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

2024-04-24

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精选9篇)

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 篇1

定新乡大石板小学——高波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同样,教师也爱自己的学生,也希望把自己的学生塑造好。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声中、汇款单里,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父母浓浓爱意的时候,他们被留在家里,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都说一个好妈妈胜过一个好教师。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祖辈的身上。然而由于知识结构的薄弱和欠缺,给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可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把这些孩子教育好,我们才能心安理得。下面鄙人浅谈一下如何对待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所有教师均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第二,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城市学校应给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学机会,使他们能享受到完备的教育资源,为良好品德的形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三,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母亲一样的关爱,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

三、在日常工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2、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

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3、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

从小事入手督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应该从小事入手,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成就感相伴,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刻感受到同学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他会更乐意去做,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切忌万事批评在前而事倍功半。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四、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如“每月给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在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过书信往来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加强爱的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

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

如“向家长汇报”活动。学校可因地制宜,每半个学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寄上一份该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报告,并可提出对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建议。如“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校外辅导员等联系帮助“留守儿童”,从学生上、生活上、心理上去真正关心他们。可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给“留守儿童”展示的舞台。如校运动会、校艺术周,尽可能让所有“留守儿童”都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尽一切可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所有“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重塑自信心,融入到集体中,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少年。“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少先队组织要先行一步,用星星火炬照亮“留守儿童”的心灵。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多帮助“留守儿童”,多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和雨露,拥有温馨和亲情,拥有微笑和快乐!

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 篇2

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发力, 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人文关怀是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通心密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留守岁月, 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励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 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红教授等担当主编, 是国内第一套走进留守孩子心理世界的励志读物, 是送给留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是家长和教师理解留守孩子们烦恼困惑的心灵读本。

首先, 《丛书》以孩子自我阅读、自我教育的方式, 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丛书》包含了《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留守儿童阳光情绪手册》《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手册》《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留守儿童高效学习手册》《留守的童年不孤独·小学版》《留守的少年不烦恼·初中版》《留守的青春不迷茫·高中版》9册图书。《丛书》从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出发, 涵盖了留守孩子安全成长、生活学习、个性完善、困惑应对等方方面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对留守儿童的殷殷关爱, 这些积极的教育与引导, 从问题出发, 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状态, 不光适合留守的孩子们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 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其次, 《丛书》为留守儿童量身订制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话语方式。笔者认为, 这套丛书最具魅力和人性光芒之处就根植于此。《丛书》采用留守儿童的叙事视角, 从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出发, 字里行间投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比如《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就以丫丫、豆包、江哥、娜娜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构成长篇故事集, 而每篇设有“心路迷程”、“通心密钥”、“攻心秘典”、“阳关心语”等板块,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案例分析。《丛书》图文并茂,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走进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 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融审美性、可读性和励志性于一体。

第三, 《丛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关怀和指引。《丛书》从留守儿童面临的常见问题出发, 以引领留守儿童人格、个性和智力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主题。系列图书主题涵盖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学习提升、个性完善、情绪调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每册图书主题既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所在, 也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整套丛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留守儿童自助成长体系, 无论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留守孩子, 还是在学习、交往、青春期等方面面临困惑与烦恼的孩子, 都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第四, 《丛书》用心与留守孩子交流, 彰显了教育引导的润物无声。《丛书》精心设计, 处处体现出为留守儿童自助成长提供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和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每册图书在开篇设计的“给孩子们的信”是套书的亮点之一, 如《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中写到:“只要我们擦亮眼睛, 拭去心灵的尘埃,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拥抱真实的自己, 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宇宙散发七彩光芒。”《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中写到:“要自我警醒: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却不一定照进每个人心里。冷, 可以取暖;尘, 可以拂去;你, 要尽可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留下明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本套丛书无疑是理解自己成长烦恼的心灵读本, 是陪伴自己成长的最好礼物。

第五, 《丛书》开启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心理问题是留守孩子们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灵的空虚迷茫比物质条件的简单匮乏更为可怕, 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分享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与他们感同身受,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丛书》给家长、教师和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生存境况特别是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爱力量, 形成合力, 着眼于留守孩子们真正所需、提高教育帮扶的有效性,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相信, 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自助成长, 留守儿童一定能在充满人文关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尊严, 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海飞.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我国少儿出版与农村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 (12) .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学校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教育;家庭关爱

一、综合分析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的思考

1、留守儿童性格缺陷的思考。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造成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有的在爷爷奶奶姥姥等老年亲人身边,由于“隔辈亲”或出于某种愧疚、溺爱心理,无形中助长了这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2、行为偏差的思考。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差,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时客观的管教约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行为散漫,目无组织纪律,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偏差,迟到、旷课、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与社会闲杂人员纠合在一起等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困惑,学校茫然。

3、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扭曲的思考。通过调查、访问、咨询等渠道获悉,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来钱快,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多数人对孩子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几乎是放任自流。孩子暂时衣食无忧,极易养成好逸恶劳、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也大行其道。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进取心,视节俭朴素为“另类”,却崇尚虚浮奢华,甚至直接导致辍学——跟随父母一起“挣大钱过好日子”。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多方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一,从德育入手,更新观念,调整思路,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平时在班里树立榜样,开展“红花好少年”、“模范小公民”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二,在智育上,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当好导演。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去包办代替,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探讨,培养口头表达和思维习惯,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耐心指导,细心帮助,要善于夸奖和鼓励孩子,使他们树立自信等。

第三,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教学,从而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积极锻炼身体,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和特长,使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既开发了智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遇到节日如“六一”、“元旦”、“国庆”等可以开展一些联欢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五,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责任心;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情况,探讨对策,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第六,发扬团结友爱、扶危济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组织更多的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妈妈、留守家园等,走到孩子们中去,开展爱心拥抱、心理疏导、快乐游戏、赠送物品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好地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第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安全教育,规范其言行举止,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安全、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八,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经常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弥补亲情的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生存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篇4

姓名:林秋菊 学号:***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1班 指导老师:唐明辉 题目: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问题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及个人素质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留守儿童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性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社会因素复杂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

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帮助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

三、社会方面

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成立留守儿童帮扶组织,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解决未成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留守儿童物质上的帮助,改善其生活和学习条件;

同时,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四、制度和法律方面

留守儿童法律保护亟待完善。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保障。建议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切实将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纳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中,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消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增强法规政策的适时性与可操作性,有效保障这些条款的实施。

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5

我镇相对而言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于是广大农民们为了脱贫致富,纷纷走上了到广东、深圳等外省务工的道路,家里留下的均是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这种情形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父母亲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接送孩子上学读书。还有的孩子是被寄养在亲戚家,同时在亲戚家的学校读书。这一类父母亲外出务工,孩子被留在家里读书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我校存在着6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关爱、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把一切责任都留给了学校和老人,这给本已滞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要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会学习、会做事、懂生存,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现在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 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多亲近、关爱“留守儿童”。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甚至经常违犯纪律,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学生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缺憾。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亲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在谈心中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为自已的明天奋斗,并引导他们学会体谅父母,知道父母亲为了挣钱而出外务工,那是不得已的事情,挣钱回来也是为了养育孩子,也是为了供给孩子们读书用;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劳;引导孩子有什么心事或不愉快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多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不要把不愉快埋在心里;引导他们明白现在要以学习为主,学生时代就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了,纪律好了,其他事就好办多了;还有学校老师再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受到教育,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行动、爱心、真情去感化“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深爱。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已的“父母”一样,老师的话就是“金”,句句记在心上。我校很多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去做好,因而每个班上的学生与老师都是好朋友似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更是一有空就围得老师团团转,说心事,谈学习,谈生活,他们都不用老师愁心呢!

2、多给“留守儿童”学生以表扬和赞赏,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表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也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一句表扬,能让孩子一天的学习充满动力,精神饱满;而一句批评的话,所起的作用则相反,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以表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在家里所得到的赞赏、表扬就不多,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所以老师能多给“留守儿童”以肯定、表扬、赞赏,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作用非常大。表扬时,要善于抓住“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肯定,那么他们就会在老师的一点点肯定、表扬中不断前进,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就充满了快乐,乐于回学校,乐于与老师交流,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催化剂。我校有一个学生叫莫城江,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都去广东打工并且常年不回家,他的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他,经常挖掘他的闪光点给他以表扬,他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非常高兴,学习也很自觉,也经常来和老师聊他的心事,问学习的问题,现在他的进步更快了,是表扬促使他的学习充满了干劲与快乐。

3、多包涵“留守儿童”学生非故意的过错,让“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别人要他这样做,他偏偏不听话。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儿童”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缺乏交流;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课堂中容易违反纪律。他们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书写字的习惯,很多学生不按时写作业、上课睡觉等,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家长或不管或根本管不了,他们经常三五个一群,到处游玩,有的甚至去游戏室玩,因而他们对各种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较严重的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的起因,这些是缺乏亲情关爱的行为表现,我们老师要给他们补上这方面的情感需要,要用伟大的“师爱”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让老师的“师爱”满足他们缺乏的“父母亲的爱”。对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行为,作为老师要多多包涵,要有耐心地帮助教育他们,有些过错,不是他们故意的,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必要的亲情而反映在行动上造成的,老师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地责骂他们,批评他们了。同时,老师要对他们以更多的包涵,更多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多看书,勤写日记,把开心与不愉快、把成功与失败、把周围的人和事等都写在日记上,从中也是练字的好方法;多练字、多画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把行为不好的“留守儿童”转变成快乐、向上、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好学生,从而自然的让我们的“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4、多与家长联系,家校同心,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人在外,却很少打电话与孩子沟通,总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对于孩子的内心由于爱的缺乏造成的困境不了解。更有不少家长常年一个电话一封信都没有。他们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家庭背景,老师要了解,并想办法去补救,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暑假,最好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去城市与父母团聚,了解城市的发展,开阔孩子的视野;春节或长假日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

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老师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一封信、一个电话就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而不要留下有任何心理缺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全面成长的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应定期与班里“留守儿童”的家长电话联系,向家长汇报他们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叫家长打电话回来给他们的孩子,询问孩子的学习。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只汇报学生好的方面、进步的地方,即使有学生做不好的地方也作为对他们的希望给与家长提出;同时指导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多鼓劢孩子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进步。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学生都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师生融洽,笑脸迎人,愉快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

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篇6

关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教师和学校设备,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三、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

四、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

五、转变教育理念, 改变评价的标准,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食宿,配备以专门的生活老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家庭的监护意识和教育责任,确保家庭教育力量的存在。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滞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

2、王浙鑫.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对湖南省株洲市江璜村的实证分析.东南学术.2009年第6期

学校给留守儿童充分的关注,老师要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在发现留守儿童有该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后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另外应该开设心理课程教育,努力消除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

3、王晓戎.留守儿童的消极效应及干预措施.内蒙古教育.2008年 18期

1、学校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与救助;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和谐班集体;组建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组织

2、完善寄宿制学校

4、王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探究与引导策略.教育革新.2010年03期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对务工经历的讲述,和务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5、兰兴妞, 李启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01期

学校对留守儿童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的机会。如贵阳市修文县的久长中学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很有借鉴意义: “一个朋友”, 即我与留守学生交朋友, 欢迎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到留守学生家里做客, 通过“友情对对碰” 活动引导师生与留守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用友情填补亲情缺失;“一个机会”, 学

校及班团活动中, 把自我表现机会多给留生, 帮助他们走出自闭自卑的心理误区;“一个电话”,即建议家长每半个月与留守学生通一次电话, 让留守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关爱, 也让父母不忘自己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监护人职责, 全方位地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 开发活动课程, 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 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可以开设一些具有本地优势特征的第二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还可举行各种留守儿童主题的活动, 让留守孩子通过感受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他们内心的失落情结;也可以开办一些家长学校, 对监护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质。实践证明, 由孩子所在学校主办的家长学校, 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由此产生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整合, 能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整体水平。

6、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3月第25卷第3期(二)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

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利用学校的闲置教室, 积极创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寻找有效的途径。用寄宿制的办法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对留守儿童行为实现监控和规范

(三)有效整合资源, 形成立体式的管理, 共同承担责任

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建立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 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 制定工作计划。班主任应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密切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孩子的计划, 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行为、性格异常的孩子, 形成合力, 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

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清理学校周边的文化环境, 可以联合妇联、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构建和完善健康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 建立文化馆、农村公共阅览室、亲情活动室等, 有计划地为农村青少年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社区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室, 把对留守童的教育和关爱落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现有条件建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 依托社会力量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心理咨询者、优秀教师定期给监护人讲授科学育儿知识,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承担起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责任。

7、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1、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

地方政府和学校可以增建宿舍, 鼓励学生住校, 利用学校撤并后多余出来的教师任保育员, 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辅导, 加大校内的管理和关怀力度。同时, 也可以缩小班级规模, 返聘闲置教师任教, 使其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 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2、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社区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包括安全常识、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等等。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3、转变教育理念, 保证对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

目前,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理念上, 这就使学校和老师往往偏重于对“优生”的指导而放松对“差生”的管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提高是一个有力保证。

8、苏小林,关群.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及对策.重庆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年02期

(二)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9、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2 改变评价的标准

学生成功和优秀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对于特殊儿童而言, 通过适当的教育, 他们能够适应社会, 消除障碍, 这也是一种成就。除了用客观的标准来评定学生是否优秀, 还应该重视成功和优秀也可以是一种内心体验。评价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最充分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并不是要区分优良中差, 划分等级。如果确立了合理的评价标准, 那么教师就不会只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话, 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特殊儿童和借读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到班级生活当中来。3.3 制定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 建立保障学生权力的组织 已经有一些学校在作努力和尝试了。如四川温江中学等中学, 成立了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实践表明, 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 保障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推进了学校依法民主管理的进程。第二, 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 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 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农村中小学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 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还应该开展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如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情况有清晰了解;开设亲情电话, 向留守学生及家长公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 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

10、徐宏丽.谈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1、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摆上学校的工作日程;

2、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作为班主任和教师的日常工作;

3、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心理自助能力

4、帮助家长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 篇7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都外出打工或只一方外出打工, 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往往是与隔代监护人、亲戚生活在一起[1]。近年来, 留守儿童问题频发, 触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2015年, 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农村留守初中生高达665.89万人。有学者经过多年多地的调查走访发现,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 一部分儿童有敌对憎恨的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留守经历关乎孩子一生,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全社会、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更需要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两个样本群体各自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情况, 对比分析两个群体在各自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差异, 以寻求导致差异的因素。Raschke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支持与关怀。主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便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挑战。社会支持系统一直是保护个体心理弹性不可或缺的资源。美国心理协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是:在面对糟糕的境遇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及反弹能力, 不被逆境所吞噬, 反而能很好地处理、战胜挫折。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助于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被试群体为福建省漳州市某县 (该县属工业欠发达地区) 的5所乡镇初中学校的初中生共221名, 自我报告为留守儿童的共计111名。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21份, 收上来有统计意义的调查问卷总共210份。男女分布为102 (含留守50位) 位男生和108 (含留守52位) 位女生。

(二) 方法

1. 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 由肖水源编制。分三个维度, 即客观支持 (主体所获得的物质支持) 、主观支持 (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关怀) 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主体主动利用所获社会支持的情况) [2]。该量表拥有很好的信度及效度, 可以很好地从各方面测量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由于被试为初中生群体,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修改量表中的部分条目, 如, “同事”改为“同学”, “配偶”改为“老师”等。心理弹性量表 (CD-RISC) , 由Block和Kreman编制并已经过翻译并修订。本次问卷分析采用张建新和余肖楠修订的3维度分法, 分别为坚韧性 (遇到挫折时, 能有意识地整合自己的控制能力、目标设定能力和决策能力去解决问题) 、力量性 (把变故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阻碍, 可以很好地战胜逆境并从中吸取经验实现自我成长与超越) 和乐观性 (用阳光向上的心态对待不如意之事, 并且认识到依靠自己和他人的支持是可以渡过一切难关的) 。

2. 施测方法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 两量表前均附有指导语。由任课教师担任主试念完指导语并让学生开始答题, 答完后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答题有缺漏、有明显规律性等。采用SPSS17.0系统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特点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的差异性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1。由结果可知: (1) 在社会支持上, 两群体儿童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01) , 非留守儿童的总分明显高于留守儿童。 (2) 就社会支持的各维度来说, 两群体在三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留守儿童。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性比较

同样采用以上方法对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 (1) 在心理弹性上, 留守儿童的总得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P<0.05) 。 (2) 在三个维度方面, 只有在力量性维度上, 两样本群体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二)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1. 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 对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 (1)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达到显著的正相关。 (2) 就两量表的各分维度来说, 非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分维度皆与坚韧性和乐观性有显著正相关。此外, 主观支持和力量性间体现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之间的相关也很显著。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下同。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

采用以上统计方法, 对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4。由表可知: (1) 在总维度方面,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 (2) 就各分维度方面而言, 留守儿童只在主观支持和乐观性上表现出明显相关。此外, 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与CD-RISC量表的坚韧性和乐观性也有明显相关。

四、讨论

(一)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讨论

本研究显示, 在社会支持总量及其各分维度方面, 两群体儿童的差异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 留守儿童的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 一是来自父母的物质支持较少。二是来自亲朋好友的物质支持少, 父母虽然外出打工, 但多数家庭还是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经济支持, 甚至有些父母因为感到亏欠, 在经济上对孩子更加大方。但由于父母不在, 大多数亲戚和朋友可能对留守儿童个体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甚至更容易忽视,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得到的客观支持较低。三是留守儿童相比较非留守儿童而言, 更容易出现消极的人格, 甚至产生嫉恨心态和暴力化行为。而这一类孩子不容易跟人产生亲密感, 自己也相对不主动, 因此得到的客观支持也较少。在主观支持上, 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儿童可以得到更多更全面细致的关爱与管教。与之相比, 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就相对较低。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上看, 非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的概率比留守儿童大[4]。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甚至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需要可能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支持利用度方面, 非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 人格相对健全, 更加自信和主动, 因此对支持的利用度也相对更佳。而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的客观支持与情感支持相对匮乏, 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能也会因为长期留守产生的消极心理而受到影响。

据结果显示, 两群体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也有显著差异,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而相比其分维度, 两群体儿童只在力量性维度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 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较非留守儿童弱。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留守儿童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 内心深处有更多的无助感, 而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缺乏也可能加剧这种情况。然而, 在坚韧性和乐观性的维度上两群体儿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其一, 个体的性格对坚韧性和乐观性两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后天的环境虽然起很大的作用, 但自身性格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比环境的影响更胜一筹, 所以不存在较大差异。其二, 不排除一种情况是,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寻求社会认可阶段, 迫切想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望, 所以大多存在防御。其三, 逆境不一定就使留守儿童的心灵都变得脆弱敏感, 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此而更加坚强。

(二) 两群体儿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上的相关关系讨论

两群体儿童在主观支持与乐观性的相关上都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此结果表明, 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与否影响儿童的乐观性。而对支持利用度与坚韧性的相关也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这表明支持利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坚韧性。不同的是, 在心理弹性的其他分维度上, 留守儿童的乐观性与对支持利用度上只有明显正相关, 非留守儿童则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上体现出显著正相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留守儿童因为在主观支持上得到的满足较少, 处于较低的心理弹性, 所以对主动去利用社会支持存在畏惧心理, 不会积极参加活动、不主动找他人倾诉以及寻求帮助等, 而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会降低个体的乐观性。相比之下, 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与乐观性之间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 非留守儿童的主观支持相对较高, 所以内部的情感需求得到相对好的满足, 因此更注重外部世界的客观支持。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支持越多, 非留守儿童的乐观性就越强。

今天留守儿童的伤痛, 也是社会的黯然。而我们更不愿看到的是, 低社会支持度与低心理弹性间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不仅需要外界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也需要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为自身构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要先入为主, 以为别人不愿意帮助自己而不敢迈出第一步向别人提出请求。树立正确认知, 摆正态度, 不吝助人、不惧求助, 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才能更好地生活。

五、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摘要:目的:研究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SSRS和CD-RISC量表在福建省某乡镇随机抽取221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210份, 其中包括留守儿童102名与非留守儿童108名。结果: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在力量性上与留守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只在支持的利用度上与乐观性上存在相关。结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的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60-65.

[2]Block J.Kremen.IQ and Ego-Resilienc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 and separateness[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 (2) .

[3]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23-26.

留守儿童一些心理问题的处理 篇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篇9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青少年犯罪;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以空前的热忱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其中大多数为农民,为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活跃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崭新的航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将近1.8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这庞大的劳工队伍中,青壮年居多,为了经济的原因也为了外出能相互照顾,很多的青年劳工夫妇双方双双外出,留下孩子让其他人代为监管,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我们小组借这次实习的机会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

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万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难以改变,他们即使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也不能享受所谓的“市民待遇”,于是,城市只能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上学。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万计的进城农民工。在为自己拼搏奋斗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几个打工者所无法比及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点而己,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可谁又在想象若干年后的今天,二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将来又是怎么样的呢?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下面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石静博,12岁,家在河南省鄢陵县前石村,和奶奶相依为命。父母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祖孙两个人,所有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奶奶平时下地干活,她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由于没有父母陪伴,奶奶平日里也忙于农活,家里经常是她一个人。据本人妈妈介绍,静博十分内向,平时也不说话,所以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其它朋友,我到她家访问时也只是点点头之类的,不愿意说话。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她正在长身体的时期,却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嘴角都溃烂了,头发都蓬烂得不像样子,听说一直都在脱发。很明显,这是缺少维生素的缘故,可对于这样的家庭又怎么样去补充营养药物呢?她的学习成绩刚开始还不错,还考过第一名,但是后来就不大好了,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从她的眼神里面明显地感受到,她是那么地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理解。她的父母虽然按时寄生活费回来,但是那也是很微弱的收入,他们在外面有时连自己的生活都周转不过来,而且他们还想再要一个男孩,也只能让小静博勉强再上几年学......我们调研中发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实例,在中国农村这样的事情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下将会是我们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及相应对策作具体的分析。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这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打工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经过笔者在调研中的发现与整理,现将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一)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又大,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必然对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目的与理想比较茫然。而最为严重的一点是,导致了失学率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有些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其失学率居然高达50%,实为教育界的悲哀。

(三)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四)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了解,福建省青少年犯罪20%是农村留守儿童所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以上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我们就以上问题试着进行了原因探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不完善和社会教育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根据我们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当今学术研究人员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措施取得的成效,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更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

4、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发挥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良好的措施,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长此以往,它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十分关键的。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解决这个问题努力,我们相信在国家有关措施的实施下,我国的留守儿童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来临。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重细节讲创新下一篇:读《教室里的电影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