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2024-05-01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共7篇)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1

简 报

第8期

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2006年9月15日

编者按:2006年8月18日~23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康复医学论坛,来自北京、甘肃、天津、河北、上海、浙江、陕西、重庆、宁夏、宁波、广州等地的50多名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本届学术论坛。通过康复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社区康复专题的学术讲座与讨论,达到了传播先进康复理论和技术,学习总结经验、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参加会议的各省、市残联康复中心同志们,希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强对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继续通过举办康复论坛等方式,促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并感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本届康复论坛,为广大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会上,甘肃省康复中心、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介绍了本“中心”建设发展和机构管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赞扬。甘肃省康复中心在省残联领导下,坚持以康复医疗为支撑,以康复工作为 主业,利用康复任务和项目,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化开展康复业务,实现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市残联的支持下,转变经营理念,坚持将康复、医疗有机结合,形成康复专科特色,抢占康复市场份额,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向管理要效益,扩大“中心”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发给你们,望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认真学习、借鉴甘肃、宁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管理体制,争取“中心”建设上新台阶。

突出康复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践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康复中心 路生禄

甘肃省康复中心1994年正式开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中心”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病床300张,业务科室20个,固定资产5000万元,2000年被评为二甲康复医院。我院自成立以来,已为60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受到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回顾十二年来我们对康复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和拾遗补缺的发展思路

(一)正确处理康复和医疗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康复机构,首先要突出康复特色,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到康复业务领域,把康复做大、做强、做规范,使康复专业成 2 为康复机构的主业,才能体现康复机构的价值所在。在搞好康复业务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综合医疗工作,所谓适度就是开展与康复有关的临床医疗业务,而且从规模分科等方面不能等同于综合医院,与康复相比医疗处于副业位置。康复中心如果没有医疗支撑,人才就难以引进,机构运转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再卒中、泌尿感染、癫痫抽风及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康复中心领导要正确处理康复与医疗业务发展,既要分清二者主次关系,又要使两个车轮一齐转,才能使康复机构的运作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把康复与医疗在科室的层面融为一体

我们“中心”一般科室都把主业和副业融为一体,例如把小儿科的业务融入小儿康复科之中;把眼科融入视力康复科之中;把神经内科融入偏瘫康复科之中;把内科融入老年病康复科之中;把骨伤科融入截瘫康复科之中;把五官科融入听力语言康复科之中,等等。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掌握有关医疗专业诊疗和护理技术,掌握又要本科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护理知识。实践证明这种融入既有利于主业与副业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康复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因势利导的开展康复业务 在业务发展中,我们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尽量不与三级综合医院形成竞争,而是把综合医院没有的业务开展起来,例如小儿脑瘫、弱智和聋儿的托管康复、老年病康复,把综合医院比较弱的康复治疗技术即PT、OT、ST和传统康复治疗做强、做规范,形成了他无我有、他弱我强的业务格局。

(四)服从行业管理,规范执业

康复机构要开展综合医疗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员、设备,而且需要卫生部门的认可。我们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时,执业范围不仅有康复医学,也把综合医疗列入其中。同时积极争取卫生、劳动等部门支持,使我中心成为省、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工伤事故保险的定点康复机构,为全面开展康复和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建设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团队

(一)加强队伍建设

“中心”在开业前即派人外出学习康复业务,先后派出200人次进修康复业务。如康复治疗科成立之初,该科主任带领本科室的6名骨干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习;小儿脑瘫康复科成立之前,全科人员集体到河南省学习脑瘫、弱智康复业务。正是对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视,使“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支业务过硬的康复专业团队。正是有了这支团队,才使我们的康复技术在当地处于优势,为医院带来了大量的病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做好人才引进

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大都成立晚、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吸引人才比较困难。多年来,我们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优厚的条件留人,用灵活的机制留人。建院初期,住房十分紧张,有的院领导还没有分到房,但我们把全院最大的房子预留给了学科带头人,如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业务骨干王茂运副主任医师调入我院时,就分到一套房,帮助我院创建眼科。今年,我们又以住房、职位和科室经营自主权等条件,把全省著名的眼科专家郝保安调入我院,使我院的眼科真正成为甘肃省最强的眼科之一,成为视力康复的领头雁。

(三)把住进人关

我们在省残联大力支持下,坚持按既定标准进人,按专业需要进人,按优化人员结构的目标进人,从而保证了调入人员的质量。现有的151名正式职工中,具有硕士研究生的5人,本科生 83 名,专科生 41名,中专生15名,所有的专业人员均有相应的资格证和执业执照。其中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46人。

(四)注重继续教育

为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我们采取报销学费、带薪休假等条件,鼓励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截止目前,已有16名中专学历职工拿到大专文凭;有22名大专学历职工拿到本科文凭;有4名大学学历职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

三、认真抓好业务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创建核心科室,提升核心竞争力

康复机构只有通过核心科室建设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业不久,把眼科,聋儿康复科,康复治疗科确定为重点科室,在资金、人员方面给予倾斜,使核心科室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我院眼科目前有正高2名,副高5名,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康复治疗科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弱智、偏瘫效果良好,前来治疗的病人去年就达到了饱和。重点科室支撑了“中心”的发展,是中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

(二)与综合医院建立转诊关系

我们通过甘肃省康复医学会把全省各综合医院的主管院长和眼科、儿科、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的科主任网罗到这一组织 5 中,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联谊会,展示“中心”实力,使综合医院医生了解康复。目前“中心”康复业务优势得到了全省卫生行业认可,与全省各综合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

(四)充分利用各类项目,不断提升康复技术水平

“八五”以来,国家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白内障复明、聋儿康复、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假肢装配、康复训练服务等康复项目,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拓展业务领域,锻炼康复队伍。如通过承担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使骨科的矫治手术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承担的假肢项目使假肢装配技术达到了快速提升。

(五)做好机构宣传

残疾人现有康复需求仅占潜在康复需求的20%,有大量潜在康复有待转变为现实康复需求,康复机构要积极开拓康复市场。我们每年都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向公民宣传康复知识,展示康复成果,从而有效地刺激了康复需求,使我们的康复服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转变领导作风

我们注意合理搭建班子结构,懂业务的人占2/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3。加强领导班子学习,使领导班子成员提高管理水平,实行分工管理、分级管理、人性化管理。2005年以来,我们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机,把转变领导班子的作风作为突破口,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克服工作中讲的多,做的少;布置的多,落实的少现象。使班子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我们把121个规章制度印制成《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职工人手一册,督促大家学习规章制度的内容。工作中凡是遇到具体问题,都坚持按中心规章制度处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中心的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抓硬件建设

我“中心”原有业务用房5000多平方米,康复病床150张,现已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根据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中心提出的“做大做强康复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要求,实现中心跨越式发展,在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2400万元,修建7000多平方米的康复医疗楼和百级层流手术室,购置了必要的康复医疗设备,有效地提升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硬件水平。

(五)做好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中心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3年在全省事业单位中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实现用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除基本工资外,附加工资和奖金均根据出勤和贡献大小分配,拉开差距,较好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与管理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毛兴钢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于1996年成立,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心”创办初期,仅开展聋儿语训一项业务,几十名工作人员收训十几名聋儿,经费不足,运行困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工认为中 7 心没有发展前景。

面对这种情况,“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立足市场,内抓管理,外创条件,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路,在全面完成各项康复任务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目前建筑面积4420平方米,工作人员113名,设有医疗康复部、教育康复部、社会康复部、职业康复部四个业务部室,开展聋儿语训、弱智儿童康复、脑瘫儿童康复、偏瘫康复、截瘫康复、骨与关节损伤治疗、脑外伤及烧伤康复、残疾人健康体检、辅助器具供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等业务,45张康复病床利用率达100%,月受训聋儿、弱智儿童维持在120名左右,预算外收入从最初的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近千万元,10年期间共提高了近500倍。以上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是分不开,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积极占领康复市场

(一)摆脱“事业单位”体制束缚

编办核定“中心”为事业单位,编制30名,这在中心成立初期促进了中心建立与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残疾人事业深入开展,“中心”内部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大锅饭”状况难以改变,人心浮动、人才难进。这使得“中心”发展困难,维持也难以为继。近年来,“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突破事业单位概念,采用“福利性单位,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通过开拓康复市场,做到该补贴的补贴,该收费的收费。几年来,“中心”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二)扩大康复服务业务领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也随着疾病系谱的改变,康复不仅 8 仅是残疾人的康复,康复对象越来越广,因此,“中心”面对的不仅是残疾人,而是全社会有康复需求的群体。“中心”主动拓展市场,努力占领市场,改善内部管理,使“中心”为宁波市首家医保定点康复专科医院;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成为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开设康复专科门诊,扩大诊治对象,使“中心”逐步顺应市场规律的良性运行。

(三)实现规模经营

市残联和“中心”领导班子都清楚认识到残联康复机构在技术、设备、人员、规模、品牌等方面都无法与综合医院相比,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当前各类医院尚未完全进入康复领域这一“时间差”,尽早、尽快地发展自己,在康复市场里获得更多份额。为此,2003年,宁波市残联投入400万元扩建2400平方米以完善门诊部和住院部;2005年投入6800万元开始建设18000平方米的康复大楼。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残联和“中心”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市场经济强调规模效应,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小打小闹的康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而做大做强是残联康复机构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一)转变机制,推行全员聘用

“中心”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对各部门进行定编、定岗、定员。由中心主任聘任各部门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用部门人员。用人机制的转变,使每位职工都有高度危机感,促使职工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加强了职工们的责任心。

(二)培养人才,适应新形势

一是理顺与卫生、教育、人事等系统的关系,解决职工职称晋升 9 问题,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留住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充分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职工开展政治思想、业务理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探讨和交流,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四是针对新开展的业务聘请综合医院专家为顾问,指导康复训练;五是派人参加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目前,有一大批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科室带头人。

(三)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由于不存在成本核算科目,传统的事业单位往往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实行成本核算,把中心的人员费用和运转费用计入各部门考核成本,使每个部门人员和费用与效益挂钩。这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节约了成本。

(四)绩效挂钩,调动积极性

管理的基础是公平,管理的核心是效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础上,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工资福利讲公平,奖金分配看效益”的分配原则。

在严密论证、反复测算的基础上,“中心”建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业务发展、内部管理等四方面考核指标。其中,经济考核按月进行,达到经济指标的部门,按比例提取奖金,未达到指标的,扣除部门相应奖金;社会效益、内部管理、业务发展按季度考核,为了鼓励部门拓展康复项目,业务发展只奖不罚;为了强化各部门注重社会效益和内部管理,这两项指标只罚不奖。各康复业务部室将中心制定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工作岗位,制定出考核细则,从评估康复对象的康复效果来考核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提取奖金。此项分配制 10 度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以往凭印象、凭感情,评价工作好坏,评先选优有失公正的状况,另一方面大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

(一)加强思想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则会影响正常工作秩序,阻碍工作正常开展。几年来,“中心”加强对职工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组织文化的建设中。目前,整个单位呈现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为开展业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医患关系

“中心”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的亲情式服务。我们在康复过程中,不仅在肢体上对病人进行康复,而且在精神上对病人关心、鼓励,让病人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三)发挥榜样作用,构建和谐团队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2

残疾人事业是高尚、文明、进步、人道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 我国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覆盖面有限,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群由于受身体状况的限制, 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弱, 生存处境仍然比较艰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他们期望社会加大帮助其康复的力度, 从根本上增强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我们应当以全新的理念, 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残疾人康复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们认为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残疾人康复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建设, 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困难群体, 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如何, 不但关系着他们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 而且也直接体现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与成果。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建设就无法实现其整体目标;如果没有残疾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是整体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目前, 甘肃省有187万残疾人, 其中, 百分之八十都有康复方面的需求。在甘肃省农村人口中, 从个体的绝对数量来看, 残疾人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似乎并不高, 但由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损伤, 需要家庭的供养、帮助的程度较大。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残疾不仅仅是个体的残疾问题, 而会牵涉其家庭和亲属的富裕、和谐, 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康复手段, 帮助他们恢复、补偿身体功能, 使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1)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 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导作用,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 在社会资源的创造和利用过程中都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残疾人的需求往往是关系到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从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角度,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在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支持中对残疾人群予以倾斜。

2) 要有大局观念, 政府各部门要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 将残疾人纳入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 通盘考虑。残疾人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工作, 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仅靠残联一家是做不好的, 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才能将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政府各部门要以解决群众的疾苦, 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 在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及资金分配中对残疾人的康复予以优先扶助, 对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通盘考虑, 为残疾人参与享受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

3) 残联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为残疾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争取利益。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会资源再分配, 再创造的过程。残联做为残疾人的娘家, 残疾人的代言人, 应当抓住和谐社会建设给我们带来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通过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社会的宣传, 通过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的康复、扶贫等问题, 为残疾人争取资金支持和社会资源, 使更多的残疾人康复。

2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救助等相关的保障措施, 建立残疾人康复经费筹措的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和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难题。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 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 社会发展的“减震器”, 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 尤其农村社会保障能力还很脆弱。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口, 特别是农村人口还很少。我们要更多地从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特别要认识到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甘肃省社会保障工作很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目前在甘肃农村, 贫困问题尚未完全消除, 许多残疾人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 残疾人及其家庭拿不出钱来解决自身的康复问题, 尽管, 这几年来, 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康复项目的实施, 投入了一定资金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 但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想获得稳定长久的资金投入, 按甘肃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 各级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残疾人的康复面还很窄, 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残疾人“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阻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骤, 影响到整个社会小康建设的步伐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因此, 解决残疾人的康复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是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 是解决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

1) 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加入目前在全国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通过多种途径, 宣传动员残疾人家庭尽快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 让残疾人尽快分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种种实惠,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问题, 想方设法降低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门槛, 扩大残疾人康复医疗的就诊和报销范围, 使残疾人得到实惠, 受益康复。

2) 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建立、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医疗救助制度, 使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解除残疾人及其社会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3) 加强残疾人康复项目的引进与实施, 缓和、补充甘肃省残疾人康复经费的短缺问题。这几年甘肃省先后通过与港方慈善机构、慈善人士及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机构的合作, 引进实施了一些残疾人康复项目,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得到了残疾人的欢迎。但是, 从项目的规模和资金的数量来说, 都很不够。我们应该在保留、引进过去项目的基础上, 扩大项目引进范围和力度, 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实惠。

3根据甘肃省农村的具体实际, 走出符合本省特点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不富裕是甘肃农村的基本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让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方便快捷的康复服务, 这是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客观地讲, 现在各基层残联通过康复机构的建设, 配置了一些康复设备, 这从康复示范及指导作用来讲, 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通便利的城区康复服务的辐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但在山区有许多残疾人因身体及经济的原因, 不可能长时间地离开他的居住地去进行康复训练, 解决他们的康复需求只能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去年, 笔者曾去甘肃的会宁县帮助实施香港嘉道理社区康复项目,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会宁县通过民政、卫生、教育多部门的联动, 培训县、乡、村三级康复骨干, 建立了以县康复中心为龙头的县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又通过乡、村、社 (康复员、村医、社长或家属) 的二级培训将具体工作直接落实到了残疾人的身上, 使残疾人的康复落在了实处。同时, 对部分现有条件下不能满足康复需求的残疾人, 又反过来通过社、村、乡、县逐级转介, 使问题得以解决。会宁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村情社情家情, 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通过帮助残疾人制做简宜的康复训练器具, 制定训练方案, 教会残疾人一种方法, 给残疾人灌输一种理念, 使他们自信、自立, 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甘肃省的其他县区不一定实用, 但它对甘肃省残疾人康复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创造健康向上的康复环境

在农村, 由于认识水平及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人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了解不多, 对残疾人不理解, 甚至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使许多残疾人因为残疾而自卑, 失去了康复的信心和勇气。因此, 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环境, 对残疾人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具体的扶残助残行动, 通过残疾人康复知识的普及, 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理解、帮助、关爱、支持残疾人的社会新风尚,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残疾人康复并进而回归主流社会, 提供文明、健康的生存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芸哲, 张忠家, 孙艳, 等.PSW12型动力水龙头装置研制[J].石油矿场机械, 2011, 40 (5) :59-61.

[2]孙娟.SL675型高压重载水龙头设计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 2010, 39 (4) :74-76.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3

关键词: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5-02

我国第一个残疾人康复机构是于1988年落成的,同年,残疾人事业也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从那时开始,残疾人康复机构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并认可。为了能够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残疾人康复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与应用,找出当前我国康复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机构建设经验,对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一、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现状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残疾人康复机构担负着对伤病者和残疾者在身体功能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进行康复医治、训练的任务,所运用的康复医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基础科学、临床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跨科性的综合学科。通过治疗与训练使残疾人能够按其弱能程度,充分发挥其体力、智力及社交能力,使只有部分的器官和组织的残疾患者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完全残废使身体留有的功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起步较晚,虽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康复事业发展思路与模式已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模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康复机构的供需不平衡,很多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康复机构的建设与新的卫生、医疗体制不相配,没有实现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社会报制度改革的对接;其次,康复机构中的组织管理模式还未健全,需要制定更多的标准与规范;再次,康复机构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社会与高校中具有康复专业知识的人才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事业人才需求;最后,社区康复并没有完全与农村卫生保健机构与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相融合,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残疾预防工作也未提上相关议程。

二、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建设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硬件投资。规章制度是规范残疾人康复机构各方面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才能促使残疾人康复机构走向正规化发展道路。康复机构应将制定完毕的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发放至每一个员工的手中,督促所有员工积极、认真学习规章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并严格落实其中的各个条款,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康复机构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同时,也要加强对硬件资源的投资与建设,大力筹集资金,并将其投入到购买医疗楼、手术室、手术台、医疗设备等,大力提升康复机构的服务功能与硬件水平。

(二)正确处理康复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康复工作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唯有加强康复机构的建设、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建立健全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事业网络。首先,要大力加强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与康复机构的建设,并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康复网络;其次,要以省级、市级康复机构为龙头,实现对县级、乡级、村级康复工作服务点的建设,形成以省为单位的地区康复网络,并组织专业人员进入农村流动康复工作服务点进行工作指导与康复服务;最后,要正确处理康复工作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将康复工作纳入到农村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范畴中,同时开展更多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按摩、推拿、针灸等的相关康复服务,以满足残疾人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加大对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的康复事业正处于起步时期,尤其是在农村、山区等地,由于对康复专业知识认识较少,并缺少相关的专业器材与技术,使康复机构建设得到阻碍。因此,首先要从长远发展入手,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康复人员福安,对于农村的康复人员选拔,应结合乡村医疗改革制度,选择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技能考试合格的、由相关卫生部门认定并发放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人员,并且对现有的康复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得到大力提升;其次,要加大对康复工作的宣传力度,定期开设康复培训班,发放康复资料,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加入到社会健康教育中,对社会各界人员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使人们能够掌握基本、简单的康复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早期疾病,并尽早治疗。

(四)提升康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康复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相同,唯有加强核心科室建设才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因此,残疾人康复机构应从众多科室中根据供康复需求发展重点科室,并在资金与人员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建立重点科室,使其实现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并通过重点科室的方法实现整个康复机构竞争力的提升,增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残疾人康复结构可以与省级、市级的重点医院结合,将一些重点科室的主管院长与科主任组织到一起,定期进行康复相关的专业沙龙,使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康复机构建设中,为康复机构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并且定期举行友谊活动,展现康复机构的专业实力与工作热情,使其他综合医院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康复与康复机构。提升康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康复技术水平的提升。“八五”以来,国家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白内障复明、聋儿康复、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假肢装配、康复训练服务等康复项目,残疾人康复机构应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拓展业务领域,锻炼康复队伍。如通过承担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使骨科的矫治手术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承担的假肢项目使假肢装配技术得到快速提升,等等。

三、结束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复机构建设是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残疾人通往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康复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残疾人加入到社会发展中来,并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虽然帮助的是一部分残疾人士,但是却使更多的家庭得到了幸福与安康。因此,我们应在康复工作中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康复观念与思想,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來看待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并用扎实、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残疾人康复工作,为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思路,为我国残疾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康复机构。

参考文献:

[1]姚志贤.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的回顾与探讨[J].残疾人研究,2013,01:64-68.

[2]程军,密忠祥,崔志茹,刘菲,王葆华,黄秋晨,周小跃,鲍雯.我国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2012,06:5-8.

[3]李建军,杨明亮,王方永,卫波,武亮,高峰.我国康复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081-108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发布《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J].城市规划通讯,2013,21:13.

[5]艾诚.以更新的面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综述[J].中国残疾人,2011,02:19-21.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4

沈西残工委发〔2010〕8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完善铁西区康复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现将铁西区康复工作考核细则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落实。

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2010年12月27日

沈阳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铁西区康复工作考核细则

(分值和目标要求)街道和社区职责(33分)

1、思想重视,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纳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工作考核目标。成立组织管理网络,建立规章制度,街道设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配备康复协调员1名,积极开展工作(7分)

2、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建立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康复活动站、日间照料站、工疗站),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提供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8分)

3、根据残疾人在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改造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3分)

4、入户筛查,摸请底数,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作好工作记录,有需求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社区达到100%,村达85%。(10分)

5、为社区内残疾人及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普及读物(2分)

6、残疾人及亲友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3分)基本要求:

1、康复活动站门前挂“XX社区(村)残疾人康复活动站”标识牌

2、有工作制度,由社区康复协调员负责管理

3、室内有康复工作示板,内容包括《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家庭康复点一览表》、《康复员职责》、《康复服务内容》

4、配备康复器材和辅助用具(可自制),小件器具可租赁

5、有康复普及读物、康复宣传板、康复知识挂图和宣传材料

6、有场地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工疗、娱疗、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知识技能培训、工疗、娱疗、心理疏导要挂牌、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7、有场地提供日间照料、转介等康复服务。(日间照料要挂牌,有规章制度)

8、有康复活动、训练记录及其他工作记录

9、档案表卡: ⑴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 ⑵转诊、转介服务档案 ⑶康复资源一览表(4)康复知识普及档案

(5)残疾人辅助器具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租借登记表(6)精神病防治康复统一工作表卡

10、人员要求

⑴康复管理员,由街道(乡镇)的残联助理(残联理事长)担任,负责组织管理所辖区域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各社区康复管理员和协调员的日常工作,组织辖区内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完成上级下达的康复工作任务,协调建立残疾人康复站、活动站等设施,协调、组织辖区内有关部门、人员为残疾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及相应支持

⑵社区康复管理员,由社区负责人担当。负责本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协调、组织辖区内有关部门、人员为残疾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务,管理、指导康复协调员日常工作,协助康复协调员填写各种表卡档案

⑶社区康复协调员,有社区残联专干担任,负责协调和具体落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会同康复员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掌握残疾人总数,各类残疾人数,有康复需求残疾人数,建立康复服务档案,与残疾人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康复技术人员制定残疾人康复计划,与社区康复员建立良好关系,了解残疾人康复训练方案,协调、组织辖区内有关部门、人员为残疾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及相应支持,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信息和全面康复转介服务,评估训练效果,作好服务记录

11、应填表卡

⑴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会同康复员填写)⑵转诊、转介服务档案

(3)康复知识普及档案(协助服务人员填写)

(4)残疾人辅助器具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租借登记表

(5)精神病防治康复统一工作表卡(协助精神科医生填写)残联职责(32分)

1、制定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领导小组,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制定社区康复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关系,指导街道、社区开展康复服务工作(10分)

2、成立区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3分)

3、配备经济适用、便于社区和家庭使用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康复知识普及读物(4分)

4、完成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助视器验配、假肢装配、聋儿语训等任务,组织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12分)

5、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康复协调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2分)

6、落实工作经费,并全部用于社区康复相关工作(1分)卫生部门职责(35分)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康复室(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个体诊所),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发挥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基层指导、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作用。(8分)

2、入户进行残疾筛查、诊断,早期发现各类残疾人,掌握社区内残疾人需求。对需要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建立医疗康复训练档案,如肢体、智力、脑瘫、视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或转介服务档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入户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建立家庭康复点(社区站最少2个;中心站最少4个)。对社区内复杂疑难的患者转介到上级医疗部门或专门康复机构。(22分)

3、指导精神病人合理用药,精神病人监护率达到95%,组织精神病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2分)

4、为残疾人及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1分)

5、残疾人及亲友对康复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2分)基本要求:

1、康复站(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个体诊所)门前挂“XX社区(村)残疾人康复站”标识牌

2、具有区残联和卫生部门核发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营业执照》

3、残疾人康复融入基层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有“康复服务”,工作对象有“残疾人”字样。

4、室内墙上有《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及家庭康复点一览表》、《康复员职责》、《康复服务内容》以及康复知识挂图。

5、配备康复器材和辅助用具(可自制),小件器具可租赁。

6、有康复普及读物、康复宣传板、康复知识挂图和宣传材料

7、档案表卡

⑴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 ⑵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⑶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⑷转诊、转介服务档案 ⑸康复资源一览表 ⑹康复服务日志 ⑺康复知识普及档案

⑻残疾人辅助器具及康复知识普及读物租借登记表

8、人员要求

⑴康复指导员,由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全科医生担任。负责指导辖区内各社区康复员的日常工作,为社区康复员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解决技术难题。协助街道康复管理员组织辖区内各康复员和康复协调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和残疾筛查。在街道康复管理员和社区康复协调员的组织下对残疾人及亲友开展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教育。对残疾人进行训练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康复员建立家庭康复点或家庭病床。

应填表卡: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⑵社区康复员,由社区康复站内即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担当。负责会同康复协调员调查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进行残疾筛查,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总数,协助社区康复协调员连里康复服务档案。与康复指导员共同对采纳级任进行功能评定。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指导社区康复协调员,组织精神病人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他康复活动。为残疾人及亲友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9、应填表卡:

⑴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会同康复协调员填写),⑵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会同康复指导员共同填写)⑶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会同康复指导员共同写)⑷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会同康复指导员共同写)⑸转诊、转介服务档案 ⑹康复资源一览表 ⑺康复服务日志 ⑻康复知识普及档案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5

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

赵小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得到拓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带来了福音,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2010]19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残疾人工作的中心点,也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点。由于残疾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等特点,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融入政府大盘,争取资源,用足政策,要动员社会、社区力量共同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省各类残疾人221.1万人,约占总人口比例6.25%。其中视力残疾35.6万人,占16.1%;听力残疾61.3万人,占27.7%;言语残疾2.7万人,占1.2%;肢体残疾49.9万人,占22.6%;智力残疾19.1万人,占8.6%;精神残疾16.3万人,占7.4%;多重残疾36.2万人,占16.4%。残疾等级为一级的32.5万人,二级的24.9万人,三级的60.3万人,四级的103.4万人。一二级为重度残疾,57.4万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6.0%;三四级为中度和轻度残疾,163.7万人,占74.0%。全省残疾人口中,0—6岁残疾儿童4.5万人,占2.1%,7—24岁青少年残疾人17.9万人,占8.1%,25—59岁青壮年残疾人67.3万人,占30.4%,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131.4万人,占59.4%。

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表统计推算,从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持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1.1%。62.5%的残疾人需要医疗服务与救助,但仅有20.75%得到了服务; 57.09%的贫困残疾人需要救助与扶持,但仅有14.93%得到扶持;38.57%的残疾人需要辅助器具,但仅有5.24%得到服务;22.48%残疾人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但仅有7.61%得到服务;17.93%的残疾人需要生活服务,但仅有5.55%得到服务。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基本情况

自1988年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各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省、市、县残联下属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康复服务、辅助器具服务等事业单位;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也叫社区联络员),村(社区)康复协调员等。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

省、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残联编制数分别为40人、89人、350人、284人,实有人员总数为39人、126人、427人、999人;省、市、县残联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数分别为52人、125人、259人,实有人数为50人、114人、255人。总计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编制数1199人,实有2010人。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和服务分社,实有工作人员分别为204人、463人。总计667人。

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分别为876人、5227人。总计6103人。村(社区)设康复协调员4009人。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虽然全省残联自上而下都成立残联并建立了一支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但明显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存在越基层人员越少的情况。

从残联在职人员情况看,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89人;9个设区市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240人,平均一个设区市不足27人;84个县(市、区)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782人,平均一个县(市、区)9.3人,还不足10人;1103个乡镇(街道)残联,实有人员999人,平均一个乡镇(街道)0.9人,还不足1人。

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为2010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约为1:1100。如果按编制人数计算就更少了。

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包括残疾人服务社工作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等共计12789人。我省有12987个村(社区),平均一个村(社区)不足1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大约1:173。实际还存在残疾人服务社没有编制,工作人员可能是残联人员或残疾人专职委员兼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可能是同一个人等情况。

而且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根据省残联互联网上社区联络员管理系统统计,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7.25%,高中(含中专、技校)占26.98%,初中文化占44.33%,还有11.44%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

(二)我省已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服务机构,但覆盖面小,受益残疾人少,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省社区(村)2401个,已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982个,占社区(村)总数的82.55%,已建康复站社区1632个,占社区(本)总数的67.97%。辖区内残疾人1631299人,但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43367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6.59%,已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累计数346704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21.25%。距离2013年我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差距甚大。

全省残疾人康复机构235个,其中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机构35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11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100个,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89个,在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仅1293人。与残疾人总数22.4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比较,存在极大差距。

全省残疾人培训机构115个,全年培训残疾人22129人,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241人。

(三)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惠及残疾人的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省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制定《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7号令)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组织,都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 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根据省地税“就业保障金征缴数据库”数据,到2009年年底,全省(厦门除外)分散按比例就业单位申报覆盖率仅为35.65%,申报单位64091个,其中安置残疾人达到法定1.6%比例的单位仅1297个,占申报单位总数的2.02%;有安置但未达到1.6%比例的单位806个,占1.26%;尚有61988个单位未安置残疾人,占96.72%。申报单位中安置残疾人5408.55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其中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规定,“收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各个项目的比例应掌握在:培训费不少于50%;扶持费不少于30%;其余部分用于奖励等各项费用。” 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收取就业保障金303,656,145.88元,支出303,127,429.54元,其中培训支出19,253,129.78元,仅占当年支出总数的6.35%。

2005年6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关于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4号),2007年8月30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残联制定《福建省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的实施办法》(闽劳社文[2007]386号)提出:对具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有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低于上设区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含60%),给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但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人数仅750人。

四、社会工作借鉴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成立时对社会工作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编委会,1994)由此可见,残疾人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帮助人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非常强调培养工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情操。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一种务实性的社会工作,不仅是要解决残疾人个人问题,同时还要将残疾人群体以及社会残疾人现象作为服务和研究对象;既要解决个体残疾人、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如教育、就业、不公等问题,以及残疾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问题和影响。残疾人工作者要树立社会工作理念,借鉴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更到位和更为贴心的服务。

对残疾的认识模式不同,社会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同。残疾认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依据医疗模式,处理残疾问题的办法是福利和医疗。社会将残疾人作为需要保护、同情、怜悯的对象,通过救助使残疾人的生活善有所改善。同时尽可能通过治疗、康复帮助残疾者重建其身体功能,使其达到正常社会或某个岗位的要求。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 适的服务,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以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二是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个人(或家庭)要承担在治疗残疾过程中的痛苦。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残疾人接纳自己的残疾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

三是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疾并不必然导致障碍,只有当残疾与环境、与社会对待残疾的态度发生冲突时,残疾才构成障碍。即障碍的有无及其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是个人残疾经验与社会环境动态互动的结果。因而残疾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即残疾人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残联正着手编制《中国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其配套文件,建立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专业服务队伍和一支既懂管理、又懂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队伍。将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能力。残联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残联理事长,都应当努力成为社会工作者,掌握并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目前县级残联理事长多数来自乡镇,年轻,有魄力,有干劲,但普遍都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甚至不了解社会工作。每年的理事长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都应当加上社会工作这一课,扎实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水平。残联招聘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招聘社工专业毕业生。目前全省残联一千多人,几乎没有社工专业毕业生。而我省每年有社工专业毕业生400人左右,却但大多数因各种原因改从他业。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损失,也是残疾人事业的损失。

(二)加快培养专业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各级残联要组织动员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事业单位和残疾人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从本单位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对考试成绩优异,专业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等级实施任职资格与执业认证制度,并给予适合岗位和相应的职称和工资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三)继续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聘用和在职进修。要尽量做到每个社区(村)都至少有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残疾人工作要延伸到基层,要能够贴近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服务。要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文化和专业素质,省残联已连续两年组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福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专科、本科助学班,并给予经费补助。各级残联应鼓励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本科班在职学习和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要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提高的工资待遇,对通过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应聘为社会工作师或助理 社会工作师,工资待遇相应提高。

(四)动员社会组织力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目前我省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尚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壮大服务残疾人的专业队伍。

(五)建立高校社工实习基地。省残联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在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省肢残人协会、启能中心等实习点开展实习。各级残联应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带动提高全省残疾人工作者社工实务能力。同时让社工专业学生提早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毕业后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残疾人工作。

参考文献: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6

各县(区)残联、各康复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儿童康复机构安全工作,创造有利于广大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良好环境,现将《宿迁市6岁以下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安全工作制度》印发给你们。

请各县(区)残联切实履行对机构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督查职能,组织人员对儿童康复机构的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并就机构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各康复机构安全、正常运行。

特此通知。

(三)工作人员接收儿童时,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反映的情况、所带的物品、药品要认真记录,以防遗忘。

(四)督促家长严格按作息时间接儿童,如遇特殊情况,需提前接走儿童的,必须经工作人员允许并履行签字手续。

(五)儿童离开机构时要严格执行接收人签字制度。工作人员要帮助儿童做好准备,并亲自把儿童交给家长。如有代接儿童的,工作人员必须与家长电话确认,再由来者签字,方可将儿童接走。

三、康复训练活动安全制度

(一)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积极履行安全工作职责,确保儿童在康复治疗期间的安全。

(二)工作人员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不得在精神和身体上处罚儿童,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把儿童排斥在训练室外,或停止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

(三)训练前做好准备工作,强调安全事项,认真检查康复器材的质量安全、使用安全状况。

(四)教会儿童玩玩具的方法,使用大型玩具时要加强监护,随时纠正儿童的不安全动作。

(五)在引导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全程跟踪管理并注意儿童的身体特点,做到动静交替、时间适宜,活动前后一定要清点儿童人数。

(六)杜绝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如边缘锋利、容易破损或断裂、含有毒材料或涂料的玩具,不允许向儿童提供体积较小或豆类玩具。

入口食品的容器必须清洗和定期消毒。

(五)食堂工作人员下班前必须关闭各处电源(冰箱除外)和阀门,收拾好各种器具。

五、寄宿、午休安全制度

(一)儿童宿舍必须安全,符合居住条件,方便管理,方便儿童康复训练及生活。

(二)宿舍内严禁使用明火,禁止使用电炉、电热毯、热得快,严禁燃点蜡烛和吸烟,严禁私拉乱接电源,谨慎使用蚊香或其它灭蚊器具。

(三)机构应建立寄宿、午休儿童花名册及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并做好每日儿童寄宿、午休情况记录。定期召开寄宿儿童家长会,通报有关情况,提出相关要求。

(四)宿舍内应安排专人值班,值班工作人员要每天对宿舍进行清扫、通风,并按时关锁门窗。

六、疾病防护控制制度

(一)机构应安排专人每天对走读儿童进行相应检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摸:看儿童有无发热现象;二看: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色、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三问:了解个别儿童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如发现儿童有异常情况,应要求家长将儿童带离就医。

(二)在训期间如发现儿童患有疾病应及时救治并通知家长;如发现儿童患有严重疾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及时通知家长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四)抓好卫生管理和卫生督查工作,严防食物中毒和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

九、安全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一)机构要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实用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适时演练。

(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按照“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在稳妥可靠的前提下,果断处置。

(三)事故发生时,当事人要立即向机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机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通知有关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事故发生后,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妥善处理,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事故处理后要及时查明原因并连同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主管部门。

(五)安全事故的上报不得有隐瞒、包庇、侥幸心理,严防事态蔓延和扩大。

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一)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明确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制度。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篇7

一、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建设

宿迁市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为托养中心) 建成于2014年年底, 中心占地0.429 33公顷, 主体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有200张床位。运营方式采用公办民营的形式, 配有餐厅、厨房、洗衣房、医疗中心、康复理疗室、多感官训练及庇护性就业劳动场所等服务区。2014年12月15日, 第一批90位残疾人入驻宿迁市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托养中心按照可自理、轻度不可自理、中度不可自理及重度不可自理对托养对象进行了分类, 其有26位可自理残疾人, 其他64位均为不同程度的不可自理人员。

二、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

1. 护理服务。

日常生活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卫生、饮食、行动与家务四个方面的日常生活行为, 其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提供经常性或实质性的帮助。按照托养中心托养服务的规定, 护理人员与不同服务对象的比例应为:专人护理是1∶2;全护理是1∶3;半护理是1∶5;自理是1∶20。

轻度不可自理主要是后天造成的残疾, 包括听障、肢体残疾和轻度的大脑发育不良, 护理员每天早晨督促这些人员整理内务,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度不可自理主要是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 大脑发育不良导致他们很难自理, 护理员协助这部分人保持衣物和被褥的整洁卫生, 帮助他们整理内务, 指导他们定期换洗贴身内衣, 护工定期帮助他们理发、修剪指 (趾) 甲等。重度不可自理人员主要是多重残疾者, 其不仅肢体上存在障碍且在智力、精神上也存在缺陷, 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护理员每天帮助他们完成起床、穿衣、洗漱、就寝与就餐等基本生活, 护工要定期组织他们沐浴, 通常夏天隔日沐浴一次, 冬天一周两次。

2. 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为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人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 按时提供康复训练, 帮助智力残疾者开发智力, 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托养中心配有基本的智力开发器材, 康复理疗师在护理员的协同下, 通过拼图、积木、做游戏和情景互动等方式, 帮助智力残疾者开发大脑, 认识更多的事物, 加强交流能力;帮助肢体残疾者制定训练计划, 加强体育锻炼, 专业康复训练室配有磁控带座椭圆机、磁控健身车、下肢功率车与五站综合训练机等器材, 每天由护理员组织肢体残疾者分批次进行一个小时的康复训练, 上午两批, 下午三批;护理员按照计划指导托养对象进行康复训练, 训练内容有肢体协调、肌肉功能、关节活动、姿势矫正等, 帮助改善肢体残疾人的身体机能。

每天早晨护理员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半小时的早锻炼, 早锻炼主要是手语操“感恩的心”“爱的奉献”和“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也有专业的“残疾人广播体操”, 晨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服务对象的身体状态。每天下午由护理员和护工协助90位长期托养服务的人员进行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 包括跳绳、慢跑、球类运动等。

3. 教育服务。

托养中心对服务对象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交礼仪与沟通交流等基本能力提供培训与教育。托养中心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普通教育的方式、适宜的教育场所和作业训练场所。并制定课程表, 长期配备教师, 向智力和精神残疾者提供基础教育。上午课程由教师指导学员识字、算数、社交礼仪和生活实践等的培训;下午课程由9名护理员提供体育课、音乐课、影视欣赏等课程。

每周六, 专业老师为学员解答语文知识、数学知识;每周日, 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帮助学员掌握知识, 巩固知识。托养中心为服务对象建立日常教育培训档案, 记录他们的日常表现和取得的进步, 便于及时调整课程。托养中心定期邀请宿迁学院的老师、志愿者为服务对象进行授课, 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生活实践和沟通交流等。

4. 劳动技能培训。

托养中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帮助残疾人成为合格的就业创业劳动者。托养中心为服务对象开设就业技能培训班, 提供庇护工场进行劳动生产。培训班按季度每年分四期, 主要针对生活能自理和基本能自理的残疾人员, 每期有20~30名学员。提供的技能培训有:厨师培训、盲人按摩、淘宝创业与SYB创业培训等。厨师培训由宿迁特殊教育提供场所和教师, 盲人按摩、淘宝创业和SYB创业培训等都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邀请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托养中心向服务对象提供庇护工场, 其主要针对26位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托养对象。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系厂家, 向其提供电子绕线加工、手工编珠和碗盘贴花等工作, 厂家下订单, 约定时间进行回收, 并支付工资。从事碗盘贴花的26位托养对象, 每天完成至少7 000个贴花, 一个月完成近20万个贴花的工作量, 合格率达99.7%。一个合格品可挣0.1元, 人均收入超过700元, 多劳多得, 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工作积极性相当高。

5. 医疗服务。

托养中心的医疗服务主要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及日常药物发放等工作。托养中心配有执业医生1位, 护士9位, 执业医生和护理人员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联合查房巡诊。医务室每周对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常规体检, 包括测量血压、体温和体重等方面, 保证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对生病服务对象, 提供专人护理, 护理员为服务对象进行照看工作, 帮助其改善病情;执业医生每天进行查房问诊, 询问患者病情, 及时了解情况;对病情反复或加重者, 及时联系其家人, 采取应对措施, 有必要时转移至医院进行治疗。

护理员做好药品的代发代管工作。服务对象办理托管时, 若需要服用医疗药品, 应由其监护人递交委托书, 提供病历和基本病情说明;护理员提供药品时, 应查阅、核对服务对象的就诊病历卡、处方单等, 按照医嘱执行, 避免出现错误;医疗药品由医务室保管, 避免丢失、损坏和过期失效;护理员做好督促、协助工作, 督促服务对象按医嘱服药, 对精神类药物, 实施严格监控。

6.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出发, 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 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托养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由护理员负责, 服务对象主要是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员。护理员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服务, 提高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提高服务对象融入社会的能力。护理员每天提供至少15分钟的时间与服务对象进行对话沟通, 及时交流信息, 获知服务对象的心理情况。托养中心开设同类别残疾人活动室, 为服务对象提供交流场所, 满足服务对象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需求。

同时, 托养中心定期举行书法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 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开展各类讲座、播放影视剧作和阅读及网络浏览报刊、图书等活动。托养中心多次组织服务对象到“三台山森林公园”“古黄河水景公园”和“骆马湖”等景点, 以及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 帮助服务对象放松心情、融入社会。

三、当前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托养服务制度不完善, 服务内容不规范。

克服托养服务存在的不足, 关键是要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托养中心运营以来, 虽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如工作制度、奖罚制度, 但对六大服务项目, 没有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 提供的服务缺乏考核反馈机制, 相关训练制度规范也没有明确成文, 只是简单的注意事项;针对托养服务对象也没有一套合理的制度规范, 对遇到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口头警告, 没有完善的组织纪律来约束托养对象的行为规范等, 无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服务对象, 在服务规范化上仍需提高。

2. 人才短缺,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人才短缺是托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托养中心共有28位工作人员。其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是9名护理员, 21名康复理疗师, 1名教师和1名医生。康复服务只有一位康复理疗师, 主要负责智力残疾者的康复工作, 而精神残疾人和肢体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主要由9名护理员兼职。教育服务也只有一位教师, 有时会请志愿服务组织的人员来兼职;劳动技能培训方面, 托养中心目前没有服务人员, 主要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邀请相关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培训;医疗服务配有一位职业医生, 护士也是由护理员兼职, 且没有与正规的医院进行合作, 难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方面更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也是由护理员提供服务。

3.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可持续发展困难。

目前托养中心的运行主要以政府拨款形式和残疾人负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政府每年财政拨款110万元, 按实际托养服务人数每人补贴8 000元, 财政拨款资金主要用于日常护理、食宿、医疗康复、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和工作人员工资等方面。服务对象只缴纳生活费用500元/月。社会捐助、爱心人士捐助、企事业单位捐赠等方面都较少。托养中心在运营初期, 支出多于收入, 经过努力, 收支逐渐向平衡发展, 但支出仍高于收入, 收支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4. 残疾人托养意向不足, 规模效益差。

2014年宿迁市残疾人联合会聘请第三方做了一份关于残疾人托养意愿的调查活动。在所调查的663个有效数据中, 有12.1%的人选择寄宿托养, 6.9%的人有日托的意愿, 81%的人倾向于居家安养, 且残疾人的家庭人员比较倾向于将残疾人留在家中自己照料。在短期内无法摆脱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 且多数人对托养服务不是特别了解, 大都选择观望的态度。同时被托养的残疾人还需缴纳500元/月的托养费用, 这是很多农村残疾人的家庭无法支付的。这种从传统观念到现实的资金压力使目前的托养中心难以运转, 致使能容纳200人的托养中心到目前为止仅入住90人。

参考文献

[1]郝君富, 李心愉.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经济影响与启示[J].人口学刊, 2014 (2) .

[2]宿迁市残疾人联合会.宿迁市2015年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 (试行) [S].2015

[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饮用水水源保护标准下一篇:小学生诵读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