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

2024-04-14

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精选7篇)

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 篇1

一、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重要性

(1)高中数学有效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法。在统计学中我们要提高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在概率学中要提高准确判断能力,在立体图形中要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高中数学有效学习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互动。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互动,不仅仅是我们与老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也是与社会、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学习环境。学生应当与老师进行充分交流,我们需要更了解、适应老师的教学特点,利用其优点,改变其缺陷。同时老师也应当深入调查学生需求,知道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之处,构建出教学难点与重点,进行双向互动,相互改进,共同实现高效率课堂。

二、眼下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困境

(1)老师教学意识与方法守旧落后。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老师“独霸”课堂的现象仍然十分常见,四十五分钟的讲课模式依旧是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讲,这是应试思想的惯性作用,老师在新课改中一时难以改变过来。老师“家长制”的`教学作风,也会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自主性与趣味性。这是影响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关键原因。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稍大,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并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学习心态,导致对数学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的内化是其获取知识的关键,对内化的最好激发办法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3)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直接手段,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具体方式。目前,高中数学的课堂设计权一直牢牢掌控在老师手中,老师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备课,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分析不足,造成数学成绩“优秀者更优秀,差者更差”的分布局面;并且,老师在课堂当中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使得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当中,学习的自主性与趣味性大减。课堂设计体现不出现代教育追求的“学习过程”与“知识能力”相结合的要求,没有很好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激发其思考与总结知识的自觉性。

三、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方法

(1)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进行自主学习。数学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如预设导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群体参与、互助交流、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以数学知识创建情境教学,让学生变成课堂主角,才能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

(2)课堂上可以创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爱因斯坦曾经这样总结人才的特点。创建数学情境教学,需要老师提前做好课堂准备,将具体问题植入情境当中。然后学生通过对情境进行实践,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圆的知识中,老师可以创建古人圆周率演算情境,再利用微积分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构建数学情境,一方面可促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自主性,使他们主动思考学习方法,从而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

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 篇2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以后的知识被遗忘时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它使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实现。高中学生正直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 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 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些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思维也将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成绩上, 良好的思维可以使数学的学习更深、更好、也更容易。

所以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的, 在提升数学成绩的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思维。高中阶段我们主张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可总结如下:

一、学会知识间的对比分析

在学习新知识时, 要同时对比着复习有关的旧知识, 并着重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特别是区别, 因为正是这个区别, 才标志着所学的是“新”知识。例如, 在学习空间立体几何时, 可以与平面几何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它们有相同之处, 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地方。很多知识是来源于平面而又进行了知识的升华。这样一来, 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

抽象概括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 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例如, 在学完函数后, 我们对函数知识进行系统归纳, 函数概念和表示, 函数性质, 及基本初等函数等。这样函数知识的掌握就更深刻。另外, 经常进行概括总结, 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解题方法和规律。

三、学会把知识进行推广演变

一方面, 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会遇到许多旧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广。另一方面, 许多新问题, 包括高考题、竞赛题等, 往往都是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推广演变而来的。学会利用旧知识, 进行推广、演变, 对我们学习新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有很大的帮助。

四、还要注意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过分依赖旧知识, 不图新, 求新

学习中只局限于旧知识, 困扰新知识是学习中出现错误、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既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 当对新知识出现疑惑、不解时旧知识的干扰就会乘虚而入。因此, 我们在学习时, 既要注意巩固复习、温故知新, 又要防止以旧扰新,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对知识的巩固复习, 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新知识, 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对我们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学生要学会学习, 循序渐进, 不急不躁, 注意思想方法, 才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的问题思考。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方法, 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结论进行思考。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 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 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 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思考。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 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 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扎实的学法指导也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 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 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 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 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 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 寻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多年以来, 面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在经过数学教学的有目的的培养后, 他们的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所以,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 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是高中数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有效的学习是数学成绩提升的必然途径, 这是学好数学的要求, 是每位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良药。

摘要:数学是思维训练的媒介, 是智慧的闪光。然而却有较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 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在思维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成绩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基本都是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有效把握好高中数学的学习 篇3

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而高一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等因素所造成的,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一)数学符号名称的变化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三)知识内容的量的增加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一)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二)思想松懈

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高考不同于中考,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三)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三、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二)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解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等。

(三)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四)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数学学科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及时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

(五)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 篇4

情景创设——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数学应用——归纳拓展

有效情景的创设策略:

就地取材,创设亲近型情景;

提供案例,创设载体型情景;

对比联系,创设引导型情景;

活动演示,创设体验型情景。

有效问题的特征:

可及性;俯瞰性;生成性;挑战性,问题的有效探究:

迟现课题;

不要复习;

明确问题;

充分思考;

及时评价。

知识建构的有效模式:

反对“填鸭式”,提倡“问题﹢探究”和“启发+讲授”

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依托旧知识,在研究探讨中生成新知;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

翻译意会,在语言转换中生成新知;

操作演示,在观察领悟中生成新知。

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审题;

展示学生思维;

进行变式教学;

注重解后反思;

浅论高中数学的有效备课 篇5

新课程标准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也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但不管如何更新课程标准,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如何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所以提高备课实效对优化课堂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备课,我认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视备课理念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备课而是为了上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二、熟悉教学情境

传统备课中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导入显得机械生硬,割裂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中,教师呈现2013年盐城市某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1)观察图形,在6时至11时,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在14时至20时,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2)怎样用数学语言描述“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学生:随着时间的变化,在6时至11时,气温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升高;在14时至20时,气温随着时间的增大而下降.教师引入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拉近知识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知识遥不可及,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三、储备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教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以教材为蓝本,深入钻研、细致解读文本.部分教师囿于教材,一味地照搬和接受,陷于所谓的条条框框,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失去了思考和创新,亦步亦趋地跟从教材,使自己变成“传声筒”和“贩卖者”的角色,思想陈旧、教法僵化,课堂缺乏新意和活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教材,要超越教材,要摒弃本本主义,变通与学生兴趣不符、革除严重滞后的教材内容,紧跟时代节拍,关注社会发展,吸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将之融入数学教学中.如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要设计一张矩形

四、备练习习题

四、交流完善备课

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我们要求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所以我们要求各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要不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其实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勿忘自我,注意体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要努力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完美,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教师只有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五、注重回馈总结 在做好课前的同时,我们要求我们的组员做好课后备课,即课后抓住教学中印象深、有启发、有现设的环节,进行反思、推敲、总结,对这节课的成败做一个评价,写教学反思随笔,可长可短。

课后备课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尤为重要。不同的人对好教师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会反思。课后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可能有十年八年的教学经验,但不过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次八次而已。有些教师可能总是埋怨自己的工作太忙太累,忙得连认真备课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写什么课后反思?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之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磨道效应”:路走了很多,实际上并没有走出很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而善于反思的教师,他通过总结、反思与持续学习,每节课、每天、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积累与提高。工作十年就会有十年的经验。而这些反思的结果是进行新一轮备课的重要资料,是论文和案例的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论文 篇6

一、注重教学形式的贴切, 使学生在兴趣激发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 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 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活动, 养成了一定的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方法, 但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高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 同样对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知识和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探究和学习欲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有效培养, 善于运用创新的理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和调整,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形象生动的教学态势,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的教学问题, 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按照“由此及彼, 由易到难”的学习知识过程, 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将身心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实现学生由外在强制性学习向内在主动性学习的有效转变, 有效提升学习活动效能.比如在等比数列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的生活性问题进行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等比数列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又如在“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货轮在安全情况下进出航道的条件”生活性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平面向量”知识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计算出事船只的方位, 在最短时间进行有效救援”问题, 进行有效教学, 等等, 从而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能动性,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潜能

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作为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 使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数学学科有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等知识特性, 更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起到推进和促动作用.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将学生学习动手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 实时提供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广阔空间和时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找寻进行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实现探究能力潜能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在“解答关于x的不等式. (1) x2+ax+1>0; (2) 12x2-ax-a2<0”问题时, 教师就将解答问题的权利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解答探究, 学生在探究问题中, 为追求问题的真相, 组成学习小组, 认真开展解题探讨活动, 从而发现此题是考查一元二次式的解法及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深刻认识到, 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答, 应先判断△的符号, 若大于等于零, 求出对应方程的根, 若其中有字母系数, 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然后写出解集.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 能够对学生探究能力在内的学习能力培养, 具有促进作用.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在解答典型问题中实现创新潜能的提升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开放性的问题训练,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功效.”因此, 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精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性例题,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解题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解三角形章节时, 教师讲解“在三角形ABC中, AB=2, AC=4, ∠A=120°, D为BC的中点, 则AD的长等于多少?”问题, 就采用变式训练形式, 为学生出示了“ (1) 在三角形ABC中, sin2A+sin2B+sin2C=2sin2C, 则∠C为什么角? (2) 在三角形ABC中, a2+b2+ab=c2, 则C的度数是多少? (3) 在三角形ABC中, 若∠A=120°, AB=5, BC=7, 则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等发散性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进行不同类型问题的解答, 提升思维创新能力, 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 只有坚持“创新、创优”理念, 将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创新, 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 才能达到教学效能和学习品质有效推进和有效养成.

摘要:学习潜能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源泉.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 对当前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培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浅谈高中数学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篇7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也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各种的变化。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单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的智慧都汇聚在一起,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当然在此基础上,也要努力提高的小组学习的有效性,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不能出现以逸待劳,不劳而获的的现象的发生。数学小组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来得以实现。下面就我自己的观点来谈几点体会。

一、什么是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受到重用,在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中都应用十分广泛,它似乎成为各大教师应用教学的一种手段。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选择空间上有更加广泛的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实践和感受。当然教师在小组学习中也要发挥自己的监督功能,不能让“热闹”的讨论变成一种毫无作用的表象讨论;要保证在下组学习中,让他们对于问题能有深刻的讨论,不能够草草的了结;要保证给学生所设立的讨论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合作性,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大家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

小组学习的好处我们大家都不言而喻,那么,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便成为了老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让小组成为花瓶摆设,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利益和优势。教师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性的小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把握住课堂时间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要争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的开心、学的迅速,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提供自己最大的帮助。

二、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1.改变观念,合理安排。现阶段下,教师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应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各种变化。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学生记,这种一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计划,教师要做出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做指导作用,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在小组学习中,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有事可做,防止出现个别学生只是观看的现象,教师要合理安排,保证任务分配到个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如果合作的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那所达到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了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能有所提高,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习“抽样调查”这一课时的时候,可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五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配合每位同学的工作,一名同学负责进行要进行抽样调查的物品的选择,一位同学负责对物品进行抽样选择,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最后一位同学负责整理数据,得出结论。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做到“物尽其用”,之后的活动,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的互换,充分了解每个不同角色所起的作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小组的合作,提高小组的合作效率,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以所用。

2.积极改善课堂形式。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就是课堂,提高起课堂的利用率,才会让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的发挥。首先是对于小组所要讨论的问题的设计,当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新鲜、惊奇的因素在里面,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以前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对学生问题的讲解,现在成立了小组学习,学生所产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让学生去做“老师”,这一过程不仅让基础好的学生再一次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讲解能力,还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困难,分担了老师工作。这种模式,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行程你追我赶的局面。

3.正视小组学习的误区。小组学习的各做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起还都在探索中,所以这其中免不了会存在一些误区。①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受之前教育模式的影响,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达不到合作学习所想达到的效果。②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教师对课上时间把握不好,讲解课程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分配不均,导致合作的过程匆忙、混乱。③在小组里肯定有几个特别优异的学生,当发表小组意见的时候,很多意见都只是个别优异学生他们的个人意见,并不只是小组讨论的总结。这些问题在小组学习中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做出调整,正视小组学习中的误区,让小组学习可以更好的发挥它的优势,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迷失自我的美文下一篇:如何开展好行政效能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