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会计论文

2024-04-27

实证会计论文(精选8篇)

实证会计论文 篇1

去年国内出现了不少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文章,也有人运用国外的数学模型验证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这对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分析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抛砖引玉。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实证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奠立于1986年,以瓦兹和齐默尔曼的合著《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实证会计研究的宗旨是解释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实务并对未来的会计和审计实务作出预测,其研究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围绕这个重心,实证会计理论涵盖如下领域:(1)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该领域主要研究EMH和CAPM的确立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该领域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3)竞争性假说的辨识。该领域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竞争的机械性假说。(4)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与破产及风险间的关系,它是在前述(1)(2)(3)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5)收益预测。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的时间序列特性的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必然应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6)信息披露管制理论。该领域研究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理由所在。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存在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明显理由。管制是基于相对成本与效益的经验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依然是该部分必要的研究前提。(7)订约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在企业及其经理人员的订约中的作用。研究中也必须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8)报酬方案、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程序对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的影响。在给定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结合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9)会计与政治程序。该领域研究政治活动对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程序的影响。(10)会计选择的实证性检验。该领域研究对各种有关会计选择行为的验证。(11)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该领域研究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依然是资本资产计价模型。(12)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作用。该领域研究契约理论对会计和审计实务的解释。

分析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是:首先验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种与会计程序选择有关的因素,寻求影响会计程序选择的相关变量,然后分析促成这些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的目的。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则会计收益与代表公司价值的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就无法考证,从而也就无法考证影响会计收益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发生的真正原因。换言之,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实证会计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没有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无法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因此,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奠立了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看,普遍地强调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介绍和对它的三种效应的验证,而忽视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其实,自实证会计理论形成之时,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相辅相成地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在研究中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和验证,实质上是走入了

实证会计论文 篇2

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当前,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本文对我国学者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 分为3个阶段, 即1990-1995年的介绍性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并走向成熟的阶段。

1.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则较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我国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 应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 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 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 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介绍和讨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苏锡嘉等 (1991) 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 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 并系统地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种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论述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等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对于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 (1993) 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雷科罗 (1993) 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这篇论文在提倡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 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分析5年间所发表论文实际情况的数据, 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 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 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实证研究方法有其缺点, 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文章理性地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

1996-1999年, 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 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 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 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 (1996) 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 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 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 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 (1997) 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 总结出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 (1997) 指出, 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声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 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 以及将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 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 不再是介绍和解释, 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 (1997) , 陈汉文、林志毅 (1997) , 刘泽兵 (1999) 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 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左右, 这是规范研究备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 将两者互为补充, 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 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

1.3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

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中国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 (2000) 以严谨的态度, 从会计的角度, 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多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 (2000) 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 (2000) 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 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实践中探求真理, 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 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 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陈珉、孙铮 (2003) 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5个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他们从多角度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 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 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李连军 (2006) 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 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 从模仿走向创新, 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 (2007)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 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陈孟贤 (2007)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 另外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 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要有超前性, 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 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 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他人文诠释研究方法, 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 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等 (2008) 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3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和研究条件前提, 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于玉林 (2009) 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龚翔 (2009) 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4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 是对我国10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成熟的, 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 更多的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2 我国实证会计教学状况

2.1 实践教育的缺失使实证会计教学无的放矢

实证会计研究以生产实践为研究对象, 要求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育这一环。原有的教育模式对应于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 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 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环节, 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 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人员不再是企业法人的附庸, 而是决策者有力的参谋和助手, 是与企业法人一起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管理者之一。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我国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 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最长时间, 3个月的为40%, 半年以内的为34%。因此, 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并不能等到学生毕业以后, 而应当是在学生的在校期间就加深其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 这种抢先一步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所面临的环境, 明显缩短人才的适应期和成熟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 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客观上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2 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 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SPSS、SAS、Excel、Stata、Eview等, 各种软件各有优劣。在我国目前状况下, 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 除个别高校具备较完备的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外, 其他高校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 同时, 很多研究需要的数据还需手工收集, 费时费力, 重复劳动, 使得实证研究的范围受到局限, 研究领域较窄。

2.3 忽视经济理论与分析假设基础

近20年来,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人们对产权认识的深入和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的深入, 经济学带给人们许多颇具解释力的理论和思想, 实证会计理论亦深受其影响。许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践者在其研究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缺乏解释力。同时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学术研究的假设和基础, 一些研究忽视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 照搬模型、假设等。

3 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

3.1 构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

推动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限发展的经济实践。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 促使会计研究空间也在不断延伸, 研究方法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系, 但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因为: (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是为管理决策和考核评价提供政策性建议, 两大会计研究是认知过程各有侧重的不同阶段, 促成事实性、描述性的阐述向伦理性、规范性的理论过渡,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向前发展。 (2) 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思维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价值判断的介入在所难免。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 导致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模式的建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3) 会计研究的结论, 最终必然体现在会计理论之中。因此, 在会计研究过程中, 首先必须力避价值判断, 侧重于实证性研究, 以客观揭示会计实务的本质属性, 然后, 以指导会计实践为己任, 设立适宜的价值判断标准, 通过理性思维建构会计理论, 并接受经验检验, 不断充实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会计理论既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又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

3.2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决定了会计教学取向应以实践为先导

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实证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 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其次, 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还刚刚起步, 模仿、继承、创新都值得鼓励, 研究的视角也可以不同。同时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企业实地调查和企业实践环节, 可以为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选题。

3.3 建立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从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来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与会计人才将必须面对的非程序化决策是相吻合的。所谓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经济环境中, 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 在没有过去的规章制度可沿用的条件下所必须作出的决策。会计人员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而非知识, 依赖于决策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生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作用。

3.3.1 改变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

不同的教学讲授方式各有利弊, 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会计实证教学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 应当提倡和鼓励采用更为活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根据调查,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采用“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的方式, 就我国现在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和对实证会计课程的认识与把握而言, 教师授课, 辅以学生课上口头报告与上交书面报告;课前将讲课大纲发给学生自学, 课上讨论;开列充分的阅读材料目录供学生阅读, 再进行课上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较好地达到研究式教学的目的。

3.3.2 实证会计教学教材选用

会计实证教学采用什么形式的教材, 各高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有中文教科书、英文教科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学术期刊等, 采用不同教材, 对教师和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以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 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地掌握英文, 且要求学校拥有较多的英文专业资料。将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会计实证教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上与国际会计教育的接轨。

3.3.3 实证会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实证会计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4 总结

实证会计研究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其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成熟, 针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教学及研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目前, 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会计教育如何审时度势、改革创新, 以增强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和吸引力, 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

摘要:在我国,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经历了引入、初步应用和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教学的现状, 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案, 以期对实证会计的教学和科研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证会计,教学方案,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苏锡嘉, 彼得.西科德.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J].会计研究, 1992 (5) .

[2]肖泽忠.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J].会计研究, 1993 (6) .

[3]陈珉, 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3 (10) .

[4]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杨海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J].财会通讯, 2004 (1) .

[6]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8]蔡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 2003 (12) .

[9][美]罗斯.L.瓦茨, 本罗杰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实证会计论文 篇3

关键词: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差异比较;优缺点比较

一、差异比较

1.方法论的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方法论的差异,实证会计研究在方法论上与规范会计有一些差异。规范会计认为主观目标与人的行为是有联系的。哲学中的实证理论是实证会计理论方法论的基础。规范会计理论比较重视规律和理论的逻辑思维,注重价值判断。实证会计理论提倡实用主义,提倡从经验中创造理论。从辩证的角度看两种理论强调的内容不同。

2.研究内容的差异。规范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会计基本概念,再把这些概念推导分析,最终得出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形成一套会计政策来指导会计实务。实证会计理论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运用公司理财理论,去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并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哪些作用。第二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在指导会计实务,也就是实证研究会计事项。从研究内容分析,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比较完整,内在逻辑性很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是案例,所以比较有说服力。

3.从会计本质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规范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的角度指出最优化的会计实务应该是什么,从而实现会计实物的规范化。它的研究路径是在前提的基础上推论。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实证研究讨论会计是什么。研究路径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论。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主要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的依据,不带有个人主观去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4.比较一下两者的研究作用。规范会计的研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可以对理论命题进行进一步的论证。这样可在实践检验理论前,预先检验理论使其更具有逻辑性。第二个方面规范会计可以用理论来解释现有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第三方面规范会计可以检验已有的会计理论,从而发现错误和内在矛盾。实证会计研究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实证会计主要检验规范会计的前提是否现实有效。检验以后,认同或反对规范会计的研究成果。其次,就是用实证理论解释会计实务,主要分析了目前所有会计实务程序以及会计实物方法差异的原因。对未观察的会计现象或以观察但未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的会计现象做出解释。实证会计是对现实的研究,告诉人们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最后实证会计引入了大量理论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

二、优缺点的比较

1.规范会计的优劣势。规范会计的优势之一是研究方法成熟。归纳法和演绎法作为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有很长的一段发展历史,已经是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了。演绎法是一种很有逻辑性的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可以在实际验证理论前,对理论命题进行逻辑性的验证。同时也可以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检验,有助于及早发现理论中的错误以及内部矛盾。这对理论论证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会计的优势之二是可以很好的发展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规范会计是为了会计实务的优质化和规范化,并尽可能超越现有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以便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但是规范会计也有一些系统性缺陷。首先是方法论的缺陷。主要是忽略了对假设和前提的检验。所以很多假设都没有经过验证,不能称其为理论。在这种假设基础上得出的理论也往往不切实际,欠缺实际意义。如果这些假设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在此假设上得出的理论也是错误的。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缺欠,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注重定性分析,不注重定量分析。单一的定量分析是无法表明事务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如果研究变量很多的话,定性分析就更加不科学了。规范会计忽视研究会计主体的行为,也不计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只是将不同利益的集团当成一个整体是不够的。最后规范会计得出的结果有浓重的个人观点,没有经验验证,而有种闭门造车的感觉。

2.实证会计的优劣势。首先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比较科学。主要是因为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数据时主要用定性的方法进行逻辑分析。验证假设时,主要用定量的方法,使得出的结论更准确更科学。其次实证会计研究结合了会计实务很有实践意义。实证会计研究不但解释了现有的会计实务,而且对那些未观察和已发生但未经过数据分析的会计现象进行解释。最后s实证会计研究注重研究会计主体行为和主体行为的动机。而且引入了很多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拓展了会计理论研究范围。实证会计把企业看成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并大量分析了各种利益集团为保护自身利益面对会计准则时的态度。得出了很多规范会计研究不能得出的结论。

但是实证会计也存在很多局限性的地方。首先是实证研究所用的现象和事实非常有限,在证明普遍论题上就存在一定的概率性。实证会计重视定量化和模型化,忽视了一些次要因素,导致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另外实证会计不应该完全排除价值判断,这样很不合理。因为会计研究者是经纪人不能完全避免个人喜好的干扰。最后,实证会计比规范会计在时间上有滞后性。实证会计总是在样本数据充足的时候才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往往是在会计准则公布后的若干年,有很严重的滞后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者认为规范会计和实证会计要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更科学有效的发展会计理论。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必须依靠实证研究才能得以验证。规范研究的结论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基础和前提。撇开一方,单独研究是不明智的。所以两者的支持者不应在对峙,又互相承认彼此的价值。结合两者才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杜兴强 瓮永俊:简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互补性[J] 浙江财税与会计,1998.

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篇4

武艳辉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会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辨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按照研究方法分,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也即传统会计理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会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均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历史步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实证会计理论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规范会计理论所赖以存在的某些假定条件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证会计理论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目前,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实证会计传入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在我国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之下,实证会计研究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证会计,它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从辨证的角度看, 它有哪些不足,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中国实证会计的发展(四) 篇5

后我国实证会计发展迅速,但是,仔细研读,仍可发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尤其在研究背景上对中国特色关注不够。

1.从论文的结构形式上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如,国外的实证文献往往在“abstract”后注明“data availability: contact the author”。实证会计以可验证性为突出优点。为别的研究者验证提供方便,既是学术严谨的表现,也可节约审稿成本、节约进一步研究的成本。在我国,恐怕还没有人真正验证过已有的实证成果,因为这需要费时费力地重新收集数据。其实,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电脑软件计算验证并不十分繁复。因此,增加研究的开放度而不是敝帚自珍,将有利于实证会计发展。又如,有些实证成果在结尾处缺乏进一步研究的指引,也有待改进。

2.在运用实证方法的各个环节上,我国学者都还存在掌握不够娴熟的问 题。有些实证研究证实的是“冬天冷了要添衣服”、“肚子饿了要吃饭”之类毫无价值的命题;有些实证研究在对事实的观察分析、样本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主观随意性;有些实证研究在假设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建立模型、推导结论;更有甚者,有些把低水平的问卷调查也堂而皇之地冠以“实证”研究,其结论让人怀疑研究者是否真正发过问卷、做过调查(赵德武,)。这些问题中,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应当靠前述有关制度的完善来解决,而技术上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实证会计方法的认识。

3.在研究背景上,我国实证会计普遍存在对中国特色关注不足的问题。表现在样本采集、研究选题、提出假设、结论分析等方面。如果说前两者所解决的是“形似”,中国特色问题则属于更深层次的“神似”。形似只能为匠,神似方可成家。

中国会计研究面对的环境大不同于西方,其中最关键的是资本市场,

前已论及,我国实证会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最后形成的是资本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可能也是资本市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存在很多不够成熟、规范的因素,必然会对会计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举其要者,有:(1)国有股限制流通。我国a股市场上,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市值比重高达70%以上。国有股虽可协议转让,但转让价格远低于市价。(2)上市资格采取核准制,而不是注册制,配股权也受到严格控制。因此有了“壳资源”、“财务包装”之类的特殊术语。发行额度成了各行业与地区利益争夺与分配的结果,而难以体现产业政策,发挥资源配置功能。(3)境内股票市场被分割为a股、b股,境外上市的还有h股、s股、n股等。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企业未能做到同股同权。(4)将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于融资,而上市公司并未转变治理结构(林义相,)。(5)资本市场缺乏退出机制。琼民源也好,郑百文也好,都是中国股市能进不能出的典型。

以上特色对实证会计的影响在于:(1)考虑到国有股流通、市场分割等问题,市场实际规模较小。这使实证研究的样本空间受限,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减弱,弃真错误与取伪错误的可能性加大。更具体地说,假设检验中的α值加大。(2)考虑到上市核准制、退出机制、公司转制等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可信性值得怀疑。以之为依据所得的实证结论,也可能令人难以相信。从另一方面看,盈余管理、ipo(股票首次发行)行为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十分自然的了。(3)中国股市存在若干国外研究较少的特殊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国有股与社会公众股的股东行为差异、经营者非货币报酬的有关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质量、职工持股与公司绩效、外部董事监事的有效性等等。

实证会计论文 篇6

摘 要:对于教学,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老师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系,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作为高职《财务会计》专业课老师,笔者特别赞同这种“教学合一”观点,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探索如何实现“教学合一”。

关键词:《财务会计》 ;课程教学;“教学合一”

一、课程培养目标及课时的安排

(一)课程培养目标。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懂科学、会技能、有素养、善交际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财务会计》课程应当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等。

(二)课时的安排。课程目标确定了,又出现这样的矛盾:如果上课少讲了理论,害怕学生考证不过关,如果上课多讲理论,害怕学生不会做账,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教授学生做事还必须教授学生做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操作起来在时间的安排上却有难度,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设置里授课时间的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2013级设置了《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该课程总体内容属《财务会计》课程的初级阶段内容,开课一学年(第二、三)学期,每周4节,每学期17周,总课时136学时。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认为这样安排比较合理:52节左右的理论学习,30节左右的练习讨论与总结,54节左右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时间,实训时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二、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施

(一)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不仅仅指课堂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比如:教会学生进行整体思维,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每堂课都先交代总体安排后再作具体教学,例如:在进行“存货”这部分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说教学思路是核算“存货的增、减、余”、教学主要内容是以“原材料”为主,学习算出存货成本的四种方法以及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两种方法对“原材料”进行日常核算,教学的具体安排是6节理论、6节练习、8节实训,共20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会进行存货的管理及账务处理。这样一来,学生每学一个知识,都会将所学进行前后联系,然后进行知识的整合。教师对每堂课的安排以及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会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中,教授知识是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二)育人先育德。德育教育并不是班导师或政治老师的事情,而是每位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作为会计专业老师,我认为,德育教育应当贯穿每一堂课。我院的高职学生反映出来的普遍现象是对学习、对工作、对人生的不自信,不自信就会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在课堂上,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比如在“交易性金融资产”这部分教学时,通过对“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看待对股票的投资时应考虑的问题,比如:第一,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第二,买卖股票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佣金;第三,投资后公司分红的情况;第四,公允价值的涨跌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会计专业的,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在这方面自己就是专家。这样,学生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生有了自信心,良好的品德才会得以展现,就会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了。

(三)因材施教、积极实施。我院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师设置,往往是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的学生,这种时候,老师绝不能想我自己的好的教学方法,要让几个班的学生来适应我。由于不同班学生情况不一样,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故教师应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并要思考采用积极的方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现在好多老师口中流行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在听课,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听课。那么,那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为什么没听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这样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首先调查同学们喜欢听课的内容(当然要是专业内的)以及喜欢的上课方法,大部分同学喜欢自己动手而不是喜欢听别人讲,这样师生共同选择内容后一起研讨;其次针对没有积极主动性的部分同学,老师也要设置一些学生很可能完成的目标让其完成,不要消极地任其发展。比如在教授“采用计划成本法对原材料进行核算”部分,可以安排在对“原材料”账户和“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分析完后引导学生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果学生听起困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账务处理,老师从旁进行指导,如果学生又不听课又不动手做账,可以让其讨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讨论结束后让其在班上公开发表,这时老师一定要多鼓励与表扬。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茫然的,他不知道他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或者怎么用。

这样一来,教学中的主体“学”出现疑惑,要搞好教学,还得将这个问题解决好,以下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学”来分析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要有目的,不是口头上说你们以后要当会计,事实上学习三年后学生能不能胜任会计工作呢?就像教练在教室里教了几年游泳,学生如果连水都没下过,毕业后就可以去游泳了吗?学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所以才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好。书本上有的就在书本上学,但要让学生认识到有用,书本上没有的就到社会上去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到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去实习,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假期出去找工作,或者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等等,学生通过实习或实训,会发现他现在所学到知识是自己正需要的,这样他才会主动学习。当然老师在教学时也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授“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举例往往是“20X4年甲公司”,学生会感觉这个和自己没有关系,学来也没什么用,如果老师举例“2014年4月18日四川长虹”,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省内企业,会关心,就会主动学习。

再来谈谈教师的“学”。当然,作为会计,广安市财政局每年都会组织例行培训,学院也会派出教师进行国培、省培、校企交流、校校交流等,教研室成员也会每周都进行研讨教学。固然以上说的学习很重要,毕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但如果老师将自己所学“背书”给学生,那学生学起也就没什么乐趣了。我要说是教师的“学”要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不仅仅自己要“学”知识,还要“学”学生,要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感觉别人在教我什么,而要让学生感觉到我和老师一起在学什么。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教的事了,就会积极主动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研究

以上第二个问题中主要探讨的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以下谈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学生如何学好会计专业,如何学好《财务会计》,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把学生的“学”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当成一个学术来研究,同时也要当成一种艺术来欣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合一”。

(一)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职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不成熟,但和中小学生相比,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学生们会通过课堂老师传授的信息,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一步完善,正确的教育引导会使学生语言、行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曾经有学生主动和我探讨这样的案例“有一个会计专业课老师上课叫学生讨论朋友放到你那里的钱拿不拿?学生讨论完后,老师说了一句“不拿白不拿”,学生对老师的总结语感到很难理解。”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是被动地在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主动地在思考问题,当然这不是专业知识问题,而是作为人的品德问题。另外还有学生对我说了这样的话“我每节课都在研究老师是如何安排整个课堂、如何用语表达。”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学生学习是主动的,而这种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必须的。我常常鼓励学生说“老虎来了,你跑不跑?答案:跑,跑不过老虎但要跑过同伴。”作为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并首先要从品德上完善自己,在思想层次较高的跑道上进行冲刺,向社会展现出现代大学生风采。

(二)主动学习,学会自治。高职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就如同学前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一样,知识储备是其次的,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而这种适应能力在学习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他人的能力。从学习《财务会计》课程来讲,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比如在学完固定资产折旧这个知识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折旧方法对计算利润的结果有没有影响?如果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有影响的话,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又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要搞懂这样的问题是有难度的,但关键是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另外曾经有一个班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要求她们自己给同学们复习总结,我同意了,结果这个班的《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气氛非常好,期末考试考得很好,当时在校时也有不少的同学考过了助理会计师,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整体思维都非常不错,毕业时这个班同学的就业也非常的理想。

(三)主动学习,正确学习。财务会计课程其实是一门非常有乐趣且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习中主要把握几个要点:

第一,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制度等。这个其实并不难,建议从网上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下载到电脑桌面或手机内存,方便随时查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很多不懂的东西,多读多看几遍自然就懂了。就像看电视剧里出现一个新的词语,第一遍不懂,多出现几遍自然就懂了,甚至还会在适当的场合里用这个词语了。第二,亲自动手去做,感受做到乐趣。《财务会计》课程不像有些课程只需要去听去看,用脑思考一下用嘴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个课程是需要动手去做的。比如学习“存货”部分,如果只听只看只讨论,是体会不到乐趣的,当然也就学不好,如果亲自动手去计算、去建账、去做账,然后再讨论存货的管理的,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感受到快乐,对学习也就信心倍增了。第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面两个学习方法主要是侧重于学习已有的知识,这里讲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精神中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主要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新的会计方法和理念,随着国际上的会计理念与会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新一代的会计人员,要敢于面对这种挑战。作为会计专业的现代大学生,也有责任和义务推动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最大的努力。

总之,教学无定法、无定式。作为教师,要将正确的东西教给学生,同时将学生体内正确的东西诱导出来,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将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进行传播,为我国的会计职业的发展尽一份心力,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实证会计理论方法评述 篇7

一、实证会计理论概要

(一) 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

早期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主要注重描述已观察到的实务现象并为这些实务的分类提供教学式的规则;他们倾向于重视应当怎么做的问题, 而很少关注规范性法规所赖以存在的假设的现实有效性。换言之, 规范会计理论下的会计模式, 是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有效率市场假设进行大规模实验性验证的结果给规范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为这些经验结果表明规范会计所赖以存在的假定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不存在。

(二) 实证会计理论关注的重点

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管理层为什么会反对某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或原有会计准则的取消。这些现象的经验研究结果可预测出某些会计规章制度在其实际执行时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般认为, 实证会计理论所关注的是经济现象, 并致力于寻求如下问题的答案:

1、选择不同会计方法的成本和效益是多少?

2、制定会计规章制度、会计准则的

成本和效益是多少?

3、所陈报之财务报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什么?

实证会计理论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通常对个人的行为作下各种严格的假定。实证会计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 这一理论在其方法论上比规范会计理论更具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一) 实证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问题。

一般而言, 实证理论的发展通常是从人们意欲解释的某些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认识, 它往往表达某种判断, 如“什么是什么”等等。由于不同的人或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着不同的判断, 因此, 实证理论就希冀对这些判断即命题进行验证并指导以后的实践。

2、建立假设。

建立假设是实证研究分析方法中必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如前述“会计收益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一命题。就必须假设股票市场是强式的还是弱式的或是半强式的。

实证研究中的假设与规范研究中的假设是不同的:规范研究中的假设是对所研究问题设定的基础条件, 即在研究之前根据人们的某种共识或前人的权威论断对研究问题的客观环境作出的某种限定。这些限定是为了使规范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逻辑推理有公认的起点与规则。实证研究中的假设, 是对所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预期。它需要通过假设检验, 用证据来判断其真伪。也就是说, 通过实证研究, 开始时提出的假设, 最终可能得到实际资料的支持而被认可, 或被拒绝。

3、数据准备。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 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准备工作, 包括选择变量、构建模型、采集和筛选数据等。

4、验证真伪。

在广泛收集资科的基础上、再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研究, 从而验证假设的真伪, 并明确假设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以对日后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

(二) 实证研究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1、变量的选择。实证会计研究是根据实际数据资料验证或发现某些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存在的统计规律的方法, 其核心技术是对预定假设的统计检验, 使用的数据是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随机变量的观察值。为此, 就要进行变量选择。对于那些影响因素比较抽象的研究问题, 由于没有直接与之对应的经济指标, 便设定一些能恰当表示其内在关系的新变量。

2、如何选择数据源:选择的原则、数据来源的说明、样本的选取、原则、方法数据的筛选等。

3、实证研究的方法: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统计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实验研究等。

三、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实证会计研究的两个主要分支

信息含量研究:研究所陈报的会计信息对股票报酬 (股利发放) 的影响, 即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其内容包括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这是实证会计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未对会计实务作出解释和预测。在这一阶段, 人们试图在所陈报的会计收益和股票价格的反应中间找到某种联系。相关研究都假定企业会根据历史成本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 资本市场也会根据这样的信息来评价企业股票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一阶段, 那些评价企业股票价位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由会计提供的。另外, 财务管理理论持别是有效市场假设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评价企业股票价值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经济后果研究:即会计选择的实证研究, 主要研究会计政策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它着重于试图解释和预测企业的会计实务。

2、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

分红计划假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与企业签定了分红计划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调节到当期。几乎所有的经验研究都支持这一假设。这个假设虽然看起来比较合理。

债务契约假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一个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越高, 公司在债务协议上受到的约束就越紧, 所承担的违约风险相应增大, 管理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未来盈余调节到当期的可能性越大。

政治成本假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 管理者越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当期的盈余调节到未来, 即减少报告期利润。政治成本可能是由公司的高盈利能力引起的。因为公司的高盈利能力会受到媒体及顾客的关注, 而这种关注很快便转变成对公司的一种政治热, 政治家们不得不对公司开征新税或施以其他的规范管制。实证研究成果表明, 管理报酬方案则往往导致多报收益的动机, 债务契约可能导致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 政治成本因素可能导致少报盈利的动机, 大规模企业和资本密集型公司、行业集中程度高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可减少当期收益的程序。

这三个假设构成了实证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 其经理人员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比没有实施此类计划的公司经理更激进。相似地, 根据债务契约假设, 权益负债率较高的公司, 其经理人员会选择比低负债率公司更激进的会计政策, 并有可能抵制那些限制他们这么做的新准则。同理, 根据政治成本假设, 大公司会选择比小公司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 且不大可能反对降低公司报告净收益的新准则。

四、总结

(一) 对实证会计理论的批评

对实证会计理论的批评意见认为, 从方法论和统计角度上讲, 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选择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

迄今为止, 实证会计理论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 但已初具规模。在西方甚至出现只有实证会计理论才称得上是会计理论的论调。有资料表明, 国际上一些著名会计杂志上的文章, 90%以上是实证方面的。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实证会计理论弥补了传统会计理论中某些主观判断的缺陷, 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的会计实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反观当前国内一些论文仅仅简单地以中国数据套用外国模型而撇开中国的具体情况。因此, 如何用国际的视野和主流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特有的问题, 如何从复制、模仿转变为会计研究的增量贡献, 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 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评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逐步进入我国会计研究领域。主流会计、审计期刊《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发表实证研究的论文比重逐步提高, 特别是在专发实证研究论文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相继创刊以后, 实证研究更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 研究论文质量低下的问题也开始日益凸现, 出现了许多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设 (EMH) 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 (CAPM) 对于实证会计学派进行会计惯例的解释性研究 (如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关系的研究;股票市场受会计程序变化的影响程度的研究;关于会计数据、预期现金流量及其风险与会计盈余的时间序列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等) 有何重要的影响?有效市场假设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作为卓越的实证研究成果, 对于发展会计理论有何重要意义和局限?根据当代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会计政策选择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基于哪些假设?在实务中可否以及怎样对其加以识别?你如何评价这些基本类型?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典型案例?上述各项问题都是我们学术界有待于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耿成轩.浅析实证会计理论.《财会研究》.2000年第2期

[2]、瓦茨和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1986

西方公允价值会计的实证研究述评 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相关性;金融工具;股票期权;资产减值

国际学术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试图从资本市场证据中验证公允价值是否对投资者有用。比较典型的研究话题为考察确认和披露的公允价值是否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以及具备足够可靠性的计量金额对投资者是否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上运用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

一、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研究

大部分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都是从Ohlson(1995)的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演化而来,检验净资产账面价值(或会计收益)对股票价格(或股票收益)横截面变化的解释力。如果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被可靠地计量并具有相关性,那么净资产总额应该与股票价格成正相关关系。

以美国为背景的公允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金融工具进行,尤其研究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增量相关性,包括投资证券、贷款、存款和长期债务等的公允价值的披露和计量。Barth(1994)以1971年~1990年间美国银行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估价模型和收益模式检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以及证券投资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投资证券的账面价值后,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与银行股票价格增量关联,而检验年度未确认的证券损益相对于其他的收入因素是否提供增量解释力却得到混合的结果。作者对其研究结果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是尽管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的估计误差很小,使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价值相关性,但当采用连续两年的公允价值来计算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投资收益时,两年的估计误差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影响使得投资证券基于公允价值的投资收益不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另一种解释是,证券投资的投资收益可能被其它资产和负债的未实现损益(如套期活动中的被套期工具)所抵消。Barth(1994)、Petroni and Wahlen(1995)都证实,权益投资和国债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相关,但对不易取得市场价格的投资(如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的公允价值则不相关。表明从活跃的交易市场取得的公允价值比从非活跃的交易市场(或通过内部估价模型)取得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更相关。使用大致相同的数据,Barth et al.(1995)证实了Barth(1994)的发现,显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净利润比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利润更加不稳定,但增量不稳定性没有反映到银行的股票价格上,进一步支持计量误差具有解释力的说法。

1991年,FASB发布了SFAS 107号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其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之后,FASB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从表外披露逐步扩展到表内确认。Barth et al.(1996)、Eccher et al.(1996)和Nelson(1996)分别检验了在SFAS 107号准则生效的头两年(1992年、1993年)主要类别的银行资产和负债(投资证券、贷款、存款和长期债务等)的公允价值的增量相关性,三项研究都支持Barth(1994)的发现,认为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它们的账面价值具有增量信息含量。Eccher et al.(1996)的研究发现贷款和资产负债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股票价格在某些情况下显著相关。尽管有人担心贷款估价可能存在人为的计量误差,净贷款的公允价值信息还是具有相关性,只是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相比,其相关性要弱一些,表明尽管非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比流通资产的计量误差要大,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比批评者担心的程度要小。不过该研究也发现,历史成本信息与公允价值信息相比,在绝对量和增量上能提供更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而转向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抵消一些价值相关的历史成本信息,因此该研究结果对银行监管者评估两种计量模式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有趣的事,使用同一时期相同的研究样本,Nelson(1996)得出了和Barth et al.(1996)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Nelson(1996)的研究认为,相对于账面价值,只有被确认的公允价值信息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而仅仅对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则不具有解释力。而Barth et al.(1996)的研究则认为,根据准则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比账面价值具有更显著的解释力。两项针对同一样本的研究得出完全不同结果,原因可能是所使用的研究模型差异所致。Simko(1999)研究发现,按照SFAS 107要求披露的260家非金融机构长期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解释企业在1993年~1995年间的市场价值具有统计显著性。Venkatachlam(1996)的研究认为是SFAS 119号准则使得表外披露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得到改进,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股票价格相关。

二、 职工股票期权(ESO)

职工股票期权是公司报酬计划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大企业的股票期权占所有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的比例平均在7%左右,而其中高层管理人员持有的股票期权占大约三分之一(Core and Guay,2001)。股票期权的处理是最具争议的会计问题之一,美国公司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曾经大力游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反对强制性费用化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Guay et al.,2003)。SFAS 123号准则《以股票为基础报酬的会计处理》规定对职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估计进行披露,从而出现了一些针对披露要求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其中包括Bell et al.(2002)、Aboody et al.(2004)和Landsman et al.(2005)。

Bell et al.(2002)对一组计算机软件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比较用SFAS 123和APB 25规定的两种方法取得会计数据,证实职工股票期权费用对投资者具有价值相关性。Keating et al.(2002)也发现,网络公司的职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与权益价格显著正相关,与Aboody et al.(2004)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控制了由期权价值和股票价格引起的内生性偏差后,包括Aboody(1996)、Aboody et al.(2001)以及Chamberlain and Hseih(1999)等在内的研究都得出职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与权益市场价格显著负相关的结论。

根据SFAS 123号准则的规定,公司必须在附注中披露股票期权价值,附注披露的期权补助金(options grants)价值要求用Black—Scholes模型来估算,通过无风险利率、股票的波动性和预期股利收益来评价期权的时间价值。如果投资者相信期权充分刺激了员工提高业绩的积极性,有大量股票期权的公司应该业绩更好,而不是更差。然而Aboody et al.(2004)的研究发现,那些对期权费用有较高估计公司的业绩比对期权费用估计较低的公司业绩更差。不管估计的数字正确与否,投资者对此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会对此做出反应。基于1997年~2001年标准普尔500公司的数据,Landsman et al.(2005)通过模型对四种备选的职工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分别是SFAS 123法、APB 25法、1993年FASB ED法和资产负债法)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只有一种方法取得的会计数据在股东价值上正确地反映了职工股票期权的稀释效应,其他的方法都高估了现行权益价值,对在行使日以后行使职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

三、 资产的重估增值

尽管现有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金融工具,但西方也有一些针对非金融工具项目运用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一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允许资产重估增值(如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一类的研究主要针对允许对资产重估增值的国家,检验其资产重估增值的价值相关性。 Easton et al.(1993)、Barth and Clinch(1996)、Barth and Clinch(1998)以及Peasnell and Lin(2000)等研究关注的都是有形固定资产的重估增值。Easton et al.(1993)以澳大利亚公司的大样本为基础分析了自1981年起的10年间的资产评估实务,检验评估价与股票市场价格和股票收益的关系。研究表明,资产重估准备的年度增长对年度收益有显著的解释力,说明资产重估与资产价值的变化是一致的。Aboody et al.(1999)对英国的研究主要针对金融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营业利润和经营现金来反映企业已实现的未来经营业绩,研究发现金融类公司和非金融类公司的重估投资增值都一致地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Barth and Clinch(1998)研究澳大利亚企业的投资、非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现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股票价格正相关,但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股票价格只在某些情况下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有形资产公允价值估计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相关的。

四、 资产减值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 36、美国SFAS 144、英国FRS 11以及澳大利亚AASB 1010等会计准则都有对资产减值的要求。这一系列相关准则的发布虽然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以资产减值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由于资产冲销往往对公司的会计盈余和资产账面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在冲销数量与时间上具有相当的选择权,使得资产减值信息不同于其它会计信息(Alciatore et al.,1998),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对于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愿减值行为的分析;另一类是对强制性减值行为的分析,比如Alciatore et al.(2000)。

资产减值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出于积极的原因,反映企业在资产价值毁损的情况下恰当的应对行为,通过资产减值向市场传递公司业绩低下或经济环境变化等信号。这时,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将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形式得到合理估计和及时确认。大部分的相关研究表明,减值公司在减值之前的业绩要明显低于非减值公司(Elliott and Shaw,1988)。另外,对自愿性资产减值公司的研究结果以比较微弱的证据表明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Francis et al.,1996、Rees et al.,1996),与强制性资产减值研究(主要以美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为研究样本)的结论有所不同。Alciatore et al.(2000)的研究针对1984年~1987年间石油业采取全部成本法的公司对资产减值的处理:非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回报与减值金额之间部分存在着秩相关。回归结果显示后一季度的回报和减值金额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减值金额在发生的当季没有完全反映在回报中。研究证实减值金额对股票的回报有显著的增量解释力,股票市场在减值发生的时候能够反映出资产价值的下降,这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十分有用。Nurnberg and Dittmar(1997)的研究发现,SFAS 144号准则对非流动资产的减值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有显著影响。

五、 管理者行为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影响

还有一些研究针对管理者行为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影响。丹麦银行利用市价计值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对管制资本进行计量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Bernard et al.(1995)对丹麦银行的研究关注相对于公允价值对投资者的价值相关性,市价计值会计对管制资本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虽然发现存在盈余管理,但却没有证据表明丹麦银行通过操纵市价计值数字来规避管制资本的约束。相反,有研究证据表明美国银行的经理通过逐步确认贷款损失来延迟报告信用风险,因此与美国的银行业相比,丹麦银行的市价计值净权益账面价值比它们的权益市场价值更可靠。Bernard et al.(1995)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丹麦银行系统的监管十分严格,因此其市价计值数字的可靠性能够得到相应的保证,也间接地证实公允价值会计对美国的投资者和储户更有利。

Dietrich et al.(2001)证实经理在对年度的非流动资产进行重估价时对报告利润进行平滑处理,并且在发行新的债务之前提高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当公允价值通过外部评估者取得并由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其可靠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有效性以及公司潜在的经济现实和公允价值信息之间存在着独特的关系是上述一系列研究的两个重要假设。如果市场无效,或者公允价值和企业潜在的经济条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那么上述研究所反映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的共同运动本身不一定意味着相关性存在(Sloan,1999)。正因为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存在着不一致的结果,Choy(2005)试图确定公允价值相关性存在的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评价这些条件是否总是被满足的经济模型。他的模型显示,公允价值相关性存在的充要条件包括在企业的经济现实和公允价值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以及信息使用者对这种关系的认识。但这种一对一的关系不是总存在,当这种关系不存在时,需要依靠其他的信号(如企业的经济收益)来判断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六、 结语

“在当今动荡多变的市场中,无论买或卖,人们都想知道资产现行的价值是多少”(Day,2000)。国外会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的实证结果表明,历史成本基础上的收益信息已经很难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公允价值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相关性。其中,有形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更强,公允价值通过外部资产评估师评估确定时可靠性较高,管理者行为对公允价值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实证结果也反映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稳定性较弱,不确定性较强。当活跃市场不存在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容易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也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

1. Aboody,D..Market Valuation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s.Jouran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357-391.

2. Aboody,D.,M.E..Barth,and R.Kasznik.Revaluation of fixed asset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UK.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6 (January),1999:149-178.

3. Aboody,D..Stock—based Employee Compensation and Equity Market Value,Working paper,Stanford University,2001.

4. Aboody,D..Do Firms Understand Stock—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 Disclosed Under SFAS 123?.Working paper,2004,(Forthcoming: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

5. Peasnell,K.V and YN Lin.Fixed asset revalu

ation and equity depletion in the UK.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0,(27):359-394.

6. Alciatore M.,P.Easton,N.Spear.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f long—lived assets:evidence from the petroleum industr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151-172.

7. Landsman,R.W.,K Peasnell,P.Pope,and S.

Yen.The value relevance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5.

8. Bell,T.,W.Landsman,B.Miller and Y.Shu.The Valuation Implications of Employee Stock—Option Accounting for Profitable Computer Software Firm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971-996.

9. Chamberlain,S.and S.Hsieh.The Effectiveness of SFAS 123 Employee Option Cost Disclosures.Working paper,Santa Clara University,1999.

10.Choy A.K.Fair Value as a Relevant Metric: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Working paper.Washington University,2005.

11.Core,J.and W.Guay.Stock Option Plans for Non—executive Employe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1(2):253-287.

12.Dietrich,J.R.,M.S.Harris & K.A.Muller.The reliability of investment property fair value estimat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0):125-158.

13.Guay,W.,S.P.Kothari and R.Sloan.Accounting for Employee Stock Option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2):405-409.

14.Keating,E.K.,Z.L.Thomas,and P.M.Robert.Internet downturn:finding valuation factors in spring 2000.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4):189-236.

作者简介:路晓燕,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讲师。

上一篇:佛学的经典语句下一篇:还记得年少时的梦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