 有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加之他们平时都忙于生计,更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的目的就是有人为他们管理孩子,孩子不丢、不受到伤害就可以了,至于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家长根本不重视。同时,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的家就在几平米的地下室,有些就趴在家长的菜摊上学习,还有的帮助家长工作,根本没有学习的时间和氛围。

2、缺失的教育。

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家长只抓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如:自主读书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创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到社会和自然中涉取知识的能力等。这种缺失的教育观认为,知识全在书本上,或者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才是知识。因此在开发孩子智力时,只注重教他们识字读书,而置社会生活和自然常识于不顾。对社会和自然常识孤陋寡闻,知之甚少的孩子,很难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教孩子读有文字的书本,也要引导他们“读”社会和自然这无字的书本。向实际生活学习,如让孩子看电视中的新闻节目;带孩子到野外游玩、参与一些体育、文娱活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指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激发孩子想象、创造的欲望。同时,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于实际生活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3、不良环境和人群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诚实守信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领导下,学校和家长所渴求、社会所呼唤的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小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而社会影响错综复杂,网吧、游戏厅等层出不穷,在一些领域和地方的不良、不规范甚至非法现象屡见不鲜,使众多的小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均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给小学生们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是影响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向上成长的重要原因。

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老师们走进了学生的家庭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对自己的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影响小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养成的因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每一位课题组教师都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撰写了客观、全面的调查报告。

(二)提出了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习惯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则和有效途径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必须有反复的实践来验证,因此,课题组教师每学期均有相应的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以下原则和途径的提出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习惯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就是要面向全体,组织全校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科,所任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层次性原则。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接受事物的能力有高低,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该有差别。3)自觉性原则。习惯的养成不应该是老师强加的课程,而是学生在 老师的引导下,好学生的影响下自觉形成的个人行为。

4)循序渐进性原则。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反复检验、反复实践并行之有效的行为,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5)持之以恒原则。对于那些成绩落后,上进心不强的学生来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恒心,在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及时监督、不断提醒,让一种好的习惯能贯彻到他所有的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方面的讲座和辅导,使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方式。我校利用家长会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做个榜样》(知心姐姐主讲)等专题讲座。

2)利用班级家长会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学法方面的讲座和辅导。利用集会的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学法讲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科学地进行期末复习》等。使家校能够很好的结合,相互支持、配合,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进城务工子女中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典型,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目的。要求各班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中学到经验。

4)学校通过每月一个主题的活动,充分结合“雏鹰争章活动——服务章、孝心章、环保章、学习章”的颁发来规范进城务工子女中身上 不良的行为,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自己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不善于分析、总结,不勤于反思和积累,因而丢失了大部分真实、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做经验总结时,大量的借鉴、高深的理论尤其显得空洞。

2、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忽略了孩子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与同学交往的能力这方面的教育。以后将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能够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下一步计划和预期成果

1、开展“个案追踪”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记载研究成果,得到第一手材料。

2、进一步落实“走进学生心灵”活动,让老师的温情填补孩子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总结教师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编撰成集,形成我校特有的教育风格,并加以推广。

******小学课题组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情况汇报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育

全市幼儿园**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在园(班)数**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

(二)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不含**个教学点),其中小学**所(民办**所),初中**所(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人(小学**人,初中**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小学**人,初中**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11—2012学,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所(含州属),其中完全中学**所,高级中学**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

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中心校和乡镇街道统一安排,在服务区域内张贴入学信息公告,下发入学通知书,各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校就读,由教育局封存小学生毕业监测成绩,按照学生居住地址,由电脑划片派送到就近公办初中学校就读,确保了入学公平。

(二)实行阳光招生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团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扩大公办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中、*中、*小、*小、*小等学校扩大现有城区学校

学位;新建***新校区,原***老校区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初中学生**人;新建寄宿制的**市第**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占地**亩,设*个班,建成后可以容纳**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乡(镇)建成了中心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初级中学,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创造优越条件,基本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减轻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压力。

(四)简化入学程序

办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五)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的监管,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六)积极扶持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一是及时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组织民办学校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在质量评比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每年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奖项均向民办学校分配一定名额,鼓励学校办学。

三、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

1、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压力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管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点经常变动,学生流动性和随意性大,想走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难增大,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稳定、系统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教育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专项档案。

**市教育局

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粤府办〔2011〕4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做好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进城务工人员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切实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对于提高城市新增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具体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办学和管理责任,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税务、物价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创造条件,解决影响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突出问题,完善保障措施,制订配套政策,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统筹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一)科学规划设置公办学校。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对未来一段时期学龄人口分布特别是随迁子女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中预留足够的教育科研用地,科学设置公办学校或调整公办学校布局,满足义务教育发展需求。公办学校班额较大、学位不足的县镇,要根据城乡规划要求,考虑常住人口密度、生源和公共交通等具体情况,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基础上,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合理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为随迁子女就读提供足够的学位。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县城建设教育园区。学校布局调整中闲置的校舍,可通过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成立公办学校,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有效解决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问题。

(二)规范城镇住宅小区学校建设和使用。各地新建或改造城镇住宅小区,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教育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将学校建设纳入小区规划,保障学校与小区同步建设。学校建成后,由开发建设单位整体移交给教育部门管理使用,办成公办学校。原住宅小区配套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要按规定恢复公办性质。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基础教育设施的已建成住宅小区,以及新建住宅小区规模未达到配套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最低标准,或周边教育设施已能够满足就学需要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基建投资额向城乡规划部门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统筹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等支出。

(三)鼓励和扶持举办面向随迁子女招生的民办学校。各地要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用地用房、基建、贷款、用气、用水、用电、通信和环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地可探索“政府购买学位”、“政府补贴民办学校办学”等模式,对委托承担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民办学校,按一定标准购买学位或给予补助,并要求学校按相应标准减免学生学杂费。各级政府应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促进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三、健全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配套政策。各地级以上市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人口分布与变化趋势,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为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保障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五年、有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居住证持证人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不能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要的县(市、区),要按照《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府办〔2010〕32号)要求,实行随迁子女凭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具体办法由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制订。

(二)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把符合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条件的随迁子女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等因素,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核定教职工编制,配置教学设施设备,发放教科书。对不符合当地免费入学条件的,可按地级以上市原规定的所在学校普通生标准收取书杂费,但不得收取借读费。

(三)完善各级财政合理分担机制。省财政根据中央对我省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奖励政策,结合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接收随迁子女人数和经济状况,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投入,并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切实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为随迁子女在城镇就读创造条件。

四、进一步提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办学模式。各地要实行学校办学经费拨付、教师和校长配置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采取合并、一校多区或集团办学等形式,促进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满足随迁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各地要依法审批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探索预防和化解民办学校办学风险的长效机制。指导民办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随迁子女管理和服务制度。加强随迁子女登记工作,建立学生电子学籍管理

系统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掌握随迁子女的数量、分布和流动趋势,定期发布区域内公、民办学位信息,为随迁子女入学、转学和升学提供“一条龙”服务。随迁子女在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平等权利。动员社会力量关爱随迁子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健全家庭学校联系制度,加强与随迁子女家长的沟通,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子女教育方法,促进随迁子女健康成长。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现状调查 篇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以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1]。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后, 城市学生口中的一些时髦的流行语吸引着他们。那么, 从乡村中走出来的这些孩子在接触流行语时, 会持什么态度呢?他们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无差别呢?因此,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以下简称务工人员子女) 的语言状况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就读于公办学校, 年龄在6至19周岁, 随父母流入或出生在洛阳市的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 按受教育程度, 将调查对象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

调查采用问卷法, 参照判断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共发放问卷150份, 收回146份, 有效率为97.3%。问卷的内容包括: (1) 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 如学校、年龄、性别、进城时间, 等等。 (2) 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 如对流行语的获知途径、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3) 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如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使用对象和原因等。

三、样本的构成情况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小组的样本分布如下: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

1.流行语的获知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居于学生了解流行语途径的首位。一方面, 因为流行语中大部分是网络流行语, 另一方面, 说明了在互联网、手机媒体的迅速普及, 中小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已不再是图书报刊等传统形式, 而是网络。刘迪[2]的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5%的农民工子弟和2%的城市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我们调查的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接触过网络, 而且年龄越大, 上网的频率越高。

报刊、图书语言的规范性和保守性, 限制了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繁重, 家庭教育环境欠佳, 很少有时间浏览课外书籍。另外, 务工人员子女进城之后结识朋友较少, 与家庭以外人员的交流机会不多, 固定狭窄的人际关系减少了他们通过身边人获知流行语的机会。

从年龄阶段来看, 高中生选择网络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在后三种途径上, 高中生选择的比例低于初中生, 尤其是电视途径, 甚至低于小学生。相比初中和小学生来说, 高中生学习更为紧张, 几乎没有娱乐时间, 很少看电视。初中和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 且他们正处于崇拜与模仿偶像、明星的阶段, 喜欢观看一些娱乐节目, 流行语通过这些节目的传播, 便迅速被学生获知。

2. 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列举了二十个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 调查学生是否了解。一方面, 可以考察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另一方面, 考察这些流行语在他们中的“流行”情况。这二十个流行语分别是:元芳, 你怎么看、你out了、亲、神马、童鞋、有木有、肿么了、hold住、江南style、筒子、我哩个去、不要迷恋哥, 哥只是个传说、你妹啊、给力、这个可以有、坑爹啊、伤不起、卖萌、二B青年、高富帅、白富美。

二十个流行语中, 务工人员子女听过的占87.72%, 没听过的流行语只有12.28%, 主要是“筒子”“童鞋”“2B青年”等词语。可见外来务工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比较广泛, 这也反映出流行语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调查还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 请学生补充所知道的其他流行语。小学生组补充的有:我擦 (靠、草) 、去死吧、无语。这些词语几乎全部为脏话, 其中一些并不是流行语。初中组补充的有:斯巴达、龟速、二货、真日本、去你大爷、我擦、无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语言文明程度有了改善, 直露的脏话减少了, 多用一些间接的、含蓄的骂人话, 高中组补充的有:尼玛、吐槽、卧槽、喵了个咪、碉堡了、杀伤性叫醒、妹纸、我哩个day呀。相比小学生和初中生, 高中生补充的流行语中脏话很少, 流行语更多更新, 内容更广泛。由此, 随着年龄与学业的增长, 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更加文明。

(二) 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1.流行语的使用频率

据调查结果显示, 53%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用过流行语, 其中经常使用的人占26%。而从未使用过流行语的人占47%, 说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流行语只是停留在知晓层面, 没有进入他们的语言行为中。

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流行语依次是“坑爹”“伤不起”“有木有”“我哩个去”“亲”“给力”“肿么了”“神马都是浮云”“这个可以有”。这些词语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较高, 流行时间较长, 已经有很好的传播基础。另外, 这些流行语或表达对社会问题小学看法, 或表初达中对现状不高满中、宣泄一种情绪, 或语言诙谐有人趣数等, 比贴例近学人生数生活比, 例符合人学数生的比例心理特点。

使用频率较低的流行语主要集中在“筒子”“江南style”“卖萌”“高富帅”“童鞋”等上。有些流行语可能语义不太直白, 脱离学生生活, 使用较少, 如“筒子”。另外, 如“2B青年”“哥只是个传说”等词语一般女生不经常使用, 而像“卖萌”“高富帅”, 男生一般不经常使用, 这与男女语言差异有关。

2.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网上聊天、日常对话成为学生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场合, 这与前面获知流行语途径的结论是一致的。据李雅儒等人[3]的调查, 进城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让城市孩子知道自己的流动人口身份。因此, 他们更喜欢待在网络中结识朋友, 与人交流, 使用流行语。互联网起到了扩展子女交往圈及不明显的增进其与本地城市青少年交流的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似乎又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阻碍[4]。

小学生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远低于中学生, 这可能与这一年段的交际对象有限有关。小学生主要的交谈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等, 对于家人和老师, 学生一般不敢随意使用流行语。由于年龄较小, 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 因此同学之间的交谈也仅限于学习和娱乐活动。

务工人员子女在电子邮件、短信等领域使用流行语的较少。另外, 调查发现高中生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在电子邮件中使用流行语。我们推测, 这不是高中生从来不使用电子邮件, 而是因为高中对书面写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严格, 可能制约了其流行语的使用。

3. 流行语的使用对象

按照熟悉与亲密程度, 我们把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对象分为同学、朋友、家人、网友、陌生人等。

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依次为:朋友>同学>网友>家人>陌生人, 可见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亲密、年龄相仿、语言经历接近的群体。在与这些群体交谈中, 他们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流行语。

流行语的交际功能有着非常明显的对象限制, 在与父母和陌生人交谈时, 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很小。据我们调查,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是不赞成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势, 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敬畏, 不敢随意说话。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一部分随迁子女中只愿意和自己同样从外地来的同学来往, 不与城市学生交往。务工人员子女之间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 而且这种身份认同是与其文化和地位相对应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5]。

4.流行语的使用原因

中小学生好动活泼,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追求新奇另类。流行语求新求异的特性恰好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另外, 流行语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已经成为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代表。所以, 大部分务工人员子女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使自己显得很时尚潮流, 积极使用流行语。有一学生写道:“说流行语感觉很像本地人。”

务工人员子女将一些流行语当做委婉表达自己情绪的工具。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而产生的流行语本身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嘲讽意味, 如“坑爹啊”“伤不起”等。从众心理也是一些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一个原因,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络群体的明显标志之一。农村学生要想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 就需要认同城市文化。因此, 在语言行为上就必须与城市社团成员的语言保持一致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流行语逐渐成为务工人员子女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网络成为他们了解并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媒介。但网络上的语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由于心理机制还不够成熟, 其家庭教育监管功能又相对缺少, 这些学生极易出现为滥用流行语、使用粗俗流行语的现象, 从而给他们的语言素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 一方面, 社会要优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管理, 另一方面,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规范性教育, 加强对流行语分析和引导, 使务工人员子女既能跟上时代潮流, 融入城市的语言生活, 又能拒绝粗鲁的、恶俗的流行语, 提高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A].2003:9.

[2]刘迪.城市农民工子女网络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与嘉兴市城市居民子女的比较[J].知识经济, 2012 (6) .

[3]李雅儒, 孙文营, 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上)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4]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基于与北京市青少年的比较[J].当代传播, 2010 (1) .

上一篇:中学生活委员竞选稿下一篇:秋季灭蚊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