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2024-04-22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精选9篇)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1

泸州公交公司是在2001年由国有企业转制为私有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瑕疵,很多地方还是空洞,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不然就会像一棵茁壮的树苗,怎么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所以一个要长远的发展,需要从人治逐步过渡到法治再到文治,但是一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制定实行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正,制定出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合适制度。企业的制度建设进行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停滞现象,遇到以下一些制度建设的瓶颈问题,我们来进行探讨,吸取教训,制定出适合公司制度建设的方法。

一.企业制度建设中的落后思想:

企业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劳动纪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怎样依靠考勤制度来规范员工出勤行为,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所以在企业制度建设中逐渐出现了只重视劳动纪律制度,而忽视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针对现象及时健全相关制度。这需要管理人员打破常规思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树立起企业制度建设的整体意识,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要敢于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创新,日本人在制度建设方面可以说是佼佼者,特别是在汽车行业,正是因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思想,实事求是的估计企业情况,针对他们的生产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工资制度,考核制度,流水线管理制度和采购制度等比较有特色和细节化的制度,特别是5S现场管理制度,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5个方面对生产现场进行了规律的整理和调节,使得他们以低成本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汽车,以价格优势成功打入各国市场,并很快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直接冲击了美国的汽车行业。

二.企业制度建设的缺位现象:

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由于沟通不畅,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制度的缺位出现。一是某些环节或某个方面管理制度“缺位”。例如,生产类型的企业对于“采购管理”,由于体制落后,制度的缺位,往往对于采购方面的制度还是空缺,只有简单相关采购管理办法,而且还并未成为制度条文,只有领导自己知道,而员工却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以致发生问题按照办法处理时,又未具有公信力。显然,对于物资采购种种复杂的环节,这种简单的管理办法是不能完全涵盖或是十分粗放的。尤其是设备备品备件采购的管理上,与各车间部门职权的划分上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定额管理、计划管理、招标管理、验收程序等管理环节上,均没有公司级公开的、透明的和硬性的管理制度,有的只是主管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即便是这些制度,也年代很早,完全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管理的水平难以提高,也增加了管理人员利用制度缺失,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钻制度空子而做出损公司利益有利自己行为和不作为的风险。

二是企业中对员工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岗位职责“缺位”。特别是在生产型的企业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只停留在简单的出勤情况和工作完成量,工作态度这样的主观表现中,只进行定性分析,而忽视了绩效管理制度的量化,应调查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针对各类人员设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制定出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后者主要表现为对各部门和各单位领导尤其是 “一把手” 的“岗位职责”及绩效成长目标不明确,没有制度化的内容,这是生产企业存在的对员工管理的“软肋”。对各级领导只有任命书,没有岗位说明书,也就是没有具体的岗位职责描述和权限、义务以及工作内容、绩效成长目标的规定。没有“明责”,就无所谓“负责”,没有绩效成长目标,也就没有工作压力,形不成“明责,负责,问责”的依据和配套管理机制,企业的发展长期只靠松散的、口头的或者过于笼统和原则的方式来管理,是一些干部责任心难以增强的重要原因。

三.企业制度建设缺乏法制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部门自身的“自觉性”。车间部门的管理水平高,对管理制度重要性认识深刻,则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一些,企业在这个专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就会健全一些。反之,管理制度就会有缺少法律保障而出现管理混乱现象。这给公司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带来一定的风险。

所以制定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的一项“立法”工作。好的“法”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坏的“法”就会给企业到来麻烦。推进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就是要避免坏的“法”产生(主要是指“违法制度”等)。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建立法制观念,从企业大局出发,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考虑管理制度制定的问题。

但是,现行的公司级管理制度的产生方式是各个部门自己提出制定管理制度动议,自己草拟,自己组织讨论,自己(经部门办公室)呈送上级领导审批、下发,缺乏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会导致各部门制定的制度跟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背,而导致制度建设的可行性降低。

企业的制度建设到一定阶段常会出现以上常见的瓶颈问题,为了保证我们公司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能够平稳过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有关制度建设的建议: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每一个企业的诞生,都有它的目标与宗旨,企业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与宗旨,确定中心主题,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才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去编制、执行、维护,一旦与这个中心产生冲突都应该无效,我们公司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就明确提出了4项基本制度,以此为中心指导员工开展制度建设工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建立相关制度,将错误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制度建设与企业目标一致。

2.转变价值观念思想。所谓价值观理念化,就是要把企业统一的价值观转变为各个部门的具体理念。从现代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是“源”,制度是“流”,即要形成价值观之“源”转化为制度之“流”的过程。企业是一个系统,每个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具体角色,但却无法选择角色要求。角色要求的差异就意味着处于不同角色位置的人的理念上要有差异。换言之,企业要继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站在“企业战略目标至上”的价值观引导下,针对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提出符合其自身角

色要求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也要制定与其自身理念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如国际知名企业海尔,其企业价值观是“真诚到永远”,营销部门据此提出了“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的营销理念,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职能部门则提出了“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的服务理念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公司的部门众多,但相互之间都有着联系,应该抓住各个子系统的特色围绕中心思想制定管理制度。

3.成立“立法”部门。企业应成立专门负责制度管理工作之部门,编制或协助各个部门编制各项制度,使之各项制度的编制都建立在企业的立场上,而非从各个部门自己的角度出发,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了法制保障,在员工中更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现在公司在实行制度建设时就是缺乏法制性,虽然强调要以法律为保证,但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毫无实质性的进展,需要相关的立法部门进行监督,也要员工看到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提高员工参与制度建设的觉悟。

4..宣传,沟通,教育。员工的素质良莠不齐,要员工马上改变以往不良的工作习惯,这是不切实际的,这需要“立法”部门与企业各阶层管理人员应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制度宣传、教育、沟通,了解员工的心态,帮助员工积极转变态度,使员工了解制度建设的目的,潜意思的形成对制度的遵守,矫正不良行为。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一个公司制度建设宣传栏,将公司最新的制度信息及时公布在公告栏上,一方面宣传了公司制度,也让员工了解企业动态,明白制度建设的具体方向,也能更好的定位自己,还应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不仅让员工了解企业,也要让企业了解员工,做到双向沟通,可以在车间部门的显眼处设立一个意见箱,员工可以大胆匿名发表自己的建议,把他们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制度缺失问题反映给企业,从而促进企业制度的顺利进行。

5.权限确定。在制度的建立过程必须明确各阶层人员的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制定职务说明书,避免三个和尚抬水喝。也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各种表单的核准流程的方向才不会产生偏离,作业程序方法与流程才得以合理化、畅通化,标准作业流程才可以完善的建立。

6.领导重视与参与。领导的各种行为非常容易成为属下效仿的榜样,如果各阶层领导对公司各项制度不予以重视,或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员工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印象,会觉得企业的各项制度是用来吓唬小孩的,给外人看看而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当然也就不会真正去遵守各项制度,甚至还会产生破坏。我们公司在开展制度建设时也应该抓住两头,寻求中间,要使领导支持制度建设,并授予制度实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权利,还要取得员工的理解,其中企业中的车间主任做为企业的中间力量,也需要他们的支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企业进步,可见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何等之重要,领导只有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一旦有违反行为,同样接受处罚,坚决不搞特殊化,这样才能形成下梁正的良好企业氛围,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

7.维护与矫正。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立法”应对各项制度进行维护,并成立稽核小组,专门负责监督企业制度的执行情况,矫正不规范的行为。同时进行调查制度的合理性、时宜性,一旦发现制度存在缺陷,进行矫正,废除过期制度,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前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相关的立法部门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以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有毒物质,从而引发了全行业性的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又因为企业缺乏维护与矫正制度的意识,任由时间发生,导致最后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伊犁集团针对牛奶生产过程制度的缺失,及时处理,建立了生产线全方位监察制度,让生产过程透明化,及时化解了危机,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我们公司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从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2

一、注重三做实, 破解对企业文化认识上的难题

以往, 重庆烟草部分干部职工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跳跳唱唱, 打牌照相;就是漂亮的口号, 说在嘴上, 挂在墙上。有的干部职工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高层的事, 与己无关, 离我太远;是务虚的事, 影响工作, 增加麻烦。这些认识的存在制约了重庆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重庆烟草既已决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也深知企业文化为软性事物, 但文化建设可输出强大的精神产品, 建设过程应有硬性的办法和措施。首先选择从思想和认识上寻找突破, 一是实在呈现问题, 触动需要建设企业文化的认识。中国烟草总公司姜成康讲过“文化创新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在2006年重庆烟草全面启动文化建设之时, 9万多字的专项调研报告, 反映出认识滞后等共数十项问题, 呈现出文化和发展的重要关系。同时通过“大讨论”和“大讲坛”等方式, 有力地冲击既有思想观念, 加深对企业文化建设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并且每年2次专题调研, 分析研究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做实建设规划, 统一怎样建设企业文化的认识。至今已制定两个《企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 并严格实施, 根据规划每年设定指标, 对45个下属公司考核, 分值权重为8%。规划的内容和考核的执行, 既颠覆了固有传统的思想, 又增强上下一体建设企业文化的认识。三是做实持续宣贯, 强化建什么样企业文化的认识。重庆烟草实现全员7000多名干部职工培训覆盖率百分百的目标。各单位每年至少开展2期领导干部和企业文化内训师的培训和宣贯。目前, 各单位大大小小的宣贯活动已开展数百起, “行动者创造未来”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已根植于心, 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正实现文化“被动者”向“行动者”的角色转变。[案例]重庆烟草涌现出很多行动者代表, 有身患癌症而冲到打假破网的最前沿, 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的“硬汉子”唐红;有视客户为亲人, 帮客户解决实际困难的优秀客户经理龚晓梅;有自愿到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工作, 群众爱戴的烟叶技术能手普子乡“老石”。

二、坚持三结合, 破解企业文化“两张皮”难题

“行动者”文化体系构建后, 一段时间内“两张皮”现象比较普遍, 体现在有的业务部门和人员, 未有效结合企业文化开展相应的工作, 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 忙起来不要, 从发展看企业文化不能有效“外化于行”。这种现象的出现阻碍到重庆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重庆烟草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与生产经营脱节的企业文化势必会悬在空中, 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才会有生命力。作为商品流通企业, 服务是重庆烟草的根本职责。借助为全国烟草行业服务品牌建设试点单位之机, 重庆烟草以打造服务品牌为突破口, 调整管理形式, 深化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结合。一是构建结合生产经营的运行机制。结合文化建设体系和各业务板块的实际, 制定服务文化手册、服务指导标准等12项建设文本, 并实施运行。二是确定结合生产经营的载体。重庆烟草以打造“六心工程”为载体, 即“种烟客户安心工程、零售客户舒心工程、工业客户省心工程、消费者放心工程、员工开心工程和社会公众信心工程”六大工程, 使企业文化涵盖并植入生产经营过程和重要环节。三是实施结合生产经营的内容。确定“六心工程”载体后, 又创造性地制定20项具体行动, 这些行动涉及烟叶、销售和物流等业务板块, 并且每年公开征集和评审“六心工程”亮点, 激发了各基层公司的积极性。这些措施既是文化建设有效落地的重要手段, 也是“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案例]2010年重庆烟草征集发布了“六心工程”亮点, 各专业公司和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分管板块, 各基层公司自主申报3-5个亮点进行打造,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造活动, 年底对开展情况汇总评审考核, 这些探索和实践有力地避免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两张皮”现象。

三、深化四行动, 破解企业文化部门“独角戏”难题

在调研、检查和考核基层公司工作中发现, 有的基层公司出现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政工部门的事、分管领导的事, 其他部门、其他领导似乎于此无关的现象。有的政工部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量特别大, 也特别辛苦, 但其他部门主动参与较少, 落实较少, 推进乏力。这样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重庆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实效性。

在这种现象出现后, 重庆烟草通过多次会议强调,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专项工作, 更重要的是一项战略任务, 参与主体应是构成企业的每个部门和每个人, 为此从管理机制着手, 确立“领导推动、部门主动、基层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方针。首先, 领导推动。重庆烟草领导班子每年至少2次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工作, 总经理亲自专题讲座, 主动宣贯, 带头示范, 主动把文化理念和服务理念融会贯通在日常工作当中。其次, 部门主动。企业文化领导小组负责相应职责, 各基层公司成立相应领导机构, 企业文化建设费用单独预算和分项实施, 人、财、物得以保障, 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良好格局。其三, 基层联动。主要体现在“文化入制”上, 吴敬琏先生有“制度重于技术”的观点, 重庆烟草将文化理念进入涉及所有岗位的《重庆烟草管理体系》五层管理手册, 成为上下一体联动的制度。第四, 全员参与。重庆烟草每年从各岗位征集践行文化理念的优秀文化案例, 并公开表彰, 进一步激发全员参与热情。[案例]在各单位干部职工述职报告中, 大部分有文化理念的词条和在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成效;在重庆烟草公开竞争中层干部的笔试题目和面试答辩中, 绝大部分竞聘成功者都是文化理念与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结合的践行者。

四、突出三重点, 破解客户服务认可上的难题

文化是需要传播的, 也是需要感知的。重庆烟草对客户传播“三诚服务, 以心换心”的文化理念, 三诚, 即“诚心、诚信、诚信”。但是在以前较长一段时间里, 部分“窗口”岗位职工在面对客户时没有摆正关系, 关注客户的方式不对, 尤其是将零售户作为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 导致对客户的态度不热心, 对客户的困难不关心, 对客户的服务不真心。客户对烟草公司的有些服务内容也不太认可, 与烟草公司的距离有些渐行渐远。这种趋势的发展会危害重庆烟草服务文化的价值性。

烟草客户在供应链上与烟草公司需要合作双赢。重庆烟草把“客户更加满意”作为检验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 突出“创新服务、改善形象、客我互动”三个重点, 让客户感受烟草公司的变化, 接受质量提升的服务。一是创新服务方式。例如, 在卷烟营销上, 销售分公司践行“满足需求, 创新服务”的服务观, 在电子订货基础上, 创新了电视订货服务, 使方便订货向快乐订货上转变;在烟叶种植上, 烟叶分公司本着“心系绿叶, 情予烟农”的服务观, 除免费到户到田开展技术指导外, 还无偿投入帮助烟农修水池、道路和烤房等。从征集的服务文化案例和评审的“六心工程”亮点看, 重庆烟草每年针对客户服务的创新措施达20件以上。客户满意度逐年提高, 从随机抽取2300户左右的客户样本调查, 客户满意度整体分值由2009年的88分提高到2012年一季度的92.8分。二是接受客户监督。客户有意见可通过现场、信函、互联网、专线966599进行投诉, 投诉属实将直接扣减相关单位考核分值, 并责令改进。客户对投诉处理的满意度较高, 给予单项分值为95.7分。三是客我互动。为拉近客户和公司的距离, 重庆烟草开展“服务明星”和“销售明星”的评选活动, 2009年全市当选“明星”的颁奖典礼, 在中国重庆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三诚”服务文化周上进行, 参加的零售客户、种烟客户、工业客户等对此类活动赞誉有加。[案例]在“二艺节”上, 记者采访到零售客户钟景莲, 她说:“我得了奖非常高兴!烟草公司为我们零售户做了很多服务工作, 不容易, 谢谢他们!”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3

一、当前制约郏县项目用地的瓶颈

合法用地受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制约:

(一) 建设用地指标

为解决今年二、三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问题,郏县主要相关领导到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多方协调,才争取到近1000亩指标。

(二)补充耕地指标

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复垦力度不断加大,郏县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匮乏,补充耕地难度越来越大。经多方协调,去年申报的三、四批城市建设用地,分别从叶县、汝州购买51公顷补充耕地指标,今年上报的二、三、四批城市建设用地从驻马店正阳县购买91.6公顷补充耕地指标。

因此,用地难就难在解决这两个指标问题。

二、当前项目用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郏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由于县城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房地产逐步兴起,项目用地日渐紧张。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工业用地平面化,建筑容积率低。二是土地出让金不能及时收取到位,供地率低。三是征地工作难度大。四是虽然规划了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7个工业集聚小区,但仍有部分乡镇招商引资不入驻集聚区。五是集镇和交通沿线地段好的位置乱占乱建情况严重。六是因征地补偿等因素,土地信访案件激增,造成不稳定因素。

三、破解项目建设用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节约用地,招商引资要注重向内涵式转变

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方法和理念,从依靠优惠的土地、税收等政策的外延招商向依靠现有优质产业、优秀企业的内涵式招商转变,推行节约招商。

(二)抓好引导调控,大力提高节约用地水平

面对从严、从紧的供地政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既是保护,更是保障。一是要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二是要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把有限的指标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急需上,以最小的土地投入实现最大的土地产出,真正达到集约化利用的要求。三是要引导建设项目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三)坚持集约用地,项目建设要注重向规模化推进

目前,郏县已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项目建设中,要有意识地避免“小而散”、“小而弱”的现象,注重规模式投入、规模式发展,既有利于集约用地,又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一是地域要集中。二是开发要集约。三是项目要集约。

(四)加大内部挖潜力度,发挥土地效率

一是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着力提高土地容积率。要加大对重大项目投资强度、投资进度的督查,对占地较大的企业,督促其尽快增资扩股,推进二期、三期工程,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四是做到一保一挖,即: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

(五)创新理念,努力扩大土地增量

一是对内探求合作。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年底保底分红或收取租金,在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的同时,解决企业发展受资金制约的后顾之忧。二是积极争取倾斜指标。三是争取项目专项指标。结合郏县的资源、产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包装国家鼓励的有机农业、环保、物流、社会事业以及高新技术项目,单独向上争取专项指标,缓解其他项目用地压力。

(六)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保障重点项目按时落地

郏县今年项目建设较多,征地拆迁难度大,我们要把失地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研究,落实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得到保障。要加大征地拆迁宣传、动员和政策处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政策及规定,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征地拆迁过程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配合社保局做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认真处理历史原因形成的征地拆迁矛盾和问题,适时做好群众工作,确保国土资源信访率得到有效控制。

(七)加强项目征地工作,尽快促进项目开工建设

今年以来,为了使各个项目按期开工建设,郏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征地工作,领导带头抓征地,并把征地工作任务细化到各部门,限时完成,征地工作措施是有效的,征地力度也非常大。但征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征地干部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有战无不胜的决心,保持高昂的斗志,多研究解决办法,努力破解征地难题。

理清思路破难题,突出重点抓落实。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强化、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我们应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解难题、保发展、促和谐”的主线,开拓工作思路,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为实现科学发展、平稳较快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和政策支持。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4

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动力。作为县级中小城市,XX县树立经营城市新观念,把城市作为一个资源聚合与转化的载体,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和人力生成资本(道路、桥梁、建筑)及其相关的衍生资本(城市道路与桥梁、城市空间的经营权)进行整合和运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融资新机制。一是完善土地储备交易机制。我县把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资金来源,按照“土地资源——土地资本——货币资本——更高层次的土地资本——更大的货币资本”的经营思路,完善了土地储备交易机制,加强土地收购储备,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闲置未用的土地重新收回来,做到“一个渠道进水”,堵住了多头供地;建立政府土地储备库,做到“一个池子蓄水”,实行“饥饿投放”,不断涵养土地价值;强化政府在土地供应上的主导地位,经营性用地100%招拍挂,商业性用地100%公开竞价拍卖,矿产资源开采权100%公开竞价拍卖,做到“一个龙头放水”。今年上半年,我县公开竞价拍卖土地使用权26宗100亩,盘活8个破产企业占有的国有土地234亩,拍卖河滩地沙石开采权250亩,出让小城镇建设用地102亩,共实现土地收益5619万元。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采取BOT项目融资形式,参与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市建设,建立了以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机制。今年上半年,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广安新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元,启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三是建立市场配置城市资源机制。我县把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开发,将公用服务设施等资源推向市场,通过拍卖、使用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形式,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从而实现城市静态资产向动态资本的转换,积聚了城市建设资金。我县出售长期闲置的相如会展中心,由县马电公司整体收购,并投资1300万元将其改建成三星级饭店,变现资金500万元。今年上半年,我县还将城市地下管网经营权出让给广电、通信等部门,实现首期收益20万元。四是建立城市无形资产开发机制。我县将城市人力生成资本衍生的城市空间广告经营权、公交车线路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等无形资产,通过租赁、竞价拍卖等形式变为了有形资产。今年,我县将建设路、政府街、相如大道等城市干道的广告经营权公开拍卖给成都爱德曼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实现收益12万元;拍卖城区40辆货三轮经营权,实现收益41万元;拍卖出租车顶子30个,实现收益330万元。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5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70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破解拆迁瓶颈 创新工作机制 篇6

2011-10-13 10:44:06 来源:

破解拆迁瓶颈创新工作机制

下关房产管理局朱滨

城市棚户区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改善,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9月,根据区委办《关于区领导集体开展‘调研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拆迁一线与动迁人员座谈研讨,就如何有效破解拆迁难题、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拆迁中的基本情况

2010年以来,房产局承担了4个保障房建设用地项目拆迁和扫尾工作。拆迁面积62万平方米,涉及被拆迁居民600余户,1800多名群众,工企单位35家。目前工企单位己搬迁33家,占94%,居民己搬迁593户占98%。

二、拆迁所面临的挑战

下关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凸显期。这几年拆迁形势总的情况是好的,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每个项目的拆迁扫尾工作中各类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执政能力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不”:

(1)被拆迁居民对政府不够信任。危旧房改造拆迁和保障房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它关系到每一人的切身利益调整,因此所带来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拆迁性质、拆迁范围、拆迁主体不同,拆迁的补偿方式、金额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地块由于拆迁原因、拆迁时间不同,在补偿金额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带来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复杂化。加之部分动迁人员缺乏与居民沟通和联系,居民对政府缺乏信任感。所以在拆迁中不支持、不配合,影响到拆迁进度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程。

(2)动迁人员能力素质不平衡。保障房建设拆迁改造本是为民谋利的好事,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好机会。然而部分动迁人员由于个人能力素质问题,对拆迁改造工作思路不清,政策把握不准,导致出现失误和偏差,造成工作被动,致使拆迁工作推进速度慢;有的动迁人员由于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问题,宣传教育不深入,思想工作不到位,甚至办事不公,厚此薄彼,引发矛盾和不满;有的动迁人员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无所适从、无所

作为,造成群体访和越级访;有的动迁人员虽然大刀阔斧地推进拆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注重说话做事的技巧,给拆迁扫尾工作带来影响。

(3)党员干部先进性不够强。在拆迁实施中,为了加强拆迁的推进力度,不少机关党员干部充实到拆迁一线,这些人中大多数能吃苦耐劳,与群众打成一片。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由于家庭和亲朋好友也在拆迁区域内,考虑个人和家庭利益较多,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有极个别党员干部带头抵触拆迁,在居民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而目前对于这些欠先进党员还没有及时、直接、有效地约束和惩处办法。

2、法制拆迁遇到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三难”:

(1)对不该给予拆迁补偿的人处理难。在今年五塘村危旧房片区改造拆迁中,南京长途客车公司租用滨江实业有限公司五塘村的土地(租期15年)租用期己到,滨江实业有限公司按协议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在此之前,南京长途客车公司在租用土地上盖起了违建房分给本单位职工。按照《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房屋承租人,是指与被拆迁人具有合法租赁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此次拆迁中,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长客居民都不符合拆迁政策规定,拆迁实施单位是不能给予补偿的,问题应由长客公司自己解决。但长客居民不跟你讲政策,只跟你讲条件,不跟你讲法律,只跟你胡搅蛮缠,就是不肯搬迁。要求按拆迁政策给予补偿,并多次到区政府上访,扬言“谁拆我的房,谁就要给我补偿”。从拆迁开始到现在己经快二年了,长客居民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政府执政方式的新挑战。

(2)实施行政措施处理难。在拆迁中,遇到一些涉嫌违法违规、借机敛财的投机户,政府束手无策。《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赋予拆迁主管部门的行政裁决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就是为了保障拆迁工作高效快捷。但由于政策的变化,新拆迁条例规定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这一措施,改为被征收人超过规定期限不搬迁的,由政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就带来拆迁周期长,问题难解决,捆住了动迁人员的手脚,影响到拆迁进度。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3)违章建筑认定处理难。违章建筑大多数出现在城郊结合部。从类型看,分为违章搭建的简易厂房、违章搭建的简易棚屋、违规加层或拓宽的民宅。这些违章建筑除少部分自用外,大多数是一些企业、居民用来出租获得利益的重要来源,也是部分企业和居民为套取拆迁补偿款采取的一种方式。违章建筑拆迁不仅影响到企业和居民的房租收入,同时在补偿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做出相应的补偿,比有产权的房屋补偿要低的多,居民难以接受。

3、拆迁安置任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大”:

(1)要求安置房源的压力大。由于下关是个老城区,居民住房面积普遍较小,居住拥挤,弱势群体相对集中,普遍无经济能力购房,大多数人都想利用拆迁,解决一家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市场商品房价格高,即使政府收购,按产权置换给被拆迁户,但价格居民仍无力承担,只寄托于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

(2)安置地点不符心意影响大。安置地点是被拆迁居民最重要的一项要求。由于下关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拆迁居民安置地点相对比较偏远,不少人思想上想不通,他们给自

己算了一笔帐,如果搬到离下关比较偏远的地方居住,以后要承担更多的交通费用和其它费用,带来自己上班、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诸多不便,因此不愿搬迁。

(3)非住宅拆迁安置困难大。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在拆迁时,多数要求产权置换,以再取得工业用地以满足再生产的需求。因工业用地供应量的局限,要求工企单位拆迁选择货币补偿,形成了一对矛盾。此外,个体工商户为维持生计,要求解决安置门面用房。对于个体工商户而言,原住宅改为非住宅的沿街经营的营业用房是他们的生活来源,而且被拆迁地段的营业用房多处于多年来形成的成熟地段的商圈内,经营状况大多较好,房屋拆迁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较大。

(4)安置房建设速度困难大。这几年,我区虽然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下了功夫,但由于土地、拆迁、规划、审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设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大拆迁带来的需求。我区大部分项目拆迁都2年多了,承诺交付时间也快要超了,仍还有不少被拆迁户在外过渡,引起群众的不满,导致群众信访和上访,更导致目前拆迁没有现房安置不搬迁的矛盾。

4、社会舆论的挑战。

从当前拆迁形势来看,出现顺利拆迁、主动拆迁的现象并不多见,总是存在一些利益分配不公、“钉子户”阻碍拆迁等问题,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上访户,增加了政府工作成本。究其原因个别项目“不文明拆迁”,确实激化了社会矛盾。加之现在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又使一部分群众错误地认为,拆迁惟有满足被拆迁人的要求,才是合法合理的。社会舆论的同情弱者心态,使一部分被拆迁人离开了法律和政策轨道,漫天要价,并以越级上访相“要挟”来争取“超大化”的利益,使得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小吵小闹得小利、大吵大闹得大利”、“早拆吃亏、后拆得利”的不良拆迁氛围。

三、破解拆迁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拆迁

目前尽管出台了新拆迁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但在拆迁管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拆迁补偿标准的确定、拆迁安置方式以及拆迁的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因此,尽快完善调整拆迁工作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对少数“钉子户”在拆迁中漫天要价,应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处理。目前拆迁中采用司法强制的方式是唯一方式,但司法强拆程序复杂,耗时长、效率低,缺乏强制拆迁的及时性和威慑力。因此,建议缩短司法裁决时间,以保证拆迁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管理监督,致力规范拆迁

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南京市下关拆迁安置系统》建设,加强对各拆迁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拆迁实施单位的操作步骤规范性监控,严格把关。做到严格审核拆迁主体是否合法、要件是否齐全、程序是否合法、安置方案是否可行、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监管是否落实,把好申请资料、听证、调解、集体讨论决策关。对最有可能引发矛盾的评估过程必须执行拆迁评估的准入制度,评估结果必须公示,接受被拆迁人咨询,评估争议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鉴定。

(三)坚持让利于民,倡导友情拆迁

拆迁要把被拆迁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尽量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决不能以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作为代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同时要想法设法确保被拆迁户拆迁安置后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某些既得利益,在一般情况下要给予认可。对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被拆迁户要采取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政策温暖,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合法友情拆迁。在具体拆迁中,切实落实好拆迁政策,让拆迁最大限度地实现让利于民。一是困难户拆迁的处理。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居住情况,针对居住面积比较小的困难居民,通过调查、审批和公示监督等程序,确定住房困难户,借助政府的力量,扶贫结对,建立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综合保障体系,给予享受一定优惠的安置政策。二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房屋的处理。依据实际,针对集体土地所有的建筑,应采用人性化操作,可以选择货币安置或调产安置的方式进行。三是建房证件不符的处理。由于多种原因,原居民建房批复人与建房人不一致,出现房屋实际建造者并非宅基地审批者的现象,针对这一特有的实际情况,通过司法调解、集体协商等办法妥善处理,让建批双方共同获得公平合理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机制,多措并举,力推非住宅用房拆迁

加大非住宅用房拆迁的货币补偿和调产力度。为鼓励被拆迁当事人选择货币补偿,建议提高货币补偿资金增加部分比例,特别是工业用途非住宅用房。同时,拆迁人可对其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设施和设备以及企业搬迁安置所需的费用通过评估等手段予以相应补偿。对确需调产安置且符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导向的企业,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安置或提供置换土地。通过区政府收购存量企业用房、竟拍购买工业用地等方式,合理储备企业安置用房和土地,同时要及早规划落实非住宅用房的置换地块。对区块开发项目的工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收购、置换商务办公用房、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对个体营业用房的拆迁安置,可考虑在安置小区配建一定数量的非住宅用房用以租赁。

(五)统筹谋划,多渠道探索安置房房源供应

一是超前谋划,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确立“以建促拆、先建后拆、快建快拆”的理念,从重视拆迁逐步转变到重视安置房建设上来,力争做到“房等人”,为加快拆迁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以定向拆迁安置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的安置房源保障体系,对符合廉租房供应条件的被拆迁人,应优先提供廉租房保障,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相结合,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低收入家庭在市场上承租住房的能力;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被拆迁人,应优先提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中小套型结构房源的市场调控。建议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在项目立项、规划方案论证、土地出让、开发条件会审等具体工作中,严格规定中小套型所占比例,促进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化,增加中小套型房源的市场供应,充分保障拆迁群众有充足的选购房源。同时要继续规范推进对闲置拆迁安置用房、经济适用房的回购工作,努力减少直接建设安置用房的压力。

(六)加强违章建筑整治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拆迁工作外部环境。少数动迁企业及拆迁户因非法利益驱使,在未经任何审批的情况下,擅自进行违法建设和违章搭建,已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拆迁秩序,若不采取强硬措施及时加以制止,就会影响拆迁政策的公平公正。一方面

如何破解企业制度建设瓶颈问题 篇7

在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时,明确了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1]要做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和稳定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集中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2]中小企业也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国家做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大决策之时,我们却看到,许多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资金瓶颈不得不放弃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企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相应受到影响。

2 中小企业资金瓶颈产生的现实因素

有关部门对7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部分分支机构的调查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小,贷款申请的拒绝率越高,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拒绝率是大型企业的2-3倍以上。据统计,我国只有大约1.4%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总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由于大部分是期限在6-12个月的短期贷款,贷款的成本偏高,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回报期长、收益多的项目。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即使获得中长期贷款的中小企业,其借贷资金的满足率也较低,其中能满足需要的仅有16%,52.7%部分满足需要,31.3%不能满足需要。[3]虽然政府一再要求银行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在我国目前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缺乏,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的情况之下,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相对较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时,谨慎行事也是其理性选择,“惜贷”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虽然已经有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但其门槛对于绝大多数具有很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谓高不可攀,真正能够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的中小企业可谓凤毛麟角,而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在实践中几乎只是大型企业的专利。通过民间的地下钱庄高利贷借来“救命钱”对中小企业来说很可能只是饮鸩止渴。正是由于银行更愿意争夺“优质客户”以规避风险,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惠及”中小企业的资金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上市融资的门槛又高不可攀,广大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更多形式的有效的融资方式。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 破解中小企业资金瓶颈的对策建议

3.1 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投资中介作用

中国有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要辨寻优秀的中小企业并对其进行较为长期的投资以分享其成长性,这显然不是广大普通中国百姓所能够做到的。要实现民间的投资需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对接,投资中介的作用必不可少。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公募基金是这种投资中介最为可行的选择。截至2010年12月31日,国内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25184.54亿元,份额总规模为24215.84亿份。如果我们能够大胆地尝试将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扩展到未上市发行股票的中小企业的股权上,就能够为相当多的优秀的中小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各家基金公司提供差异化竞争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证券公司的投资研发优势发行专门投资于中小企业股权的投资理财产品,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签订固定期限的股权回购协议,积极吸引保险资金、社保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到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之中。快速发展的私募股权基金同样可以成为给中小企业“输血”的选择。截至2010年12月底,国内私募管理公司的数目为242家,运行中的私募产品共628只。据粗略估算,2010年底国内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产品的总资金管理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比2009年底的估算值增长了150%。私募股权基金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与被投资的中小企业签订固定期限或非固定期限的股权回购协议,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3.2 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试点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发展的核心实际上就是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途径的创新发展。2010年中国直接融资占整体融资的比重是20%,而在发达国家,企业融资则是先靠发股、发债向市场要钱,直接融资比重占总融资的60%,银行贷款只占40%。这说明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在融资途径的创新发展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将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产业链集群融资、公司金融中介化作为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方式的尝试。我们甚至可以借鉴美国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做法,将一定数量较为优秀的中小企业的债权进行打包后再均分为一定数量的衍生债券,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发行,既可以做到分散投资风险又可以解决因为企业规模较小而带来的高昂的发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卓元.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人民日报,2010.11.25.

[2]周子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需从政策落实出发[N].新京报,2010.12.15.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对策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破解对策

面对融资难问题,政府和银行虽然在政策和市场方面都分别做出努力和尝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而使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具有传统,目前虽然各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和得以实施,但融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瓶颈突出,首先是受政策和市场因素制约,其次是因为自身缺陷所致,第三才是对融资的错误认识和非理性操作造成。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融资状况的调研,并结合教学实践试图对融资难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企业要在竞争的日趋激烈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服务渠道和空间,进行规模生产和技术创新,这就必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国家虽然已制定资金调控的宏观政策,各大商业银行也已相继出台稳健的信贷措施,但对于企业而言融资仍然是棘手的难题。那么,中小企业的融资到底难在哪里,它的瓶颈又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1.政策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我国的中小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走出,目前虽然已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但计划体制痕迹还很明显,它与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矛盾甚至格格不入,这样就使得它们的融资认识和操作在老路上徘徊,这是融资形成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1)金融体制没有完全与市场接轨。我国的金融系统原来具有事业或行政性质,其主要功能是承担政府职责,其企业功能不但不能完全彰显反而被削弱或被剥夺,然而企业的融资认识仍然处于政府保护的基础上,由于认识偏向导致操作失误,融资的质量不高。

(2)企业体制存在计划经济痕迹。我国的企业形式和性质原来只有国营和集体两种,自20世纪70年代后民营经济开始出现。过去,国家一直将重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投入,因而银行的投资对象是国营和集体企业,当时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开始出现和活跃,但国家却将它们排挤在金融支持、计划销售和原材料供应的政策扶持体系之外。中小企业大多是集体所有制形式,虽然有地方政策的强力保护,但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后很难得到作为企业的银行支持,它们有些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因缺乏自身的产权保护和品牌意识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后劲不足,这是银行支持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受政策限制的程度较大,这也是他们难以融资的瓶颈所在。而乡镇等其它经济成分的企业,由于没有政策庇护而得不到银行支持,虽然发展潜力很大,但最终也难逃体制束缚和资金短缺的厄运。

2.自身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还是自身因素所造成。面对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和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中小企业融资难受自身因素制约的主要方面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小企业存在经营管理弊端。中小企业由于普遍内控制度不严,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且不对称,因而银行由于担心对其真实情况不了解而不轻易发放贷款,这是受自身影响而难以贷款的第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粗放、市场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低和产品竞争力差,这些自身的弱点导致抵抗风险的能力削弱,甚至造成亏损而无力偿还贷款。银行作为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资金安全,就会担心贷款无法收回而对中小企业不敢轻易放贷。据调查,湖南衡阳市90%的工业企业申请破产,逃废和悬空债务形成不良贷款的企业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5%。

3.社会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社会的诚信缺乏和信用环境污染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改制频繁,领导班子不稳定,“后任不认前任账”现象普遍存在,这是造成银行不敢对中小企业放款的一个社会因素。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搞项目时拍脑壳,借贷款时拍胸脯,贷款后拍屁股”,由于它们偿还银行欠款的积极性不高,还款责任心不强,久而久之造成社会信用环境被污染,这也是导致贷款难的又一大社会因素。

4.市场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所謂市场就是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走向市场,其主要特征是资金筹措和产品销售的市场化,就是围绕市场提供服务和生产产品。融资作为企业运行的关键环节,资本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企业要提供服务和生产产品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势强劲。尽管我国在构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层建筑体系下中小企业体制虽然已有改变,但企业的体制距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国政府和银行无时无刻不在为企业提供宽松合理的贷款环境而努力,但由于受政策原因和银行目前业务开展范围所限制,导致企业的融资手段不得力。

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破解对策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要对症下药,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对策破解融资瓶颈。

1.明晰产权注重自身发展。中小企业要加快改组、改制步伐,通过改革明晰产权关系,让政企分开,真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不做政府的“附属物”。要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不断发展自身实力,壮大自身规模和增强自身活力。要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和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主动与大集团、大公司配套生产,争取政府的指导和协调形成产业链做大做强。

2.讲究信用树立诚信形象。中小企业要真正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主动配合当地政府与银行、财政、税务、工商、司法等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争取银行的信任。要把自身的信用状况及时全程地向银行公布,争取银行的支持和投放资金。要采取针对措施主动与银行沟通积极偿还贷款,可充分利用金融优惠政策积极改制,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3.开拓市场争取信贷额度。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要不断开拓市场加强营销力度。要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扩大服务范围,争取银行贷款投入额度。

4.提高运行质量强化融资。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提高自身的经济运行质量,只有加强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样就容易靠自身实力赢得银行支持。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每一次经营行为都应谨慎而行,对于每一个项目的投放都应科学论证,对于每一笔资金都要严格管理。只有切实提高项目的运行质量,才能规范融资行为和科学决策。

5.打造品牌规范资金管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而且自身必需建立取信于社会的对等信用体系。良好的信用环境需要金融支持进行资金投放增量,因此依靠政策措施促进自身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信用的建立来自于资金的规范管理,因为严格科学的资金管理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十分必要。

6.搞好市场定位发展银企关系。产品是企业博击市场的利器,因此搞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对于企业融资不无裨益。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而企业要拓展市场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这样融资就成为企业运行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政策只鼓励金融业向大型的垄断性产业倾斜,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工艺条件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企业就必须做市场的强者,只有把服务项目和生产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企业才有充分的发展后劲,也容易获得银行的眷顾。

三、结论

当然,企业的融资方法很多,主要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和性质采取措施。在融资实践中,首先要搞好产品定位。一是要充分对市场进行调研;二是要对所开发产品进行包装定位;三是要加强营销力量发展营销网络,四是要搞好售后服务,五要加强产品更新换代。搞好产品定位是企业是提高自身信用度进而发展良好银企关系的重要内容。

国家虽然已制定政策支持并号召银行支持中小型企业,但仅限于流通资金短缺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应紧跟政策调整方案和采取对策。随着担保融资形式的出现,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只有从自身意识上摒除融资的错误认识,才能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融资运作对策。

参考文献:

[1]谭凤山:《资源价格制约内地中小企业发展》.《东莞经济》,2006年,(3)

[2]谭明首先茂:《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方略初探》.《经贸时代》,2002年,(4)

[3]李艳丽:《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参考》,2004年,(10)

如何破解就业难问题 篇9

据了解,中国2003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学生700万人、退役军人和农转非占300万人,全国失业人口1400万,新增和失业人数总计2400万人。另外,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离乡离土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离土不离乡的约为1.3亿人,加起来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约有2亿多人。再加上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使的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的突出。

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有大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两个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引导大家走上了一条路:就是上高中、考大学当本科生、研究生进而做博士生。这一条道虽然培养了众多研究型、应用型的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千差万别的需要,特别是岗位性、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导致了目前大学生“过剩”、蓝领技术工作要从国外进口的现状。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都相类似,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能紧跟市场的需求,比如眼下很热门的会展经济、体育经济,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就业者,但是我们的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设置过这样的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要让毕业生们转变就业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制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政策,同时要积极研究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培养“供销对路”的新型人才,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终办法。第二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应尽快立法废除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依法确认农民工平等劳动者的合法身份;其次,强化劳动监察执法职能,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工资的行为;第三,建筑领域应认真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必须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第四,劳动监察部门应制定《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办法》,规定举报和投诉的管辖、解决问题的专设机构、解决问题的期限等问题,为农民工的举报和投诉提供便利;第五,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作为一项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应为农民工追讨工资的诉讼提供法律援助。第三解决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小额资金贷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加大力度;企业对他们也不能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要积极帮助他们拓宽就业门路;而下岗人员自身也要调整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挖掘自身潜能,争取尽快重新融入社会。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上一篇:学术交流研讨纪要下一篇:夕次盱眙县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