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2024-04-19

如何进行电子备课(共8篇)

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篇1

新学期伊始,我校推出了多项新的措施,这些举措从我校实际出发,紧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校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广大教师带着更大的激情投入新学期的工作中去。其中一项举措更是深得人心,那就是—把老师从天天埋头伏案书写教案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进行电子备课。

这一举措,能为老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去从事教学教研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教学水平。不过,纵观我们各学科的电子备课教案,却发现部分教案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个别老师只是把教案从网上随意地下载下来,待打印出来一看,才发现并不适合我们的教学,结果置之一旁,劳民伤财。那么,怎样才能切合我校实际,进行电子备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定标。进行电子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认真地钻研《课标》和教材,然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设施,以及从上学期开始我校就实施的“快乐教学法”,想想这堂课自己应怎样备,这样就有了自己的备课思路,也就是所谓的定标。

二、浏览。有了自己的备课思路之后,先不要忙着去进行电子备课。接下来,我们可以上网浏览相关的教案,学习他人的方法,借鉴他人的智慧。鲁迅曾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书是这样,进行电子备课也是如此。因此,同一篇教案我们至少要浏览三至四份,这样,看的教案多啦,我们备课时才能吸取众家之长,才能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三、撰写。浏览完几份相关的教案之后,下一步,自己就该进行电子备课啦。备课时,一定要紧扣教材特点,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快乐教学法”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快乐起航—快乐体验—快乐分享—快乐收获”这一基本流程贯穿自己的整篇教案,努力体现“爱”、“活”、“趣”、“动”四字方针。同时,对于网上教案中的可取之处,我们要大胆地借鉴过来,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从网上机械地下载别人的教案。另外,我们备课时还要针对本班不同等级的学生,设计出难易不同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分层次布置作业。这样,每个学生在进行反馈练习时,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这份喜悦又会促使他们带着更大的激情投入新的学习中去。

四、切磋。电子备课的初稿形成后,要与同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一同研讨。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可结合自己的体会,针对备课初稿中的教学设计各抒己见,直到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要认真修改自己的教案。这次修改,一定要把“达成的共识”加进去,使电子备课教案趋于完善,更有实效性。

五、反思。尽管我们电子备课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相互的切磋、认真的修改,但是,同一篇教案由不同的老师拿到各自的班级去上课,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课下,我们一定要在教案的备注栏内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或得或失,都要进行认真地反思。时间允许的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把这篇电子教案进行再次修改,然后交教务处统一保管、借阅,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篇2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式,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 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 首先要从“重教”到“重学”转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 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其次, 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在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 揭示规律, 掌握知识.最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二、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新课标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 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 要做到:一要学“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 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 使学生学得有情趣, 学有所得.二要用“生活”, 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三要服务“生活”, 因为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把课程融入生活, 把生活引进课程, 我们的生活就会鲜活多彩, 富有生命力.

三、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 就是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历和需要, 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 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一堂有效的课, 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本来设计用小桌和沙槽完成的实验却让一位学生用他喝的饮料和一块海绵来代替了, 笔者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一边对刚才的实验进行加工和改进, 一边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 最后学生只用一个吹足气的气球便完成了对实验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有效备课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让教师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 而不是对学生的限制.

五、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很困难, 其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 因为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注意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 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 问题的解决就顺利多了.如《浮力》一节, 讲浮力概念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对浮力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 笔者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再用手竖直向上托起物体,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让学生把重物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把观察的现象和刚才作对比,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了.正因为学生对浮力方面的感性知识仅是一些不完善的生活图景, 缺少正确的、完善的物理图景, 所以我们在平时设计教案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图形”、“图示”创造“图式”, 并利用“图式”建立形成简明的逻辑关系, 以缓解纯数学式或纯语言表达的难度台阶, 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应该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经过各位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的无数次修改而成文的, 所以我们的备课要依据教材, 依据大纲的要求而设计, 但是基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添补有时会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如设计《压强和浮力》一章内容时我们添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 因为它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压强和浮力的关系, 并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还应该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自我盘点”, 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进行的是对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升华.教后记中记“亮点”以利发扬;记“败笔”以求矫正;记“反馈”以求不断积累.所以要及时, 坚持记好教后记, 以求后面的备课更加的有效.

如何进行高效的备课 篇3

关键词:备课;研读教材;研读课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性问题日渐突出,备课的有效性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基础是有效、高效备课。但因为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实际上的备课就等同于抄写学校配备的教案了。为了按固定的要求抄写好教案本上的内容,应付学校教导处或上级的检查,教师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了“精心抄写”,几乎没有时间“用心设计”。而平时教师在学校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家长沟通等又要占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的时间、空间确实又没有多少。然而就是这样“精心抄写”的教案,教师会忘得一干二净,上课前还得重新备课。这样的“备课”造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备课便成了一种摆设,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

什么是高效备课?就是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备学生、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力争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怎样才能做到高效备课呢?

一、认真研读教材、研读课标

首先,要从认真研读课标入手,明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在上课时教的太深太难,让学生手足无措。其次,全面地研读不同年级的教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不拘泥于教材,做到真正的“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内容,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作为课程重要实施者的教师不能停留在机械的“教教材”的层次上,在备课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心理规律,适度地加工教材内容,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变化很大,每一册课本都为教师的创造性使用留下了空间。但许多教师由于知识的局限性,难以全面驾驭教材内容,需要教辅材料进行补充,同时不同版本的教辅材料便于教师进行书面交流和研究。因此,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是经过认真研读教材,依托教材,参考教辅,将知识进行整合,易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大家都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由于每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储备的知识状况不同,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不解,因此,教师必须要清楚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掌握知识的速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课堂中的反应,这是每个老师在备课之前必须了解的,以便在备课时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疑惑等,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情况等,这些都对学生很好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兴奋点的关注和利用。而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学习兴奋点和关注点的体现,教师只要抓住学生问题加以引导,就可以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就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备课堂,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建构,是师生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传统的教育学的理念,积极互动,充满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满足,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这种“生成”必须有精心的“预设”做铺垫。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总之,要备好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工作,不仅从教材、从学生、从自己、从课堂的角度进行备课。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有特色的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影响力。

如何进行有效集体备课 篇4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是促进教师互相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 集体 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是促进教师互相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1、什么是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或不同年级(班数较少的学校)同学科老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2、集体备课的目的:

①坚持“以新课标、教材、考纲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②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明确各知识点在本课、本课在本章节、在本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把重要的知识点、考点落到实处,又要够建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③建立全面备课观,备教案、被学案;适当补充课外相关知识,备好课堂过手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

总之,集体备课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研究出最佳教学方案。

3、集体备课的好处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②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④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⑥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⑦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的大致流程

1、研究教材、课标与考纲。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同时又能科学地补充教材,是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专研教材,一定要在深入教材上下功夫,同时也要收集信息资料,整合教学资源,专研课标、考纲,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做到以标为准,以纲为本。

2、个人演课,集体交流。

主备人带领本小组成员形成共案初稿,发至备课组各位教师。然后主备人委托本小组成员来简单演课,重点是教法:知识点、重难点突破;指导学生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每位教师将自己深入研究教材的心得、设计过程和思想结合个人演课深入探讨,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合理、新颖、有创意、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样,既有利于各位教师的业务成长,也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防止单打独斗带来的片面性,消除问题于萌芽状态。

3、二次备课。

每位教师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一个大教学版块的变动,或者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总之,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

4、落实听、评课制度。

听、评课无论是对听课人还是被听人都是提升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教师深入课堂听课,实地感受课堂,感受上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智能,感受学生参与、思维状态,再加以交流,借鉴。

四、有效集体备课的重点内容

1、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在开学这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一些不利现象: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其实他们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各个年段也不同。因此在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2、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集体备课要探讨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①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篇5

所谓的“二次备课”一方面是指: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加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通过再学习,通过再翻阅教参和课辅材料等,对已有的教案进行适度调整。

另外还有在上课之后进行二次备课,如果把通常说的备课看作课前的准备工作的话,这种准备工作一般是经验的乃至主观的,其实际效果只有通过上课的实践才能检验,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完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再备课,即对课上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总结,克服缺点及经验不足,通过再认识,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二次备课是内容的再丰富,教学风格的再创新,精彩设计的更完美体现,不是机械地抄录和拷贝,也就是说要上好一堂课,只有反复琢磨,用心研读,再三修改才能真正备好课,只有备课扎实,才能上课有效。一、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的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二、第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1.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看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看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看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看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5)看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尤其看此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困生?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4、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写的小结或反思。

5、备教学评语

老师要在学生们展示之前,要对学生们在展示过程中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的预测和预设。只有我们预见充分,我们才能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在“三疑三探课”中,更要好好准备预设问题。

6、备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资源,特别是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重实质。采用什么模式上课我们不做统一要求,教无定法嘛,但是我们所采用的办法一定要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是教师能轻松上课,学生能愉快学习的方法,是科学高效的好教学模式。因此二次备课要特别注重备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后二次备课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次备课并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充当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课时后备课

课时后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许多优秀教师都很注意课后的检查小结,在教案中记下“课后记”,写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及时修改教案或讲稿,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这种“课后记”就体现了课果后备课的基本内容。

课时后备课应着重备好以下主要内容:

(1)备好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切性程度和目标落实情况。通过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应检查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大纲规定的要求;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让学生了解;最后要检查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

(2)备好教情:这是对教师教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双基”,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准确,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知识的传授是否注意了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知识网络间的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启发性、运用得有效程度如何等。另外,还包括教师驾驭控制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各教学环节处理的是否得当,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组织的是否紧凑、科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发挥得如何等。总之,备教情,就是要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备好学情:这是对学生学的效果的检查和总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备好学情,首先应备好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程度,“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以为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应备好一般学情和个别学情。教师研究一般学情,就是要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群体特点,掌握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状况、能力水平和心理特征,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又要注重分析个别学情,兼顾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课堂反映情况,并分析其各自的“背景”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就应在课后的备课中及时制定补救学习的措施。这里的补救学习既包括对差生的补救(比如适当补课),也包括对优生的补救(比如超前学习),其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大的发展。

2.单元后备课

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本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由若干个单元所组成,教师通过第一次备课,在单元教学之前,已认真做好了单元备课,本单元结束,教师应在其中的各个课时后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单元后备课。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1)检查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措施。

(2)考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序列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立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析单元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联系,并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3)确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的比重,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各章节、各单元的知识联系,考虑知识和方法迁移、同化、顺应的合理途径。

(4)总结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取效果,检查在教学各章节知识内容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5)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其原因,考察好、中、差学生的发展情况,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

3.学期后备课

学期结束后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本学期教与学的总的考查和评价,同时又通过教学信息的总反馈,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总体规划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在实质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学期后的备课应在各个课时后备课和单元后备课的基础上,对本学期的教学效果综合考查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经验,使其达到理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以揭示教育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有关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同时又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在目前倡导“有效课堂教学”之时,如果每一位执教教师在授课前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人修改,课后结合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相信这样的“二次备课”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个性魅力,实现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二、二次备课的含义

1、课前二次被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依照本人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了成功地进行课堂教学,在授课前进行的对通过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适度调整,是内容的丰富,教学风格的体现,精彩设计的创新。

2、课后二次备课:在授课之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修改和标注,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进一步的调整。比如重点和难点的突破,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提问的针对性等。三、二次备课的方法

总体要求是做到“标、增、改、删、调”,具体做法如下。

标: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四、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教学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具体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四备教学效果。

分析一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课时后的二次备课就是要分析教学的效果,检查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谈谈如何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讲,“善其事”就是要按质量上好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二次备课是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班情、学情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的增删改调。通过二次备课,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自觉性,对教师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次备课使集体备课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它为教师从容走进课堂圆满驾驭课堂增添了信心,为教师成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二次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师展示个人能力的窗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中应如何做好学情分析呢?

一、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 ? ”“教师应怎样应对 ? ”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 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 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这时教师就要从两方面来实施。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转变备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

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 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活动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活动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问题的设计是否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活动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

(4)教案中设计的活动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步骤

用红笔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增减相关的活动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教案。

三、课后二次备课的侧重点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

(1)备教学中得与失。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才更有效 篇6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2、通过备课组的活动,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3、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一、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年级备课(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一)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

(二)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七备、六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七备”: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3.“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统一单元检测试题。

(三)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基本流程:

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反思──二次──资料保存

(四)个人初备:

基本要求:脑中有纲(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具体要求: 1.备思想;

2.备教材:“八点备课法”──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1)依据“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准确备出单元、章节的重、难点以及解决重点的方法,突破难点的手段。(2)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手段。

(3)备出教参上没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来于教参,又高于教参)。(4)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5)备问题的预设及设计意图 3.备学生:

充分了解学情,备出不同层次及不同要求。

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4.备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备学法:预习法、指导法、设疑法等,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6.备教学手段:要详细列出教学手段,包括课前准备,课后巩固等。7.备教学过程:

(1)引入(2)教学环节(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4)总结(5)板书设计(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五)集体研讨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

(六)修正教案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1.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2.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3.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七)教学实践(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八)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九)资料保存

保存资料,供以后研究和参考。

二、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活动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1.合作性2.实效性3.研究性4.创新性 5.统一性(辩证的统一)6.超前性7.完整性

(二)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2.整体意识3.超前意识4.反思意识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四)集体备课要克服四种现象: 现象一:集体备课成了“大杂烩”。现象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剽窃.”。现象三:集体备课成了“一言堂”。

现象四:集体备课成了“木偶戏”,缺乏个性。

(五)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篇7

招标代理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受招标人委托代为组织招标活动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中国是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招标投标活动的,最初主要是利用世界贷款进行的项目招标。由于许多项目单位存在对招标投标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的问题,并且很多项目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专门从事招标业务的机构应运而生。我国最早的一家招标投标代理机构是于1984年成立的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招标公司——即是中技国际招标公司。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招标投标机构已经相当成熟;在这期间不仅招标投标相关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逐渐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招标投标方式——电子招标投标方式,实现了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并且随着电子招标投标交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国内的招标投标代理机构也逐渐壮大起来,招标投标代理金额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二、电子招标投标概述

电子招标投标是以数据、电子文件形式完成的招标投标活动,即是指招标投标机构部分或全部的抛弃传统的纸质文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完成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电子招标投标能够有效的提高招标投标交易效率和交易质量,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交易速度、减少交易时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项目单位资金更好的流动。实施电子招标投标,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相关资源,突破了原有招标形式封闭的局限性,有助于打破招标投标市场的分割保护和封锁垄断。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构成,对电子招标投标建设的内容进行了粗略的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入数字证书,解决招标投标人网上身份认证问题,以及为招标投标人建立统一的登录账号,并且确保招标投标人身份信息以及其他方面信息对于外部的保密性。(2)建立物资供应商预登记系统,加强物资供应商入围管理。(3)引入电子签字、电子盖章等,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4)引入电子标书,并且对电子标书进行加密,确保带着你标书的文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5)建立计算机辅助开标、投标系统,以加快开标效率、减轻人工评标的负担,也可以增强评标的公平性;建立统一的招标投标电子存档系统,对标书文件进行自动保存,以免遗失。(6)建立相应的领导查询系统,为领导的查询提供更便捷的方法;建立短消息通知平台,以确保及时送达招标投标者的相关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招标与纸质招标的差别

传统的纸质招标是一种交易模式,主要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投标两种方式。传统的招标投标需要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与定标等基本程序,涉及招标方、投标方、监督方、代理方等多个角色的参加,其规章制度比较繁琐,操作流程比较复杂,采购期较长且整个过程的运转成本较高。由于整个过程大多数都是人工进行的,所以传统的招标投标还存在速率低下、质量不高等缺陷。

电子招标则是指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把传统招标、投标、评标、等程序全部或部分的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高度集成化的新型招标方式,同时具备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分析等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招标投标方式,其主要的优越之处在于它的准确性、快速性以及高质量,并且电子档的招标投标文件更方便查阅、检查等,在很大意义上实现了招标投标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提高了招标投标过程的透明度。

四、如何推进招标代理机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的建设

1. 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

由于招投标业务是基于经济、技术、法律三方面因素的结合,只有满足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因此代理机构在选择软件供应商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专业性高的团队。招投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应该高于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此才可以保证招投标的工作质量。(2)选择优秀的产品原型。随着我国招投标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的软件商,但是这些软件商所生产的商品质量低下,不能满足招投标工作的实际要求;因此代理机构还应对软件商的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

2. 提高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力度

推进代理机构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的建设,最主要的一个点就是要得到机构领导、管理层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得到了高层领导的支持,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应的设施、设备的购买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在这一方面,主要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做好项目的计划管理。在进行相应的工作之前,应该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划,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避免出现意外其情况而自身无法解决。(2)加大对项目的管理力度。第一就是要检查项目是否按照要求启动;第二就是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实时跟进,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先前的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改;第三就是要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便进行及时的更改。

3.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沟通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机构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基于这种情况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起内部沟通系统,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与自己相关工作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印保兴,张毅,周培康.招标代理机构如何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发展[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4,(2):35-39.

[2]陈原.招标代理机构的电子化招投标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32-233.

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篇8

一、要关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式,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改的显著性标志,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时,首先要从“重教”到“重学”转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其次,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在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最后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二、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新课标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收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一要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二要用“生活”,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三要服务“生活”,因为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我们的生活就会鲜活多彩,富有生命力。

三、要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就是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历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一堂有效的课,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本来设计用小桌和沙槽完成的实验却让一位学生用他喝的饮料和一块海绵来代替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一边对刚才的实验进行加工和改进,一边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最后学生只用一个吹足气的气球便完成了对实验的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有效备课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让教师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对学生的限制:

五、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很困难,其学习障碍之一就是思维问题,因为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注意将许多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形象、直观的问题,让他们去理解、去分析,问题的解决就顺利多了,如《浮力》一节,讲浮力概念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浮力概念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手竖直向上托起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让学生把重物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把观察的现象和刚才作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了,正因为学生对浮力方面的感性知识仅是一些不完善的生活图景,缺少正确的、完善的物理图景,所以我们在平时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图形”、“图示”创造“图式”,并利用“图式”建立形成简明的逻辑关系,以缓解纯数学式或纯语言表达的难度台阶,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六、应该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我们的现行教材是经过各位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的无数次修改而成文的,所以我们的备课要依据教材,依据大纲的要求而设计,但是基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添补有时会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如设计《压强和浮力》一章内容时我们添补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因为它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压强和浮力的关系,并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七、还应该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做的“自我盘点”,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是对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和升华,教后记中记“亮点”以利发扬;记“败笔”以求矫正;记“反馈”以求不断积累,所以要及时,坚持记好教后记,以求后面的备课更加的有效。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技巧的预设框框,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改革备课的形式,丰富备课的内容,多一些实效性,进行有效备课,从而使我们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上一篇:入党目的下一篇:有不良记录怎么办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