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2024-04-26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精选7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1

一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数一数 4课时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一周 9.1 1课时 机动--熟悉学生,常规教育

9.2 1、数一数 1课时 数一数

9.3 2、比一比 2课时 1、比一比

第二周 9.6 2、比一比练习课

第三单元分一分 4课时

第四单元认位置

9.7 1、分一分 1课时 分一分

9.8 2、认位置 2课时 1、认位置

9.9 2、认位置练习课

9.1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周 第五单元认数(一) 12课时

9.13 1、认识1-5 2课时 1、认识1-5

9.14 2、认识1-5练习课

9.15 2、认识几和第几 2课时 1、认识几和第几

9.16 2、认识几和第几练习课

9.17 3、认识0 1课时 认识0

第四周 9.19 4、认识=、>和< 2课时 1、认识=、>和<

9.20 2、前4课时内容练习课

9.21 5、认识6-9 2课时 1、认识6-9

9.25 2、认识6-9练习课

9.26 6、认识10 1课时 认识10

第五周 9.27 7、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一)练习课

9.28 8、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2课时

9.29 1、认识物体 1课时 认识物体

9.30 2、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有趣的拼搭

第六周 第七单元分与合 10课时

10.8 1、2-5的分与合 2课时 1、2-5的分与合

10.9 2、2-5的分与合练习课

第七周 10.11 2、6、7的分与合 2课时 1、6、7的分与合

10.12 2、2-7的分与合练习课

10.13 3、8、9的分与合 2课时 1、8、9的分与合

10.14 2、8、9的分与合练习课

10.15 4、10的分与合 1课时 10的分与合

第八周 10.18 5、单元练习1课时 分与合练习课

10.19 6、机动课时 2课时

10.20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24课时

10.21 1、5以内的加法 1课时 5以内的加法

10.22 2、5以内的减法 1课时 5以内的减法

第九周 10.25 3、0的加减法 2课时 1、0的加减法

10.26 2、5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

10.27 4、得数是6、7的加法 1课时 得数是6、7的加法

10.28 5、6、7减几 2课时 1、6、7减几

10.29 2、6、7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

第十周 11.1 6、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课时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2 7、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课时 1、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3 2、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减法练习课

11.4 8、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课时 1、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5 2、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练习课

第十

一周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十

二周 11.15 9、整理练习1课时 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减法练习课

11.16 10、解决实际问题 1课时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

11.17 11、填未知加数 2课时 1、填未知加数

11.18 2、解决实际问题、填未知加数练习课

11.19 12、连加、连减 1课时 连加、连减

第十

三周 11.22 13、加减混合 2课时 1、加减混合

11.23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练习课

11.24 14、单元复习2课时 1、加、减法的计算复习课

11.25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复习课

11.26 15、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丰收的果园》

第十

四周 11.29 16、机动课时 2课时

11.30

第九单元统计 3课时

12.1 1、统计 2课时 1、统计

12.2 2、统计练习课

12.3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五周 第十单元认数(二) 6课时

12.6 1、数数、读数 1课时 数数、读数

12.7 2、数的组成、写数 2课时 1、数的组成、写数

12.8 2、数数、写数、数的组成练习课

12.9 3、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课时 1、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2.10 4、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二)练习课

第十

六周 12.13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 3课时

12.14 1、认识钟表 2课时 1、认识钟表

12.15 2、认识钟表练习课

12.16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二单元加法 11课时

12.17 1、9加几 3课时 1、9加几

第十

七周 12.20 2、9加几练习课(1)

12.21 3、9加几练习课(2)

12.22 2、8、7加几 3课时 1、8、7加几

12.23 2、8、7加几练习课(1)

12.24 3、8、7加几练习课(2)

第十

八周 12.27 3、6、5、4、3、2加几 2课时 1、6、5、4、3、2加几

12.28 2、6、5、4、3、2加几练习课

12.29 4、单元复习2课时 1、20以内进位加的计算复习课

12.30 2、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复习课

12.31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二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周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3课时

9.1 认识乘法 3课时 1、认识乘法

9.2 2、认识乘法练习一

9.3 3、认识乘法练习二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12课时

第二周 9.6 1、1-4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1-4的乘法口诀

9.7 2、1-4的乘法口诀练习

9.8 2、乘加、乘减 1课时 乘加、乘减

9.9 3、5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5的乘法口诀

9.10 2、5的乘法口诀练习

第三周 9.13 4、6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6的乘法口诀

9.14 2、6的乘法口诀练习

9.15 5、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复习一

9.16 2、整理复习二

9.17 3、整理复习三

第四周 9.19 6、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快乐的队日活动

9.20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5课时

9.21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课时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25 2、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练习

第五周 9.26 2、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9.27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9.28 2、整理复习二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8课时

9.29 1、平均分 4课时 1、平均分(1)

9.30 2、平均分(1)的练习

第六周 10.8 3、平均分(2)

10.9 4、平均分(2)的练习

第七周 10.11 2、认识除法 2课时 1、认识除法

10.12 2、认识除法的练习

10.13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0.14 2、整理复习二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 5课时

10.15 1、用除法口诀求商 3课时 1、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八周 10.18 2、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一

10.19 3、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

10.20 2、整理复习1课时 整理复习

10.21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7课时

10.22 1、认识线段 2课时 1、认识线段

第九周 10.25 2、认识线段的练习

10.26 2、认识厘米 2课时 1、认识厘米

10.27 2、认识厘米的练习

10.28 3、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米

10.29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第十周 11.1 5、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量一量

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 5课时

11.2 1、确定位置 1课时 确定位置

11.3 2、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1、认识东、南、西、北

11.4 2、认识东、南、西、北练习

11.5 3、认识平面图 2课时 1、认识平面图

第十一周

11.8 2、认识平面图练习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与口诀

求商 19课时

第十二周 11.15 1、7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11.16 2、7的乘法口诀练习

11.17 2、乘法竖式 2课时 1、乘法竖式

11.18 2、乘法竖式练习

11.19 3、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课时 1、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十三周 11.22 2、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11.23 4、除法竖式 2课时 1、除法竖式

11.24 2、除法竖式的练习

11.25 5、8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8的乘法口诀

11.26 2、8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第十四周 11.29 6、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课时 1、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11.30 2、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练习

12.1 7、乘法口诀表 1课时 乘法口诀表

12.2 8、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2课时 1、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12.3 2、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练习

第十五周 12.6 9、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算24点

12.7 10、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2.8 2、整理复习二

12.9 3、整理复习三

第九单元时、分、秒 8课时

12.10 1、认识时、分 2课时 1、认识时、分

第十六周 12.13 2、认识时、分练习

12.14 2、认识几时几分 2课时 1、认识几时几分

12.15 2、认识几时几分练习

12.16 3、认识秒 2课时 1、认识秒

12.17 2、认识秒练习

第十七周 12.20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2.21 2、整理复习二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2课时

12.22 观察物体 2课时

12.23 2、观察物体练习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6课时

12.24 1、统计 2课时 1、统计

第十八周 12.27 2、统计练习

12.28 2、可能性 2课时 1、可能性

12.29 2、可能性练习

12.30 3、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田园风光

12.31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复习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三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除法 13课时

第一周 9.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4课时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9.2 2、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练习课

9.3 3、除法的验算

第二周 9.6 4、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练习

9.7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课时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9.8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练习课

9.9 3、商末位有0的除法

9.1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练习

第三周 9.13 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14 2、整理与复习(2)

9.15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农村新貌

9.16 机动课时 2课时

9.17

第二单元认数 5课时

第四周 9.19 认识整千数 1课时 认识整千数

9.20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2课时 1、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9.21 2、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的练习

9.25 比较数的大小 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第五周 9.27 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的练习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7课时

9.28 认识千克 1课时 认识千克

9.29 认识克 1课时 认识克

9.30 单元练习1课时 千克和克的练习

第六周 10.8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称一称

10.9 机动课时 3课时

第七周 10.10

10.11

第四单元加和减 9课时

10.12 两位数加和减的口算 2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0.13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10.14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课时 1、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0.15 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八周 10.18 单元练习3课时 1、两位数加和减口算的练习

10.19 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0.20 3、加和减的练习

10.21 机动 2课时

10.22

第五单元24时计时法 7课时

第九周 10.25 24时计时法的认识 4课时 1、24时计时法的认识

10.26 2、24时计时法的认识的练习

10.27 3、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10.28 4、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

10.29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周末一天的安排

第十周 11.1 机动课时 2课时

11.2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1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3课时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11.4 2、认识周长

11.5 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十

一周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十

二周 11.15 单元练习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

11.16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周长是多少

第七单元乘法 13课时

11.17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时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1.18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5课时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1.19 2、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练习(1)

第十

三周 11.22 3、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练习(2)

11.23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1.24 5、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

11.25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1课时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11.26 单元练习2课时 1、单元练习(1)

第十

四周 11.29 2、单元练习(2)

11.30 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1 2、整理与复习(2)

12.2 机动课时 2课时

12.3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5课时

第十

五周 12.6 观察物体 2课时 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2.7 2、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2.8 单元练习1课时 观察物体的练习

12.9 机动课时 2课时

12.10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7课时

第十

六周 12.13 统计与可能性 2课时 1、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相等)

12.14 2、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不等)

12.15 单元练习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的练习

12.16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摸牌和下棋

12.17 机动课时 3课时

第十

七周 12.20

12.21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8课时

12.22 认识分数 3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

12.23 2、认识几分之几

12.24 3、认识分数的练习

第十

八周 12.27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2.28 单元练习1课时 认识分数的练习

12.29 机动课时 3课时

12.30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说明:因为三年级课程计划规定每周4课时,可能不能完全按照进度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按进度规定的课时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除法 14课时

第一周 9.1 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3课时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9.2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

9.3 3.除数是整十数练习

第二周 9.6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 7课时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9.7 2.试商练习

9.8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

9.9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

9.10 5.调商练习

第三周 9.13 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1

9.14 7.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2

9.15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16 2.整理与复习(2)

9.17 4.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四周 9.19

第二单元角 7课时

9.20 1.角的认识与度量 3课时 1.射线、直线和角

9.21 2.角的度量(1)

9.25 3.角的度量(2)

第五周 9.26 2.角的分类与画法 1课时 角的分类与画法

9.27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9.28 4.综合与实践应用 1课时 怎样滚的远

9.29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7课时

9.30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1.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第六周 10.8 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9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1.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

第七周 10.11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10.12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0.13 2.整理与复习(2)

10.14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 5课时

10.15 1.认识平行 1课时 认识平行

第八周 10.18 2.认识垂直 2课时 1.认识垂直

10.19 2.点到直线的距离

10.20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0.21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五单元找规律 2课时

10.22 1.找规律 2课时 1.找规律(1)

第九周 10.25 2.找规律(2)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3课时

10.26 1.观察物体 2课时 1.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0.27 2.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

10.28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七单元运算律 6课时

10.29 1.加法运算律 2课时 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十周 11.1 2.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1.2 2.乘法运算律 2课时 1.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1.3 2.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1.4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1.5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一周 11.8 期中整理与复习

11.9

11.10

11.11

11.12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策略 4课时

第十

二周 11.15 1.解决问题策略 2课时 1.解决问题策略(1)

11.16 2.解决问题策略(2)

11.17 2.单元练习1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练习

11.18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6课时

11.19 1.统计与可能性 3课时 1.数据的分段处理

第十

三周 11.22

11.23 2.条形统计图

11.24 3.游戏的公平性

11.25 2.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1.26 3.机动课时 2课时

11.29

第十

四周 第十单元认数 9课时

11.30 1.认识万 2课时 1.认识整万数

12.1 2.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12.2 2.认识亿 3课时 1.认识整亿数

12.3 2.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

第十

五周 12.6 3.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12.7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8 2.整理与复习(2)

12.9 4.机动课时 2课时

12.10

第十一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5课时

第十

六周 12.13 1.用计算器计算 2课时 1.用计算器计算(1)

12.14 2.用计算器计算(2)

12.15 2.单元练习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练习

12.16 3.综合与实践应用 1课时 一亿有多大

12.17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七周

12.20 机动 5课时

12.21

12.22

12.23

12.24

第十

八周 12.27 机动 5课时

12.28

12.29

12.30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说明:因为三年级课程计划规定每周4课时,可能不能完全按照进度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按进度规定的课时教学。

五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3课时

第一周 9.1 1、认识负数 2课时 1、认识负数(一)

9.2 2、认识负数(二)

9.3 2、面积的计算 1课时 3、面积的计算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1课时

第二周 9.6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9.7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练习

9.8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2课时 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9.9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练习

9.10 3、梯形面积的计算 2课时 1、梯形面积的计算

第三周 9.13 2、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9.14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9.15 2、整理与练习(二)

9.16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校园的绿化面积

9.17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10课时

第四周 9.19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课时 1、小数的意义

9.20 2、数位顺序表

9.21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2课时 1、小数的性质

9.25 2、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五周 9.26 3、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2课时 1、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9.27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9.28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9.29 2、整理与练习(二)

9.30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9课时

第六周 10.8 1、小数加、减法 3课时 1、小数加法

10.9 2、小数减法

第七周 10.11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0.12 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和用计数器计算 2课时 1、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10.13 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和用计数器计算

10.14 3、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10.15 2、整理与练习(二)

第八周 10.18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五单元找规律 4课时

10.19 1、找规律 2课时 1、找规律(一)

10.20 2、找规律(二)

10.21 2、单元练习2课时 找规律练习1

10.22 找规律练习2

第九周 10.25 期中整理与复习5课时

10.26

10.27

10.28

10.29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时

第十周 11.1 1、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时 1、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11.2 2、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11.3 2、单元练习2课时 1、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11课时

11.4 1、小数乘整数 3课时 1、小数乘整数

11.5 2、小数乘整百、整千数

第十一周 11.8 3、小数乘整数的练习

11.9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课时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1.10 2、除数是整百、整千的小数除法

11.11 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

11.12 3、整理与练习3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第十二周 11.15 2、整理与练习(二)

11.16 3、整理与练习(三)

11.17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3课时

11.18 1、公顷的认识 1课时 1、认识公顷

11.19 2、平方千米的认识 1课时 1、认识平方千米

第十三周 11.22 3、单元练习1课时 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

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6课时

11.23 1、小数乘小数 2课时 1、小数乘小数(一)

11.24 2、小数乘小数(二)

11.25 2、积的近似值 1课时 1、小数的积的近似值

11.26 3、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2课时 1、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第十四周 11.29 2、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练习

11.30 4、一个数除以小数 4课时 1、一个数除以小数(一)

12.1 2、一个数除以小数(一)的练习

12.2 3、一个数除以小数(二)

12.3 4、一个数除以小数(二)的练习

第十五周 12.6 5、商的近似值 2课时 1、商的近似值(一)

12.7 2、商的近似值(二)

12.8 6、整理与练习3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12.9 2、整理与练习(二)

12.10 3、整理与练习(三)

第十六周 12.13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十单元统计 7课时

12.14 1、复式统计表 2课时 1、复式统计表(一)

12.15 2、复式统计表(二)

12.16 2、复式条形统计图 2课时 1、复式条形统计图(一)

12.17 2、复式条形统计图(二)

第十七周 12.20 3、整理与练习1课时 1、整理与练习

12.21 机动课时 1课时

12.22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1、了解我们的家庭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7课时

12.23 整理与复习5课时 1、整理与复习(一)

12.24 2、整理与复习(二)

第十八周 12.27 3、整理与复习(三)

12.28 4、整理与复习(四)

12.29 5、整理与复习(五)

12.30 机动课时 2课时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六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方程 8课时

第一周 9.1 1、列方程解应用题 2课时 1、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

9.2 2、列方程解应用题(1)的练习

9.3 2、列方程解应用题 2课时 1、列方程解应用题例2

第二周 9.6 2、列方程解应用题(2)的练习

9.7 3、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8 2、整理与复习(2)

9.9 3、整理与复习(3)

9.10 机动 1课时

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19课时

第三周 9.13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例1

9.14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例2

9.15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例3

9.16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例4

9.17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例5

第四周 9.19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

9.20 3、体积与体积单位 2课时 1、体积与体积单位(1)例6、例7

9.21 2、体积与体积单位(2)例8

9.25 4、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1)例9、例10

第五周 9.26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2)

9.27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练习

9.28 5、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课时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例11

9.29 2、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练习

9.30 6、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第六周 10.8 2、整理与复习(2)

10.9 3、整理与复习(3)

第七周 10.11 机动课时www.xkb1.com

2课时 新课标第一网

10.12

10.13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表面积的变化

第三单元分数的乘法 10课时

10.14 1、分数与整数相乘 3课时 1、分数乘整数例1

10.15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例2

第八周 10.18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例3

10.19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 3课时 1、分数与分数相乘例4、例5

10.20 2、分数连乘例6

10.21 3、分数乘法练习

10.22 3、倒数的认识 1课时 1、倒数的认识

第九周 10.25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0.26 2、整理与复习(2)

10.27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四单元分数的除法 10课时

10.28 1、分数除以整数 1课时 1、分数除以整数例1

10.29 2、一个数除以分数 2课时 1、整数除以分数例2、例3

第十周 11.1 2、分数除以分数例4

11.2 3、分数乘法的简单应用 1课时 3、分数乘法的简单应用例5

11.3 4、乘除混合运算 2课时 1、乘除混合运算例6

11.4

11.5 5、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第十一周 11.8 2、整理与复习(2)

11.9 期中整理与复习

11.10

11.11

11.12

第五单元认识比 8课时

第十二周 11.15 1、比的意义 1课时 1、比的意义例1、例2

11.16 2、比的基本性质 2课时 1、比的基本性质例3、例4

11.17 2、比意义与性质的练习

11.18 3、按比分配 2课时 1、按比分配例5

11.19 2、按比分配练习

第十三周 11.22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1、大树有多高

11.23 机动课时 2课时

11.24

第六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9课时

11.25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课时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例1

11.26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

第十四周 11.29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课时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2

11.30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3

12.1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12.2 2、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3 2、整理与复习(2)

第十五周 12.6 机动课时 2课时

12.7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5课时

12.8 1、用替换法解决问题 2课时 1、用替换法解决问题例1

12.9 2、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12.10 2、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1课时 1、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例2

第十六周 12.13 机动课时 2课时

12.14

第八单元可能性 3课时

12.15 1、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2课时 1、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12.16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练习

12.17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九单元百分数 10课时

第十七周 12.20 1、百分数的意义 2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例1

12.21 2、百分数的意义练习

12.22 2、百分数的互化 2课时 1、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2

12.23 2、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例3

12.24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课时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例4

第十八周 12.27 2、求百分率

12.28 3、百分数的应用练习

12.29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30 2、整理与复习(2)

12.31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2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3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4

教学内容:1.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应用20以内的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20以内减法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形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课时划分:

1.十几减9…………………………………………………1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3.十几减8、7………………………………………………1课时

4.练习二……………………………………………………1课时

5.十几减几…………………………………………………1课时

6.练习三……………………………………………………1课时

7.复习(一)…………………………………………………1课时

8.复习(二)…………………………………………………1课时

9.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1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式表达。(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桃子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小猴贝贝的水果店看一看,有没有新鲜的桃子上市,好吗?

生:好!

(教师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猴贝贝今天--共准备了几个新鲜的桃子?从这幅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小猴贝贝今天一共准备了13个桃子,小兔乖乖买了9个。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还剩多少个?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如何列式呢?

生:13-9。

师:怎样计算13-9呢?

2.探究13-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操作探究。13-9等于几呢?请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计算13-9可以怎样想,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4等于13,13减9等于4,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可以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现在老师就要出题考考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生:能。

三、实践应用(“想想做做”的全部内容)’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左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9块。

生:左右两边一共15块。

师: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算一算右边有几块。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交流。

(2)(出示右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能看懂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生:左边有9条黄瓜,左右两边一共有17条,右边篮子里有几条?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我是把11分成10和l,先算10-9=1,再把1和1相加等于2。

生: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14-4=10,再算10-5=5。

生,:我是想9+9=18,所以18-9=9。

4.完成“想想做做”4。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同桌同学进行口算比赛。分别拿出9~19的数字卡片,用10~19的数字分别减9,一个拿卡片,一个说出算式和答案,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开始行动,加油哦!

学生同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完成“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十几减9的知识。在这堂课上有许多的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列式,而且计算时方法多样,老师觉得十分满意!

第二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课本第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12-9=15-9=5+9=17-9=

14-10=13-9=4+9=10-9=

17-7=7+9=11-9=9+9=

二、口算练习

1.开火车。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看哪列火车开得稳,开得快,好吗?

生:好。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的口算练习,然后让其中一组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来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进行校对。)

2.试一试。(课本第3页第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第2题。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算一算。(课本第3页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4.练一练第6题。

(1)让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反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第一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呢?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图上一共有14个足球。左边的箱子里装有9个足球,小男孩拿走了5个足球。

师:那你们能根据图上的意思将算式补充完整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师:现在再请小朋友观察右边的这幅图,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这幅图,说说看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2表示这里一共有12位小朋友,9表示左边站着9位小朋友,12-9=3是求右边站着3位小朋友。

师:XX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这些数学信息,而且说得非常好,其他小朋友会说吗?

生:会。

师:那谁还愿意来说说看呢?

学生个别反馈。

2.练习一第3题。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猴走过每个树桩吗?

生:愿意。

师:太好了,你们能将小猴所走过的树桩的算式写出来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来比赛,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帮助小猴走过每一个树桩,并且计算结果可不能错了,否则小猴就会从树桩上掉下来了。好,现在开始吧!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反馈。

3.练习一第7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左边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15枝铅笔,这是图上告诉我们的。我还知道了右边放着9枝铅笔。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铅笔盒里放着几枝铅笔?

师:你怎么知道它要我们求笔盒里几枝呢?

生:因为它将问号打在了笔盒上,所以是求笔盒里有几枝铅笔。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列算式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右边的这幅图,你们会列算式进行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4.练习一第8题:看图说一说,填一填,再计算。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并且将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填人括号中,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像今天这样,懂得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三课时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本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或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或7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8或7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计算老师出示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茄子先生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箱子里装有15把小号。

生::茄子先生要从中拿走8把,问还剩多少把?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15把小号中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应该怎样列算式来表示呢?

生,:15-8。(师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从总数15里拿走8,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可15-8又该怎么计算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摆摆看。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出的算法最多。

(1)学生小组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

15-8=715-8=7想:8+()=15

8+7=15

53105所以15-8=7

15-5=1010-8=2

10-3=72+5=7

师:原来“15-8”有这么多种的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啊!能想出这么多种的计算方法。既然有这么多种方法,小朋友计算时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最简便?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8+7=15,15-8=7,这样想加法算减法比较快,也比较简便,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应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明白了吗?

3.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是从15把小号中拿走了8把,现在请你们从15把中拿走7把,会剩下多少把?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并试着列出算式。

(1)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还不熟练的学生进行摆小棒。

(2)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生:我是先算10-7=3:3+5=8。

生:我是这样想的,7+(8)=15,所以15-7=8。

师:这些同学十分爱动脑筋,都能很快地得到答案。真是非常棒!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15把小号换成13把了,同样要拿走7把,还剩多少把?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

师:好,现在你们就动笔算一算,然后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这道题大家解决得不错。那么老师又想考考你们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三、巩固练习

1.先圈一圈,再计算。(课本第6页第1题)

(1)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意,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师:谁愿意根据第一幅图说说14-8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4表示有14粒豆子,8表示左边有8粒豆子,14-8=6可以求出右边有6粒豆子。

老师同样再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二幅图表示的含义。

3.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清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5.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5。

这是一道拓展题,要让学生学会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计算所有十几减8或7的算式,这道题就是要让学生说说十几减8或7的方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课时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好的计算方法了吗?

第四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8、7的退位减法。(课本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老师请小朋友来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最快,算得最好。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13-8=8+9=16-7=14-7=

15-7=12-2=12-8=4+7=

二、导入激趣

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小红花,哪一位小朋友表现得好,他就可以得到红花作为奖励。看看这节课谁最出色,得到的红花最多。

三、练习

1.夺☆比赛。(第2、4题)

师:本次夺☆比赛分成两道大题,每做对一道小题就可以得到一颗☆。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让学生说清每一组两个算式数字之间的关系。

3.练习二的第3题。

师:图上有两只小蚂蚁正在打开每一扇门,只有当它们计算对了,门才能打开,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你们将每一扇门的算式写在旁边,开始吧!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

4.在○里填上“>”、“<”或“=”。(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二的第7、8题。

(1)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2)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说一说两道题中每组算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6.比比谁先回到家。(练习二的第9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大家都顺利通过了老师的考验,现在我们要向森林出发了。

师:森林里有两只小动物,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生:小松鼠和小老虎。

师:那么它们在森林里做什么呢?

生:它们要来比比谁先回到家。

师: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吗?

生:愿意。

师:很好。现在请一、二两组的小朋友把小松鼠送回家,请三、四两组的小朋友把小老虎送回家,我们比赛一下,看看是小松鼠先到家,还是小老虎先到家,好吗?

生:好。

师:那就赶快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看看是哪两组的同学先完成,并集体反馈计算结果)

7.解决问题。(练习二的第5、10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都表现得很好,都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在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呢?

第五课时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课本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几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

12-7=11-9=6+9=14-9=

15-8=14-7=6+7=3+9=

5+8=8+7=16-8=12-8=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师:今天,小兔子带着她的好朋友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去摘蘑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上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草地上有两种不同颜色的蘑菇,一种是蓝蘑菇,一种是花蘑菇。

生:我还知道小兔子一共采了11个蘑菇。

师:小朋友说得棒极了!这时,小兔子给她的好朋友小老鼠提出了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第一个问题是,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

生:另一个数学问题是,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老鼠完成这两道数学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然后全班集体反馈交流。

生:11-5=6,11-6=5。(师板书)

师:XX同学的列式计算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11-5和11-6,你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算法最多?

1.学生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原来“11-5”有这么多种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那么在这些算法当中,哪种算法最为简便呢?现在也请小朋友好好思考一下。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看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5+6=11,所以11-5=6,这样做减法想加法的计算方法最为简便。所以,以后我们计算时,要尽量选择这样的方法。

师:那么,谁愿意用这种方法说说11-6,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生:因为5+6=11,所以11-6=5,我用的是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来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1。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看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生:能。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10页的第2、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计算结果,并说说每道题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3.课本第10页的第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四、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5

一、填空

1、一个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是108°,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7厘米,8厘米,7厘米,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35°,67°,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75°,顶角是();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

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75°,另一个锐角是()。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5厘米,底边长4厘米,围成这个等腰至少需要()厘米长的绳子。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用三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5厘米和11厘米的绳子可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3、在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大于直角。„„„„„„„()

5、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6、在一个五边形中,画上两条线段可以把这个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因此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2、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① 1② 2③ 3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不小于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①等边②直角③钝角

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75°、30°、75°,这个三角形是()。

①锐角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等腰锐角三角形

5、一个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的2倍,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五、算一算

1、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42°,∠2=38°,求∠3的度数。

(2)∠1=28°,∠2=62°,求∠3的度数。

3、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改围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4倍,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分别是多少度?

5、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36度,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36度,那么它的顶角和另外一个底角分别是多少度?

7、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厘米和8厘米,那么另一条边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这样的?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反思 篇6

1、《乘法》

《乘法》单元已教学结束,总体感觉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完这个单元后,也留下了一些困惑。如:计算课的练习量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还有,如何才能保持学生在计算课上的学习兴趣?

2、《升和毫升》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水槽、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等;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汤勺、饮料瓶、1升食用油等。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我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让他们准备: 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几升的容器,几百毫升的容器;几十毫升的容器,几毫升的容器。家中的锅、盆、杯、大小不同的碗等。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凭借实物,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有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带来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然后引导学生感知1升到底有多少?先认识1升的量杯;再出示棱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正方体塑料盒,倒入1升水正好装满,让学生记忆长

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找出容量正好是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再次,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判断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选取一些比1升大的容器,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最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如,大瓶雪碧2.5升,大桶色拉油容量5升,一桶纯净水18.5升,一个大的汤碗容量约1升,电水壶容量约5升,一个热水瓶容量约2.5升,学校发牛奶的桶约20升左右,水盆容量10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几百升„„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3、《三角形》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

我在组织《三角形》的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图形,从红领巾、自行车的车架、屋顶等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然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拼搭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有一类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而也有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所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设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分类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课教学凸显了“提供载体,引导探究”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时,既有效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实实在在,一举多得。

4、《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假如„„那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还有哪些可能?”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认识梯形时当学生探索出“这几个四边形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时,我将提问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发散,并同时尝试着激发学生们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这几个四边形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那假如„„?假如什么呢?我们可以推理什么呢?(谁能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呢)”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举起了手:“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会怎样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另一组对边也会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也有可能是长方形。”“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多么新颖的提问啊!给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生对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处也更加明晰了,思维的覆盖面拓宽了,还使学生初步习得了一种假设、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梯形了吗?”“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些同学还刻意地把“只有”两个字说得格外重些,这说明他们对本知识点理解地很深刻。

6、《找规律》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我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我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记得当时,有学生说我的毛衣上的图案有规律,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人的两只脚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7、《因数和倍数》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长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据试上这课时的情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8、《素数和合数》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探究,自我评价,安排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本节课教师应注重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让学生自主的把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素数、合数的意义的理解。其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逐步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更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教学中让同学们学号反应、自我介绍、动脑筋出教室等游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这样做,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9、《统计》单元

我们也许都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是自己的不努力,还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对?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总是不尽人意?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基础问题,读不明白数学语言,理解不了数学问题,何谈解决数学问题,一切的不明白,我们不能只用两个字来形容——无奈!更多的是应该敢于直面现实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走出困惑,与学生一道品尝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年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等方面,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至于理解一些与学生实际较远的问题,学生感觉很是困难。在学习本单元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全班学生组织到操场,实地考察有关数据信息、并展开兴趣活动。首先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必要性”,然后在此经验上理解、解答统计数学问题,进而引发学生运用统计知识服务生活的欲望,这样,就使所学知识有血有肉,真正走进学生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自觉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10、《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喜欢的、熟悉的儿歌《数青蛙》入手,用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制造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从而产生了

“用字母表示数”的悬念。这正符合新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让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从中进一步体验到用字母表示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价值,使学生产生符号感的思想,从中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熏陶,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中注意精心设计发展性练习。一是深度的拓展。想想做做3,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索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学生既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使学习呈现出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落实悬念,首尾呼应,课尾再掀思维高潮。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树立了敢于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和信心。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学会观察图画,将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并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4.了解桂林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关于桂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播放录音)。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识字2》,我们一起去美丽的桂林看一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软件的“对象层次变换”和“隐藏/显示”等功能,设计出一个竞猜的游戏环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交流中既知道了一些名山大川,又在优美的故事中走入了学习情境,拉近了与课文的时空距离,对词串形成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为高效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导入,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无处不语文的道理。而故事中的优美语言,给学生在词串的学习中规范使用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词串,打开课本,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确,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 你能唤一唤这些词宝宝吗?

3. 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将字的拼音隐藏,如学生遇到困难,用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制成的魔法棒单击就可以显示拼音。

4. 开火车。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多诵读好听的韵文,能让他们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但他们一下子接触到很多词语,不易读准,交互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功能能轻易隐藏和再现拼音,随时给记忆有困难的学生以拼音的拐棍,最终熟读韵文。

(三)创设情境,领会词语

1. 学习第一、三组:碧水秀峰倒影

师: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乘上游船,沿着美丽的漓江去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帮这几个词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吗?(用交互白板的“拖动”功能将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

2. 学习第三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

船慢慢向前行驶,奇形怪状的山越来越多了!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相机显示隐藏的山名,教师用改变透明度的方法来显示真实的大象、骆驼、笔架图片,帮助学生对比认识桂林山水。将词语和实际事物挂钩,引领学生进入词串所描述的情境,继而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寻找、发现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 学习第二组词语

师: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

白板出示画面,教师介绍对歌:一问一答地对唱,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这些地处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对歌的风俗,其中以广西三月三对歌节最为盛行。

广西,这里有一种美丽的树,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利用白板软件播放对歌视频,学生聆听榕树的自述,教师通过白板显示中国地图,并让学生与白板交互,用“放大镜”放大广西壮族自治区)。

如果你来到美丽的壮乡,爬上秀丽的山峰,站在美丽的榕树下对歌,你的心情如何?请把你的心情读进词语里。

4. 学习第四组词语

我们回到游船上,继续向前行驶,你看到江面上迎面而来的那是什么?(白板软件显示动画:人们撑着竹筏带着鸬鹚捕鱼)

漓江快游完了,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呢?

古今中外很多人来到桂林,都留下了自己的体会(媒体显示):

你今天也游过了桂林,你想说什么?

桂林可真美,怪不得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啊!你知道“甲”的意思了吧?

5. 朗读背诵词串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呼唤。介绍清代书法家王元仁、开国元帅陈毅、美国总统尼克松、作家陈淼等人为桂林写下的石刻、感言、评价、诗句,既是开头故事对桂林山水赞美的延续,又用他人的感受来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

(四)借助动画,巧学生字

1.《识字2》里我们一共要学会8个生字,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2个。

2. 自己读读这2个字,等会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你学会了哪个字。

3. 交流

碧:书写碧的时候要注意“王”和“白”靠得紧一些。

鼻:观看“鼻”的笔顺,最下面的撇和竖不能出头。

设计意图:“碧”笔画多,但识记并不困难,教师引入一个情境,提示学生“白”和“王”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些。“鼻”最下面的撇和竖容易出头,在观看动画演示笔顺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学生在白板上突出显示笔画,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4. 写字

学生书写,教师用智能手机拍摄并通过USB接口传输到白板软件中的“资源浏览器”,再拖动到白板课件的活动挂图中进行即时点评。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实拍下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再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展评,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成果的共享与评价更加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摘要:《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风景词串韵文,12个词语围绕“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展开,整体背景是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再现了特有的壮乡风情。针对学生对南国风光体验不足的问题,借助电子白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其灵活隐藏、动态演示、交互快捷等特点,引领学生进入优美意境,诵读品味、读中想象,受到美的熏陶,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运用。

上一篇:俄罗斯留学签证流程及费用下一篇:汽车站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