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2024-05-03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精选9篇)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1

2007年4月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莅临温江视察指导工作,寄望我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新城区。笔者认为,这是春城书记从成都市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温江区的实际情况对温江今后发展的正确定位。按照春城书记的要求,从城市的审美性和功能性上看,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温江区应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韵味和底蕴,着力营造舒适、惬意、宜人、和谐的生活空间和氛围,通过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烘托出城市的精、气、神,形成温江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使温江真正成为“锦城西•金温江”。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中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而创建的,用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意见。它是建设部在总结我国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的结果,旨在引导一些城市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继续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发展。

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重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二、温江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市园林建设,大力实施“碧水工程”、“绿色工程”、“净化工程”和“植绿工程”,建成了以公园、广场和城市道路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营造出碧水蓝天、和谐稳定的生态温江新形象。

——实施“碧水工程”,构筑“三河一渠”亲水景观体系。以杨柳河、江安河、凤溪河与战备渠等“三河一渠”城区段为改造重点,大力实施了沿河两岸旧房拆迁、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市政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呈现出水清、景美、功能完善的河道生态亲水特色。

——实施“绿色工程”,打造独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园林景观。着力打造了中国花卉博览园、光华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带、东门入城口绿化景观以及“国色天乡”等绿地建设工程。

——实施“净化工程”,倾力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完成了万春东路、万春路、文化路、和宁街、柳城大道、公金路、江安河城区段的污水管网建设,为城市绿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植绿工程”,着力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加大了光华大道、芙蓉大道、公金路、长安路、太极路等景观改造工程和城区植绿工程,结合仁和春天、锦绣森林、紫檀山等大型房地产公司对住宅小区的景观布置,我区已形成以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和城市道路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2004年5月,我区被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发展基金协调委员会(CCCUN)授予“联合国全球生态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6年4月我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集体”。截止2006年底,我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808.7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53.73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24%和42.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1.6平方米,达到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绿化指标。

三、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差距

虽然,我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城市园林指标与全市其他区(市)县相比也处在前列,但是距离春城书记提出的建设“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一是意境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园林中的表现力还不够。随着社会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讲究居住环境应有的品位,对园林绿化的欣赏提出了更多意境和文化内涵方面的要求。我区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粗放式的缺陷,园林绿化精品不多,意境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园林中的表现力不够。

二是植物的多样性应用和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目前,温江区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的应用方面,仍以绿色植物为主体,在多种植物的合理搭配并以此营造色彩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的园林绿化意境上还做得不够。同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如对植物进行种类编目,对本土化、乡土化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对规划区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项科研,对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对丰富植物物种和人工自然群落的研究与建设,对苗木科研、生产的引导和指导以及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工作也都较为滞后。

三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现有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能较好地满足温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城市园林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缺乏现代园林人才应有的知识体系、对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相对滞后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园林有着较深研究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着广泛涉猎,同时又能将多领域的综合知识灵活应用于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人才。

四是城市园林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城市园林建设工程由建设、交通、科技园、市容等多家部门实施,缺乏专业性和统一性,难以确保城市园林的科学规划得到有效执行,使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意侵占绿地、改变绿地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有些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不高。区花卉园林局(区绿化委员会)、区市容环卫局分别管理城乡两地园林事务的现状,从管理机制上割裂了温江区13万亩花木基地的生态优势与城区园林的有机融合。园林建设和养护管理没有规范的有形市场,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招投标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绿化市场介入管理缺乏力度,行业改革的效果不够理想。

五是市民的生态园林意识较为薄弱。仍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的园林环保意识淡薄,对城市园林功能的认识明显不足,认为城市园林工作只是种树植草,装点市容而已,未能认识到城市园林不仅能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的视景,还具有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和维持碳氮平衡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在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部分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启示

北京市。北京市为了实现“绿色奥运”和生态园林城市,确定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三大体系、构筑三道屏障、创建一流生态城,建成“城外青山环抱、城内绿化环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了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上海市。上海市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园林发展布局。其中三网是指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一区是指在淀山湖、黄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余山集中连片的重点生态建设区;多核是指在林网水网中构建达到一定规模、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核心林地,到2010年,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

深圳市。深圳市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全市不仅绿化了3万多公顷荒山和城市道路,而且建成了森林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保护区,形成了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巧妙配置,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系统。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7平方米。

以上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之路对温江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启发:一是要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区与郊区形成统一的生态体系。二是要实施系列工程,即将城市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植被、河滩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恢复,旧城改造、新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城市河道等水系治理列入工程实施。三是要因地制宜,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

五、温江区深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营造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把城市园林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出园林系统规划,坚持以科学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按规划实施,充分保留绿化用地,使城市规划绿地落到实处。城市绿化景点建设中通过规范设计市场和提高设计要求,使园林绿化设计既具时代性和艺术性,体现浓重的文化气息,同时又能满足广大市民的实际需要,体现出现代化城市风采。

二是强化植物多样性,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景观带。坚持利用本土植物与培育、引进其他植物种类并重,发挥不同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运用乔、灌木和藤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来打造城市绿地景观、水体景观和垂直绿化景观;运用林荫植物黄葛树、马褂木、羊蹄甲、大叶樟等形成林荫街道;运用芳香植物金合欢、乐昌含笑、桅子等植物使满街花香不断;采用有色植物红叶石楠、三颗针、黄金叶、玉带草等与鲜花配植使城市明快艳丽、尽显时尚;运用加纳利海枣、华盛顿棕榈、加州蒲葵等热带植物展现热带风光的城市园林景观,并以具有温江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景观带。同时,灵活运用多种造景元素和中外园林技法营造多样性景观,创造功能分区景观特色。此外,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区的扩展、房屋的改造和拆迁等建设一批有示范作用的大面积集中绿地。

三是加快风景林地建设,高品位拓展城市园林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大手笔的将芙蓉大道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打造成绿化覆盖率高、景观层次丰富、生态效应显著、风光独特的森林景观。同时,在城市周围构建春花、夏绿、秋色、冬姿的城市风光带;结合城市拆迁改造和闲置土地清理,同步实施绿化建设,大力开辟城市绿色空间;加快城市中小绿化景点的建设实施。继续做好三河穿流的“水”文章,加快江安河、杨柳河下游段两岸滨河绿化建设。大力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地面积,增加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四是逐步实施城乡一体绿化行动,初步构建大园林观念下的园林绿化系统。把温江北部片区建成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生态涵养“三合一”的城市“绿肺”,形成由北向南“梳”状渗透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基地、生态系统和建筑群落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13万亩花木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快打造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将其纳入大园林系统与绿化体系一并考虑,逐步形成以道路为线、以全区各公园、风景林地、大型绿色景点、苗木基地为面的大园林生态体系,构建起健康稳定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提高园林整体效益。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2

我国从1992年开始了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园林城市”的建设重在城市的绿化建设,在全国实行了十多年后,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又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旨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中国国家园林城市的市长及部分省级园林城市的市长,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者,以及建设园林部门的工作者相聚深圳,就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共识:即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生态园林城市”将作为比“园林城市”更高层次的目标,推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由于它目标明确单一,可操作性较强,比较适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对于改善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建设生态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作用。

2“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模式辨析

2.1 生态园林城市与园林城市

园林城市是国家建设部为加快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而开展的先进城市创建活动。它同“生态园林城市”一样,作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1992年,我国建设部号召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并于当年命名了我国第一批园林城市,在全国掀起了创建园林城市的热潮[1]。园林城市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2]。而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以绿化指标作为园林城市评判指标。“园林城市”偏重于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以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地覆盖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而“生态园林城市”以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为评选的基本指标,在强调自然环境生态化的基础上,加大社会生态化的比重,向“生态城市”更迈进了一步。

比较“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共包括两部分:一般性要求有7个方面,基本指标包括19项。一般性要求是定性标准,基本指标为定量标准。定量指标的选择原则是从众多的指标中,分解各个方面,再从各方面选择出最能代表其水平或程度的指标,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的指标完全相同(类别和定量要求)的,没有列入其中(因为只有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才有资格参评“生态园林城市”,有些指标没有必要进行重复评比),最后确定共19个定量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较“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更具生态性的要求,具体如下:

1)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的三大基本指标(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地覆盖率)都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等一些具体的反映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形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部分。

2)在城市生活环境指标部分,除了对大气污染,地表水环境和水质有更进一步要求外,还提出了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和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两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生态园林城市“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

3)在城市基础设施指标部分,提出了再生水利用率(%)、主次干道平均车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等指标,反映了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生活的经济、高效以及公民素质方面的要求。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有70%的标准是城市绿化方面的要求,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19项基本指标中,仅有5项(26%)是有关城市绿化方面的。可见,生态园林城市已把建设重点放在社会生态方面。

总之,与“国家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系统性、工程带动及因地制宜五大原则。“生态园林城市”将在充分肯定“园林城市”的基础上,作为比“园林城市”更高层次的目标,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2 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的内涵远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3]。

有人以为,“生态城市”的提法比“生态园林城市”的提法要深刻而全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城市”的操作性是比较模糊的。

“生态园林城市”的提出,是我国把生态学思想应用在城市建设中的最初尝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为建设“生态城市”做好铺垫。

3 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1 建立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将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它是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最佳理论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对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以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具有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及可操作性。由于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的区域一体性及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性,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必须要兼顾到周边地区,改善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可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压力。

3.2 建立合理的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虽然许多城市提出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但是并没完善的指标体系来指导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享用生态资源,并对生态系统进行还原和修复,但这些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我们不仅要定性研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而且要对其进行定量指标体系的研究。

鉴于目前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雏形期”,城市在运行过程中享用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应对其做的补偿和补偿过程规律还很缺乏基本的认识。因此城市要建立起一个“具有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3.3 使生态园林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达到公众参与

应使人们尤其是领导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及时普及生态系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为公众树立“生态消费”“生态文化”的新观念,使公众能够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4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有赖于城市政府的决策和实践

首先政府作为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要尽可能考虑到政策的导向和后果,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政策体系,合理经营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实践落实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城市政府应因地制宜地搞好生态园林城市实践工作。

4 结语

“生态园林城市”无论是在创建指导思想,还是指标标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园林城市”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对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必将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真正的生态园林城市应该是生态之城、美丽之城、高效之城、和谐之城。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研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蒋书铭,董海立.创建园林城市实现城建可持续发展[J].城乡建设,2000(12):8-9.

[2]王仁凯.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J].城市发展研究,1998(6):41-42.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5.

[4]饶会林.积极建设现代园林城市[A].2000沈阳城建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

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 篇3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

1.城市园林的生态哲理

城市园林的生态哲理深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种“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基本观念,常常影响着城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沿革,不难发现: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园林就以“崇尚自然”为其基本特征,这在古代文人的一些《诗》《赋》中已有记载。如南朝谢灵运的《山居赋》,“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晋代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等都表达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渴求。

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在其造型、线条、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处于从属地位。在园林总体设计上,园林建筑追求与植物、山、水等自然因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

古代园林的建设大都因地制宜,模山范山,取材于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效法”自然,“回复”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态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2.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美化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休憩园地,而且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习性也随着人居环境的恶化,显得尤为重要。

2.1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调节小气候;利用植物,衰减噪声等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植物和水体的质和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表现为负值。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在某些地方的园林建设中,大兴土木,叠石堆山,过度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堆砌,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造价,丧失了自然之趣,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生态效益,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2.2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种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因此,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

据有关树木产生生态效益的测算资料介绍,每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产生氧气12吨;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滞尘量可达09吨,蓄水1500m3;蒸腾水分4500~7500吨。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效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可见,树木,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在城市生态效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2.3增加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

2.4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般是由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坊庭院绿地、风景旅游区等部分组成。相对于独立的植物群落而言,其各项生态效益的发挥水平不仅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弱而丧失。测定表明:由一定数量的植被所构成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范围”,表现为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局部性”。

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带状绿地的联结,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不仅对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扩大其总体生态效益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对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4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5

生态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生态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中的植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来加以体现,从而达到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生态功能会受到园林绿量的影响,绿量的多少则主要是由生态园林中总叶面积来进行制约。经过上述分析,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应尽可能多地建造植物群落,确保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3.2社会方面

生态园林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会体现出社会功能,主要是在推行的有益社会活动中,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就是结合相关的生态园林知识,把园林建造为一场公开课,从而发挥出园林的教育功能,让人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并且提升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生态园林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模拟,这不仅是一种场所,更是人们所创造的一种人工植物群落。

3.3经济功能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6

【摘要】多年来,商洛城市建设瞄准《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发挥商洛生态资源优势,主打生态牌,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商洛市把建设绿色文现代、开放和谐、文明宜居幸福商洛作为奋斗目标,这些都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也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I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38-01

一、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环境影响和回馈系统。需要围绕城市建立物质供给、城市运转和废弃物处理链条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商洛市近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而有了进步,须要发展分类、密闭、压缩、资源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加强再生资源特别是废旧电器的回收和处置,以及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达标的、适应需要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等环境设施是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过去长期得不到重视,今后要超前规划,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发挥后发展优势,提高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层次。

2.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将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全而规划、科学布置、精心设计,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建立人性化的步行和白行车道路系统,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白行车和步行方式。

二、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巩固和优化循环经济的循环体。根据商洛实际,循环发展要确立“微循环抓生态企业,小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抓生态产业链条,大循环抓循环性社会”的工作思路。目前的状况是“微循环”尚在试点,“小循环”建设刚起步,“中循环”才开始筹划,“大循环”还谈不上。实践中的商洛循环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急需能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和再循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污染治理、环境监测、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支撑。因此,在微循环领域,推广国内外现金的采选冶技术、伴生矿物综合利用技术、矿渣尾矿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水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节水节能,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小循环领域,以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规划为导向,以商丹循环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大钼、钒、铁、金、硅、萤石等优势资源科学整合,大力引进核心骨干型项目和关键性链接项目,以科技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循环经济园区快速发展。在大循环领域,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与特点,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治理“二废”,推进城市和生态县区建设。

2.珍惜环境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近年来,商洛通过稳粮扩经,己基本形成农、林、牧、渔等各业并举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以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位代表的区域农业经济特色鲜明,为我市构建生态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相当不一部分农民的生产还处于自发状态。这与建设生态城市格格不入。要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清理。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要与农业生产基地挂钩,变废为宝。要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方而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增强企业带动力,在统一的标准上有组织地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另外,还要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监督教育和引导,促进行业白律,规范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三、加强科技投入,尽力优化生态环境

1.抓自然资源保护。商洛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从现状看,我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有毒气体排放少,空气洁净度比较好,环保问题主要集中在水环境和山体景观方而,为此,要从以下五方而着手:一是抓好绿化林。二是抓好矿山复绿。二是抓城市生态绿化。四是抓好丹江水源地的综合整治。以生态园林县、乡、镇、村为建设的契机,精心规划,严格控制土地利用。

2.抓社会环境建设。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而形成的环境体系,如生产、居住、交通、文化等综合的人文环境。一是抓好公共环境建设。二是抓好社区或私人环境建设,也就是人居环境的建设。因此,要健全社区的管理。一方而禁止外人随意进出,使社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私密区域;另一方而要加大对区域内家庭和市民的教育管理,做到遵守公德,互不干扰和影响。通过双管齐下,为市民创造一个宁静的个体空间。二要力求“绿色”,建设生态社区。首先,要严格控制小区的建设密度,保证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足够的绿地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并设置布局合理的锻炼、休闲、游戏场地和设施。其次,要在营造生态住宅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园林式”住宅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小区。我们提倡的绿色生态小区不仅要花草簇拥,景观漂亮,而且更要符合无害或少害、节能、无污染的标准。它对住宅的设计、建筑、使用、废弃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要求,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使用环保材料,节约资源利用。绿色生态住宅是人类居住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就目前来看是理想化的居住模式,但它代表了未来居住的根本方向,我们应该为之不懈努力。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商洛广泛开展了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观念。

参考文献:

[1]李秀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初探[J].现代园艺,2011(9)

[2]马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3]杨增强本土自信与三个自信――商洛历史文化和域情简说[J]商洛学院学报,2011(3)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7

我国城市转型是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交织进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 城市社会管理的重心开始向社区转移, 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服务, 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或民间活动, 而是在政府指导和社会多方参与下, 面向全社区居民展开的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等。

“社区服务”在国外也称为“社会服务”或“社区照顾”。1987年, 民政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城市社区服务会议, 标志着城市社区服务工作进入起步阶段。1989年, 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 此后, 社区服务在全国广泛兴起。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参与率达30%以上, 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 新增社区服务人员200万人, 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温江区下辖柳城、涌泉、公平、天府4个街道, 各街道分别含18、7、6、4个城市社区, 共35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本文根据各个街道所含社区比例, 以及考虑到各个社区的经济水平差异,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了8个社区, 分别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平均每个社区100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780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另外, 本文还调查了8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 统计分析

1、受访居民基本情况。

受访者中, 男性394人, 女性386人, 分别占总样本的50.51%和49.49%;受访者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样本的42.18%, 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0.51%, 大专学历占13.72%,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3.59%;受访者中, 服务人员占总样本的22.05%, 个体工商户占19.36%, 进城务工人员占17.95%, 退休人员占10.51%, 公司职员占5.77%, 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占4.36%, 此外, 受访者职业还包括教师、医护人员、学生、私营业主、和无业者等;受访者中, 在该社区居住时间不满一年的居民占总样本的31.28%, 居住一至五年的居民占38.21%, 居住五年以上的居民占30.51%。

2、满意度调查。

所有受访居民中, 有527人对社区服务现状感到满意, 253人感到不满意, 分别占总样本的67.56%和32.44% (如图1) ;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选择低和较低的居民占72.76%;政府对社区管理的干预程度选择较高和高的居民占55.16%;政府投入资金选择较少和一般的居民占80.19%;社区服务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程度选择一般和较高的占67.48%;社区基础设施损坏是否及时维修选择及时和很及时的居民占64.21%;社区人口密度选择较密集和密集的占73.36%。

3、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8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90人, 其中男性34人, 女性56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占60.00%, 36—45岁的占23.33%, 46—54岁的占12.22%, 55岁及以上的占4.44%, 居委会党组织书记、主任的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33%, 高中或中专学历占15.56%, 大专学历占43.33%, 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7.78%;其中党员54人, 非党员36人。

三、社区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社区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质量较差

我国社区服务的种类主要包括:老年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再就业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社会救助、家庭矛盾协调、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经过调查, 8个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以老年人服务与医疗服务为主, 社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活动器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再就业和文化娱乐服务开展良好, 但推广不足, 虽然社区开展了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一系列“夕阳红”项目, 但是由于推广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结果是社会反响不大、居民热情不高。法律援助、社会救助、家庭矛盾协调、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则较少被居民知晓或服务尚未在社区开展。居民普遍表示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项目服务质量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单一的社区服务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社区应该增加社区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质量, 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例如, 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短时托管服务;针对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心理疏导;针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救助;针对闹矛盾家庭进行调解劝诫。

(二) 社区居民自治水平低, 志愿服务开展不够

社区自治是转型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 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居民们有着参与社区日常事务决策的意愿, 但是在当前的社区管理模式下, 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的各类事物进行日常管理, 居民常常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 对社区事务参与度极低。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应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培育, 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经调查发现, 社区志愿服务仅仅停留在大学生进社区非常态化地开展的一些慰问、宣讲、帮扶、咨询活动, 以及在社区居委会带领下开展的一些文艺活动、汇报表演等。未能形成常态化、有形象力、名副其实的志愿组织, 导致一些居民即使想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也找不到相应的组织。

(三) 社区工作人员不足,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平均每个社区居委会大约11名工作人员, 但是面对组织宣传、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等复杂多样的社区工作, 这些人员的数量就略显不足, 常常出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情况。有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表示, 他们目前是一人当多人用, 负责的工作十分繁杂, 难以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

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社区服务的窗口, 其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印象, 一个良好的社区工作者形象也是开展社区各类工作的基础。经调查发现, 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年龄偏大, 居民也明确表示, 一些上了年龄的工作者在问题的处理上不够灵活, 缺乏亲和力。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也常常被居民所谈及。所以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人员比例、年龄结构和综合素质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 社区服务资源分配不均, 小区内部资源不能共享

在对8个社区的调查中发现, 有的位于市中心的社区, 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备比较齐全和集中, 日常维护和管理比较及时;而有的位于城郊的社区, 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备相对不足和离散, 日常维护和管理不够及时, 常常造成一些健身器材年久失修, 一些活动中心设施陈旧且卫生状况较差。城市社区服务资源分配尚且不均, 大家可想而知城乡社区服务资源的分配的差距。由于社区服务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以公平分配就是这一环节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调查中还发现, 一些居民小区内部的花园、运动设施、活动中心均不对外开放, 这就造成了有的地方的公共设施过度使用且人满为患, 而有的地方的公共设施常常闲置, 使用效率不高。经询问后得知, 这些小区常常以小区居民内部集资修建和单位出资兴建为由, 只对小区内部居民和本单位职工开发, 谢绝其他居民使用。这样一来, 很多社区服务设施虽然存在, 但不能共享, 造成了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低效和浪费。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鼓励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模型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 模型构建

本文以居民对社区服务现状的满意度为因变量, 研究自变量 (各种影响因素) 如何影响居民对社区服务现状的满意度。本文的因变量是一典型的二元选择问题, 居民在对社区服务现状满意或不满意之间进行选择的概率是由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政府投入资金的多少、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 本文选择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设y=1的概率为p, 其表达形式如下:

(1) 式中, pi表示第i个样本居民做出某一特定选择的概率;βj表示第j项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ij表示第i个样本居民的第j种影响因素;a表示回归截距。

(2) 式中, Y为居民满意度, Χ= (x1, x2, x3, ……xn) 为影响因素, n的取值为10, βj表示第j项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хij表示第i个样本居民的第j种影响因素;a表示回归截距 (与1式相同) , u为随机误差项。 (表1)

(二) 结构分析

本文运用stata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估计结果及分析模型的Prob>chi2值为0.0000, Pseudo R2值为0.9673。模型整体拟合效果非常好、检验可行。影响居民对社区服务现状的满意度的因素如下:

1、在自变量中, 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政府投入资金、社区服务制度化及法制化建设程度、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和社区基础设施损坏是否及时维修对居民满意度有显著正影响。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这一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居民满意度, 影响系数为6.7 7, 表明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越高, 居民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政府投入资金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居民满意度, 影响系数为1. 6 2, 表明政府投入资金的多少与居民满意度正相关;社区服务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程度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居民满意度, 影响系数为10.16, 表明居民普遍希望社区服务能够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居民满意度, 影响系数为6.02, 表明居民总是偏向于素质更高的人员为自己服务;社区基础设施损坏是否及时维修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居民满意度, 影响系数为4.52, 社区基础设施维护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也就影响到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程度。

2、在自变量中, 政府对社区管理的干预程度、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和社区人口密度都对居民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干预程度在5%的水平上对居民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 影响系数为-3.70, 表明居民普遍希望政府减少对社区事务的干预, 充分实现社区自治;社区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在1%的水平上对居民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 影响系数为-7.29, 表明越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越迎合社区居民的心意, 的确, 据调查了解越年轻的工作人员往往更具创造力和亲和力;社区人口密度在10%的水平上对社区居民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 影响系数为-1.54, 表明居民不希望社区人口密度太大, 希望社区人口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在自变量中, 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服务程度和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对居民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目前, 网络技术在社区服务体系中的运用还比较少, 未能对居民满意度形成显著影响, 但是大多数居民都表示, 如果条件具备, 可尝试使用社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社区沟通联系;社区文化活动由于规模小、受众少、缺乏创新, 未能在社区居民中形成影响力, 所以也未能对居民满意度形成显著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 科学设置社区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城市社区服务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偏好是不一样的, 不同类型的社区之间, 居民的需求往往也不一样 (例如有较多移民搬迁的社区或高级住宅区) 。因此在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置上要讲究差异性和针对性, 要充分调查和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 科学合理地提供相应的项目和服务。而且往往在短时间内社区服务的资金和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什么服务项目是当下最迫切需要的?哪些服务内容是受众最多、效用最大的?我们就应该先开展、先满足, 提高使用效率, 避免资源浪费。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社区工作的重心, 社区服务应该更强调用户体验, 更关注个性化、差异化的用户需求。

(二) 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居委会应该致力于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中, 要充分发挥居民的能动性, 因为居民才是发展社区服务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我国社区的自治水平较低, 居民参与度还不够, 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居民参与率达到50%左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养身观念的加强, 城市里面居住着很多身体健康且赋闲在家大叔大妈;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农民离开了土地搬进了城里, 特别是一些没有选择第二次择业中老年朋友, 他们过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常常会因为城里的清闲而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就应该充分发动这两个群体参与社区服务中来, 在社区服务中, 打发了时间、结交了朋友、锻炼了身体、服务了社会, 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发展模式。居委会还应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建设和管理, 社区可从多渠道招募志愿者, 如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进行长期交流合作, 由于大学生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创新思维, 能在工作产生许多新想法, 对社区服务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委会人手不足、一职多岗的问题。

(三) 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应该加强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加强社区之间交流与合作, 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加入。时机成熟, 可以实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另外, 还应加强储备队伍建设, 充分挖掘社区工作各方面的人才资源, 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定期进行公开招聘。

(四)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社区服务具有一定福利性质和保障性质, 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责无旁贷。但是目前政府对社区服务投入的资金不足, 无法满足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服务资金支持。不过政府投入资金也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充分发挥资金杠杆效应, 必要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个人等投资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还可以将一部分社会公益基金、福利基金用于社区服务的发展。同时,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高效。

(五) 加快社区服务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当前,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领导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领导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向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这种模式不符合社区服务管理的一般规律, 在社会经济转型、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对社区服务机构挂靠政府部门的传统模式进行改革, 因为只有自下而上、自愿地建立起来的组织, 才具有蓬勃生命力。社区服务制度化建设应该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由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体系。另外, 国家应该加快对社区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对相关责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各项内容都在法律的框架下平稳运行。

(六) 构建社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引入居民反馈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 社区管理也随之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任务。如果社区还是以传统的模式对社区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和开展, 就显得捉襟见肘, 社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习惯。社区居委会可以通关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相关通知, 办理相关业务, 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引入居民反馈机制。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对社区工作提出意见, 对社区服务发表评价, 还可以通过网络更直接、有效的表达自己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官方也可以更及时的对相关意见进行回复, 与居民进行互动。

摘要: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780户社区居民关于社区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为样本数据, 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各种因素, 得出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服务项目单一、居民自治水平低、工作人员素质差、资源分配不均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应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快社区服务制度化及法制化建设、构建社区服务网络信息化平台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居委会

参考文献

[1]魏立华, 闫小培.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动力及其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22)

[2]李迎生, 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 河北学刊, 2009

[3]国务院办公厅,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N],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12-20

[4]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06-05-08, (02)

[5]杨金平, 关于黄石市社区服务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建议[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05)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城市园林建设 篇8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把城市的园林建设纳入到生态美学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美学;城市园林;园林建设

我们经过了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丢失了很多农业文明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生态文明的破坏。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相处的的产物,它是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相互审美的对象。而园林只是人类建筑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个缩影之下,我们想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分为,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对园林建设的一个最高要求也是一个最高的理想。

一、生态园林美学的范畴

“生态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我们可以说生态园林美学是一个综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园林学、生态学、美学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利用多门学科的智慧来提高园林建设的一种行为。在生态园林美学中,人与园林其实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这一点东方和西方不同。西方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观是严格二分的,人类是审美的主体,而景观则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的。在中国的哲学中,我们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是人与自然其实是高度和谐的。中国人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小的天地,而宇宙则是一个大的天地,两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人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生不息。

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式的园林的一些理念其实是更接近于生态园林美学的一些本质的。因为生态园林美学认为人和园林是互为审美主体的,也就是说二者是平等的,并没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者是一个有机交融的整体。“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思维有着整体性的特点,更看重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在我们的城市生态园林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的规划,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效益,而不是看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轰动效应。

生态美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其实是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更接近于人类的诗性生活。就像大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人出去航海是为了殖民地的掠夺,是为了殖民地财富和资源的开发;而中国人的出海则是为了文化的交流,是为了和平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式的理念和西方式的理念哪一个更能带给整个人类以诗意的生活,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对待园林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有着中国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不注重一时的得失,注重的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和谐。

二、生态美学指导下的城市园林建设方案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方面,我们国家也曾经走过很多的弯路,吃过很多的亏。比如在一切都强调大跃进大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大潮根本不能让人潜心的做城市园林的建设,一切都以快为准。我们以快的思路发展城市园林,虽然在全国大小城镇出现了很多风景园林,但是没有生态美学的指导,加上“草坪热”和“大色块”的不科学作法,很多的园林影响建设的不尽人意。正是因为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所以我们以后应该在这些方面多注意。

首先,一定要遵循生态美学的规律来建设城市园林。正是因为要遵循生态美学的一些规律来发展城市园林,所以我们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来任意建设园林。一定要知道各种绿色植被的习性,不能乱用草地。不能以草代树,如果这样,既不能体现园林应该有的吸尘、消音、防风、防火等本来功能,也让园林的建设没有任何个性而言,所有的园林只不过是复制品,没有艺术个性。

其次,要利用好植物的多维空间组景。如果巧妙的利用好多维组景,就会让人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诗意。眼光所到之处,都是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所闻之声,鸟儿争鸣,虫子低吟,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

最后,可以让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有园林艺术特点。鉴于我国当地用地面积紧张,如果大面积的兴修园林也是很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寸土寸金,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用地来兴修太多的园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普通的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上面做足文章,让这些不是园林的建筑有一些园林的特点。

比如我们在建造一个写字楼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写字楼前留出一片绿地,种上花杂,让普通的上班族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窗外怒放的鲜花;我们可以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开一个水塘,种上莲花,让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也可以看到莲花的开放;我们可以在住宅楼下种几棵芭蕉,可以让现代人也感受一下“雨打芭蕉”的诗意;我们可以造一方水池,放一些鱼儿在水池中,在小区的居多有闲暇时,可以在水池边垂钓……总之,我们可以在普通居民的住宅小区和普通上班族工作的写字楼做一些文章,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自然,与大自然相拥。

三、结语

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高文禄.构建和谐园林 促进社会和谐[J].北京园林,2007(03)

[2]王国聘.对生态美的体验是践行旅游环境伦理的情感基础[J].环境教育,2006(11)

[3]杨小民,李箐.城市绿化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林业实用技术,2006(08)

[4]朱元恩,吕振华.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园林规划[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11)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篇9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生态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1]。无论是筑山、理水,还是构物、绿化,在传统的理论和技法上融入生态工程设计的理念十分主要[2]。在地处南亚热带的广东,园林建设的条件得天独厚,认真研讨探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误区,对于在岭南文化的基本之上,建设独具特点的生态园林工程,有主要的理论和实际利用的双重意义。广东园林建设的现状和条件

1.1 现状

(1)广泛以为“城市土地十分可贵,而绿化的成本高、效益差”;

(2)在不合适建筑的小块零碎地进行“插漏补遗”式的绿化;

(3)在应绿化的处所,用“工匠”程度来进行“绿化”;

(4)建设的城市“广场”多具“低级”园林设计品味;

(5)途径和庭院的绿化树种单调、设计粗糙;

(6)公园的建设重“构物和绿化”,轻“筑山和理水”;

(7)某些处所还处在“见缝插楼”阶段,甚至连“见缝插绿”的阶段尚未达到;

(8)园林建设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

1.2 园林建设的生态基本

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热量、雨量充分且雨热同季,进行园林设计的条件得天独厚。无论是“筑山”还是“理水”、“构物”还是“绿化”,这里河流密布,水网纵横,山岳起伏,岩石形状怪、类型多,或雕或锉,有许多北方不具备的方便条件。

在园林绿化方面,植物的多样性较北方更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用于绿化的植物种类高达数千种,尚有地带性乡土植物数万种作为后备资源,比北方的植物种类多10~100[2-5]。

在植物的栽培方面,由于水热和土壤条件的优胜,绿化植物的成活率高、生长快,生物量和生产力高,生态功效强。

在筛选抗各种城市空气、粉尘、噪音等污染方面,广东省的绿化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较多,只是目前并未有多少在这方面下功夫的园林设计计划而已。

1.3 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

在广东,园林建设的经济、社会基本较好。岭南人素爱小桥流水,庭园种花,如今富甲一方,在这方面的需求不断看涨,只是缺少准确的领导和典范的示范典范。准确地认识园林建设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

当今,依照传统的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的传统园林建设的观念去进行园林设计和建设是存在相当大的误区的,我们必需从更高、更远、更新的“理念”和“思维”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真正地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必需放在十分主要位置的主要内容之一。

2.1 从“视觉辨认作用和景观后果”来懂得园林建设[3]

城市园林建设确切能够起到“美化、装点、怡情、造景”等等的设计后果,但这还十分不够,应当从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高度来进行园林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视觉”代表,彻底贯彻“从在城市建设公园到把全部城市建成公园”的建设理念。

2.2 从“生态效益的发明和生态容量的支持”方面懂得园林建设

城市建设中可以用“筑山”、“理水”、“构物”和“绿化”来调节吝啬候,以缓解城市“热岛“现象。更主要的是,可以进步城市的净化大气、减少污染、防风抗灾、交流氧气、杀菌消毒等等的生态效益,并同时进步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3 从“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示”来懂得园林建设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明,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宗教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均占领一席之地。而现代城市建设中,通过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设计伎俩把以上几个方面的“文化内涵”充足、奇妙地表达出来的作品尚不多见。相反,设计急躁、建设仓促的作品却比比皆是。

2.4 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

广州市的城市交通体系“手脚发达,心肌梗塞”十分严重,数年来一直是采用建设立交桥和高架路来解决问题,刚刚通车的“内环路”高架桥,给予广州市民在城市的生存生活感到用四个字来权衡就是“大桥下面”。加上那密密麻麻的“防盗网”,则又有“笼子之中”的感受。

笔者近年来在广州市多次建议,缓解广州市城市交通状态的最基本、最彻底的措施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的方法下降城市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以取得最终永久性下降

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的后果。目前,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多在每km25万人以上,最高高达每km213人[3]。如此的人口密度,建设多少立交桥、高架桥都解决不了基天性问题,因为随着生活程度的进步,拥有汽车和对汽车依附性大的人群数量增大,这个被耗资宏大的高架路带来的暂时性“缓解”的后果,将被冲淡或被淹灭。

如果从“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导标记”来懂得园林建设,则应当多建设园林绿地,也许这才是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的最好措施、缓解交通状态的最基本办法。

2.5 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6]

城市是人类生存风险最高的地域,当然也是人类对付风险的技巧、方式、装备、资金、投入最多的地域。这两者之间在大多数时光内是趋于平衡的,缓和的迹象往往给我们以假象,使我们误以为城市是人类生存最安全的处所。其实不然,在城市之中生活的人们,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的危险性大大高于生活于人口密度较低的乡村。地震灾祸更为显明,云南丽江的地震和唐山的地震相比,前者比后者逝世亡的人数小得多。因为前者是产生在乡村,而后者产生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据统计,地震中伤亡人数中95%以上是由于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地震中城市的空旷地往往是邻近居民的“救命”之地。

因此,从“减低城市灾祸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方面来懂得园林建设,将大大加速目前从“见缝插绿”到自动自觉地“计划建绿”甚至“拆屋建绿”的园林建设过程。建设生态花园城市问题

我们须要建设一种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才干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稳步地进步,获得经济社会的高速、稳固、健康地连续发展,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城市建设模式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花园城市,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使我们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综合最优的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是用生态园林工程理论树立起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发展模式。

3.1 建设“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造的和平途径》出版于1898年。那时,英国的舆论界正对“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火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的现象觉得不安。霍华德于是就针对农村居民流入大城市的问题提出了他的建设花园城市的建议。他以为可以“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长处同乡村的漂亮和一切福利联合在一起。”霍华德写道:“城市和乡村,应当订婚,并从它们的幸福的结盟中发生新的愿望、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霍华德以广阔的田园(园林)地带围绕城市,把城市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所以有人又称他的花园城为“田园城市”。

3.2 建设“山水城市”

钱学森在研讨“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和山水城市”等问题之后,明白

指出:“山水城市的假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联合,是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的联合”。“社会主义中国应建设山水城市”[5]。陈传康以为:“传统的城市计划请求城市建公园供居民和观光客游玩,其实城市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景致精美的公园。到处绿茵如画,建筑作风精美和谐,名胜古迹得到维护,使城市成为一个观光旅游的空间。山水园林城市应是城市计划发展的方向。”

[6]

实际上,无论是“田园城市”还是“山水城市”都应当做到:

(1)应用当代最新的生态科学的定量定性测试及评价手腕和方式评估预测后果;

(2)雪杜绝大气、水、垃圾及其他各种工业、农业、商业等环境污染;

(3)把自然生态体系中无废无污的秘诀“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通过园林生态工程的伎俩表达出来。

3.3 建设生态花园城市

在传统的、具有朴实生态思想的“田园”、“山水”城市的基本之上,赋于当代园林生态工程及其他相干学科的最新科学内涵,使生态花园城市建设进入一个以生态经济循环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无废无污、高效协调的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的崭新天地。我们应当应用园林生态工程的思想领导我们的城市建设。

(1)生态经济物资循环规律给予我们的启发

生态经济物资的开放式闭合循环给我们的仿生学启发是自然生态体系中没有废物。因此,我们的园林生态工程应把那些人为的生态经济循环被割裂的环节(也是发生废物的环节)再人为地把它们用园林生态链工程手腕联结起来,使之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协调[7、8、9]。

(2)准确认识城市绿化的生态经济功效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只是计划者或建设者插漏补遗的手腕之一。实际上城市绿化体系是城市之“肺”,担当着城市空气生态循环的二氧化碳和氧气源的宏大作用。是城市保障人类吐故纳新的空气循环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也是生态花园城市的最直观、最显明的标记。

(3)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城市的科学模式

用园林生态循环工程的思想结构生态花园城市,最重要的一条是按生态链关系树立起无废无污的、开放式闭合的各种新型的筑山、理水、构物、绿化的园林生态循环体系。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广东发展研讨院人文社会科学研讨赞助项目(编号 99xa79001),广东省自然学基金项目(编号 974083)和国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编号 96ajb042)。

参考文献:

[1] 钟晓青.“绿色建筑”系统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建筑学报,1996,2:44~46.[2] 钟晓青.从田园城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上一篇:开学典礼经文学校老师发言稿下一篇:国际结算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