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2024-04-22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共11篇)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1

1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元素

1.1生态圈

所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由人工掌控的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生态系统两者结合构成的。地球是由生态圈所构成的,其生态圈总共分为5个部分,在地球的表面,各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土地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其中子系统主要包括林地、矿地以及园地等。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土地生态系统位于较高层次。从人类出现开始,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资源,人们就开始人为的对土地资源实施利用和干预。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相应的增加,对土地资源形成了过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状况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生态问题,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2经济产品

现阶段的土地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纯粹土地生态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之间是通过的生产、消费以及分配等方式来构成相应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在劳动力劳动的作用下,可以将相关的资源和物质输入到土地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而实现资源和物产的循环,最终演变成为经济产品,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然而,在土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就使得这些经济产品的生产量也逐渐的减少,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相应的下降。

1.3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2

1 土地生态伦理概述

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掠夺违背了客观规律,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严峻的现实要求人们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即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此, 产生了生态伦理学。

伦理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和应尽到的职责, 其本义是指的社会关系。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伦理关系也逐渐扩大到包括非社会关系, 即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广义的关系, 这在伦理学意义上即生态伦理。

土地生态伦理观的主要特征, 是把研究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土地生态系统关系的领域。土地生态伦理以“人—土地生态系统”作为道德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包括了人、生物、自然界的其他实体和过程。当前道德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到动植物及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生态伦理概念, 西方国家认为生态伦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中国, 生态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的, 宇宙万物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都具有道德位置。人们基于此种道德观尊重自然并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土地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观在土地学科中的应用, 可以将其定义为:土地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扩展至土地, 赋予土地以伦理价值, 提出人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它要求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 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地生态伦理学的缘起与发展

土地生态伦理的观念, 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一思想在孔子、孟子、老子以及儒家经典《周易》中都有明确的表述。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系统表述了土地生态伦理观。他第一次系统地从伦理学的高度讨论自然保护问题, 所提出的土地群落方法及批评人类用功利的眼光来判断自然和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观点, 在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著作《沙乡年鉴》的开头, 他发出了十分著名的警言:停止思考合适的土地利用作为唯一的经济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 生态保护呼声日益强烈, 土地生态伦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94年, 泰莫西出版了《土地利用伦理学》, 较系统的讨论了土地伦理问题。他认为, 人们应该从伦理的角度关心和尊重土地, 并使土地尽可能得到必要的休养。[1]

总之, 土地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学术性和感情色彩。它要求人们不要仅仅从经济方面考虑土地利用问题, 而要综合考察其在伦理、美学、经济上是否和谐。

3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指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主要包括: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降低土地生成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2]

根据土地生态伦理观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二者目的不同。土地生态伦理提出了为什么要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和保护自然这个问题, 主张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尊重土地系统的内在价值, 建立新的人地价值观和道德观。土地可持续利用, 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土地利用, 以保持土地的永续利用。所以二者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二者协调人地关系的方式不同。土地生态伦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 它用道德的手段强调自律, 它依赖于人类美好而善良的情感, 主张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否则在伦理上就是错误和不道德的。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 它引入了法治文明的手段强调他律, 自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来, 众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战略措施, 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二者的作用范围和效果程度不同。土地生态伦理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伦理观, 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起作用。土地可持续利用, 虽已是多数国家的共识, 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 造成了在发展中国家更强调利用, 而发达国家则更强调可持续。同时各国的法律法规只在本国适用, 所以其适用范围不如土地生态伦理广泛, 但由于其采用了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因而更加有效。

土地生态伦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有许多不同点, 但二者的目标都是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土地生态伦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对土地伦理利用的目标。

4 土地生态伦理的利用原则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 从某种角度就是人类逐步征服大自然的过程, 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令人痛心的破坏, 这种破坏危害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 而且也危害了其它生命, 历史证明, “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随着土地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 人类应有自己的土地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已经进入理性的责任时代, 道德情感是人类的内在文明, 在维持土地生态平衡的实践中, 必须遵循以下土地生态伦理原则:

平等互爱与分配公正原则。

平等是伦理道德强调的重点之一, 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 在不违反土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让所有生物都享有不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保证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同时, 还要注重分配公正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当人与生物在资源配置发生冲突时, 冲突各方应尽可能平等分配共享自然资源。其二, 由于土地利用决策影响社会资源在人类自身内部的分配和享有程度, 因而土地资源分配要求确保每个人至少达到最低需求水平。

互利与公正补偿原则。

由于土地生态系统各个单元是相互依存, 只有相互维护才能共同发展。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存于土地生态环境之中, 都需要一个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时, 对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 因此应该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行补偿。

代内、代际平等原则。

地球不仅属于我们, 而且属于子孙后代, 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与未来, 我们要坚持代内、代际在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土地生态伦理学认为土地利用对子孙后代承担有重要的义务。所有的土地利用必须综合考虑它们的长期积累结果, 还要求我们摒弃一切可能导致逐渐削弱下一代利益的土地利用模式。

人类发展生态化及土地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化原则。

要综合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生态环境利益, 并以此规范经济活动, 选择符合生态道德的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模式。人类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 有义务为了自身和其它生命的延续而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伦理责任表明土地利用政策应该倾向于减少人为干预自然环境的范围。必须明确, 没有土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 人类则难以生存。土地所有者不存在基本权利去破坏土地的自然结构和特性。在土地利用中, 必须采用对环境产生最小不利影响的方案。

土地利用过程中涉及诸多伦理的问题, 土地生态伦理利用, 就是要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采取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 实现人地和谐的土地利用, 保证人地协调发展, 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相同, 其包括公平、和谐、节约, 这三点是土地伦理利用的核心思想, 大力宣传土地生态伦理的观点, 在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中贯彻这些原则, 可以从伦理道德上规范和约束人的土地利用行为, 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青岛出版社.200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经济评价

土地资源作为人们生存的根本,更是当前人们生产活动基础保障,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但是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大幅度浪费,另外一方面我国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弥补当前土地资源的不足,面对如此情况加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发展目标。下面将针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为实际工作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议。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策略不断开展,广大农村大力推行责任承包制度,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改革制度逐渐在农民土地经营、部分处置以及收获的等权利,尽管在进行农民土地分配的时候尽量采用平均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同时在分配的时候应该提升其配置效率,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农民在获取土地使用权限的时候,已经具有了对土地经营和收获等进行处置相关权限,但是根据土地农权制度进行改革,将会很大限度改善农地配置效率,农地的均分、频率等按照人口变化进行调整,对于非农人员的就业形式都必须越要根据形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土地配置改革。随着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促使经济可以持续发展,采取由点到面进行层层深入,各项土地资源改革措施出台使得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逐渐显现出来。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率用经济学实现

(一)改变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随着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改革中不断应用,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只能够顾及时代的发展,在确保产量的条件下进行经济效益改革,从根本是行凸显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绿色GNP作为基本方法,对于人为字眼进行折旧或者是反映出资源账户变化。土地资源在利用的时候,必须采用可持续收入来调整并衡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土地的合理配置情况进行生态化研究,而且还要考虑在资源保护的时候对于未来的发展和空间均应该纳入到相应的开合体系之中。

(二)全面考察土地资源经济成本效益

土地资源开展全面的微观利用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了成本和效益评价,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土地资源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用,从根本上显示出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福利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短缺,造成了国民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面临公众的安全影响,必须考虑在价值评估的时候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随着国家对于环境建设和保护不断重视起来,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更应该显示出经济配置的决策作用。国家在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经济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考察土地资源的经济成本效益。

(三)改变对土地资源的传统价值认识

经济雪茄对于土地资源的认识从传统意义上讲,其主要是对生态环境价值认识存在的意义巨大。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价值的认识意义却比较深刻,因为土地资源在进行价值参考的时候必须要以很对研究作为佐证,那么生态环境的收益和损失则成为了荒地开发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策略。从美学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恢复性,生态环境在开发的时候,由于会遭受到人为的破坏,这种人为的破坏往往会造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

(四)土地资源分为关键性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时候,必须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关键性资源进行分类,在一定的数量和类型上必须保障一定的阀值。只有在确保后代和当代的资源保护环节发挥出平常的能力,耕地资源必须要以基本的生存物资作为基本要素。我们在基于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耕地资源的限制条件以及政策去向,分析和研究耕地资源保护过程中的保护问题成为了当前耕地政策去向和关注点,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由于荒地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其自然状态,而社会公众或许会对其自然状态加以认可,这也表明该资源同样具有存在价值,当然其数量的大小还依赖于公众对其自然状态的认识。因此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微观利用的项目评价时就要考虑其总经济价值,而不是只考虑其简单的直接使用价值,评价时要求对其总经济价值进行全面的费用和收益分析,而且要考虑社会的贴现率和不确定性,满足结果贴现之后的费用收益分析的值为正数。

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经济性研究上变得更加突出。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国民基本的生活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随着土地改革日益深入,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更加透彻。所以,面对当前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浪费情况等均应该加强合理利用设计。本文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为实际工作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殿发,黄弈龙.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 农村生态环境,2000,02:45-48.

[2]倪杰.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 农村经济,2006,09:79-81.

[3]刘新平,韩桐魁. 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学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2:55-59.

[4]石瑞年,李晓东.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J]. 资源与产业,2008,03:25-28.

[5]王润霞.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探讨[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03:49-5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篇4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篇5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绿洲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证,一、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兵团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认为兵团的开发就是开荒,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在考虑新疆兵团的发展思路时,总是念念不忘开荒,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二、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

三、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1、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1、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认识

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忽视生态效益,只求索取,不讲投入,掠夺式利用,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3、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以提高违规成本。

4、严把用地审批关,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5、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 篇6

1、资源型城市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为资源开采而出现的,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即在资源开发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同、邯郸等。

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过程中,特别是随着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源型城市是在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兴起的,以消费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赖以生存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类型,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1~2]。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废”污染严重、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土地复垦率低、地质灾害及隐患严重、水资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我国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打资源逐渐枯竭,面临摆脱经济困境、进行经济转型的问题。目前,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座,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其中,处于成长期的84座,鼎盛期的291座,衰退期的51座。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会同财政部等单位在2007年底完成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它们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和大兴安岭。

2008-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区)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近年来伴随着我国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有的还十分尖锐。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土地生态安全包括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安全三个方面。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开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土地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的逐步扩张使得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数量急剧减少, 由此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化。崇左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是左江流经的主要区域, 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地形复杂多样, 石多地少,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和模型建立是生态安全建设工程效益评估的科学基础。本文选取崇左市为研究区域, 以生态位理论为依据, 利用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研究1997至2006年崇左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态势, 以期从生态位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和协调, 对如何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思路

以生态位理论为依据, 通过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计算崇左市在一个时间序列内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的差值, 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趋势, 从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合理建议。

(1)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一词最早由Grinnell (1917) 定义:“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动物生态学家Elton (1927) 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 “认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事物和天敌的关系”, 并给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2]。1957年G.P.odum把生态位的概念定义为群落中某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 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及其在各种环境梯度的出现范围[3]。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生态位综合反映某一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功能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生态位的宽度越高, 说明该生态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越高, 功能越强大, 作用越明显, 反之亦然。区域中某土地利用类型单元, 同样具有生态元的特性, 因此生态位的一般理论同样适用于解释土地生态元的演化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 从而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并进行优化布局, 以达到调整土地利用强度, 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也是各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过程[4]。

(2) 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

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主要是由土地利用的比较经济效益构成, 是土地利用生态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5], 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和工具。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如下式:

2. 技术路线

以崇左市为研究区域, 利用1997至2006年农用地所关联的人口、产值及效益增加值计算其经济生态位, 并推算建设用地的生态位, 对二者的差值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得出九年间农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具体技术路线见下图:

(三) 实例研究

1. 研究区域概况

左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 是珠江水系郁江的支流, 全长337公里, 流域面积3.2万km2, 其中在中国境内为2.1万km2, 占广西国土总面积的8.8%。在行政区划上, 左江流域主要隶属于崇左市的江州区、凭祥市、扶绥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 以及防城港市的上思县, 属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 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各国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和对外开放的前缘阵地。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生产力比较落后,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仍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的地区之一。

崇左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势西高东低, 西北部岩溶地貌分布广泛。2006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73.45万公顷, 建设用地4.82万公顷, 农用地123.61万公顷, 其中耕地40.76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3.50%;园地3.75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16%;林地69.51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0.07%;牧草地3.58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2.06%;其他农用地6.01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46%。

2.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剧, 城市非农用地 (绝大部分是建设用地) 的经济生态位提高, 增强了对农用地的捕获力, 出现城市化与农用地保护的矛盾, 即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而生态位的差值即可视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自上世纪末以来, 崇左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土地利用结构在数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1) 。

资料来源:崇左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及1998~2007年广西统计年鉴

根据经济生态位的模型, 将上述数据带入公式, 可以计算出崇左市1997~2006年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经济生态位 (表2) 。

从以上图、表来看, 自1999年开始, 农用地经济生态位逐年降低, 从0.235降到0.164, 而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逐年上升, 从0.765上升到0.826。而且,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差值也有逐年拉大的趋势。特别是1999至2002年间直线上升, 虽然之后有所波动, 但其发展的趋势是稳步增加的。由此可以说明:农用地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在不断下降, 农用地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降低, 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却不断提高, 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提升。

3. 生态位与GDP的关系分析

1997~2006年崇左市农用地、建设用地经济以及GDP的数据如下表3: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的生态位逐年增大, 说明建设用地的扩张强度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1) 从1999年开始, 崇左市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增大, 需要开发土地来缓解人地矛盾, 非农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趋势增强, 农用地面积减少,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2)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建设规模加大, 要求开发整理大量土地作为建设的基础, 这些土地大部分是从农用地转移而来;

(3) 从1997~2006年期间, 农用地产值从0.29万元/hm2增长到0.54万元/hm2, 而建设用地从1997年的11.61万元/hm2增长到2005年的26.47万元/hm2, 农业用地比较效益的低下导致较低的生态位;

(4) 左江流域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南缘地带, 区内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 喀斯特地貌类型占流域面积的66%以上, 且山地多平地少, 地形地貌破碎, 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生态脆弱性特征。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致使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天然林特别是岩溶植被破坏严重, 局部石漠化现象突出;陡坡开垦、局部矿产无序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等。由于开发利用不当、生态退化这些原因, 使农用地的质量下降, 影响了农用地的产出水平, 从而导致生态位的下降。

(四) 调控措施

1. 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集约度

研究区自1997至2006年的9年间, 随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生态位差较大, 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表明非农用地对农用地的捕获力逐年增强, 直接导致非农用地的快速增加和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因此, 建设用地今后应着力于土地利用强度,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 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这种占用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现在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生态位差已经比较大了, 所以今后要减缓这种占用趋势, 采取其他手段满足建设用地的发展。这就需要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集约度, 由外延式增长变为内涵式增长。

2. 多途径提高农用地生态位

根据崇左市目前的土地资源现状, 通过增加农用地的面积来提高农业用地的生态位较为困难, 农用地生态位的提高除了依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还可以采取合理增加园地和牧草地的面积、加强对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措施。另外, 还要针对喀斯特山区独特自然条件, 采用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种草相结合的措施, 使裸露石山得到绿化, 从而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减少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3. 通过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持续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具体可表达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 既能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 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征, 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进行调控, 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位, 通过经济手段,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调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五) 结语

本文从生态位角度出发, 分析了1997至2006年崇左市农用地不断缩减, 建设用地逐年扩张的现象, 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但是, 如何从生态位角度评价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 也就是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生态位以及GDP之间的比例达到何种程度时, 土地利用结构才是最优的, 仍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随着城镇化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大量占用农用地的现象十分突出, 由此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平衡。文章从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位角度出发, 选取崇左市为研究区域, 对该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农用地减少的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通过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集约度及农用地的生态位, 加强宏观调控等措施来合理利用配置土地资源。

关键词:崇左市,经济生态位,土地利用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洁, 朱金兆, 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5 (1) .

[2]林开敏, 郭玉硕.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3]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12-321.

[4]邓晶, 刁承泰, 等.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位分析及持续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 2007, 29 (12) .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在近些年来被我国社会发展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可以保证后代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如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分析

(一)中心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土地资源要想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将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保留下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绝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包含内容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中包括:提高增长的速度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相应的改善来设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之下,对技术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和适应,从而更好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三)重要性

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估,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长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也是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估,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农业土地长久规划的科学性指导。

二、建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估体系

(一)土地评价发展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

对于土地的评价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主要就是对土地的潜在价值,土地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生态性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土地进行考核,才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可以合理的对土地进行规划,进行模块化的应用,进而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构筑原则

1、客观性

要想实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建立起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更为可观的评估土地的价值。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遵循客观性。土地资源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对其进行的规划就应该是怎样的。农业土地资源在各地区的情况都有所差别,如果进行模块化的管理,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既要注重区域的共性,也要区别区域的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

2、全面性和独立个性相结合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要注重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主要就是指要充分的考量土地资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土地资源系统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应该注重其独立性,每一个系统都应该有其不一样的发展要求,这在土地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进行任何一项体系评估的重要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更是应该注重其操作性。如果只是对土地资源有了一定的分析,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将失去评估的意义。比如对该地区的土地进行模块化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对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另一方面更是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包括具体的应用措施,应用方法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应用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结束语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农业土地资源在我国确实有限,要想确保在未来的长久使用和发展,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的福利,对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0,04:97-100.

[3]范纯增,于守悦,郑新奇.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02:90-93.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784-18785+18789.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9

论文摘要 国土资源信息是国民经济信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土地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本文就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化进程,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是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必要手段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和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及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和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清晰看到管理流程,优化了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水平和效率,并且还规范了管理行为,从而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实现把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及相关内容,特别是行政办理事项、程序和要件在网上公开,建立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快速的网上报件渠道,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反馈和听取群众的心声,采纳合理建议,接受群众监督管理,对于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廉政建设,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如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都 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资源信息是国民经济信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信息化资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监测、监管,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加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本构成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和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

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如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异常艰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带来的需求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毛段日趋加剧。违法用地、矿产资源乱采滥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问题都有待破解。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重新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效率。其中,重视好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如何大力推进和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行政能力,有利于正确转变职能,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成败。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将是“空中楼阁”,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就将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评价、保护和利用的职能。扎实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化

2.1积极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

我们要加强第二次土地调查等专项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并按照统一标准来加强数据的整合、分析和提炼。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制度,不断增加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做到资源家底“心中有数”。对于支撑监测监管、决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类数据必须集中汇交,并一定要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记录。

2.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提高认识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正确规范和创新管理作为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应用促进发展作为土地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如何加强统筹、建立土地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国土资源各项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将进一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规范和创新国土资源服务和管理。其次,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面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应该编制《晋城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尽快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目标一致、协调统一、有序建设和尽快见效。

2.3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首先,信息化建设最终离不开人的参与实施,所以要保持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的稳定,要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又能掌握先进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技术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并充实到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中。同时,一定要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逐步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操作熟练、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力量。其次,土地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和发展趋势,社会公众对信息化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建设服务型政府也必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另外,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在编制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第三,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建设,至少要先制定出工作标准,确保现有的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在遵守信息共享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打破部门、科室之间的信息封锁,形成顺畅渠道,实现国土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

2.4发挥实效,强化应用

立足应用是国土资源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土地信息化才有持之不解的生命力。因此,国土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要尽快投入使用,同时要建立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制度和工作流程,并以此作为业务工作的规范。另外,一定要注重应用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今后,市局的业务培训,会议能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原则上都要通过视频会议召开,以充分发挥视频会议的成果应用。3 结论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要紧紧瞄准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因此,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对资源的监测、监管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10

——嘉兴海盐县澉浦小学澉浦地区“墓葬”现状的调查组

一、调查目的:

呼吁人们改变骨灰“墓葬”这个传统旧俗,增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课题选择:

澉浦是钱塘江北岸的一个千年古镇,又是著名的省级风景区南北湖的所在地,这里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十分珍贵。然而,当地居民受传统旧俗的影响,人死后实行骨灰“墓葬”。田野里、山坡上、公路旁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坟墓。“墓葬”正无情地吞噬着家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破坏家乡的生态环境,对此我们非常心痛,为了引起重视,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对澉浦地区的“墓葬”现象进行了一次考察调查。

三、调查经过:

2月28日,我们来到镇南村,对这个村的“墓葬”现象作了实地考察,发现共有坟墓127座。整个村已形成了黄婆墩、马路上、东滨、西城背四个墓葬群。这些墓葬群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形成的。

我们对墓地进行抽样测量,最大的墓地36平方米,小的也占地6平方米,大部分占地8—10平方米左右。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墓越筑越大,越修越好。不少墓地周围筑起围墙,还种上了树,有的还浇了水泥地面。

我们走访了镇南村干部,会计杨伯伯告诉我们:全村总人口732人,耕地面积只有536亩,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全村每年自然死亡率0.96%,按每个墓用地8平方米计算,全村每年墓葬用地0.084亩。

在镇南村考察时,我们看到了东滨农田保护园区内有一块墓葬群面积约1亩左右,修筑了21座坟墓,这个墓葬群夹在农田保护园区内,把上百亩连成一片的农田园区分隔成两半。人们称它为园区中的“鬼村”。考察中我们还发现长山、青山、阁老山等山坡上都修筑了墓葬群,青山出现“白化”(水泥涂抹后形成的)。就连我们学校附近,位于风景秀丽的南北湖畔的飏山上也有许多墓葬群,跟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旅游业很不协调。在澉浦南面出口的公路两旁,有3个较大的墓葬群,给来澉浦旅游的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我们考察了永安公墓,它建在南北湖风景区的关门子,墓地10多亩,建墓穴4000多座,每个墓穴0.7平方米。在墓地,我们看到墓穴排列整齐,密度合理,确比居民自由“墓葬”节约土地,但当地居民很少将骨灰安放到公墓。

2月29日,我们又来到葫芦湾村进行考察调察。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座由台胞金荣富老先生出资70万元,征地600平方米,建造的“良恩堂”,村里人死后将骨灰安放在这里,可安放3000多只骨灰盒。目前全村骨灰安放率达90%。村长步叔叔告诉我们,实行骨灰集体安放,全村每年可节约土地0.11亩,还可以保护环境。

四、调查分析:

1、“墓葬”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全镇约有80亩土地用于“墓葬”。澉浦镇有33490人,按年自然死亡率0.96%计算,每年因“墓葬”浪费的土地约3.87亩,十年浪费土地38.7亩。

2、“墓葬”造成耕地严重“白化”现象,每年有0.01%的土地被“白化”。

3、公墓安放骨灰虽然能解决“乱葬”现象,也比居民自由“墓葬”节约土地,但有三方面缺点:⑴公墓安葬仍需一定量的土地;⑵公墓大部分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方(才有吸引力),仍影响环境;⑶公墓收费昂贵(一个墓穴要好几千元),普通居民承受不了。

4、葫芦湾村建造的“良恩堂”,用地0.9亩,可安入3000多只骨灰盒,能把全镇10年里死亡人数的骨灰盒全部安放起来,每只骨灰盒只需0.2平方米。整个澉浦镇按“墓葬”每个墓用地8平方米计算,10年用地38.7亩,减去建造“良恩堂”用地0.9亩,10年可节约土地37.8亩。这样做群众也容易接受。因此,我们认为葫芦湾村实行骨灰集体安放是解决农村“墓葬”现象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我们的建议:

1、建议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提倡改“墓葬”为骨灰集体安放。

土地生态经济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

前言:尽管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然而人均土地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对于我国的农村土地资源来说,能够养活我国占世界1/5的人口,因此应该注重对其的保护工作。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破坏比较严重。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提出了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建议,以此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积极的帮助,使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得到积极的保护与利用。

一、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率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对一些农副产品等的需求越来越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蔬菜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村土地的攻击,而且大多数的肉、蛋、奶等,主要通过不同的农副产品转化而来。另外,很多轻工业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由农村提供的。对于我国农村来说,人口比例较大,而且保护农村土地关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提升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能够积极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村面貌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做好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使粮食供给的压力得以缓解,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目前来看,农村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低,这也属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突出表现。当前,我国仅仅有少数几个省份能够调出可富余的粮食。如黑龙江省、吉林省等,而且还有一部分省份要从其他地方调出粮食。因此,目前在我国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可耕地的数量与产量与我国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的要求不相符合。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提升,而且对房屋实施翻新与扩建的现象比较明显,而很多农民的住宅面积已经比国家规定的宅基地标准要大很多。另外,对于农村村庄来说,在建设方面缺乏规范性,设计缺乏合理性,一些住宅的建设不能形成比较集中的群落,分布比较零散。另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民迁居后,旧的住宅并没有得到拆除,而且也不能进行复耕,这就造成“空心村”的出现,造成土地的浪费。长久下去,会减少农田面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再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扩大了土地面积,而且由于一些新城区、住宅区的建设等,使得一些郊区的土地资源被圈进去。对于这种建设来说,有的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还有的也能积极体现出房产泡沫的现状。另外,一些地区对农村土地加以占用,建筑相应的住宅区,而入住率较低,因此会被称为“鬼城”。而对于这样的土地征收来说,大多数都是政府主导,征用土地的成本较低,而这会直接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对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来说,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困难,缺乏生活的保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再有,农村土地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这不利于对土地资源的积极保护。我国《宪法》、《物权法》以及《土地管理法》中,对农村的土地进行规定,法律规定的国有土地以外的其他都属于农民集体,而且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相应的权力。然而,对于“农民集体”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独立主体的作用,这就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位现象。因此,这一不确定的产权,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投入土地的风险,而且不利于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最后,受到人均耕地占用率少的影响,很多农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会发生过度开垦的情况,而且会在追求产量的目标下,造成化肥、农药等施用量的增加,使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受到破坏,知识土壤板结,不利于产量的提升。再有,很多土壤中的残留会造成农药超标农产品的出现,这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积极保护我国的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率,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三、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率的相应对策

(一)促進土地利用率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且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忽视了这对土地利用率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城乡之间的土地比较利益具有一定的差异,城市边缘土地成本不高。然而,对城市郊区土地一味获取,来建设相应的经济开发区,以及大学校区等,而对传统城区的改造不够重视,这会造成对耕地的浪费。根据调查,城市平均建筑容积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使土地利用率得以提升,应该积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构建统一的土地市场。这需要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并且进行改造旧城区,对城市原有土地的潜力进行挖掘,使征用农村土地的现象得以避免;另外,还要在现代农业中加入科技因素,促进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使耕地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作为政府来说,需要对农民进行合理引导,积极整理与养护土地,借助土地整理的手段,使土地使用面积得以增加,节约灌溉用水,对农机局的使用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土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从而促进对农村土地的保护。

(二)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完善,促进土地流转

合理完善当前的土地征收制度,并且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对土地市场进行合理完善,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出来,构建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而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说,尽管在以往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不适合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而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作用趋势。另外,在农村土地的流转过程中,需要积极运用新的手段与方法,使土地资源得以集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合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以增加,并且使农民能够投身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中,以此能够使我国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获得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积极的帮助。

(三)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把控土地的使用

首先,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划分,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将土地分成不同的级别。我国地方各级应该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并且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土地的数量与布局进行积极控制,尤其是对于农业用地,可以将农田保护区合理构建起来,对其用途的转变进行严格约束,积极保护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其次,对于耕地的保护工作来说,应该进行长期的投入工作,而且成本的投资者应该有各级政府与国家来承担。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制定科学的保护可耕地面积的举措,不论是规章制度,还是相应的政策等,应该积极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积极履行相关的职能。应该对农村土地资源的运用进行合理规范与管理,采取科学的经济政策,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对土地的保护进行投资;此外,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发展进行相关服务的提供,增强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懂得更多的科技技术,使农村土地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得以提升。最后,还要做好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复垦荒山、荒地等等,对可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有助于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使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总而言之,为了能够积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应该注重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当前农村土地资源被不合理利用的现状,作为相关政府与国家来说,应该积极制定科学的对策,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完善,对耕地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与科学规划,从而能够使我国的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坚持的高二作文700字下一篇:世界互联网大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