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2024-04-14

小学教师朗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小学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小学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篇2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和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 明确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 有着很多的言外之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弱, 通过反复朗读, 调动全身的感官参与学习, 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篇章, 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 使学生受到作品熏陶感染。其次, 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 一些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钻进学生的大脑, 慢慢消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需要使用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 从而自然地完成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再次, 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语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拥有良好的语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和写作水平, 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而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狠抓朗读训练。

(二) 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 、第三学段 (5~6年级) , 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然后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是说, 学生先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课文, 不少字, 不加字, 正确断句, 口齿清晰, 不磕磕巴巴。通过多次反复读文本, 体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进行朗读, 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所以,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 愿意读, 积极投身到朗读训练中, 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参与朗读训练。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语文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 在情境中进行朗读教学;其次, 教师要时常变幻教学手段, 保持学生对朗读训练的热情。一直要让学生对朗读教学有一种新鲜感, 可以用齐读、自由读、交叉读、男生女生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朗读效率;再次,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是进行有效朗读教学的重要前提。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平等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而且要经常变化, 以免学生产生腻歪感。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比赛读

小学生好胜心重, 所以教师可以引进竞赛的机制进行比赛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追赶, 不断进步。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朗读比赛, 利用早读课、读书课的时间进行, 让学生精心准备、认真比赛, 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让获奖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没有获奖的学生产生追赶的动力, 不断进步。

(二) 表演读

所谓表演读, 也就是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 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又一些文章故事性强, 适合让学生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 这样的方法比分角色朗读更加的能让学生投入情感。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说话, 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有感情的正确朗读课文, 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如“称赞”“纸船和风筝”等, 就是很适合用表演读进行教学的文章。

(三) 自由读

所谓自由读就是教师放手, 让学生自己掌控朗读训练。学生是朗读教学的主人,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 可以自读, 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读;自由选择读法, 可以是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是表演读;让学生自由地进行,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

四、加强教师指导, 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多加练习, 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提高朗读水平。首先, 教师的指导要精细, 避免学生朗读的随意性。比如学习“搭石”时,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每当上工、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一些核心词汇, 细致地询问学生的朗读感受,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反复地读、充分地读, 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 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 学生得法勤奋练习, 朗读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五、重视学生基本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 强化朗读,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 避免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多读, 多品味, 反复诵读, 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 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二) 加强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以,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在朗读教学时,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充分开动大脑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让学生在朗读时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 培养语感。

(三)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探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点明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无论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但目前仍有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朗读训练被忽略了,朗读只求读通,有的甚至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许多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在语文课上,朗读只是流于形式,而起不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心理活动有了指向,就会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故事激趣。在朗读前,教师可讲一些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以及身边熟知的成功者通过练习朗读获得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创设情境激趣。如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演课本剧等手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勵机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就应该对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正确优美的示范

1教师示范。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教师用自己动听的语音、多变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去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时,就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2多媒体示范。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片,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情色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这样,训练的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磁带、多媒体的录音,就会自觉地去模仿,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听录音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学生示范。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同学的竞争意识,也能考验其他同学的听音能力,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听力练习。如果学生读得对,又读得好,那对其他同学就起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如果读错了或读得不好,可以让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指出来,一起改正。通过学生示范读,能巩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四、重视学生基本语感能力的培养

1强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避免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多读,多品味,反复诵读,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2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在朗读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充分开动大脑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朗读时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培养语感。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朗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要用于语言实践上,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所以,教师要联系学生的语言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写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五、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由想读——乐读——爱读——会读,层层递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朗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纪德松.浅谈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林淑英.语文教学必须强化朗读训练[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

[3]张校铭.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J].成才之路,2010,(03).

教师朗读教学心得感想 篇4

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为我们分享了朗读的技巧。另外朗读时要走进文本,进入情景。才能打动听众,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每提到一种方法或技巧时,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

我们经常说:“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激发。

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说“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

朗读者的观后心得小学 篇5

朗读者观后心得1

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居然一期也没看过,只知道最后这个节目火了,而今天换台换到中央一台,居然看到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居然是第一季第一期,刚看一会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

现在对一些搞笑类的栏目不怎么感兴趣,对语言类的相声也听不出来笑点,但是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却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等我看时已经是第二个朗读者了,柳传志老先生,正在和董卿聊天,最后读了他送给他儿子的信,说到他儿子,他说终于结婚了!后来在信中才注意到原来他儿子已经四十多了,怪不得老先生说终于结婚了!

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有儿子的家庭都应该拿来好好欣赏一下,他说感谢康乐(他儿媳妇)父母培养了这么好的女儿给我们家做媳妇,所以作为回报,我们也把我们的儿子送给你们做女婿,好幽默的柳老先生!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结婚26年的夫妻依然恩爱如初,每天给对方读情诗,而且丈夫为了妻子每天看到美景,居然真的花十年时间种了一大片花花草草,每天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连董卿都羡慕的说,“我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的生活,但是看到你们的生活后,我真的羡慕了。”我想屏幕前在婚姻中水生火热的人们更羡慕吧。好想让他们再多讲讲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真的是爱是最好的保养品,沉浸在爱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年龄比她丈夫大,但是看起来却比他老公更年轻。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真的恍如世外桃源一般,羡慕呀。

接下来是世界小姐张梓琳的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而董卿的表现更让我震惊,她在刚听完读的是这篇时,立刻能背出来这篇的经典语句“我希望你能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真的让我佩服她的阅读量与记忆力。因为张梓琳也是一个妈妈,所以她读的很有感情,真的恍如读给她的女儿听。

接下来96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才是真正的震撼,老先生一上台先送给董卿他的名片,他说他是唯一一个把唐诗宋词翻到国外,又把外国名著翻到中国的翻译家。老先生好活泼可爱,真的用这个词在老先生身上毫不违和,感情丰富,说到林徽因的那首诗,一下子热泪盈眶,说到如何走向翻译的路上又会回忆到初恋,真的好可爱!当董卿说到我们都会说“床前明月光”,但是你会翻译成英语吗?老先生一下子抢着说简单,然后立刻就说出答案了。而且以老先生的高龄,居然每天熬夜熬到三四点,他说如果他能活到一百岁,就能把莎士比亚翻译完,为什么要熬夜呢?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延长白天了,偷来了时间,定着一个小目标,老先生的小目标真是让我们汗颜呐!而且据老先生说2007年时医生就说他只有七年的寿命了但是他却不管那些,继续自己的翻译事业。最后老先生没有朗读,而是由他的众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来参加这个节目,而他的学生们现在都是各个单位的顶梁柱。他的最经典的是这句话“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这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我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缘分,无论是儿女,还是恋情友情,每一种遇见都是一种缘,珍惜这份缘,珍惜这份情就是我们该做的了吧。

这个栏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可以发现文字的魅力,而且又不枯燥无味,而且可以发现背后的故事,这个栏目有新意,而且以董卿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确实把控的很好,很喜欢这个栏目,以后周六八点有期待了。期待以后有更多的人来朗读,朗读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一片搞笑类节目,相亲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的今天,《朗读者》这个栏目无疑是一股清流,《诗词大会》见证了董卿的文字功底,《朗读者》无疑会更上一个台阶!

朗读者观后心得2

随着《朗读者》第十二期落幕,这个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综艺节目暂时告一段落了。从2月份首播至今,亿万观众拿出了比追韩剧、追美剧更高的热情追看这档节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在周末里没有《朗读者》可看了,但读书这个事可千万别跟着“暂停”。

为什么这么说呢?《朗读者》的铁杆粉丝们,请不要忘了董卿制作这档节目的“初心”。正如节目组所说,《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想想此前的一些热播综艺节目吧!各路明星在里面或是卖萌耍宝,或是游戏竞技,除了能引人一笑之外,有什么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而《朗读者》不同,每一期的主题都是积极阳光向上的,每一个人都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喜爱的经典佳作,甚至于很多被大家忽略的好作品因为这个节目而重新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就是这档节目的价值所在和成功之处。

我们都注意到,近些年来,有关“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虽然不爱听,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在读书方面我们确实已然落后于许多国家。不论是看人均阅读量,还是看个人的读书习惯,抑或“读书无用论”的屡次出现,说一句中国人陷于“读书危机”并不为过。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眼前一亮,也让我们对于国人能否尽快甩掉“不爱读书”的标签充满了期待。

所以,作为《朗读者》的铁杆粉丝,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看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们推荐的经典佳作你读了几本?如果你只是满足于看个热闹,听听嘉宾们披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却完全忽略了这个节目的最大宗旨和终极目的,想必董卿和诸位嘉宾也只能摇头苦笑吧?反之,若因为这个节目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才是对这个节目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总而言之,不管有没有《朗读者》,我们都应该一直做生活中的“朗读者”,从书籍中去汲取营养,从读书中寻找快乐,在阅读中谋求进步。

朗读者观后心得3

《朗读者》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个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殖和递送啊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朗读者》每季有十二期,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为观众讲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加起来就是近70个非虚构的人生片段,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个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值和递送啊!我相信凭现在的团队,能够把这档被定义为“情感类”的综艺节目办得更好。但既然命名为“朗读者”,重人还得重文。谁是朗读人,哪是朗读文,都需要精心挑选。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 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电视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朗读者观后心得4

《朗读者》自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首周两期节目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9。4,首播当晚更是持续占据微博热搜榜单前列,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也纷纷成为热搜名人。

国家一级导演、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在看过节目之后说:“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就是“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节目称:“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的《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节目播出后,再次引发微博和朋友圈的热烈转发。嘉宾的人生感悟也令众多观众感慨万千:“我等《朗读者》等了整整一年,《朗读者》,重点落在了“者”上,以人为本,解释的还是人。片头看得我热泪盈眶,读到了优美的语录,读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爱”;“在《朗读者》你可以遇见多年前的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和未来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飞想象,在朗诵中感悟人生”。

朗读者观后心得5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内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不过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小学教师朗读心得体会 篇7

一、善用赏识评价, 引领学生敢读能读

低段一年级的学生, 刚从学前教育跨入正规的义务教育课堂学习, 年龄小, 对课堂的正规正矩, 免不了会出现胆小、怯场、不适应、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朗读基础还不扎实, 刚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开始, 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各不相同, 甚至会差异很大。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直截了当地以“你读书的语调太低了”、“你还读得不够流利”、“你怎么读书时总是漏字呢”等评价学生的朗读,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丧失开口朗读的勇气。孩子是发展中的人, 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任何表现, 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言语、微笑的表情、赞赏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细微的闪光点, 有利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自信。

我曾借班上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雪孩子》, 分段朗读课文时, 我叫了一名不举手的女孩子, 谁知道孩子站起来后一字一顿地轻声读着, 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下面跃跃欲试的孩子忍耐不住, 举手表示希望代替女孩读。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叫到一名怎样的学生了, 尽管很焦急, 还是坚持微笑地看着她, 耐心地等着她, 时而鼓励, 时而摸摸她的头, 时而带她读,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 终于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完了。互评时, 孩子们都认为她读得不好, 都站起来抢说“我来读!”“我来读!”我这时反而欣慰地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都是好样的。但是这位同学面对朗读困难, 没有退缩, 一直坚持着让自己读出来, 直至读正确, 多执着, 多好学!她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只是换个评价思路, 不仅让孩子们懂得:读错了不可怕, 不会读也没关系, 但一定要自己争取读正确, 会读;同时, 我的鼓励与赏识给孩子注入了新的力量, 瞧, 被夸的孩子不再低头、咬嘴唇、满脸通红了, 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可喜的是班上其他像她一样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启迪, 积极主动地抓住表现的机会———敢读、敢想、敢说!这对于刚迈入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带有赏识、鼓励的朗读评价犹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是孩子们学会朗读的助推力、润滑剂, 鼓励与赏识是扬起孩子们朗读自信的风帆。

二、善用诱导评价, 激发学生爱读乐读

低年级孩子缺乏阅读经历, 更别说有什么阅读理解, 所以他们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都有待于去进一步培养。在朗读中, 对一些长句或难读的句子, 孩子免不了会读错或出现加字丢字的一些朗读小毛病。但是孩子的朗读明显有漏洞, 不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语速、语调、语气等, 教师也一味地夸奖、鼓掌, 不知所以然, 那是一种很不应该的行为;当孩子的朗读不令老师满意, 教师既不纠正也不指点, 直接换人, 另请高手, 这种不屑一顾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赶时间、进度, 认为朗读浪费时间, 不给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好读懂的机会, 比如, “今天读不好, 回去再多练多练”、“读得不够流利, 课后再读读”等, 这种搪塞的态度不是老师所为。以生为本的课堂, 老师应当善于应用诱导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个性发展, 做到引而不发。

我校李玉婷老师在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 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声音响亮, 陈述的语气, 说开了就是念完这里的字词句, 老师这样评价:“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 要是你能够把表现小路美丽的词语读重一些, 会让老师欣赏到美丽的小路的!你有信心吗?”接着请这个学生再读一遍, 虽然有些生硬, 但语速适合, 停顿恰当, 有腔有调了, 有进步了, 老师评道:“呀, 这下, 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的鹅卵石, 路旁开着的鲜花。”然后, 李老师加重语气又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 模仿学生的样子朗读一次, 仿佛是模仿, 其实是在示范, 在强化朗读要领, 帮助学生领会朗读要领。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语言诱导下, 每个学生都心领意会, 第二个学生就读得趣味盎然, 这时随机让学生齐读一遍, 增强了读中训练, 读中感受, 读中体会。

重视朗读, 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的方法, 尤其是面对缺少方法的低段学生。老师要么点拨启发, 以说促读, 以问促读;要么示范引领, 以讲促读, 以演促读, 慢慢地让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真情。这个过程, 朗读评价是主要手段, 确切地说, 它是打开朗读教学大门的一把秘钥, 以“方法”、“习惯”为导向的朗读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乐园里如沐春风。比如, 在朗读教学中我常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好, 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 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渗透方法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朗读, 让他们明白只有多练习, 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潜移默化中逐渐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善于多元评价, 引导学生会读善读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 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一个班几十个人,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 要让每个学生被评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充分地发挥朗读评价的引领作用, 有针对性地促进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在朗读教学中, 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评价教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指导学生评价学生, 形成竞争意识。我们更提倡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 比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你认为自己哪里读得好?引发学生在反思中揣摩“品”读:学生说自己读得好的, 就让他阐释理由, 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不好的, 就给他机会再读, 或是让他与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还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找伙伴读, 小组合作读、表演中读, 这个环节要注意好组织互评互议, 有听众, 有评价, 在这样能轻松展示、能自由交流、能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在家里, 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预习、复习、背诵课文, 可以安排家长签字督促, 建议家长能写上评语, 可以表扬鼓励、指出缺点、提出希望。曾经有一位家长在检查记录本上留下这样的评价:“孩子, 妈妈第一次听到你那么有耐心地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 妈妈好高兴, 相信你以后会读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是多大的鼓励呀!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 受评价的空间增大, 多读多悟的途径增多, 显然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对于学生朗读时的评价也是如此, 要多样化, 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 领悟朗读的魅力, 形成“百花争春”的朗读教学局面, 让朗读教学酿出“蜜”来。

朗读体会感悟真爱 篇8

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描写生动,对话得体传神,充满人性之美。教学应以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深度对话为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列宁对话,与男孩对话,与灰雀对话,与自己对话,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变化,进而体会列宁的爱心和宽容,体会男孩的诚实。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会

1.情境引入。(多媒体出示三只在枝头欢蹦乱跳的灰雀)看,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里散步,和它们打招呼。今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课件隐去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请你到课文中找找,列宁和小男孩都说了些什么?

2.精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用波纹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一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3.动手写写。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前,加上他们当时的心情。

4.合作学习。同桌讨论、交流自己所添加的对话提示语,并说明添加的根据。

预设: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惋惜而又担心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男孩看看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设计意图:“知情合一”、“身心合一”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纵览课文内容,明线表现列宁喜爱灰雀;暗线表现列宁热爱诚实的孩子。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文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韵味。好文章是需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的。所以,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与文章中的人物对话,并通过写朗读提示语等方法,去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添加提示语这一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一步与文本动情地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体会

1.练读对话。我们所添加的提示语,实际上提示着我们以怎样的语气朗读人物对话。请你根据提示语,自己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再读给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听,然后相互评价朗读效果。

2.教师引读。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惋惜而又担心地说——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他看了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像是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真的会像小男孩说的那样吗?列宁半信半疑而又惊喜地问——

列宁的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小男孩坚定地说——

3.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小男孩说的话,老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部分。(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对话部分。)

(3)你们也和小男孩一样懂得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爱鸟吗?(指名分角色对读。)

(4)先同桌分角色对读,再说说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在丰富的语言土壤中,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而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主要靠读。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上述环节体现这一理念。】

三、补白体会

1.多媒体播放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列宁和小男孩会心地看着,笑着。

2.补白练习。请你代替灰雀,告诉列宁昨天去哪里了。

3.升华情感。(1)小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这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鸟儿不会讲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从这里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以及他不愿伤害这个天真、诚实、可爱的小男孩的心,体会一代伟人对孩子真挚的爱。

【设计意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说:教育的核心即学习。显然,教学的核心应是学生学习。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因此,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归宿来展开教学过程。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教育的心路历程,又写了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二者相互交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的是,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留下了很多让读者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学有必要设补白练习和提升性的课堂对话,来升华学生的认识和体会。】

四、延伸拓展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这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说一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的典范吗?你能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点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三部曲,运用是最终目的。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是儿童对自我内部语言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顺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把读文后的思考、感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儿童有效地建构批判性语言,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过程。】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朗读者心得体会 篇9

最近学校推荐了《朗读者》节目,我被深深吸引。节目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董卿策划并主持,一流的创意和制作,饱含文学精髓之美。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

一、形式新颖。朗读者名人居多,来自不同岗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诗歌,读给自己最爱的人听。其中濮承熙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荣医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构成一部心灵上的交响曲,让听者无不为之动情。这样的形式让读书变得生动有趣。

二、内容广泛。朗读的内容知识面广,有小说、诗歌、书信、译文,同时还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如:有成功者读给恩人听的;有父母读给儿女听的;有情人读给情人听的;有援外医生读给有志青年听的;还有高龄老教授听学生读他的翻译作品.....。听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感动,收获快乐,收获人生的启迪。

三、引导观众爱上阅读。朗读者读的诗和文都是央视精心挑选的,名人名作居多,听到好的文章就有找来一读的冲动,读书可以养身修性并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央视这档节目引导了观众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者》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是宣传正能量的好节目,希望她越办越好,我会持续关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来看一看,我们一起吸取知识的营养。

《朗读学》心得体会 篇10

我们一再强调感受的精细化,那么,到底如何获得精细化的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张颂老师引用了袁守定的话说:“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抒发灵性,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需平日参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一段话是说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并没有提到。此外,仅仅是积累也是不够的。除了积累之外,我们还需要形成一种意识,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就是朗读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人人都有,比如说,我现在问你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头脑当中出现的一定是画面而不是文字,这就已经在启动自己的形象思维了。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思维是特指有声语言二度创作时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与作家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写作时的形象思维是从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被人比喻为诗中有画,就是说透过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读朗诵时的形象思维是从文字到形象,再从形象到声音。但是,恰恰因为朗读朗诵是二度创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声性,所以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见字出声。即使长大之后学习了一些朗读朗诵的技巧,也往往是在声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声音形式关联起来。比如,我经常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号,有的是文字写着快、慢、高、低,有的是箭头,向上或者向下。当他们拿着稿件开始朗读的时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号和文字上的箭头,忘记应该在文字背后看到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种从读到看的意识。这里的读当然是说读文字,看则是代指所有的感受类型。不仅有视觉感受,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空间觉等等。上述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类则是逻辑感受。像是并列、递进、转折、总括等等。

《朗读学》第六章里讲朗读者由作品的文字语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也可以感知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仅仅有了感受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春》当中的一段话:“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事后有朋友在群里问,园子与田野怎么区分?这其实就是一个“看”和“看到”的问题。“看”只是个过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轮廓,而看到不一样,不仅有过程,还要有结果,不仅有结果,还要有反应。不仅看到轮廓,更要看到细节,不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仅要看到静止,更要看到运动。就上面那句话为例,园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绿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围。但是仔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是朗读者为中心,园子是近的,田野是远的;园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园子有界限,可能还有围栏,田野则是开阔广阔的。如果细细分辨下去,这样的差别还能找出很多很多。试想,一个人站在自己家门口,先看到自家园地的景象,再抬起头往远处看,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那岂不是非常的兴奋?于是,那个“瞧”字就不会只是静态的看一眼,而是充满了生活激情的,跳跃式的张望。有了这种感受,“瞧”字的声音方式就变成了一种弹发式的感觉。

上一篇:高校领导的述职报告下一篇: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