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2024-04-24

《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1

阮芳

山阳县漫川关镇中心学校

726406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第一个事例抓住一个特定的场面,写了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持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以精彩的演讲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第二个事例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号召人民结束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两个事例联系紧密,正是这位总统充满爱心,提倡平等,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才会领导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第一个事例较为侧重,如何通过感悟林肯的演讲词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点。如何以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对他态度的变化反衬出林肯高大的人物形象则是难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本人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教材的思考

课文主要通过林肯的三段话来表现他的宽容、谦逊、不卑不亢、自信和诚恳的品质。如何读懂林肯的三段话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第一段话里,除了体现林肯的宽容,更体现了他不忘本色、敬重父亲的情感。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包含了----父亲做鞋匠,能够让所有顾客满意;

而我做总统,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这里林肯表达的不仅仅是谦逊,更是对父亲的敬重。

第二段话里,包含了两层意思。林肯说:“据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实际上是提醒那位参议员,所谓的“优越的人”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你虽然高贵,但穿的也是我父亲做的鞋子。第二层意思是“做鞋的艺术”,为什么不说“技术”?实际上包含了做人犹如做鞋的道理,这样说也是对父亲平凡工作的高度赞扬。

第三段话是在前两段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告诉所有参议员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只要认认真真干好自己从事的职业,就是伟大,就值得尊敬。父亲地位卑微,但他的手艺无人能比,他是伟大的,是值得尊敬的。

而三段话是一个整体,贯穿三段话的核心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它体现了林肯的民本思想。这样的解读才能真正读懂林肯的话,也才能理解为什么林肯的话会赢得参议员赞叹的掌声。是林肯的宽容、诚朴的品质征服了参议员们。

二、对教学的思考

如何通过林肯的演讲去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关键词句的解读,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感悟林肯的高贵品质。因此,对课文做了调整。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二个事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林肯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及他的爱国精神。对林肯人格魅力的认识放在第二课时。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图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个环节,解读参议员的尴尬以及对林肯的羞辱,了解其发泄其内心不平衡的原因;第二个环节,抓住林肯的三段话,挖掘教材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深层次的思考,认识林肯宽容的品质,尊重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第三个环节,总结提升,理解林肯之所以赢得参议员的尊重,赢得百姓的拥护,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由于教学内容主要是林肯的演讲,所以读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教案预设中,将读懂林肯的话,读出林肯话里的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悟情、悟意、悟境、悟神。通过初读,初步感知文字表面的大意,通过品读领悟文中蕴涵的情感。重点段落层层递进地反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受到思想的启迪。形成“初读感知——思考品悟——再读升华”的课堂读书结构。

三、对课堂的思考

回顾整个课堂,觉得这几个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较好地实现了在品读中感悟人物。

课文主要抓住林肯的语言描写来突现林肯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感悟人物形象。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时,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永远”,体会三个“永远”所饱含的情感。在教学林肯说的第二段话时,抓住一

个转折关系的句子“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引导学生思考:林肯在父亲那学到的仅仅是做鞋子的艺术吗?学生体会到林肯在父亲那学到的更是一种做人的艺术——一种宽宏大度、谦逊、勤劳俭朴,人人平等的做人艺术。在教学林肯说的第三段话时,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所有的人其实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最后让学生连读这三段话,进一步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所增强。课堂上,不少同学都发了言。尽管仍然是少数,尽管仍然局限于思维活跃的同学,但对有较高难度的问题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见解,充分反映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上,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少同学表现了较强的思辨能力,好多问题答得有深度,令我感到较欣慰。

3.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刻的熏陶和教育。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很多父母是农民的同学感到很自卑,不想在同学面前谈父母的职业,有的甚至怨恨自己的出生。从林肯身上,他们找到了自信,认识了自我,也懂得了感恩父母。著名的教育家韩愈就在他的《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可见“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反思了以下几点

不足:

1、自身缺乏自信与激情

语文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已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这个火把,就是热情、激情。它告诉我们当教学心态与课文情感同步以后,教师要调动起心灵深处的激情,要像演员一样进入教学角色,既要能高歌又要有低唱。但对于这节充满激情的演讲,我的激情还很不够,没能用我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朗读也缺乏演讲的味道。

2、缺乏灵活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能充分的体现一位老师自身的能力,也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在教学感悟参议员傲慢的一段话时,我只是一味的请学生反复朗读,进行语言上的引导。没有给予示范,不仅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真正的通过朗读来感悟。整个课堂的掌控,时间的把握出现了问题。这些机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地积累,从其他老师身上学习,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案例。用心去体会,去揣摩,去实践。

3、细节处引导处理不足

细节的处理往往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既可以体现教师自身的能力,又是师生沟通的平台。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感悟林肯的三段话,在第一段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引导学生,面对学生回答不出,我自己有点着急了,引导也出现了一点混乱。问题与问题的衔接显的很突兀,缺乏层次性和自然的过渡。同时,没有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好学生 的回答,让我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而忽略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反馈。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意味。

《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2

1. 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 ,学习林肯 襟怀坦荡 、仁爱正义 、宽容大度 的优秀品质。

2. 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习作选材指导:

(1)写人物要言行一致,注意题目与文章选材的关系。

(2) 学习就人物事迹发表相应的感想的写作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难点:习作选材指导。

【教学准备】

1.搜集林肯的资料及林肯当选总统时的背景资料。

2.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了解人物

(师板书课题后,生齐读。)

师:鞋匠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生:修鞋的。

生:卑微的职业。

师: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却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位了不起的伟人就是———

生:林肯。

(师板书:林肯)

二、测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林肯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他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

(生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师课件出示文字,生填空)

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这些出身()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的鞋匠的儿子,决定在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他。

师:“尴尬”在字典中的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尴尬的经历。理解“羞辱”“毫不犹豫”的意思。

(生开火车读课文)

三、导,理清条理

1.明确学习目标。

师:一位鞋匠的儿子靠什么成为国家总统?

(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表示变化的词语。)

(师板书: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师:参议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

师:为什么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1自然段。

生1:当时美国的参议员们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而林肯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生2:参议员们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新总统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

师: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等级歧视异常严重,人与人之间是极其不平等的,在这种严重的歧视面前,鞋匠是———

生:卑微的。

师:总统是———

生:高贵的。

师:平民是———

生:卑微的。

师:上流社会贵族是———

生:高高在上的。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延

(师课件出示:林肯家境贫寒,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律师,坚持为正义的一方辩护。)

师:默读小故事,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诚实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持正义的林肯。

……

师:假如你是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写

师:(课件出示小练笔)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你会———

1. 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绝不能成为敌人。

———林肯

2.我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使他们成为我的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林肯

3.在整个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每一个战场,每一个爱国志士的坟墓延伸到每一颗跳动的心和每一个家庭,它们有一天会被我们的良知所触动,再次奏出联邦的合唱曲。

———林肯

4. 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林肯

5.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人……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的人物……是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马克思

第二课时

一、测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鞋匠的儿子》。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首次到参议院演说前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请同学们读这段填空(出示课件),回忆他即兴演讲的原因,将缺省的词语默写在本子上。我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写。

师:在参议员的眼里,当总统的应该是———(生: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而不应该是———(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有个傲慢的参议员当场就羞辱起了林肯。(课件出示并引读参议员的话)

生:一个鞋匠的儿子,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林肯新官上任,迎接他的不是恭 喜 , 不是支持 ,而是———

生:羞辱。

二、导

师:他是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的?在他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何变化?从这些话中,你感受到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上节课同学们已在书上作了批注,也圈画了关键词。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5自然段,梳理一下思路,准备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师:我请三个同学合作读一读林肯的三段话。

(生合作读)

师:听了这番演讲,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板书:静默、赞叹)

师: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何会有180度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一下他的语言。

(师出示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这段话的大意是———

生:感激参议员的忠告。

师:两者比较,后一段少了点什么?

生:非常、一定、那么。

师: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生1:明明是羞辱,林肯却说是“忠告”,而且要永远记住,中国人说“以德报怨”,林肯就是在这么做。

生2:他从参议员的话中读出的不是羞辱,而是参议员语言背后的思想———参议员出身名门望族,生活优越,高高在上;而鞋匠是———卑微的,像鞋匠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在贵族眼里都是卑微的。

生3: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美国的南北分裂将继续。新上任的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人为的等级观念,让“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他非常感激参议员的忠告,还要永远记住。

生4: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个身份不会改变,他也不想改变。

生5:参议员眼中的“卑微”,在林肯眼中却是自豪。他引以为荣。

生6:父亲在林肯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林肯尊敬他,怀念他。

(师指导朗读,生齐读。)

师:此言一出,刚刚还开怀不已的参议员们一下子———

生:静默了。

师:林肯又转向那个参议员。(出示林肯的第二段话)

师:理解“艺术”。我们一般认为什么才能称之为“艺术”?

生:像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

师:我们脚下的鞋子称得上是艺术吗?流水线的产品只能叫技术,但是手工制作、量脚定做、独一无二才可以称得上是———

生:艺术。

生:林肯父亲无论是制鞋还是修鞋,都精心、用心,参议员家人脚上的鞋就是最好的例子。

(师指导朗读,生齐读。)

师:读到这样的话,你赞叹了吗?你赞叹的是———

生1:我赞叹的是林肯的宽容大度。

生2:我赞叹的是林肯的演讲艺术。

生3:我赞叹的是林肯的孝敬父母。

师:林肯不愧是律师出身的演说家,即兴演讲感人肺腑。谁愿意像林肯一样上台来说一说呢?

(生上台展示)

师:当你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也像林肯一样把“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化成了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人教版教材的这个故事的结尾,而西师大版课文里的这个故事到“赞叹的掌声”就结束了。为什么我们苏教版的课文里还有个第6自然段呢 ? 有存在的 必要吗?

师:第6自然段写了什么?请自读、思考。

师:在这段话里,“房子”指的是———

生:美国。

师:不希望房子塌下去,意思是———

生:不希望美国分裂。

师:这句话表达了林肯的执政理念:反对———

生:战争。

师:支持———

生:和平。

师:林肯有鲜明的理念,有高明的演说才能,更有坚决的行动。真不愧是———(课件出示句子)

生: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师课件出示资料)

师:在美国民众评选历届总统排名时,林肯得票最高,超过了———

生: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师:超过了———

生:美国的新政总统罗斯福。

师:现在你感到这最后一段有存在价值了吗?

师:那么,能不能把林肯的丰功伟绩写具体点呢?甚至比他的即兴演讲还长?

生1:若是这样,那课题就该是《林肯传》。

生2:若是这样,那课题就该是《伟大的总统》了。本课以《鞋匠的儿子》为题,告诉我们课文只是讲了一件名人轶事,只是想从侧面表现林肯的伟大。

三、延

师:我们来看一下林肯的名言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课件出示)

四、写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感触很多,就请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选择一个角色,写一段话吧!(出示小练笔:

假如,你是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

假如你曾是一位嘲笑过林肯的参议员……)

(生写话,交流分享。)

五、总结

师:虽然出身卑微,但林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是———

生:伟大的。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林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小故事。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个小型演讲会:《我眼中的林肯》。

2.推荐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从而了解林肯当总统时的社会背景。

《鞋匠的儿子》教学谈 篇3

一、 紧扣主线,引领阅读探究,于碰撞中理解文本

《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态度的变化是一根隐线,也是文章叙述的主线。在课后习题中,编者也用两个问题,点出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林肯当选为总统的那一刻,参议员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林肯说过三段话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引领学生在品读和思考中感悟林肯自信、宽容、仁爱的人物形象。

二、 朗读体会,感受人物形象,于品读中走进文本

课文用了三个“永远”,体现了林肯宽容大度的胸襟,以及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其实,每一个“永远”都有很深的意味。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去自主地读,想一想读出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从哪些关键词中读出来的?并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抓住了这些词句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到父亲虽然是个鞋匠,但他的品格、他的行为是那么高尚,那么伟大。他的儿子,虽然没有父亲做的那样好,但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去努力。林肯通过他的演讲在回击那个议员,也在感动那些傲慢议员,同时告诉他们,他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总统,受人尊敬的总统。学生在林肯的熏陶下,也一定能明白宽容的重要性。

三、 详略得当,突出人物特点,于揣摩中领会方法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写作有两大特色:第一是以小见大,展示人格力量;第二是详略得当,既见深度又见广度。当品读完文本,整体把握了人物形象之后,教者就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写的两件事,其中一件事详写,一件事略写,体会文本的详略得当,在揣摩中领会写作方法。

四、 补充拓展,丰富人物形象,于交流中碰撞心灵

在学生把握了林肯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课后去读一读有关林肯的书籍,在班级里开展一次“我心中的林肯”的读书交流会,我们相信学生必将会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让自己心中的林肯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在阅读和交流中产生令人震撼的心灵碰撞。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的阅读探究、品读文本,再到课后的拓展阅读、读书交流,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情趣。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4

在语文课程诸多的矛盾关系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或者说,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多种教育功能中,哪一种才是它所特有的、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功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成功从事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或“言语”能力)。教课文,就要扣紧字词句。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了字词句,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记住”一词,议员和林肯“记住”的是不一样的。“尴尬”:学生能懂多少?它的本义是下不了台,两难境地,情态不自然。他为什么尴尬?什么事让他尴尬?尴尬的是否有道理?究竟是什么使他尴尬?(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原因是出身?出身有什么尴尬的?总之,语文的“思想”、“人文”之魂,必须附于言语实践之体。通过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语文教学的关注重点本来就当是语言文字,重视精神感染,也要由文字来引发,由文字来贯穿,最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语文老师首先应是语言文字之师。他们应当有本事让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在于要关注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是:关注学习对象——学生,关注言语现象,关注语文事实。《鞋匠的儿子》的语文事实(事件)是要宣讲一个名人轶事,从名人轶事中汲取怎样对待人生、树立信仰和担当责任。它的语文手段就是借名人轶事对人产生喻示。学语文,究竟学什么?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这一语文成品。要抓住两个核心:(1)课文写什么故事?写什么人?(2)这个角色是怎样言说的?言语行为是什么?由说什么转到怎样说是一个语文学习的飞跃。既要把握文中人物是怎样言说的?也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言说的?这才是与语文有关的东西。

《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 篇5

一、关键词解读欠精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但我对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的解读还不够精细,如三个“永远”,意思上如何层层深入?

二、朗读指导欠到位。

这篇课文朗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运用的问题,比如说逻辑重音的处理等。学生对重音的处理也是五花八门。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默认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势必得不到提高。

三、重形式轻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不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能运用好它,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的重点是分析感悟林肯的第一段话,在提出:“从三个永远中你们能看出什么,体味到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谈出了许多有观点的见解,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没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较好的评价。如果能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内心深处稍纵即逝的心理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评价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面对我的误区,我在思考,要走出这个窘局,必须扎根以下理念:

一、品词品句学好文

所谓品读,就是强调学生学习课文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以体验感悟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抓手,以语文综合素养为依归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中“品读”是根本,是最佳的学习方式的选择。一切教学形式(如内容的补充、课外的开发、多种方式的体验)都应围绕“品读”而进行,否则就不能称为“语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阅读教学“品读”是基础,首先让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品读句子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强调的是感悟和积累。读出来就是读出问题,品出情感,带着情感读,强调的是以情启思。其次才是课外的拓展,多种方式的体验,强调的是资源的开发、人性的探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二、读中感悟,悟中促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怎样才能意会呢?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如果跨不过这样一个关键点,孩子的情感之路就多了一个“坎”,他如何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呢?他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朗读指导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三、评价及时,明确方向。

《鞋匠的儿子》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

品质。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习作选材指导:

(1)写人物要言行一致,注意题目与文章选材的关系。

(2)学习就人物事迹发表相应的感想的写作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难点:习作选材指导。

【教学准备】

1.搜集林肯的资料及林肯当选总统时的背景资料。

2.了解美国的南北战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了解人物

(师板书课题后,生齐读。)

师:鞋匠是干什么的?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生:修鞋的。

生:卑微的职业。

师:就是这么一个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却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位了不起的伟人就是――

生:林肯。

(师板书:林肯)

二、测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林肯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他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

(生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师课件出示文字,生填空)

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这些出身()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的鞋匠的儿子,决定在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

()他。

师:“尴尬”在字典中的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尴尬的经历。理解“羞辱”“毫不犹豫”的意思。

(生开火车读课文)

三、导,理清条理

1.明确学习目标。

师:一位鞋匠的儿子靠什么成为国家总统?

(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表示变化的词语。)

(师板书: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师:参议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师:为什么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1自然段。

生1:当时美国的参议员们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而林肯只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生2:参议员们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新总统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

师: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等级歧视异常严重,人与人之间是极其不平等的,在这种严重的歧视面前,鞋匠是――

生:卑微的。

师:总统是――

生:高贵的。

师:平民是――

生:卑微的。

师:上流社会贵族是――

生:高高在上的。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延

(师课件出示:林肯家境贫寒,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律师,坚持为正义的一方辩护。)

师:默读小故事,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诚实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热爱读书的林肯。

生:我看到了一个坚持正义的林肯。

……

师:假如你是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你会怎么说?怎

么做?

五、写

师:(课件出示小练笔)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你会――

第二课时

一、测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鞋匠的儿子》。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首次到参议院演说前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请同学们读这段填空(出示课件),回忆他即兴演讲的原因,将缺省的词语默写在本子上。我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写。

师:在参议员的眼里,当总统的应该是――(生:上流社会的名门望族。)而不应该是――(生: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有个傲慢的参议员当场就羞辱起了林肯。(课件出示并引读参议员的话)

生:一个鞋匠的儿子,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林肯新官上任,迎接他的不是恭喜,不是支持,而是――

生:羞辱。

二、导

师:他是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羞辱的?在他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何变化?从这些话中,你感受到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上节课同学们已在书上作了批注,也圈画了关键词。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5自然段,梳理一下思路,准备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师:我请三个同学合作读一读林肯的三段话。

(生合作读)

师:听了这番演讲,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板书:静默、赞叹)

师: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何会有180度的变化?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一下他的语言。

(师出示林肯说的第一段话,指名读。)

师:听出来了,这段话的大意是――

生:感激参议员的忠告。

师:两者比较,后一段少了点什么?

生:非常、一定、那么。

师: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生1:明明是羞辱,林肯却说是“忠告”,而且要永远记住,中国人说“以德报怨”,林肯就是在这么做。

生2:他从参议员的话中读出的不是羞辱,而是参议员语言背后的思想――参议员出身名门望族,生活优越,高高在上;而鞋匠是――卑微的,像鞋匠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在贵族眼里都是卑微的。

生3: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美国的南北分裂将继续。新上任的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人为的等级观念,让“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他非常感激参议员的忠告,还要永远记住。

生4: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个身份不会改变,他也不想改变。

生5:参议员眼中的“卑微”,在林肯眼中却是自豪。他引以为荣。

生6:父亲在林肯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林肯尊敬他,怀念他。

(师指导朗读,生齐读。)

师:此言一出,刚刚还开怀不已的参议员们一下子――

生:静默了。

师:林肯又转向那个参议员。(出示林肯的第二段话)

师:理解“艺术”。我们一般认为什么才能称之为“艺术”?

生:像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

师:我们脚下的鞋子称得上是艺术吗?流水线的产品只能叫技术,但是手工制作、量脚定做、独一无二才可以称得上是――

生:艺术。

生:林肯父亲无论是制鞋还是修鞋,都精心、用心,参议员家人脚上的鞋就是最好的例子。

(师指导朗读,生齐读。)

师:读到这样的话,你赞叹了吗?你赞叹的是――

生1:我赞叹的是林肯的宽容大度。

生2:我赞叹的是林肯的演讲艺术。

生3:我赞叹的是林肯的孝敬父母。

师:林肯不愧是律师出身的演说家,即兴演讲感人肺腑。谁愿意像林肯一样上台来说一说呢?

(生上台展示)

师:当你们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也像林肯一样把“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化成了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人教版教材的这个故事的结尾,而西师大版课文里的这个故事到“赞叹的掌声”就结束了。为什么我们苏教版的课文里还有个第6自然段呢?有存在的必

要吗?

师:第6自然段写了什么?请自读、思考。

师:在这段话里,“房子”指的是――

生:美国。

师:不希望房子塌下去,意思是――

生:不希望美国分裂。

师:这句话表达了林肯的执政理念:反对――

生:战争。

师:支持――

生:和平。

师:林肯有鲜明的理念,有高明的演说才能,更有坚决的行动。真不愧是――(课件出示句子)

生: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师课件出示资料)

师:在美国民众评选历届总统排名时,林肯得票最高,超过了――

生: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师:超过了――

生:美国的新政总统罗斯福。

师:现在你感到这最后一段有存在价值了吗?

师:那么,能不能把林肯的丰功伟绩写具体点呢?甚至比他的即兴演讲还长?

生1:若是这样,那课题就该是《林肯传》。

生2:若是这样,那课题就该是《伟大的总统》了。本课以《鞋匠的儿子》为题,告诉我们课文只是讲了一件名人轶事,只是想从侧面表现林肯的伟大。

三、延

师:我们来看一下林肯的名言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

(课件出示)

1.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绝不能成为敌人。

――林肯

2.我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使他们成为我的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林肯

3.在整个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每一个战场,每一个爱国志士的坟墓延伸到每一颗跳动的心和每一个家庭,它们有一天会被我们的良知所触动,再次奏出联邦的合唱曲。

――林肯

4.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

――林肯

5.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人……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的人物……是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马克思

四、写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感触很多,就请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选择一个角色,写一段话吧!(出示小练笔:

假如,你是一位支持林肯的参议员……

假如你曾是一位嘲笑过林肯的参议员……)

(生写话,交流分享。)

五、总结

师:虽然出身卑微,但林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他是――

生:伟大的。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林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小故事。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个小型演讲会:《我眼中的林肯》。

2.推荐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从而了解林肯当总统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设计

鞋匠的儿子

卑微 鞋匠的儿子

伟大 林肯 宽容大度 自信从容 真诚友善 ……

名门望族 参议员 尴尬 羞辱 大笑 静默 赞叹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鞋匠的儿子》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7

1.巩固生字词的写法,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深度理解,以求牢固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课文的脉络,聚焦林肯的三次讲话,发现林肯说话的艺术,读好“三次讲话”。

3.通过林肯的讲话,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默写词语,理解词义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读课题)。先请同学来听写词语,谁愿意上黑板来写?(尴尬、卑微、羞辱、毫不犹豫)

2.评价,随机理解。

尴尬:注意这两个字的部首。部首的最后一笔要写得舒展一些。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尴尬的情形吗?

卑贱:“卑”字中间的撇是连着的,是一笔。

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总结:其实,任何人是崇高的或者卑贱的都由自己决定。(生齐读)

羞辱:注意“辱”字是上下

结构。

你被羞辱过吗?那是什么感觉?

总结:这种感觉很伤人,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遇到。(生齐读)

毫不犹豫:“犹豫”是什么意思?那么,“毫不犹豫”是什么意思?

3.生订正,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核心价值主要在从词的读音到写法的强调,从理解词语到运用词语,从感受这类词的温度到这类词的朗读。】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等会儿看谁能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示:文中是谁感到尴尬?又是谁觉得谁的身份卑贱?)

2.于是,他们就想用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来羞辱林肯。那他们为什么就认为用鞋匠的儿子这一身份可以羞辱到林肯呢?

交流: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而林肯却是鞋匠的儿子。

鞋匠的儿子就低人一等吗?不是,原因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的等级观念,并且也认为林肯会以他是鞋匠的儿子为耻。

3.可事实恰恰相反,林肯非但没有因为别人的羞辱和嘲笑而——(无地自容),相反,在最后他还赢得了他们的——(掌声)。(板书)

4.这真是让人意外。其实,议员们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听了林肯的三次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对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产生质疑和兴趣,从而把教学引向使参议员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三次讲话”。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回顾了课文,同时也让学生在回顾中引发思考,将目光聚焦在教学重点上,起到了过渡作用。】

三、读懂对话,发现说话艺术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林肯的三段讲话,自己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魅力。

2. 交流:(出示)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

(1) “忠告”这个词本身是指善意地劝告的意思,但在这里,“忠告”是指文中的哪句话?(“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2) 试着想想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位参议员应该是怎样的口吻呢?你来读一读。

(3) 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告”吗?如果你听了这样傲慢、讥讽的话,你会怎么样?

(4) 而林肯,他非但没有生气,没有和他争吵,相反却礼貌地把他的话称作“忠告”。此时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板书:心胸宽广)

(5)点拨:当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时,争吵、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学习林肯,要以礼貌、沉着的语言给予别人最有力的反击。

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1) 从这儿你又读出了什么?林肯不以自己是鞋匠的儿子为耻,相反他觉得很自豪。

(2) 点拨: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况且任何职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从这个“永远”中你又读

到了什么?对父亲的敬爱、对自己的谦虚。(板书:尊敬父亲、

谦虚)

(出示整句话)当面对别人的羞辱时,林肯首先是这样说的——(齐读)此时参议院里一片静默,此时林肯又讲话了。

就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1) 这段话又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所在呢?

他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还愿意亲自帮那位参议员改鞋子。

他不认为鞋匠这个职业是低贱的,而且还把它称作是“伟大的”。

(2)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总统!请注意关键的词语,想象林肯说话的语气,读好这段话。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1) 这段话是林肯对谁讲的?你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2) 生齐读。

3. 在面对嘲讽与羞辱的时候,林肯没有抬不起头,他以他的宽宏大量、不卑不亢赢得了别人的赞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林肯的三次发言,学习他的说话艺术的同时来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吧!(生齐读)

4. 林肯连任了美国两届总统。在位期间,他颁布了《宅地法》和《黑人独立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位鞋匠的儿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看似简短、普通的三次讲话,初读时学生肯定不理解,也根本感受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以及当时林肯说话时的情境,感受林肯言语之中的人格力量,让学生懂得:是林肯言语背后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参议员的认同和掌声,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这三句话。】

四、写名言,总结全文

1.出示:批评、讥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这是本文作者,即台湾作家林清玄对林肯的评价。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2. 别人的批评、讥笑、诽谤,只要你换一种角度去认识对待,把它们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动力,你就能找到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找到成功的大门。这是林肯人生最好的写照。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可是林肯却是这么说的:人,走向追求之路就会快乐终生!成功是屡遭挫折而

快乐不减!请同学们再读读这

句话。

3.那么,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刚才读的两句都是名人名言,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凡人名言。虽然我们都是平凡人,但只要你把自己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并写得有道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名言,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名言呢。

4.总结:林肯的一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读读他的人生,从中你能收获更多。

【设计意图:好的课文不仅在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给予提升,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个环节让学生写一写名言,是让学生在激励别人的同时也激励自己,并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嘲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林肯虽出身社会底层却具有智慧、宽容、谦虚、爱国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理解林肯三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宽容、谦虚、爱国的人格魅力和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 2.出示词串,指名读,齐读

尴尬 卑微 羞辱 名门望族 傲慢 静默 嘲笑 开怀不已 赞叹 坚决 分裂 毫不犹豫

3.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新授

1.从刚才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也了解到林肯和参议员之间有着矛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一自然段)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林肯和参议员的矛盾集中在哪里?(林肯的出身)理解“卑微”、“名门望族”

就是这位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成了美国总统,面对这样的现实,参议员什么态度?(指名说,师板书:尴尬)甚至有的参议员还想要干什么?(指名说,师板书:羞辱)

3.由此可见,这些参议员态度都很傲慢,有傲慢就会有偏见,看来在林肯和参议员之间一场激烈的争论在所难免,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第2-5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语言仔细体会,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参议员?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先生?(生自读,画出相关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师生交流

(1)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参议员?(态度傲慢)何以见得?读第2自然段

同学们想想,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中,话的背后蕴含着什么?(指名说)指导朗读,评价,齐读(2)我们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林肯? A、宽容的林肯(板书:宽容)

指名找出体现林肯宽容的语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 B、谦虚的林肯(板书:谦虚)

指名找出体现林肯谦虚的语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示“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C、尊敬父亲的林肯(板书:尊敬父亲)

指名找出体现林肯尊敬父亲的语句,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示“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理解三个“永远” 4.齐读林肯在演讲时说的三段话

5.同学们,人最怕对比,当这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在羞辱林肯的同时,反而突显了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6.此时,你觉得参议员的形象有没有变化?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说,师板书:大笑、静默、赞叹)一开始那个傲慢的参议员此时此刻可能会说些什么?

7.要了解一个人的人物性格,我们还要把他放到具体的历史时刻中,课文的历史转折时刻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师补充有关南北战争的背景资料 8.为了反对国家分裂,林肯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了什么?

出示“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解“裂开的房子”

9.面对残暴的分裂分子,林肯不会一味地宽容,他的宽容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什么?(指名说,师板书:国家利益)

10.出示革命导师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林肯自己也这样告诫自己“我不一定会胜利,但定会真诚行事。我不一定成功,但会保持一贯的信念。”

指名读,说说读了这两句话的感受

11.本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三、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关于林肯的小故事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级开展一个演讲比赛《我眼中的林肯》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 羞辱 大笑 静默 赞叹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9

本文是一篇带有浓郁的演讲色彩的文章,记叙的是林肯首任美国总统到参议院演讲时发生的一段往事。本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是,面对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的嘲讽,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本文意在使读者感受到林肯对自己父亲深深的爱的心声、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自豪的心声。

学情分析

纵观全文,故事情节简单,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不必拘于情节内容,更应着眼于林肯朴实真诚、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特色上,引导学生在赏识中品读语言、构建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尴尬”“卑微”“名门望族”等词语的意思,并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林肯说的话,并体会其语言的特色性。

2、体会对比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气概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林肯说的话,并体会其语言的特色性。

2、体会对比的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林肯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话。

二、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1、林肯在参议院演讲时,有参议员想羞辱林肯。(板书:羞辱)

2、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指名回答)

3、你从参议员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呢?(明确体会:傲慢、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想致林肯于死地。)

4、在林肯受到那个参议员羞辱时,所以的参议员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大笑?

引导学生体会,并指名学生回答。

5、那么林肯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林肯的回答,做上记号。

(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6、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

7、在林肯的回击之后,参议员们此时此刻的态度如何?(板书:静默)

8、在一片静默中,林肯又说了什么话呢?

学生找出做上记号,并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9、最后他对所有参议员说了什么呢?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10、指名读林肯说的话,全班齐读。

11、这时参议员们为什么会给以林肯热烈的掌声呢?

小组交流、讨论

12、林肯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国家总统,他靠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三、对话中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

1、小组为单位表演对话。

2、感受当时的气氛,对话中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四、学习最后一段

1、为什么说林肯是最有作为的总统呢?

2、找出林肯说的话,做上记号。(指名学生读)

3、如何理解林肯说的话?从话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

五、课堂小结

1、你觉得林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说)

2、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和林肯有关的故事和资料。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 林肯

尴尬 宽容大度

羞辱 爱戴父亲

大笑 勤劳俭朴

静默 自信从容

赞叹 维护统一

教学反思:

不知道自己能思考出什么亮点,真想上好一节课,有点满把抓,不知从何抓起的感觉。这也是迟迟定不下教案的原因。最后总体框定以学生课前搜集南北战争的资料为主,在课上充分交流,以突出林肯作为一个总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课堂上以深入朗读,体会林肯演讲的感情为主,感受林肯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主。最后拓展阅读练习册上的《最幽默的总统》,了解林肯的另外一面。由此,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个丰富的立体的林肯。

第二课时的思路在指导老师的建议后比较明晰了,抓住课后练习3的一个问题“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总领全课。但是课上读得过多,片断练习只得放在了课后完成。尤其是在学生说出了参议员的态度一开始是“傲慢”,后来变成“敬佩”的时候,我并没有大加赞赏,因为心里有一个预先的答案,有一个预先的板书设计是由“嘲笑”到“赞叹”。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不够。特别是指导老师很重要的一点建议,关于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如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这一点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很不好,这样导致了课堂的破碎。

特别是课上的朗读,自己感觉层次感不强,提出的要求不明确,有随机性。这也直接导致课堂的零乱。

早在磨课的时候,我就想着上一篇新课文,看上了这篇介绍外国名人的文章。因为我喜欢外国选文的简洁、精练,喜欢外国人说话的深度和智慧,也不乏幽默。所以在选择实习课文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鞋匠的儿子》。自以为喜欢,但思考并不够深入。课后,我与其他老师交流了文章的一个重要线索,那就是以“我是鞋匠的儿子”为主在三段话都有出现,但每次出现的含义都有所不同。如果课上能抓住这个线索展开的话,比较有价值,因为文章就是以此为题的。

现在如果重新面对一篇文章,我必须做到抓住主线,抛开去。要讲的东西很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到处“蜻蜓点水”。但是重点一定要拈出来,细读。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0

1、学生提前将课文熟背;

2、学生透过上网、查阅书籍和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简单了解林肯的生平状况;

3、学生自学生字,备课堂老师检查。

授课过程

一、检查生字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21课《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关于这个故事其实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因为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就已经会背了,此刻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状况,请大家用写三默一的方式再复习一遍,然后我们默写。

指名默写,评价。

二、课文品读

师:谁能告诉大家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说:那么你就是××的儿子了。随即提问3到5名学生。(板书:××的儿子)

师:如果你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和别人有钱的或当官的父亲站在一齐,你心里会怎样想?当别人瞧不起自己的父亲时你又会怎样想?请实话实说。

生举手回答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刻怎样看看林肯先生是怎样做的。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对林肯的了解?

指名介绍。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总结:林肯是一位鞋匠的儿子。他在因为自己父亲的职业被别人嘲笑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为了更好地体会林肯的感情,我想请大家再认真读一遍课文,读时注意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林肯演讲前参议员们对林肯的态度怎样?演讲时参议员的态度怎样?演讲结束后参议员对林肯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林肯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攻击的?

3、文中哪些地方个性令你感动?你愿意给大家读出来吗?

(回答不好就反复读)

4、如果你有机会和林肯先生或参议员们讲一句话,请问你会分别对他们讲什么?

学生读书,回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名门望族和卑微的意思。

三、拓展延伸

重新以幻灯片方式出示问题:

1、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怎样看待你父母的工作?

2、当你收到别人的无礼攻击时,你将采取什么态度方法解决?为什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然后写成一篇小文章或一个小片段,不拘形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

英语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11

燕厦中学华颖

2011年10月24日,为了响应全省和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我在七(1)班讲了一节公开课。我讲的内容是仁爱英语七年级上Unit2Looking Different Topic2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ectionc回顾我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挺多的,有成功之处可供人借鉴的,也有值得探讨尚需改进的地方。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从9月初接到通知起,我就认真钻研教材,确定了教学内容。因为这个课时讲的是衣服和颜色的,和生活实际连接比较紧密,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加之去年说课说的也是这一课,所以内容是比较熟悉的。并花一个多星期仔细研读文本,深入了解教材编排的特点、意图及文本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内涵,大胆取舍与整合,由于时间关系,把这一课时2和3去掉,可以充分操练What color is …?What color are …?这两个句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还花一个双休日的时间制作了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画了一些衣服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说单词,制作了各种颜色的玫瑰花,复习颜色时让学生看花说颜色单词,很好地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

二、充分的个人素质展示。本人上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常常与学生同欢笑,共忧愁。我上课时肢体语言充分,带领学生在视觉、听觉、肢体等全方位动起来,本堂课上我与学生一起拍手唱歌,根据需要语调时升时降,避免学生疲劳,讲课有条不紊,抓住大多数学生,时常鼓励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快乐地学习英语。我还努力运用全英语的课堂教学用语组织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听英语、说英语的环境,但我的口语还是暴露出一些弊端,指令不够明确,表达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及时反应过来等,这是我所要努力改正的地方,今后还要熟练掌握课堂用语,精益求精。

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操练。本课时主要是词汇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颜色歌曲,图片、实物、折纸花、多媒体课件并加上形象化的动作和语言,复习颜色时不仅用课件里的颜色,还充分借用教室里已有的颜色,学生衣服的颜色,和折的玫瑰花的颜色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用颜色歌曲复习颜色并且活跃气氛,读单词用升降调的,拼写的方法手口脑并用,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我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衣服新单词时,还注上音标,配上图片,把单词放到句型中充分操

练,操练句型时,就用学生所穿的衣服提问,老师问学生答,组问组答,最后到pair work,让学生同伴之间相互问答,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组探究活动,就是六人一组,各自描述自己课前所设计的服装,评选出最佳设计,然后全组共同完成最佳设计的文字说明,派该设计者在班上作汇报,并在板报上展出该生的设计及该组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交流与探究中达到运用语言技能的目的四、成功的激励、奖励机制。以往我的英语课上,我的激励、奖励是口头形式的,学生都知道陈老师的表扬是这样递进的:Right(对了)—Good(好的)—Very good(很好)—Great(很棒)—Wonderful(棒极了)—Excellent(太棒了),平时学生都很在乎老师的口头表扬,我也乐得这样做,操作简便,效果较好。这堂课上我利用自己的一些手工优势,折了一些各种颜色的玫瑰花作为奖品给他们,既结合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精美的艺术品又给学生美的追求,效果较好,运用较成功。

五、遗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本人设计的教学过程看看很成功,但操作起来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遗憾与差错。因为我们Section A都没有学,早自习赶着把颜色和衣服的单词教给学生,可是词汇太多,学生还是没有掌握,所以在导入时时间花费过长,教学时间不容易把握,教学效果很难预料。果然,因为前面的教学扎实了,滞留的时间太多且绕了一些弯子,最终导致后面匆匆忙忙,学习反馈的练习没有做,还有个服装设计,小组讨论并上台展示的环节没有时间进行,其实大家服装都设计好了,真是遗憾至极,最后的小结更是没有做,所以说明课前准备还是不是特别充分,不仅是老师课前的准备,同时学生的课前准备也要做到位,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另外,在充分调动学生方面还有待加强,后面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没有跟着老师。

一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12

泾县二中

何俊峰

八年级上学期,我准备的公开课的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上)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我在备课时想到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的演示尺规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四个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出示问题,节省教学时间,以便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多挤出点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出示实际问题:“在宣泾省道L(宣城—泾县)的同侧,泾川镇有两个村庄A、B,为了便于这两个村庄的住户就近看病,镇政府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个卫生所,使得两个村庄的住户都没意见,问卫生所的所址应选在何处?”然后和学生一道简要分析这一实际问题,导入新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是新课探究环节,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二是引导学生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活动三是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完成第二环节。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表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临到上课时才发现教室里的投影仪画面不清楚,演示效果不理

想,这样一来辛苦设计的课件暂时也就没了用武之地了,当时感觉挺无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临时舍弃课件,用常规方法上了这节公开课。实际授课时好多准备课件投影演示的环节临时改为板书演示,比计划中多用了不少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导入环节,事先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设置悬疑,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设计意图。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能够让学生动起手,去探究去演示,虽然八(1)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但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我感觉这个环节的教学基本是成功的,达到了“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设计意图,只是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感觉时间上没有带紧,影响了后面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前要是事先和学生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可能要好些吧。今后我要引以为戒,尽量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率。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借助上一章所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来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尝试用几何语言说明直线CD为什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将作图步骤中得到的条件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了相应的图形,而且学生在底下开始形成小组合作交流,并有了初步的证明思路,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当时没

有再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而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使学生的探究流于表面,深度明显不够。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同组的数学老师也直接指出了这一环节的存在的问题,确实值得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三是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一活动环节前一部分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猜测,并形成命题,感觉挺好的,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寻找规律,并形成命题。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的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环节后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证明所猜测的命题是真命题,从而形成定理。考虑到后面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和课堂开放式小结需要时间,我临时改为让学生将这一命题的证明留到课后去完成,虽然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如果合理调节前面几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支配安排,还是能够挤出这一命题证明的时间,毕竟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一部分。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很快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

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设计意图。

最后课堂小结环节,与学生一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并由学生代表口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虽然学生数较少,但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好的,能大声和老师一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积极举手发言,使我更加感叹前面活动环节对他(她)们的引导过多,剥夺了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一堂英语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13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以来初见成效。本人有幸能在全校展示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Unit 7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第一课时Section A。下面结合本节课,粗浅地谈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教师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一、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置任务,做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持久性比较差。他们争强好胜,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喜欢“钻牛角尖”,关注所有人给予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让学生探讨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经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整合教材内容后,我设计了探究型前置作业。通过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句型的小谜语,让学生一边寻找答案,一边从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特点入手,以旧引新,抓住重点,总结本课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学生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探究前置作业成果的过程中,当学生陷入僵局时给出几个词进行引导,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当学生给出精彩看法时给予眼神、肢体、语言的欣赏与表扬,这时候教师既是推动者、帮助者,也是欣赏者。

二、明确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后,就进入课堂交流活动中。课堂交流是“生本”课的中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本课为了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在合作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与提示,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任务明确,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Jane,Helen,Sally和Tom昨天做过什么事情之后,设置一个调查任务,即调查“你的组员昨天做了什么”。学生分工合作,体验到相互帮助、相互依赖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其中,做好参与者与合作者。

三、鼓励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做好补充者、评价者

新课程标准的六条先进理念中有一条:要“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已经学会的目标语言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交流中,自编自演小组对话,进行全班展示,这是“生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全面参与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每组学生编的对话内容不一,但紧扣本课重点――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把好舵,学生同时成为表演者和评价者。他们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聚精会神,点评生动有趣,而且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教师及时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课堂已生成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最后的小结反馈中,本课采用了学生对完成前置作业的自我反思,对前置作业满意度进行自评、组长评、教师评,让评价方式更多元化、丰富化,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自信与参与热情。

四、课上及时记录,课下及时整理,做好反思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词,课下及时整理成文,做好反思者。如本课前我内心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我惊喜。我及时地在相应环节记下了“惊喜、相信、不限制”这样的词。课后整理时我这样写道:“因为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生本教育――以生为本,确实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也要相信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生本之路漫漫,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生本”,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上多下工夫,使生本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更加到位,教师的点拨更能起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上一篇:劳保用品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200下一篇:管理会计预测机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