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

2024-04-24

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共6篇)

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 篇1

(环卫处2005年-2011年工作汇报)

多年来,昌平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政市容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造优美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优良城市运行程序,提供优质城市管理服务”为工作标准,着力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在精、细、严上下功夫,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辖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升,为我区经济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容卫生环境。现就环卫处2005年-2011年的环境卫生管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快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昌平环卫处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把制度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切入口,以下为我处完善工作的工作机制:

1.确职责为重点,逐步改善工作效率、通过进一步明确机关科室以及下级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促使各项工作有张可续,有力地促进了环卫处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

2.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加强环卫作业灭蚊蝇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公厕保洁员管理职则和行为规范》、《环境卫生作业检查标准》等制度,逐步形成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体系,实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促进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以强化监督为保障,确保工作监管到位。成立督察科,对路面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通报,通过开展督查工作,转变了环卫工作的工作作风,推进了环保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修改完善多项业务工作程序,并通过强化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使环卫工作不如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

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卫职工队伍建设,抓稳定、提素质、充实新鲜血液,加强作业管理。在市政市容委对环卫工作体制改革愈加深入的情况下,昌平区环卫处多年来,在体制改革、用人制度上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中。为解决已往工作中存在的人工保洁为主,职工强度大、垃圾暴露、卫生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环卫处领导在内部结构和人员调整上,大胆选拔年轻人才,充实到一线。到2011年10底一线保洁作业人数已达781人,并全部统一配备新型专业环卫车。新队伍按照“全方位、无盲区”的管理目 2 标从工作效率、服务范围等各方面要求均高于以往的管理队伍,有效解决了以往环卫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低、服务区域小”等问题,避免了垃圾积存和乱扔的问题,环卫作业方式实现了由“被动清运”向“主动上门收集”的转变。

05年为进一步环卫清扫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服务意识,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将干部职工培训纳入到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广泛强化岗位培训,严格按照道路清扫保洁检查考核制度的标准进行作业,不断优化职工培训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出人才。

二.提高工作效率,基础设施水平呈现新局面

以创建精细化管理为契机,统筹兼顾,不断完善各项环卫基础设施。为推进环卫事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北京市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继续扩大道路机扫新工艺新设备示范街道,大力推进“吸、冲、刷、收”的新工艺,减少道路扬尘污染,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质量和洁净程度,不断扩大机械清扫范围,提高机扫率。

(一)公共厕所

2005年我处管辖的公厕总数为39座,其中二类以上达标公厕30座;三类以下旱厕9座,如今在我处大力建设、整顿下达标公厕55座,全部是二类以上达标厕所,保证市区公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设臵科学。在强化公厕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外 3 观样式设计,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内部采用环保材料,全部按照星级标准设计,体现低碳环保的特点;

为进一步提高公厕、中转站管理水平,我们还采取了以下等措施:

①是加强对公厕保洁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把质量关,及时做好公厕的冲刷保洁和设备维修等日常业务工作,公厕保洁达到了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服务标准,清洁率达到100%以上;

②是实行定人、定岗、定期消毒和“流动保洁制”,在对公厕全面打扫干净的基础上,增加了流动保洁时间,提高了动态保洁质量,得到市民的好评。

③是定期组织中转站、公厕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作风纪律的培训和考核,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环卫专业机械化和基本设施

1、对环卫处发展进程中,环卫设施陈旧,机械化作业率底,05年环卫处清扫车10辆,洒水车3辆,小广告冲刷车2辆,职工老龄化、文化水平偏低、女同志居多,再加上每天有近1/3的职工需要正常调休,实际在岗作业的保洁员103人,导致平均每人日清扫面积近1.5万平方米,职工劳动强度较大,保洁不及时,环境卫生。多年来,采取了积极改进工作的措施,七年来环卫处以环卫改革为契机,新购臵洗地车、清扫车,小广告冲刷车,扫 4 雪车共计193辆,为了更好的保质保量的完成机扫作业环卫处主要街道生活垃圾全部采取了用压缩车定时、定点收集,密闭运输方式。从05年机扫清洁率68%到目前到达96%的机扫清洁率,环卫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环卫事业健康发展。2、05年以前环卫处粪便处理主要采取露天倾倒消纳方式,自2005年10月份粪便消纳站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在区市政管委的正确领导下,由昌平环卫处负责运营和管理。根据《粪便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环境检测规范》等标准,为提高规范化运行管理水平,我们对所有上岗人员都进行了岗前培训并制定了包括安全操作规程、设施维护与保养、各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确保处理工艺达标,设施运行完好,我们每天都做好运行日志、岗位日志以及设备日记等文字记录工作,严格执行工艺运行要求,从而使运行成本、出水品质及出渣含水率等各项指标都趋于稳定,基本上做到了运营监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始终以“崇尚科学,以人为本,规范运营,安全生产”为宗旨,平均日处理粪便200吨,曾被评为2007年环卫科研试点单位。

3.环卫处积极落实市政府扫雪铲冰工作精神,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扫雪铲冰管理的规定》《北京市融雪剂使用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主力军作用,以“提前预防、充分准备、5 周密部署、快速反映、协调联动、果断处臵为原则”,雪情一旦发生环卫处全员上岗,全力保障雪后车辆、行人通行安全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洁。为保障扫雪铲冰工作的顺利完成,执行降雪后“2小时融通,4小时打透”的作业要求,按照任务分工开展除雪作业,全力以赴做好扫雪铲冰工作,保证雪后道路通行条件。

环卫处每年建立冬季扫雪铲冰指挥部,按照《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统筹冬季除雪任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扫雪应急保障工作方案。“雪情即是命令”。一但接到上级工作指令,各作业单位立即备勤,投入扫雪作业,做到了指挥调度及时、科学、有序。组建了扫雪作业应急保障队伍,合理安排人员、车辆、设备,确保扫雪铲冰作业任务的顺利完成。

为确保降雪后迅速恢复市容环境卫生整洁,在环卫处水屯车厂院内,新建融雪剂搅拌站一座。该搅拌站建筑面积1089.2平方米,设计储滤液有效容积为1000立方米,主要由融雪剂操作车间、辅助用房和地下构筑物泵房、储液池组成。该融雪剂搅拌站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为该区冬季扫雪铲冰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三)清运垃圾设施(主要是垃圾箱的介绍和垃圾中转站的)05年垃圾桶是地埋式垃圾箱全部清除,从05年至今开始都是变成环保型的果皮箱箱766,分布于政府街等等。共有和垃圾中转站6个建立。数字都

三.加快长效机制建设,环卫管理模式彰显新亮点

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断规范作业标准,加强作业监督、管理和道路保洁长效管理。对全区82条城市主要道路,370万㎡有效清扫面积进行“全方位、无盲区”式管理,确保道路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无间隙”。

(一)建立健全清扫长效管理队伍。

05年环卫处的清扫面积为147.4万平方米,到11年环卫处清扫面积为370万平方米。清扫面积逐年增加,在不增加保洁人员的情况下,我们加大了机扫力度,每天夜间出动机扫车将城区内和科技园区各主要机动车道及政府街、鼓楼南北街的人行辅路共82条街道全部普扫一遍。白天再出动机扫车,从早5:00至晚10:00则采取人工全天候保洁和机械上、下午各一次清扫相结合的方式。遇重大政治活动和节假日、夏季夜市期间还适时调整作业时间,延长道路清扫保洁时间到晚11:00;设专人重点加强车站、商场、旅游沿线等地方的保洁,基本形成了以洒水车冲刷、机械化清扫为主,人工捡拾保洁为辅,相关责任人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的要求,负责城市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工作,主要包括道路清扫、道路冲刷、喷雾降尘、清洗果皮箱和清理小广告内容。规范有序的作业模式。主要街道实现了机械作业“一扫全保”的工作标准,人工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动态保洁,做到了市容环境整洁,清扫保洁率达到了100%。

环卫处根据工作需要,对全市范围内环卫清扫工作负总责,对各自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每个清扫队根据实 7 际工作需要,将工作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责任段,每段设段长一名,对责任段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实施“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间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环卫管理队伍设臵,使环境卫生管理质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改变传统人工清扫模式。

05年以后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传统的人工清扫的基础上,引入机械化清扫。成立专门的管理队,合理调配统一安排车辆,实行机械人工相结合的清扫保洁模式,对适合机扫的路段实行机扫,其余路段的清扫和保洁工作仍采用人工模式运行。通过这些机械的投入使用达到了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作业风险的总体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我区主要领导的认可。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风党建

认真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强化领导班子的宗旨意识教育,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打造团结、民主、向上、高效的领导班子。在班子建设上,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重大决策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环卫处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自身在本单位事业发展中以及履行本职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原因,对发现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工作及时进行整改,从而提高了工作的透明 8 度,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全处上下形成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党员群众积极参政、通力合作,上下一心,一团正气的良好局面。

在组织发展上,坚持党员的教育制度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切实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从05年党员数量为52人,2006年-2011年共发展新党员29名,预备党员转正3名

五.建立系统科学的监察考核制度,环卫作业稳步推进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落实,是一个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05年环卫体制改革后,环卫处对督察人员进行调整,加大督察力度,针对道路清扫保洁不到位、垃圾中转站、公厕的卫生状况差、清运车辆车容不洁、沿途抛洒、司机道德素质差、业务不熟练、转运站车道垃圾积存等情况,使各部门建立了环卫作业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将作业质量合格率与科室、部门领导年终评优挂钩。检查要求记录齐全、有时间、有问题、有整改、有复查、有处理意见。确实达到以检查推动作业质量提高,以检查促进环卫业务发展,使环卫作业质量在“抓管理、抓标准、抓规范、抓考核、抓落实”上真正取得成效。根据各队工作实际,全天实施全方位督察,对督查结果实行“每天一汇报、每周一汇总、每月一总结”制度,通过切实有效的督察,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处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以信息平台为契机,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09年我区成立信息化指挥平台后,环卫处指定有关科室专人负责信息采集、任务派遣、作业处理、反馈上报等工作流程。各责任单位非常重视、责任明晰、反应迅速、注重实效。为了进一步加强道路保洁,环卫处调整了工作时间,由过去的早6:00-8:00时开始作业改为5:00-11:00时,全年无休息日,采取了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清扫保洁方式,每天做到“一扫全保”城区保洁工作达到了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和无缝隙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标准》、《加强环卫作业灭蚊蝇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公厕保洁员管理职则和行为规范》、《环境卫生作业检查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纵横交织、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的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强化了管理,从而保障了环卫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环境卫生治理有效方法,主要街路清扫保洁率达到100%,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6%,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昌平区区的生活垃圾全部运送到小汤山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城区垃圾容器封闭,收集运输全部做到密闭化,实行定点定时收运,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城区环境卫生真正达到干净彻底,使环境卫生成为城市一张最响亮的名片。

七.做好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环境卫生保障工作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办好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指 10 示精神为指导,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形成“以场馆为基础、以竞赛为中心、以属地为保障”的环境卫生保障组织体制,建立运行高效的环境卫生保障工作制。

08年环卫处新接收奥运铁三沿线和公路自行车赛昌平区域由白浮桥到西关环岛东、西辅路的清扫保洁工作。面对保洁面积增加严格规范作业标准,实行“一扫全保“工作制度。加大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力度,做到24小时全方位、全天候保洁。机扫队、清洁队要加强道路的保洁巡回,增加清扫次数,做到随时保持干路整洁卫生。进一步加强垃圾的收集和运输工作,做到车容整洁,车走站净、日产日清,密闭运输。作业完成后,每天要对专业车辆进行检查和清洗冲刷工作,随时保持车辆处于良好状态。

环卫处七年来圆满完成了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05年-2011年世界“铁人三项”锦标赛重大活动期间的市容环境卫生保障任务,做到了人员、设备、标准三到位,较好地发挥了专业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八.环卫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全面实施“二十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环卫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处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卫生质量,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处上下呈现出欣欣向荣、制度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以下为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1.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环卫各项工作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新发展格局。

2.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城市卫生质量,使我区成为卫生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中,我们将进一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争取环卫工作迈上新台阶。

1.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为目标做实工作。在环卫设施建设方面,城区内卫生设施按标准要求提供相关数据,报请区政府安排经费预算,用于环卫设施的设臵与更新,购臵垃圾压缩车,购臵垃圾分类式果皮箱,建水冲公厕等符合标准的项目。完善公厕导向和标识系统。加强日常维护,做好设施设备的定期检修,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以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出台竞岗方案,改革内部机构设臵,合理分配工作量,实行人员定岗。充分发挥各职能科室的功能,明确各自职责,强化相互协调能力,使环卫整体工作步入良性循环。把精细化管理工作量化到各工作岗位,从管理入手,提高工作质量,提 12 高工作效率。

3、推进和谐环卫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执行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高效;抓好业务培训;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妥善协调好各项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依法合理及时处理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努力提高一线环卫工人福利待遇,落实劳动保护措施,防范职业危害,切实维护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环境卫生素质。①是继续通过各级新闻媒体及公共媒介加强环卫宣传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市民、游客的环境卫生宣传教育。③是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加大渣土管理专项宣传教育力度,从源头入手,和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治理车轮带泥、超高超载、沿途撒漏等问题,降低扬尘污染,减少渣土污染。④是发挥一线人员优势,和社区群众开展面对面沟通宣传。

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 篇2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构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表明区域协调发展仍是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目前, 尽管各区县着眼于挖掘自身资源和吸引外来要素, 积极谋划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产业,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目前区县经济发展差异仍存在, 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一的海淀区为排名最后的延庆县的31.8倍, 其比值从2005年的6.3倍扩大到2011年的8倍,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 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区 (县) 是最低区 (县) 的1.2倍, 2011年其值扩大到1.5倍;2000—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区县与最低区县的比值一直维持在1.6倍左右, 同期北京市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比值一直维持在2.2左右, 表明无论是城镇居民之间、农民之间还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在各县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该背景, 本文选择了北京市16区县的经济差异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为政府相关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 北京16区县经济发展差异总体特征

对北京16区县经济差异总体特征的考察主要从经济规模 (GDP)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经济发展速度 (人均GDP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产业区位商) 和人民生活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等几方面进行。

2.1 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GDP、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一般被用来反映区域济发展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2]。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的经济规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除石景山区外, 其余15区县的GDP增长速度都超过10%) 。从区县之间的发展差距看, 2005年经济规模最大的海淀区是最小的延庆县的31.84倍, 到2011年这一比例扩大到43.15倍;2005年城六区 (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GDP之和占整个北京GDP的比例为70.59%, 2011年为69.63%, 无显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北京16区县之间在经济规模上的相对差异并没有缩小, 反而扩大了。而绝对差异更是显著扩大, 2005年海淀区和延庆县的GDP绝对差为12894301万元, 2011年扩大到31963190万元 (最大朝阳区、最小延庆县) 。

注: (1) 区县按照2011年GDP值从大到小排列; (2) 人均GDP按照常住人口计算; (3) 增长速度 (包括GDP和人均GDP) 为2005—2011年年均几何增长率; (4) 括号内为各区县2005—2011年GDP年均几何增长率排名; (5) 括号内为各区县2011年人均GDP年排名。本表数据由作者根据2006—2012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来看, 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人均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但格局却发生了部分变化。石景山区受首钢搬迁的影响, 人均GDP增长速度居末位;而顺义区异军突起, 人均GDP增长速度高达23.19%, 2011年人均GDP位居全市16区县的第二位, 与排名第一的西城区仅差452元;通州区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人均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7.38%。从区县之间发展差距看, 2005年人均GDP最高的西城区是最低的平谷区的5.86倍, 到2011年其差距扩大到6.37倍 (最大西城区、最小延庆县) ;而人均GDP绝对差异也显著扩大, 从2005年的70107元扩大到2011年的145896元。从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看, 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之间经济差异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在不断扩大。

2.2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看 (表2) , 北京16区县的发展分为5种类型: (1) “三二一”第三产业为主型。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 这些区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70%以上, 近几年这一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1年达到75%以上, 东城区更是高达95.68%。 (2) 第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型。包括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密云县、通州区, 2005—2011年这些区第二、三产业比重有小幅波动, 基本维持第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态势。 (3) “二三一”第二产业为主型。包括房山区和怀柔区, 2011年两区第二产业比重超过60%。 (4) “二三一”—“三二一”转变型。包括石景山区、顺义区和大兴区, 2005—2011年这三个区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尤其是石景山区实现了由2005年第二产业的70.82%到2011年第三产业的62.01%转型。 (5) 农业重点区。包括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尽管北京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011年这三个区县的农业仍占GDP的10%以上。以上对北京16区县近6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可见, 其发展态势符合“北京市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对各区的功能定位和各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注:本表数据由作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区位商:比较北京的产业结构水平可运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各区县的第二、三产业的区位商, 公式为:

式中, j1为北京各区县的第二、三产业产值;j2为北京同期的第二、三产业产值;b1为各区县的GDP;b2为北京同期的GDP;Q为区位商, Q>1, 说明第二、三产业的集中程度高于北京的平均水平, 反之亦然。根据式 (1) 计算的北京16区县的第二、三产业区位商 (表3) 可见, 城六区中的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第三产业区位商大于1, 第三产业集中度高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石景山区受首钢搬迁影响以及实施产业转型的发展战略, 第二产业区位商虽然大于1, 但呈不断下降趋势, 第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5—2011年丰台区第二、三产业集中度基本维持在北京市平均水平。10个郊区区县中除延庆县外, 其余9个区县第二产业均保持了较高的集中度, 尤其是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和密云县, 2011年第二产业区位商达到2以上, 而延庆县的第二产业集中度也在2011年超过了北京市的平均水平。从以上分析可见, 北京市的产业分布表现为:第三产业集中在城区, 第二产业集中在郊区。

人民生活水平: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表4可发现以下问题: (1) 对大多数区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其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速度 (表3) , 如顺义区2005—2011年GDP和人均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4.23%和23.19%, 通州区也分别达到了18.71%和17.38%, 而同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仅为10%左右。这是近几年大家一直关注的为什么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能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步的原因。 (2) 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 城六区无论是收入的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高于10个郊区区县;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海淀、朝阳、丰台3个区收入的绝对水平明显高于10个郊区区县。尤其是海淀区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28%, 居各区县之首, 其余12个区县的增长速度差距不大, 都在10.5%左右。 (3) 2005—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 2005年收入最高的海淀区是收入最低的延庆县的1.18倍, 到2011年这一比值扩大到1.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无显著变化, 2005年、2008年和2011年收入最高区和收入最低区之间的比值分别为1.59、1.61和1.59。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北京各区县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大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断扩大。 (4) 2005—2011年, 尽管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大致相当, 但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由2005年的2.19倍扩大到了2011年的2.23倍。

注: (1) 区县按照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值从大到小排列; (2) 由于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没有农业人口, 因此这个三个区没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资料; (3) 增长速度 (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为2005—2011年年均几何增长率; (4) 括号内为各区县2005—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本表数据由作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从以上对北京16区县经济情况的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16区县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 (2) 北京各区县经济增长速度快, 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同步, 尤其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扩大; (3) 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

3 各区县经济差异演变过程 (2005—2011年)

3.1 衡量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

极差:极差又称全距, 是指某一指标的最大区域值与最小区域值之差, 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绝对差异状况, 计算公式为:

式中, R为极差;Ymax为某一指标的最大值;Ymin为某一指标的最小值。其数值越大, 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的幅度越大, 反之则越小。

标准差和加权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样本远离总体平均值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计算公式分为简单式和加权式两种:

式中, N为区域个数;S和Sw分别为未加权和加权后的标准差;Pi为i区域的人口数;Yi为i区域的指标值;为所有区域的该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的值越大, 样本就越分散, 样本间平均差异也就越大, 因此可用标准差来描述区域间绝对方差的总体水平。

极比:极比也“称极值差率”, 是指某一指标的最大区域值与最小区域值之比, 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相对差异状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 I为极比;Ymax为某一指标的最大值;Ymin为某一指标的最小值。I值越大, 说明区域差异的幅度越大, 反之越小。

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当两个系列数值的单位不同或均值相差较大, 或它们的标准差相同时, 就不能简单地用标准差的绝对值来比较不同均值时随机系列的离散程度, 用标准差和均值的比值可消除均值的影响, 该比值称为“变异系数” (或变差系数、标准差系数、离差系数) , 可用来对比不同时空的差异程度而不受原来变量水平高低的影响。公式为:

加权变异系数是加权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公式为:

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的系数值越大, 说明区域之间相对差异程度越大;反之, 则越小 (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同标准差和加权标准差) 。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从总体上衡量一定范围 (一国或地区) 内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相对量统计指标, 其值域为[0, 1], 是度量经济不平等的主要指标。基尼系数是衡量地区差距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公式为:

式中, xi是按照所研究各地理区域人均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yi为各地理区域的人均收入;n是地理区域的个数, G值越大, 说明差异越大。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 0.2—0.3为“相对平均”, 0.3—0.4为“比较合理”, 0.4—0.5为“差异较大”, 0.5以上为“差异悬殊”。

泰尔指数:泰尔指数经常用于反映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它等于各个国家或地区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加权总和, 权数为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计算公式为:

式中, γi为第i个地理区域的GDP份额;Pi为第i个地理区域的人口份额。泰尔指数越大, 表明各地区之间差异水平越大。当收入在各个地区之间平均分配时, 各个地区之间不存在差异, 则泰尔指数取到最小值 (零) ;当所有的收入被一个地区占有时, 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3]。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数据的运用, 对北京16区县经济差异的分析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的都是按当年价 (现价) 计算, 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北京各区县人均GDP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是相同的, 对计算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 (2)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4]认为:“是按现价计算还是按可比价计算, 对地区经济差异的比较影响不大, 除非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不是讨论地区经济差异水平 (不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 , 而是讨论地区差异的变动比例, 那么按现价和按可比价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3) 部分学者[5,6]之前所做的现价与可比价的对比研究也表明, 采用两种价格体系考察的经济差异, 其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3.2 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人均GDP差异的考察:本文分别计算了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的极差、加权标准差两个绝对差异指标和极比、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四个相对差异指标, 从其变化趋势来判断和分析北京16区县近6年经济差异的变化情况。从图1、图2可见这几个经济差异变动的特征: (1) 16区县之间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2005年, 16区县人均GDP加权标准差为21980元, 到2011年已扩大到53131元, 扩大了2.42倍。 (2) 16区县之间的相对差异也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从极比、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几个衡量相对差异的指标看, 北京16区县之间的经济差异在逐渐扩大。如基尼系数从2005年的0.33扩大到2011年的0.374, 尽管一直处于“较合理”的范围内, 但不断扩大的经济差异仍不容忽视。

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对北京13区县 (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没有农业人口) 2005—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相关指标的计算 (图3、图4) 可发现几个特点: (1) 绝对差异总体上在不断扩大。标准差2005年为1217元, 2011年提高到2391元, 扩大了近2倍。 (2) 相对差异维持了较平稳的状态。极比、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三个指标都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极比分别维持在1.58、0.16和0.07左右。尤其是基尼系数所表现出的16区县农民收入水平之间的“高度平均”, 表明近年来北京各区县的农村地区发展较均衡。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关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状况, 从图5、图6和表5可见: (1) 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2005年标准差为1485元, 到2011年增加到4713元, 扩大到3.1倍。 (2) 相对差异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2005—2008年, 收入差异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2011年相对差异维持了较稳定的状态, 极比、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维持在1.43、0.143和0.065左右。 (3) 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小于0.1的状态, 表明北京16区县城镇居民收入处于“高度平均”的状态。

注: (1) 绝对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2) 相对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7]; (3) 13区县按2011年城乡绝对差异值由大到小排序; (4) 增长速度为2005—2011年城乡绝对差异值的年均几何增长率。作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城乡差异:由于东城、西城、石景山三个区没有农业人口, 这里只分析13区县的情况。从表5可见, 2005—2011年北京13区县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异都在不断增加, 增长率最快的是朝阳区, 由2005年的6 4 2 1元增加到了2 0 1 1年的1 4 2 0 5元, 增长率高达14.15%;朝阳、海淀和丰台三区城乡差异的绝对差增长速度快于10个郊区区县;2011年, 绝对差异最大的是海淀区, 达17731元, 是绝对差异最小的延庆县 (13319元) 的1.33倍。这一比值在2005年为1.36 (最高顺义区、最低朝阳区) , 表明各区县之间的城乡绝对差异在近几年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相对差异除朝阳区有所扩大外, 其余区县基本都在不断缩小, 朝阳、海淀和丰台三区城乡相对差异水平低于10个郊区区县。

通过以上对北京16区县居民人均收入的分析, 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无论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绝对差异在近几年都在不断扩大。 (2) 近几年北京16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处于“高度平均”状态,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异虽有扩大的趋势, 但总体小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区县差异。 (3)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异在逐步扩大, 相对差异维持了较高水平。2011年各区县相对差异值均在2左右, 表明北京应进一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方式,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2005—2011年北京16区县经济差异的详细考察,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各区县都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看, 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差异绝对水平、相对水平都在不断扩大。各区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同步, 尤其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 (2) 北京各区县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优化, 逐步形成了“城六区引导服务业发展、郊区区县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区县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3) 尽管北京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 但仍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从居民收入水平看,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处于“高度平均”状态,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异虽有扩大趋势, 但总体小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区县差异。 (4) 北京及各区县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异在逐步扩大, 相对差异也维持了较高的水平, 表明“如何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11年计划报告解读[Z].北京: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

[2]胡艳君.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分析[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48-50.

[4]张曙光.关于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 1993, (9) ∶19-26.

[5]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6]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 篇3

一、建章立制,深化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年初,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针对我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摸底、研究分析整个市区的环境卫生基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撰写了《扎兰屯市环境卫生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扎兰屯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及《关于扎兰屯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等三篇调研材料,上报市有关部门,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终于在今年四月初,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扎兰屯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及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成立扎兰屯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环卫处整建制划归城管执法局管理,并将各办事处、市区广场、绿地、绿岛、带状公园、步行街的卫生职能统一划归环卫处管理,同时负责市区的卫生保洁、清运、清掏及环卫设施管理等项工作。市区的环境卫生变多家管理为一家负责,实行权责统一。改变环卫工作一贯以来多家管理的运作模式,实行机制改革,使之“管”“做”分离。随后,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环卫处与六个办事处的环卫工作实现顺利对接,确保了市区的环卫工作不因改革而断档。从此,我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走上了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环卫工作统管后,环卫处立即集中开展了“环卫大发展、我将怎么办”的大讨论,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了危机感和责任感,职能的合并,说明上级信任我们这支队伍,对我们这支队伍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同时也给我们增添了重担和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大家只有再鼓干劲,再立新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精神,苦干、实干、巧干,使市区的环境卫生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才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期望,通过学习、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

在内部机构和人员调整上,根据保洁面积的扩大,新增两个清扫队,随着环卫监察职能的归并,取消监察队,人员合并到征费队,大胆选拔人才,调整和压缩管理人员,配强环节干部,加强队伍建设,合理调整人力资源,打破以往管理人员只能上、不能下的老观念,进一步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大胆决策,大胆使用政治素质好、业务熟练程度高、有一定管理经验和群众基础牢的年轻同志和一线职工,有效地带动了环卫工作的开展,环卫队伍建设走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为加大工作成效,我们在职工中倡导增强四种意识,即大局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服务意识,做到两个到位,即责任落实到位、措施制定到位。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承包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以制度化进行管理,实施任务到人,奖罚分明,把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放在首位,充实填补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街路清扫保洁工作责任制、公厕保洁工作责任制、垃圾清运处理工作责任制、征费员岗位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等,并将其化为管理上的落实,根据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对环卫工作质量的监督和评比,将质量监督和考核评定工作量化、细化,实行环卫工作三定三包制,即定责任区、定车辆、定人员,包任务、包出勤、包工具。

环境卫生是外界了解我市的窗口,反映着外界对我市的直观印象,关系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彰显着我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工作之一。所以,我们创新思维,推行内部管理改革,深化岗位管理,把服务性的工作全部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给一线职工,环卫处不干预其具体业务工作,主要通过质量检查和业务考核来确定工作效率。

二、加强班子廉政勤政建设,打造一流环卫队伍。

强化班子建设,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战斗力。在工作中统一思想,以身作责。不搞一言堂,既能畅所欲言,又不固执己见,在民主基础上集中,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互相维护,不猜忌,不隔心,有话说在当面,经常开展谈心与交流活动。全体班子成员能够自觉地做工作上最勤奋的人,业务上最明白的人,作风上最朴实的人,生活上最廉洁的人,职工心中最亲近的人。为了增强班子合力,我们从四个方面狠抓班子建设:

1、加强班子成员理论学习,在具体工作中,从讲政治的高度处理一切问题,从思想上达到团结和统一,2、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沟通思想,认真吸纳每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3、针对工作内容的变化和工作量的猛增,对副职分管的工作重新进行分工,使之更加合理,4、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通过以上举措,调动了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达到

了思想上统一,步调上一致,工作上同心,相互补台不拆台,共同承担起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责任。

在决策时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水平。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环卫处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集体领导、民主集中是领导制度,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决策程序和方法,民主集中制,既有大家的参与,能听到大家的建议,又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集中的意见,还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协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上下同心,形成合力。尤其是重大事情,更坚持发扬民主,这样减少和避免了失误,使决策更科学、更合理。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经常组织党员及环节干部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论述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班子成员胸怀坦荡无私欲,处事忠诚有公心。要求党员、环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用“德、能、勤、绩”来考核干部,把用“德”来衡量干部作为是否称职的最为重要条件,教育大家“德”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核心内容就是为民、务实、清廉、勤政。

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动态化管理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用改革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用改革成果来鼓舞人的斗志。通过改革,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结构合理、政府支持、全民参与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以使环卫工作让政府放心、让市民满意、让城市更美。通过改革,达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开拓进取理念,打造创新型环卫;坚持促进发展理念,打造服务型环卫;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和谐型环卫;坚持勤俭办事理念,打造节约型环卫;坚持清正廉洁理念,打造廉政型环卫。通过改革,达到超常规、大跨越、高起点、快节奏的发展。

垃圾清运处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垃圾清运处理有偿服务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能有效地补充和缓解环卫业务经费不足的矛盾,服务费的征收历来是环卫处的老大难问题,我们今年在总结以往征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收费员岗位责任制,用制度来强化征收,收费员的责任得到了明确,任务清楚,奖罚分明,大家工作较前更主动、更积极,锤炼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素质高、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收费队伍。大家依法征收,文明执收,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征费任务。

三、全力以赴迎盛会,打好环境卫生攻坚战。

为了迎接呼伦贝尔市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们发扬辛苦我一人、清洁千万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又承担了大量的迎会工作任务。我们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再动员,再发动。对迎会任务层层分解,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在工作中,面对清扫保洁面积由原来的91万平方米增加到160万平方米、保洁公厕由原来的24座增加到194座、污水井由原来的54眼增加到260眼的新形势、新任务,同时,在业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想尽一切办法,宁可掉肉,不掉链子。加大保洁力度,做到路见本色,把办事处移交的17路11街纳入常效保洁范围,规范作业方式,实行全天候保洁,主要街路、路段、广场等处,加强保洁力量,延长保洁时间,实行晚间保洁。另从社会上聘用54名街路清扫保洁人员,为一线工人重新购置了反光衣,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度,深入居民区准时收取生活垃圾,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改进保洁和清运工作方式、方法。规范车队管理,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取消市区二级垃圾转运站,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清运输成本和二次污染。统管后,垃圾清运点多面广,运输里程大大增加,我们根据新任务,又新购置清运车辆六台,装载机一台,加大了运力,及时调整车辆,合理分布装车点,加强清运工作纪律,尽最大努力杜绝垃圾滞运或垃圾过夜等现象。对车辆防撒漏、滴漏工作紧抓不放,减少了路面污染。因我们每天黎明前就开始清运垃圾,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对垃圾清运车辆精心改装,及时维修,定期保养,减少噪音对市民的污染。

人人皆知,环卫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是需要付出汗水、力气和爱心的,在他人依然沉睡于梦乡之中,享受着家庭温暖和天伦之乐时,冬日里,我们悄悄地爬出热被窝,走出温暖的家,踏上冰冷的街道,在路灯瞌睡的目光下,顶着刺骨的寒风,去清理马路上的积雪、冰块和尘埃,一锹锹,一镐镐,双臂飞舞,辛酸自知,尽管寒风凛冽,但我们却大汗淋漓;夏日里,我们在列日下,在风雨中,坚守自己的岗位,别人可以打着花雨伞,穿着漂亮的超短裙悠闲地走在大街小巷上,我们却只能穿着环卫服,忍着酷暑,用扫帚一下下清扫马路上的脏物,用铁锹一锹锹把清理出的垃圾装入袋里;在春风里,在秋雨里,我们环卫工人的身影始终活动在大街小巷中,为了环境清洁,为了他人的生活安乐,我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真心和爱意,当阳光明媚,人们走在清洁干净的街道上有说有笑时,我们的心里是甜滋滋的,象是六月里喝了冰水一样痛快,人们的笑脸就是对我们环卫人最高的褒奖。凭我们圣洁的心灵,借我们聪明的才智,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把扎兰小城打扮得白璧无瑕,青春靓丽。针对街路清扫,在重点时间进行管理,即实行错时上班制,以减少因清扫作业而带给市民的不便;对重点路段进行管理,采用加强保洁力量、延长作业时间、增加运力等方式确保重点路段卫生质量;对重点卫生现象进行管理,针对乱泼乱倒、乱堆乱放、乱扔乱投垃圾等现象,死看死守,迂回监管;对重点行业进行管理,针对早市、夜市、餐饮业、建筑工地等垃圾产生量较为集中的场所,发放宣传单,告之垃圾投放方式等方面的规定,配合主管局对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监察管理。

开春伊始,在冰雪刚刚消融之际,环卫处按照城管执法局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和市爱卫会大搞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的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市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全体职工齐心协力,顽强奋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兵分清运积雪、铲除公厕尿冰冻粪、清理边壕路旁越冬垃圾、刨运居民区垃圾山、拣拾河坝两侧垃圾袋、整治垃圾处理场周边生态环境等多处战场,大家超负荷、超常规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历时月余,城区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涣然一新。在此期间,我们义务劳动出动人力5700余人次。其中,清理二道坝西、铁东路、水厂路两侧白色垃圾1200人次;清理垃圾场周边环境500人次;为大桥广场、带状公园拔草和清理水面漂浮物400人次;夜间保洁600人次;休息时间加班保洁3000人次。

二00六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环卫事业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集约化管理最重要的一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是环卫处今年工作的重点。在业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肩负重担不弯腰,困难当头吓不倒。组织专门力量,集中调研市区垃圾产生、分布情况。本着方便群众、利于管理、不影响市容的原则,合理分布垃圾池和污水井,绘制《扎兰屯市环卫设施及垃圾点分布图》,加强公厕设施的规划、维修与管理。对接管的170座公厕逐一调查、摸底并纳入常效管理,由于工作量的增大,我们又从社会上聘用了17名公厕保洁人员,增强了公厕管理能力。同时,根据公厕规划和公厕新旧程度,年内新建高标准公厕6座,翻新、维修、粉刷、清掏公厕194座,并全部进行消毒、灭蝇、除味,保洁人员每日早晨普扫、清掏池内粪便和尿液,白天不间断巡回保洁,确保池内卫生、整洁,确保如厕者进得去、蹲得下、心情佳,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方便,确保良好的厕容厕貌,给市民营造一个舒适的如厕环境。对污水井和垃圾池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和维修,其中,新建污水井46眼,新建垃圾池147个,清掏污水井198眼。为确保居民身心健康,减少病原体和污染源,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我们封堵了市区大多数楼区的200余个单元的垃圾道。修复垃圾箱20个,在中央路、吊桥路、明月街、站前街、新华街、雅鲁街安装工艺垃圾桶130个。市区环境卫生设施得到大大加强。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环卫事业全面发展。

要做好环卫工作,首先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作好环卫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环境卫生作为向人们展示我市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作为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渠道、反映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来认真对待。特别是要把环卫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因此,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我们毫不松懈地加强党员干部学习,采取领导班子、环节干部、全体党员集中学习、讨论、观看电教片和自学等形式,组织学习党章及党内“两个条例”和上级有关文件,严格按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形式,结合”机关作风年“建设活动,加强工作纪律和对职工干部的勤政、廉政教育,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市容环境卫生可以影响人,也可以改造人。市容环境卫生又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生活在高雅、优美、清洁的环境中,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公众美化环境,环境美化人的心灵。一个优美、优雅、靓丽的环境对人们的社会公德、文明修养的提高具有感染、约束、引导、升华等多方面的作用,市容环境的文化建设,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能使人们经常受到直观的、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突出衡量优良道德传统和环卫精神这一重要任务,深入持久的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环卫教育活动,结合我处实际,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市情、处情及环卫行业教育,作好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打造环卫工作和谐环境。一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把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调动起来,拉近了干部与职工的距离,激发了职工回报单位、回报社会的热情,在一些重大节日和一些专项活动中,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健身、娱乐等项活动,组织职工向困难职工捐款,开展为环卫贫困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了环卫无私奉献、健康向上的优良传统,畅想了主旋律,增强了党组织在群众的凝聚力,有力的推动了环卫处精神文明建设及业务工作的开展。

环卫工作是一个特殊行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和危险,环卫工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的思想,稍有疏忽,便会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市环卫历史上,在环卫工人作业时,就发生了多宗交通事故。这无疑给我们敲想了警钟。今年,我们加强了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使员工能够自觉做到礼貌服务、文明作业、遵章守规、安全生产。以自身文明素质和卫生意识服务市民、教育市民、影响市民,同时,我们紧密依靠城管执法局,取得主管局的理解与支持,加大环卫监管与督察力度,在管理中宣传环境卫生,在宣传中提高管理水平,争取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保护环卫工人的安全,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容卫生环境。

为办好盛会,共创文明,环卫处尽全力做好迎会督导组和主管局交办的各项临时性的出人力、出车辆任务,期间共出动车辆3942车次。其中,为引水济湖工程清运河道垃圾80车次;清运硬化路面两侧因修路留下的建筑残土120车次;为各办事处清运杂草210车次;为迎会铺路拉石粉20车次;清理市区各主次干道两侧砖头瓦块、土塄子240车次;清运越冬冰包、垃圾3200车次;为早市和排水不畅的街路抽积水40车次;配合主管局拆除违章建筑出车32车次。为达斡尔民族乡乡庆多次出车,拉沙垫路,车队出车300余车次,铺路200余延长米。

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一方面,依靠新闻媒介,加大环境卫生的社会宣传,努力塑造环卫行业新形象。全年各类媒体播发、刊登环卫处新闻几拾余篇条次,另一方面,积极处理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无论从主管局还是从其他渠道接到的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能及时的得到解决,件件有回复、有落实。积极为干部职工排忧解难,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尽条件所能,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继续搞好单位庭院美化工作,每到季节,鲜花簇拥,树影婆娑,葫芦满架,鲜果垂挂,成为市区不是花园胜似花园的一道靓丽风景,“花园式单位”名不虚传。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年内开展了“扎兰市容环卫杯、优秀城市美容师”竞赛活动,加大了环卫的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了全市大环卫氛围,继续开展了具有环卫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环卫队伍的综合素质。

五、二00七年工作打算

承继昨日辉煌,再创今朝伟业。二00六年,是我市的环卫工作发展史上变化最大的一年,历经改革重组、喜迎盛会、卫生会战等重大过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成绩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有继续做好二00七年的工作,才能使我市的三块金字招牌保持永续利用。现就环卫处二00七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1、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在今年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积极论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制定稳妥的实施方案,建立全员责任制,实行岗位聘用制,执行绩效工作制,形成按需设岗、按岗定酬、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环卫工作机制。

2、环卫工作是苦、脏、累的体力劳动,环卫职工特别是临时雇佣保洁员的报酬还比较低,各项福利、保险又没有着落,明年拟进一步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在职工待遇上有所提高或突破。

3、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垃圾清运处理的归口管理,我市城市生活垃圾与日俱增,环卫处原有的垃圾清运车辆,有的因使用期限将至,有的需要大修,已远不能满足清运市区垃圾的能力,急需更新、购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清运车辆,希望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购买、更换,使工作保持连贯性。明年,拟购置道路洒水车一辆,定时给道路喷水,降尘除埃,净化路面及空气;购置机械化清扫车一辆,减少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购置机械化清雪车一辆,提高我市清雪效率。

4、目前,城区范围分布在道路及公共场所内的果皮箱的数目虽然不少,但是被盗、被损数目也较大,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来重置更新。明年拟积极调研,可否将放置果皮箱、垃圾箱的位置,综合考虑搞一些既美观、又大方的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同时,将城区公厕的位置也标注进去,通过出让环卫设施广告位的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筹措建设资金,同时彰显城市活力,这样不但可为政府节省购买果皮箱、垃圾桶的开支,而且还可以便民、利民,为城区增加一点美感。

5、改革垃圾收费方式,提高垃圾征费率。积极争取主管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按计划做好对收费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垃圾收费基础资料的统计工作,核实环卫收费基数,实行微机化管理。对于收费难问题,拟进一步探索解决办法,研究分析垃圾清运处理有偿服务收费与供水、排水、工商管理、税务等行业或部门并收或代收的可行性,起草有关办法,使我市的垃圾清运处理有偿服务费的征收工作走上更加规范有序的轨道。

6、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合理规划并筹建环卫工具房,力争将环卫作业工具、人力垃圾车等入室排放,避免因路边停放而影响市容瞻光。

7、进一步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合理规划环卫基础设施,对现有环卫设施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建设,建设精品环卫工程,尝试环卫设施的有偿冠名服务,增加城市亮点,改革垃圾收运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装运垃圾造成的扰民问题。改革垃圾投放方式、购置一定数量的塑料垃圾桶,在每个桶上标注垃圾投放类别,进行合理分布,并将机关团体单位、居民生活和马路保洁的垃圾按成分不同,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塑料桶装,按颜色标识分别收集、运输和处理。禁止在街路上散投垃圾袋,取消路边临时装车点,为垃圾分类投放与处理进行有益探索。

蓝图绘就精神爽,满怀信心向未来。承前启后创伟业,继往开来谱新篇。

区环卫处20xx年工作总结 篇4

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领导班子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大和十**届*中、*中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环卫处全体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努力奋斗,圆满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年来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及十**届*中全会精神、完成工作任务、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学习,凝聚共识,夯实共同思想基础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区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市委和区委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办、督导组的指导下,我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和认真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在教育实践活动的三个环节中,严格按照市委和区委的安排,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落实“规定动作”,做到“不走过场”,有序进行。第一环节,共征集到关于“四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21条;第二环节,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统一思想、增进团结、“洗澡治病”、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三环节,就领导班子存在的5大方面17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班子和个人的整改清单按要求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目前,这5大方面17个主要问题都得到了整改,其中15项还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教育,大家补了“钙”,充了“电”,提了“神”,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宗旨观念,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法治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理论水平和自身修养。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学习制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每月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2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各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系统学习党的十**大和十**届*中、*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新党章和区委下发的必读书目,并且每季度领导班子成员至少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除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外,领导班子“一把手”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处级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班。通过学习,领导班子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断提高,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

二、抓好环卫发展要务,注重多措并举,确保创卫顺利通过

20xx年,我市迎来了创卫国家技术评估,因此,我处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管理,精细化作业,确保了环境卫生保洁工作优质高效完成。

一是实行网格化交叉管理。按照《机关管理人员挂点责任街制度》的要求,处领导全部挂点到站队,每天下基层检查指导业务工作时间不少于2小时,站队将清扫保洁任务细化到班组,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包干到敏感路段和中转站,尤其是多次曝光或投诉的路段,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的网格化交叉管理格局。

二是强化业务监督管理机制。按照明检、暗检和抽检相结合的办法,以百分为计算,由业务股每天对各岗位清扫保洁进行不定期检查考核,每周进行汇总通报,今年上半年以来共通报54次,下半年通报98次,对工作不达标的严格按照“三书”(“三书”管理规定即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第一、第二次发整改通知书,三次以上发处罚通知书,多次整改达不到效果的或屡教不改的发辞退通知书)管理规定处理。质检员每天必须在责任范围路段进行巡回检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则通过GPS拍照反馈到信息平台协调处理。

三是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提高清洁保洁效率。每个站均配备数辆电动三轮保洁车,并明确每台保洁车在规定的“网格”里进行巡回保洁和对路面出现的纸屑、袋装垃圾、塑料袋、饮料瓶、纸盒等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同时,还针对飘袋多、车辆多、行人多、市民乱丢垃圾多的路段,利用电动二轮保洁车进行快速保洁。通过有效利用电动保洁车,我区环卫保洁已逐步实现由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的大转变,大大提升了道路保洁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优势。站(队)长和质检人员每人都配备有一部定位手机,处办公室和业务股后台有专人轮流开机监控,处领导轮流不定时随机监控,对不在业务责任路段范围内的个别人员及时打电话跟踪、查问;办公室每天2次出定位图,监控各站(队)长和质检人员上班在位情况,利用群发短信及时通报并发书面通报至各股(室)、站(队);每周处的业务工作会议专门安排时间通报上班时间超出业务责任路段范围的人员,按管理规定给予相关人员警告或处罚。实现了环卫作业车辆及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作业车辆及工作人员的出勤动态,及时了解、反馈和处理环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大提升环卫队伍科学管理和监督的水平。

五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巩固创卫成果,不断提高清扫保洁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我单位进一步完善了《电动车保洁制度》、《质量监督员岗位责任制》、《环卫停车管理制度》等,制定了《xx环卫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考核评比办法》、《xx环卫处环卫作业精细化管理方案》、《xx环卫处市容环卫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对本单位各项业务岗位制定相关的专项检查评比标准,明确了每个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六是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今年来,我区积极争取市财政的大力支持,硬底化改造了避风塘停车场和绿塘路停车场;购置了高压冲洗车1辆、电动清洗喷淋车2辆、压缩式垃圾车2辆、电动扫地车3台、电动保洁车25台、垃圾桶160个,玻璃钢内胆1000个。环卫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使城区环卫清洁保洁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确保这次创卫国家技术评估考核取得圆满成功。

三、倡民主之风,以和谐的氛围凝聚集体合力

领导班子成员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重大问题必须集体研究决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一把手”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把手”搞好工作,在班子成员中努力形成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提醒,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良好局面。工作中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沟通思想,求同存异,从而达到真正团结的目的,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严格的制度推进廉政建设

(一)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为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落实好《20xx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责任,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我处成立了以廖芝辉主任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求,结合环卫处20xx工作计划,明确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按照“一岗双责”的工作要求,明确廖芝辉主任为本单位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为分管任务范围内的廉政建设责任人,环环相扣,层层抓落实。

(三)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环卫处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形势分析会,研究解决问题,制定改进措施,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滨州市环卫处2013年工作纪实 篇5

清晨,迎来第一抹晨晖,傍晚,送走最后一缕夕阳;酷暑中,他们挥汗如雨,寒冬里,他们顶风冒雪,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梳理着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净化了城市的心灵,擦亮了城市的眼睛,给我们塑造了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

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任劳任怨,勤劳朴实;他们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这就是我们的城市美容师——滨州环卫工人。他们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城市因他们而靓丽,他们因城市而添彩!

2013年,滨州市城管执法局环卫处以争创全省最洁净有序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市城区保洁质量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保洁作业精细化,垃圾清运规范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环卫服务便民化,精心打造了滨州环卫新品牌,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城区环境,为滨州经济的腾飞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科学管理:提升环卫服务标准

环卫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建立领导带班制度,处领导班子成员每周轮流带班上路巡查督导,对环卫管理及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全年共发现并处理问题240个。从机关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到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各项工作,全部实行定人、定点、定任务的量化管理。

健全完善各种规范制度。完成了《环卫制度汇编》的修订,完善了考核、投诉处理流程、车辆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环卫处投诉督办处理流程》,信访投诉督办及时高效,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抓住重点:提升城区卫生质量

完善了城区保洁方案,明确了各路段作业标准、作业模式及作业时间。成立了夜间垃圾收集队,购置了15辆电动保洁三轮车,启动垃圾夜间收集,并在部分路段增设了垃圾桶。按季节、天气对车辆作业时间、车次进行调整,专设3台小型收集车收集零星建筑垃圾及突发性污染造成的生活垃圾。制定了《市环卫处冬季除雪应急预案》,投入12辆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扫路机铲冰除雪,全力备战冬季除雪工作。建立了考核奖惩和督导调度机制,对各项工作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

加快全市村庄净化工作:改善城乡卫生面貌

编印了《2012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资料汇编》,制定了《2013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方案》。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和达标村居挂牌试点工作;完成了对十个县区的月督导,印发督导月报、工作简报、挂牌督办专报。自8月份起,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市村庄净化工作,制定并下发村庄净化实施方案、技术导则等;印发《致全市广大村(居)民朋友的一封信》50万份。制定了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和村庄净化工作科学发展考核方案,完成了各县区年底考核验收。

攻坚克难:开展重点问题规范整治活动

带泥上路治理方面,对工地污染类型进行调研,建立了管理台账;制定了《市城区车辆带泥上路污染路面综合整治方案》,强化工地源头治理;建立了道路污染应急机制,完善保洁员发现机制和群众举报制度。装修垃圾治理方面,购置了1000余块苫布覆盖沿街装修垃圾,督导重点路段和装修时间较长的门店遮挡作业;采取保洁一线联动机制,加大监察力度,做到及时发现、迅速处理。市容秩序整治方面,与支队配合对西区早市进行整治;在渤七宣家名都附近街道配备了2组垃圾桶。垃圾死角治理方面,完成了城区垃圾死角摸底调查,并清理30余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办事处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

加强设施建设:提高环卫服务水平数字环卫管理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安排专人管理维护,目前已有42环卫车辆纳入数字管理,实现了车辆监控与油料监管职能。9600096环卫热线已启用,并通过报纸、环卫车辆等载体进行了宣传。全年共接到热线电话260次,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有落实!

垃圾处理厂完成了填埋区筑坝扩容,定期检修设备,确保垃圾日进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型垃圾转运站建设项目正在推进,选址报告已批复,初步建设方案已确定。去年规划建设的3座环卫工人休息室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另外5座正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明年开工建设。

延伸服务:市民住得更舒适

开展公厕便民服务活动,新增5座便民服务公厕,在部分公厕安装了温馨提示牌。对公厕内部设施进行安装改造,完成了16座公厕的防水工作,对8座异味较重的公厕安装除味设施。开展滨州市第四届“市民满意公厕”评选活动,评选出5座市民满意公厕。

扎实推进餐厨垃圾收运试点工作。起草了《滨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建立了试点路段、试点餐饮门店基础数据库;制定了管理通告、明白纸、《餐厨垃圾管理责任书》、《餐厨垃圾收运合同书》。在30家餐饮门店开展了收运试点工作,新增专用餐厨垃圾桶200个。

规范提升垃圾收运处理。规范垃圾移动公交收集,按季节及垃圾量调整收集时间及线路。规范单位小区垃圾清运,治理雨季双臂车漏撒;开展清运车辆承包试点。规范建筑垃圾收运处理,督导车体覆盖,并对部分车辆开展了试点。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3年以来,滨州市城管执法局环卫处与新闻媒体、相关单位相继开展“环卫进校园,小手拉大手”、“冬日暖洋,关爱环卫工”、“我做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环卫工免费畅游秦皇河和中海”、夏日送清凉等一系列活动,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新闻稿件460篇,为滨州的环卫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卫处2005-2011年工作总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每年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描述分析(其中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09年4月起纳入统计,其余年份均未统计)。

2 结 果

2.1 疫情概述

2.1.1 传染病发病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其中甲类1种(霍乱)5例。乙类20种136 038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2.35%;年发病率最低为276.41/10万(2011年),最高为381.00/10万(2005年),年均发病率322.23/10万。丙类8种123 812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65%;年发病率最低为101.71/10万(2006年),最高为609.87/10万(2010年),年均发病率293.27/10万。见表1。

2.1.2 传染病死亡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共11种164例,年报告死亡率在0.23/10万~0.54/10万之间,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报告病死率在0.04%~0.10%之间,年均病死率0.06%。甲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乙类报告死亡病例10种149例,其中艾滋病报告6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46.31%;肺结核38例,占25.50%;狂犬病18例,占12.08%,狂犬病患者的病死率为100%。丙类报告1种15例,均为手足口病病例。自2008年手足口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每年均出现死亡病例。见表2。

2.2 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分别为152.49/10万、95.29/10万、63.57/10万、62.50/10万和53.53/10万。手足口病自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每年均居发病率首位,而肺结核每年均居前2位。各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顺位,见表3。

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单位为1/1000。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5—2007年和2009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2008年受到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的影响,在5月出现发病高峰;2010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和9月;2011年发病高峰是7月。2005—2011年发病低峰均是2月。

2.3.2 地区分布

各区均有病例和死亡报告。2005—2011年年均总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南海区1 780.29/10万(102 130例)、顺德区1 198.26/10万(69 471例)、禅城区858.73/10万(48 964例)、三水区397.19/10万(23 355例)、高明区262.37/10万(15 558例)。2005—2011年年均总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顺德区0.81/10万(47例)、三水区0.70/10万(41例)、南海区0.66/10万(38例)、禅城区0.40/10万(23例)、高明区0.25/10万(15例)。

2.3.3 性别分布

2005—2011年佛山报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259 855例中,男性173 013例,女性86 842例,男女比例为1.99 ∶1。

2.3.4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总病例数有2个年龄段发病高峰,分别是0~4岁和20~45岁。 0~4岁组共报告83 399例,占总病例数的32.09%;其中丙类传染病报告77 718例,占0~4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93.19%,以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20~45岁共报告95 044例,占总病例数的36.58%;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84 931例,占20~45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89.36%,以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主。

2.3.5 职业分布

20种职业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甲乙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7 253例,占总病例数的29.73%)、工人(40 370例,占总病例数的15.54%)、幼托儿童(25 536例,占总病例数的9.83%)。2005—2011年甲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工人(36 75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27.01%)、农民(15 37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30%)、其他(14 965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00%);2005—2011年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1 746例,占丙类病例数的57.95%)、幼托儿童(24 573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9.85%)、学生(13 207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0.67%)。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和其他途径来进行分析。

2.4.1 肠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35 979例,占总病例数13.85%;发病率在63.73/10万~100.19/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85.22/10万。2009年发病率最少,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4。发病主要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报告26 836例,占肠道传染病的74.59%,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

2.4.2 呼吸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呼吸道传染病8种70 043例,占总病例数26.95%;发病率在132.35/10万~196.2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2005年报告发病率逐步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水平,随后上升,2011年发病率最多,总体呈“V”字型,见表4。发病主要以肺结核为主,报告40 231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7.44%;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0 983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29.96%;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

2.4.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9种472例,占总病例数的0.18%,发病率在0.75/10万~1.5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见表4。发病主要以出血热为主,报告22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47.03%;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其次为登革热,报告7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15.25%;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

2.4.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5种81 339例,占总病例数31.30%;发病率在162.23~233.9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2005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梅毒为主,报告26 385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其次为乙肝,报告22 60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7.79%;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随后是淋病,报告21 41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6.32%;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

2.4.5 手足口病 2005—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64 376例,占总病例数的24.77%;发病率在89.49%~408.5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2005—2007年无报告。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后,每年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首位,而且成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是2008年的4.57倍,见表4。

2.4.5 其他途径 2005—2011年报告其他途径5种7 646例,占总病例数2.94%;发病率在1.16/10万~85.9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8.11/10万。2006年发病率最低,2010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主,报告7 433例,占其他途径的97.21%;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10万。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5.1 肺结核

2005—2011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40 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48%,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9.57%,占呼吸道传染病57.44%;死亡共38例,死亡率为0.09/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23.17%。2005—2011年肺结核的每年发病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前2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5。

2.5.2 病毒性肝炎

2005—2011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9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62/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0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75%,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8.07%;死亡共5例,死亡率为0.01/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3.45%。2005年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最高(146.65/10万),2011年最低(64.13/10万),见表5。其中,乙肝总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报告例数的57.80%,位于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的第5位;2005年乙肝发病率最高,为117.22/10万,位于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第1位;2011年乙肝发病率最低,为26.91/10万。

2.5.3 麻疹

2005—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9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31/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1%,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9%,占呼吸道传染病4.20%;死亡1例,死亡率为0.002/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21.58/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仅为0.13/10万,见表5。

2.5.4 流行性腮腺炎

2005—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9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8.07%,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6.95%,占呼吸道传染病29.96%;无死亡病例。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最低,为21.32/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峰,为90.22/10万,为2007年发病率的4.23倍。2010和2011年分别居当年报告发病率的第5和第3位,见表5。

2.5.5 梅毒

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26 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1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9.40%;死亡共4例,死亡率为0.01/10万。2005年梅毒的发病率最低,为46.70/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70.91/10万;稍稍下降后,2010年又开始上升,成“N”字型,见表5。

2.5.6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2005—2011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6 8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33%,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1.67%,占肠道传染病74.59%;无死亡病例。除2007年出现过2起暴发疫情外,其余年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44.20/10万;2010年最高,为81.04/10万,见表5。

3 讨 论

2004年,佛山市正式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已由过去疾病控制机构逐级上报改为由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漏报率。2005—2011年佛山市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 615.51/10万;高于2011年全国发病率471.33/10万[1]和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65.62/10万水平[2],低于2011年广东省发病率655.92/10万水平[3];除2006年比2005年报告的病例数少外,其余年份病例数逐年上升,基本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更高,达78.02%的增长;其重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国家增加了对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如2008年将手足口病和2009年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纳入法定报告;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佛山市目前所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已实施网络直报,网络直报系统现已基本建立并运作正常,有效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和迟报率[4]。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肝。在各类传染病构成中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以梅毒、乙肝和淋病为主,各自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27.79%和26.32%。梅毒和淋病作为性传播疾病,淋病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梅毒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艾滋病全球基金项目的开展,加大了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力度;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多,部分人群性观念的改变,使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也增大。要采取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道德规范教育工作以及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和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避免不安全性行为[5]。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除了婴儿免疫接种外,还必须加强乙肝免疫空白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

呼吸道传染病中,以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肺结核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原因是受近年来全球性的肺结核发病率回升因素的影响[6],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加大了肺结核的预防控制压力。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上升趋势较明显,2011年发病率骤然上升,达到90.22/10万,已接近肺结核发病水平,远高于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全人群年均发病率19.9/10万[7]。自2008年9月1日起,麻腮风疫苗和麻腮疫苗实行免费接种,但较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尚难以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近2年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不断增加,发病人数也直线上升,因此,有效控制腮腺炎的发病,减少其并发症,应通过规范疫苗接种、加强监测等方面,依据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腮腺炎的策略[8]。

肠道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我市每年气温炎热时间较长有关,因此要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自2008年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佛山市手足口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病例以散发为主,每年均有暴发疫情发生,90.94%的病例均集中在年龄段为5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与全国发病情况相一致[9]。麻疹发病率自2009年后明显下降,这与佛山市于2009年4月对8月龄至14岁儿童和2010年9月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活动有关,建立了人群有效免疫屏障,使全人群麻疹发病率均明显下降[10]。麻疹和手足口病病例均主要发生在散居及托幼儿童,因此要加大对家长关于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物品和玩具进行消毒;预防麻疹应在做好日常免疫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及时为漏种儿童予以补种,消除免疫空白[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1月及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2012-02-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2/54106.htm.

[2]申剑波.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8):664-666.

[3]广东省卫生厅.2011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EB/OL].ht-tp://www.gdwst.gov.cn/a/yiqingxx/201202159566.html.

[4]李艳容,吴能简,黄祖星.佛山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现况及影响因素[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72-73.

[5]叶顺章,邵长庚.性病诊疗与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22.

[6]殷大奎.在”世界防痨病日”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58.

[7]彭志强,吴承刚,疏俊,等.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5):31-33.

[8]马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6):533-5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12-04-2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4/54574.htm.

上一篇:东辰五年级数学下一篇:和端午有关的诗词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