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2024-05-02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通用8篇)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1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著作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独立完成)、《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受众心理研究》(第一作者)等,并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现代传播》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产生一定影响的散文和学术文章。

目前主要承担的项目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项目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开展全民朗读活动对推进人文北京建设战略价值研究》项目第一负责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教学团队,项目第一负责人。

李洪岩

李洪岩,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朗诵艺术专业教学、研究和相关业务工作。撰有《诗歌朗诵技巧》、《传媒变革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走向分析》、《播音主持传播定位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征》、《意趣灵动文脉畅达——古典文学作品朗诵要点漫谈》等专著和文章。曾出任教育部“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评委、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评委、“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评委,参加“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及系列活动的朗诵演出等。

卢静

卢静,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级测试员,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及节目主持人。

主要工作经历:

1983年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播音组任播音员、主持人,主要节目:

《新闻联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及各种新闻现场报道等;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首届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及颁奖晚会、元旦晚会、国庆晚会等各类文艺节目;

曾参与《经济生活》(经济频道前身)栏目的创办及编、采、播工作,是央视首批经济节目主持人之一;

任首届《中学生马拉松智力竞赛》(共52集)主持人及专题节目的采访制作及播音主持工作。1990年赴瑞典访问学者。

1998年归国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播音主持艺术。

主要学习经历:

1979-1983,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

1990-1998,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瑞典进修学习定居;

2000-200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研究生班。

汪良

汪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播音指导。担任中国播音主持协会副理事长、全国播音高级评委会委员、北京市播音高级评委会主任、北京市记协副主席、北京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兼播音、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

员、北京书法院院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社会职务。

徐树华

徐树华(1971~),男,博士,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讲课程包括: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主持实例分析、广播电视口语表达,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研究方法论、专业外文资料阅读等。

目前,已出版个人专著2部:《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诗性功能》(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播音主持语言策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发表论文约20篇,其中CSSCI检索期刊4篇,学校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3篇。完成校级科研项目3项,在研校级项目1项,参加省部级项目1项(在研)。

曾获2003年第四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理论类)三等奖;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第五届优秀教材、课件奖二等奖;2006年第九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三等奖。并有近5万字的参编和翻译成果。

曾志华

曾志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系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级测试员、教育部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播音与主持业务、电视节目策划、广告配音艺术等。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2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5 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075公里, 有汉、傣、傈僳、回、白、佤、阿昌7种世居民族。全县总人口637 282人,其中少数民族50 3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34%。边境线上居住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距集镇较远, 距缅甸较近,交通不便,经济滞后,人口稀少,民族成分单一,居民生产和生活以母语作为交流语言,民族学龄前儿童只会说母语,听不懂汉语,导致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教育困难较大,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民族学生成才率低。其主要问题有:教学任务重,学习成果难于巩固,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教学资源贫乏。由于缺乏专业的民族教育理论的指导, 腾冲县的民族教育始终困难重重,得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在腾冲县委政府及教育局面对各级人大代表针对边境民族教育问题的各种提案一筹莫展之时,2012年,腾冲县民族教育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 落户腾冲,建立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实施导师制,指导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 促进项目学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提高腾冲县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此背景下,当地从全县优秀教师中遴选一支既有本土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 又能帮助乡村教师解决教育问题的“赤脚导师”团队。“赤脚导师”既是教师,又是全面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人员,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边境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中承担着需求评估者、培训者、检测和评价者、协调者、资源服务者、咨询者及引领者的角色。

一、导师制的具体内涵

以导师制为依托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

传统的教师培训和送教下乡活动要求教师离开工作岗位接受培训,这种培训是一次性的,培训对象惠及一所学校,关注中心学校,关注优秀骨干教师,关注核心科目,培训者大多是外聘专家。而导师制可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培训后接受实时的指导,校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培训重点关注村小及教学点,从薄弱处入手, 关注薄弱教师、薄弱学科,培训者是具有本土经验的本土专家。

导师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地到学校开展即时的、现场的、有质量的培训,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经常性地获得专业支持和指导,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有质量的教学,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获得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下校前,导师接到下校任务后,围绕 “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去,去做什么,要得到什么结果”等问题,做准备工作。在学校,通过教师档案分析、课堂观察、访谈、 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分析教师需求,制订指导计划。下校后,对培训指导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图2)。

二、“赤脚导师”的故事

从城镇小学遴选的“赤脚导师”,他们将自己在城里的教学经验通过培训、课堂示范移植到乡村少数民族小学的过程中, 经历失败与挫折、成效与经验,这是对传统教师培训的一种重新审视与反思。

边境少数民族学校迎来“赤脚导师”, 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正如聂正艳老师所记叙的那样,一切都在变化着。

从一节失败的语文课说起

2 0 1 2年仲夏时节,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腾冲县荷花镇羡多完小(一所以傣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在听了他们的一节语文课后,由我示范一节低年级的识字课。做了简单的准备之后,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没想到,课堂表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教学中没有一个人举手,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连他自己都听不到,当我要求学生用“青草”说一句话时,竟没有一个学生会说,无奈之下,我只好利用简笔画引导,终于,有一两个学生开口了, 但其余学生却无论怎么也不开口说话,我用尽各种方法—鼓励、表扬、引导、批评……学生还是睁着迷茫的大眼睛望着我, 不说话也不举手,课堂气氛显得那样的压抑、沉闷。

……

九月份,我再次来到羡多完小,再次走进原来那个班级。这一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尝试着把活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采用让学生自己做动作来直观理解动词的教学方法(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整个课堂在学生的表演中灵动起来,后面的说话训练也水到渠成,所有学生都纷纷举手,并且都能流利表达,还写出了通顺准确的句子。

三、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导师制在腾冲县实施以来,边境少数民族学校逐渐发展起来。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得到改变,教师认识到“文化适切性”在民族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和尊重民族文化,在工作中能够理解少数民族孩子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无论什么课都开始设置语言学习目标,不再用对待汉族孩子的要求来对待少数民族孩子,不再用教汉族学生的方法教少数民族学生。备课中,教师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问题,然后根据TPR理念设计教学方法。同时,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有了明显改善,在民族文化和语言适切性的关照下,得到认同、尊重、理解。并且,山村民族学校特色初显。

四、发现与反思

中国式“导师” 篇3

去年,《中国好声音》找到那英,那英非要节目组请动刘欢,才肯说出“我愿意”。今年,刘欢意兴阑珊去意已决,那英却玩得正high,尽管第二季导师人选6月初才公布,那英在不久前出席某时尚活动时已开腔确认将留任《中国好声音》导师。

今年,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从幕后走到台前,以签约艺人的身份来到《中国梦之声》的舞台,面对媒体态度谦逊但意图明确——很好奇现在内地的很多综艺节目跟外国合作,过来取取经,把有意义的讯息带回台湾。

曾几何时,中国的明星被分为男明星女明星、港台的内地的、唱歌的演戏的搞体育的、离婚的和暂时还没有离婚的……然而这一切,被2013中国大陆汹涌而来的选秀节目潮冲击模糊,以至于有人觉得,现在的明星可以简单分成两类:做过导师的和没做过导师的。

年底,当你盘点这一年的荧屏,导师的数目一定亮眼。只是你不太可能知道王菲、张学友们到底接待过多少个节目的邀约。

“好导师”的标准

第一期,她脱掉鞋子,和学员一起唱《征服》,最后一期,她不仅脱掉鞋子、还站到了椅子上。八万人的体育场,学员自信,她霸气。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徐帆说:“通过好声音第一季,我们得到的经验之一是,那英这样的角色非常重要,她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人,性格开朗,圈子关系丰富,这就是一位好导师。”

好导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上所述的那英?殿堂级音乐大咖罗大佑?“著名观众”章子怡?还是时不时“二”一下的黄晓明?

《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表示:“任何一个音乐人,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就一定是个好导师。他能够打拼成功,一定有他的道理,只不过说在节目中你是否能够用好他。”

类型定位很重要。《美国好声音》制作人泰迪·瓦伦迪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差异化路线最能产生火花。比如《美国好声音》前三季度的导师中,亚当·莱文有摇滚经验,克里斯汀娜·阿奎莱拉在流行音乐上有很高造诣,奇洛·格林擅长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而且长于制作,而布雷克·谢尔顿在乡村音乐上成绩斐然。这样的配比,让节目的音乐类型自然而然地多元化,也让整个节目的效果有不一样的感觉。而第四季度亚瑟小子和擅长拉丁音乐的夏奇拉的加入,也有着这样的考虑。

陆伟说,《中国好声音》的模式就要求评委中有两个一线大牌,一个受年轻人欢迎的音乐人,再加上一个历经坎坷的歌手。这些角色在第一季中分属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

美国电视圈那个不成文的导师规定流传已久:一个毒舌、一个自恋狂以及一个小丑。

近日,随着《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导师团的亮相,一篇名为《选秀节目评委/导师团之研究》的长微博热传网络,文章用调侃的语气总结了导师“黄金组合”应包含的四种角色——“甜心”“老炮”“二货”“异种”(“甜心”——通俗;“老炮”——资深;“二货”——跟音乐没半毛钱关系;“异种”——造型离甜心越远越好)。

《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的导师团被对号入座,对应这四种类型的分别是陈奕迅、罗大佑、章子怡、郑钧;李玟、王伟忠、黄晓明、韩红。

不过,类型定位是一回事,化学反应是另一回事。

泰迪·瓦伦迪说,在专业基础之上,导师之间有化学反应才会让节目更好看。徐帆认为,导师之间的化学反应比导师的类型定位更重要。

去年,《中国好声音》让人们看到了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的默契。

《中国梦之声》播出后,导师收获好评,甚至被很多人认为节目更像导师秀。该节目宣传总监周捷坦诚:“录之前我们也不清楚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总导演王磊卿说,“四位导师的阵容起到了一个神奇的化学反应,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原本导演组鼓励黄晓明发挥“二”的精神,没想到做了很多功课的黄晓明在“二”的同时还不忘蹦出各种“金句”。

《中国最强音》首期深圳站开播后,导师之间的默契度却遭到质疑。对此,节目监制夏青回应,“之后随着四位导师的磨合和他们对歌手、舞台的熟悉,他们在互动和点评上都会比深圳站有非常大的转变。”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不是导师默契度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个节目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节目。“《中国最强音》有几个选手表现很好的时候,导师们点评得也很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遇到的学员并不是这样。选手摆个很奇怪的pose,郭德纲、周立波可以,但罗大佑不可以。”“优秀的学员才能激发起导师对他的了解和沟通欲望。”

化学反应还能怎么得来?“就是导师之间的气场”。

徐帆认为,导师的气质有“冷”有“热”会比较好。他拿自己熟悉的《中国好声音》举例,“刘欢比较冷,但是很权威;那英比较热,很活跃。”

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人选正在协商中,依据第一季的经验,徐帆认为第二季应该“保留一些非常重要的导师。另外,尽量请一线,表达要好,气質上有冷有热,要配合得起来。”《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持同样看法,他曾透露,选择导师有两个硬标准,一是人选不仅“称王称后”,而且要具备娱乐精神;二是要彼此熟悉,是一个朋友圈的。据传,王菲、张学友、张惠妹均在第二季导师邀请名单中,对此,陆伟不置可否,他表示,导师人选将会在6月初公布。

“导师”,这个新职业

2005年,《超级女声》风靡,那时,评委是个洋气的词儿。2012年,《中国好声音》将宝典上的“tutor”一词翻译成了“导师”,众多节目也均称呼评委为导师。

与此同时,节目里的一些规则随着“评委”与“导师”称呼的演变发生着微妙变化。

回想之前,在《超级女声》节目前期的宣传片里,没有杨二车娜姆、没有黑楠。因为,他们没有义务参与。他们的参与也不起任何作用,因为节目播出之前,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超级女声》的评委可以随时换人,因为评委只负责点评,不负责培训,更不会和选手捆绑在一起。

nlc202309040140

庾澄庆说,《中国好声音》最吸引我的是导师制,以往评委只评不导,没有和选手互动。这次,导师要把学员收归到自己团队后,帮选手设计音乐;他们来的时候是素人,以后还要帮他们做外表包装,做到人歌合一。“这个导师制很好玩很刺激,但是也很辛苦。”

导师,也是电视传媒联结音乐界的纽带。那么,是什么催熟了“导师”的角色?徐帆认为,这既是节目收视的需求,更是产业链延伸发展的需要。比如,《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可以帮助星空传媒拓展中国音乐市场,同时,导师也借助传媒的优势反哺音乐行业。”《中国梦之声》总导演王磊卿也表示,正在研究后期跟导师们的合作模式。

模式和版权的引进也促使了这一切的发生。

每一本模式宝典中,都有导师单独的部分。《中国好声音》宝典中写道,前期节目宣传以导师为卖点。刘欢、那英们需要配合节目拍摄不同的宣传片。

X Factor的说明书有一千多页,其中有2G的PPT完全是在教导师如何在节目中制造戏剧性。湖南卫视研发中心商务资源部经理阎帆说,这些策略甚至细微到“当遇到一对组合,评委要主动提出让组合中的一个人单独参赛,抛弃他的队友,让他在左右为难的选择中展示他和队友间的情感故事”。巧的是,这一宝典中的秘籍也出现在了American Idol的中国版《中国梦之声》中,当两位漂亮的乐队女生表演完之后,韩红发问:“你们俩如果只留一个怎么办?”其他导师会心地“火上浇油”。

对于节目,导师的作用巨大。灿星制作总裁田明说,“好声音”是同时具备草根和明星的真人秀,这才成就了去年荧屏的一枝独秀。有业内人士也曾对《综艺》表示,“《中国好声音》的获胜恰不在声音上面,而是在模式、评委上,至少第一季是如此。”

对于导师,节目又能带给他们什么?一定不是出场费那么简单。

陆伟说:“好声音的导师们希望能够给乐坛培养出新鲜的力量,帮助乐坛焕发生机,没有一个从业者希望所处的行业萎靡不振。同时,和年轻人一起唱歌,是沟通两代人的方式。”

然而事实是——好声音火了各位导师和学员,也火了杨坤的“三十二场演唱会”。

王伟忠有意通过《中国梦之声》物色他想要打造的下一个青年偶像。去年,李玟任好声音的嘉宾导师,见过中国电视发出的巨大能量,但过去的十几年,Coco有点淡出舞台,她今年有唱片要发。《中国梦之声》第一期节目中,韩红和黄晓明表示出高度的签约新艺人的意愿,黄晓明直白地说:“我是以演艺公司老板的身份来参加的”,更见缝插针宣传自己主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章子怡是高端的国际范儿,在《中国最强音》中,她渴望做回亲和的“北京大妞”。“你之前演的都是别人,但这次不同,这是一个音乐真人秀,我们可以让你完完整整地做你自己”,正是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的这句话打动了章子怡。

“导师”的中国特色

“你要是教评委说什么,这些大牌艺术家绝对要跟你说‘拜拜’了。”《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说。

尽管后期的剪辑捕捉、叠加了导师们夸张的表情,但前期动作是自然生发的。每位导师都是独立而鲜明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组成群像,你会发现,无论他们来自专业还是非专业,无论来自港台还是内地,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七场,一首《暗香》之后,刘欢要在刘悦与刘振宇之间做出抉择。嘉宾导师三宝说:“刘振宇,你的声音太有特点了,你是这么多年以来我有欲望给你写歌的一个人。”刘欢很纠结,他同样夸赞刘振宇有非常独特的声音,于是,刘振宇在一片赞扬声中被淘汰。另一位选手郑虹被淘汰时,刘欢再次强调邀请她参加自己的演唱会。

“他会把两方都照顾好。即便他选择另外一个人,也会帮落选的人安排好他认为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他才会安心。很怕被淘汰的人在情感上受到伤害,这种情况在海外的节目中很少见。”陆伟说。

随着“导师之家”的播出,章子怡在《中国最强音》海选中走过了“我喜欢”和“yes”阶段,干净利索的风格不再。她也要纠结自己学员的去留问题,她会在三亚美丽的风景中亲切地安慰落选的学员,给他一个真诚的拥抱。

事实上,从《超女》到《快男》,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梦想秀》,这样的导师两难处境在中国大陆荧屏上屡屡出现,成为综艺节目里最为纠结的一个场景。陆伟表示,中国的导师对学员更有感情,更稳重,为人师表的感觉更强烈。

中国文化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中国节目中,更多体现出导师很爱学员的一面,而海外更多是在帮助学员唱功的提高。

中国式导师的细腻还体现在细节中。在《中国梦之声》和《中国最强音》的原版模式中,导师们会用“yes”和“no”来表达决定。《中国梦之声》的导师们觉得照搬不是个好主意,他们参与了导师语言与肢体的研发。王伟忠和韩红同时觉得用“过”比“通过”更豪爽。用“谢谢”来表示“不通过”是王伟忠的建议,他认为这样显得委婉,显得礼貌。“過”是扬手,“谢谢”的同时鞠躬。

无论活泼还是冷幽默,中国的导师们说到底是内敛且善意的。

郑钧答应导演组承担“坏人”的角色,他努力想让自己的角色接近著名的毒舌评委西蒙,但是在实际点评中,稍微说得过分一点,都会追加一句“其实我无权评判你”。郑钧信仰佛教,采访过郑钧的《人物》记者这样写道:“宗教让一个退役摇滚明星获得了心灵安宁,也降低了表达欲。他的词汇变得相对单纯了。如果导演组最初对郑钧的信仰程度有进一步的评估,就不该把‘毒舌’的任务交给他。”然而,试问在一个“和为贵”的文化语境中,谁能担当起“毒舌”的“骂名”?《中国梦之声》节目组之前对韩红的判断也是“毒舌”,但发现她只不过是直率。

真人秀的舞台上,学员是无名红花,导师是著名绿叶。2013年,繁荣的音乐综艺节目催生了荧屏一片绿油油的风景。但最终,他们还是来衬托红花的。那英说:“你当培养冠军那么容易呢!”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4

厦门大学金融学院导师介绍——蔡庆丰

蔡庆丰

男金融系教授

金融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访问学者(师从行为金融学著名学者,原高盛资产管理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2006年留校任教,2007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破格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至2011年到县市两级政府挂职副县长和市政府办副主任,上市办主任。研究领域为:金融市场与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投资银行与金融风险管理),已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和《财贸经济》等权威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目前已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金融危机应急课题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基金2项、软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福建省发改委、厦门市思明区及多家省级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

工作经历

2006年-2008年厦门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

2008年-2011年12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1月-2012年7月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8月至今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外经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ColumbiaUniversity,GraduateSchoolofBusiness,NewYork,NY),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系行为金融学“大牛”学者、原高盛公司资产管理联合首席投资官KentDaniel教授。

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

[1]超常规发展的机构投资者能稳定市场吗?,《经济研究》,2010年1期

[2]是谁在“捕风捉影”:机构投资者VS证券分析师——基于A股信息交易者信息偏好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3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年06月,学术专著

《金融脆弱性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07月

《投资银行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04月

《商业银行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

《投资银行并购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03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习指导》,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年08月

《现代投资银行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03月

二、近期关注的学术方向(热点)及代表成果

(一)“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方向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金融机构被视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经济组织。但是,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则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问题便成为理论难点和现实热点。

本研究团队近期关注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

1.中国金融稳定理论及政策协调机制构建——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视角

在国内首次提出从经济全球化角度研究金融稳定理论及政策协调政策的学术思想,此研究已获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全球经济失衡这一根本矛盾入手,具体分析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规律性。在对此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政策协调的国内和国际机制的新思路,探究制定我国最佳金融稳定政策的理论框架及方法。

主要代表成果有:

(1)“金融脆弱性理论的新进展”(载于《经济学动态》,2007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资本结构、代理成本与银行价值——基于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财务资料的实证分析(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厦门大学学报》,载于2002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11)研究课题“关于对物流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研究”(兴业银行研究课题)

(三)“两岸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

过去二十多年的两岸关系,可谓跌宕起伏、时而大起、时而大落,曾出现“汪辜会谈”带动下的两岸经贸交流热潮,但也出现过“周期性台独挑衅”所引发的台海危机。但是,而今两岸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是两岸关系正步入“和平发展”时期,为两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政治条件。二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两岸金融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提供了空间条件。本研究团队正是在这一重大时代变革下,就新形势下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我们认为,一直以来决定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有两股力量——政治力量和经济规律。而后者正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故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系统地从两岸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制度差异视角出发,研究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主要代表成果有:

1.台湾金融控股公司内部资金市场效率实证研究(载于《台湾研究》,2007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1.汇率稳定、货币市场均衡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2.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载于《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4.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工作论文,2010年

(五)“私募股权投资”方向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近几年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市场突出的问题,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宏观经济的向好,国内众多被投公司在海内外上市的良好效应和带来的超巨额回报,使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理论与现实开展相关研究。其中,本研究团队拥有数位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具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研究人员(既有来自大陆又有台湾与美国的)。

(六)“财务报表分析和资本运作”方向

财务报表分析技术作为公司金融和投资银行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本研究团队着力于分析国际和国内财务准则的差别、会计科目的调整和经济分析、资本动作中所需要的财务分析方法等。本研究团队对团队成员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员均有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培训,并且让团队成员有机会加入项目研究,参与资本运作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兼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载于《财经研究》,2009年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5

李永曙

工作部门:药学院药物化学

性 别:男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最高学位:硕士

民 族:汉族

籍 贯:安徽省

一、主要承担项目

(1) 3-羟基丙腈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2) 普利类药物关键中间体的绿色合成技术研究

(3)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工艺

(4) 贝那普利的清洁生产工艺开发

二、发表论文

(1) A facile synthesis of disufides by oxidation of thilols with bis(trichrolomethyl) carbonate and triphenylphophine oxide.,Organic Preparations and Procedures International,-11-01(SCI收录,第一作者)

(2) Samarium Diiodide Induced Reductive Coupling of Nitriles with Azides,J.Chem. Research(s),-01-15(SCI收录,第二作者)

(3) Mild and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1,2-dihydroquinolines from anilines and acetone catalyzed by Ytterbium(Ⅲ)triflate in ionic liquids,Synthetic Communications.0039-7911,-10-01(SCI收录,第一作者)

(4) 双光气法合成中枢松弛剂氯唑沙宗,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003-9015,2006-03-01(EI收录,第一作者)

(5) 固体超强酸SO42-/TiO2催化合成利巴韦林缩合物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003-9015,-04-01(EI收录,第一作者)

(6)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溶析结晶工艺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1001-8689,2010-05-01(第一作者)

(7)An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disulfides from thiols using air as oxidant catalyzed by Co-Salophen, Chin.Chem.Lett. -7-1(SCI收录,通讯作者)

(8)AN IMPROVED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RIBAVIRIN(SCI收录,第一作者)

三、教学工作

四、主要获奖

(1) 氯甲酰基咪唑烷酮中试装置,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2-01,排名:2

(2) 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6-12-01,一等奖,排名:3

五、授权专利

(1) 苯基甲基异恶唑甲酰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12-16,排名:1

(2) 异氰酸芳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4-06-06,排名:2

(3) 异氰酸芳基磺酰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4-08-01,排名:2

(4) 氯甲酰基乙基二氧代哌嗪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3-12-02,排名:3

(5) 氯甲酰基乙酰基咪唑烷酮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3-11-13,排名:3

(6) 氯甲酰基甲磺酰基咪唑烷酮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203-11-05,排名:2

(7) 氯苯基甲基异恶唑甲酰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4-10-12,排名:2

(8) 异氰酸异丙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2-05-15,排名:2

(9) 氰甲基巯基乙酰氯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05-16,排名:2

(10) 乙氧羰基苯丙基丙氨酸羧酸酐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2005-11-03,排名:2

(11)一种利巴韦林缩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发明专利,-03-16,排名:1

(12)一种美洛西林钠溶媒结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2011-05-25,排名:1

(13)一种鸟苷催化裂解方法,发明专利,2012-02-22,排名:1

六、著作和教材

系统内暂无你的数据!

联系方式:

手机: 15867117101

E-mail: liyongshu@zjut.edu.cn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6

基本资料

苏洁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7.9-1991.7 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专业 本科 1991.9-1993.9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3.9-1999.9 杭州华王集团华王国际精品时装公司 经理 1999.9-2002.7 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设计艺术学硕士 2002.11至今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教授

学术、社会兼职: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

 方向1:服装设计与市场研究  方向2: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获奖情况 1、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2、2004年,浙江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3、2006年,《立足传统,时尚创新》获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论文二等奖”中国丝绸协会,1/1 4、2005年,《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获《社科研究》编辑部优秀论文奖 1/1 5、2006年,《丝.缘》系列丝绸礼服获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成品设计第一名” 中国丝绸协会,1/1 6、2006年,浙江理工大学骨干教师

7、《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研究—我国服装出口拓展化分析》研究报告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研究报告优秀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06年 4/6 8、2007年,“海澜杯”全国服装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中国服装协会 9、2008年,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浙江省教育厅 10、2008年,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 浙江省教育厅 11、2009年,《服饰品设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 浙江理工大学 12、2011年,金富春婚礼服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浙江理工大学

科研项目 1、2003年,杭州中国丝绸城 “丝绸与西湖的对话”(0302012—J)1/1 2、2003年,杭州恒华集团秋季成衣订货会(杭州—美国两地)(0302039—J)1/1 3、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研究—我国服装出口拓展化分析”(04BJY065/0405066-A)3/5 4、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后现代艺术—解构主义服饰研究”(20040415/0402104-F)1/3 5、2004年,杭州中国丝绸城 “丝绸时尚风”(0402022—J)1/1 6、2004年,杭州时尚风模特有限公司“丝韵”高级时装设计(0402083—J)1/1 7、2005年,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基于弱混沌理论的丝绸数字艺术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

(2004140/0402150-H)7/11 8、2005年,杭州三和置业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服装流行色的相关性研究、服饰文化及相关服装产品的设计与开发”(0502115—J)1/2 9、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散性创作设计思维的开发与技术转化研究”(20050742)2/3 10、2006年,浙江汇成服饰有限公司“丝绸与皮草系列礼服的产品设计与研发”(0602009—J)1/1 11、2006年,嘉兴越龙提花织造有限公司“双面异效应数码提花服饰织物的开发”(0602104—J)12、2006年,上海华集文化有限公司“电视剧《英雄虎胆》全剧服装设计”(0602184—J)1/1 13、2007年,卓尚服饰(杭州)有限公司“OMTR品牌产品设计与研发”(0702148-J)2/5 14、2007年,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杭州丝绸、女装品牌评价体系与展示机制研究”(0702100-H)1/7 15、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YJG-Z06002)2/4 16、2007年,浙江理工大学校级系列课程建设“服装创意设计系列课程” 1/5 17、2008年,嘉兴奥特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柔·萊可系列产品设计研发”(0802044-J)3/18 18、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产业C3I无缝链接创新团队” 5/14 19、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项目“丝绸文化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丝绸文化的现实价值研究”(0802362-C)1/7 20、2009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4(YJG-M09001)21、2009年,宁波市江东天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客服人员培训” 1/1(1002185-J)22、2010年,浙江金汇纺织有限公司“金汇纺织品牌转型升级合作方案”(0902241-J)2/5 23、2011年,众地家纺有限公司“青岛众地家纺有限公司品牌整合转型升级合作项目”

(1009160-J)5/5 24、2011年,余杭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基于后现代艺术理论的花色数字艺术应用研究与印花涂装铝板开发” 1/5 发表论文

1、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 《浙江工程学院学报》ISSN1009-4741 2004·3 1/1

2、杭州女装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商业经济与管理》 ISSN1000-2154 2004·3 3/3

3、服装褶皱类型及工艺表现方法的探讨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ISSN1009-4741 2005·1 1/1

4、析肚兜之东风西渐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ISSN1009-5160 2005·2 1/1

5、龙纹新表现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ISSN1673-047X 2005·3 1/2

6、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ISSN1005-1848 2005·6 1/1

7、析龙纹之东风西渐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5·6 1/1

8、服装造型语言“褶皱”的形态与构成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5·10 1/1

9、继承与创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必要性的探讨

《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论文集》 ISSN 7-5340-2022-0 2005·10 1/1

10、论后现代美学视野中的解构主义时装 《台湾辅仁大学2005 流行创意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 2005·12 1/1

11、后现代皮草服饰设计的解构表现 《装饰》ISSN0412-3662 2006·2 1/1

12、颠覆的时尚——析丝绸服饰中的解构主义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6·3 1/1

13、立足传统,时尚创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6·6 1/1

14、时装设计中的“结构”意识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6·7 1/1

15、后现代美学视野中的解构主义时装 《纺织学报》 ISSN 0253-9721 2006·11 1/1

16、立足传统,时尚创新 《全国丝绸产品设计研讨会论文集》 2006·3 1/1

17、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创新意识培养 《服装设计师》 ISSN1009-6256 2007·12 1/1

18、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浅谈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与教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

学院校庆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81083-709-5 2008·4

19、服装造型设计中面料再造的探索及实践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8·7 2/2 20、杭州丝绸女装品牌展示机制的探讨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8·8 1/4

21、服饰图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大学报(工科版)2008教学管理专刊》2008·12 1/1

22、杭州丝绸、女装品牌发展战略探析 《丝绸》 ISSN 1001-7003 2009·1 1/4 教材编写

1、服装·产业·设计师(译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4 1/4

2、服饰品设计 中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12 1/1

联系方式

中国地质大学导师介绍 篇7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被称之Seminar, 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大学里普遍实施的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的教学制度。国外Seminar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科目的学习之后, 有计划、有秩序地进入研究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于这些国家大学中基本无班级设置, 因此, 学生在参与Seminar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与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也使学生在生活态度与就业等方面得到指导。

在我国, 2002年10月, 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1]的试点的率先推开, 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但是,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并非令人满意,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两年半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不仅重新审视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 也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同时探索出了适合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笔者期待, 本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 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 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 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2]。

2. 研究的具体实施。

(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学实践的经验为总结对象。 (2) 具体实施。本研究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总结的选题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应用性原则, 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近两年半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为经验总结的选题。第二阶段是经验总结的实施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创新性原则, 不仅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度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更对别人尚未总结过的经验, 在内容、观点和方法上力求创新。第三阶段是经验总结的结果整理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科学性原则, 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理论抽象。

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

1. 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建立。

2007年3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开始全面实施类似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本科生研究实践小组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 实践小组以导师姓名命名, 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成员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 (2) 作为教学试点, 学生无学分和学时, 参加和退出自愿。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以某种协议的方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小组活动时间为两周一次, 每次1-2小时 (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该研究实践小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课堂上, 学生由于参与研究实践小组的活动表现了较以前更强的参与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了学生是学习客体的被动局面,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由于本科生研究实践小组制缺乏规范性 (没有形成符合实际操作管理机制及考核制度) 及严谨性 (教师随机性操作) , 研究实践小组一度出现趋于解体的倾向。此阶段, 研究实践小组的维持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一原因导致了一些小组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2.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良。

针对上述问题, 心理系进行了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教学大纲中确立与导师制度相关的课程。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系的教学实践中规范化, 在教学大纲调整时, 加入了《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该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导师, 进入导师的研究实践小组;二是通过该课程巩固导师制度取得的研究成果;三是通过该课程对导师和学生实施考核。具体操作见表1。 (2) 研究实践小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后, 通过选修《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程, 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导师, 然后进入导师的研究实践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由大二、三年级学生组成。研究内容: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活动形式: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根据导师的安排, 学生以相关论文的学习与兴趣研究为主。 (3) 确立导师制度的考核方法。2007年12月心理系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导师制度的考核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 根据心理系现有教学实际, 基本确立了可行性较强的导师制度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针对教师的考核:将研究实践小组所取得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绩效、第二课堂建设及学科建设业绩中。针对学生的考核:学生通过《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堂, 发表自己参与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获得成绩 (2个学分) 。

资料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2007版教学大纲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得出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 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

对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概括出“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所谓三位一体中的“三位”, 一是将导师制纳入本科生教学规划 (确立相关课程) ;二是建立导师指导下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三是双向考核制 (针对导师和学生的双向考核) 。上述内容可简单描述为:教学规划-分组实施-综合考核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笔者认为, 该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学实际, 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 因此很容易在本科生教学规划中纳入导师制度;第二, 经过改革开放30年, 我国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完全能够满足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需要;第三, 我国各高校具有符合其学校实际需要的成熟的考核制度, 如果认真研究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导师制度考核的方法 (本研究中的考核方法正是由此得来的) 。

2.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自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以来, 心理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取得了优异成绩。两年中, 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研究立项5项, 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奖4项, 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奖1项, 北京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创新项目8项, 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参加各级大学生社会实践10余项, 参加人数达60余人次。从心理系导师制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看, 笔者认为,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现了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 更深入而具体地了解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产生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热忱;二是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拓其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 不仅可以学习到本学科研究的科研思路和科学思维, 也可以通过导师的指导领略导师独特科研素质, 从而建立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科研创新理念。

3. 本科生导师制度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在考察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时, 发现导师制的实施不仅对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也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本研究以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问卷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PSSM) [3]为测量工具, 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200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参与导师研究实践小组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注:*P<0.05;**P<0.01

Goodenow的学校归属感问卷由18道题构成, 包括个人接纳, 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尊重等方面内容, 量表采用5点等级评定法 (学校归属感的取值范围1-90) 。学生通过自评获得学校归属感的情况, 分数越高学校归属感越好[4,5]。

表2显示, 在82名学生中, 导师研究实践小组参与组同学55名, 未参与组同学27名。对这两组同学间进行的学校归属感的t检验结果得出, 参不参与导师制度下的研究实践小组活动在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t=7.862, P<0.01) , 参与组同学 (M=72.216) 的学校归属感明显高于未参与组 (M=50.040) 。

在心理学上, 归属感 (feeling of belongingness) 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 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6]。关于学校归属感 (school belonging) ,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了定义:Goodenow和Grady认为学校归属感即为在学校社会环境中, 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支持与接纳的程度;De Vos和Dijkstra的定义指出,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7]。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态度、学业成绩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学校归属感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8,9]。由此笔者认为,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良好途径之一。

五、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对象, 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创新为培养目标, 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是现阶段我国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关于这一点, 不仅得到本研究成果的支持, 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类似的教学实践[10,11]的支持。但是,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我国高校,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度正式纳入教学系统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关于导师制度考核方法的建立很难达成一致看法。笔者期待, 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在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丁.北大本科生试行导师制明年将在新生中全面推行[N].北京娱乐信报, 2002-10-21.

[2]徐光华.试论“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科研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报, 2000 (02) .

[3]Carol Goodenow.School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s.The annual of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2.

[4]Laura D Pittman, Adeya Richmond.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belonging[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7, 75 (04) :270-288.

[5]Tierra M Freeman, Lynley H Anderman, Jane M Jensen.Sense of belonging in college freshmen at the classroom and campus level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7, 75 (03) :203-220.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187.

[7]包克冰, 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6) .

[8]Karen F Osterman.Students’need for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 (03) :323-362.

[9]Mitchell Beck, James Malley.A pedagogy of belonging[J].Reclaiming and youth, 1998, 7 (03) :133-137.

[10]韩建华.对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 (01) .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思路探析 篇8

[摘 要] 大学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班导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大学第一年是从高中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期,是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生活习惯的关键一年,这就要求班导师满怀热情、认真、细致、全面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期,为整个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新生的特点及班导师工作职责及作用的基础上,探析做好大学新生班导师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0-02

一 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以“95后”为主,成长于改革开放和较为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这一代人特有的群体特征。要搞好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个群体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 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朝气蓬勃、满怀希望、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喜欢追求时尚,有着宽阔的视野、独特的价值判断能力;期待高等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建立众多的人际关系。但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独生子女在家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心理素质比较差,办事目的明确但缺乏独立能力、吃苦能力、动手能力。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竭力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情绪。

大多数新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及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上不适应。大学里没有了高考的压力,除日常学习时间外均由学生自理,学生感到异常自由的同时生活没有了目标,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加上新媒体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部分学生抵御不了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等诱惑,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失去了兴趣。

2 学习方面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习围绕“高考”指挥棒,绝大部分学生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的大学远非那么理想,导致学习动机模糊,学习热情减弱,松懈的情绪广泛存在于新生中间,享受每一天变成了大学生活的现实目标。

中学教学侧重课堂讲授,大学授课注重讲思路,且多为抽象阐述,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课后自学,有些同学依然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上课听不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下抄袭作业,一学期下来,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留级、退学的现象。大学一般大班授课,教室和座位不固定,即使上课溜号、看手机、发短信,甚至逃课也未必被发现。大学课下没有了大量作业,身边没有了家长督促、班主任监督。大学要求学生自主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具备良好的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和专业学习的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前没有专业方面的体验,基本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大部分新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要么是社会热门,要么是家长的意思。另外目前高考录取方面的限制也导致部分新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选专业,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更有甚者还会厌学或想退学,学习积极性比较低。

二 班导师工作责任及作用

“教书”和“育人”在大学教育一直分得比较开。专业教师特别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缺乏课下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但很少涉及专业知识领域。班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工作,以专业学习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用思想觉悟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新生班导师的责任重在“导”而不是“管”,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教育,在宏观层面上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与点拨,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实行学分制,在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上与中学截然不同,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一时难以适应。班导师一般就带一个班,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缩短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期。

2 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

班导师一般都是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活动积极、热心与学生交流的专业教师。在日常授课和学习生活中,用学识和学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托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规划、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志向等进行选课,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确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长远目标,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3 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传授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班导师大多数正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非常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情况,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班导师自身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以及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将来的社会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探索

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班导师满怀热情、认真、细致、全面开展工作,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关键的一年,给整个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全面了解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通过翻阅学生个人档案以及“学生报到情况表”等有关资料,尽快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期望和目标,便于构思设计对每个人的指导方法。通过班会、聚餐等机会与学生谈心,了解、解答学生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学生交流做人的道理及对生活的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低落情绪,及时分享喜悦和困惑。

2 上好入学第一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新生进校后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新奇、陌生和神秘,渴望了解和熟悉周围的一切,渴望被他人认可、尊重。针对这一普遍心理状态,及时组织游览校园、介绍学校和学院的整体概况,参观图书馆,参观学院实验室等。邀请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就学习方法、课余时间的支配、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利用、专业知识学习与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敏感问题谈他们自己的体会、感受,使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角色的转换。

3 加强班委建设,培养优良班风,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委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班级的纪律、学风与班委干部有着密切关系。首先,班导师尽可能多方考察,采取自荐加选举的办法让那些团结同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管理组织能力而且做事认真、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来担任班委干部,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其次,充分调动班委干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班级是学生经常生活的集体,优良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或习惯,会无形地支配全班同学的行为和集体生活。当今大学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相对缺乏,班导师从新生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新生责任感,帮助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心,树立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意识。鼓励同学积极争取“文明寝室”“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科技创新标兵”等称号,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活动,增强每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4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新生刚刚实现自己自上学以来的学习目标,加之对当前专业了解不多,不知道该干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该为就业做什么样的准备,致使目标、思想、方向都迷失了,有意放纵自己,生活散漫、懈怠。班导师要第一时间向学生详细解读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邀请专家介绍本学科国际上的前沿动态和国内的学科概况;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现身讲解在学习期间应该为就业准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针对每一位大学新生毕业后出国留学、报考研究生、工作等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和清晰的长远目标。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可能焕发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大学第一年的学习任务较重,基础课基本都在这一年完成,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邀请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学长给新生介绍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针对必修科目有计划地跟班听课,课下听取同学的反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上听思路、课后归纳总结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完成知识内化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在思想、行为、学业、成绩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关注点,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制定学习计划,成立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另外,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价值、就业的压力,通过自己周围的事例告诫学生,珍惜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做好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 科教导刊, 2014(7).

[2]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8(2).

[3]夏耘.大学班导师工作创新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2,16(5).

[4]温爱玲,田一.浅析大一新生与班导师[J].中国电力教育, 2014,310(15).

上一篇:社区宣传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中央八项规定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