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教案

2024-04-19

和平与发展教案(共8篇)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1

课题3.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

(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题3.2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辨别题:、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单项选择题:、当代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A、地区冲突和民族争端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责任危机和突发灾难、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是()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3.3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例题分析、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是

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②温柔敦厚、则善而从

③刻苦耐劳、矢志不移

④雄健刚烈、自强不息

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

B.⑤⑥

c.③④

D.④⑤

2、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孝治天下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有

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岩精神

⑤上甘岭精神⑥雷锋精神

⑦大庆精神

⑧“两弹一星”精神

⑨抗洪精神

⑩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⑦⑧⑨⑩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2

一般而言, 学者们在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 均认为和平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他们认为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建设;没有各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 甚至已实现的和平也难以巩固。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以为和平与发展主题中除了相互促进的这层关系以外还内在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同国家追求发展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导致国际环境的不和平。正如亨廷顿在书中的观点一样:“动荡和衰朽的根源不是这些国家的贫困和落后, 而是它们致富和发展的欲望”[1] (P4) 。

世界各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 必须依靠某种资源, 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 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 内在的就孕育着威胁世界整体和平的元素。发达国家需要发展, 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发展, 但资源是有限的。一些国家经历过现代化的混乱之后,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国内的生产力高度发达。这种综合性的提高, 使得这些国家国内的各种资源会得到了积极的调动, 效率急剧提高, 但是这种提高也导致了另一种后果, 即国内市场的消费水平和各种资源的使用几乎达到饱和, 也就是说单单依靠国内资源的利用, 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国家的发展要求。在国内资源差不多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之后, 这些国家必定并不希望就这样停滞不前, 但在这种饱和的状态, 以提高科技水平的形式来更大化的利用国内有限资源, 其可以操作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并且成本会非常之大。因此发达国家会考虑向外界获取廉价的、更为广泛的资源, 来支持这个国家继续向前发展, 来支持这个国家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活 (a) 。

这样情况之下, 发达国家必然要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去抢占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资源。发展中国家的可利用总资源本身有所不足, 因为这些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过程, 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些国家原本就不能将自己国内的资源重新分化组合以充分的调动起来, 使其以发挥最大效能, 这个时候, 又有其他发达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到这些国家来抢占资源, 在这种资源利用率不高, 自身可利用资源又在不断减少的情况下, 这些发展中小国也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那么, 这些发展中国家对这些到他们国家来抢占资源的发达国家自然充满敌视态度。这种敌对态度, 就包含着不和平的因素。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想采取以资源来换取国外的资金技术方式, 去提高自身资源利用能力, 以谋求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希望以牺牲一定的资源来换取能够提高资源利用能力的办法, 从而提高现阶段的可利用资源创造的总价值 (b) 。但是这个时候, 发展中国家会发现, 他们遇见的情况往往是发达大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不断压低这些资源的价格, 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卖的资源量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补偿能够创造的价值, 或者说发展中国家触出卖资源的价值大于资源利用率提高后剩余资源产生的总价值的提高, 即损失大于提高。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这种模式, 必然走入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可利用资源不断的被发达国家蚕食, 而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变得越来越慢, 甚至可能直到失去所有资源的一天, 这些国家也无法成功的走向现代。因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相反发达国家当然是希望能够持续这种模式, 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汲取营养来供应自己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之间, 存在着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 以至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根基是严重不稳的。

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每个国家追求发展的愿望, 就会造成国际环境的不和平。我们知道和平应该是一种稳定状态, 如果参考亨廷顿所说的“纯正的传统社会虽然愚昧、贫穷, 但却是稳定的”,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 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 (P31、32) 这种逻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如果发展中国家愿意一直停留在待发展的状态, 发达国家也只是慢慢提高本国资源利用率而不去打其他国家的主意, 这个世界就会处在一种和平的状态下;要不然就是每个国家都成功的实现了现代化之后, 任何国家已经没有外国的资源可供抢夺, 想要再发展, 只能依靠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率, 所有国家都处在这种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下, 世界也能变的和平。这两种情况下, 世界保持和平状态的前提, 都是需要消灭发展或缓慢发展。这不也是意味着发展与和平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然这两种情况都非常的理想化, 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实现,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在拼命的谋求发展, 每个国家的发展进度也都不一样, 并且发展的快的国家还要想各种办法阻碍其他国家的发展, 导致这个世界会长期处于亚和平的状态。而造成国际环境不和平的因素, 就包含着这种希望发展的意念。因此我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内在矛盾的。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辩证统一的, 以前的讨论多局限于两者统一的方面, 而对于两者之间的矛盾方面的辩证却很少有所涉及, 本文正是对于这一方面的初步探索。

a市场经济下, 人们总会希望以更少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资源, 因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要去抢夺世界资源。

a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可利用资源×资源创造价值率

摘要:一般而言, 学者们在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时, 均认为和平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和平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以为两者间除了相互促进的这层关系以外还内在的蕴含着一定的矛盾。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关系,矛盾

参考文献

文明、和平与商业发展 篇3

无论是意义的追寻还是责任的担当,都需要基于优良的文明素养,和平是其中最核心的关键术语。在未来商业的排行榜上,不仅有销售额巨大的企业名录,我们还需要基于关爱员工的企业排名,更需要在和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排名。

为此,本刊特意策划了印度式管理的主题。在尹一丁博士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讲席教授、印度裔管理学大师维杰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的对话、朴素式创新的介绍、印度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的学术思想评述等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逐渐发现印度式管理的潜在优势以及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借鉴。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少花钱多办事、保持简单、灵活思考和行动、包容边缘群体、跟随自己的心,可谓印度式管理的精髓。平和包容、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暴力伤害,是中华文明已有的优势,也是与印度文明相契合的核心,故也应成为中国企业家在商业发展、产品开发、服务呈现方面的有力借鉴。梁漱溟先生的预测可谓精确。

2016年5月,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杰出访问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清华学生开设了课程《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在课程最后,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何平教授代表本刊与弗格森教授展开了精彩对话。弗格森教授认为,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到一个资本积累继续增长而消耗减少的阶段;南海是历史问题,中美之间一定要避免军事摊牌,最重要的是可协商的氛围,一定不能急躁;不同文明之间更多的是融合而不是冲突,世界的主要问题在文明体内部,即体系内部机构的冲突或者低效。弗格森教授所表达的也是财富与文明、和平的关系。

向内自省,增进自己对自身以及世界的理解,改善“集中、持续和合作”的能力,强化强调集体的发展而不是只强调个人利益,强调忠诚和可持续发展。正如《薄伽梵歌》中奎师那在成为神的过程中,在战场上曾经深陷道德的迷惘,最后凭借超越肉体的精神的力量,终于摆脱外界的干扰成就不朽。卓越的企业家应左手《孙子兵法》,右手《薄伽梵歌》。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

(2)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外交成就:详见教材P107

(2)原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______。和平问题是指维护_____,防止新______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_____,尤其是_____问题;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______。经济全球化是把____。

3、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

4、维护_____,促进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的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机遇与挑战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反恐怖

2、解决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是

A.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存在B.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造成的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波黑战争造成25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一教训说明

A.世界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是发展经济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B.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

C.增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D.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____指商品、技术、劳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A.科技革命B.国际竞争C.世界政治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6、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7、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行径,呼吁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

①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②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④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应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8、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

①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③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暂缓和

B.世界已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C.世界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

D.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10、长期以来,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注不够,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表明

A.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B.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C.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只有掠夺,而无合作

在竞争中和平发展教案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而奋斗

2、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性

【课前预习案】

1、21世纪头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2、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否抓住战略

关系到 的兴衰存亡。

3、我们应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4、开放的中国期盼着我们成长,我们要树立 和 观 念,提高 ,在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5、走向世界,需要用 的眼光看问题;需要具有 和 意识;需要 。

【课内探究案】

1、我国面临怎样的战略机遇?

2、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阅读教材p131有关材料回答我国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4、读了杭州某小学生给安南的信你有何感想?

5、观察教材p134照片,完成相关的问题。

【收获平台】依据知识提纲谈收获

【达标检测】: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

a.使国家和地区间的矛盾加深 b.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c.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 d.不利于各国的经济和科技合作

2、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 )

①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②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③善于学习外来一切文化④善于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继XX年7月在法国落下帷幕的“中国文化年”后,“法国文化年”于XX年9月在北京闭幕。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法国文化先后在法国和中国相会。这表明我国( )

a.全盘吸收世界一切文化

b.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成就,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c.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 篇6

1.学会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学习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内容

3.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犹太精神的来由及正确认识犹太精神的价值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爱因斯坦(物理学)、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弗洛伊德(心理学)、达尔文(生物学),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你们知道吗?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犹太民族那么犹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犹太民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这节课我们就来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这篇散文,了解犹太人,走近犹太民族(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杀戮( ) 娴熟( ) 华裔( ) 深谙( ) 盎然( ) 侃侃而谈( )

充沛( ) 诞生( ) 溺爱( ) 精髓( ) 箴言( ) 锲而不舍( )

2.作者简介:铁凝(1957 ),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的小说集有:《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屋顶》、《哦,香雪》、《六月的话题》、《铁凝小说集》等,《玫瑰门》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各类作品16部(集),共300余万字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3.犹太民族——一个饱受侵害与侮辱的民族

犹太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都受到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人的严酷统治开始,经过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劫掠、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歧视压抑、到二次大战期间这一民族的悲惨发展到了顶峰――纳粹集中营数百万的犹太人被残杀就受迫害的程度与历史之久方面而言,犹太人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悲惨的: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近代和现代史上就出现了诸如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洛伊德、卓别林、爱伦堡、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据资料统计,从1901—1970年的70年间,每百万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犹太人为0.64,非犹太人为0.023 犹太何以多伟人和才人?世界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出伟人和名人的根本原因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思考:

(1)本文写的一个人是谁?一个家庭是哪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是哪一个民族?

【明确】 戴维——戴维家庭——犹太民族

(2)请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又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明确】(1)正是因为犹太民族长期经历苦难,因而对生命与和平,他们比一般民族有着更多的热爱,这种感情也使得他们对生活能充满热爱和关注(2)同时由于他们在苦难中生存,所以特别重视生存智慧,养成了追求知识积累的习惯,所以对新鲜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3)找出文章中能清晰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几个关键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参考】第一段:“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以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向人类证明着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全文的出发点

第六段:“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的气概与能力?”——承上启下,转入对戴维才能形成根源的探寻

第十一段:“这种古老的、然而人类永远需要的声音,使我忽然发现,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既包含着因果推论,又表现出现象到本质、由浅到深的思索过程

(4)理清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由犹太民族引出戴维其人

第二部分(2—5)介绍戴维的语言才能

第三部分(6—11)探寻戴维语言才能形成的根源

第四部分(12—14)继续叙述对戴维的了解,抒发自己的感受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戴维&8226;费尔斯汀的杰出语言才能,那么作者在文中从哪些方面写戴维的语言成就呢?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其才能?还表现了他的什么才能?(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四件事:(1)阅读中文长篇小说(2)流利的普通话(3)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4)还掌握了多门外语(板书:杰出的语言才能,优秀的犹太青年)

写法:①写时间之短——衬托; ②与中国标准播音员比较——对比、映衬;

③三次渲染考试难度——衬托汉语水平达到的程度还表现了戴维在掌握知识、翻译、理解和包容“别人的文明”等方面表现出的特殊才能

2.请以“我佩服戴维的 ”的句式说几句话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具体典型的事例体现了戴维的才能,印证了第一部分中对犹太民族“巨大创造力”的评价,是评价的具体化;同时也引发了下文对戴维才能形成的的根源的探寻

3.我们了解了戴维非凡的才能,尤其是他的语言才能,那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

【明确】是戴维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

4.戴维家是个什么样的家庭呢?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述

【明确】亲情,和谐朴素而有克制,彼此关切,能细致地欣赏对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戴维处世的条理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向难题进攻的巨大韧性和耐力(板书:和谐的家庭氛围,爱而不溺的教育)

5.故事补充:(说到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这个故事发生在几乎每一个犹太家庭中,我想,戴维的父母在小时候也一定讲过同一个或者类似的故事,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和教育能够造就一个杰出的人才,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民族的众多杰出人才呢? (板书:民族精神)

6.作者在哪里发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

【明确】犹太会堂,费尔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来语说“生命”与“和平”的时候

7.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最能概括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热爱生命,祈祷和平)

【小结】生命与和平相爱,才造就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和无数个戴维这样杰出的人物

五.合作探究,疑点追踪

1.作者在犹太会堂中找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维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为什么还有后面的几段文字呢?

【明确】最后这几段,作者将探究发现的民族精神归结到个人的身上,在戴维身上来印证这个结果,抒发自己的感受

2.作者为什么愿意相信戴维小时候的愿望与生命、和平有关?

【明确】因为作者发现:犹太人经历了苦难与屈辱具备了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使得犹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们都能把生命与和平紧紧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人类也能具备非凡的创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连用5个因为,有什么好处?

【明确】展示戴维成长的人文环境,道出犹太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源泉

4.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是否仅仅是为了赞美戴维,赞美犹太民族的精神?

【明确】作者借他们的伟大与卓著,向人类证明:热爱生命、祈祷和平,百折不挠谋求发展,每个人灵魂深处潜藏的创造力便会被真正激活,人间什么奇迹都会发生的美好愿望

对待自己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不谴责、不唾骂、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愤世嫉俗,看不到历史屈辱给青年一代造成的伤害,只有他们继承与发展“辉煌历史”所具有的自信与自尊,尊崇教育、知识、智慧,体现了生命不向一切苦难屈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谋求发展的尊贵)

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对待民族成就,个人优秀,不张扬、不傲慢、不自我膨胀

对待生命的态度:热爱;对待事物的态度:谦和、郑重

一个成熟的生命继承并发扬光大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造就了犹太民族一大批空前绝后的伟人与名人

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大师,12月26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伟大的心理学家,著有《精神分析学的起源》弗洛伊德;扼住命运的咽喉,写下不朽名作,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伟大的生物学家,提出“进化论”观点,写作《物种起源》的达尔文;卡夫卡、毕加索、基辛格、卓别林等等

据统计,自19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之日起到20xx年止, 129位犹太人获此殊荣生理医学奖45人、物理学奖31人、化学奖22人、经济学奖13人、文学奖10人、和平奖8人

六.课时小结

作业布置

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祖先的辉煌和千百年来的屈辱史的犹太人具备了热爱生命与和平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孕育了犹太家庭和谐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造就了杰出的犹太人作者在写作时将这个探究的过程倒过来写,个人——家庭——民族这种写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7

关键词:对台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常识。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 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 依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对台方针政策上相应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的嬗变过程。

一、“解放台湾, 一国一制”

从1949年建国前夕至1978年这段时期, 中共对台湾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为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并存, 并强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谋求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后台湾和大陆一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即“一国一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中国共产党, 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任务提出来,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大陆不可能集中全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加之与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军事力量相差悬殊, 所以武力解放台湾难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排斥和平方式, 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为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实行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 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新的战争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军事企图有所限制, 以避免更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1955年4月, 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开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解决台湾问题。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对台的工作方针, 以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

1955年5月1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1956年1月25日, 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 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 因毛泽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智慧以及蒋介石毫不含糊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 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 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少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曹聚仁先生从1956年7月起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 在国共两党高层之间牵线搭桥, 不断沟通。曹聚仁将中共方面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千金之诺向台湾方面作了如实的通报。蒋介石囿于狭隘的利益, 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 造成了历史极大的憾事、恨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蒋介石听到大陆方面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 对中共的疑虑更深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在国际上, 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正在蒋介石感到十分孤立, 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之时, 章士钊受毛泽东委托为两岸统一奔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章先生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遗憾的是, 章先生由于年事已高 (时年92岁) 加之劳累, 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壮志未酬身先死。国共两党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5年春节后, 蒋介石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的毛泽东计划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 以期两岸以此为契机, 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正当陈立夫十分高兴地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中期盼国共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之时, 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国共两党的沟通再一次中断了。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对台方针政策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外开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近30年的时间里, 台湾民众在国民党的误导下对祖国大陆心存芥蒂, 这种隔阂不可能用强制手段来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再提“解放台湾”, 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实现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国庆节“叶九条”谈话, 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 第三次合作。1981年10月9日, 胡耀邦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24日, 廖承志在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的建议下, 致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公开信, 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 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 负起历史责任, 毅然和谈, 达成国家统一”。1983年6月, 邓小平阐述“邓六条”时指出,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提出两党平等会谈, 也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 台湾一方面, 视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统战阴谋”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派密使沈诚与大陆沟通等缓和措施。

沈诚在国共两党高层的沟通让蒋经国感受到中共的诚意并判断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11月,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三不政策”已实际被突破。同年年底, 蒋经国已开始计划次年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而撒手人寰, 这次曙光初现的国共高层接触又一次中断。邓小平得知昔日前苏联中山大学同学蒋经国去世, 想起未竟的统一大业, 感叹“可惜, 经国死得太早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李登辉、陈水扁先后粉墨登场上演“台独”分裂活动, 使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大大受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江泽民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 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八项主张和胡锦涛四点意见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愿望, 又体现了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既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 又有面对复杂情况的明确底线。

三、“和平发展思想, 一个中国框架原则”

2005年春, 在两岸关系极度紧张之际,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主动积极作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两党首次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次年春第二次“胡连会”上,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8年3月,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 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9次会谈 (即8次“陈江会”和首次“陈林会”) , 签署19项协议, 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突破。2008年以来吴伯雄分别以国民党主席及荣誉主席身份6访大陆并表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论述。大陆也有近20位省 (区、市) 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 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 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鲜明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以及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非常有包容性和创意的原则, 体现出中共对台工作的务实思维。

2012年11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的新论断, 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清晰地阐明了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 作出了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 贯穿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考虑和务实思路, 指明了今后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大方向。

2013年6月13日, 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第二,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 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无论不同背景下对台方针政策怎样演变,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不变, 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变, 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不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真!

参考文献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 1996:273.

[2]梁柱.道是无情却有情: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1) :68.

[3]唐为首《.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J].文史月刊, 2006 (2) :51-52.

[4]陶涵.邓小平: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了[J].共产党员, 2008 (2) :47.

和平与发展教案 篇8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春日午后,我们和罗奈特教授相约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林餐厅。罗奈特教授是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发明人、德国核学会主席、斯图加特大学核工程和能源系统研究所所长,2003年他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当我们到达时,他已经和助理坐在了靠近角落的一张小方桌旁。罗奈特教授身着一款西装样式的咖啡色皮衣,红色的领带衬托着白色条纹衬衫,显得精神矍铄、大方得体。他笑容可掬地和我们打过招呼后,开始了轻松而愉快的交谈。

罗奈特教授1964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电子物理专业,1971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核科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德国Brown Boveri公司反应堆物理部、西门子公司高温堆安全研究部门和国际核电站联盟轻水堆严重事故分析部门工作。他有着近40年从事反应堆科学特别是核物理、核安全以及传热方面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丰富经验,是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主要发明者,对我国10兆瓦高温气冷堆项目(HTR-IO)的工程设计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缘清华,州载情深

罗奈特教授于2003年受聘为清华讲席教授,当被问及与清华如何结缘时,罗奈特教授笑着说:“那可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有30年了吧。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多名清华大学核研院的学者前往德国进行研修,而我当时已经在德国从事核能源研究,这是我们合作的初始。他们在德国学习了半年到3个季度,内容涉及很多学科,包括物理学、材料学等等,回国后在清华建设了10兆瓦高温气冷堆。”罗奈特教授提到的高温气冷堆是一种先进反应堆,清华大学于2000年建成了10兆瓦高温气冷堆,这是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它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种反应堆技术的国家之一。高温气冷堆发电技术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核能研究起步较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项技术,除了我国一大批科学家的艰苦努力,还有像罗奈特教授这样的外籍专家的工作。

罗奈特教授非常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即开始邀请清华核研院多名骨干教师去德国培训和进修,学习高温气冷堆工程设计,使这些教师有机会吸收国际上成功运行的高温气冷堆的经验和新近发展的模块式高温堆的先进概念,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了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负责人。2007年他又协助清华12名技术骨干到德国就该项目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其中部分教师在德国接受培训近3个月。在清华,罗奈特教授面向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用英文讲授反应堆工程和反应堆安全课程方面的知识以及前沿领域的发展,特别介绍了先进水冷反应堆和高温气冷堆在如何实现核安全方面的实践。

罗奈特教授在谈话中还提到了他在清华的一位老朋友,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并对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热情大加赞赏。他说:“当初那30多位赴德学习的清华学者中,有一位你们—定认识,那就是王大中校长。当然那时他还不是校长,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几乎每周我们都会一起讨论关于修建气冷堆的事宜,关于它的技术,关于它的安全性。王大中校长的领悟力很强,很快就完成了学业,他回国后担任了核研院的院长,后来又成了清华的校长,并入选了中科院院士。”罗奈特教授开心地说:“他可是我在中国的一位好朋友!”

致力核能,着眼未来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和挑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必须对能源结构做出调整,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罗奈特教授从事核能源科学研究已有几十年,当被问及当初为何选择核科学时,他若有所思地回答:“我之所以会选择核科学,是因为我年轻时流传于人们之间的一个说法:我们的能源即将枯竭,煤炭、石油最多只够我们用到90年代。”他停顿了—下,接着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也在考虑我可以为世界和未来做些什么。当时人类面临两个主要难题:一个是人口过度膨胀,另一个就是如何寻找开发新能源。于是我决定前往美国进行核能源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因为那里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虽然当时人们预言的能源枯竭尚未发生,但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早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谈到新能源的开发,罗奈特教授认为:“能源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所以我们在进行能源研究时必须考虑产能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许多人口众多的‘巨型城市’。风能、太阳能这样的能源或许适用于德国这样的人口小国,但对于中国,要满足这么多人的用电需求,核能可能是最合适的新能源。”核能产能高、对环境污染小,是非常符合当代低碳理念的新能源,然而它也不是毫无缺点。核能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在美国三厘岛核电站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出于安全考虑,西方国家一度停止了对核能源的研究。

对于建造在清华核研院的10兆瓦高温气冷堆项目的安全性,罗奈特教授介绍说,以往对于核反应堆的安全措施是一旦发生事故,即需人为插入控制棒对反应堆进行冷却,而建造在清华核研院的10兆瓦高温气冷堆的优势在于堆热功率与堆芯温度具有负反馈特性,并采用了“被动式余热冷却系统”,即使在丧失所有冷却的情况下,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反应堆也能保持安全状态。“在2004年的国际高温堆大会上,我们进行过试验,当时邀请了各国的核能源学家进行演示,这是世界上首次进行此类试验。我还记得那时美国核学会主席就站在我旁边,试验成功后,他对我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试验,你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我反问他:‘观看这个试验,你会感到害怕吗?’他笑着说:‘如果我不信任你的设计,我会站在这里吗?毕竟一旦试验失败,我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说到这里,罗奈特教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寄语清华,加强交流

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作为清华的一分子,罗奈特教授也感到非常喜悦,并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清华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办出自身的特色。术业有专攻,一所好的大学不用面面俱到。比如MIT以理工闻名,哈佛大学以人文社会学科著称。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并非出身名校。清华大学应该关注自己的强项,集中力量,扩大优势,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彰显实力、发挥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面,罗奈特教授一直倡导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要用条条框框禁锢了年轻人自由不羁的想法,因为很多创造型的思考就来源于此。他说:“教学不应照

本宣科或是简单告诉学生‘你应该如何做’,让学生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给他们留足够的空间。老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而不是局限他们。”说到这里,罗奈特教授特别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畅通无碍的交流非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现在英语还是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我觉得清华的学生英语能力还需加强。一个好学生,就算他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如果他不能流畅地用英语与别人交流,他就无法真正融入世界学术界。”罗奈特教授进一步指出,“其实不只是学生,教师们也一样。因为我担任《核工程与设计》杂志(核科学专业的顶级学术刊物)的主编,有时会在审稿时发现,一些非英语母语者,即使是教授,英语水平也不够高,论文需要经过大量修改才能发表。要想提高本校的学术科研水平,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来校工作,就必须加强交流,克服语言障碍。”往人才培养方面,罗余特教授一直倡导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要用条条框框禁锢了年轻人自由羁的想法。

喜爱中国,友谊长存

罗奈特教授现在每年来中国好几次,几乎把这里当做了他的第二故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我去别的国家可能还会觉得陌生或不适应,在中国则完全不会,因为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熟悉。”

罗奈特教授喜欢中国的饮食,喜欢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小城市和小乡村。在谈到对中国的印象时,他不由感叹道:“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说:“30午前,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你无法想象那时的北京和上海是什么样子,与西方的差距有多大。而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城市之一,上海也成为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国在30年间做到了很多国家无法想象的事情,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当全世界都陷入金融危机时,中国却可以保持经济继续增长,这恰好证明了中国日积月累的实力。希望中国可以将这种发展的势头延续下去,因为中国在当今世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和影响力,一旦中国遭遇困难,就等于世界遭遇困难。”

上一篇:护士个人年度总结下一篇:2024年度第二学期大班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