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2024-04-18

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共3篇)

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篇1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区县:河东区

学校:天津市第二十八中学

学科:生物

姓名:徐斌

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内容提要:

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拓宽学习空间,将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寓于其内、渗于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 应用信息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另外,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适逢其时。在中学阶段开设的各门学科中,在生物课中进行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优势,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我作为这门学科的教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讨论如何拓宽学习空间,将环境意识的培养学生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寓于其内、渗于其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初步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但如何既能进行环境教育,又能很好地和生物教学相结合,寓于其内、渗于其中是我的困惑。初中教材中生态系统部分与环境科学直接相关,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显性素材。我发现教材在知识结构的设计上 2 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灵活巧妙地将观察与思考融于一体,图文并茂,而且将大量环境教育内容融入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同等重要,相得益彰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这是新教材的特点。而初一学生恰恰是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找出切入点,让学生开始搜集的资料以图为主,书上的图片就是教师预设的信息源,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不会迷失方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收集的内容以图片为主,大大地降低了难度,使学生的活动容易成功,而且大量的图片资料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感性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图书馆借阅DK的系列图书《热带雨林》、《哺乳动物》、《沙漠》;探索DISCOVERY系列图书《北极》、《冰川》等图片为主的图书,获得更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巧妙渗透环保内容,抓住契机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既不破坏原来的课程完整性,又加强了课程的环保性。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进行系统地环境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提出了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点,并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质上也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贯穿了环境问题教育。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环境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使学生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实现“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 3 的环保意识,如七年级上册根对水分的吸收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拓展到“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的主要水域污染“;”濒危的水生动物“;“我们应该如何节水”。

3、分阶段、利用特定主题活动,逐步养成学生环境意识

新课程生物教材的十大主题中,“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几个主题都是体现“人与生物圈”主线的主题,自然也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为容易入手的教材。首先在每章节学习之前,确定“某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相关主题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等主题,让学生在课外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有的查阅文字资料,有的向专业人士咨询,有的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有的在网络上查找。都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知识。通过深入的挖掘和有效的利用,使环境教育几乎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了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力度,提高了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如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引发了湿地学习研究,七里海湿地是近几年来天津刚刚被重视的一个生态环境,学生对它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布置了查找湿地的特点、作用以及生物组成等资料的任务,并用一个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一方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利用假期去七里海旅游,并用照相机、录音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使学生对湿地环境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主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和观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

4、利用教材类型多样化的练习,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新教材每节教学内容后面,都伴随有大量的练习题,其中有许多练习题开放性强、知识范围广,合理利用这些题目,让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外搜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事例时发现我国海南的兔子、塔里木盆地的兔子、黑龙江的雪兔的形态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为了适应它们所在的生活环境,经老师鼓励学生进一步发现沙漠狐狸、北极狐狸,华北狐狸,亚洲象、非洲象也有同样的情况,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同种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态结构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使生物要适应环境的知识得到创造性的拓展和升华。找准教学中的环保渗透点,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在“无声”与“有形”的教育活动中逐步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能力。随文潜入心,诲人于无声。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逐步升华学生的环境意识

1、自主整理,取舍信息,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最新知识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时,研究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一小组的同学搜集到大量的资料,但陈渔同学提出:从小学进行环保教育开始就不断接触这些资料,相当一部分知识已经耳熟能详,怎么才找到让其他同学们有新鲜感的资料,使他们有新的收获?我先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判断信息的价值,进行筛选,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在获得的相类似的信息时,选择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资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们最后决定在学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之后,着重介绍最新的生态学观点如:“如何计算一棵树的价值”;“如何计算湿地的价值”;“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原因”;“森林虫灾和落叶的奇案”。他们将上述资料用于课堂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他同学耳目一新,加深了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理解。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学生来讲 5 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2、以处理信息为基础,抓住根本点,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获得深层次感悟 处理信息不是简单的取舍问题,课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有自己观点,提出新的问题。课堂上讨论我国野生大豆品种拯救美国大豆的事例时,曹俊雄同学提出:基因多样性这么重要,那么各国还不疯狂争夺? 同学们由此查找到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曹俊雄同学介绍了“基因之战”(各个大国正对生物基因进行疯狂地争夺),我国的大豆、猕猴桃和北京烤鸭等生物遗传资源正受到极大的威胁。新西兰引种原产我国的猕猴桃,注册为几维果,成为世界第一猕猴桃出口国。目前,新西兰仍在中国源源不断地收集野生猕猴桃基因;北京鸭在英国被杂交后,繁育出“樱桃谷”鸭,并且成为北京烤鸭的主要原料;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我国的野生大豆品种,培育新品种,向美国和包括我国在内的100个国家提出了64项专利保护申请;每年我国用于引进种畜禽的费用超过2000万美元。“战乱中的中国无力保护文物,圆明园和敦煌被洗劫一空!发展中的中国不重视保护生态,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如果再把生物遗传资源拱手相让,我们该如何面对子孙后代?”课堂上曹俊雄同学这样结束自己汇报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陷入深深思索。学生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获得深层次体悟。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深化环境意识

1、教师要善于布置多样化作业,强化环境教育

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 6 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心理因素、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所差别,需要因材施教,学生渴望个性化的学习,而中小学生每年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长假中度过的,因此假期我尽量布置多样化的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有所收获和提高。如学习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课后布置如下作业:

①秋天到了,要放“十一”长假,老师建议你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想象它们是怎样传播的?

②画一幅漫画表现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③尝试做小实验:金鱼的呼吸次数与温度的关系?并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写出报告。

④你知道树蛙吗?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料,看看不同环境下的树蛙是什么样的?

⑤屎壳郎很漂亮的,它曾拯救过澳大利亚的草场,你相信吗?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料。

⑥请你阅读《狼图腾》和《棋王》这两本书,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内蒙古草原和云南大森林里的故事,看完之后写下你的感悟。

⑦收看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科学世界》的黄金周特别节目《动物的谋略》,了解不同的生物如何使用“三十六计”适应环境。

学生乐于完成这样的作业,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中,同学们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热爱植物和动物;了解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破坏;认识到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保护自然保护动植物,才能实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 7 生心灵当中,诲人于有形。儿童时代接触大自然的经历,对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至关重要,只有那些曾亲自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并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保护身边的环境。德国的孩子也许不会懂得很多环保技术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那是一种信念,一种生活的态度,靠的是引导和熏陶,而非机械的灌输。

2、运用信息指导课内外探究实验,强化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材料,建立“环境实验专题网站”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以课本中“进一步探究”“课外实践”为主,适当选取一部分课外实验。同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引进版少年儿童图书,如:“做中学科学”、“玩中学科学”丛书中的系列实验,开阔思路,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探究实验。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为了完成实验,学生有意识获取相应信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习过程逐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利用信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1、利用信息,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学习完七年级下册《对废旧电池的处理》一课后,我还是感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废物以及回收利用的问题,但是考虑问题往往局限于某个方面上,很难有机会进行综合地研究和思考,于是教师给出了国外的网站:Recycle City(回收城)(http://www.epa.gov/recyclecity/ “《废物及回收利用》虚拟现实,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全面。在回收城网站中每组学生 8 需要选择并合作完成5项活动和游戏,所有活动和游戏所需的答案和信息被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市长、居民、工厂厂长等),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等环境问题看法也更加全面、深入。再次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上与“生物热点”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阜阳劣质奶粉案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现象,用生物学眼光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介绍美国的垃圾侦探游戏: “美国有一群特殊的“侦探”,人数有成千上万。他们的使命可不简单:按照“总部”下达的指示,他们要破解城市垃圾产生的谜团。这些“侦探”都是些孩子,他们参加的是美国环境保护局精心设计的垃圾环保教育计划中的一个游戏项目。这种游戏赋予孩子们假想的‘侦探’角色,意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垃圾循环再利用等知识。‘侦探’游戏在教室或家中都可以玩。它首先向孩子们交代了这样一个背景:如同自然界的草木会经历由生到死的轮回,生活用品也有生命周期,但生命周期有时会中断,原因是这些用品在某个环节上神秘地进入了垃圾堆,无法继续进行再利用和再循环。游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一系列的选择题、算术题和填字谜等“。学生玩这些游戏虽然是英语界面的内容生动有趣,乐此不疲。

2、利用环保知识,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生物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接触到,我尝试把生活实际中需要的生物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途径来获取相应信息。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9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由生活点滴细节,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并将“绿色”意识付诸于行动。由我做起,人人参与,来精心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从而有力地推动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环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保护不仅人人有责,而且人人可为。在中学学校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实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从思想上增进学生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给学生传授环境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变为自觉的行为以及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境保护习惯与觉悟,这是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庞维国 《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做中学”》

齐伟

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篇2

孰不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由此,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创新意识,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势在必行的措施。

一、根据自身认识结构,树立主动的学习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1.有目标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只有树立目标意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同步提高。

2.有主体意识。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参与学习。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应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包括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过程的安排、问题提出的角度、练习题的题型等,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教师的思维所束缚,要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只要有这种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树立起来,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也会得到发展。

4.有方法意识和总结意识。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知识在不断涌现,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强调过程教学,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代之以激励、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新知识,更要总结、积累学习的方法,使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上完一节课,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课本之后,都要整理总结,从而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以提高语文能力。

二、积极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还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学习,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样学习的效果才好。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鼓起探索的勇气,激发探索的兴趣,进而更自觉地学习。

我们知道,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情、尊重与期待中敢于探索、自主学习。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使教学成为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讲解,教师倾听;允许学生在不明白时发问,在答得不完整时补充,在答错时重答,在有不同意见时进行争论,并对教师的错误提出意见。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倡互助互学、平等互助的原则,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缩小学优生与后进生的差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让学生学会质疑和知识的迁移运用,发现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抓住有效途径,开拓创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致力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也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会自己读书。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清理文章的条理脉络,从而练就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其积累词汇,记忆精彩段落。所以,要让学生会读,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体会、领悟。笔者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由于文章含蓄、难懂,如果只是硬灌,结果肯定是吃力不讨好。于是让学生自己读,看看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自读,从而得知:文章主要是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这样,让学生读中有思,读中有误,达到了“读”的目的。

(二)学会自己说。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得有赖于“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小组讨论,跃跃欲试,然后请敢于“说”的人说,满足他们想“说”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会自己写。

读了课文,分析了课文,还应紧抓课文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动手自己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根据课文特点,选好角度,让学生当堂小练笔。如学了《莺》这课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写莺的特点的方法,描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又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课,笔者让学生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四季变化。再如学习了《挖荠菜》一文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联系课文,围绕“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一中心,写一篇短文。这样,通过学课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能读、能说、能写,让他们自己会读、会说、会写,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落实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具有创新意识,而不落窠臼,寻求更新的学习方法。

提高文体意识 拓宽写作空间 篇3

关键词:不限文体 文体意识 文体优势 展现个性

“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淡化文体、取消文体,反而是更重视文体,需认清文体,提高文体意识。这对于解放学生的写作思想束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减轻学生的写作心理负担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明晰文体,提高意识

文体,指文章的样式和种类。它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形式。学生如果不了解文体,忽视文体,甚至舍弃文体,写起作文来就难免会随心所欲,不伦不类。为此,写文章必须首先明晰文体。

(一)明晰文体的分类及特征

记叙文体,一般是写人、叙事、摹景或状物。真实性是记叙文体的一个根本特征。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要体现六要素,并能恰当地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议論文体,旨在阐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以宣传真理、批驳谬误,使读者信服。议论文重在告诉读者“为什么”。说服性、逻辑性和感染性是议论文体的主要特征。在议语文的写作过程中应体现其三要素,观点要鲜明正确,论证要充分有力等。说明文体,旨在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客观性、科学性是说明文体的两大特征。在说明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准确使用说明语言等。诗歌,应该要有比较鲜明的意象、充沛的感情、精炼的语言,还要有大体的押韵……总之,各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能够准确地认清、区分文章的体裁,对于写作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如果掌握了它,就可以根据体裁的不同特点来进行赏析和写作。

(二)提高文体意识

首先,让学生在认知文体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文章来提高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语言代码和组合程序。学习、赏析不同文体的文章,是辨识文体的一面鲜明的镜子。

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与叶圣陶所说的“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不谋而合。

二、挖掘潜能,发挥优势

文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写作中“外化飞跃”的最终成品样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文体优势”。

(一)激发学生对文体的爱好和兴趣

兴趣能引发人们从“未知”走向“已知”。可见,善于激发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爱好和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文体优势”。

在认知文体时,我们可以有机地结合具体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爱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认真赏析不同文体的文章,使其仔细领会各类文章的“闪光点”,如记叙文中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议论文中富有逻辑的严密论证,说明文中精密准确的科学说明、小说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诗歌中耐人寻味的意象描绘、小品中幽默诙谐的调侃味道……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爱好和兴趣,便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文体的优势”。

学生对文体的爱好和兴趣达到了一定的热点后,我们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爱好的文体变成自己写作的兴趣对象,点燃他们写作欲望的圣火,鼓励学生乐于写自己所爱好文体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身写作文体优越感也就会不显自露。这是把对文体爱好的表层现象转化为实际写作兴趣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学生认识自身“文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挖掘学生擅长的文体

“以差异性或多样性为基石的生物学,赋予了每个人以一系列独特的属性。就思维、潜力而言,每一个新生婴儿都是一个未知量。”写作教学中,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通过生物学来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但透过学生的一些写作“成品”我们便会发现,学生的写作思维方式明显有别:有些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有些学生则长于理性思考,有些学生善于独辟蹊径,有些学生则喜欢浮想联翩……而面对这些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应该视之有别,另起“炉灶”。对于长于形象思维、喜好浮想联翩的学生,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写记叙文、小说、散文等,引导其有枝有叶地把所叙、所抒、所想象的尽显出采;对于长于理性思考,善于独辟蹊径的学生,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写议论性之类的文章,引导其有理有据地把所议,所感倾吐出来。

三、认真选体,展示个性

选准文体,是学生在写作中充分展示个性的前奏曲。有个性的文章必定是文体选准了,但文体选准了,写出来的文章未必会展示个性。因为“个性是人的素质的总和,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这意味着个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把人的素质在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创造的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自由、自主地结合起来的一个熔铸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结晶的整体,而并非是孤立、割开的,不是说谁学会了吹笛,吹笛就成为他的个性。所以,在“不限文体”的写作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尊重学生写作选体的不同爱好和兴趣的差异性。

要想让学生的写作个性充分展示出来,我们更要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大胆拓展个性的空间,倾注自我的情感、道德、审美、创造等东西。

四、结语

上一篇:描写的端午节初中作文下一篇:文明礼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