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与管理

2024-04-26

商业的本质与管理(精选8篇)

商业的本质与管理 篇1

论商业预付卡的本质属性与法律规制

马太广

内容提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预付卡已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提高商业活动效率的重要工具。我国的预付卡使用也已经遍布各行业,其名目之多用途之广,已经对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消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广泛使用的商业支付手段。我国目前对预付卡的法律规范和监管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领域没有明确规定,造成预付卡的发行、流通与管理均比较混乱,发卡主体分散,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迫在眉睫。

一、商业预付卡的定义和本质属性

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对预付卡的界定不尽相同,根据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商业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本文以下的论述遵循该管理意见中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一)本质属性

关于预付卡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争议。笔者归纳整理了各种观点,对预付卡的法律性质进行如下分析:

1.证券说。该说认为,预付卡应为一种特殊的有价证券,具体说是一种证权证券。有价证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资本证券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狭义的有价证券即指资本证券。资本证券是指由金融投资或与金融投资有直接联系的活动而产生的证券,持券人对发行人有一定的收人请求权。资本证券是为投资和筹资目的而设的证券。[1]

笔者认为,预付卡的存在表明消费者享有在一定期限内要求经营者为其提供约定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因此是确权证券。在通货膨胀日益加剧,银行存款利息不足以抵御通胀的情况下,相比支付现金或是刷银行卡,持消费卡购物可以得到更多的折扣积分等各种形式的优惠。因此,消费者购买消费卡的目的之一即是换取更大的折扣和奖励。虽然购买预付卡可以有一定的折价优惠,在使用时还可以获得较大的折扣优惠,但是购买人购卡的本意并非出于投资的目的,因此这里所谓的证券并非《证券法》中所说的证券,与以投资为目的的债券等理财产品也应当区分开来。

2.合同说。该说认为,在预付卡消费方式下一,持卡人和发卡人间是一种消费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其法律性质应该是一种债。[2]消费者先向发卡人支付一笔费用,然后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由发卡人提供持续性的商品消费或服务消费,消费者支付费用是履约行为,合同在约定费用支付之前即已成立。持卡人取得预付卡后,持卡人就应认为已经履行了将来消费者的付款义务,接下来就是享受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了,经营者应该按照事先的承诺履行《合同法》的法律义务和所承诺的合同义务。否则,即构成违约,要承担违约责任。[3]

双方达成的合同的性质在《合同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应为一种无名合同,在该合同中,经营者提供服务,消费者以预存一定金额的方式消费。首先,这种合同应为一种带有预付款性质的消费服务合同。其次,在实践中,在多数此类合同中,经营者会私自加入一些格式条款。比如,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此卡到期作废,余额不退等等,也正是这些格式条款导致了消费者权益的受损。[4]

该种说法和第一种证券说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将预付卡的诸多问题纳入到合同法的领域中加以规制和解决,这对于由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的规范和管理有着较好的效果。而预付卡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并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一般在办理预付式消费卡后,经营者仅提供给消费者一张卡片,而从法律上看,这张卡片仅仅是作为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证明,并非正式的合同文本,这样就使得合同双方在日后的实际履行中出现了诸多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

3.代币工具说。从货币性的判断标准出发,现代西方货币层次理论,引入了通货、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和准货币的概念,突破了传统货币定义的局限。一些西方国家将短期证券(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短期公司债券、共同基金、人寿保单等)也纳入广义货币体系。[5]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物品,具有某种货币的类似特征,标注法定货币单位和面额,或规定与法定货币间的兑换比例,一般不能变现,但可直接交换商品或支付债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代替法定货币流通。如购物券,可称为代币工具,在我国,由于国家享有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它属于受法律禁止或限制的变相货币。

当前市场上的代币工具主要包括代币票券、不记名储值卡、网络虚拟货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现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定义:“代币券”是一种变相货币,是指由单位或个人印制、发售的具有一定面额、一定使用期限、可在一定范围内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票券(包括卡)。在一些城市,不少商户与银行合作,借助银行的发行渠道,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商联卡,实现了企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嫁接,可广为流通使用。参照欧洲央行(ECB)发布的《电子货币报告》中对电子货币的宽泛定义,[6]银行不记名储值卡已经属于货币职能比较齐全的电子货币。

这一学说多见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早在20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货币形式的出现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需要区分变相货币和一般性预付工具的界限,预付卡的存在是科技发展和支付市场需求的必然,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防止的是一般性预付式工具向代币工具演化,控制其对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造成影响,维护金融稳定。

4.类银行借记卡说。将预付卡与银行卡等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判断,与银行发行的借记卡有类似之处。预付卡以卡片为载体,体现原始购得或存入的现金价值,通过电子支付服务体系,在商户终端通过安装POS机,为消费者提供刷卡结算服务,不能透支。但预付卡也有着不同于银行借记卡的特征,主要可归纳为:(1)预付卡不具有人身性质(无因性),即购卡时和使用时不需要身份验证,这是其与信用卡、借记卡最明显的区别,预付卡丢失同现金丢失一样,任何人都可使用,一般不能挂失。但是随着国务院《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的出台,大额预付卡将面临实名制的改革;(2)预付卡使用者一般自己无需开设银行账户,因此也就无法提现与透支,借记卡则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3)预付卡基本用于小额支付,其使用对象以个人为主,一些国家(包括我国)对卡内市值具有最高额限制;(4)预付卡往往有固定面值和有效期,且预付卡不计付利息等等。

笔者认为,预付卡不计息,不提供ATM功能,不提供充值、退卡服务,不提供取现、转账等其他支付结算服务,这些都是明显区别于银行卡的特点。

5.支付结算方式说。预付型消费卡本质上是一种为方便交易行为而集中储值,分散消费的支付结算工具。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预付型消费卡既可以体现为一种记录和授权传递支付指令和信息的账户证件,也可以体现为发起者签署的可用于清算和结算的金融机构认可的资金凭证。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具有社会性,即被社会认同和接受,因此发行支付工具的主体一定要有社会信誉。第二,具有清偿债权和债务的职能,是价值的载体和银行账户的通行证。第三,在信誉适用的范围内发行,在该范围内行使支付职能的工具。[7]

该说认为,预付卡是商家发行的或商家与中介、金融机构联合发行的、用于吸引消费者在其经营场所进行购物或享受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和优惠的卡制介质,是为了顺应消费者对结算方式更细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新型支付和结算方式。而无论是商户还是第三方服务组织,都不是金融机构。但是却因为“发卡”这样一种业务类型而在实际上扮演了职能之一―在特定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内承担了“资金支付结算”的功能。

笔者认为,对于原始形态的先支付后消费的情况,可以认为是预付卡的一个雏形,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形式的丰富,金融创新的日趋活跃,不得不承认目前市场上预付卡规模之大,形式之丰富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验,但是也为市场稳定和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将预付卡看作是一种支付结算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放任其自由发展,将会使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预付卡从法律属性上看,其更接近于一种确权证券。在预付卡消费模式下,持卡人与发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认定为一种合同法律关系,消费者或购卡人(与持卡人可为同一人,也可为不同主体)先向销售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由发卡人或指定经营者提供的持续性的商品消费或服务消费,预付卡的`存在表明消费者享有在一定期限内要求经营者为其提供约定的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因此是确权证券。从金融领域来看,代币票券威胁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地位,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我国法律予以明确禁止,但对预付购物卡的性质却存在较大争议,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实际上,预付购物卡的主要功能在于商业促销和小额支付,对人民币法定地位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而且有利于促进支付手段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已被广泛运用的电子现金卡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必须根据其本质属性进行分类规范,纳入到相应的监管制度中,使其成为安全、便捷的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

(二)预付卡分类

预付卡主要分封闭式预付卡和开放式预付卡。封闭式预付卡是指仅能在单个商户或者通过特定网络连接的多个商户内使用的预付卡,是一种行业储值卡。开放式预付卡则是指能在银行卡组织的受理网络上使用的预付卡。由于现行法律规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均不允许发行预付卡,且只有银行或银行卡组织会员机构发行的卡产品才可以在银行卡组织的受理网络上使用,因而,开放式预付卡在国内几乎没有发行。不同于传统的积分卡、商家的会员卡,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预付卡具备了真正的金融支付功能。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商场和超市已经普遍应用预付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主要商场,都发行过封闭式预付卡。[8]

根据发卡主体和适用领域的不同,又可以将现存的预付卡分为三类,分别是公共事业领域、服务餐饮行业以及覆盖面更广的综合性消费卡。第一类是公交铁路、水电天燃气、电信等公用事业单位发行的卡,其市场准入、发行抵押金需经过当地建设、物价部门核准。在公共事业领域较多出现的是与银行合作发行的预付卡,方便公民支付结算,其吸收的资金数额较大,由合作银行的专门账户托管。第二类是在服务餐饮行业,多以会员卡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发卡商户本身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如果是商户自行发卡,预收资金则进人公司财务进行运作。“这些资金在事实上成为了商户的‘零息贷款’。”[9]由于监管的缺失,一旦发卡企业发生倒闭或是捐款潜逃,对消费者将会造成损失。第三类是综合性消费卡,这类卡多由第三方发卡机构发行,由与其签约加盟的特约商户提供产品服务,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发卡公司对存放在银行账户上的资金并不进行商业运作,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说,商户返点和沉淀资金利息是公司利润最大的两块。[10]目前已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进行监督检查,完善业务管理规范。银行发行该类预付卡,则需由中国银监会审批通过。

二、目前我国预付卡的相关规定

目前市场上各类消费卡名目繁多,部分消费卡发行数额巨大,发行的单位包括零售商家、专卖连锁店、石油行业、通讯行业、公共事业单位等。以上海为例,早在20世纪末,索迪斯、雅高两家外资预付卡公司顺利落户申城。索迪斯、雅高两家公司乘着没有竞争对手的天赐良机,迅速拓展市场,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上海的预付卡市场。如现今很受消费者欢迎的”联华OK卡”和”斯玛特卡”,都以其强大的合作商家吸引了消费者的使用。北京市场上第三方发行的消费卡主要有资和信发行的商通卡、裕福实业发行的福卡等,其中仅资和信累计发卡金额就超过100亿元。在上海,则形成联华OK卡一家独大,便利通卡、斯玛特卡、共享一卡通、畅购一卡通等多家竞起的格局,联华OK卡除了进人同属百联集团的华联超市外,已经进入了半数以上的家得利超市,[11]会员就有约1600万个,销售额早已上百亿元。[12]而斯玛特卡的合作商家更是不乏百胜餐饮这样的强势企业,涉及百货、餐饮、超市、药店、健身场所等2 478家加盟特约商户。[13]11月30日,铁道部与中国银行宣布启动银联标准铁路预付卡项目合作。铁道部所属单位、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联等相关机构将筹建合资公司,并以该合资公司为运营平台推出银联标准铁路预付卡,预付式卡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14]

但是近年来,预付卡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和监管,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商家因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原因关门倒闭,导致已发行的消费卡无法消费或兑现事件屡有发生。据上海市消保委统计显示,以来,各类预付卡投诉居高不下。随着预付卡的发展,其以优越于现金的特性更是成了送礼佳品而滋生腐败;单位通过预付卡的形式发放员工福利,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一些发行预付卡的行为扰乱市场的竞争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监管立法的缺失,预付卡的背后蕴藏着严重的法律问题和风险。

三、目前我国预付卡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预付卡的定义和法律性质作出明确界定和表述,对于预付卡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本文将涉及预付卡的法律法规整理如下:

(一)对预付式消费合同的规定

我国法律对商业预付款的消费方式有专门的表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收款,并应当承担预收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这是我国法律目前对预付款消费方式的直接规定。但对于商业预付卡的使用规范、法律监管、消费者维权以及救济途径等,并无法律规定。

初,在上海市工商局牵头下,由美容美发行业的企业代表签署了《上海市美发美容预付费消费卡发售企业自律公约》,对发卡保证金作出了要求,提高了发卡者的退出成本,以及使持卡人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得到适当补偿。

在制定规范预付式消费合同示范文本方面,已经有了实践的先例。201月,青岛市出台了全国首个《预付式消费合同》草案。《预付式消费合同》的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针对消费者与经营者容易产生争议的服务标准、卡项的使用、借用、转让、补办、退卡、信息泄露、单方合同解除权、违约责任等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约定。[15]2011年3月15日,上海市工商局推出《上海市美发美容、沐浴行业预付费消费卡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但是,该合同只具有推荐性而非强制性。

(二)对代币工具的规定

我国对类似预付卡的代币支付工具的监管散见于不同法规、规章、政策和文件中。《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0条和《人民币管理条例》第29条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但对于何为代币票券,预付卡是否属于代币票券,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3月1日起施行的《银行卡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借记卡按功能不同分为转账卡(含储蓄卡,下同)、专用卡、储值卡。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第10条规定:“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其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交易时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第63条规定:“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经营银行卡业务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予以取缔。”1月,国务院纠风办、经贸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紧急通知》,全面叫停代币票券发售、使用活动。事实上,预付卡发行的确对于国家货币融通秩序以及金融安全有着不小的影响,而我国现行法规中,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或商家是否能自己发行预付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三)对会员卡的规定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联合发布的《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对会员卡发卡人的资质、发卡价款的总额、发卡程序等均作了规定,规定发售总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发售总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审批,报总行备案。同时规定申请发行会员卡机构的净资产总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申请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这一文件仅针对预付购物卡中的会员卡,但是由于职能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具备对会员卡的审批监管职能。11月,《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废止。

(四)对商业预付卡的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提出以下四点意见:(1)明确职责,加强管理;(2)健全制度,规范行为;(3)坚决治理,防贿促廉;(4)防范风险,维护权益。其中在第(1)点中提到,“强化对商业预付卡发卡人的管理,是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首要环节,必须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分类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要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2号)的规定,加强对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的监督检查,完善业务管理规章,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多用途预付卡,一经发现,按非法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予以查处。对商业企业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商务部门要强化管理,抓紧制定行业标准,适时出台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发行预付卡。”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管理办法》,自209月1日起施行,为配合《管理办法》实施工作,又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第2条中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实施细则》明确排除了发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为同一法人的预付卡。《管理办法》第26条规定,“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中国人民银行另有规定的除外”。《管理办法》还对支付服务机构的申请与许可,监督与管理等事项作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随着预付卡使用的日益广泛,各地纷纷开始根据预付卡的性质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规范性文件。例如:207月,天津出台了《天津市专用卡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由于该《办法》只重点规范了专用卡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发卡单位的资质、发行规模等都没有任何限制,对商家自制自发的预付消费卡问题也未涉及。2010年11月21日,上海市人大财经委牵头启动对各类预付费式消费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的前期调研工作。[1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根据前文所述的三类预付卡中,发卡行为较为混乱的集中在第二类由发卡商户本身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的预付卡,由于准入门槛低,发卡行为和资金占用等方面,缺乏相关法规的规范和监督部门的管理,使得消费者投诉率不断增加,据统计,上海市工商局和上海市消保委接到的预付消费卡投诉,已超过3 000件。[17]该类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及相关要求都是由发卡商家自行控制调整,在整个运行环节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和被动接受状态。一旦发生消费争议,只能套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般规定进行调解或处理,各地法院的类似判决也出现了分歧,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特别是由于经营者经营失败而倒闭,甚至恶意圈钱后卷款逃逸,极易引发群体性争议影响经济秩序。而法律效力更低的行业自律行为和合同范本的制定,约束力有限,它只能起到约束发行者、尽量减少持卡人损失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付卡的基本问题。

四、我国建立预付卡法律规范的几点建议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预付卡发行及管理的法律法规,由于预付卡法律监管方面特别是事前监管的缺失,使得一旦发生争议,只能套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一般规定进行调解或处理,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机制尤为重要,借鉴日美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明确预付卡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我国目前关于预付卡的法律规制框架尚未建立,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类预付卡,其概念性质的界定尚不清楚。各地方政府,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着手立法调研,将会陆续颁布有关于预付卡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明确预付卡的法律定位,从法律上甄别目前市场上不同类型的预付卡,区别预付卡本质属性,分别对其发行、管理、兑付、监督、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在前文所述的三类预付卡中,发卡行为较为混乱的集中在第二类由发卡商户本身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的预付卡,该类卡更类似于会员卡的性质,其本质更具合同债权的性质,发卡人的主要目的更多是出于吸引和留住顾客,但由于发卡门槛低,其发卡行为和资金占用缺乏监管,在整个运行环节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和被动接受状态,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根据现有的《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针对这类预付卡的相关规定含糊,对于案件的处理没有很具体明确的指导。笔者建议针对预付卡的使用现状,制定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预付卡中涉及格式合同的问题处理,配合行业规则,规范合同文本,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明确行政许可、行政监查制度,完善发卡人的准入和监管机制。

(二)完善对预付卡发行机构的登记、申报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了对多用途预付卡发卡人的监督检查。抓紧对符合《管理办法》规定资质要求的商业预付卡发卡机构,核发《支付业务许可证》。对于与《管理办法》要求有差距的机构,要根据具体情况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限期整改、停止新增发卡业务、强制退出等多种手段进行清理整顿,切实维护支付服务市场秩序,保护各相关方的合法利益。该《通知》的实行将会导致目前第三方发卡机构的并购和重新洗牌。

笔者认为,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的《意见》不属于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要想达到治理商业预付卡的法律效果,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解决,建立商业预付卡发行的行政许可制度和商业企业的申报制度,通过严格的准入程序和资格,由政府许可的发卡机统一发行和管理商业预付卡。

(三)建立预付卡资金托管和保证金制度

资金托管一方能够保障预付资金以支付保证金的方式存放并不被非法动用,确保其支付行为符合商业企业的营业惯例,防范预付资金滥用行为。()托管银行为发卡机构开立托管账户,发卡机构缴付货款时将资金从该账户中划出。发卡机构在提供商品和服务后,需向托管银行提供消费明细并自行选择沉淀资金使用方式。托管银行定期结付利息,发卡机构可申请将利息划付到其基本存款账户。

发卡商需由主管部门核定规模,收取一定的风险抵押金,以确保在商家亏损、破产或恶意欺诈时,降低风险,即要求发售会员卡的经营者在登记时提交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一旦消费者权益受损,可从风险保证金中给予清偿。

(四)明确监管主体

商业的本质与管理 篇2

得益于中国相对较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政府消费刺激的措施,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升级,近20年来,中国零售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有关限制条件2004年12月取消后,外资零售企业明显加快了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步伐。面对外资商业企业的快速进入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业企业竞争的大舞台,本土商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认清商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厘清商业企业应采取何种方式来塑造自身长期的竞争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在工业领域对于竞争力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际论证方面,都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对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专门研究才刚刚开始(李飞、曹兰兰,2006)。因此,对商业企业竞争力一些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力。资源观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克里斯汀.奥利佛,1997)。(2)基于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这一观点认为,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能力与资源是一对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概念。以库姆斯(1993)、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1994)为代表的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3)基于体制与制度的企业竞争力。左建军(2000)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竞争力。企业体制和制度是生产关系,现代企业体制与制度是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4)基于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观点。该观点起源于社会福利经济学学派,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5)基于技术创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方能保持领先性、难以模仿和持续优势。(6) 基于系统观的企业竞争力。这种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资产、机制融合的产物,强调从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关于企业竞争力本质的认识学术界还未有定论。竞争力的本质从字面来理解:“竞争”是指为了己方利益而与对手争胜,“力”是指能力,所以从字面上理解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与竞争对手竞争获胜的能力。因此,获得竞争力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消灭竞争对手的方式,减少竞争压力;二是通过争夺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第一种战略导向会促使企业更多的关注竞争者,资源更多的投入到与竞争者的竞争中,而第二种战略导向会使企业更多的关注消费者,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消费者的争夺中。从企业的本质来看,其核心并不是竞争,竞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企业的最终使命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就是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而获取消费者的能力。

商业企业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属于商品的流通环节并不直接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业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的是一种顾客价值整合能力。商业企业价值链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供应过程中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成本、控制采购量与采购时间的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增值活动,可以称为上游价值链;二是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在销售、服务、客户群体的分析等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增值活动,可以称为下游价值链;三是企业内部资金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增值活动,可以称为内部价值链。将客户和供应商包括在内的三个价值链构成了商业企业完整的价值链条。商业企业顾客价值整合能力包括上述三条价值链的整合。商业企业的一站式购物为企业提供了一体化的购物解决方案,商品组合价值决定了顾客价值。商业企业竞争力的物质载体是商场。商场作为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一个平台,需要商业企业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顾客在购物过程中,不仅要购买商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还要享受商场提供的购物环境等,即消费商场本身,创造整合价值。商业企业顾客整合价值从横向来看包括为顾客创造商品组合、价格组合、渠道组合、沟通组合,纵向来看则表现为整个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价值整合。由此,顾客价值整合能力可以看成是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

三、商业企业竞争力的结构

一般认为工业企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l)企业生产能力;(2)企业财务管理能力;(3)企业知识产权能力;(4)企业市场化能力;(5)企业技术研发能力;(6)企业组织能力;(7)企业信息管理能力等。对于商业企业竞争力的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要素到结构的过程,早期关于商业企业竞争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商业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质量、品牌、渠道等方面所具有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优越条件或地位上。要素论的观点只是认识到了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忽略了竞争力的本质。杜普伊斯和普瑞姆(1996)将商业企业竞争力分为两大方面:(l)商业企业前台竞争力。它主要是商业企业市场营销部分的能力,是消费者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2)商业企业后台竞争力。它主要指零售企业在商品采购管理、组织结构等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前台市场营销活动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李飞和曹兰兰(2006)将商业企业竞争力分为:(1)零售概念能力;(2)供应链管理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依据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获得,李飞和刘明葳(2005)把零售企业竞争力分为不同的、有密切联系的三个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和表现层。

借鉴系统理论的原理,结合竞争力要素构成,我们将商业企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竞争优势层、竞争能力层、竞争资源层。竞争优势层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对于商业企业,可以把竞争优势的内容理解为直接为目标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营销组合要素,这些要素都是顾客可以直接感知的,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价格、沟通、便利度和环境舒适度等;竞争能力层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原因,是直接影响和决定竞争优势的企业竞争力,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快速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财务运作能力等方面;竞争资源层是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商业企业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的人员、设备和企业所拥有的制度和文化等。如表1所示:

商业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图1所示,以商业企业战略为中心,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来源于竞争资源,同时竞争资源也受竞争优势和能力的反作用。

四、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是最大化的获取消费者,创造顾客整合价值,其竞争力的构成包括竞争资源层、竞争能力层和竞争优势层。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其对商业企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的运行。我们利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分析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如图2所示。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影响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因素包括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程度、供应商的品牌、供应商的利润率、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等;影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因素包括购买者的集中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替代品的替代程度、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购买者的利润率;影响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因素包括经销渠道的可进入性、技术支持的可能性、进入壁垒的难易程度、品牌忠实度、投资需求、政府规则等;影响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因素包括替代品的质量、替代品的价格、购买者选择替代品的转换成本等;影响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因素包括竞争结构、产业结构成本、战略目标、退出障碍、产品差异化程度等;五力模型被广泛地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动态地分析企业的竞争力的运行机制。

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中具体体现为对三种类型的流程管理:运营流程、计划与控制流程、行为流程。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为创造顾客整合价值,借鉴五力模型,我们将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成整合供应商的作用机制、企业内部整合作用机制和整合消费者的作用机制。

1.商业企业竞争力与整合供应商作用机制。

整合供应商的作用机制,指商业企业以竞争力为依托形成以自己为主导的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的作用机制。它体现为同供应商形成战略共识的运作和能力,操作平台同步性的运作和能力,通过资本纽带强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运作和能力以及将供应链管理延伸到管理供应商的运作和能力等。

2. 商业企业竞争力与企业内部整合能力。

商业企业内部整合作用机制,指商业企业对内部各部门,不同地理空间业务单元的协同机制和能力。这种机制可以通过有形的要素,比如商业企业的集中采购中心,集中配送中心等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运营程序、部门功能定义上的标准化、简单化以及协调一致性等无形要素。

3.商业企业竞争力与整合消费者的作用机制。

消费者价值包括消费者收益和消费者成本。科特勒(1998)认为消费者的收益由四个部分构成,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而消费者成本也由四个部分构成,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商业企业消费者价值表现为商品的组合价值,商业企业的一站式购物为企业提供了一体化的购物解决方案,商品组合价值决定了顾客价值。商业企业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能有效实现目标客户选择、市场定位战略制定及有效实现定位的能力提升竞争力。

五、小结

本文将商业企业的竞争力本质属性界定为一种顾客价值整合能力,把商业企业竞争力分为竞争优势层、竞争能力层、竞争资源层,借鉴五力模型,将商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成整合供应商的作用机制、企业内部整合作用机制和整合消费者的作用机制。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出发点是创造顾客整合价值,进行顾客价值管理。商业企业通过实施价值管理,与顾客建立真正的顾客关系,从而给企业带来利益上的回报。在激烈的竞争中,商业企业必须调整和营造自身的能力,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与顾客价值因素相适应,通过整合供应商、整合内部流程和整合消费者价值,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李飞,刘明葳.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4).

[3]刘国平,庄贵军,周筱莲.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4(8).

[4]刘洪伟.企业竞争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经济学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3).

[5]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3).

[6]杨宜苗.零售企业竞争力国内研究述评[J].经济理论研究,2007(6).

[7]刘星原.我国境内中外零售企业竞争力与演变趋势探析[J].财贸经济,2006(1).

[8]Dupuis M,Prime N.Business distance and glob-al retailing:a model for analysis of key success/failure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96(24):30-38.

[9]Hunt S D,Morgan R M.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f Competition[J].Journal ofMarketing,1995(59):1-15.

商业的本质与管理 篇3

互联网自出现以来的几十年间,其飞速发展看似乱花迷人眼,但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这就是消解时空——即通过不断突破时空的约束而达成对旧有时空秩序的消融与瓦解,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构新的时空运行秩序。这也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重构。

这就是互联网的核心本质。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以及未来还将出现的其他更加先进的IT新应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本质服务的。深刻而准确地理解互联网的这一本质属性,显然对于洞察商业的未来发展(包括传统商业的互联网转型以及全新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开创拓展)大有裨益。

时空约束与时空消解

传统的商业是基于旧有的时空秩序而发展壮大的。但是,明显的,传统商业在走向成熟之际也不得不受制于其所立基的时空秩序。这就是时空约束。

比如,你要到位于市中心的百货商场购物,如果你没有住在商场边上,你只能通过某种交通方式(或自驾,或打的,或乘公交,或步行)赶到这个特定的区域(空间约束)。商场10时开门,如果你去早了,尽管心急如焚,但只能在门口等待(时间约束)。但是,如果你选择网上购物,就可以突破上述时空限制,无论你身处哪里(或家里的沙发上,或公司的办公桌前,或卫生间里,或未起飞的飞机上),也不管是午休时间或深更半夜,你都可以轻点鼠标或手指下单,完成购物。亚马逊和淘宝网等所提供的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购物方式,就是对旧有时空秩序(亦即传统商业秩序)的一种消解。

再比如,谷歌开发中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对传统驾驶方式所附随的时空桎梏的颠覆性突破。在传统的驾驶方式中,驾驶者必须坐在方向盘后面(空间约束),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除了听听车载电台的音乐或新闻外,不能太过分心做其他事情,否则就会导致车毁人亡(时间约束)。但是,当汽车可以交由联网的电脑系统安全驾驶后,驾驶者就从时空约束中被解放出来,他可以坐在他想坐的汽车中的任一位置上,将原本索然无味的驾驶时间用于联系客户、构思方案、撰写并发送电子邮件等。

除时空约束之外,传统商业模式招致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冲击还体现在时空枯竭上。空间枯竭很好理解,一个再大的实体商店,也只能展示有限的商品,而网店的展示几乎是无穷的。除了展示商品的主体空间外,实体店的配套服务性空间也会出现枯竭。比如车库的车位总是有限的,如果不能确保购物者的停车需求,很多潜在的购买行为就会转投他处。时间的枯竭也很好理解。当实体店进行大型促销时,往往不能在固定的营业时段内满足所有的购物需求。但是网店可以较为轻松地通过事先增加服务器电脑的数量或通过云计算机来扩容,从而避免时空枯竭。2013年11月11日,淘宝网天猫当日完成的350亿元交易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传统的商业模式还会出现时空闲置。比如,传统电视台的播出时间有黄金时间和垃圾时间之分。那些凌晨时分的时段,因为缺乏观众,从而缺乏广告吸引力而被称为垃圾时间。但是,作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视频网站,就不必太在意黄金时间和垃圾时间的区别,因为任何时段都可能汇集较大流量的点播需求。

由上可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消解时空正是针对传统商业模式所内蕴的时空约束、时空枯竭和时空闲置而展开的。当前,互联网(包括风头正劲的移动互联网)商业仍然处于萌芽期的第一阶段。这一初级阶段还将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初级阶段,商业竞争必然围绕着消解时空的效率性而展开。那些能够以最快速度(效率性)完成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时空消解的公司,将成为第一阶段的胜利者。而消解时空的经济性考量(低成本)则是第二阶段的竞争重点。那些能够以最佳收益(经济性)完成时空消解的公司,将成为第二阶段的胜利者。在第二阶段,新的时空秩序有望初步建立,而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也得以随之同步完成初步重构。

亚马逊与Netflix之极致

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些领跑第一阶段的公司的做法。

比如,亚马逊在消解传统时空对于消费者的约束上的做法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方面,亚马逊与传统商业在旧有时空框架下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积极兴建实体性的仓储设施。自2010年以来,亚马逊投入了约139亿美元,用于在全美范围内兴建50座新仓库。截至2012年底,亚马逊已拥有89座仓库,其目的就是希望在送货速度上胜过沃尔玛这个传统商超巨头以及同为IT新贵的eBay网。

另一方面,亚马逊积极试验各种新技术,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3年12月2日报道,亚马逊公司正在测试一个被称为“PrimeAir”的无人机送货服务项目。无人机所能携带的货物最大限重为5磅(约合2.26公斤),这足以囊括近86%的亚马逊货物。通过这一项目,所有订单从发货开始预计将会在30分钟内送达仓库附近1.6公里范围的客户手中。

显而易见,这是亚马逊在突破时空约束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而这还不是亚马逊最出位的做法。

亚马逊于2013年12月获得了一项名为“预测式发货”的新专利。这项新专利揭示,亚马逊可以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在他们还没有下单购物前,就提前发出包裹。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顾客从下单到收到商品之间的等待时间。

亚马逊在专利文档中写道:“从下单到收货之间的时间延迟可能会降低人们的购物意愿,导致他们放弃网上购物。”这一点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消解时空上的软肋所在。电子商务在消解了购物冲动这个环节的诸多时空限制后,却生成了专属于自身的另一种时空限制。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后,可以立即拥有心仪的商品而获得购物满足感。但电子商务却不得不面对物流延滞(即时空延滞)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延滞。这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在购物冲动消退后产生退货的念头。

所以,亚马逊希望根据顾客之前的订单和其他因素(商品搜索记录、愿望清单、购物车,甚至包括用户的鼠标在某件商品上悬停的时间等),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用户的购物习惯,从而在他们实际下单前便将包裹发出,以便消除物流延滞这一新的时空限制。

又如,美国时下风头最劲的流媒体供应商奈飞(Netflix)在破解时空枯竭上也有一些不错的做法。

2009年,Netflix在采用了亚马逊(又是亚马逊!)的云服务AWS进行视频转码后,不再能像在自有服务器上进行拔网线这类极端的稳定性测试了。Netflix随即开发了基于AWS的“混世猴子”(Chaos Monkey)等系统,让这些“猴子”随机杀死Netflix的流媒体服务。通过这些颇具风险的真实测试,Netflix有效积累了应对网络大流量(应对网络时空枯竭)的经验,这使得Netflix从容笑对接下来五年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业务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Netflix的订阅用户只有1200万,但到了2013年10月,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100万,超过了这一领域的传统巨头HBO。

Netflix提升时空容量上的措施并不仅限于此。 Netflix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计算分析,得知某一地区当天最火的影片是什么后,就会提前为随后的一天预备好片源,最热播的剧集会得到高速闪存驱动的配备,而其他不那么热的内容,则会存放在相对廉价和低速的硬盘里。

传统商业之移花接木

当然,传统商业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同样可以积极采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来消除自身的时空限制,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比如,一款名叫Parkme的找车位软件能够追踪全球2.8万座停车场。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这款软件,就可以查找甚至预订某个购物中心的车位。这可以有效帮助实体商场减少因停车不便而造成的顾客流失。而且,传统汽车生产厂商也愿意拥有这样的软件,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对抗全智能化的无人驾驶汽车)。比如,奥迪公司就与Parkme达成协议,在汽车仪表盘中加入了这一服务。而另一款找车位软件Parkopdia则与沃尔沃公司达成了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企业与商家竞相比拼如何更好地消解消费者的时空约束成为主流趋势,必然也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小米手机成功后,一直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法,希望以吊胃口的方式来牢牢拢致粉丝。但是,饥饿营销造成的时空制约,又给了其他竞争者以消解的机会。华为的荣耀,乍一推出,就获得了500万台的订单,这其中显然不乏不堪忍耐小米饥饿营销的消费者。小米也是过度自信粉丝的忠诚度了。要知道,粉丝首先是消费者。粉丝在消解时空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倒戈投向那些能够以更快速度、更低价格、相当质量(即高性价比)满足自己消费预期的替代品牌。

总之,厘清了互联网消解时空、重构生活方式的本质后,商业的未来自然就清晰可判了。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关于消解时空第一阶段的竞争案例自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胜利必然属于那些善于高效消解时空,创建独特优势的公司,不论其是新兴公司还是传统公司。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篇4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1

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匹配和调整的过程,很多人一辈子都搞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发现性格特点,了解自己,挖掘自己非常擅长的事情,指一个场景,自己做的特别棒,可能自己没有发现,但是别人经常称赞自己。静静的回想过往做过的事情,或者请教别人,自己身上有什么优点。我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真诚)。喜欢的事情不断缩小范围,找到共性。例如是喜欢交流还是思考。了解行业规则,然后匹配。确立职业目标之后,要及时扮演这个角色,及时去碰去撞。

人生最重要的两个时刻:你出生的那一天和你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时候。

领导团队:激发团队战斗力,真实和信任,不断的追求真实和信任。公司团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真实情况之上建立目标,不要过于乐观。例如海贼模式,对自己负责,成为领导者之前,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成长。成为领导之后,自己的成功来自于帮助他人的成长。公司的业绩需要持续的增长,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行换血。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公司没有时间去匹配,公司只负责用人,教育是上帝的事情,即使给员工高额的赔偿金也是可以得。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想法,逼迫原来的团队不断的成长,集中资源,全力以赴的投入,不要低估对手。

创新:每个员工都要有优化自己手上工作的意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好公司就是好人才聚集的公司。

薪酬:和优秀人员谈感情就是耍流氓,就是谈钱。

协同力:使命,行动,结果

使命和员工:尼尔森改使命,目标远大,鼓舞人心,切合实际。

行为:拥有开放的思维,有整合数据的热情(保安,小区,扫码枪)

结果:奖励促进使命的行为。没有落实机制的保障没有人听得进去。

解雇和公司使命的不一样的人,发两次大的奖金和目标相关。

不能留的人:无所事事,胆小懦弱,陈词滥调。

CEO需要不断向员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我这个地方每周投资40个小时是有必要负责的。

管理者要不断愉快的展示慷慨的基因。国内不善于解释这部分,很难笼络人心。

CEO要主动直面创伤,让员工知道现状,在精神层面给大家激励。

基于数据做判断,困难时期更要做好战略流程。(1评估竞争对手。2分析竞争对手的活动。3分析自己的状况4看最近有什么改变因素5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不断梳理自己的组织架构,

不做无谓的担忧,如果真的看到端倪,而是应该立刻行动,反复纠结没有任何价值。直接解决维问题。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2

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中结合大量企业的现实案例和经营困境,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经济低迷时期,提出了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六大突破口,包括:协同力、领导力、影响业绩和成本的关键数据、快速敏捷的战略制定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和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我看书之前就在想,《商业的本质》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讲管理的、讲做营销的、还是做产品,还是其他?

看书之前,我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你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业,都是创造了一种价值,满足了某种需求。

看完杰克韦尔奇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他讲的,就是他上一本书的名字”赢”,以他的.理念,商业的本质就是“赢”。

“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强调”团队“两个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杰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赢的态度,是通过抓住管理学和商业上最本质的东西走向赢的路径。”

围绕着要“赢”这个目标,去构建你的系统,从领导力和协作力两大方面,不断的推进使命的达成。协作力,是重构你的使命,让你的行动把使命落地,并且跟进你的结果。

商业的本质,——就是给客户”想要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

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有个好创意。这个好创意要足够有潜力,有利可图,能带来增值,能让人兴奋,能改变固有的范式。与以往的创意相比,你的创意要有特点,要更好。

非常熟悉的感觉的一段话,前不久在一次创投论坛上,反复听到投资人也是如此的一段话,只是没那么啰嗦,就是三点内容:

1、给你的客户带来好处(利益,价值,利润)

2、给自己带来好处(能赚钱的买卖)

3、提高行业效率(改变固有的范式)

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国内的投资界也清醒了很多,但仍然不排除继续在制造热点,追捧热点。因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清醒,是领跑者。大多数人都是追随者。

关于第六章的内容,我认为是有些干货的,其他团队篇和职业管理篇都是关于人事,第一部分是关于商事。虽然一些内容都是十几年前的内容,但终究逃不过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3

偶然的机会,最近在亚马逊看到一些关于职业发展、事业规划和企业管理的书,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看看这些“成功学的玩意儿”的心态,没想到看完之后发现,这些书未必是我们固有思维里的所谓成功学,其实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见闻的一些事情拿过来做了分享,非常有启发。

《商业的本质》这本书,我是冲着最后一部分“职业管理篇”才买了看的,看完之后发现非常不错,又从头看了前面两个部分。分而说之:

首先说说最后一个部分“职业管理篇”,看各章标题就发现——“第十一章。我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第十二章。走出事业低谷”,“第十三章。心若在,一切就在”——作者更多的是从生活从人生的角度去思考职业,而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这几章,作者阐述了一个中心:人有着追求“变得更好”的欲望,这个欲望驱使着人们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有了这个前提,再去剖析职业管理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看着之后,理解了这个思想之后,也就对如何提升自己、如何面对工作豁然开朗了。

其次再来看前面的内容,前面所有章节则是阐述了本书的题目,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一直以为商业总是能用为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比如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看完之后,发现自己的认识是比较狭隘的,毕竟我没有过商业经历,作者所解释的商业,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商业,正如我们从小学习便知道了“数学是什么”、“物理是什么”、“计算机科学是什么”。

商业,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东西——暂时觉得东西这个模糊的词语比较合适——正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等。

从实体上来讲,商业涉及到企业、产品、员工、当然还有钱;

从理论上来讲,商业要用到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从社会行为上讲,商业就是创业、运行和管理企业、开发和销售产品等。

从中抽出重点,来作为对商业本质的描述,我个人觉得作者要表达的是——增长,商业的本质是增长。那么如此简单的概念,为什么会发展成一本书呢?因为要实现增长,就需要一套复杂的系统——企业和市场,以及复杂的行为——商业行为,这些事物和事情当中,就蕴含了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4

杰克韦尔奇又出新书了,继《杰克韦尔奇自传》、《赢》、《赢的答案》之后,我又在第一时间买到了新鲜热辣的书,又在几天中断断续续看完。说实话在看推荐导读中发现某位推荐人说他喜欢玩“得州扑克”时,我有点崩溃了,我以为我看得也是《风尘榜》呢,阅读激情直线下降,看在老杰克的面子勉强看完,这说明一个错别字害了一本书。

其实我蛮喜欢老杰克的文风,闲话不说,直击要害,最简单的方式列出一二三,思路很清晰,特别是看赢或者赢的答案,通篇都是“要不咱们这么着吧,一二三”,“要不咱们那么那么着吧,一二三”,满满的激情正能量,要知道人家在GE那几十年的底子扎实着呢,说什么都是底气十足。

这次阅读感受不太一样,感觉老杰克似乎想迎合大众的口味一般,但是迎合得还不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一句话,没有给我这样老客户惊喜,好像是从不同的维度把能说的理论又说了一遍,举了几个例子,但是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要不是翻译的问题,要不是作者的问题。

其实我更想知道他对当今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和判断,你猜他说了吗?他说了,他说得很不错:“中国经济日益转型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过去,中国更偏向于重工业,很大一部分经济产出是用于出口的,但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开始领会到缔造全球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新一代全球知名的中国品牌就指日可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梦想着成为企业家,像企业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老杰克敏锐的把握住中国经济的特点,这也是中央高层了解的事实。

中国经济这盘输不起的棋还在下着,我作为其中渺小的一员在默默看着,既无能力行棋,也无脑力算棋,只能算是见证人。本来这次文章的主题想写点自己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写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卫财富,守护社会所有人得到的胜利果实,后来觉得可能所有人并不都是这样想的,自己的财富也有限,说出来有点矫情,而且作为一个浮萍也无法决定社会的走向;本来想从自己音乐中找到一首歌应和一下主题,试听了100多首歌,最后萦绕心头的是王菲和窦唯的《誓言》,那就这首歌吧,在LY事件尚未结束的时候,聊表我等小民对时局的关切。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5

偶然的机会,最近在亚马逊看到一些关于职业发展、事业规划和企业管理的书,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看看这些“成功学的玩意儿”的心态,没想到看完之后发现,这些书未必是我们固有思维里的所谓成功学,其实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见闻的一些事情拿过来做了分享,非常有启发。

《商业的本质》这本书,我是冲着最后一部分“职业管理篇”才买了看的,看完之后发现非常不错,又从头看了前面两个部分。分而说之:

首先说说最后一个部分“职业管理篇”,看各章标题就发现——“第十一章。我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第十二章。走出事业低谷”,“第十三章。心若在,一切就在”——作者更多的是从生活从人生的角度去思考职业,而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这几章,作者阐述了一个中心:人有着追求“变得更好”的欲望,这个欲望驱使着人们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有了这个前提,再去剖析职业管理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看着之后,理解了这个思想之后,也就对如何提升自己、如何面对工作豁然开朗了。

其次再来看前面的内容,前面所有章节则是阐述了本书的题目,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我一直以为商业总是能用为几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比如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看完之后,发现自己的认识是比较狭隘的,毕竟我没有过商业经历,作者所解释的商业,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商业,正如我们从小学习便知道了“数学是什么”、“物理是什么”、“计算机科学是什么”。

商业,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东西——暂时觉得东西这个模糊的词语比较合适——正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等。

从实体上来讲,商业涉及到企业、产品、员工、当然还有钱;

从理论上来讲,商业要用到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从社会行为上讲,商业就是创业、运行和管理企业、开发和销售产品等。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 篇5

这次阅读感受不太一样,感觉老杰克似乎想迎合大众的口味一般,但是迎合得还不够,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还没有,一句话,没有给我这样老客户惊喜,好像是从不同的维度把能说的理论又说了一遍,举了几个例子,但是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要不是翻译的问题,要不是作者的问题。

其实我更想知道他对当今中国经济走势分析和判断,你猜他说了吗?他说了,他说得很不错:“中国经济日益转型为消费驱动型经济…过去,中国更偏向于重工业,很大一部分经济产出是用于出口的,但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开始领会到缔造全球知名品牌的重要性…新一代全球知名的中国品牌就指日可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梦想着成为企业家,像企业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老杰克敏锐的把握住中国经济的特点,这也是中央高层了解的事实。

《商业的本质》读后感字 篇6

应老同学之邀约,要我为他的公众号写一篇读书笔记,确实给了我一个难题。近些年也看了一些书,但是从来没有写过读书笔记,自认水平不够。转念一想,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次,赶鸭子上架头一回,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提升!

《商业的本质》20XX年就已经拜读过了,还组织公司的同事一起学习,感触很深。韦尔奇先生深入浅出的梳理了商业经营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有一种醍醐灌顶,顿悟的感觉。这次重新研读,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是一名典型的工程男,没有受过任何的正规管理培训,始终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对商业的认识非常初浅,思维意识一直停留在唯产品论,唯销售论上。所以从创业以来,企业经营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直到20XX年底,公司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危机,公司的一名股东因不满公司的现状要求退股,才让我开始有了积极的改变,公司的经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结合我的朋友许振阳先生的读书分享和我个人的经历,我将《商业的本质》从五个维度:对内、对外、对下、对上、对市场,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对内――如何做好自己

1、心若在,一切都在

保持正直、善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无负能量。

2、命运之域

将最擅长做的事与最喜欢做的事相结合。

3、工作与生活的选择

让工作成为生活。

4、保持学习

一定要跟上最新科技;一定要持续学习各种管理技能;向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找到自己的导师。

二、对外――如何做好自己

1、爱人者,人恒爱之

享受生活,关爱每一个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2、活力

对生活有热情,对工作有激情。

3、真诚

以诚恳和信誉建立信任。

4、帮助别人与寻求帮助

乐于助人;一个好汉三个帮,主动寻求帮助。

三、对下――如何做管理者

1、以真实建立信任

正直,乐观,充满信心;满怀坦诚,展示真实的自己,以透明和信誉建立信任。

2、以关爱和沟通凝聚团队

利益时先人后己;困难时体谅下属;分享下属的成长与成功;消除工作中的痛苦;愉快地展示“慷慨基因”(涨薪,晋升,奖励,当众表扬,更多职责)。

3、以鼓动力和目标引领团队

做首席解释官:持之以恒、充满激情向下属解释团队的目标;确保众人生活在抱负中;让人焕发冲劲和乐观主义;用最尖锐的问题要求下属付诸行动;以身作则,启发员工的冒险精神。

4、以决断力和坚韧打造团队

不屈不挠提升团队;坚决扫除团队或下属前进中的障碍;主动迎接困难;有勇气做出不讨好的.艰难决定;坚决力挽狂澜。

四、对上――如何做下属

1、在成绩面前要低调

时刻认识到业绩还不够好;自己的宽度和深度还不够。

2、在工作面前坚决执行

说到做到,及时完成;为每件事找到更好的方式;重新界定任务,超额完成任务。

3、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主动请缨;有勇气坚决完成艰难的任务。

4、在同事面前不沉默

事事有自己的观点,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脚踏实地,寻求支持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同事或同行中寻找学习的榜样和导师。

五、对市场――如何做企业

1、增长是王道

每个人都喜欢增长;每天都思考如何增长;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集中资源办大事;让每个人都参与创新;用最优秀的人实现增长计划;建立与时俱进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拉拢或清除抵制增长计划的人。

2、三个关键指标

员工敬业度:让所有员工围绕统一的使命和价值取向而(公司关心你吗?公司给予你发展机会吗?公司齐心协力吗?)。

3、产品与营销

最好的营销始于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改进或发明让人无法抵抗、欲罢不能的产品);选择哪些渠道才能卖出最多的产品;在你想要的价格和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之间进行定价;为客户带来惊喜的营销方式;与客户建立深层次、合作性的长期关系,与客户高层建立亲密个人关系。

4、创业与思想

任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都是一个思想家;在没有规则的地方制定规则,有规则的地方改写规则;企业家不仅需要好创意,还需要无畏的精神;没有好创意时可先加入一个初创团队;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产品、服务、渠道或服务。

家电连锁最终要回归商业本质 篇7

但我们发现一个问题, 按道理随着规模的扩大, 我们的毛利应该得到增加, 或者我们在市场和供应商之间应该拥有话语权。但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专业连锁, 商品毛利的提升和发展远远不相吻合。从国外看, 我们这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25%左右。国美等企业的财务报表里已经把毛利改成了综合毛利, 也就是说所有通过销售得到的这些收入加在一起, 总百分比还在17%徘徊。国美和苏宁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家电连锁企业差距并不大, 毛利却差很远, 而且还被指责压榨供应商。

大家应该公平理性地看待零供关系, 零供关系也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时代。

商品差价的空间应该更多地让给消费者, 让给零售企业, 使中国的零售企业可以逐渐接近国际水平, 商业毛利润空间可以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已经开始展开自有品牌的商品的选择和销售。这几年, 国外企业自有品牌的占比最高已经达到了35%甚至40%。随着自有品牌商业模式的变化, 对家电行业来讲是一个回归。国美最早期的发展就是优化供应链、减少流通环节, 用更低的零售价去销售。国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 逐渐结合商品经营差价和通道费用这两个不同的商业模式。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超市类的企业, 在商品销售差价的盈利模式上才可能走向良性。

相关链接

上海永乐“新活馆”亮相

就在国美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晓日前在南京召开的中国连锁业大会上关于家电连锁最终要回归商业本质的讲话后不久, 按照陈晓新思路打造的上海永东“新活馆”于近日正式对外迎客。

永乐“新活馆”是继北京“新活馆”后的第二家, 是由永乐漕宝店改造而来。其营业面积近8000平方米, 共计三个楼面, 去年的销售额近6亿元。漕宝店按照品类陈列、自主经营的思路改造后, 已于10多天前开始试营业, 销售额已经开始增长, 增长的幅度在20%至30%之间。根据渐进改革的总体方案, 目前在二楼、三楼还保留了近30家品牌边厅;厂方营业员正在逐步转永乐自己的营业员, 目前还有50%的营业员为厂方人员, 不过这一比例将逐步减少。

企业发展的商业本质 篇8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开拓出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经营的广阔前景,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同时,这些企业也开展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将出口单证、报关、结汇及合同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全部纳入计算机系统。此外,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和中国制造网等电商中介平台的出现,也使中小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电子商务观念的错误

现阶段,很多企业在运行电子商务业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错误观念。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很多企业片面追求注册域名,不重视网站建设。这源于一部分企业出于从众心理或对商标价值的考虑,所以只注册域名而不建设网站。二是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较为被动。一些企业虽然明确知道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其服务水平。

信息化建设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的IT厂商只提供PC机、显示器和终端等产品,但真正能提供从售前咨询、具体方案,再到方案实施、售后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却不多。这种情况会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过高、建设周期过长及维护和协调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电子商务业务不广泛

当前,大部分企业还维持在信息发布、收集和交流阶段,其中以中小企业更甚。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网上开展了采购和销售活动,而多数中小企业并未能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去。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网站,但大部分页面都是“空架子”,形同虚设,更别说为客户提供在线订购服务了。现在,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在线定制化服务。如此看来,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还有很大的培育空间。

建立正确观念和意识

企业在遇到以上的问题时,通常会如文章开篇所说,进行“索问”或“自问”。其实企业不必询问别人,进行自省即可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在于时机是否成熟,有些问题则源自观念及意识滞后。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既不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推广”,也不是哪个企业的“成功模式”,而是正确观念和意识。

进行创新思路

在互联网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过去是5年更新一代产品,现在如果1年内没有技术突破,企业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因此,企业只有创新标准,才能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

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是很多企业的病症所在。随着时代的变革,如今从服务效率到买家要求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由于身在其中,企业很难感受到这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却滴水穿石般进行着。企业应该多问问自己的产品是满足昨天客户要求的标准,还是明天客户要求的标准?自己履行产品及服务的标准比行业高,还是在“随大流”?对于客户的类型是有清晰地区分标准,还是只是模糊地进行区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不能贪图安逸。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企业不创新思路,就只能静静等死。

提高执行能力

即使出现好的产品及服务,一旦团队的执行力跟不上企业的整体要求也是枉然。企业需要有专业的业务和服务主管来分解目标、量化具体事务、建设流程、改良公司制度,以及招聘和选拔不同的员工担不同的任务。如果企业只是每周紧盯业务进程,那么往往会错失良机,这也是负责人经常为难的问题。如今的团队分工协作再也不是从前师傅带徒弟的“快捷”方式,而是需要一个有执行力的团队以更明确的要求完成共同的目标。

关注市场潜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每个企业的发展进度参差不齐,所处行业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别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关注市场潜力。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是从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只要企业相信自己的员工,并正确判断市场潜力,即使当前业绩再差、利润率再低、单子再小,都不是致命问题。只要开发新客户的工作不停,稳定性现金流不断,企业终会迎来光明的前景。

上一篇:关于雪梅的作文高二下一篇:《农谚》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