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事迹心得

2024-04-29

劳模事迹心得(共7篇)

劳模事迹心得 篇1

为充分展示电网公司广大劳模的精神风采和先进事迹,全面营造崇尚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使劳模精神成为鼓舞和引领广大员工投身“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国家电网公司将4月定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集中宣传月”。送变电工程公司党委宣传部的要求,公司党委在最近组织了中心组学习,学习全国劳动模范的精神风采和先进事迹,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大部分人所从事的,都是平凡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政治或商业领袖,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作为现代工作者的每个人都可能,并且应该做到的。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所说,伟大的事业是靠很多普通人干出来的。

厦门电业局思明供电分局装表二班班长郑聪明,我们何尝不是一只电表,只要客户需求不停,我们就转个不停。在普通百姓遇到不解的用电问题时,他总是能够耐心地找出一串串数据化解疑惑;在向他询问厦门经济发展情况时,他很快就通过一个个用电数据将厦门的发展情况说得头头是道。

深山里的摇橹电工王佰山,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照样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2011年,辽宁宽甸县杨木杆村农电工王佰山,已经在农电工岗位工作了28个年头。他一个人,一只船,在无数严寒酷暑中,用双脚和双桨征服了巍巍群山和悠悠江水,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鸭绿江畔的光明使者”“深山里的摇橹电工”。

“向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湘标段项目经理B角张晓军,他是项目部中仅有的几个,在工地呆得时间最长的员工之一,他有一个贤惠但身体多病的妻子和一个乖巧女儿,他非常地爱她们,每时每刻都在挂念着她们,但他顾不过来。令他感动的是当妻子发病时,女儿主动承担起照顾妈妈和家务。因为长期不回家,每次面对电话另一方妻子的怨言,他都无言以对。岳父去世时他正在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的会议,原本打算会议结束后,回家送送岳父,可一算时间只能在家待上一天,再加上临近十一的票很难订,搞不好还会影响工作,通过解释妻子最后同意了他不回去的请求。这就是张晓军,为了工程早日结束这个大家的利益,甘愿舍自己的小家。工程在他的指挥下,一天一天地接近竣工。相信他和他的弟兄们铸就的这座丰碑,将永远成为龙送铁军的新辉煌;永远成为武夷山脉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座丰碑上会留下很多人的名字,其中“双肩担重任,拼搏写人生”的张晓军就是浓重的一笔。

„„„„,最近一段时间,劳模的精神风采和先进事迹总在我的耳边回荡。每当我的眼前闪现出他们亲切的面孔和熟悉的施工场景;每当张书记叙述起他们平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每当他们谈起工作的艰辛和收获后的喜悦;我都会不由自主得流下感动的泪水。

我之所以感动,源自于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和身为送电工人的自豪,因为在张晓军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敬业、勤奋、热情„„,张晓军的精神是我们企业几代人、几十年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国家的电网建设事业,我们很多职工就是这样常年工作在深山高原、荒漠戈壁的施工一线,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多少人顾不上家、尽不了孝,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还被社会上一些人讥笑为没有出息的穷工人。是他凭着自己三十多年的执著和努力改变了这种浅薄的认识,迎来了一个送电工人的新时代;我之所以感动,源自于和张晓军一样求知的经历。张晓军说过:“再难的知识,只要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分析,总能悟出个道道来。”一个高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敢和老外叫板的“电力专家”,靠得是这种勤奋和对知识的积累。和张晓军钻研业务的劲头比起来,我差得很远,但是我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自己的学习,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却是相通的,没有干不了的工作,只有不想干工作的人,不断的学习才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最佳捷径;我之所以感动,源自于对企业的认同。为什么我们公司能出现张晓军这样的全国劳模?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公司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因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做为一个专业施工企业,我们的人才战略没有顾此失彼,始终坚持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两条腿走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的舞台。虽然我们的周围还存在一些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但是,只要你认真钻研,踏实工作,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空间;我之所以感动,为张晓军、为送变电公司、也为我们自己的故事。我热爱这种感动,我渴望这种感动,我憧憬这种感动象奥林匹亚的圣火那样一直的传递下去,去激励每一个还在坚守信念的送电工人。

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执着,从他身上我们才真正读懂“谁是最可爱的人”。思想家卢梭说:“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他们罢了。”张晓军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平凡、普通的岗位创造出卓越的业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不断地激励着、鼓舞着身边的同事立足本职,勇往直前,忠诚地履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展示了电力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总要有所追求。当所有荣誉的光环都罩在张晓军身上时,这位“劳模”还能依然固守着他对事业对工作的那份执着,那份投入吗?有没有在光环下迷失自己?他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依然干最难的活、爬最高的山,架最难的线。他认准了、看清了脚下的路,31年密林独行。而今,他不再会孤独。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如张晓军般的送电工陪伴他一起走。作为一名电力员工,爱岗、敬业、责任、奉献、为民,不但是他的追求,也是我们所有送电员工的追求,共同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劳模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劳模的模范事迹对广大职工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是形象、生动的学习教材。二分公司党委抓住国家电网公司4月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集中宣传月”关于开展向身边劳模学习活动的有利时机,大张旗鼓地学习先进人物、宣传模范事迹、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学劳模、赶劳模、当劳模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职工争当先进模范、争创优良业绩,为电力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在学习劳模中,我注意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学。不同的工作情况不同,任务不同、特点也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工作,在不同地区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不尽相同,目标和任务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学习劳模活动中,我针对工作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突出产业特点,抓住当前工作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学习借鉴先进劳模的有益做法,学习技术能手、行业标兵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投身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发明,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电力建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我要象劳模那样,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学习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水平,才能成为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惹事。通过学习培养浓厚深重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从而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是结合工作重点学。各个工作在不同时期任务不同、工作也各有侧重。在学习劳模活动中,紧密结合科室近期工作重点,学习劳模人物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困难、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总结劳模在工作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和成功做法。通过学习劳模,进一步焕发了我的劳动热情,激发创造活力,集中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作为一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更是严格要求,从一言一行做起,通过勤奋扎实、富有成效地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树立了送变电的良好形象。

三是结合自身实际学。在向先进典型学习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用劳模的精神激励自己,用劳模的事迹鼓舞自己,振奋精神,进一步强化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真正在学习先进中有所启迪、有所收益。针对工作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自己的优长和不足,对照劳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查找差距和问题,确定学习榜样,制定学习计划和措施。本着“如何立足岗位学劳模、赶先进、讲奉献、见行动”学用结合。用劳模的事迹增添信心,用典型的经验提高素质,用典型的业绩振奋精神,把学习典型的过程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具体行动,从而把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是结合岗位职责学。从事的工作不尽相同,具体承担责任也不一样,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千差万别。要增强学习效果,就要在普遍学习劳模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岗位职责搞好学习。相同行业、相同岗位上的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特别是自己身边的典型,学习起来更加感到生动和亲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立足行业特色,把学习劳模同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结合起来,使我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飞翔,不仅需要梦想的高度,还需要有一双坚实的翅膀,以及拥有这双翅膀的精魂。人在思维之中繁衍前行,在内在道德与外在规范的冲突与和谐中发展,修身、慎独始终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盛开的奇葩。而在这深藏的背后,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永恒的力量。感谢劳模们身体力行地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本,它使我们终能抓住一根寻找了很久的民族之魂的音弦;感激劳模们,他们使我们透视到了生命世界的一种阳刚之力与浩然正气。时代是变化的,成功的真谛却永恒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素质;刻苦钻研、孜孜求索的进取意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坚定的事业心、勤奋的学习钻研状态、敢于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持续的热情和斗志、与人分享并合作的境界永远都是追求不凡作为的重要凭借。

让劳模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信念,让劳模精神促动我们追求卓越,成就梦想!让我们从平凡中成就卓越之道,从生活中探求生命真谛,从现实中谋求超越本质,从点滴中收获伟大成就,让我们像劳模们一样带着使命感投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一起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和更美好的社会。

投稿人:王

劳模事迹心得 篇2

“你看, 这泵房里有40多个蒸汽阀门, 以前都是开到最大, 现在, 我们把阀门开度调到能保持装置生产的最低水平, 半年就能为企业节省近200万元成本!”5月5日, 在吉林石化染料厂苯酚车间, 化工三班班长、公司劳模刘玉, 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他最新的节能创效小成果。“最轻不过麻袋毛, 蔚为精神力千钧。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可是几代吉化人留下的‘传家宝’!”刘玉说。

提到麻袋毛, 得从吉化第一代优秀工人于德泉说起。1952年, 吉化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 到处捡废旧零件, 为装这些破铜烂铁, 他甚至用捡来的木板头钉了个仓库, 支上一张床, 住到了里面。日复一日地捡, 年复一年地修, 几年下来, 他回收废铁80吨, 修复各种部件1600多件, 补好麻袋5000余条, 不能再缝补的便铡成麻刀用于和泥, 累计积攒麻袋毛2000余公斤……吉化的“麻袋毛精神”, 就在这个大名鼎鼎的“于老仓库”里形成了雏形。

进一步将“麻袋毛精神”发扬光大的, 是劳模李云山。1977年, 李云山被吉化染料厂分配到麻袋库工作。看到这里麻袋堆积如山, 李云山带领库里的“娘子军”业余时间忙开了, 不出3年, 就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 落地料24吨, 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 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 李云山光荣出席全国物质战线劳模会, 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 “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丁占茹, 是吉化“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1988年末, 丁占茹发现, 车间里装过原料的废旧塑料袋里沾存着残余染料。“粒米成箩, 滴水成河, 这点点滴滴的染料积攒起来, 就是一笔财富啊!”丁占茹决定带领身边工友回收塑料袋里的残存染料, 结果6年下来, 总计回收染料6416公斤, 价值73.8万元。

“麻袋毛精神, 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吉化人‘勤俭创业, 艰苦奋斗, 爱厂如家, 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告诉记者, 1990年5月,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精神”的连锁反应……》, 从此, “麻袋毛精神”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四海, 成为吉化人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

时光荏苒, 跨入21世纪后, 很多人认为“麻袋毛”精神早就过时了, 但在吉林石化, 一批新劳模又接过了“麻袋毛”精神的接力棒。

就说刘玉吧——2008年的一个夏夜, 值零点班的刘玉, 凌晨4点多到装置区巡检, 偶然发现几十个物料桶内剩有余料。“这桶里装的是进口己二胺, 一吨要5万多块钱呢, 如果把这些‘挂壁’料收集起来, 再用到生产上, 也是一种节约呀!”下班后, 刘玉戴着防毒面具, 把这些物料桶挨个翻倒干净, 忙活了近两个小时, 回收己二胺160公斤, 价值1万元。闻讯, 车间工友纷纷效仿, 如今该车间每年可回收价值5万余元的己二胺。

不只这, 刘玉还像于德泉一样, 四处收集废旧小零件, 喷嘴、螺丝、阀门、过滤器……这些收集来的“宝贝”现在都存放在“刘玉工作室”内5个2米多高的大铁柜里, 被大家称为“百宝箱”。“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 关键时候, 没它设备也转不起来。装置24小时生产, 停工一天就得损失240多万。每遇突发情况, 刘玉的‘宝贝’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和刘玉一样, 吉林石化2012年度劳动模范黄柏峰, 也是“麻袋毛精神”的新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工人技师, 为尽可能降本增效, 他主动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 他提出的“将装置单线运行时的过剩凝液回收至闭式回收装置”的建议, 实施后有效降低了装置综合能耗, 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在工厂2013年降本增效劳动竞赛中, 他率领班组成员累计创效775.6万元。

“2013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 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 ‘麻袋毛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也具有恒久的传承价值。作为一名工人, 在岗位上, 就绝不能浪费企业的一滴水、一度电、一滴原料!”黄柏峰说。

在一批批劳模的辐射带动作用下, 在吉林石化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四种精神”再提炼、再学习活动的推动下, 员工们“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小举措、小创意, 随处可见, 厂区内遍布“万宝库”、“百宝箱”, 一张纸, 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吉林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保洁员饶红, 利用休息时间自制了几十把铁耙子, 每把成本才几元钱, 比市场上71块钱一把的耙子还结实耐用。一年多时间, 仅该物业公司员工自制和改造的绿化保洁工具就有5万余件, 节约价值30多万元。

“麻袋毛精神”激发的不仅仅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意志, 更催发了吉化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管理思维。如今, “麻袋毛精神”已经被精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项工艺操作。

克难求进勇创新, “矛盾乐”精神永放光

今年五一前夕, 吉林石化特等劳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永翔,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提起他, 吉林石化员工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可是我们公司当代‘矛盾乐’精神的杰出代表!”

“矛盾乐精神”, 由全国劳模、原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这个名字, 上点儿岁数的国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 震动全国!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苏联撕毁合同, 撤走专家,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李国才率领班组迎难而上, 自力更生大搞发明创造,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成功完成189项技术革新, 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乐观进取、勇于探索、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榜样。《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 李国才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全国劳模侯德武, 也是吉化“矛盾乐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刻苦钻研生产技术, 带领班组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设备, 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 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 在20世纪70年代被授予“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 曾14次见到毛主席。

斗转星移, “矛盾乐”精神被一批批劳模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又孕育出一代代新劳模。20世纪90年代, 吉化化肥厂从日本引进了7台溶液泵, 可还没用一年, 就基本全趴窝了, 停车一次, 便造成十几万元损失。“有矛就有盾。是人造的, 就不信修不了!”厂里“革新大腕”张贞泉, 在设备旁蹲了大半年, 终于妙手回春, 医好了这批洋设备。十几年来, 张贞泉以破解生产难题为乐, 先后完成革新项目30多项, 成为吉化涌现出的又一位全国劳模。

“以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为核心的‘矛盾乐精神’, 是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石油精神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进入21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矛盾乐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后, 在吉化更加枝繁叶茂。”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不错,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吉林石化公司到处闪烁着各级劳模革新创造、敢于突破的智慧异彩: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 潜心研究丁苯橡胶生产装置, 实施小改小革200多项, 创效近千万元;“状元360”超级钳工大赛冠军高彦峰, 凭借一身过硬技能, 屡屡向“问题设备”叫板, 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22项, 为企业创效940万元, 在2010年当选全国劳模, 2013年, 他还作为优秀劳模代表, 在全国庆“五一”大会上向我国亿万职工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议……

劳模是吉化精神的孵化器, 反过来, 吉化精神又成为劳模的催生剂。“你不压倒困难, 困难就压倒你”, 说这话的, 是吉林石化电石厂分析车间80后女将张澜澜。两年前, 电石厂为抢占新型醇醚产品市场, 需进口一台分析仪, 国外专家要求至少提供该产品50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 供分析仪器建立基础数据模型。但当时电石厂根本无法生产出50种浓度的产品, 怎么办?张澜澜废寝忘食琢磨, 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厂里现有两个型号的产品按不同比例混合, 配制出不同浓度样品!经过反复试验, 她迅速拿出了50组标准样品, 外国专家简直不敢相信, 大赞她是“了不起的分析专家”。

“其实, 张澜澜在学校学的根本不是化工分析, 可她硬是靠刻苦自学, 考取了公司分析‘状元’, 从‘门外汉’变成了‘领军人’, 一次又一次成功应对挑战, 不仅被公司评为劳模, 2012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友们告诉记者, 去年, 张澜澜又带领班组历经4个多月摸爬滚打,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分析标准, 为优化氯磺化聚乙烯产品的工艺提供了可靠数据, 仅此一项便节约创效近600万元。这套分析方法还被写进了最新的国家标准, 一举填补了行业空白。

继张澜澜之后, 吉林石化“矛盾乐”精神的新传人、建修公司钳工李永翔, 今年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校毕业的李永翔, 二十年如一日, 学技术精益求精、解难题如醉如痴。2009年, 炼油厂一台美国进口设备出现故障, 厂商派人来修了好几天, 也不好使。李永翔主动请缨, 带领班组人员挑灯夜战, 一天三餐吃在工厂, 经过半个多月奋战, 到底把这个“洋玩意儿”给制服了。

熟悉李永翔的人都知道, 他有很多泛黄的, 带着油渍的小本子, 上面记满了他准备攻克的技术难题。2010年7月17日, 他记下这样一句话:“设备不转, 再昂贵也是废铁。”原来, 那段时间, 公司一套进口压缩机组发生故障, 李永翔跟着了魔似的, 一有时间就蹲在这台机器旁, 拆检、测量、计算, 愣是找出了28个故障点。接着, 他又带领班组用1个月时间, 对机组进行了“开膛手术”……参加工作以来, 李永翔组织技术攻关70余项, 提合理化建议100余条, 完成进口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改造20余项, 为企业创效1000余万元。

“今年是吉化开工60周年,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对吉化的老前辈们说, 我们会带着对企业的无限热爱, 全身心投入到吉林石化新一轮建设大潮中, 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和激情, 续写新时代的‘矛盾乐’精神, 让它永放光芒!”李永翔说。

为国为民敢担当, “背山”精神耀神州

4月28日, 曾蝉联吉林石化公司4届劳模称号的张殿波, 一大早就开始围着乙烯厂的脱碳九塔和五塔苦思冥想。“这两个塔每天产生很多热量, 白白排进大气浪费掉, 怎样才能回收利用?我琢磨了一年, 已提交了相关改造方案, 现在我还要再考虑一下实施细节……”作为吉林石化“背山精神”的传承人, 张殿波语气坚定:“节能减排, 国之所需、时代所唤, 脱碳两塔的环保改造就是再难, 我也得想办法攻下来!”

“背山精神”, 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秉持这一精神, 一代代吉化人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牢记责任, 埋头苦干, 谱写出一曲曲令人肃然起敬的产业工人之歌。

“背山精神”最早源起于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王亚洲。1948年, 吉林石化的前身——吉林化工厂, 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 面对没有搬运工具、没有吊装设备等种种难题, 电石车间工人王亚洲, 向党组织立下铿锵誓言:“天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掉!就是头拱地、累弯腰, 也要把厂建起来, 为党争气、为国争光!”没有运料的平车, 王亚洲就带领工友自己造;没有变压器油, 他们先用豆油来代替……靠着这种精神, 他们成功建设出新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 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电石、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 为国家解了“化工产品极缺”的燃眉之急。

吉化化肥厂厂长、全国劳模王芝牛, 将“背山精神”进一步“定型”。1966年, 化工部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 闻讯, 许多人直摇头:“设备能力不足, 不可能完成!”王芝牛斩钉截铁:“我们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 可我们不背, 国家就更难。咱绝不能让国家作难, 就是头拱地, 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为此, 王芝牛身先士卒, 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 1966年11月6日, 化肥厂攻破日产千吨合成氨的大关, 当年提前7天完成了增产任务。

进入九十年代, 国企改革轰轰烈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李贺, 为“背山精神”注入了新内涵——他背的是一座为民解难、扶贫帮困、维护稳定的大山。为帮助下岗困难职工安居乐业, 李贺带领机关党员干部从拆迁的旧房上扒下15万块旧砖瓦, 并“化缘”来万余吨水泥, 让27户无房职工住上了新平房。接着, 他又筹措资金120万元、征用土地2157平方米建房, 使63户困难职工住上了“扶贫楼”。他还先后扶持下岗职工建立再就业基地8个, 帮助7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21世纪以来, 吉林石化进入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又一批劳模传承“背山”精神, 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03年, 该公司建设第二套10.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翟高岭, 带领同伴夜以继日战斗在现场, 45天没脱衣服睡过囫囵觉, 鞋跟都磨没了, 脚上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 仅用8个月时间就圆满完工, 创造出丙烯腈建设史上的奇迹;7年后, 第三套丙烯腈装置试车, 翟高岭再次率工友勇除“拦路虎”, 使这套曾被公认为不可能顺利开车的装置, 一次开车成功, 令吉林石化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

2009年, 吉林石化炼油厂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按国家要求, 2010年起, 所有汽油出厂将执行国Ⅲ标准, 但当时该厂根本不具备这个生产条件。身为分析车间的技术大拿, 公司劳模于建红, 废寝忘食地采样、试验, 找出了最佳调合方案, 使工厂提前产出了国Ⅲ汽油。2010年, 该厂千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六套主装置及配套项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 然而, 新装置开车期间产生的7000吨不合格污油, 成了一个棘手难题, 如处理不当, 将导致全厂停工。于建红主动请缨, 一天之内就找出了最佳回炼办法, 终使全部污油在调合合格后出厂。于建红被评为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

“千难万难, 决不让工厂作难!”化肥厂丁辛醇装置, 是吉林石化的主要生产装置, 有一次, 其300A单元要更换催化剂, 可足有70多立方米的老催化剂因粘连板结, 坚如磐石。见状, 劳模丛强带领工友, 用钢钎砸、用铁镐刨, 在漫天粉尘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 直到胳膊肿胀, 发如白雪, 双眼充血, 才及时搬掉了这块“绊脚石”。丁辛醇装置600A单元缩合反应器的设计收率是94.5%, 可实际收率只有93.8%。“差7‰也不行, 头拱地也要消灭它!”丛强带领班组成员一点点调试, 半年内积累工艺数据3600多个, 终于摸索出了最佳控制点, 使收率提高到96.8%, 竟超过了设计值, 每年因此多创效益20余万元。几年来, 丛强带领班组积极攻关, 累计为企业增创效益1000余万元, 其所在班组, 不仅被中油命名为“丛强班”, 并获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

“在国家需要时, 在企业需要时, 总有劳模挺身而出, 用实际行动诠释那种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 受此熏陶, 我有幸成长为班组里又一位劳模”, 1979年出生的赵成浩, 如今已接过丛强的接力棒, 成为“丛强班”班长。技校毕业的赵成浩, 曾被选送到齐鲁石化实习, 实习5个月, 他连附近的泰山景区都没去过, 却写下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 后来, 他还在职考取了北大本科。立足于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精进, 赵成浩参与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 并为保障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屡立战功。一次, 蒸馏单元蒸汽调节阀突然关闭, 系统压力剧烈波动, 赵成浩临危不惧, 指挥若定, 从容避免了装置停车。还有一次, 装置联锁突然报警, 丙烯流量急剧下降, 他在第一时间找到症结, 果断处置, 再显英雄本色。迄今为止, 他累计避免各类生产事故18起, 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同样因深受“背山精神”影响, 乙烯厂的张殿波, 一步步成长为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优秀共产党员。“问题来了, 大家都看我, 我只能看墙”, 张殿波不乏幽默地告诉记者, 仅2012年以来, 他就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83项。“他还积极攻关, 使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降低成本6000万元”, 厂技术员公茂松对记者说:“厂里曾调查谁是最敬业的人, 大家异口同声:张殿波!他每天早来晚走, 节假日也不叫自来, 无论工作态度, 亦或工作能力, 都让我们打心眼里佩服, 他这种精神, 现在把我们也都给‘传染’了……”

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但作为吉化最珍贵的历史财富之一, 在一代代劳模的自觉传承下, “背山精神”非但没有变, 还被不断发扬光大, 鼓舞、感染着更多员工奋勇向前。有了这种精神支撑, 有了这样一群敢于“背山”的员工, 吉林石化“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的梦想, 定会实现。

敢为人先勇攻坚, “登天”精神克万难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苯酚丙酮装置副产物α-甲基苯乙烯的产品质量改造方案, 实际应用后, 可使产品达到美国ASTM质量标准, 每年为企业增加500~1000万元利润。”4月29日, 在吉林石化研究院, 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程延华, 向记者介绍了他新近完成的科研项目。就在日前, 程延华以10663张的总得票数, 荣获吉林石化公司“登天精神”红旗手荣誉称号。

“登天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林石化的浓缩和实践, 是60年来吉化几代科研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1950年, 我国急需一种特殊硅橡胶材料用于飞机维修维护。吉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 带领实验组自己动手造设备, 争分夺秒搞科研, 克服重重困难, 不到半年时间, 就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 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 也开启了吉化人的登天梦想。

为实现这个梦想, 吉化女工程师桂纯, 一生没有结婚成家, 把所有时间与精力, 都用在了科研上。20世纪60年代, 我国航天事业急需“201”产品, 桂纯整天吃住在车间, 不舍昼夜地和同事们完成了几十项技术改造, 仅用半个月, 就生产出神奇的“201”。70年代, 这位化工系统劳模标兵, 又和大家闯过了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道道难关, 按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另一尖端产品“741”, 再度填补了我国化工领域的空白, 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

“国家需要这种产品, 我们就必须做出来!”1963年, 国家急需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910”、“901”, 和桂纯一样, 凭借“登天精神”, 从没接触过这两种产品的吉化工程师白凤春、张志成等人, 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和试验。当时工艺条件简陋, 而这两种产品又腐蚀性强, 烧皮肤、伤呼吸道, 白凤春等人不畏险阻, 跨越道道难关, 从小试, 到中试, 再到实现工业化生产, 终于不辱使命, 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把镜头切换到21世纪, 蔡小平博士和他的团队, 用“宁可黑发变白发, 也要让白丝变黑丝”的无悔奉献, 将“登天精神”再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为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所需的碳纤维产品, 蔡小平吃住在试验室, 每天只在沙发上眯几个小时, 早、晚餐都是饼干和方便面。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装备的困境, 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制作设备, 经过数以万计的数据演算和开发试验, 终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石化与航空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 怀抱登天精神, 一代代吉化科研人员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 传承登天精神, 一批批吉化科研精英也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丁苯橡胶是吉林石化的主导产品, 原有转化率只有62%。如能提高到70%, 将使产量增加13%。吉林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书来, 自我加压, 自觉攻关, 不出两年, 就把这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现实, 为企业年增创效近亿元。随着时代发展, 化工产品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 陆书来又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型丁苯橡胶的开发, 经过近两年时间、几百次的失败, 他终于带领团队填补了公司自有技术环保型丁苯橡胶1500E的空白, 为公司赢得了巨大市场, 也为下游轮胎企业出口创汇提供了保证。2009年, 陆书来还成功开发出“双峰分布ABS合成技术”, 为公司20万吨/年ABS通用料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床头有个本儿, 拴着笔, 夜里, 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我不开灯就马上写下来, 字很草, 像天书, 只有我自己认识。第二天一早, 我再将‘天书’翻译过来。”陆书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为实现产、销、研一体化, 他还成了公司第一个全国各地走市场的博士。

“瞧, 这就是我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出的新产品”, 陆书来拿出一袋又黑又亮的东西, 兴奋地对记者说:“通过对通用ABS材料进行改性染色, 客户就能直接用它加工电器塑壳, 从而使我们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出一个战胜对手的筹码。”

据了解, 参加工作23年来, 陆书来已主持完成重点项目11项, 实现工业化6项, 申请专利19项, 授权13项, 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 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当选公司劳模, 并斩获吉林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程延华, 是“登天精神”的又一传承人。2012年, 吉林石化将建设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的龙头项目——开发碳五分离技术的重担, 交给了程延华。“责任如天!”程延华经过疯狂学习, 大胆提出了一条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技术路线。为尽快开展试验, 装置建设他全程参与, 试漏期间, 他24小时没合眼, 最后竟坐着睡着了。

“实验开起来后, 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让人头疼的是——塔釜液位计不好用!”程延华告诉记者, 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他胰腺炎的老毛病恰好此时又犯了, 他只好背着同事偷偷到医院打针, 偶然间看到输液管中的液滴仿佛连成一串, 他一下来了灵感, “对呀!将液位计串起来!”他立即拔下针头, 跑回单位验证, 这一招果然奏效。

试验过程, 也步步是坎。比如, 炔烃分离试验一般最多耗时3个小时, 而程延华试验到第3天, 分析结果仍不合格。别人都觉得彻底没戏了, 几近崩溃的程延华, 把反复计算过多遍的数据, 又验证了一遍, 选择了“坚持”, 终于在第3天使试验奇迹般合格了!之后, 程延华又率同事经过4500多个小时的各种实验, 终于使自主碳五分离技术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劳模事迹精神优秀心得感悟 篇3

也许这个想法是来源于我的外婆。

记得那年暑假,我跟妈妈一同回乡下。在车上,我看见了热空气好像灼烧了一样,车外的空气都变得有重影,太阳透过窗,照到座位上,温度高的可以煎个鸡蛋。

看着窗外,如此炎热的夏天,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劳动,有的在工地,有的在放牛,还有在摘菜。看到这情景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问妈妈,这么热的天,他们不在家吹空调看电视,跑这来干什么?妈妈笑了笑,回答我说,因为劳动成就幸福。

我更加疑惑,因为那是我所知道的幸福,是大夏天吹着空调看电视,吃的冰棒玩游戏;大冬天窝在被褥里听妈妈讲故事。他们每个季节都如此辛勤的劳动,这样又怎么幸福得起来了?

想着想着就这么到了外婆家。一进门看见外婆在准备晚上的大餐,我就觉得这才是一种幸福。在外婆家,住了好多天,天天都无忧无虑,过得很幸福。

可突然有一天,妈妈提出要去菜地拔花生。听起来很新奇,于是我加入了这个“拔花生大队”。下午五点,太阳不是那么大时,我跟着妈妈外婆去了菜地,放眼望去,菜垄被码得整整齐齐,但由于不同的颜色,又显得不呆板,富有生机。妈妈说,这是外婆的劳动成果。我看看田地,看看外婆。外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拔花生。刚开始我很兴奋,觉得十分有趣,可十几分钟后感到腰酸,开始烦躁,我大声问:“可以走了吗?”妈妈妈妈回我,“这才哪到哪,继续拔”。我又弯下腰,在抱怨中重新开始。又一段时间后,我的指甲缝里全是泥土,又很不耐烦,就跑去洗手,看见整整两大桶都装满了花生,我兴奋不已。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原来,劳动也可以很快乐。

我们提着花生回家了,晚上外婆用花生做了好多美食,花生糖、椒盐花生、花生粥,香甜诱人。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比以前的花生制品更味美了,因为里面有我劳动的味道,还有幸福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劳动成就幸福。

学习劳模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4

他围绕__能源“追求卓越,科学发展”的企业精神,兢兢业业,克服万千困难阻碍,带领商务团队与壳牌和世界500强马石油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强强联合,持续做强__能源天然气板块业务,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积极为__能源开拓全球海外业务,提高__LNG分销转运项目效率。

他带领__能源成功拓展上游气源保供和下游市场接容,充分发挥火车头效应,边施工建设边开展经营活动,使企业成为__省乃至长三角区域液化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要生力军和国家油气政策改革的排头兵,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20__年,他带领的建设团队已基本完成__港吕四港区__能源LNG分销转运站的一期工程建设,历时24个月,以自身多年在海内外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为项目支招,抢抓时间节点,将项目进度推进提前半年以上,在国内同类项目中创造了工程实施周期最短、建设成本最优的先例。

为了抓好队伍建设,他带领公司员工,积极响应集团公司号召,进一步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整顿、加强团队管理、团队作风建设的要求,__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每周六集中学习“孙主席、尚总裁的讲话”、“低成本发展年活动培训”、“两学一做、提高党员素质教育”等等。

为了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水平,他带领公司成立了低成本发展年活动领导小组,划分职责。在公司内宣贯并实践低成本发展理念,打造企业低成本发展模式。活动全面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实现成本“零浪费”、安全“零事故”、效率“零延误”,实现经营管理、施工管理精益化的管理目标。

弘扬劳模精神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5

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商机

__同志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贫如洗的日子使他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干一番事业。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他获得了商机,他走出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来到城里闯荡世界。当他看到城里排水管道堵塞粪便满街流淌,气味臭不可闻的情景时,脑海里闪出一念想法,他就到社会上调查研究一打听,疏通管道,清理化粪池、阴井的活还真是不少,城里人爱干净,无人愿意干这种活,他灵机一动,以农民兄弟为实体成立个疏通清洁队的构想在他的心里萌发了。接着就铺开了摊子,克服当时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及人生地不熟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疏通工作中。他组织员工自制铁架子和绞磨机,凭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征战,他的足迹几乎走遍__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他几乎和市区所有单位交上朋友。他经常地说“我这个掏大粪的,虽说干的是臭的工作,但美得是大家伙,我觉得值了”.

二、在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上有新的突破

__同志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是起早贪黑。白天亲自到现场组织疏通,晚上喜欢看书学注重读书看报,钻研业务知识,他给自己还立了个规矩:不打牌、不上网聊天,每天晚上坚持看书学习1—2小时,向书本要知识,用一点一滴积累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业务实践中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员工体力消耗,他经过长期的清污现场体验和摸索,运用积累的多年工作经验,经过多次攻关试制及反复实践,研制出《排污管道除淤刷》并编制了《城市排水管道清淤技术》。这项技术操作简便、清淤彻底、成本低廉、减轻了劳动强度,效果极佳。解决了城市排水管淤积堵塞的难题。__年被国家专利局评定为“实用新型排水管道除淤装置“。并颁发了证书。在技术改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服务社会,为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__市区各个角落及周边县区。服务于党政机关、厂矿企业、学校、医院、部队及千家万户和污水、粪便、垃圾打交道,他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为社会和民众排忧解难,提供便利。有一次,__华山车辆厂管道堵塞,化粪池污水淤出,由于管道杂物太多,经过员工多次疏通都解决不了问题,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亲自下污井疏通,虽然衣服弄脏了,但是管道疏通了。1994年,__发电厂正在运行锅炉,突然蒸发量骤降,据查,是因为管道堵塞,__发电厂可是主供宝成铁路电气化铁路专供电厂,如果停机停产,宝成全线就得瘫痪,后果不堪设想。接到紧急任务后,__同志正在外单位疏通管道,他二话没说立即把队伍拉到电厂,仅仅只干了一周,所有管道全部疏通了,他创造了运行中抢修疏通的新战果。1995年__红光铁厂冷却水管堵塞。厂区被侵泡在一片汪河之中,危及高炉、危及生存。求援电话又响了,__同志带领自己的员工仅仅干了一上午,红光厂的冷却管道疏通了。厂领导为他神速排除险情表示高度赞扬。__年,__仪表厂大年三十厂区锅炉房管道堵塞,污水淤漫到机房把电机烧了,如果不及时疏通,全厂家属居民供暖及节假日加班生产受到影响。总经理心急如火,急速派人找到__同志,他迅速通知在家准备过年的员工火速赶到厂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管道疏通了,职工家属能暖暖和和的过年了。厂领导非常感谢,对他进行了嘉奖和表扬。他每天带领自己的团队清掏化粪池100立方米,杜绝了污渣对渭河水的污染,净化了环境。每年清掏化粪池近4万立方米相当于40万立方的一个污水处理厂,也净化了渭河的水质。阴井八千余座,疏通各类管道三万米,疏通居民家庭卫生间、厨房管道近1700户。目前公司已拥有相对固定客户300多家,共计从化粪池、阴井掏出炮弹30枚、子弹10枚、手榴弹两枚,为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排除了隐患。完成年产值300多万元,上缴国家利税10万多元,群众称他的这支队伍是一支能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王牌特种兵。

四、为__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增砖添瓦

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疏通公司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中应当首当其冲。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询问街面管道情况,并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疏通。在创全国卫生城市季节时,那正是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也就是在这种时候,汉中路、经一路火锅城街面下水管道堵了,污水横流,粪便满街,臭气熏天,蒸腾的气流,把污浊把腥臭蒸发到每一个鼻孔,每一扇窗户,平日里清洁繁华秀丽的街道,顿时变成一条不堪目睹的臭街,__同志接到渭滨区创卫办的电话,当即来到现场,换上工作服,带领专业疏通人员当天就疏通了下水道。也就是在__年__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清姜东二路下水管道堵塞了,污水粪便路面乱流,行人只能捂住鼻子行走,由于几个单位互相推诿,几天没人管,接到清姜街道办的通知后,他马上带领疏通队员,急行到现场,只用了三个多小时,管道疏通了。每年7--8月份是防洪抢险期间,他都出动5 辆疏通车,车上贴上抗洪抢险牌子,出现在街面上,在__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活动中,他亲自带5辆车停留在炎帝园广场和其他学雷锋单位免费为大家上门服务,__同志经常说,我能有今天的疏通公司,依赖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更依赖于政府各部门支持,所以我要为__市城市建设、美化净化、保护环境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五重点安排下岗失业及“4050”人员就业,为政府和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__同志在工作中把安排下岗失业及“4050”人员作为重中之重,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年轻职工下岗失业,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他在招聘员工时,特别关照解决下岗失业和“4050”人员,使他们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先后安排下岗失业及“4050”人员62名。

六、不断提高工作态度好和服务质量

学习五一劳模事迹心得体会 篇6

20的五一劳动节已经成立72周年,在这光荣劳动者伟大的时刻里,我们自然要去学习那些劳动模优良品质,去学习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所谓的劳动模范精神说到底是真抓实干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宣传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良好风尚,同时也不是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才提起关于劳动模范的精神,它必须是体现在每时每刻里,落实在每一项工作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本职上工作做得更加完美,体现出尽心尽力的原则。其实所谓的劳模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耀眼的光芒,对待平常的事情,哪怕是生活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做到更加完美。学习劳动模范的精神,首先我们就要先做到尊师重道,尊敬劳模,在学习过程当中更要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去学习,用真诚的心去体验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平常里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去追求创新的好方法,进而突破自己的极限

学习劳模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了事业是实干出来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的行动。以劳模为目标,通过一点一点实践去积累,不断的去突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赶上劳模的步伐,要时刻持之以恒向劳动模范们学习,做到常态化,不断的去超越自身的极限,不断的给自己鼓励,加油,或许下一个劳动模范就是你了。

劳模精神是新时代的旗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在平常生活当中我们就要像身边的劳模一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各自的工作岗位之中,务实奉献,为这个美好的社会努力奋斗着,加油!

学习全国劳模薛小永事迹心得体会 篇7

的岁月,坚守在转炉这个最苦、最累、最脏、最热的岗位上,为了什么?又凭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走过悠长的艰苦岁月?

为什么这么苦的工作在他却甘之若饴?为什么小小转炉间能演绎激昂人生?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薛小永,稍加思索,自然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在心中起伏。

薛小永心里必然沉淀着一份大爱。

一定是因为爱钻研技术,所以,他能够常常忍着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靠近炉体一观察就是30分钟,只为拿下那些技术难题。这种状态,在别人看来觉得无法理解,或者不可思议,但是于他来说:只有不断的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心底才会觉得畅快舒坦。高温下的烘烤与这种成就感相比,在他的世界里,也就必然算不得什么。因为爱,苦也变成了甜。

一定是因为深爱这个企业。龙钢于他是自己的家园,钢城于他是精神上的“父母”,当自己的家庭“贫寒”,当自己的“父母”被人瞧不上时,羞愧的情感反而击打出“男儿当自强”的激越之心。为了自己的家园能够不输于别人,为了能够在同行们面前树立自尊自信,他毅然决然的承担起荣耀门楣的责任,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就都不算什么。这一切,必然是源于对企业的那份深沉的爱。

一定是因为深爱家人。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一个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勇敢担当。为了家人都能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他才能够无数次的.多个昼夜坚守现场,废寝忘食的去工作。不思量,那是一种自私,细回味,其实更是一种深爱。对家人的爱不正是支撑无数龙钢人一代代前进的动力吗?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装配着钢铁的意志。

和钢铁比起来,人太脆弱,然而,柔能克刚在薛小永这里却得到了别样的诠释。

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21年的职业生涯里,他一次次的超越,一次次的冲击,一次次再度超越炼钢工艺技术指标;因为钢铁意志,才能够在年近40岁的时候,他仍然以“5+2”、“白+黑”的精神坚守一线,玩命工作;因为钢铁意志,他才能够忍受脸部的皮肤被辐射热烤得脱落了一层又一层,创下全国最高炉龄记录。

薛小永的心里必然承载着一份使命。

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创新性提出转炉生产工段的“3321”管理思路并推广应用,系统性解决了制约生产工艺的瓶颈性问题。

促使他3天8小时砌成一座120T转炉,刷新了同类型转炉全国砌筑时间最短7天的历史记录,创造了‘龙钢速度’。

促使他带领工段将转炉钢铁料消耗指标做到全国第一,石灰单耗、氧气消耗、耐材综合成本名列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促使他影响着周围的同志,培养成长出陕煤化集团劳模陈江、陕钢集团劳模陈雷磊、龙钢公司劳模焦建设等多名集团及公司先进个人。

英雄并非基因遗传,英雄是钢铁般的坚持。

英雄并非生于英雄地,英雄就成长在平凡的土壤里。

上一篇:含有哲理的句子摘抄阅读欣赏下一篇:公路超限运输的危害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