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要学的应用文

2024-04-25

小学生要学的应用文(共7篇)

小学生要学的应用文 篇1

给我一片绿草 绵延向远方给我一只雄鹰 一个威武的汉子

对你我来讲已经够人的一生有许多忆只愿你的追忆有我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深深的一段情教我思念到如今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

给我一个套马杆 攥在他手上

给我一片白云 一朵洁白的想象

给我一阵清风 吹开百花香 给我一次邂逅 在青青的牧场

给我一个眼神 热辣滚烫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一望无际的原野随你去流浪

你的心海和大地一样宽广套马的汉子你在我心上我愿融化在你宽阔的胸膛一望无际的原野随你去流浪

所有的日子像你一样晴朗

不让我寂寞你给我快乐

也不会难过因为有你安慰我可是我的脚步总有你牵挂着再难走的路算什么

就算风雨多让我陪你渡过可谁不想拥有温馨的生活但是人生从来总有起起落落心中有苦从不说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为你付出的再多我也值得与你是同路的我就是幸运的我幸福走过的是你搀扶的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柔情似水爱共永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

聚散也有天注定

不怨天不怨命

但求有山水共作证

小学生要学的应用文 篇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有较大发展,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也有显著提高。在看到成绩的时候,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践的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之中应当很好地遵循教学的思想和发展基本情况,更好地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措施和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之下,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相当关键,在实践当中应当最大程度发挥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大大地增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能力的不断增强,并且切实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这一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关键点,所以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对策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情景,关键是要与现实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会引起同学们的遐想,有利于情景的再现。 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一些道具,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 《乌鸦喝水》这篇经典的课文时,就可以运用瓶子和石头这些小道具,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在当前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加强对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切实的作用, 所以在实践当中还需要更好地明确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重点和相关难点,同时对教学工作实现全面的改革,更好地建立起以学生的个性化为基础和中心的方案思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革新和不断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精巧的语言设计可以实现情景再现。诗歌朗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诗歌朗诵过程中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把诗歌朗读出来,能够使学生很快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中。在实践的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之中,广大教师还需要加强相关教学策略的使用,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相关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对教学的方案和相关政策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情景教学有效应用的效益和最终质量的不断增强和不断改进,不断的自我体会和自我发展,加强对学习知识点的归纳和理解,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发展和改革。

从本质的角度加以分析,在当前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过程当中, 广大教师不仅应当加强对相关学习手段和学习精神的学习,同时还应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得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当中。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均较强的项目,所以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情景教学有效应用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这一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关键点。所以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使得学生更好地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三、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是当前现代化教学事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同时也是今后相关教学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综上所述,根据当前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基本现状和实践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不断加强相关层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教学的改革,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迈向全新的阶段。

摘要:在当前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之中,不仅需要结合当前基本的教学现状制定出健全的措施,同时还应当明确今后相关教学事业的改革方向,以更好地实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创新和发展。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基本现状,同时对相关教学工作的发展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有效应用的发展和创新。

高考前要学的减压提效方法 篇3

离高考还剩50多天,对于各位考生而言,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提高心理素质。为此,记者专访了几位心理专家,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支招,以从心理入手,放下包袱,沉着应战:

高考冲刺阶段考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症状一:紧张得无从下手

常见表现:考生满脑子想的都是考试,但觉得无从下手,寝食难安,顾此失彼。

症状分析:这种症状通常是由于老师和家长对他的期望过高,或者是考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等等原因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他本身的基础比较差,在这个时候很多环节的复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造成的一种积累性的焦虑。

建议:放慢自己的复习进度。另外可以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暗示,比如可以看看阳光、看看天空等,借助自然的环境,最后回归内心的放松。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先把双手用力地握紧,然后再慢慢地放松,实际上就是先让自己极致的紧张,然后再体会放松的感觉。

症状二:复习不进去

常见表现:看书时间很长,但看过的东西根本不往脑子里进。

症状分析:通常是由于考生在复习中出现比如说欲速则不达、焦虑等心理而造成的。

建议:可采用“症状一”的对策。另外,还可以一边复习一边播放一些旋律不是很明显的音乐,清淡的音乐可以帮助考生更快地进入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这样复习的效率会更高。

症状三:人际关系不和谐

常见表现:脾气特急,根本说不得,口头语是:“少理我,烦着呢!”还有“我们的某科老师特别差劲儿,跟他学还不如自己学”。

症状分析:这也是考生难以调整自己复习的状态造成的。很多时候,考生是因为自己太紧张而为自己的紧张情绪找的借口。

建议: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沟通,要互相信任;还可以采取一种做游戏的方法,和同学或家长,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对方说好,角色互换,互相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样可以增进与对方之间的了解;对于家长,则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的紧张情绪带给孩子。

症状四:考试发挥失常

常见表现:发下卷子就觉得自己会,但考场上就是答不对。

症状分析:无论是在模考还是高考中,都会出现考试临场发挥失常或者心理焦虑等。

建议:以一个平常心复习,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多把心思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在担心考试上。

学会自我减压训练

王极盛教授向各位考生提供了一个十六字决“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其中在“优化情绪”上,王教授有5点方法介绍给大家。

1.自我宣泄法:考生可以将自己的郁闷心情、紧张情绪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或者可以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来尽量宣泄自己的情绪。

2.学会深呼吸:考生可以坐着或者躺着,首先要缓慢地吸气,然后停住几秒,再吐气,这样多反复几次。

3.按摩内关穴: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每回36次,能起到调节情绪的功能。4.全身肌肉放松法:闭上眼睛,心里默念身体需要放松的部位,同时用心去感受放松的感觉。

5.积极想象:可以尽量回想自己曾经成功的时候,还可以听听音乐。

给家长的建议

王极盛教授提醒各位考生家长:

第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第二,对孩子不要过分监督;第三,期待不要过高;第四,要避免“只言教不身教”;第五,避免只关心孩子身体,不关心孩子心理;第六,多充当孩子的倾听者;第七,可以对孩子进行观察,多给孩子选择;第八,和孩子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鼓励的关系。

苏老师高考心理必胜训练法

高考一天天逼近了,不少同学很紧张,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灵敏度降低、能解的题目往往解不出。明明知道紧张不好,而又无法克服。这是因为不少同学害怕高考,“患得患失”。事实上,高考不可怕,就怕你怕它。“你怕它,它就可怕,你不怕它,它一点儿也不可怕。坚持一下,咬咬牙,就过去啦”(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时候对战士们的鼓励语)!

本文综合了《心理学》、《超级记忆法》、《周易》、中医的阴阳平衡、气功的意念力理论以及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等等学科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消化吸收,提出一套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高考心理训练方法,帮助你消除紧张,激发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件法宝,那就是心理的力量。“紧张”完全是一种“恐惧”的消极心理态度在作怪,当然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态度去克服和代替它,从而把你解脱出来。

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你自己。取决于你是否自信,是否镇定。现在,请跟我来……

一、排除杂念:

许多人一生中,接受了许多消极的暗示:关于自己的能力;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关于自己跑步的极限……这许许多多的暗示局限了你,使你不能逾越它而取得成功。

检查一下你头脑中是否有以下错误的想法,如有请把它擦掉:

▲“高考复习实在是太辛苦了,太紧张了!”×

(不对!紧张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因为学习不得法。使用“超级学习法”可以把工作量提高20~50倍!)

▲“我天生比别人笨。” ×

(不对!其实一般人都不会比爱迪生再笨了,可就是这个小笨孩,在母亲的帮助下恢复了自信心,从而用自己的“笨手笨脑”为人类留下了包括电灯在内的几百项专利发明!)

▲“我的早期教育很差,比不上别人……” ×

(想一想在内战中挽救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林肯吧!你们当中谁童年受的苦比他还多呢?难道你非要等到穷到穿不上裤子,住在野树林里,才能学会怎样成为总统吗?)

▲“我虽然明白了以上道理,可惜太晚了。” ×

(这更不对!明白了即做,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十年浩劫之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录取比例是几百里挑一。有许多人十年荒废过去,仅仅复习了十天半个月,就脱颖而出,考上了清华、北大、复旦。如今,是谁在支撑这十二亿人的共和国大厦?正是这批已届中年的知识精英!他们研制了风云号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现在,你们的时间不会比这批为民族负重的人更少了吧,你们完全能够成功!)

▲“……” × ▲“……” × …… 凡是消极的暗示,全部抛弃!只有克服了心理禁区,你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二、自我激励

原苏联的大教育家,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让全班的同学都积极地用语言和行动来赞美一位相貌平平的姑娘,处处让她感到自己受欢迎,感到温暖和自信。一年后,奇迹果然出现了:不论长相、气质还是智慧,她都与以前判若两人,——激励造就了一位天使!

苏老师用此来说明爱的力量,事实上,这就是暗示的魔力,是意念力的作用,是心理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把自己当成天使,也可把自己造就成天使。从现在起,你应该每天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有位大师曾说过,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长在哪里?就长在你的心理上。我们不要人前逞强而内心自卑,我们应该谦虚平和而高度自信。

请每天早、晚朗诵以下话语:

★我能够做到!★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学习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

★学习和记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我可以卓有成效地工作!★我现在极其镇静…… 建议用录音机录下来,每天放给自己听。反复几遍,直至深信不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设计另外一些积极的暗示语。

考前,要有如下信念:(喊出你的名字,对自己说——)

★我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答案!★我知道我都记住了!

★我非常平静和充满信心!★我的记忆是灵敏的,我的头脑是强有力的!

我曾经用此法指导过不少同学,使他们恢复了自信,干劲倍增!你不妨一试!

三、智力训练体操

智力训练体操是通过一种途径,把你的潜在能力发掘出来,把你的长期闲置的机器重新启动。每个人都有十个脑袋,如果你觉得一个不够用,就唤醒其他!

每天清晨和睡前,做完以上心理暗示,你就可以用以下的智力体操来挖掘你的潜能。(也可以在做完智力体操后做心理暗示。)

⒈全身放松:(调身)

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让自己全身的每一个部分都完全放松,默念“松……松……松……,空……空……空……,洞……洞……洞……(想象为○,即空洞)”。让自己进入全身放松的“气功状态”。

若你体会不到放松的感觉,可以在吸气后憋住,让全身每个部分都用劲:攥紧拳头、鼓起肌肉,体会这种紧张的感觉,然后边呼气边放松所有的肌肉,体会轻松的快感。

⒉调整呼吸:(调息)

先介绍一种“逆腹式呼吸法”:

吸气时,下腹部凹进去;呼气时,下腹部鼓起来。这种呼吸法是练气功的最基本功夫,因为和通常的腹式呼吸相反,所以叫“逆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加大了胸部隔膜的运动范围,使你的内脏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因而也是强身健体的“呼吸体操”之一。

在以下的练习中,一律采用这种逆腹式呼吸。

放松以后,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在能够轻松地保持住它的情况下尽量多吸入空气。慢慢地呼出,并体会那种深深的放松感觉。当你觉得肺里的空气都已呼出时,再尽量多呼出去一些;

吸入尽可能多的空气,屏气,数三下,放松,然后非常缓慢地呼出,又屏气,数三下,再放松。吸气时尽量做到平稳和连续。

当你学会了这种基本呼吸法之后,即可进入以下练习—— 吸、呼气——2、3、4; 屏气——2、3、4;

重复四次这种四拍的呼吸练习,放松。

把呼吸再放慢一些,然后变成六拍,重复四次:

吸、呼气——2、3、4、5、6;屏气——2、3、4、5、6;

当你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把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再放慢到8拍,也重复四次。

⒊意念活动:(调心)

人的意念是一种力,可以通过意念使全身的“能量开关”打开,广泛吸收宇宙空间里的能量为我所用(即给自己“充电”),从而养生益智、开发潜能。这也是对心理力量的一种最好解释。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意念力理论”(至少目前不必要),我只是想告诉你,这些方法都有它的理论依据与哲学思想。

你的能量开关在哪里?就是你全身的毛细孔!先学会用意念打开它!在你做上述智力体操的时候,想象自己已经和天地融合在一起,即所谓“天、地、人合一”,宇宙中的光、电、磁、声各种能量通过全身的数万个毛细孔被你徐徐吸入体内,贮存于丹田之中;而你体内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则通过毛细孔呼出体外,射向天边。

虽然物理意义上的气体还是从鼻子里进出,但在意念上是全身吸气呼气。这在气功学上称为“体呼吸”,和印度的“瑜珈功”有异曲同功之妙。

小学生要学的应用文 篇4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下面从课前导入和课中互动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课前趣味性导入, 先入为主, 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 精心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融知识性、思考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导语, 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状态时进行课堂教学, 就能达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目的。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平时听课所得, 下面我从十个方面具体阐述。

1. 先声夺人, 音乐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 能陶冶人的性情, 激活人的情感。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很爱听音乐, 许多人有MP3、MP4等, 有的甚至上课时都放不下。我们不妨投其所好, 课前选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乐, 让他们先熟悉音乐, 提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如《琵琶行》的导入, 可先让学生欣赏“琵琶”古乐曲———《春江花月夜》, 或古典名曲《高山流水》, 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 充分领略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从而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欣赏琵琶曲的音乐美, 又能对琵琶乐曲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古诗的鉴赏, 其中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写, 也就不难理解了。

2. 先入为主, 影视导入。

学生大都对影视很感兴趣, 因为它直观、简洁。如今网络电视给了他们广阔的视觉空间, 对于一些影视剧, 他们多少有所接触。所以我们在教课文时, 应尽量利用这些资源。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 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 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许多相关的知识, 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还有课本中的古典戏曲、中外话剧和历史故事等, 网上都可以搜到相关的电影, 让他们产生感性认识, 初步了解后再研读课文,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激趣设疑, 悬念导入。

导入时设置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 使学生处在心求通, 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有的老师在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中, 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以“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这一问题来设置悬念。

4. 妙语巧思, 对联导入。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学生从小就会在父母的教导下熟读唐诗, 却不甚理解, 他们一般认为这些古诗词很难理解。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 我给他们讲了一些古代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他们明白了对联与生活密切相关, 加上前几年高考卷中就考过, 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趣, 很想自己也写出很有诗意的对联。教学《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副对联, 而不是对对子了, 同学们都慌了神。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 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 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 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 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 岂不悲哉?”学生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 于是兴趣就激发了, 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 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当然, 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写过上联或下联让学生对对子, 促使学生预习课文, 理解文中的知识内容。根据对联, 学生理解文章就方便了很多。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 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 概括了内容, 锤炼了语言, 并提高了仿写的能力。

5. 高考作文, 素材导入。

学生经常会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发愁, 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满分作文中也经常见到以文本为材料写作文。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 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 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的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学《离骚》时, 因高考作文中常常有屈原的影子, 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 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一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 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 学生提高了对课文的兴趣, 深深感受了语文课本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了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准备, 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 否则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学习。

6. 新闻时事, 热点导入。

高中生的在校生活都是固定的“三点一线”, 有很多作业需要完成, 没有多少机会积累材料, 更谈不上了解时事了。这一导入方式就是让学生把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既了解时事, 又增强时代感。如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 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当时正值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 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 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那些与时事有关的课文, 都可以事先让学生查相关的资料, 或老师自己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7. 学科渗透, 联系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 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 这是其他学科无法表现的。而在教学中, 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 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让学生翻译, 学生有的还在琢磨, 有的已经译了出来, 激动地说:“说曹操, 曹操到。”其他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 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 都是语言教学。在教《兰亭集序》时, 我从高一年级的美术课导入, 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 我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 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只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8. 前后串联, 轻松导入。

在语文教材中, 很多课文把历史故事和散文作为例子, 教学时可以相互串联照应, 这样既可以用熟悉的内容来提起他们的兴趣, 又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 我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 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 这篇文章气势磅礴, 汩汩滔滔, 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 (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 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 而且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 引起了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 从而更好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9. 新奇有趣, 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一些故事导入课文, 无疑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 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 他访问法国时,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 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1 0. 留有余地, 联想导入。

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无穷的空间, 使人无限遐想, 是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语文教学的导入, 提倡概括简练的粗线条设计, 以便给予学生教学的整体感, 并留出“足够”的空白, 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 进入文本。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 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 即‘一间破屋, 两种感情, 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 寻找感觉。”而在教学《逍遥游》时, 导语可这样设计:“本文中有‘四笑’, 它们是谁‘笑’谁呢?又是为何而‘笑’呢?请同学们在这些‘笑’中去揣摩庄子的大智慧, 领会庄子的思想。”

总之, 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 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 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 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 因为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 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 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 只要细心观察, 就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怎样设计, 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精心设“导”;

(2)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设“导”;

(3) 导入要短小精悍, 以三至五分钟为好, 在“精”上下工夫;

(4) 因文制宜, 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课文, 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

当然, 教无定法, 一切都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 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有了良好的开端, 接下来便是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上好这堂课。

二、课中互动,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主导。

课前导入时, 教师是主角, 可课堂上, 学生是真正的主角, 教师只能是主导。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让学生真情地朗读。

平时老师们对于课文朗读, 要么自己范读, 要么听录音, 总是让学生模仿, 这样他们既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又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在教古今诗文时, 尽可能教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进入角色的真情朗读。

2. 让学生尽情表演。

现在的学生爱表现自己, 课本剧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和剧情的基础上, 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进行表演, 老师可以适当进行指导, 然后分出优劣, 鼓励下次更好地进行表演。通过表演, 学生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为了表演不得不认真阅读课文, 揣摩剧中人物的语言, 并从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多思善问巧引导。

让他们在课堂上放飞思想, 畅所欲言、享受成功的喜悦。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懒于思考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从来就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觉得其他同学回答的, 轮不到我;二是基础差不敢答, 生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三是老师提问范围太宽, 学生不知道从何答起。这些现象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懒于思考害怕提问的坏习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学风?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把握难度, 因人而异;

(2) 留有时间, 充分思考;

(3) 适当点拨, 多点鼓励。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地、富有技巧地提问, 是促进学生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提问巧妙引导, 不但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做法, 而且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

中国当代应用律学的发展研究 篇5

一、应用律学概念的界定

自2 0世纪8 0年代, 音乐界就曾对“应用律学”有所关注。陈天国先生认为律学的研究, 由于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尽相同, 出现两种分支:一种着重对律的数理性质的研究, 称之为“数理律学”, 一种则着重于律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的研究, 称之为“应用律学”。对于“应用律学”来说, 要受到演奏实践、乐器制作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的制约。可以看出, 陈先生明确提出将律学研究分为“数理律学”和“应用律学”。赵宋光先生在他的律学研究论著中也曾提出应用律学的概念。他认为纯粹数理的理论律学与工程技术的应用律学在中国传统律学中的双轨并行, 将在新的水平上继续发展;以二十四平均律为运律的简明框架, 采取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予以“弹性运律”, 将成为应用律学的新兴方法。

我们对上述观点梳理后, 可以对应用律学的概念作如下表述:“应用律学”是律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是律学理论转化为音乐实践的科学。应用律学具有将律学原理付诸于音乐实践并通过音乐实践对律学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的功能。

二、应用律学的主要成果分析

1、律学应用首先体现在乐器改革方面, 主要体现在琵琶、抱笙等民族乐器的改革中。我国传统的琵琶音位是按五度相生律制的七声音阶排列。2 0世纪初, 琵琶乐器的品位排列开始增多, 逐步向现代的十二平均律制靠拢。刘天华先生将琵琶的相和品增为六相十八品, 改制成功我国最早的一面半音俱全的琵琶。该乐器既可按传统音律演奏, 又可按十二平均律演奏。但此时还未能全部达到琵琶的十二平均律制。直至5 0年代下半期才有所改观。6 0年代初, 随着现代琵琶曲目的大量出现以及演奏手法的改进, 琵琶形制才有实质性的进展, 开始从六相十八品增至六相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 这样, 音域基本达到极限, 当代琵琶形制得以定型。

5 0年代初, 张子锐先生在乐队排练中感到乐队和声不够丰富、音响风格和色彩不很鲜明, 又因乐队低音问题, 曾在汉笙上加芦笙共鸣管作过扩音的试验。随后, 深入广西学习芦笙的制作技术。经过对芦笙的研究和构思, 吸取芦笙共鸣管扩音结构, 设计出封闭气斗、律吕音位、利用按键来控制笙苗发音的具有高音、中音、低音和最低音四个声部的系列抱笙。直至6 0年代, 由张新民、王俊亭先生将系列抱笙用于音乐演奏中。

2、律学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运用测音仪器对古乐器的测音。1 9 8 7年在河南贾湖新石器早期遗址M 2 8 2发现了完整的7孔骨笛, 后被编号为M 2 8 2:2 0。乐器被发现以来, 不少音乐工作者都对它做过研究。夏季等人按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以已经发表的两次测音数据为依据, 对M 2 8 2:20号骨笛测音结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数理分析。在此过程中, 因为音乐测音数据的随机型漂移和数据处理的规范问题, 所以要求同一类数据的平均值来作比较。随后利用专门的测音软件对将该骨笛演奏的民歌《小白菜》进行了动态测音, 与静态测音数据相比, 误差不超过2 0音分。这显示出, 静态测音数据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骨笛实际演奏的声音原貌。我们采用测音仪器将贾湖骨笛所表现的音高关系细致地分析出来, 为古代律学理论与音乐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复制古乐器是复原古人律学理论运用于音乐实践的一个过程。这一项技术本身能够体现古代律学理论的应用问题。下面以曾侯乙钟的复制来加以说明。复制曾侯乙钟, 其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在于调律。黄翔鹏先生认为:“为复制曾侯乙编钟制定调律的标准时, 无论选择原件的乐律学音高为准, 还是以现有实测音高的数据为准, 都应该允许一定幅度的差异。”复制曾侯乙钟在调律问题上, 不能选择平均律为其标准, 而必须以原有的客观标准作为准则。1 9 8 2年取得的复制研究成果采用了第二种客观标准即现有的实测音高作为调律的依据。复制曾侯乙钟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展示了我国先秦时代的声学水平、数学计算水平、律学和乐学水平。

4、作曲家大胆的运用不同律制的乐器综合在一起, 利用数的对应关系使作品巧妙地表现音乐内涵。这也说明了律学应用于更广泛的范围。何训田先生“R D”作曲法, 即任意定律与对应控制法, 就是很好的一种探索。何先生认为作曲家应该是既可以采用包括十二平均律、二十四平均律在内的各种平均律, 也可以采用将某个范围内的音作不平均划分的各种不平均律, 还可以采用将材料作不确定的、随机的处理, 甚至可以在作品中同时采用几种不相同的“律”。在他的作品《天籁》中, 就用了将筝五度音程划分为三等分的“五度三平均律”, 中阮用“五度六平均律”, 梆笛采用了十二个平均律, 自制的竹笛R 1、R 2, 是两种不同的“不平均律”, 而三弦、锯琴、陶罐则是随机变化的“不确定律”。这些各不相同的“律”的混合, 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5、律学理论在视唱练耳训练中, 三种律制往往会混合运用。比如, 旋律性较强的单声部视唱, 会本能地向五度相生律靠拢, 而在和声性、复调性较强的多声部练习时, 因纯律所带来的较为纯净的和声, 我们又必须向纯律靠拢。而十二平均律的应用则完全是出于调性变换上的方便。这种视唱的理念在现在已逐步成为定势。具体到单声部视唱中个别音处理可视旋律的进行作具体分析, 比如:当导音向主音小二度级进时, 采用五度相生律的小半音, 导音唱得应比钢琴上的音略高;其次, 导音大二度下行级进时, 对导音处理应该平稳;最后, 导音是属和弦的三音作和声横向运动时, 力求用纯律大三和弦原理来处理导音的音高。

三、应用律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与认识的规律告诉我们, 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 人们在音律与音准的理论和实践中, 必然还会发现新的律学理论而运用于音乐实践, 音乐艺术实践也必将不断地检验、完善和促进音乐律学理论的发展。

应用律学作为律学理论转化为音乐实践的科学, 是受近现代应用学科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新的研究领域。它具有将律学原理付诸于音乐实践并通过音乐实践对律学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的功能。应用律学从传统的律学研究中分离出来, 有利于或加速将理论转化为音乐创作、表演技巧的更快发展。对应用律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宋光.中华律学传统的复兴与开拓[J], 中国音乐学, 1986 (3)

[2]陈天国.应用律学的概念和律在音乐实践中的性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87 (3)

[3]乐声.中华乐器大典[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4]夏季、徐飞、王昌燧.新石器时期中国先民音乐调音技术水平的乐律数理分析——贾湖骨笛特殊小孔的调音功能与测音结果研究[J], 音乐研究, 2003 (3)

机械基础教学中学案导学的应用 篇6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知识面比较狭窄, 相应地缺乏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方面的水平相适应, 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的方法, 从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学案导学含义和特点

学案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案为教学实施的基础, 以教师的引导和协作为教学形式,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的教学机制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案导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案, 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以创新的方式构建的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学案与教案不同, 教案基于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指导, 而学案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导学, 是教师通过设计适合的学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案导学的特点是: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主体, 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师能更深层次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和指导;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增加师生间交流, 建立师生间良性互动机制;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二、根据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案导学教学

中职学校开设的机械基础课程内容较多、课程的系统性较强, 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较多,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中职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也未接触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学习, 对机械知识了解较少,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从而使学生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只有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在实践中发展, 在实践中进步。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专业性和抽象性较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案导学营造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中来。教师在具体的机械基础教学中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基础教学中发挥学案的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学中首先应发挥学案的主导和关键的作用, 教师应在教学前将所准备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 并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 形成对相应知识的独特理解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在学生课前的准备中应配备相应的习题或形式多样的联系小游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都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应的学习能力掌握基础之上, 教师应精心设计相应的学案,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从学生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学案的难易程度也应契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发挥学案的作用, 提升教学效果。

2. 机械基础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 课堂讨论。在学生根据相应的学案进行学习, 形成对所学内容基本的认识, 从而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为机械基础教学的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答疑作用, 教师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建立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出疑问和推进课堂的发展创造轻松的氛围和条件, 让学生在宽松而自然的环境中与教师一同探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概念, 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建立起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为学生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课堂讲授。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的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但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引导作用,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学习经验以及创新的学习方法和优秀的知识构架等经验和知识进行相应的总结和积累, 并在导学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讲解, 促进学生科学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培养。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由普遍的问题或现象出发, 将学生的普遍疑问总结为规律性的知识讲解, 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的课堂教授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切实为学生解决相应的疑问, 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3.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住区景观设计中声景学的应用研究 篇7

2丨感觉极度烦恼的人口比例

3丨树林、地形做声屏障的图示

1. 声景学理论研究现状

Soundscape(声景)的概念由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 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起初是指“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国外学者研究的深入,声景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建构,以声音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声景学为更加有效地控制、改善声环境提供了可能,也为声环境的营造创造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景观设计历来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物的设计,而引入了声景学的要素后,把景观中本来就存在的听觉要素明确地加以认识,从而导向更加客观全面的景观设计理念,并且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的平衡和协调,引导人们向环境敞开心扉,这是声景学设计的理想。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声景学理论的大量研究工作,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葛坚1曾以日本佐贺林市森林公园为例开展城市公园声景学及其设计探讨,其中运用了较多的人文社科方法。康健2等人将声景学理论应用于城市开放空间,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到非声学因素在人们评价公共场所噪声烦恼度时起到了明显作用。袁晓梅、吴硕贤3等人则将声景学用于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设计规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国的声景学研究大多局限于城市公共空间。秦佑国4从人、环境和声音三者的关系界定传统的景观学、建筑声学和心理声学的定义;在与传统学科比较基础上,界定了声景学的范畴,但对声景学的界定偏于审美和人文,而实际上声景学的概念已经泛化。

本文试图将声景学引入住区设计领域,以推动我国住区生态化设计进程。相较公共空间,住区声景学有自身的特殊性。公共空间中声景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声音的美学意义分析,强调声音与所处环境协调性,并认为自然性的声音较人工声更舒适等。但在住区中,更强调的是安静与否或是烦恼度,美学意义是其次的问题。对于一个睡眠中的人而言,蝉鸣蛙噪、虫鸣鸟叫绝不会带来愉悦感。

2. 住区声景学设计思路

现有的研究,包括规范、法规往往关心物理参量,忽视了人们对噪声的体验,没有对生理或是心理的考虑。声景学作为“声生态学”,指出对噪声的评价要综合考虑个人体验、主观感觉、社会—文化语境。在声景学理论指导下,对声音最终的评判标准应是每个作为个体的人的主观感觉,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物理参量。因此,声景学设计也应是以降低噪声烦恼度为目标。

当今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一些住区迫于种种原因,或邻近交通干道,或处于铁路沿线,或在飞机航道下,其室外声环境非常恶劣,而通过常规技术手段处理后仍可能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此时与其作壁上观,无所作为,不若在景观层面融入一些声景学设计要素,切实的改善居民的主观感受,以降低烦恼度。声景学研究表明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噪声高低与声舒适度并无必然联系,非声学因素却可以影响声舒适度5。该结论可推广到住区声环境中。如E.ÖHRSTRÖM等人运用声景学的理论,通过对500个居民的调查,指出无论对于安静或是嘈杂的地区,住宅附近的绿化区都会降低长期噪声带来的烦恼度,减缓压力6。又如增加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声来覆盖噪声,使噪声不被人所注意。这样做既可以掩蔽嘈杂的噪声,又可以和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如图1,室外喷泉、瀑布的流水声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掩蔽声,而且增加了景观的美学效果。这种手法虽增加了物理意义上声压级,但降低了实际的烦恼度,值得进行探讨和推广。

另外,有别于传统观念,研究发现,并不是噪声越大,烦恼度越大;事实上城郊住区相比城市住区,应更加注重声景学。图2中横坐标为背景噪声声压级,纵坐标为感觉极度烦恼人口比例。由图可见,曲线在噪声大小中等时斜率较大,在噪声较高时斜率较小。如果背景噪声提高幅度相同,安静环境(斜率大)中的人们所增加的烦恼度将会大于嘈杂地区(斜率小)的人们增加的烦恼度7。美国城乡居住发展署(HUD)在60年代进行的研究也表明,背景噪声非常低的郊区对声环境的要求更高,因此适用的标准也更加严格8。可见,从声景学角度,安静住区中声环境的营造也应引起重视。

3. 住区绿化中声景学的应用

较多的人,甚至是设计师会主观地认为绿化的降噪效果明显。实际上,单纯的绿化对物理参量的降低作用并不大,如10米宽的密植乔灌木组合绿化带也只能降低1~2dB。以声景学理论分析,人们平常所理解的绿化降噪作用较多的体现在心理方面,这包含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绿化产生了视觉上的美感和幽静感,削弱听觉对噪声的敏感,或是说转移了听者注意力9。如有人认为墙体屏障降噪不及树木,就是因为有了吸引人的景观将比声学上的实效好。传统的景观设计关注于视觉效果,殊途同归,增加绿化面积,强化艺术性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声环境。

另一方面绿化隐蔽了声源,优化了人的心理状态,听者会感到响度有明显降低10;这也说明增加绿化的宽度或密度在心理上可以降低噪声干扰(主要是交通噪声),这也可用台湾学者提出的“能见度”加以控制11。能见度越小,说明绿化越密,噪声干扰越小。

住区声景学中还包括对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刘小敏对南京四千余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各种结合了绿化的居住区边界形式深受市民喜爱12。在距离有限的前提下,把居住区边界空间的绿化作为降噪的手段,往往需要与地形结合。结合起伏地形的居住区边界空间绿化实际上是绿化与挡墙声屏障的综合体。建筑师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有意识的利用退红线距离,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设计出“绿化”声屏障(图3),既能利用视觉上的美感来改善声环境,又能在视线上阻隔交通噪声源,优化心理状态。

事实上,已经有建筑师有意无意的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如天津金地格林世界用大量的绿地环抱着城市街区,形成全体的布局模式,防止了周边城市干线道路的噪声对街坊ZONE的影响。东丽湖·万科城为了维护区内声环境,在住区与东丽之光市政道路之间,建设了生态景观防护林带,由堆坡、原生植物、草坪、围墙等共同构成。

但目前这种设计手法带有不确定性。建筑师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并以视觉效果为设计主导。还应由设计师结合声学顾问,进行声环境测试,并结合主观调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用来指导设计。

4. 住区装置设计中声景学的营造

长期以来,对住区景观的研究和设计一直奉行“视觉至上”原则。而空间环境的属性是很多样的,除了视觉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设计和营造空间环境时就不能仅仅考虑满足美好的视觉感受,还应注意声音在空间环境的体验,故声音也与景观、空间、环境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设计实践中,已经有些景观装置考虑听觉因素。它们由于可以使人与环境形成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小品也许并非来自于住区景观设计,但相似的创意用在住区中也未尝不可。

在美国一所小学的音响花园,小学生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声音的反射、回声等现象。花园中的一组铜鼓桌和鼓凳,因为高度不同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既是孩子们的桌子和坐凳,也是乐器,可以用来演奏音乐。(表1a)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里设计了为“电子青蛙”的声音装置,当人接近时,这些蛙鸣声可能减弱或消失,就像真的青蛙可能有的反应一样。它创造幻觉,因此有人认为自己真的遇到青蛙,声音变成了有趣的谈话主题。(表1b)

日本“Shiru-kuRoad”公园里设置了很多听声音的,形态各异的装置。这些装置增强了儿童与大自然亲近的经验。有的声音装置可以收集来自很高处的声响,仿佛让你长出2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空气中树叶颤动的声响。有的声音装置则需要你趴在地上聆听,它们为你收集了地表昆虫的鸣叫声。(表1c)

5. 结语

声景学的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分析、测量、计算声环境的数学物理手法,为声赋予了生命,为声学研究带来了文化性、社会性、生活性和心理性的研究新视点,给城市声环境研究乃至景观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住区声景学有其特殊性,其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仅就设计思路、绿化问题、景观装置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并期望能在设计实践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坚.卜菁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建筑学报,2003.09,P58~60

[2]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世界建筑,2002.06,P21~23

[3]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建筑学报,2007.02,70~72

[4]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建筑学报,2005.01,P45~46

[5]张玫.康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中的声景语义细分法分析的跨文化研究,声学技术,2006.12,P523~528

[6]Anita GidlÖf-Gunnarsson,EvyÖhrstrÖm,Noise and well-being in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The potential role of perceived availability to nearby green area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83(2007)115-126

[7]Wolfgang J.Probst.NOISE PERCEPTION ANDSCORING OF NOISE EXPOSURE[C].Vienna: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2006.6

[8]詹姆斯·考恩著.建筑声学设计指南[M].李晋奎、燕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BE Mulligan,Enhancement and Masking of Loudness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Environ Behavior,1987,19:411~443.

[10]王季卿,建筑隔声研究的进展,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10,P1~8

[11]Fang C F,Ling D L.Investigation of the noise reduction provided by tree belt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187~195

上一篇:我好想变成一只蝴蝶的作文1000字下一篇:开学收心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