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2024-04-18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精选7篇)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篇1

关键词:导学讨论式;课堂引导;思维领悟

“导学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校在课题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注重导、悟、议、练和结的有机结合。其中的“导”,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引了方向,化解了课堂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悟”这一环节承前启后,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和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行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较之以往在对学生的培养的方向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试题命题上也有体现,明显降低了计算的能力要求,提高了生活、生产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不仅注重对学生授之于鱼,更重视授之于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

实施化学课堂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在课堂过程中努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悟源于导

“学而不思则罔。”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多让学生思考领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面对不同程度的问题或新知,学生的悟不外乎是“自悟”和在教师启发下的思考领悟。“自悟”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进行自学,完成后稍加以问题辨析完善理解即可。案例一:学习“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时,学生找出课本有关阐述浏览就能理解。附上诸如盐水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等的问题就已经能让学生对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有一个比较具体化的认识。

以上案例中,完成溶质溶剂概念的大致框架认识后,抛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将少量花生油加到汽油中去,发现两者能很均一稳定地混合在一起,这时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医院里常常将少量的水和较多量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溶液里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剂?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逐层深化概念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归纳出有水存在时和两种液体一多一少时这些情况下溶质、溶剂的划分。

二、悟源于疑

学习过程中有些概念并不完善,要加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案例二:学习“盐的定义”时,课本阐述的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翻开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让学生思考表中的NH4Cl、NH4NO3等是属于酸碱盐的哪一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学生认为是酸,因为当中NH4+与H+有可能类似,有学生认为不是酸,NH4+就是NH4+,H+就是H+,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构上的一点不同会带来性质上的巨大差别。也有学生认为是盐,但又很快遭到反对,理由是根据盐的概念判断,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NH4Cl、NH4NO3等物质当中没有金属离子,所以不是盐。讨论过后又在课本上找不到很好的理论依据,请求教师解释。解释从NH4+的中文“铵”字切入,金字边的铵,非气字头的氨。铵根是一个原子团,其离子具有类似金属离子的性质,所以铵根和酸根结合的物质属于盐。

在课堂上要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领悟,除了学生要肯思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难度的导入符合该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建立一样的知识架构,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整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大多数学生有信心思考,带动班级学习气氛。

2.把握社会舆论,紧抓最佳时机,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

当年流感盛行,让学生认识达菲;当年毒奶粉事件,让学生认识三聚氰胺;当年健美猪事件,让学生认识瘦肉精。这些都大大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就在身边,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学习热情。认识完舆论事件和相关物质后,可以马上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去思考一些枯燥的问题——如何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后还可以顺着这些话题,让学生明白三聚氰胺是如何在牛奶的蛋白含量检测中瞒天过海的。

3.注重迁移,回归生活

学习“水的净化”时,会学到过滤。但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关系,有不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被动的,仅仅知道用滤纸漏斗等对浑浊河水进行的操作方法是过滤,却不知道洗菜盘下水口的格筛所起的作用也属于过滤。有一年的中考模拟题有过类似茶叶、菜叶与水分离是什么原理的试题,竟将近一半学生答错。由此可见,课堂中若不注重知识迁移,多感悟身边事物,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知识。

4.引入矛盾,激起头脑风暴式的探讨

我们实际生活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是只有单纯的对或错的两个对立面,所以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塑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是好是坏?这些问题难度低,可参与度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大胆发言,然后从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思考结果之间领悟该问题的真谛。

5.开展问题探究时多拓展,以点带面

单一问题的探究,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就比较广,而且往往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现在中考试题中,实验探究题就是从这个方向设计的。比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题中,如何证明酸碱会反应本身就让学生感到比较犯难,因为多数酸碱直接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回顾CO2和水的反应是借助石蕊显色从而得以证明的,在这个问题上添加怎样的试剂才能使反应有看得见的变化?然后拓展引入如何通过实验证明酚酞变为无色后,酸的添加量是恰好的还是过量的。

总之,导和悟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直接体现,它决定了教学环节的方向和基调,也决定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才能使学生既收获到“鱼”,也收获到“渔”。

参考文献: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篇2

一、创境生情

可利用挂图入境激情。如苏教版一年级下 册《蚂蚁和 蝈蝈》, 教学“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段时,如何让学生体会蚂蚁享受勤劳换来的幸福与满足,蝈蝈体验懒惰带来的痛苦与后悔?可以巧用插图:

师:一个“躺”字不足以表现蚂蚁的幸福与满足,一个“又冷又饿”也不能表现蝈蝈的痛苦与后悔。下面我要带同学们到他们的家中去看一看他们都是怎样过冬的? (引导学生看插图)

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发言中都表示蝈蝈们在后悔,并且决定来年一定要向蚂蚁们学习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中不难看出他们已深入文本。

巧设导语创设情感基调。如教学《海伦·凯勒》,为了让学生快速走进海伦·凯勒一 岁半时遭 受的双目 失明、双耳失聪的天大不幸,我并没有直接引入课题,而是与学生进行一番轻松对话。

师:今天的温度才让我感受到春天的脚步的确近了,我想用不了几天我们周围就会焕然一新,你能用学过的字、词、句帮我提前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春景图吗?

当学生陶醉在这有声有色的世界里时,我把话题一转:假如你突然看不见,听不到了,你会怎么样?

师:我只是说假如,你们就受不了了,可是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海伦·凯勒。 (学生齐读课题)

师:打开课本看看她是如何走完她这艰难曲折的一生的!

……

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怎能不走进文中,不钻进人物内心呢?

二、心境入情

文本意思表达与情感抒发是息息相关的,学生不理解大意,就无法领悟情感。为此,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推敲文字,增强语感,引导学生面对一行行文字有敏锐的语感和大胆想象力。教学《少年王勃》:

师:学了这篇课文,王勃为什么写文章时能“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他的文思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课文中说,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

师:“凝望”是什么意思?

生:凝望就是目不转睛地看。

师:王勃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看?

生:因为江上美丽的景色把他迷住了。

师:请同学们把王勃看到的美丽的景色朗读一下。

(生朗读“远处,……”)

师:王勃站在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

生:不是,他还“边看边想”。

师:“边看边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王勃一边看着江上美丽的景色,一边想着怎样才能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

师:如果只看不想怎么样?“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生:他就不可能“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

师:在课文中的意思呢?

生:王勃在写文章之前已经想好写什么、怎样写。

师: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王勃写文章的速度非常快,但文章写得好不好呢?你怎么知道的?

生:好。阎都督听人读了他的文章,“忍不住拍案叫绝”。

师:我们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呢?

生:王勃面对江上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我们有时面对美丽的景色是从不留心。

师:可见,要在写作文时也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的好文章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美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教师讲课的语言应避免平铺直叙,要从情出发,入情入境,该豪放处即豪放,须低沉处应低沉,才能让浓郁的情感流入学生的心田。

三、设境融情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导学方案设计 篇3

【关键词】学习 学生 初中物理 兴趣 教师 实验

我们多年的不断探讨中,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案,即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案来突破存在的难点。

一、场景导学

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方法和思路的诱导,那将是一个无形的巨大损失和错误。具体教学时,教师都要精心诱导学生领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方案,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基础。

以“八年级第二章 第一节 动与静” 为例。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与研究运动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子改变则称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可以说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是静止的,那这与学生们脑呆瓜里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相互矛盾。在他们的认识里,窗外飞舞的蝴蝶是运动的,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是静止的,如何解决矛盾呢?在这里,我们设计这样的一个场景来诱导他们思考:“视频中:一辆停在站台的列车中有2个孩子,小女孩脸朝站台,小男孩脸朝窗外的另一辆列车,一会儿后窗外的列车开动,小男孩会认为自己的列车动了起来,发出列车终于启动了,但小女孩说没有动,谁对谁错呢?”看完视频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视频中小女孩说火车根本没有动的,是静止的,而坐在同一辆火车中的小男孩说火车是运动的。你说他们俩谁说的对了?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之后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个视频让同学们自己来分析,

他们两个都说得对。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小明说火车是静止的,是选择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火车是静止的。小华说火车是运动的,是选择窗外运行的火车为参照物,他们坐的火车相对于窗外运行的火车的位置有改变,所以说火车是运动的。

接着我们将结合生活中常碰到的场景来再次的引导分析。例如:老师抱着物理课本在教室里面走动,问同学们,老师手中的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然后再进行分析说明。这样本节课的难点就可以轻松破解。

二、实验导学

之前,我们组的一位老师就开了一次全校的骨干教师公开课,他当时选的课题是“阿基米德原理” 这节课的内容是这样的: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2、进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我取其中: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这一知识点为例子:我们是设置以下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A、将鸡蛋投入桌子上的装淡水的杯中,我们观察到 。

B、当往水中慢慢加盐,并不停地搅拌,最后我们将观察到 。

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并得出结论。

在实验中,他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加盐后,鸡蛋浮起来了,也就说液体的密度变大了,浮力变大了,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有很多老师都有去听课,当时座在后面的我听到了一些老师说,当物理老师真好,可以有实验做,可以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如此,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是一种五官并用的,全身心参与的体验形式,有些自然科学的学习必须与实验为基础,这是一种规律。我们通过开展探索性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同时通过实验告诉学生要实事求是,事实胜于雄辩。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瓶瓶罐罐做实验,物理老师们经常会主动的到医务室拿些废弃的针筒、药瓶,还有早餐吃后留下的吸管等为器材,与学生一起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例如:在上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时候,我可以随手找几个东西,如喝水的茶杯,空矿泉水瓶,三角板等,然后让学生闭上双眼,当我敲击任意一个东西的时候,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们自然情绪高昂。

三、类比导学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些东西不知道它的特点是触碰不得的,例如电,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电,那么电是什么?电线里的电是怎么一回事?如此陌生。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以电流有些相识点的水流做类比。

所以我们设置以下几个问答:

问题一:什么是水流 答:水分子的定向移动

问题二: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定向移动 答:水往低处流,水发生定向移动的条件是要有水位差即水压。

类比水流,电在电线里面流动好比如水在水管里流动

问题一:什么是电流 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问题二:电荷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定向移动 答: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条件是要有电位差即电压。这样,在认识水流的基础上去认识电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结论:我们也感觉到了,导学案有以下的几个作用:1,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它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2,它是学生学习的随堂笔记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备份材料,可以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供第二次记忆。3,它是学生课后复习的必备材料,通过导读提纲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回顾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反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编写,我们应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有效提高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要求,设计不同的导学方案,方能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1]景有龙.初中物理启蒙教育方法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设计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21-01

一节课有怎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的进行课堂导入设计,运用一些教学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扮演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情境导课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和问题都是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素材被引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中去的,被选用的教学素材要富有生活性,使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而不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从而提高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素材的选择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探究和学习。当学生被置于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就会被激发出无限的潜力和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暑假放假期间,爸爸妈妈准备带一家人去旅行,到旅行社咨询旅游价格,A社的优惠条件是,购买一张全价票,其他的票可以半价;B社的优惠条件是购买团购票,可以打7折,问题是打折之后每张票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哪家旅行社更加合算。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再如,对学生进行查对数表的讲解时,可以对学生提问,如果一张纸足够大,将其对折32次,厚度大概有多少: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猜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列式计算: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62mm,将其对折 32 次后的厚度为 0.062×232mm。教师在教导学生进行数表查对后,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通过这样的教课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导课设计

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来,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对产生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直线的讲解之前,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平坦的路上扔出一块肉骨头,一只小狗为了吃到骨头,是应该跑直线过去,还是应该绕路跑过去。学生不假思索就会说,直接就跑过去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入直线的定义,并对学生说明直线的特性: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最短,然后将学生带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去。又如,对学生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直观的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自己就动手操作,自己剪出一个三角形,并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出来,将剪出来的三个内角进行拼接,就会发现刚好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就可以和容易发现相应的数学定理,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设问导课设计

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善于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从自己的好奇心和疑问开始启发的。教师对于教学适当的提出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交流,但是要注意保证提出的问题难度要保持适度。对于提出的问题设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定,要把握课堂的整体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推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圆的讲解时,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就会回答:“圆形的,”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提问:“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不能是三角形、四边形的吗?”学生就会回答,不行,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可不可以做成椭圆形的,就会引发学生的一定的思考,最后提问,为什么圆形车轮就能平稳前进。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就可以得出最终要讲的课堂内容,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车轮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由此就可以得出圆的结论,将学生带入到对于圆的学习之中去。

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课堂导入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者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改革逐渐深入,而数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场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霞芹.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14.硕士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导和悟论文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导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16-02

写文章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同样,导课也要有个好的开场白,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学生还处在课前活动的兴奋状态,很难自觉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导入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兴奋引导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新内容的教授做好铺垫,从而产生好的课堂效果。课堂上导课的方法有很多,我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研讨和提炼,谈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课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式。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一话题,我在上课时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Today well 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 First lets know about some transportation.并出示画有自行车、小轿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等图片,待学生熟悉这几种交通后,立马与他们展开对话:

T: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S1?

S1: 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ike.

T: 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S2?

S2: 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us.

T: How about you, S3?

S3: ------------

通过直奔主题,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掌握起来较轻松。

二、谈话式导入

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教师通过跟学生的轻松交谈自然地过渡到课堂内容和主题上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课方法。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谈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如教授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这一话题,就可以利用谈话导入:

T:What are you doing now, S1?

S1: Im having class now.

T: What is he doing now,S2?

S2: He is taking English class.

T: OK, what were you doing at 8:00 p.m. yesterday? S3?

S3: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T: Wonderful! 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选择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较为贴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愿意幻想﹑积极参与的特点。利用故事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听力,激发学习兴趣。如 教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1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B Reading He Lost His Arm But Still Climbing 这一话题时便可以采取讲故事导入法。The teacher says to the students:” In our life, there are many accidents or problems happened every day, maybe you will meet on the streets, or when you do sports. What will you do when these accidents or problems happened…Today well learn a person called Aron Ralston, he likes mountain climbing quite a lot.…”然后教師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照片或图片,学生的情绪在听了老师的话和看了图片之后,往往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在接着讲述 Aron Ralston 的生平和事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人物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从内心感受到 Aron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那种强大的精神意志和力量。

四、创设情境导课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课件、音乐、语言、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入特定的氛围,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例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时,一位同事直接戴上了帽子,系上围裙开始当起服务员来。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去接触语言、感知语言并运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五、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将学生引入话题的又一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成效。如何在导入课堂之际就让学生明白教学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我常采用轻松﹑自然地提问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T: Did you go to the zoo?

What did you see ?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What animal do you want to see?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m?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引出koala, tiger, elephant, dolphin, cute, smart等新词汇。

六、温故导入法

回顾旧知识是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从复习开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地引到新的教学内容上来。著名教育家巴甫洛夫说过:“认识新问题都是从旧知识发展而来。” 这也符合知识迁移理论。在教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这一话题时,我首先用学过的表示建议的句型Shall we----?/Lets----./Would you like-----? /How about----?与学生做PAIRWORK。学生与我对答如流。此时我乘胜追击引出同样能表达建议的句型 Why dont you--? 并引导学生作出相应的回答。同时还用同义句型Why not---?作替换操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自然、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带入情景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设计一个有意义的、精彩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够使英语课堂声情并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鹏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 胡书兵.也谈课堂教学的导入[J/OL].ZhongyuCan,199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导入;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新课的导入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结合教师的自身素质灵活多样的加以利用,才能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因此,我针对小学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导课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奇山秀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父子俩,姓龙,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起来也非常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死逼着父子俩连夜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们搜刮完了,不要闹饥荒,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在这里的岩洞里,因没有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名垂千古。

二、温故导课法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温习旧课,达到启发新知的效果。如教学《燕子》一课,上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背出我们学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学生一下子就背出了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只不过它写的是春天的一种活泼机灵的小动物,请同学们翻到第一课大声齐读课题,同时教师板书,进入了新课。

三、歌曲导入法

即在讲课前创设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氛围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播放歌曲《南泥湾》激趣: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延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有关延安的资料。教师讲述:延安——革命的胜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延安,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各地进步青年纷纷投奔延安……从而导入新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四、猜谜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形式,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新课。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由谜语导入对“落花生”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

五、情景导课法

教师要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或课堂环境的布置等来创设。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我先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这首动听的歌曲,接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起学生在情景中欣赏,然后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植树老爷爷是谁?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让邓小平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六、比较导课法

教师用现学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比较,从而导入新课。比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先出示课件: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问学生描写的是哪种鸟?学生齐答:燕子。再出示课件:一双红色的小爪子,头上橄榄色的羽毛,翠绿色的花纹,背上披着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穿着赤褐色的衬衫,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这还是燕子吗?那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翠鸟。

七、悬念导入法

根据课文内容,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教师板书“气球”后问:“同学们,气球除给我们欣赏、玩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到底还有什么作用?让我们马上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这样设置悬念,将学生带入文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某些事例,不是简单直接提问,而是犹如讲故事,说到紧张、激烈、热闹、扣人心弦之处,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听者的强烈兴趣和好奇。

浅谈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导与学 篇7

关键词:生物复习;阅读思考;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1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综合能力测试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已成为新一轮高考的聚焦点。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已不能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和反复的能力训练,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的问题在陌生的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读”

1. 学会“读”课本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强调素质和能力,但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而“读”课本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这个“读”不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疏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被遗忘的、记忆模糊和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逐一攻破。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会“读”资料

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许多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这些成了每年综合能力测试的热门话题,如基因工程(2000年山西综合卷二、24),克隆技术(2001年广东河南综合卷一、13),酶工程(2001年广东河南综合卷一、14),胚胎干细胞的应用【2002年北京春季综合卷二、25(4)】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热心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会多观察、广搜集、勤记录,把从报刊、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系统上阅读到的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如吸烟、酗酒、吸毒、减肥、疾病的预防、人口与计生、粮食、资源和环境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大阅读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思”

综合科测试把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成为复习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教会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解题时,不是单纯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每解一题务必完成四项任务:一是弄清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清解题思路,得出答案;二是弄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属于考纲要求的哪一层次;三是进行变式练习,一方面在题干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核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当题干中某一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相关的问题又应如何作答;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做一道题归纳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如:1999年上海高考试题第二大题第52题,解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弄清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防止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以及与此相关的化学知识(其能力要求属于d)。再引导学生联想到:1. 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除SO2污染可以形成酸雨外,还有哪些气体?3. SO2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主要影响呼吸的哪一环节?4. SO2和烟尘除对呼吸系统造成危害外,还会危害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5. 大气污染物除SO2和烟尘外还有哪些物质?这样通过举一反三,既对大气污染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又归纳出与环境污染有关类型题的解题技巧,使学生初步尝试到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综合题目的乐趣和技巧,同时又对有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能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

“用”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和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综合能力测试正是以现实立意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和“思”,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分析现实问题。

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与基础知识挂钩,尝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问题,如利用新陈代谢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亚洲饮食模式”备受人们的推崇,为什么饮食要讲求营养均衡,应如何避免肥胖症;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解释癌症的发病原因,应如何防癌等。

二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少,个人收集的材料有限,因此笔者开设交互式讨论课,每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一次,让每位同学把本月内收集到的资料朗读给大家听,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同学讨论。如今年4月份的讨论课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伊拉克战争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热点,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引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和一般肺炎有何不同?细菌、衣原体和病毒的结构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有何区别?应如何预防有关病原体的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环境卫生的关系如何?等等;从伊拉克战争引出生化武器、核武器对人和环境的伤害,沙尘暴、环境污染等有关的问题。在讨论课上,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这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质疑。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锻炼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由于所讨论的问题跨度大,涉及的内容多,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实现了知一点、串一章、联一片,因而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上一篇:两整治一改革经验材料下一篇: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