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2024-04-18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共10篇)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1

2011-04-14 09:46

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也可说是美国文化的延续。

在全球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的实用价值也日益明显,可以说,没有好的管理机制,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里站得住脚。翻开报章,就可以看到各种企业管理课程招生广告,企业管理人才近年也成了“香饽饽”,这些都说明这一新学科的必要与重要。

西方管理大师放眼东方

西方的现代[ur=http://]管理咨询[/url]师们已经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

一、将金融、财务、市场、人事、风险投资等领域分门别类,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二、20世纪80年代末,资讯科技(IT)的发展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并运用现代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和网络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得西方的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三、建立起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在这当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在聘用人才上,“任人唯贤”几乎是唯一的考量。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总裁年薪动辄几百万美元,如此大手笔,也是基于“任人唯贤”的原则。日本、韩国也同意这种做法。但大部分东方国家,在用人方面,还是有诸多才能以外的迁就,例如家族企业、人际关系等等。

五、有完善的自我更新制度,时常调整运行机制,做到与时俱进。

尽管西方的企业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基于外在强制约束的西方管理科学,因不能攻克人性的全部弱点,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很多西方的管理大师便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向东方管理文化寻求智慧。

管理之于西方是一门科学,属于理性的实用范畴;管理之于东方则是一种文化。东方文化又是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始人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的精华部分,已日益显示出可对现代经济、管理和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方[ur=http://]管理咨询[/url]文化鼓励勤奋好学,全球华商之首李嘉诚,以及已故华族企业家陈嘉庚、李光前等人,都具有这种东方美德。以李光前为例,他到陈嘉庚的公司上班时,就因为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的商业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所以受到陈嘉庚的重用。

东方管理文化同时讲究情面、重视人脉。很多西方人到中国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非常讲原则,但却总是碰壁,原因就是没有吃透东方的人情世故。这并非说东方人不讲原则,而是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原则是机动的、应变的。儒家还讲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是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

象。许多人知道,日本松下企业就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这一基本思想可以说是松下的成功诀窍之一。

儒家的仁学,就是爱人。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提倡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仁大同小异。领导者或管理者应当具有广博的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下属,努力为下属争取利益。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样,员工也应该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产生内在的凝聚力。

东方文化的另一重要部分是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这正符合在激荡的社会中需要一种弹性软化的管理方法予以周旋。所以《道德经》中一些有关无为、清静的概念,被企业界广泛运用。

《孙子兵法》早已应用于商场

老子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那样,不可乱翻动,翻动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形。烹时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大也不能小,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要恰到好处。

再说《孙子兵法》,这部兵书宝典在今天的商场上,同样发挥作用。其实把中国的兵法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日本早就把《孙子兵法》奉为宝典;而在科学管理发源地的美国,学习《孙子兵法》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也不在少数,闻名全球的哈佛商学院,就将此书列为参考书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起飞,很多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ur=http://]管理咨询[/url]思想和人文智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精神遗产,在实践中融合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科学管理,从而开创出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2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1.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 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 就是要让人的道德修养发挥作用。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 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这是一种承认有矛盾有差别的和谐, 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 是多样性的统一。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二是阴阳思维, 即一切事物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外界事物, 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 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 考虑周全。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

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 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把握以下辩证关系用以对企业文化进行塑造。

1.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 法家严赏罚, 兵家重谋略,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 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 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 爱岗敬业,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同时倡导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人性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反之, 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 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短浅, 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的决策者身份, 放手让下属去发挥。法家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建设。法家的精神就是要把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军事领导者所需要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以及“因事而变和令文齐武”的战术, 可以指引企业培养一批心思细密、管理有方且具有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2.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 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 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 存在一些差别。比如, 西方的企业强调“理性”管理, 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 注重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对此, 中国企业应本着“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以宽广、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所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培育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企业精神。

3.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 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这是企业文化的共性。但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地域环境、历史、体制、员工素质、社会职能、规模大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同, 导致企业文化不尽相同, 即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文化塑造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 对于企业来说, 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 而认清个性, 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 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 缺乏鲜明的个性, 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 过于抽象, 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文化标语, 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类似于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实质上是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 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 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 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无法构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匠新的文化底蕴, 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突出个性, 不求其全, 但求其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特质;价值

一、什么是哲学

其实哲学的定义非常广泛,对于哲学也有每个人自身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于哲学来讲都是不同的,而且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去解释所谓的哲学。在人们认识的初期其实对哲学这个名词缺乏一定的认识,就更不用说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另外又加上西方哲学的冲击,西方理论也我国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差异,就让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但是需要明确的哲学为人们提供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每个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其实非常鲜明,就是对人性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人的多面性和多维性以及多变性都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传统哲学第一次迸发出光辉时就是对人性的探讨,是关于人性探讨的开山鼻祖。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问题一开始就涉及非常多的方面,都围绕人性一题各自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像“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体现了人们人性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礼仪之邦的精髓,无论是汤因比还是前几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中,都对孔子的理论进行了推崇,可见孔子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的特点是值得全世界人们共同学习的。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对于人性问题也有一定探讨,庄子主要最求一种人性的艺术,孟子则更加是性善论,强调道德人生,而荀子则与孟子提出相反地观点,提出性恶论,这而不同的观点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建立一个他们理想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学的兴起,无论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还是他的独尊儒术,还是随后出现程朱理学,毫无以为都是对于人性的探讨,可以说从三纲五常开始对于人性的讨论更多的趋向于一种人性的压抑,更多的要求人性遵循封建的统治,特别是进入明清时期对于哲学上人性的压抑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可以说在清朝我国已经丧失了哲学的土壤,这也是我国在清朝也西方相比哲学落后如此多的重要原因,就更不用说思维特质的发展了。因此我国传统哲学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高潮和多样性逐渐变得单一,思维特质上就更不用说了,变得越来越死板,可以说到了明清时期,哲学的思维特质也变得更加奴性,不利于我国哲学的发展。

三、中國传统哲学的价值

近年来,关于我国道德的问题探讨的非常多,因为近几年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非常频繁,无论是老人扶不扶的问题,还是公交车让不让座的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我国从传统哲学开始就追求礼,尊老爱幼等,可以说我国是礼仪之邦,即使压抑人性的三纲五常都要求对长辈给予更多的尊敬,也可以说这种思维对我国来讲应该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近几年也确实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良风气,这与新文化运动后对孔子思想的彻底反对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经历的浩劫还是有非常必要的关系,这让我国许多传统哲学信念和理念丢失,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国近几年大大重视了对传统哲学的重视程度,对传统哲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让国学走进课堂,这些措施对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认同都会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传统道德的养成上会有比较重大的意义。

四、中学生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和价值

中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这个信息十分便利的社会,对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肯定是有所了解,高中生对于这些社会不良问题其实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针对目前社会上这些不良之风,中学生要真正自我做起,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些有优良的作风,特别是那些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是必须要懂得和去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会上这种风气。要在课下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并在教师的协助下举办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讲座和黑板报及主题班会,提高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要求每个中学生都能从自身做起。要尽量避免一些形象工程,特别是在一些节日才会进行某些特定的活动,而在其他时段不进行,这种表面之风应该受到中学生的唾弃,也要将这种情况反映给学校,为学校树立新的风气。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在漫长的时间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维特质和价值,这些思维特质和价值都体现了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但是目前对于我国这些传统哲学思维价值的利用上还不够充分,导致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近年来在道德滑坡现象也非常严重,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提高国民的认识,提高整个的国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伶俐.浅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鸭绿江月刊,2015(02):15-16

反思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篇4

反思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辩证地认识和分析.文章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几条途径.

作 者:韩升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年,卷(期):“”(4)分类号:B026关键词:传统 思维方式 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篇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儒家、道家、释家还是法家、墨家和兵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思想。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本质来了解万事万物的法则,以及对于奥秘的宇宙万物本原所体悟出的高明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其中有管理哲学简朴、举重若轻的《道德经》;有思想缜密、深邃的孟子;有谋略周详的《孙子兵法》;也有讲管理法制的韩非子;有讲兼爱的墨子;有讲管理的谋略、纵横的鬼谷子;还有讲自我修养的《论语》。很多精辟的理论和道理,我们的先人可以用几个字就总结的很到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深邃。毫不夸张的说,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就为现代的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任何的管理都是道和术的结合,所谓道,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论述,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管理的道,也就是管理思想的根本所在。管理的术有很多,《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庸》和《大学》都是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思想体系。其思想的核心特点是重视人(尤其是社会大众:“民为贵”)、提倡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现代的人文管理,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客户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和现代管理的理念。

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管理的浅议: 第一、“个人修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出自于《礼记·大学》,意思是说,通过个人品德的修炼,可以达到家庭整顿有序,而后治理国家繁荣稳定,最后则可平定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重视个人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作为治国的重要基础,以及崇尚道义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同样将管理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个领导者个人道德修养不高,那必定没有人追随,没有人拥护;没有忠臣勇士的跟随那他必然无法取得成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一个道德高尚的明主定然会有贤臣跟随。

第二、“以人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孔子曾说过“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在现代企业里也已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模式。按照孟子的观点通用到现代企业,我们发现: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有了人才能建立企业,有了人才才能创造价值。企业是人的集合体,因此管理应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义与利之分”

对义和利古代的诸子百家有过纵多的解释: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等等无不对义利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而这与当今社会的义利观也有相通之处。“无利不起早”,现代的企业都是以利润为目的导向的,如果没有利润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如因为追求利润而抛弃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道德底线,那这样的企业是没办法走下去的。如我国三鹿奶粉企业一样,做的再大再强,不讲“义”不守“德”,为了利润而无视人民的财产安全、生命安全,最后必然走向倒闭走向灭亡。今天的企业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风气。因此,企业对员工、顾客、股东和社会都承担着重要责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犹如农作物与土壤的关系。农作物从土壤中吸取养分才能成长收获,但也必须给土壤回报肥料才能继续生存。企业从社会赚取利润,也要回馈社会,多做公益事业,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文化升级。相反,如果企业噪音扰民,排放有害废气废水,危害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必将受到谴责,失去生存的外部环境。

第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孙子的不战而胜,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借鉴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更要领悟传统东方智慧的伟大力量。

暨南大学

MBA2011P2班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6

摘要: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独特的行政管理创新。而这种创新正是由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孕育的。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传统文化 融合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华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7

当现代西方正把科学的预测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管理过程中, 并取得一些重要成就时, 东方中国古老的预测学正在显示出青春的气息, 并正在跃跃欲试地与现代预测法联姻起来。或许西方的现代预测法有《周易》预测法不可代替的威力, 因为它以严谨的数理逻辑为基础, 然而, 对许多定性问题的预测则显得无能为力。而华夏民族《周易》预测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西方的现代预测法, 也是西方现代预测法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它以深刻的哲学 (阴阳、五行、八卦、易变论) 为基础, 所展示的宏大的智慧能量, 再加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诱导之, 就可发挥西方现代预测法难以发挥的作用。离开科学而正确的预测, 就难以做出科学而正确的决策;没有科学而正确的决策, 就难以取得现代管理科学的成功。

1 中国太极预测基本理论

中国太极八卦之所以被历代智士仁人所推崇, 主要是因为它的预测具有很高的正确性, 否则它就不会留传至今, 乃至被愈来愈多的世人所注目。

那么, 太极预测准确性的基本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1.1 规律论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事物的发展也必然如此。事物的发展规律犹如一条不规则的曲线,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在这条曲线上对应的某一点就会有所反映, 每一阶段在这条曲线上都表示出一个点, 那么由众多点连续组成的这条线就是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因为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事物发展之初, 这个规律就是存在的, 即在事物发展之初, 我们就大致可以知道这条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含义, 只不过是用什么更恰当的方法去认识它而已。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人是物质的, 家庭是物质的, 国家和民族是物质的, 所有的预测对象都是物质的。按照规律论, 也可以知道这些预测对象的规律曲线, 自然, 每一阶段好坏的大致情形也是可以认识的。

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每一个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可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很简单, 但它却在一切事物中体现出来, 有很高的普同性。特殊规律很复杂, 它只能体现在这个事物上, 而不能体现在别的事物上, 它的适应性是特定的。如果人们利用某些相应的特殊方法找到这一特殊的规律, 就可以把握这一事物的发展命运。

1.2 全息论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如果具备了四象, 也就具备了使万事万物产生与变化的依据;由四象再生八封、, 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事物。这八个卦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就浓缩了整个宇宙的全部讯息。

依据全息论的观点, 宇宙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或浓缩着宇宙整体的讯息。万物是相互包含的。据此, 以一阴一阳的符号将宇宙万事万物抽象成八种不同的“形”而构成的八卦系统, 必然包含着宇宙的全部讯息。事物的规律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讯息组合。即事物中的任何部分都能包含整个事物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讯息, 那么, 能否用一种方法找到和发现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事物局部的讯息组合呢?从道理上来讲是可能的, 从实际应用的探索中, 也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 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不论什么方法, 凡是以预测对象的部分来推断整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命运的方法, 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3 讯息不灭论

根据全息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切事物都具有全息性的特征。而讯息做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同其他两个要素即物质、能量一样, 也具有不灭性 (或守恒律) 。讯息不灭的原理包括如下三点内容:不同的讯息可以相互转化变换;不同讯息的讯息量相互等效;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讯息量守恒。因为讯息是可以测定的, 所以, 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远古的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是什么样子, 也有可能知道它们在未来是什么样子。《周易》做为一门预测性科学, 它们包含的巨大讯启、量, 是可以透过一些巧妙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大都是八卦给予提示出来的) 逐步测到的。

1.4 讯息可用论

讯息包含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 因而透过讯息就可以测定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特点,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讯息做为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它不仅是客观的, 而且它的发展与变化也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如,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不仅存留着我们过去生活过程中的讯息, 而且存留着我们出生瞬间的宇宙讯息及其祖辈的讯息等。这些讯息的分布和变化, 也将使人们的命运变化和发展具有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可以比较正确地描述出来的。

如果在进行人的命运趋势预测时, 人们如果既注意到过去的讯息所形成的大致趋势 (即必然性) , 又要考虑到今后生活历程中所增加的各种讯息, 使这种必然性受到某种程度改变的可能性, 那么实践的预测就可能达到比较高级的程度。

1.5 相互感应论

天人相互感应, 是《周易》包含的一个重要思想。天人相互感应的命题和原理, 阐释的是天与人之间在许多方面是相对应的。天空中的星星、月亮与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变化相对应, 也和人的一切变化相对应。这种相感应 (或相对应性) 早已得到现代科学的实证。如果人们能够用相对应的事物来预测事物的盛衰强弱、状态趋势、命运变化, 也应该是可行的。若从规律性的角度讲, 其对应事物对未发生的事物也是相对应的。比如太阳周期变化与交通事故是天人相应, 那么, 既然太阳周期可以推测出来, 也就可以推测出交通事故的周期了。因此, 若用相对应的事物来预测其他事物的方法, 也应该是科学的。

1.6 时空论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 其空间中所有成分的组合是相对稳定的。所有的成分包括:当时的空气密度、大气压力、水分密度、环境状况、热量、微小粒子、生物状态及事物的生命变化周期的运行点等, 一切存在于这一时空中的

物质。在不同的时间内其空间的成分组合是不相同的。正因为不相同, 才使得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空间的各种成分都是物质的东西, 它所组合成的空间也形成了容纳各种空间中的成分于一体的事物体。而这个事物体是有规律的, 时空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组合的事物体, 也就是说时空是有规律的, 是按规律发展的。若反过来, 时空的规律也就是空间中各成分的规律。既然各成分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那么要认识空间中各物质的规律, 就是要认识时空的规律。

设想:一个人出生, 他就是这个时间内的空间中的一分子, 他是特定时空中的物质的成分, 那么他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按他出生的时间就大致可以推测出他一生盛衰、福祸的规律曲线。同理, 在一个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也是这一段时间里的空间中的一个成分。因为事情是确实发生了, 所以这件事的规律也就是时空的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 就能推断这件事情发展的大致趋势。按照时空的规律就是空间中各成分规律的原理。既然各种物质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既然在一个时空内各种物质的规律是相同的, 那么, 在相同时空内用某种物质 (如蓍草、铜钱等) 变化的规律 (即这个时空内所发生的事物的变化规律) , 就可以确定在这个时空内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然而, 它确实难以直接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因此, 古人根据卜卦的经验, 配之与此时间相对应的天干、地支、五行等内容, 并运用数学方法加以运算, 归纳到八卦中, 形成某种确定的卦象, 透过对卦象及所属内容的分析, 就能反映出此时间内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 运用天干、地支、八卦等内容进行预测, 实际上是等于对讯息的破译过程。

2 中国太极预测基本原则

2.1 太极预测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

(1) 预测的对象都必须是物质的 (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天象的变化、自然的变化等。)

(2) 靠大脑的思维加以辩证的分析 (需要用各种分析方法——比较法、发散法、直觉法、灵感法、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等) 。

(3)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 (要精通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 。

(4) 具有强烈的时空观 (要明确, 在特定时间里出现的事物必然包含着这一特定时间内宇宙、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许多讯息。时空的变化规律是预测的最根本规律) 。

(5) 都以八卦为表现手段 (即以八卦和八卦相叠之后所形成的卦象来推测事物) 。

2.2 太极预测的基本原则

简言之, 太极预测的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现论述两个原则为 (系辞传上) 日:“易以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理准则于天地, 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

弥、纶二字, 绝妙精沦, 清朝人陈梦雷对此义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说:“弥者弥缝, 合万为一, 使浑然而无元;纶者综纶, 一中有万, 使粲然而有条。弥而不纶, 则空疏无物;纶而不弥, 则判然不属。”《周易浅述》

制卦成易, 是前人观察、认识字宙, 对各种事物的变化、演进的规律特征进行归纳、概括、抽象、简化而“合万为一”的弥的过程。用易占卦, 则是后人在易的宇宙图式上, 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演绎而由万知一的“纶”的过程。娃而易见, 制卦成易的过程, 是人的认识由具休到抽象、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而用易占卦, 则是人的认识山抽象到具体, “卜’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

具体而言, 前人制卦成易, 是将守宙万事万物归纳, 概括为一个座标图式;而后人占卦, 则是在这个宇宙座标图式中寻绎万事万物的座标点, 从而推断某一具体事物, 即所山事物的位置、特点、数量、前景与其他事物之问的关系, 许以此推断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吉或凶、或福或祸。

据此, 先要依据易占筮法推演成卦, 即制卦;其次是依据卦象、卦辞、爻辞五行关系推出事情的吉凶福祸, 即断卦。

2.3 断卦遵守原则

(1) 根据占问对象的易卦归属, 取对象所属之卦的扑象、卦辞进行占断。

(2) 根据占问对象的爻性、爻位归属, 分析此爻与它爻之问的乘、承、比、应、据等关系, 是否得位, 是否得中, 并进而依据棚心的爻辞进行占断。

(3) 根据占问对象所属易断推断棚关数据进行占断。

(4) 根据占问对象的五行归属, 分析对象所属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等关系进行占断。

概言之, 用易占卦, 主要是要寻找卦中与所占对象有联系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是卦象、卦辞、爻象、爻辞、易数等等。这些因素找到的愈多, 对找到的诸因素之间关系分析得愈透彻, 推断出的结论就愈是具有正确性和可信度。可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原则, 是易断和整个预测的根本原则。

3 中国太极预测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正确的预测, 对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必要的, 而管理实践更需要这种预测。若离开科学且又正确的预测。几乎任何成功的管理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太极预测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太极预测论对现代管理科学系统的启示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太极预测根据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法则。人们可以循其法则而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已证明是一个真理。既然如此, 现代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经济发展的规模、生产的周期、产品销售额、收入利润、工资分配、利税分成、成本支出、营业收入、机构设置、人员分配等等, 都可以依据这种理论去进行预测。假若人们能够比较正确地预测到上述这些方面的未来情况, 那么对现代管理该有多么大的作用和意义啊!

(2) 太极预测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两大原则。综合性与灵活性原则实际上对现代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管理:即它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要从各个因素的内在比率、比例、联系和实际作用中去把握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如, 现代管理最主要的几个要素是:人、财、物、讯息、时间、科技等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之间联系是错综复杂的。那么, 怎样才能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综合地考虑他们之间的最佳组合形成最佳结果, 因而产生最佳效益?当其中某因素发生变化时, 其他因素将要发生什么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总体和全局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都需要人们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预测。

什么是管理呢?管理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即按照科学而又合理的原则去处理这些关系, 并找出其中本质的联系, 以此来控制和把握管理整体的行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管理。现代管理也应该是灵活性的管理, 即不断地、经常地采用灵活而巧妙、简易而有效、及时而果断的方法去进行各种管理。灵活性管理也是权变管理。而权变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随机性和变动性因素很多, 如果管理者只是按照固定的、规范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管理, 就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管理形势的要求。灵活性的管理能够使管理系统与管理环境有效沟通, 不至于造成管理行为的滞后性。现在, 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交叉变化, 往往能为管理系统提供许多难得的机遇, 但这些机遇, 除了管理者要具有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外, 还必须具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这是管理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3) 太极预测规律揭示预测基本法则。实践过程中遵循这些法则, 就可以比较正确地推测出人事的“命运”。这是八卦预测的基本目的。实际上, 在管理中, 它的管理者也需要认识和把握诸如企业、部门、集团等未来的命运。这对于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意义。

4 中国太极预测与现代预测的比较

为什么要做这种比较呢?因为只有做了这种比较, 人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现代预测和太极预测的长处、优势和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我们才能吸取它们各自的精华, 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管理科学系统上来。

4.1 现代预测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 未来的事件是可以预测的。人类完全可以透过一系列的科学预测活动, 了解和把握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事件的演化变化规律, 以便有效地保持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现代预测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包括古代预测的基本要素) 包括如下几点:

(1) 定性。即将发生什么事件。 (2) 定量。即这一事件活动的水平和活动的程度、范围究竟有多大。 (3) 定时。即这一事件在什么时间内发生。 (4) 概率。发生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

现代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现代科学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的。

统计常用的现代预测法有如图2, 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数理逻辑理论来运算作用的。虽然这些方法有许多优点 (如精确性、正确性等) , 但也有其随机性、模糊性等局限。

预测方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1) 规律可知性原理:物质世界有其确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可以透过实践、体验、思考和其他方式揭示和把握这种规律性。而揭示和把握了这种规律性, 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特征、趋势和状态。

(2)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原理:一般而言, 任何客观事物的变化过程常常表现出它的连续性, 即它的特点、特性, 表现为一个惯常的运动形态。因此, 人们可以依据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向未来延续这一特征, 预测其未来状态。

(3) 事物发展的相关性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下发展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常常表现为因果关系, 即可以揭示它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 并可据此去预测其未来状态。

(4) 类推原理:许多特征相近的客观事物, 它们的变化常常有某些相似之处。类推预测的客观背景就是类似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透过寻找和分析类似事物相似的规律, 并依据已知事物的变化特征, 推断具有近似特性的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

(5) 事物的可控性原理:对那些规律已被认识且又可控制的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控制规律, 并依据人的愿望和要求, 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从而实现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要求。

只有掌握了这些预测的基本原理, 人们才可以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和预测步骤。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也没有互不联系的事物, 更没有不可探知其规律性的事物。预测对象的发展不可能是过去状态的简单延续, 预测的事件也不会是已知的类似事件的机械再现, 相似不等于相同。因此, 在预测过程中, 还应对预测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以求提高预测结果的正确性。现代预测不仅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具有科学预测步骤的行为: (1) 根据预测的任务确定预测的目标; (2) 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和情报; (3) 选择适应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4) 分析和评价预测结果 (即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 : (5) 提交预测听证会报告。

对以上问题的论述, 也可以使我们大概了解现代预测和中国古典预测就其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尽管它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步骤, 但它们之间是可以沟通的。透过对现代预测学普遍原理的研究来认识.中国古典预测方法, 是研究和发展预测科学的必经之路。

4.2 中国太极预测

《周易》所提出的太极八卦理论代表了华夏民族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其实用性又根据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针对各种不同对象的预测方法,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次。

中国太极八卦预测方法以性质划分:

(1) 古人以不同的系统为预测对象, 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预测方法。

(2) 古人所使用的各种预测方法, 大都是从个体角度进行预测的, 注重对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研究, 对群体、国家等预测理论及方法, 相对而言比较少。

(3) 在《周易》易理的指导下, 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预测方法。在《周易》的基础上, 后来形成了两大预测学派。一是易理派, 即透过易理的研究, 可以指出卦象之各种技法;二则象数派, 乃透过象数之各种技法的研究, 来探索对各种事理的定量化推测。

(4) 在古代预测技术中, 尤其是在八卦预测中, 对各种事件进行预测时所需要的事先讯息很少, 或者根本不需要各种预兆, 即可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主要根据在于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 并揭示了这些联系之间的规律, 透过相互联系事件的内在规律, 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测成为可能, 突发事件往往是事物相互发展而出现的某种必然事件, 这种事件若按现代科学预测来进行, 有时很难预测到, 而八卦预测则很容易达到这一点。

4.3 现代与古代预测法的比较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预测科学方法是预测学得重要选择之路, 任何预测都是对一定时空范围内事物规律的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推至超出原有时空范围而进行的对该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和发展状态的猜测与预计, 因而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预测方法。

现代预测体系的确立, 显然是以西方科技发展为基础的, 即利用它们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来推测世界的未来。然而, 现代预测方法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任何时代所产生的方法, 都有那个时代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 即对那些规律已被认识到的客观对象, 可以透过现代预测方法, 易于准确地确定其未来的发展及状态, 但对那些规律还没有被认识清楚的事物, 或者即使研究清楚, 但还难以用数量化形式来正确表现的事物, 在对其进行预测时, 就表现出了预测结果的不可靠性。特别是对那些规律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或那些由于许多外在原因而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现代预测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不论是对于宏观事物还是对于微观事物, 当人们对其本质和规律还没有完整、正确认识的时候, 用现代预测方法, 是难以正确地进行预测的。

然而, 对于中国古代八卦预测而言, 它较之西方现代预测法优越的地方在于:它所须必备的讯息数据较少, 甚至可以全然不知过去的数据, 而仅透过一定的、简便的诊断现实情况的办法, “观物取象”, 随后“因象立器”, 即可完成对所需要预测的对象的推测。

古代预测术属于直观预测的方法, 大都停留在对所测事物数据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透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研究, 划分出不同种类, 进而规定一种与之相联系的未来事件的关系, 并做出一些“归属性”判断。确定以后, 再根据类的特性, 判定原事物的特性等。古代预测术中属于规范性的预测法, 是根据所获得事物的讯息, 再根据一定的原理所建立的模型, 如五行生克图等, 进而根据模型来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也引入各种二元关系。如生、克、冲、刑等等, 来描述事物相互间的关系。但是, 这种模型所要达到的目的点是非常明确的, 因为, 世间的事物“虽万象之纷纭, 须一理而融贯”。对属于探索性的古代朴素哲学预测法, 其基本点与第二类相仿, 区别在于:使用第三类方法, 不仅可以预测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还可以从中选择某种优化的策略, 来改变事物未来的发展结果。直观类和规范类预测仅能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如何改变这种趋势却无能为力。在探索性预测中, 还有如何改变未来结果的办法。而这些方法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都是现代预测法所难以达到的。中国古代预测与现代预测相比较的另一个特点是:被预测的事件与预测者有较大的依赖关系。不同的预测者, 即使采用同一种预测法, 对同一事件进行预测, 有时也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若对于预测行家而言, 被称为“灵性”。如果人们只依靠某种逻辑推理, 而缺少一定的活学活用灵性, 其预测的结果往往不会被行家所称道。而这种灵感又是与预测者的长期修养而形成的灵力有关。

由于中国古代预测没有发展到符号逻辑体系, 很难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体系变化发展做出很好的描述。即使有大量的事前资料, 也很难转化为某种相应的模型体系, 对之进行合理的应用。

而现代预测法, 基本上是与预测者无关的, 虽然在使用同一方法上存在不同的技术水平, 但对结果影响不会很大。对古今预测法进行上述比较, 是为了使它们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古今结合的优化新预测法体系。

5 古今预测法的结合

古为今用是借力传统文化历史结果形成的经验与方法, 是当今预测学的重要营养, 实现推陈出新, 创建新时期发展之道。古今预测法的结合, 是指两种方法的相互“取长补短”, 按中国古代易学理论“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如将古今之预测法分别视为阴与阳, 那么, 其各自方法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更科学的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 又可以形成另外的两种预测法, 即以中国古代为主的, 结合现代预测的方法和以现代方法为主, 结合古代的预测方法, 即以阴阳相生之四象也。再进而言之, 可生成八卦, 八卦相荡, 生成八八六十四卦, 其各自面对不同的预测对象和体系, 因而, 形成面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比较完整的预测体系。

进行这种庞大的预测体系的研究, 是一个宏大的科学系统工程。这应该成为今后为之创立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古今预测方法共同的基础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由于认识的程度和角度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方法。古今两种预测方法的融合, 实乃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5.1 从预测技术的层次看

它们所研究、处理问题的主要对象不同, 这就失去了两类方法比较的基础。因此, 必须先确定在同一对象基础上, 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再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势, 使它们相互促进。

5.2 从两类预测方法性质

现代预测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手段和数学模型;而古代的预测方法主要靠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预测, 尽管正确性是无疑的, 但难免有一些神秘色彩, 有时又缺少必要的量化规范设计。因此, 就更需要二者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相互融合起来。

总之, 在预测愈来愈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候, 将古代预测法与现代预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显得愈来愈有必要了。

6 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系统思维

西方管理学强化: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决策、要素, 而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没有科学的预测, 就不会有成功的决策。

6.1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预测, 不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预测, 不论是八卦预测还是模型预测, 只要是科学预测, 都势必对现代管理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代管理而言决策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如果决策失误, 尤其是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失误, 对整个管理过程的危害, 将是极其严重的。而决策的正确性, 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因为只有科学的预测, 才能把握管理对象、管理系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趋势。掌握了这种过程和趋势才能据此确定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科学决策。因为只有科学的预测, 才能超前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管理系统和管理环境的变化状态。然后, 根据对这种状态的正确预测来制定相应规划的管理措施。进行科学的预测, 才能为现代管理者深入地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教育等提供各种可能的讯息, 因而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实践已经证明:许多高明的决策往往来自比较正确的预测;而许多失误的决策往往来自非科学性的预测。

6.2 决策是管理系统实施的关键环节

西蒙是西方决策理论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创立“决策与管理”的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要的观点: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探查环境, 寻求决策的条件, 可以称之为“情报活动”。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可以称之为“设计活动”。第三阶段的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中, 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 可以称之为“抉择活动”。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对已做出的抉择进行评价, 可以称之为“审查活动”。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是首要的, 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在一些计划程度或调控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科学的决策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决策正确, 那将极大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反之, 如果决策失误, 那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 决策的正误、是否科学、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管理系统, 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成败。在现代管理中, 进行科学决策, 首先要求有正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经过论证为可行的, 又是合理的;科学的决策还要求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以便进行比较和选择, 如果只有一个方案,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没有选择的余地, 也就难以保证决策的成功;科学的决策所追求的是最佳化决策, 即能产生最佳化效应的决策;科学决策要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追踪决策, 也就是说, 已经实施的决策还要求随着客观内外环境的变化, 而做出相应的修改或调整, 直至根本性的改变, 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没有以科学预测为基础的决策是盲目性决策。可以说, 没有准确的预测, 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也就没有成功的管理。

6.3 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需完善保证体系

(1) 完善的讯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为有关的管理部门或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控制讯息。即它对各种外界和内部的讯息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和检索, 对讯息的传输加以计划, 并将数据尽快转换成讯息, 以及时提供给有关管理者。

(2) 发达的智囊系统。智囊系统为管理者充当“顾问”, 由多学科专家所组成, 以其足智多谋的“军师”角色.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提供预测结果、提供各种项目的论证, 因而可以弥补任何一位管理者的不足, 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

(3) 完整的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由若干名决策者即管理者所组成, 因而形成一个有效决策体制的核心。以大量可靠的情报讯息为依据, 充分运用决策者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由智囊系统提出的各种选择方案, 进行系统的验证与逻辑推理, 采取辨别、比较、分析、平衡等手段, 反复权衡和对比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得失, 从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

(4) 有力的执行系统。执行系统需要具备强而有力的执行手段, 在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反馈, 以监督决策的执行和验证决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执行决策还需要有一个监督机构, 在于及时发现脱离决策的偏差和纠正偏差, 以便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5) 科学的方法系统。决策的内容是多样的, 因此决策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 同时要有一个科学而又完整的决策方法系统辅助之, 就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最佳性。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8

管理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并且在人类活动中,也许再没有比管理更重要的领域了。

管理思想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意识形式之一,但是,当且仅当人类进人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时代以后,某些从事后来被称作学术或学问的认知活动的劳心者也开始关注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管理现象,进而对某些管理现象开展学术研究时,管理思想才有可能从无条理的零散的管理意识转变成具有一定的观念系统的管理学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中国最初的一批管理学说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通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产生的。

二、中国传统学术中治理学的主要学术特性

以现代学术眼光来看,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之根本与核心所在的治理学,既可以纳人管理范畴而把它当作中国传统管理学来看待,也可以纳人政治范畴而把它当作中国传统政治学来看待。就中国传统治理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学来说,它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相比,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治理学是产生和发展于实验科学尚未产生的古代农业社会,其社会基本制度是溥天之下,莫非王上;率上之滨,莫非王臣的王有制和君主制;现代西方管理学则是产生和发展于实验科学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其社会基本制度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民主制。

其次,正是由于社会环境条件有如上差异,其学术方式和学术宗旨也相应地有如此区别:中国传统治理学借助历史经验和形上玄思来探求治道,其根本目的是为那些称王的统治者欲成且能成名副其实的王者提供有效治国理民所必需的政治钾慧;现代西方管理学则是按实验科学的要求,以实证方式来研究管理问题,且聚集于工商领域而重点研究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以便为资本主义企业和公司的所有者或其代理人成功地经营企业和公司提供所需要的经营钾慧。

三、中国传统治理学中的哲学内容及其基本理念

古汉语中治、道二字均含有多种意义,但就其基本意义来说,治原是特指某一河流的水名,其作为动词的本义则是指面对泛滥的河水采取某种应对措施以便使其得到有效控制的治水行为;道则原是表示动物或人行走之貌的动词性会意字,其作为名词的本义则是指供众人通行的平直大路。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 篇9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

生态科学形成了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种生态思维方式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代表了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身生存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内省.具体表现为:从机器论到有机论的本体论转换;从还原论到复杂论的方法论超越;从支配论到协同论的价值更新.

作 者:王国聘 Wang Guo-pin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刊 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21(1)分类号:B82-058关键词:生态思维方式 有机论 复杂论 协同论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哲学思维 篇10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性善恶学说

人,首先应该认识和了解的是自己。从希腊德尔斐神庙的柱子上镌刻的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可以看出人们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一重大而深远的问题,但是这一关于人的谜语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至今仍未完全被破解。俄狄浦斯给出的也只是关于人的生物性的、表象的答案。那么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的本质?两者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人性问题。

一、关于人性

哲学史上研究最多的、最源远流长的、最争论不休的就是人性问题。关于人性的界定,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灵魂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理性的思辨功能。但是,植物也有营养的功能,感觉的功能也为动物所具有。从而,只有理性的思辨功能才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有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拥有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人性就是指人的属性,这种属性是人身上所具有属性之和。一般来讲人性既包含人的自然属性,也包含人的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物学生命实体属性,即原始动物本性。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有着根本的不同,动物满足自身需要是自发的本能活动,而人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创造性活动。

人从动物进化而来,这决定了人最初拥有的是自然属性,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摆脱生物性的制约。对此恩格斯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在维持生命存在过程中的饮食、性、安全等自然欲求,这些自然欲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力。

2、社会属性

人首先具备自然属性,但人又是一种远远超出动物形态的生命实体,是一种将主体与客体辨证统一在一起,通过改造自然而能动地发展延续自身的高度的社会性动物。因此人之为人,能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即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社会活动实体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见,人性应当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满足在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引导下进行,社会属性的发展也会影响自然属性的实现。

二、关于人的本质

在哲学上,本质是能将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最根本的属性,本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

在西方,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较早也较为深入的是费尔巴哈。但是费尔巴哈在揭示人的本质的时候,却走向了唯心主义。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名言,指出了人的本质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正是通过所处的社会关系来认识和把握个人的。说到底,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三、人性与人的本质的联系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称,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人的本质仅指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人性与人的本质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一方面,人性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主要由人的本质来决定,人的本质通过人性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人的本质能从根本上区分人与动物,而人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区别人与动物,却能从多方面反映人的的特性,也将最终反映人与动物的区别。

四、透过“人性善恶说”分析人性与人的本质

中国传统哲学中,基本上是围绕人性善恶来注解人性,集中起来有四种类型:

1、性无善恶论

代表人物是告子,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给出了人性的定义:“生之为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告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本性,是人的生物性。正因为如此,告子认为人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而东流,决诸西方而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

2、性善论

孟子是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属性,就在于人有“四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3、性恶论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的性恶论主要从人的自然属性上讲。在荀子那里,所谓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4、性亦善亦恶论

这最早由战国时的世硕提出,在西汉中期董仲舒那里得到发展,董仲舒认为“性者,天质之朴也”,“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把人性看成人的自然资质。认为人性是指未经教化的人的自然状态、自然属性。扬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西汉后期的扬雄综合了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明确提出了“性善恶混”的论断,对当时的官方人性论提出挑战。

学者吴秀莲认为,“无论是中国古代关于‘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之间的争论,还是西方理性与感性的争论,实质上都蕴含着关于人性的界定,以及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在人性问题上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没有厘清人性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这四种人性论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有人认为人性指人的社会属性。对于这两种倾向,中国古代伦理学常常不做区分,导致了人们对人性理解的偏差。孟子之“性”指人的社会属性;告子把“食色”等生物属性当作人性;在荀子那里“恶性”是人的利己之性;而扬雄的“性善恶混”中的人性,既有先天的自然属性,又有后天的习得之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四类观点由于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一致,分歧和争论就在所难免了。

另一方面,这四种人性学说虽然在不同层面上都揭示了人性的内容,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脱离了社会的抽象的人。他们没有看到,人性究其根源,其实是人的多重属性的总和,是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正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的人性论就容易陷入抽象论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你个马克伦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上一篇: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风俗调查下一篇:木工班组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