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总结能力

2024-04-30

培养总结能力(精选8篇)

培养总结能力 篇1

一个不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他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就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而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一个学生不停地学习,若不注意归纳总结,一边学习,一边忘记,就做了很多无用功;不善于归纳总结,学的东西非常零碎,其收获就甚少。许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成绩却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投入工作都相当重要,而良好的习惯和能力都需要从小培养。其中,归纳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并从中找到、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可以体现在我们平时生活和学习的小事儿中,比如让小孩子复述故事、整理自己的书房等。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和生活中加强对孩子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比较深、记得比较牢。对于学过的知识,在没有进行系统整理以前,往往便觉得零散、繁杂,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分类后就会感觉条目清楚,比较容易记忆。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结构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降低遗忘的有效方法就是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的类型大致可分为:课后归纳总结、单元归纳总结、阶段归纳总结、期终归纳总结等几种。第一:课后归纳总结。通过阅读教材,整理笔记,练习习题,以弄懂弄通新授的知识。

第二:单元归纳总结。抓住单元知识主线,理出知识要点,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的目的。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指几个单元课程学习以后进行的一种系统归纳总结、复习巩固。可选定自己学习上难点较多的课程作为复习的重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问题,找出了问题,归纳总结、复习巩固就有了重点。

第四:期终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复习巩固时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为重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各章节选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然后,对全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要想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尝试回忆,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就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开动脑筋。有的人把这种方法称为“过电影法”,即在头脑中把上课的每个关键问题“放映”一遍。有人将之比喻为“反刍”,就像牛一样,在休息时让食物重回口腔,细细地加以咀嚼。这样做有四点好处: ⑴可以检查当天的听课效果;⑵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⑶可以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⑷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学生要培养自己能够离开事物的直观形式去思索想象、盘算的能力。能否把知识的精要、梗概、脉络等提纲挈领地复述出来,这是对能否真正弄通知识的一个检验,也是对知识理解的一个深化。这一节课有几个问题?哪些理解哪些不理解?边回忆边把重点写出来;想不起来的地方,一定是你没掌握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知识死角或漏洞,原因是预习和听课时做得不好,所以才出现问题。这时要把不细的地方弄清楚了,再看书,再查笔记,此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把回忆不起来的部分作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重点,注意力有所指向,目标感强,记忆效果明显优于直接看书。

2、看教科书,重点看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看书时,用红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概念或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画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下简要的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便以后再看书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回忆后,应从头至尾逐句去钻研教研书。因为书上写的是需要弄通和记住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要仔细、认真思考,切实领会。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可少花时间,要把时间主要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3、整理笔记,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本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4、看参考书,在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对所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把精彩的内容、典型的题目及时摘到课堂笔记上,这样就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课后复习时还应适当看一看参考书,好处是能博采众长,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又能起到扩充和引伸的作用,大致做法是:⑴每科选定一本较好的为主要参考书;⑵首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看参考书;⑶要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⑷做好笔记,把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精彩题目摘录进笔记本的相应部分;⑸看参考书的时间应有较大的伸缩性。

总之,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探寻知识内部规律和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在学习时,若能养成随时随地归纳总结的习惯,则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许多学生之所以进步到一定程度,无论怎样努力,成绩却再也上不去了,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归纳总结,或是遗漏了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教师归纳总结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为主,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的归纳总结入手,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归纳总结 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学生时代获得的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后能继续有效地学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高科技社会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提出,90年代达到研究高峰。Holec(1981)称其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Dickinson(1995)认为它“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自主学习的研究。

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课标》中把“初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它要求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并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去学习语言知识。在中国,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较差,这很不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技巧的形成。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对所学知识经常复习巩固,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建构,才能真正地习得知识、技能,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我采用归纳总结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归纳总结单词

培养总结能力 篇2

一、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一题多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数学的解题上, 答案往往是唯一的, 但是解出答案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我们不要仅满足于将答案解出, 而应该更加注重解题的过程, 学会运用更多的方法去解出问题.同时, 在平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也有助于在考试中的运用, 信手拈来一个解题方法.

例1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 D为△ABC上BC边的中点.求证: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方法一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证明.

证明过点D做AB的垂线交于点E, 过点D做AC的垂线交于点F.

方法二也可以通过三角形面积相等来证明.

证明过点D做AB的垂线交于点E, 过点D做AC的垂线交于点F.

∵△ABC是等腰三角形, D为△ABC上BC边的中点, 易证得△ABD≌△ACD.

∴△ABD的面积=△ACD的面积.

当然还有多种解法, 通过对新方法的探索, 就能积极的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一题多解不仅能培养学生们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而且能帮助学生从一题中巩固到更加多的知识.例如, 在以上例题中,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第一种解法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而第二种解法运用了三角形面积相等来证明.同时, 在平时的一题多解的练习中, 我们要注意归纳方法.

二、已知与问题的变形

我们知道在数学的习题中, 很多题目的解法大致是一样的, 即使题目不一样, 也就像是被包装了一层外衣而已.因此, 在平时的练习中,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可以将一些原题目包装包装, 改变成新的题目, 来加强学生们的练习.题目的变形, 最容易的改法就是将问题改为已知, 又将已知改为问题, 让学生们重新逆向地解决问题.

例2如图:已知BD=AC, AC垂直于AD于点A, BD垂直于BC于点B, 求证:BC=AD.

证明延长线段DA和线段CB, 并使之相交于E点.

在解出这一题后, 我们可以将其进行改变:已知BC=AD, AC垂直于AD于点A, BD垂直于BC于点B, 求证:BD=AC.这样的变题, 只是将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了位置, 然而, 虽然只是调换了位置, 但是使用的方法, 可能就不一样了, 例如该题.

证明∵BD⊥BC, AC⊥AD, BC=AD, DC是△DAC与△CBD的共同边,

在变题后, 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辅助线就能够轻易的解答了.在变题后的解答中, 我们要跳出原题的解题方式, 将其当做全新的一题来解答.

三、一题多用

一题多用, 顾名思义, 就是一题多种用法, 以下笔者谈谈一题多用的两种形式.

1. 题型的改变

一题多变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还可以从题型上着手, 如将解答题改为问答题, 将问答题改为判断题, 将判断题改为综合题, 等等.数学上的知识是灵活的, 变动的, 我们不能总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我们知道, 无论是判断题, 选择题, 还是综合题, 考查的都是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只是判断题与选择题在我们解答不出来的时候, 还可以靠靠运气, 而综合题就少有运气可言.例如, 判断题: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当然, 这样很容易选择出是正确的, 为了增加些难度可以改为,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2. 一个知识点多种题式

以上题型的改变是一个题目, 多种讲法, 多种包装, 而现在要谈的一个知识点多种题式, 也是一题多用中的重要部分一个知识点, 多种运用,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不断的运用中, 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例如: (1) 全班有60名同学, 现在要求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 这个班则一共握手多少次? (2) A, B两个站点之间有8个休息站, 站点与站点之间需要准备一种不同的车票, 那么A, B站点一共需多少种车票?这两个题目, 初看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在解题中, 联系上是十分紧密的, 都是运用了同一个数学的知识点.类似这样的题是很多的,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某一个知识点.

培养总结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1.兴趣的产生

根据科学实验,“当一些事物能引起大脑大量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时,大脑就会进入兴奋状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它的出现刺激了你的大脑,让你感觉很兴奋。然后你就会期待这一现象的发生,想再次去接触它,这一现象就叫兴趣。如果一样事物平平无奇,司空见惯,人们经常就会把它忽视;如果在这黑白交替的世界中,突然出现一种别样的色彩,人们就会被这一现象吸引住眼球,就像一道光束,猛的冲进你的瞳孔,使你无法忽略它,从而产生好奇,对于这一发生的状况转动思维的螺旋桨,与在心中升起想要追寻的欲望,进而蜕变成兴趣。

兴趣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兴趣,生活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枯燥无味,你的感官也会随之变得僵硬。长期如此,你的世界将会一片黑暗,犹如崩塌的楼房,把你深埋进一堆混泥土中,暗淡无光。其实每个人都有着兴趣,只是各有各的不同,可不能否认的是,只要有“兴趣”这一润滑油的添加,我们就拥有澎湃的动力,令思维的齿轮加速运转,更快的完成每一件事。犹如黑暗,所提出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放空思维,尽自己的想象去理解

2.创新需要兴趣的推动

兴趣的引起,能够让人更加主动去学习,只有主动地去进行,才会有促进脑袋的开发,思维的搅动,拨动每一条神经去活动,制造出种种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可以根据后天的培养,把“兴趣”带进生活中,也可以引导它对你需要的方向,进而促进这一行为的优化。“创新”是一个易懂难做的词汇,它需要对事物的理解,需要让思维解放,需要对自身价值潜能的激发

而小学学生纯净,毫无心思,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引发浓厚的兴趣。这一特点也更能够有效利用。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一直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小学生空白如纸,容易受事物影响,他们活泼,好动,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相对于死板的语文来说,要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听课,他们更喜欢能让他们伸动手脚的体育课。教材的陈旧,课文的枯燥,学习的单调,无一能引发学生产生欲望的源泉,所以更改正常的教学理念是不可或缺的,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肢体的运用”,让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下,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用朗诵的方式令学生记住课文的内容,用模拟课文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代入其中,用竞猜奖励的方式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学生会自发的想去了解,去掌握课本所拥有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学生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处于萌芽时期,这种时候最易散播学习的种子。教师应以一种博爱的感情去包容,去接受这些学生,与学生做朋友,不管课里课外都能与学生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分享学生的心情,鼓励学生勇敢的去质疑,去思考,去尝试,陪伴他们一起突破困难。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也积极地支持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他们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竞争、互助的心态共同进步。如在课堂练习做作业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要深藏你的夸奖,在教导的时候,也要给予赞扬,学生会因此而拥有动力,自觉地去学习,阅读关于课程的书籍,做练习,期望得到你的再度嘉奖。在喜爱教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一门科目。

四、道德素养的渗透

小学语文一般浅显易懂,同时也包含着课文外的寓意。如小学一年级课文《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作者用简单的几笔,通过述说两只小兔去赛跑,一个得了第一,一个得了最后一名,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那个最后一名的,文章用简单的文笔,暗喻了学生要保持一颗强者之心,敢于与比自己强的人挑战。又如小学六年级课文《牛郎织女》用中国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讲述了牛郎织女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却无法在一起,他们不离不弃,最后终于感动上天,给予他们每年相见机会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语言,渲染出课文的主旨,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表达出一种“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的优良心态。由此可知,小学语文教材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也一步步引导学生对道德素质往健康的方向,逐步加深渗透学生心理、思想。这既证明了小学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塑造的重要性,也表示小学时期学生对外界事物防范意识的薄弱。所以在这段时期,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对学生成绩、知识的看重而弱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德”是排在第一位“智”才排在第二位,所以说,在小学语文的教育方面,道德渗透是重中之重,要强化学生对集体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的思想体系,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去汲取知识,拓展创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授课的过程,逐渐渗透,能在学生最好的塑造时期,指导教育学生的思想解放,知识道德的赋予培养,都是易于容纳的。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1)

[2]肖晶华.李文阁.马艳红.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大数据专业培养能力总结 篇4

2016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国家新增专业,首批仅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所学校申报成功。

二、“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

8所高校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首批8所高校。挂靠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或“国家实验项目”。

三、根据查阅的资料总结

目前高校本科开设大数据专业的仅限985、211院校,其他二本及三本院校开设大数据方向。根据查阅到的培养目标分析其培养能力:不论本科还是硕士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系统开发(个人理解更偏向数据管理开发)。(招生人数的查阅工作量太大了,只差了几个院校)

四、大数据专业技能需求总结

下文中的能力均是本人自己总结的,无官方材料支持,其中基础能力侧重本科培养,高级能力侧重研究生培养。具体能力划分领导再行斟酌,因为各高校不论哪个批次对大数据开发这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说明,主要还是比较集中在分析上。个人觉得开发是需要实际工程经验的,但工程硕士是不是可以依托工程项目进行培养呢,如果从这个角度申硕的话系统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能力是不是可以放入高级能力中。(1)大数据应用分析

运用算法来解决分析问题,并且从事数据挖掘工作。负责业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对多种数据源进行深度挖掘、深度分析和建模;对各类需求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建模分析,并提交有效的分析报告,为公司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基础能力:

数据预处理能力

海量数据存储管理能力

数据挖掘算法应用分析能力 高级能力:

复杂统计数据建模能力

数据挖掘算法改进及应用性研究能力(包括挖掘算法改进研究、大数据分布式处理框架及内存计算框架的高级应用)(2)大数据系统开发

负责分布式系统中间件的开发和改进、参与大数据平台管控系统的研发工作、包括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业务模型构建、大数据存储等设计问题、根据客户大数据处理应用和服务要求,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及技术解决方案。

基础能力:

大数据平台综合部署能力(业务需求分析、集群环境设置、框架选择、服务器环境部署等能力、性能测试、Hadoop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大数据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研发各种机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程序及行业解决方案)

大数据存储设计能力 非结构化数据建模能力 数据可视化处理能力 高级能力:

大数据平台组件开发能力 大数据平台系统性能优化能力(软件优化方面:数据读写优化、并发处理优化、数据存储优化、数据查询优化等)(3)数据可视化

能够利用可视化工具建立企业整体数据可视化方案、提升整个团队的数据可视化能力、增强现有数据产品的可视化展现与分析能力。开发基于数据可视化的全新数据产品,为客户商业生态提供数据服务。

基础能力:

培养总结能力 篇5

[作者]高迎熙/郑立勤/柳进材/张晓东临沂市教研室

[内容]从1991年秋季开始,我市根据山东省教研室的指导意见,进行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教改实验。这项实验包括初一写字、初二说话、初三应用文写作三项训练内容,参加实验的学生每个年级约两万名。实验效果显著,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欢迎。今年6月,山东省“中学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教改实验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与会同志对实验成果一致给予充分肯定。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却往往被忽视。汉字书写基本功差,口语表达能力差,应用文写作不过关等问题,在初高中毕业生中都表现得相当普遍。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恰恰在这些方面捉襟见肘。

我们深切感到,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加强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社会效益,造就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去研究。1990年10月,山东省教研室在《关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写字、口语、应用文等实用性语文能力的训练,力争在初中阶段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并提出了每周用一课时,初一进行写字训练,初二进行说话训练,初三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初步设想。在学习讨论省教研室的意见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两点:第一,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毕业生除少部分升学外,大部分将直接进入社会,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初中学生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以小学训练为基础,在初中各年级每周用一课时分项进行集中训练,既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既可行又容易见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1991年上半年建立了实验组织,印发了实验方案,下半年已将这项实验在全市推开。

二、基本做法

1.保证课时,落实实验教师。我们首先强调,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方案中活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校从各年级的语文课或活动课中每周拿出一节,分别为初

一、初

二、初三安排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训练课,列入课程表中,以保证时间落实。实验教师尽量由各班语文教师兼任,有些学校语文教师写字、说话基本功参差不齐,我们便要求他们依据专长挑选胜任者为专职教师,以保证训练质量。

2.设计训练程序,用好训练材料。任何能力的形成与训练,都应有个序列,这个序列应该体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从实验一开始,我们便着力研究和解决训练程序问题。通过广泛摸底调查,分析学生的基础状况和能力形成的因素与过程,在多次会商之后,为三项训练确定了以下程序:

写字,先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再进行软笔书法训练,以硬笔为主。在训练过程中,先进行用笔要领的指导,再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再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最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背帖练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

说话,先以排除学生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心理障碍为重点,鼓起勇气,激起兴趣;然后在说的练习中依次突出发音、吐字、语速、语调、把握中心、分清条理、表意准确、礼貌得体等说话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掌握口头答问、复述、解说、即席发言、交谈采访、讨论、辩论等各种说话形式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写作,先练习那些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格式和内容较为简单的文体,再练习学生较陌生但社会生活中又经常用到的、内容较为复杂的文体。每种文体按先研究格式结构,再研究内容语言的顺序,以后者为重点进行训练。

我们选用的训练材料是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初中写字训练指导》、《初中说话训练指导》、《初中应用文训练指导》,在使用时根据已确定的训练程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补充,这样既保证了训练有据,又突出了训练重点。

3.坚持以练为主,改进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必须突出一个“练”字。从实验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强调训练课要以练为主,要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为提高课堂训练效率,我们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了很大功夫。

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如写字课上的“讲解示范与定量练习相结合”、“小组矫正与板演评析相结合”、“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相结合”;说话课上的“放开说与放开评”、“阅读吸收即知即传”、“设置情境竞赛发言”;应用文写作的“掌握格式,规范训练,联系实际,用于生活”等。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从1993年春季开始,我们便着重探索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写字课我们总结推广的基本模式是:“讲解示范--领写练习--自练自悟--讲评矫正”;说话课的基本模式是:“朗读课文--讲解要领--组织练说--评价指导”;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试写--讲评--矫正--成型”,另一种是“集中讲解--分项突破--组合成文”,前者适用于学生较熟悉的文体,后者适用于学生较生疏的文体。根据“教学有路,教无定法”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灵活变通,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4.将训练向课外延伸。学生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单靠每周一课时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通多种渠道,尽量向课外延伸。

一是向各科教学延伸。要求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说话能力的检查指导,在作业批改与讲评中注重写字的规范要求与评价。二是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如在写字课后开展每天练百字,一周一展评活动;在说话课后开展每天三分钟,同桌讲新闻活动。有些实验教师还采取让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结合的方法,开展出报刊、办专栏、轮流主持校广播室组稿、编稿和播音等竞赛活动。有的班级还与车站、商场、展览馆建立了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开展语文实用能力观摩实习活动。此外,学校和市里还经常组织书法比赛展览、口头作文和专题演讲比赛、设置情境变换角色写应用文竞赛等大型活动。

5.以鼓励为主,搞好教与学的评价。为鼓励教师积极搞好实验,我们设立了“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奖励基金”,每年用本人总结、学校推荐、教研室现场考核的办法,评出一大批成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取评议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每学期搞两次。评议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意见三部分,重在评价努力程度和提高幅度;考试包括单独安排的写字、说话技能测试和纳入语文命题中的应用文写作测试,主要评价这三项能力达到的实际水平。评议与考试结果综合考虑,划出等次,填入成绩单。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各校也给予专门奖励。

三、实验效果

通过三年的实验,我市初中语文实用能力培养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教师方面看,一是语文教学思想进一步端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抓好素质教育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训练被放到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位置上。二是促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学习普通话、大练“三笔字”,在各校已蔚然成风。三是实用能力培养所采取的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较前已明显地“活”了起来。

培养总结能力 篇6

一年级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

1、动手制作的能力

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

培养总结能力 篇7

在物理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 形成如下基本程序:确定学习目标、各自制订实验 (或学习) 计划、分组进行讨论、各组进行交流、做出实验评价 (或结果) 。在具体的操作中, 形成了如下策略:

一、合理分组, 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上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5人, 要求组内人员要差异互补, 人尽其才。小组成员的搭配一般有“组内异质, 组际同质”、“组内同质, 组际异质”等, 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从而弥补一个教师难于面向有众多差异不同的学生的教学之不足, 缺点是其中尖子生在其中作用太大, 其他学生对他依附太多。第二种通过设计有差异的问题, 让尖子生有竞争的对象, 让其他的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可使尖子生吃得饱, 但如果问题设计得不科学, 容易导致合作任务无法完成, 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的后果。因此, 学习小组的确立应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分组, 提高效率。小组合作讨论后, 采用轮流汇报制, 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有时我还把教室的桌椅进行较为合理的空间安排, 使学生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一起讨论,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激发学习兴趣。

二、积极合作, 有效竞争,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课的教学需要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 在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简明扼要介绍学习的内容, 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提示和点拨, 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学习并参与到互助性合作活动中去。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的合作、理解、消化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每个学生要明确分工, 每人要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 积极合作, 不仅要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 还要主动积极的协助他人, 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不仅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间的合力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 另外合作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 学会取长补短, 自觉的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如在举例说明自行车上所用的物理知识时, 一般同学在短时间内可能只举一到两例, 但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 最后举出的例子会很多。这样可使能力较差的学生达到帮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活动,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式一是组内竞赛, 使各组的先进得到公认和肯定;二是组际竞赛, 组内成员为了达到使本组获胜的目的, 每人都积极参与, 提高合作的效率。这些竞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还能使个人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对自己提高了解, 对自己作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 从而促进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 重在过程, 体现合作成效

评价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后, 教师 (或学生) 依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给予肯定鼓励或评点反馈。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评价有时会出现偏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 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 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教师的评价缺乏一定的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学生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 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也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逐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教师的指导, 否则就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如:在物理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一位同学发生了操作错误, 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同学们都会争着去给这位同学提醒错在哪里。这时教师应当加以引导, 否则学生之间的评价就只会停留在给别人提意见上, 这样不但不能起到评价的作用, 反而会打击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 应先让学生自我评价, 在肯定他实验的基础上, 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恰当评价, 分析出该同学的错误之处及改进的方法, 长期坚持这种做法, 学生间能取长补短, 师生间教学相长,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可促进师生的发展。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策略也远不止两、三点可概括的,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在物理教学中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培养总结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验教学

总结能力 归纳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6-01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规律,不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内化,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回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从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将点滴心得简述如下。

一、寓静于动,在操作中总结

学生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形成具体、鲜活的感性认知。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延续生物实验活动的整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将静思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实验动作或实验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此学生的总结归纳才显得更加生动、详实。

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内容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没有机械地组织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而是出示了一组问题:①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②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③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作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由繁入简,在图文中总结

总结归纳的内容并非一定要诉诸文字,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以让原本繁杂凌乱的生物知识要点变得简单而又生动。在进行图文式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文注入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如在教学“人体的泌尿系统”这一部分实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与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具体鲜活起来。在动画的辅助下,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感受到肾脏的重要性。

三、转曲为直,在洞察中总结

观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积累实验经验的重要形式,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成对生物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印记,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实验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归纳总结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教学“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指导学生分析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强化学生的感知。通过观察和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学生认识到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而对人体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

四、化腐为奇,在愉悦中总结

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实验后的归纳总结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将会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环节变得生机盎然。因此,教师要将生物实验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倾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归纳总结。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最后教师将视频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用饱满而又深情的语气告诉学生:每当看到这幅画面,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这样一颗颗种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希望你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回味长久。

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后的总结归纳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总结和归纳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在动手、动眼和动情之中,更加突出生物实验的本质,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部编花的学校教案设计下一篇:实习生员工个人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