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2024-04-17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共8篇)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1

同志们:

刚才,××同志宣读了《××的通知》,X局长、X厅长分别就加强化工企业“打非治违”、转型升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了部署,要求明确,任务具体,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加快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责任感紧迫感

化工产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不断带动和促进着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化工大省,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二十四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是我国重要化工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系列”为主体,石油加工、化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六大板块”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XX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万亿元、利税XX亿元、利润XX亿元,各项指标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和全国化工行业的比重均在五分之一左右,化工产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但化工产业中有很多属于易燃易爆易中毒和危险源众多的高危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能相对过剩矛盾逐步显现,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特别近两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我省炼油产能利用率不足XX%、轮胎约XX%、烧碱约XX%。部分行业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多数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行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我省化工行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的技术、产品较少,对产业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仍以中低端、大宗基础品种为主,高端产品短缺,并且产品雷同、工艺雷同等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我省化工园区布局分散,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偏低、特色不突出,园区化发展水平与化工大省的地位不相称。还有大批化工企业分散在城区和居民区,自身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相冲突。四是资源、能源、安全、环保等约束日益强化,行业发展环境趋紧。我国原油、天然气、钾资源、天然橡胶等大宗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已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石油化工、化肥、盐化工、橡胶加工等资源、能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公众对环保和安全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让人谈“化”色变,严重影响了产业形象。今年以来,我省危险化学品发生多起较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一定程度人员伤亡,给我省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到了必须痛下决心进行整治的时候了,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十分必要和迫切。

因此,省政府出台《关于XX意见》,确定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化工企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持续推动以提升安全生产条件、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我省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化工行业“打非治违”和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坚决打好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和主动仗。

二、明确整治重点,全力以赴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意见》中提出了七项重点整治任务,用三年左右时间,共分四个阶段实施。如何落实好这七项重点整治任务,需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要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位,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具体人员,确保转型升级任务全面顺利完成。我就做好几项重点工作再强调一下:

(一)搞好排查摸底,迅速启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

一是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化工企业底数要清,到底全省、每个市、每个县(市、区)有多少家化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的基本现状是个什么样子。

化工产业行业分类多,生产制造就有XX多个行业小类;全球产品种类有XX万X千多种,我省有上万种,危化品有XX个品名,××有XX个;企业数量庞大,化工生产数省统计局仅有规模以上的,据工商登记的化工生产企业有XX万多家。底数情况很难说清,为此,根据XX的省长要求,XX月2日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下文,摸底化工生产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区)以及需要搬迁企业和村居的情况。目前大部分数据情况还没有报上来。各市初步摸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就超过XX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生产企业XX多家。还需要进一步扎实工作,尽快摸清底数。只有底数清楚了,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支撑。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复杂、专业性强,排查摸底这项工作需要基层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希望各市、县(市、区)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到位,全面查清现有化工企业的现状和问题。希望各市汇总排查摸底情况,做到“一县一册”,经各市政府负责同志审核签字后,争取在12月底前把摸底的化工企业情况上报省化工转型办。

二是各市、县(市、区)在排查摸底化工企业底数的同时,就要快速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整顿集中行动,从产业政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以及技术条件、人员资质、选址定点、土地利用、质量效益、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辖区内化工企业逐一排查摸底,做到不留盲区、不漏一企,对非法化工企业和违规化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治,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对非法设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企业,依法坚决予以关闭。

该停产整顿的立即停产整顿,该补办手续的抓紧补办手续。各市、县(市、区)都要力争在春节前从速消除一批安全隐患。

三是各市、县(市、区)要结合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专项治理,要制定各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落实方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推进,省有关部门,针对制约化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因素,制定出本部门和本系统的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阶段各有重点侧重,要压茬进行,交叉开展,时间进度服从质量效果。“打非治违”、隐患整改要贯穿全过程。“打非治违”要与全省正在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措施,依法查处,尽快见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调度情况,及时向省化工转型办报送“打非治违”行动开展情况。各市于20XX年1月底前上报制定的具体落实方案,6月底前上报“打非治违”情况。

(二)把好项目入口,从源头控制,逐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过去发展经济的一些老思维,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要把经济发展理念转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把好审批关口,从源头控制新增高风险化工项目。一方面切实把好审批关口,从源头上把控好新增高风险化工项目。严格危险化学品项目准入门槛,从严审查新上项目的条件和手续,严禁投资新上淘汰类、限制类化工项目,严格限制××剧毒化学品项目,从源头上杜绝工艺装备落后、安全环保隐患大、产品档次低的化工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发展产品档次高、工艺技术装备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化工项目,鼓励发展为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原材料支撑的化工新材料项目,提高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以高水平的新增产能带动整体发展层次提升。

(三)认真开展评级评价,探索建立优胜劣汰长效机制

根据X副省长的要求,借鉴东营市对化工企业开展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的先行先试经验,省安监局、省环保厅和省节能办分别制定了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评级标准以及产业政策、土地使用、产品质量、社会贡献、发展潜力等五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对所有化工企业进行评级评价(简称“三评级一评价”)。这些指标是安全、环保和节能等部门根据各自领域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积累,设定了一些较先进、较高水平的指标或某些最低限值要求的指标,这些指标实际就是对化工企业进行全身体检的一把标尺,形象点说就像我们体检的各种正常指标数值,目的就是通过对化工企业参照这些指标逐一进行检查诊断,为每个企业的健康打分,评出“优”“中”“差”三个等次。通过评级评价实施三个“一批”,即“优”的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中”的企业规范提升一批,制定整改方案限期完善提升;“差”的企业关闭淘汰一批,先进行整改,经整改后仍未达到法定条件的,依法予以关停淘汰。企业要主动对照这些指标自查,与先进水平对标找差距,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提升。当然这项工作也算一项创新的举措,化工行业先行试点,效果如何还要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也可以不断进行完善,效果好的话,也可以在其他行业推广。同时,在评级评价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完善化工企业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台账,依法规范监管。

评级评价这项工作应该说任务是相当繁重的,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X左右家企业的评级评价,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此,应在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的基础上,先扫清一批非法企业,在企业自评的基础上,各市县要鼓励、督促自评不达标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化工行业。对剩下的化工企业开展“三评级一评价”,评级评价要借用专家和社会中介的力量,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分批次进行,建立信息全面、数据准确的“三评级一评价”档案。201X年3月底前,各市、县(市、区)要根据不同评级评价结果,逐个制定整治方案,做到“一企一策”,敦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通过安全、环保和节能这三个倒逼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全省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四)加快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步伐,提升化工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要积极稳妥推动企业入园搬迁。

XX事故后,各地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大大提速。省政府要求,我省危化品企业必须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集中区),原则上201X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搬迁、转产或关闭;三年内确实完不成的,要“近限远迁”,明确规划和实施期限,同时不得扩大产能运营规模。企业的搬迁不是说搬就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看来,搬不搬没有选择余地。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也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硬骨头”,各地和企业不要心存幻想。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办法,制定详细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下定决心,稳步推进化工生产企业搬迁、转产或关闭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对化工园区(集中区)内的部分交叉“插花”村居,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尽快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出台财政、土地、就业等配套政策,鼓励化工企业搬迁或就地转产,并做好职工和百姓安置工作。

二是要提高化工园区管理水平。

这次《意见》中明确授权各市政府对化工园区(集中区)进行确认公布和批准新设。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化工园区(集中区)的规范条件,抓紧对现有化工园区(集中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重新审核公布,或按规范条件要求批准新设。要做好化工园区(集中区)的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评价等论证工作,严格按照安全、环保等要求加强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要定期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管理和运行情况考核;凡考核不达标的,应当限期整改或实行项目限批。要督促园区内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提高园区本质安全水平。省化工转型办要深入调研,摸清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的现状,指导各市开展化工园区(集中区)重新认定和规划布局工作。

三是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

截至XX月底,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已从各地上报危化品搬迁改造项目中遴选了X批XX个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总投资XX亿元。我省共有XX个项目入选,总投资XX多亿元。但从各市情况看,这项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有的市还不够重视。近期,国家已放宽了项目开工年限要求,对20XX

年以前开工的项目,只要进度不超过XX%,也将纳入支持范围。项目投资限制由以往设定的XX

亿元,放宽到XX亿元以上,以推进中小企业的搬迁改造。上个X,工信部正在组织上报危化品搬迁改造需求项目,拟建立全国搬迁项目需求库。各市要高度重视,抓住用好政策机遇,做好危化品企业搬迁工作,加快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步伐。

提高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深化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省安监局和省环保厅会上也做了部署安排,不再细说。总之,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切实发挥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充分运用倒逼机制,加快我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协调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意见》中总体要求目标、重点整治任务、实施方法步骤都非常清晰、非常明确、非常具体,这些任务目标也是非常艰巨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有做好长期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需要常抓不懈。要完成全省化工转型升级的任务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汇集各方资源,协调配合,上下联动,扎实推进,才能尽快见到实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同志为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有XX个成员单位。刚才××主任宣读了《关于公布××通知》。各市、县(市、区)都要尽快建立相应机制并明确牵头部门,上下统筹协调,确保工作实效。目前省化工转型办已集中办公开展工作,今后要加强对各市地的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高效健康进行。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要坚持全省统一部署、市县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属地监管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市、县(市、区)政府统一组织开展。严格落实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主体责任,建立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的责任体系。各市县要结合排查摸底和“打非治违”专项治理,抓紧制定本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落实方案。省直有关部门也要针对制约化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因素,制定出本部门、本系统的集中行动实施方案。

(三)完善措施,综合施策。

要积极用好财政、土地、就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化工企业搬迁或就地转产,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充分运用相关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支持重点化工企业隐患整改和污染治理,加快转型升级。各市县要统筹整合用好各方资源,对辖区内关闭化工企业的生产设备拆除、危险废物处置、原生产场地环境修复等给予支持;对主动实施关停、搬迁的化工企业予以奖励。

(四)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省化工转型办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对各地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问题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各级化工转型推进部门要以“三严三实”作风开展工作,采取暗查暗访、随机抽查、“回头看”检查以及联合执法、公布“XXX名单”、集中曝光警示和约谈相关负责人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作落实。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及微博、微信等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发动和政策解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化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安全清洁、绿色低碳、集约集聚、创新高效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2

一方面, 人类对化学手段的依赖越来越紧密, 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不足,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离不开化学手段的应用与开发。据统计, 1万吨合成橡胶, 相当于25万亩橡胶园所产的天然橡胶, 1万吨合成纤维相当于30万亩棉田所产的面花, 1万吨腈纶, 相当于250万只羊所产的羊毛。另一方面, 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学工业带来的物质愉悦的同时, 对化学工业所带来的安全、环保等问题也越来越纠结, 对化学工业绿色、低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化学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以创新与转型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人类对化学工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 首先, 我们必须坚定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当前, 受世界经济整体环境的影响, 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中国化学工业也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但化学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 并且随着人类人口增加、寿命延长、生活水平提高, 人类社会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化学工业产品提出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的要求外, 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化学品要求也更加多样化, 为化学工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化学工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 以及为社会提供的一系列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 有利于解决人类和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其次, 要加快化学工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提高化学工业本质安全环保水平。物质的问题必须用物质的办法来解决, 解决化学工业安全、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技术创新, 用更加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改造和提升化学工业, 从物质上提高化学工业的本质安全、环保水平。

再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与公众、社区、社会的沟通, 推进人们对化学品的认知与了解。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化工文化, 要牢固树立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配送、使用、回收以及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保因素,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或控制各种可能的危害和风险。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化工园区;行业整治;地方政府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包括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作为原材料加工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化学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为国防生产配套高技术材料并提供常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化工行业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也成为地方政府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一、如东县化工行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如东县化工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以化工、化肥和农药为代表,经改革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化工行业已成为全县县重要的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农药及其中间体、化学药物、有机颜料、工程塑料及加工助剂,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格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25%。目前,如东县共有化工生产企业118家,其中,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72家;园区内现有化工生产企业46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0家。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共41家,危险工艺岗位数有92个,涵盖硝化、氯化、磺化、重氮化等危险工艺共15种。生产、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企业共45家。园区外化工企业总体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厂房陈旧、产品产业链单一、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的格局。

(二)化工行业整治情况

2006年,江苏射阳县某化工厂7.28爆炸事故发生后,江苏省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江苏省化工行业的环保、安全和发展水平,主要措施为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2010年1月,又决定继续用二年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专项整治,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管理严格规范;另一方面是江苏如东县基于全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考虑,于2009年向省政府和省环保厅作出2012年底前实现区外无化工项目的承诺。

经如东县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园区外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已从整治之初的158家降至23家,先后关闭、转产、搬迁的企业达到135家,整治工作已从“面上推进”转变为“点上突破”。区外企业积极搬迁转型,化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园区内化工企业集聚效应显现。园区内落户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目前已达46家,整体化工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由于化工园区门槛较高,严把安全环保准入关,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增多,除刚通过试生产验收的几家企业外,其余已基本通过安全标准化验收。2012年1-9月份,园区已完成66亿元的应税销售额,有效推动了全县经济总量的提升。

(三)化工园区概况

如东县化工园区始建于2004年,位于如东县西北部的滩涂围垦土地上,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7.5平方公里,二期18.5平方公里。被南通市政府批准设立为全市首个“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的建设,已实现“七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汽、污水处理、雨水排放、邮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建设到位)。园区已经建成日供水能力1万吨的生活水厂和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工业水厂;拥有35千伏变电所两座,110千伏变电所一座,实行20千伏线路双回路供电;集中式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2万吨/天,达标尾水按照环保要求定点排海,同时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40公里;建有年处理能力6000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场;热电厂和供热管网均已配套建设;开发区周边建有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已具备承载高端化工项目落户的能力。

二、化工专项整治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整治职责。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及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县政府办专门印发了文件,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及镇(区)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同时,各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向县政府主要领导递交了化工专项整治工作责任书,进一步落实整治任务;三是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整治工作推进会议,通过相关部门、镇(区)、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做表态发言,营造了强势推进化工专项整治的氛围;四是定期召开化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交流沟通工作情况,分析各镇区、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部署推进整治措施。通过部门协作,形成整治合力。

2.深入调查摸底,研究制定方案。通过多次摸底调查,对全县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方案,并且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如东具体情况,将园区外企业划分为“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等三种整治类型。在征求镇(区)、企业意见的基础之上,由经信委、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共同商讨,经县政府第45次常务会审议通过,出台了如东县《关于进一步加大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意见》(东政办发〔2011〕187号),确定了“搬迁提升一批、规范保留一批、关闭转产一批”三种整治类型企业名单。

3.全面组织督查,力促整治进展。一是县化治办积极组织督查,县化治办牵头组织县经信委、安监、卫生、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对全县区外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多次督查。督查过程中,通过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谈和填写相关督查表的方式,督查组向企业负责人进一步宣传县政府有关区外化工企业整治的政策要求,消除了部分化工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还抱有等待观望、甚至疑虑的想法,增强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化工专项整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深入了解企业关闭转产计划、整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二是部门主动履行执法,安局、环保、消防和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将区外列入拟关闭转产的化工企业作为执法检查工作的重点,其中,仅县安监局在此轮执法检查活动中就查出责令限期整改的各类隐患150余处(项),并对经整改、复查时仍存在问题的4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三是镇(区)认真开展检查,各相关镇(区)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镇(区)安监环保的监管人员增加了检查频次,从镇(区)领导到有关工作人员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疏导化工企业负责人观念。同时,主动为关闭转产企业在资产盘活、项目建设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三、专项整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由于先前规划不合理,工人就业安置等原因,在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中存在着企业经营者阻力大、社会稳定风险大和园区监管压力大三大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重要求下,要突破难点、化解矛盾、稳步推进、加快转型,以化工专项整治为契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化工行业做大做强。

1.以细化工作方案为基础,强调责任落实。各相关镇(区)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在推进化工专项整治过程中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推进方案,通过摸清底细,掌握动态,按照“关停并转”的要求,全面考虑土地资产盘活、下岗员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制订符合企业现实情况、保证企业的顺利和平稳过渡“一企一策”的整治具体方案。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助镇(区)和企业完善“一企一策”的整治方案,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好转产工作,充分利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企業盘活关闭或搬迁后闲置资产并主动化解搬迁关闭转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2.以加大执法力度为抓手,施加整治压力。各相关执法部门和镇区安环中心加大对园区外搬迁、关闭转产企业执法检查频次和要求。环保、安监、消防、质监等执法部门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方面法律法规要求,对化工企业不仅要从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清洁生产、“三废”处理等方面进行认真地检查,同时要对基础管理的各类相关台账资料进行严格执法检查,发现任何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地方,一律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能停的要一律予以停产整顿,可关的要坚决予以关闭。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4

一吨普通氧化镁售价几百元,但河北镁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品种氧化镁却可以卖出每吨数万元的高价,相当于普通氧化镁的百倍之多。就在很多氧化镁化工企业因产能过剩而艰难度日时,镁神公司却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全国同行业盈利最多的企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全国最大氧化镁化工企业——河北镁神科技有限公司转型升级路。

市场低迷,镁神公司的产品为何却能卖出高价呢?镁神公司产品陈列室,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样品,镁神公司氧化镁公司营销总监张总说,普通的氧化镁,在业内又被叫做“轻烧粉”、“轻烧镁”,一般用于水处理,水泥、脱硫等行业,售价也就在几百元左右,因此企业的盈利十分困难。而河北镁神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高端氧化镁,售价都在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多用于医药、食品、硅钢等高端行业,所以产品的附加值非常高,利润也随之增大。

隐藏在这个现象背后的事实是,氧化镁市场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市场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绿色、高纯;纳米等更高要求的氧化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才能让产品更“值钱”,闯出一条生路。为此,镁神公司把市场的空白点作为目标,倒逼研发、生产环节调整转型,以追赶市场需求的变化。

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汇报材料 篇5

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不断发生,经济发展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我们采取“腾笼换鸟”、“培育新鸟”和“造林养鸟”的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导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促进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绩

(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一是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市政府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科研院校、国内外500强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十一五”以来,我市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实施国家863计划2项,火炬计划33项、新产品15项、星火计划26项,省级新产品608项;授权(公告)专利总数为4623件,成为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首批科技强市。二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模式创新。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 化协作配套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已形成工业电器、电子元器件、休闲服装、船舶修造、精密模具、建工钻头(工具)、煤矿机械、头盔、节日灯具等九大产业集群,呈现“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中国电器之都”、“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中华全国钻头(建工)产业基地”、“中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断路器产业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八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另外还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二)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着力推广“工业新五十条”,通过装备制造业首台认定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坚,改造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实行优惠税率政策,简化整合重组的有关手续,加速整合重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重点增加投入改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抓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益。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有355个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总投资为164.26亿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直接增长产值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近三年来,我市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双百工程”,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双千工程”,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实施“958”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三年来,新产品立项项目达167个项目。三是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投资75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该中心是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培训和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开放式及公共资源共享的特色园区。发挥经济开发区、虹桥科技园等园区振兴工业主战场作用,促进产业功能集聚。抓重点项目,促经济发展。采取“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方法,大力引进内资。在2006年上报的111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挑选17个项目,列入浙江省推进结构调整重大项目赴北京签约,全省共签约89个项目,其中温州市44个项目,我市有17个项目,总投资达27.7亿元,并争取省工业用地指标达2000多亩。2008年我们通过开展“四个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出33个温州市级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160个储备项目,为工业性投入储蓄后劲。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着力推行中小企业“388上网工程,即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促使我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上网工程。具体安排为:第一年,试点基础年。通过政府引导,在各工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白象2个试点乡镇中实施上网工程,达到200家企业上网的目标。第二年,推广应用年。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覆盖范围,累计达到650家中小企业上网的目标。第三年,落实展示年。总结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上网工程,达到全市800多家 的中小企业实施上网工程的目标。2008年,我们分别和电信**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合作,为50家中小企业建立网络,助推企业网络化管理。

(四)不断创新服务,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制度不断创新。出台了《重大工业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工业企业建设工程联合竣工验收暂行规定》、《联合审批实施办法》等3个扶工新政策,大大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2008年在通领集团率先实行的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将原本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服务手段不断创新。各涉工部门、各乡镇制订了一系列服务工业企业的新举措。组织部门结合“两创”活动开展送政策下基层的活动;工商、房管、国土等单位和金融机构积极为企业融资出谋划策,创新了一批抵押标的物;**镇通过“优环境、鼓实劲”活动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三是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对环保、节能项目所得税采取“三免三减半”优惠,深化“两个减负”,推出服务“两创”50条措施。去年共为企业“减免、减轻、减少”负担达1.56亿元,其中,国产设备抵免税8242万元,下调养老保险缴费率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负担4614万元。针对外贸出口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及时出台应急性扶持政策,扶持资金比上年增加1000万左右。

(五)强化要素支撑,着力缓解瓶颈制约。一是资金方面。出台了《**市市级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鼓励银行向上级行争取更大的信贷额度,加大对本地中小企业的 扶持力度。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盘活民间资本,以正泰集团为发起人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广股权出质登记工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11个商业银行参加对接活动,签订了3.22亿元的授信贷款。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帮助拟上市企业解决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土地方面。大力推进围垦工程。**湾港区一期南区围(海)涂工程三个围区均已实现合龙。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鼓励向天空要资源。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鼓励企业提高容积率,并免收土地价款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费。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三年来建成标准厂房**万平方米,入驻中小企业**家,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三是电力方面。连续开展四轮电网攻坚,建成塔基**个,布线回路**公里,重点改造大中型变电所**座。

(六)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强制性调整,从外部形成了“倒逼机制”,在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市场外在要求的共同作用下,将有利于缩短我市转型发展的进程。一是实行项目节能专项评估和审查制度。对年能耗1000吨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必须委托节能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节能评估。二是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研究制订各行业能耗标准,对超过能耗标准的企业强制采用节能改造措施。三是加大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推进锅炉设备改造技术,大力推广变频技术等节能技术在电力拖动系统改造中的应用,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采用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改善电能 质量,优化电机系统的运行和控制,降低电耗。鼓励商业企业实施空调系统节能改造。四是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的能效标识要加强管理,禁止销售应当标注而未标注能效标识的产品,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场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查。五是广泛推广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六是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预警机制。重点制定针对高耗能行业、企业、项目,以限产、轮产、停产、停建为主要措施的节能降耗应急预案,对节能降耗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有难度的,不降反升的重点用能企业,启动应急措施。七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抓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强化公众节能和环保意识。特别是对居民生活用电、办公用能、车辆用能等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提高自觉性。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当部分企业压力大,生产经营困难。根据年初分别组织了两项调查:一项是由各乡镇进行调查,一项是直接对206家规上企业进行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生产状况:正常的有128家(占62.1%)、限产10%以内的有29家(占14%)、限产10-50%的有37家(占18%)、限产50%以上的有4家(占2%)、完全停产的有 6家(2.9%);工业企业总体上虽然产值有了较大的回落,但是还算是比较平稳,特别是电气行业,相对较为平稳,其增长率一直位居榜首,直接拉动我市经济。从订单看受影响最大的是出口企业。

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全面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不稳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使企业生产无法适从。二是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利润下降,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难以生存。如劳动用工成本的上升、企业出口换汇成本的上升和退税率的下调、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和土地使用成本的上升等,特别是通货膨胀显现,进一步形成迭加效应,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三是国际环境趋于严峻,出口企业生存困难。不仅订单减少,而且关键是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企业不得不停止出口。四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工业性投资明显不足。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去年工业性投资预期任务没有完成。一是工业项目“四率”偏低。全市38个今年计划供地的项目,目前已供地5个,供地率只有13.2%;249个往年已供地未开工的项目,目前完成填方127个,进场率只有51%,开工51个,开工建设率只有20%;84个续建项目已竣工投产15个,竣工投产率只有17.9%;竣工未验收的34个。二是重点项目进展不快。33个“四个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目前,6个“创新强工”项目,有1个完成“招拍挂”,有2个完成农转用报批手续并制定了土地出让方案,1个项目完成选址,其他2个还处于选址阶段;15个拟开工项目有3个已经开工建设,3个已完成填方,2个正在办理施工手续,其余7个还处在政策处理阶段。三是标准厂房建设缓慢。去年建成标准厂房6400平方米,距离温州市下达的8万平方米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经济开发区二期(翁垟片)市级示范标准厂房项目去年年底才刚刚开工。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迹象。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不少国家运用检疫标准、保障措施、反倾销等手段对进口货物设置障碍,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这将对我市的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打击,也必将直接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

(四)节能降耗仍有差距。去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4%,与我市的GDP能耗目标任务还有差距。另外由于加上浙能电厂投产后,今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5%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算

省委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市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省、温州市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依托沿海产业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沿海产业带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实现产业、环境、城市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将依托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科学布置,合理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远期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和温州滨海大道为轴心,充分保护**湾“港、渔、景、涂”海洋资源,依托大荆、虹桥、乐成、柳象四大城镇集聚片,重点开发北部山海旅游区、**湾港区、**城市中心区、**经济开发区,构筑“一轴一湾四片四区”的规划格局。建设临港产业基地,提升整合**、北白象片的电工电气产业功能区,打造国际电器城,立足虹桥科技园区为核心,发展电子元器件以及通讯、广播插件等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山海旅游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两个现代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一基地二集群二中心”的新型产业体系。近期**湾港区重点开发船舶基地、港口码头、临港产业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电子电器产业化项目和外商投资区。中心区加快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总部经济园、体育中心、商贸中心、大型超市等项目。北部山海旅游区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设雁荡体育公园。

(二)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总纲,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创业中心的服务功能,在虹桥镇再建一个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孵化出更多有成长前景的企业。加快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的建设,打 造国家级产品质量公共检测平台,着力在检测平台装备、检测人才配备、检测工作机制、检测指标论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优先解决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孵化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厂房需求,形成前后衔接、租售结合、流程规范、确保效益的标准厂房使用新模式。加大共性科技难题的攻克力度,筛选一批难题,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加强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总结我市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筹建一个高新科技园区。

(三)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企业。加快培育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建立推进企业整合重组优惠机制,对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兼并中小企业实行鼓励政策。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成为“小型巨人”或“配件明星”,在产业内部,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兼备的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实施企业上市工程。对上市企业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遵循“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给予妥善处理。加大对被温州市列入第一批拟上市名单的3家企业和首批创业板重点培养对象的3家企业的服务力度,积极推动列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料库的24家企业的股份改组,培育后备资源,力争在今年实现1家企业上市,到2010年实现上市企业7家以上。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和外资的对接工作。认真做好以民引外文章,以德力 西等大型合资项目为示范,鼓励和引导企业与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

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篇6

发改委、服务业办

(2011年5月26日)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三个提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现将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所抓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质态转型。围绕近两年来我市迅速崛起的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两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服务业质态大提升。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一大批物流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港物流园区新招引物流、贸易和配套企业19家落户注册。800万吨煤炭选配加工物流、120万吨废钢资源再生利用物流、120万吨矿石选配物流等12个基地型项目即将落户。提速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园科技研发用房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1~4月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累计达到97家。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6亿元。科技城(软件园)累计引进106家企业成功注册落户,其中50家为软

件企业,14家为电子商务企业,22家为文化创意企业,20家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优化了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在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质态得到明显的转型升级。

二、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投入质量转型。今年以来,服务业投入最大的亮点是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在手在谈项目65个,已有39个项目已完成注册。软件园(桃园镇)已有瑞声科技、东远信息等26家服务软件外包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其中由台湾上市公司瑞声集团投资的瑞生科技(如皋)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28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胜集团,国内知名企业东软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亨通光电集团、大华软件、威德电子等60家以上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皋港复星钢材加工物流、航空园、中波物流等23个重要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如城镇家乐福大卖场、香港宝龙集团投资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美国东亚银行眼糖集团投资的软件研发生产等20多个在手在谈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152个(包括23个基础设施项目和39个房地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90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今年计划总投资68.04亿元,到目前已投入32.23亿元,是历年来同比在建规模项目最多、亿元以上项目最多的一年。

三、坚持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我市现有的四个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获得长足发展,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营业收入15.83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花木交易集聚区今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科技城(软件园)以创建国家级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园为目标,加快园区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新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32家,已与复旦、东南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5名,园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18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央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主城区4.8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达成开发意向。二是沿江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5万平方米的标平厂房和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正在抓紧设计;三是汽车贸易集聚区。积极打造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6家4S车店投入运营,在建的4家部分正在洽谈。

四、提升运行质量,推动服务业增长方式转型。今年年初,我们制订和完善全市服务业考核方法,对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了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运营效益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性提升,把转型升级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服务业税收是直观反映服务业运营情况的标尺。由于强化了对各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的考核,全市服务业运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税收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的突破。全市1~4月份服务业税收7.15亿元,同比增长28.74%。16个镇中,有8个镇增幅达到100%以上。吴窑镇今年1~4月份服务业税收达到3243万元,是去年同期10倍。九华镇、白蒲镇、高明镇分别增长214.72%、149.62%、139.98%。如城镇一季度服务业税收达到1.47亿元。

五、启动“主辅分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在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组织部分人员到海安学习“主辅分离”工作,正式启动我市“主辅分离”试点工作,先后选择双钱集团、熔盛重工、双马化工等六家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到目前为止已注册成立3家研发设计、物流企业。

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转型的热情。一是将省政府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扶持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汇编成册,便于各镇区园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二是今年初服务业办和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设《聚集服务业》专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如皋动态大容量、高频率地宣传服务业发展政策,介绍服务业成功创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7

逆境中, 陕煤化集团13.6万余名员工不改英雄本色, 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 紧紧围绕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三大着力点, 艰苦奋斗、图强思变、勇于创新、逆势而进, 用敢为人先的新思路、新抉择, 重新洗牌的新变革、新举措, 揭开了集团公司二次振兴崛起的新篇章, 企业发展呈现新的工作亮点。2014年, 陕煤化集团完成煤炭产量1.27亿吨, 化工产品1313万吨, 钢铁产量790万吨, 发电量319亿度。其中, 煤炭和钢铁产量与上年持平, 化工产量和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7.9%和12.3%。实现销售收入1766亿元, 同比增长17%, 实现利润总额5.6亿元, 在困境中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再发力

2014年伊始, 陕煤化集团就迎来了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喜事:1月28日上午, 陕煤化集团煤炭资产唯一上市平台、有“中国西部煤炭航母”之称的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荣登A股市场,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10亿股A股, 股票简称“陕西煤业”, 股票代码“601225”。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 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进的历史机遇, 以跨越式发展速度、优异的经营业绩、规范的运营管理, 成为陕西工业企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受到了国务院、中国证监会的认可。这次成功登陆A股市场, 既是陕西省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率, 加快企业整体上市步伐的重要成果, 也标志着陕煤化集团在资本证券化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集团公司进一步发展搭建了新的融资平台。

陕煤化集团成立于2004年, 伴随煤炭黄金十年, 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几乎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发展, 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和市场危机的到来, 集团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 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 为应对市场危机, 破解发展难题, 统一集团上下思想, 凝聚员工智慧力量, 在全集团开展了“陕煤发展30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活动开始后, 集团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 认真组织, 强化宣传, 在全集团掀起了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谋求发展的活动热潮。大讨论活动的开展, 为集团公司新一轮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 集团公司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 着眼于破解当前制约集团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一举出台了“十项改革”措施。

陕煤化集团董事长杨照乾有明确的企业战略思路, 他指出, 改革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提高效益, 增强活力”。同时他认为,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断尾求生的果敢魄力, 在改革转型中化蛹成蝶, 在严峻挑战下涅槃重生。陕煤化集团出台的“十项改革”措施主要是:对物资、实业、装备制造所属部分业务进行了适度的体制调整完善, 进一步理顺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运营管理;关闭关中老区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的8对矿井, 在扎住企业出血点、消灭亏损源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缓建渭北老矿区的3个煤矿项目, 进一步降低了当期投资风险。这“十项改革”措施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集团公司改革步伐的举动, 更是直面企业存在问题, 以“壮士断腕”勇气做出的毅然决然的选择。十项改革措施出台之后, 得到了集团公司干部职工的理解拥护, 相关工作快速平稳推进, 拉开了新一轮企业改革发展大幕。

转型发展产业产品再调整

“煤炭黄金十年”, 煤炭供不应求, 煤炭企业挖多少卖多少、挖啥煤卖啥煤, 甚至“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的工作重心是组织生产, 在安全的前提下能产尽产, 挖出来就是效益。然而, 现在是煤炭供大于求, 煤炭消费优质化、清洁化、个性化渐成主流。那种挖原煤卖原煤的单一产品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市场的变化, 以煤炭为主业的陕煤化集团自然“春江水暖鸭先知”, 几年前就开始大力建设洗煤厂, 提高原煤入洗率;采取措施, 提高产品中块煤比例;加强煤质管理, 提高煤炭发热量;参股控股电厂, 固化销售市场。

煤炭板块的转型发展只是陕煤化集团十个产业板块转型发展的一个例子。2014年, 陕煤化集团按照“以煤炭开发为基础, 以煤化工为主导, 相关多元、互补发展”的集团发展战略思路, 通过对各产业板块分门别类指导, 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了发展质量。在煤炭板块, 主抓了产品结构调整, 5月19日, 集团组建成立了陕西新型能源有限公司, 瞄准煤炭物理加工、新型利用的发展方向, 以煤炭的洗选、煤粉加工和水煤浆调配等手段, 提升煤炭产品附加值, 把煤炭非标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定制化生产。在化工板块, 主抓了达产达效, 8月26日, 集团所属北元化工公司实现PVC产量的历史性突破, 提前四个月实现了100万吨聚氯乙烯循环经济项目系统产能达产达标;12月5日, 集团所属的蒲城清洁能源70万吨聚烯烃项目打通全流程, 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在电力板块, 主抓了管理提升, 集团提前布局的参控股电厂实现盈利, 七家控股电厂实现利润27374万元, 三家参股电厂实现利润86730万元。在物流板块, 主抓了节点布设, 在榆林挂牌运营了陕西煤化物资公用型保税库, 加快推进了陕北榆阳物流园区、襄阳余家湖港区、湘煤洁净煤项目建设。集团各产业板块之间通过内部协作, 有效发挥了“煤、化、电、路”联营优势, 抱团取暖, 握指成拳, 大集团顶层布局下的产业结构优势逐步显现。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为集团公司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 保持产销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11月28日, 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陕煤化集团承办的2015年全国煤炭交易会在西安成功举行。会上, 集团公司与多家用户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共计签订煤炭供需意向近6000万吨, 签订省内电煤购销合同1980万吨。同日, 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重组揭牌仪式举行, 并正式发布陕西煤炭价格指数。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是以集团公司现有交易中心为主体, 通过增资扩股, 广泛吸纳主要产煤市、主要发电企业、陕西省煤炭运销协会会员单位、西安铁路局等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共同出资3.5亿元组建的省级区域煤炭交易中心。重组后的陕西煤炭交易中心, 将“立足陕西、覆盖西北、链接全国、面向世界”, 实现煤炭及其它大宗工业品交易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电子交易新模式转变。

提质增效管理水平再提升

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应对不利的外部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提升了企业在行业的影响力。市场寒冬之下, 全国煤炭、钢铁、化工产品价格一降再降, 倒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市场寒冬, 2014年, 陕煤化集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以问题和难点为导向, 以成本和工效为重点, 纵深推进了对标管理、降本增效和流程化管理, 实现了煤炭、钢铁、化工等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有力促进了企业的节流增效。吨煤完全成本同比下降7.38%, 钢材完全成本同比下降14.43%, 各类化工产品完全成本同比降幅明显。

期间, 集团公司所属的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在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 受到上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在陕西日报专门撰文:《要推广红柳林煤矿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好经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一行深入神南红柳林矿业公司调研, 对该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和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给予高度肯定, 成为省内外同类企业学习的榜样。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集团公司被陕西省国资委确定为开展省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政策研究试点的唯一试点企业, 将通过承担研究的具体工作任务, 对当前和今后五年人力资源和人才工作转型与发展, 进行顶层设计, 实行战略管理。

要实现降本增效, 还需要提高职工素质, 集团公司采取职业技能鉴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措施, 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技术水平。2014年10月15日至17日, 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 由陕煤化集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在集团所属的铜川矿业公司举行。作为承办方, 集团公司在这次竞赛中取得了组织工作和竞赛成绩“双丰收”。竞赛中, 陕煤化集团派出的两支队伍, 分别取得了团体成绩二等奖、三等奖,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集团另有多人获单项奖和个人奖, 创造了参加历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的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的新纪录, 提升了集团公司在全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科技创新科研项目结硕果

陕煤化集团总经理严广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更是我们集团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目前, 我们集团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这依然满足不了我们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支撑煤炭、引领煤化、拓展多元”的发展战略, 陕煤化集团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紧贴产业发展需求, 全面持续推进核心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 科技成果丰硕。

2014年, 陕煤化集团建成省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 目前已在煤炭开采、煤炭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等领域建成了5个国家科研平台、40个省级科研平台;由集团主导建设的国家级彬长矿区瓦斯零排放示范项目和“黄陇侏罗纪煤田煤油气共生矿井耦合灾害防控关键技术”两项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一年来共获各类省部级奖项24项, 其中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新获权专利270件。集团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目前共拥有驻站院士6人、入站博士3人、千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三秦学者岗位4个、省“三五人才”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5月25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对陕煤化集团所属的黄陵一号煤矿“较薄煤层 (1.4~2.2米) 国产综采装备无人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1001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投产以来, 整套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地面远程操控采煤实现了常态化, 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效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2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特发文推广黄陵公司一号煤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经验。业内人士评价, 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在陕煤化集团的成功推广应用, 不仅实现了矿区开采技术的升级换代, 推动了行业核心技术的进步, 也为整个陕西煤炭行业赢得了国内乃至世界同行的尊重。“智能化无人开采在黄陵一矿实现”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报评为2014煤炭行业十大新闻。

加强党建企业文化增聚力

近年来, 陕煤化集团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 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 融入中心, 服务发展, 同频共振, 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2014年, 在陕西省委和省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下, 陕煤化集团党委在全集团2347个党组织、42258名党员中, 分两批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并紧紧围绕认真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总要求, 集中解决“四风”问题。活动中, 集团公司认真完成活动的各项“规定动作”, 同时结合集团实际, 完成了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制度、板块发展思路研讨机制三个“自选动作”。10月17日, 集团公司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严格审核, 获得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省属企业中首家党建工作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的单位。在此期间, 集团的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18.7亿元, 职工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积极实施困难职工兜底帮扶、大病救助和入学救助的扶贫帮困“三项政策”, 全年下拨专项救助资金3000余万元, 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推进, 诠释了集团“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的企业宗旨, 让职工共享集团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瞄准“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愿景目标, 陕煤化集团在继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文化基因的基础上, 坚持与时俱进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提出了“一体多元、协同发展;和而不同、互补共赢”这一新的文化建设方针。通过推进板块 (区域) 公司文化、新闻资源、品牌文化的“三统一”, 着力打造干事创业“六种文化” (“功不在我、谋划长远”的政绩文化;“崇尚务实、勇于担当”的实干文化;“团结协作、服务大局”的团队文化;“勇于变革、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令行禁止、恪尽职守”的执行文化;“埋头苦干、勤俭节约”的廉洁文化) , 有效提升了集团文化的指导力、管控力, 为集团跨越发展提供文化支撑。通过创办“陕西煤化”微信平台, 进一步拓宽了新媒体时代舆论宣传平台, 传递陕煤好声音, 汇聚发展正能量。通过推进职工文艺繁荣工程, 涌现出《煤矿子弟》等一大批反应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 受到读者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在8月5日召开的陕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暨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 集团总部及所属的蒲白矿业公司、黄陵矿业公司、北元化工公司分别参加会议交流, 并在10月份召开的陕西企业文化年会上获评2014年陕西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企业。

化工转型升级工作总结 篇8

规范化取证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案件质量高低,关键在证据。规范化取证是侦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严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十个依法、十个严禁”等制度规范,强化规范意识,提高依法取证水平,自觉克服非法取证行为,从根本上防止违法取证问题;要严格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及时有效固定证据,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以及证据证明功能的不同,全面客观和规范收集、调取、固定和运用证据,构建完整的证据体系。

精细化初查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案件查办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查的成效,进行精细化初查成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实行办案重心前移,着力从初查上下功夫,强化线索分析研判能力,依法灵活运用初查阶段各种措施,做到先找证据后抓人,用证据说话、以证据定案,增强初查效率和效果,提升精确打击水平。以侦查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为切入点,充分运用“两化”建设成果,促进侦查办案方式由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拓宽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应用途径,提升职务犯罪侦查手段现代化水平,实现侦查工作转型升级。

专业化讯问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讯问犯罪嫌疑人几乎是每一起案件侦查的必用措施和必经程序,在高度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今天,专业化讯问成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审讯中,要找准案件突破关口,注意从违法犯罪比较清晰、把握性大、作案时间比较近、涉及范围小且证据易取得等环节突破案件;要充分利用侦查信息,将已经掌握的大量的同案人员的信息材料适时运用到审讯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不断的“点击”,对犯罪嫌疑人产生心理威慑;要充分利用犯罪嫌疑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实施政策攻心,灵活运用法律条文、刑事政策的宣讲,让犯罪嫌疑人选择“坦白从宽”。

信息化依托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时代,社会情势与职务犯罪日益隐弊化、智能化、复杂化,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必须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改变“审讯靠嘴、查证靠腿”的传统方式。信息化依托成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以侦查信息化为切入点,建立一个或多个信息平台,凸显大空间、多维度、全时空行动的特点,对侦查人员掌握的信息、情报、资料、知识等进行收集、整理,以信息网络和信息平台为载体转化为战斗力,做到及时发现、集约使用、快速决策、高效行动。当前尤其要加强对调取电子数据、话单分析、数据恢复、财产调查、心理测试等侦查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职务犯罪侦查与信息技术资源共建共享,确保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上一篇:徐徐的近义词下一篇:月亮想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