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水,不必悲观散文

2024-04-30

人生似水,不必悲观散文(精选5篇)

人生似水,不必悲观散文 篇1

近日寒潮来袭肆虐大地无处不在,不用我废话大家都已领略了它别具一格的风骚。秋冬之交昼夜温差之大,就连我这位实足的宅男都得让它三分,何况你们还得奔波于寒风凛冽之中。可恶的瘟神他就这点儿小把戏,总是会厚着脸皮乘虚而入,瞄上那些不知道添衣服的人,我家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儿子)就是其中之一。鼻塞、流涕、打喷嚏、流眼泪感冒的他期症状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趴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怪也怪了,怨也怨了还能咋样,也不至于暴力解决吧!再说了那也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呀!您说不是?不过别的可以既往不咎,但是小屁屁挨针可是在所难免了。

其实,我已有许久没有拿起过注射器了,不是说惧怕生熟也并非是胆怯,倒有几分情感在里面。破天荒的嘱咐爱妻到别人开的药店买来自己开的处方药,当看到这些摆在我面前药时,让我想起了曾经自己十年苦辛经营的.门诊。曾经我以她为荣,曾经我因她倍受尊重,曾经我驾驭她无数次的击败瘟神,曾经有太多的曾经,曾经也只是曾经……

规范的皮肤消毒,选择准确的外上四分之一,熟悉的三分之二进针,都还自我感觉良好,假如老天再给我一次站起来的机会,我相信自己依然可以熟练地完成一台手术。这些硬性记忆早已深深的刻进我的脑袋里。可我的这个假如也只能与凯伦·凯勒的假如,与张云成的假如没有区别,同样也只是异想天开不切合实际的痴心妄想!

从前我因刚蹲进厕所,外面传来病人的急救而内心怪罪过,寒冬腊月刚钻进舒服的被窝被屋外急促的敲门声而内心懊恼过,那时我总是期盼能美美的睡它三天三夜,如今躺在这该死的病榻之上,细细想来那是一个多么龌龊的想法。

悲观也美散文 篇2

悲观是一种态度,是现在很多人都会有的一种态度,大家一看到事情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就开始悲观起来,在大家都强调乐观精神的今天,悲观应该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态度吧,但是仍然有人喜欢。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悲观的抒情散文:悲观也美。

小学语文课时,老师说:“悲观与乐观是一对反义词,在这对反义词中,悲观是贬义词,乐观是褒义词。”

初中政治课时,老师说:“悲观主义者永远消极不上进,只有乐观主义者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跑去查百度百科:“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心境,是一种向阳的人生态度。”这是它关于“乐观”一词的解释;

“有佛教语五观之一、对世事所怀消极的看法的含义。”这是它关于“悲观”一词的解释。

悲观与乐观之间好像永远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悲观的这头乌烟瘴气、迷雾重重,无人愿意探访;乐观的那头鸟语花香、流水潺潺,造访的人踏破了门槛。

因为悲观太糟糕,所以太多的人不敢悲观,或者说,不敢承认自己悲观。

其实有的时候,接受悲观,才有机会乐观。

不久前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段话:“乐观主义者仅仅凭希望二字就可以活下去,而悲观主义者每次选择,最先考虑的时最坏结果能否承受。你把前方的烟火描述得再辉煌,悲观者也很难动心。他们唯一在乎的是,万一那个盛景是假的,回头的路上有没有逃生的出口。”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我好像从来不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当我小的时候得到一支冰淇淋,我并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立即大口吃光,而是会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一口一口慢慢舔食,每吃一口,快乐和痛苦都会充斥着我。冰淇淋很好吃,我因此快乐;每吃一口它就少掉一块,我想到我将失去它,我因此痛苦。我不明白为何小小的我为何会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感受,是啊,一支冰淇淋而已,吃掉再买不就好了,可是放到现在,我依然会有这样的感受。

后来长大了一些,父亲某天抱着个纸盒站在家门口,一个小小的毛绒脑袋从纸盒里兀地探出来,它东张西望,怯生生地打量着周围陌生的环境。那是一只软糯糯的小狗,是我日思夜想的宝贝,我冲上去从父亲手中接过纸盒,迫不及待地拥它入怀,它好小,好软,好甜,我拥护着它,如同捧着世间珍宝,此刻我感受到巨大的欢愉与快乐,可是同等份的痛苦同样笼罩着我。我看着怀里东张西望的小东西,开始幻想它离开我的场景,好似这秒它还在我的怀里,下一秒却要与我分离,这种感觉那么近,那么远。

再长大一点,到了交朋友的年龄,身边的人形形色色,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我承认,我也更喜欢乐观的人,他们笑起来能融掉一切,好像不论发生任何事情,只要笑一笑就没什么大不了。而我却一直瞻前顾后,畏畏缩缩,与人交流时总是要润色好每一句话,分析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生怕这秒还在与我亲密交谈的人,下一秒便因为我不合理的话语或做法而拂袖离去。这样很累,我和与我相处的人都很累,因为人都无一例外的喜欢乐观向上的人和事物啊,我自己也很喜欢。

或许上面谈到的事情都有它自己的名字,有的叫做自卑、有的叫做患得患失、有的`叫做缺乏安全感,可是这些东西一个接一个拼凑起来,终于拼成了一个完整的悲观的我。并且我知道在我的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我,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各自的悲观,却还是努力装成乐观的模样,因为悲观这个词,听起来真的不美。

悲观那么不美,那乐观一定很美。

乐观的人拿到一个冰淇淋会开心地大口吃掉,肆无忌惮地享受着将要满溢出来的甜蜜;乐观的人得到心爱的宝物时会珍惜当下,珍惜能拥抱它的每一秒;乐观的人在成长中遇到有趣的人便倾尽所有,共同度过一段无悔的快乐时光,分别的时刻便挥手各自前行……

乐观的人好像神赐的天使,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够散发光芒,拥有无限强大的心态。他们每一个人,都像蔡健雅在《Easy come easy go》中唱的那样:管它天亮有没有以后。

他们能够及时行乐,及时止损,无限迷人,无限洒脱。

如果还不够贴切,那么请你回想那部催人泪下的《泰坦尼克号》,不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一个桥段,是Jack站在旋梯上等待Rose的那一段?是Jack抱着Rose站在甲板上感受海风的那一段?是Jack无限深情地为Rose作画的那一段?是灾难来临时演奏乐队迟迟不肯离去的那一段?还是最后Jack永远地沉入海底的那一段?看来看去,每一段都很感动,但老去的Rose说的那台词尤其感动——“但现在你知道曾有一个叫Jack的人解救了我,彻底的解救了我。但我甚至连一张他的照片都没有,他现在只活在我的记忆当中。”

我们不难发现,Rose出场时,她的周身都散发着一股忧郁的美感,精致的妆容和华贵的礼服下包裹着的是她麻木的躯体。条条框框的封建礼教、既定俗成的豪门婚事、不可调节的家庭矛盾、不被欣赏的美术天分和永远被束缚的自由,我想,那时的Rose对自己的人生一定是悲观而绝望的,但Jack的出现让她重新拾起希望,做回自己。Jack被大海吞没之前抓着她的手说:“你一定会儿女绕膝,子孙满堂,终老在温暖的床榻上,而不是结束在今夜,在这冰冷的海里。”

海难过后,命运的骰子重置,一切好像都只是梦,Jack再也没有出现在Rose的生命里。多年后泰坦尼克号重新被发掘,老年的Rose坐在轮船上向后来者平静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她就跟所有的老太太一样,慈祥、和蔼,仿佛她从未经历过那场海难,也从未爱过一个叫做Jack的男孩,但她随身携带的相框上,是她骑马、旅行、尝试飞行、捕鱼的照片,这其中部分是在船上与Jack一起约定要做的事情。

电影结束,留给观众的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和无限的感叹。那么Rose迷人之处在何?姣好的面容与完美的身材自然迷人,但更为迷人的,应该是她那敢于背着承诺从头再来的勇敢和乐观吧?

乐观的人,真的很美。

但是悲观的人接受了真实的自己,重新学会乐观的时候,更美。

可若是真的做不了乐观的人呢?我说,悲观也很美。

当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选择和生活中去时,就将一切最坏的结果都想好、将所有可能的退路都找好吧,那样失败时便不会太狼狈,失去时便不会太痛苦。你瞻前顾后、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别怕,接受自己吧,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也许每个悲观的人,都会被一个乐观的人所拯救,就此荷西之于三毛,Jack之于Rose,你之于你。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篇3

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

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

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这两次革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带给了人们巨大的震撼。而当时的德国则还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还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信赖性还很强,因此表现得极为软弱。叔本华生活在革命高潮衰落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正处于尖锐对立,欧洲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雄心第一次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19世纪,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这给原本就比较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更大打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这所有一切使得当时资本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均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叔本华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出路,只看到整个社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痛苦,并将之归因于“原罪”。他有着彻底的社会批判精神,他鲜明地表达出对启蒙理性的怀疑、动摇和否定,不遗余力地宣告人生的痛苦,对充分展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推崇备至,充满消极、悲观的情绪,终至提出否定生命意志,完全归于寂灭,归于

[1] 无,即极端的虚无主义。促使叔本华从意志推导出痛苦、悲观结论的原因还在于他对社会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盛行起来,这种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人们为了追逐个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相互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生死搏斗。“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每个人不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之物,而且为了增加自己一方的幸福,会不惜毁灭别人的整个生命和代价。”人们的一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激烈斗争的环境中度过的。“个体的生活,也正是以同样的方式表现为无穷无尽的搏杀;这种搏杀,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同欲念和无聊的斗争,而且还是同他人之间的拼杀,它四面受敌,殊死搏斗,最后手握利剑而血洒疆场。”叔本华极其敏锐超前地领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导致激烈竞争的残酷、消极方面,从而深刻地挖掘了人生悲剧性的一面。这种消极、悲观的认识和感受同他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意

[2]志出发相结合,就必然得出人生悲观主义的结论。

(二)个人性格及家庭因素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缺乏爱与被爱的不幸经历的深刻体验。

叔本华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 父亲是富有而能干的银行家, 母亲是名噪一时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敬重父亲的性格和对自己各方面的教育, 不幸的是, 在1805年, 也就是叔本华17岁那年, 父亲在他们家货仓旁的运河中溺水而死, 离他而去, 这给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叔本华以沉重打击和巨大痛苦, 这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叔本华与其母一直不合, 一度断绝来往, 这主要是因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因而,也就很难会得出人生幸福快乐的乐观结论。同时,家庭的悲剧,又给他的心灵蒙上了悲哀、苦痛的阴影,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中,形成他的悲观主义很自然的。

布赖恩·麦琪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谴责她。他说“无疑,叔本华对于世界的绝望,尤其是他对于存在的可怕的一面如此地深信不疑,某种程度上是植根于他与母亲关系神经质的表[3]现”或许麦琪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排除遗传的因素,因为他的父亲就易于沮丧和不快。他也从小就比较孤僻、傲慢, 狂妄自大,很难与人相处,这使他一生很难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感受,因而,他不免会得出诸如“所谓人生就是任凭造物者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抛掷”;[4]“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的悲观主义论调。

叔本华对自己充满自信,抱有很大的希望,但现实一次次地击碎了他的梦想,在柏林大学任讲师期间,他偏偏选择与同时代的国家哲学代表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无法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这样悲惨的结局使他无法接受,带着悲愤和痛苦离开了柏林大学,从此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开始著书立说,尽管他对自己的学说和思想极为自信,但他的著作遭到了出版社的冷遇,即使后来出版后,很多年也一直遭到读者的冷落。这一段时间大概是叔本华平生最不得志之时,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叔本华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因而,他对痛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叔本华在总结人的一生时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还有,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智慧愈增, 痛苦也愈多”,这也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深刻体验。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哲学渊源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究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柏拉图的“理念”、康德哲学和印度佛教。

1、柏拉图的理论给养。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5]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

[6]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叔本华明确柏拉图“理念”的矛盾,而他借用柏拉图的“理念”就同时也一同接下了“理念”与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他抛弃掉的是柏拉图的灵魂,用他的“意志”置换了柏拉图的“理念”,从而清洗掉了“理念”本体论内涵,赋予它可认知的“表象”身份。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象”,而是“意志的直接客体性”。

2、继承康德关于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分立以及意志高于理性的思想。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将世界分为表象和自在之物的思想,又继承了柏拉图有关理念的思想,进而将这两家思想融合,提出了他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自在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是意志,而

[7]理念就是意志的直接,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意志客体化为表象需要理念作为中介,通过理念,意志客体化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的理念为该等级的表象确立一个模式。叔本华认为,不仅对表象的认识是直观的认识,而且认识理念也必须直观。这种直观需要主体必须是纯粹的主体,是摆脱了为意志服务的认识才能达到对理念的直观,进而认识理念。

叔本华对康德的哲学推崇备至, 他明确表示“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 却显然是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 是必然以之为前提, 由此而出发的。”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是一个二律背反。叔本华对康德的先验伦理学持反对态度, 却对这个二律背反赞赏有加“我认为康德关于自由和必然共存的学说是人类深谋远虑的成果中最伟大的。” 他试图依照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学说来解决这个二律背反。实际上, 康德谈的不是共存, 而是对抗。所以, 叔本华只是把康德学说为他所用。

3、从佛教中得到悲观厌世的思想。叔本华虽然是一个西方人,却深信东方的佛教,在他看来,虽然社会的进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发展,可唯有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仍处于蒙昧阶段,人即不知为何生,也不知为何死,且不知生之意义何在,他认为世界就是表象与意志,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在这种生存意志的基础上,叔本华推出了一幅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人生哲学图画。

从上可以看出,叔本华悲观主义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自己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当然, 柏拉图的“理念”、康德思想和印度佛教是其理论的主要哲学来源。这些方面共同促成了其理论的最终形成。

三、辨证地看待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悲观主义呢?

(一)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首先,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思想受欢迎的原因来看,1848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失败告终,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主体的中产阶级陷入对现实不满和悲观失望之中。再加上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它对贫穷、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控诉,生物进化论对生存竞争的宣扬,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推向了时代舞台的中心。如果撇开具体阶级属性不论,他对工业社会中技术或工具理性的片面征服的批判,对于我们正确看待理性的科学技术的社会效果具有某种“清静剂”的作用。

其次,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把人放在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重视和强调非理性因素,这是对过去德国古典哲学中片面强调理性作用而压制人性理论的一种挑战和进步;他对繁琐晦涩的论证方式的反感和惯用的平易近人、清新活泼、激发想象力的文风,都直接或间接的对近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他有这样的评语:“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之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既非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也不是看待一切问题的既定角度,而是浸透或体现着一种痛苦的追求。德国民族,其内在精神显得深沉、内向、含蓄而富有厚重的内在激情,表现出一种沉重得像背负着十字架的沉郁气质。工业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轻狂和功利态度、科技理性造成的非人化境遇深深刺激着他。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中含有某些对人的欲望无限和恶性膨胀的限制性因素,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生命意志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弊端和消极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生命意志的罪恶性显然是片面强调了“人”“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作用,忽视了“物”的现实存在性和本体性,因为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尽管同其他自然存在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物质存在形态。而叔本华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走向了一个唯“我”的极端,进而才会产生“欲求是痛苦根源”的观点。并且认为人只有完全抛弃物质享受才能彻底摆脱痛苦,甚至要求人完全没有欲望。以否定生命来达到超然境界,这显然是以所谓的“超越人的本性”来否定人的生存。人们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在理智上都是不能接受这一观点的。

中国人崇尚乐天知命的乐观主义,佛教更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论对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无可质疑的。叔本华从抬高感性贬损理性,到最终因强调欲望的痛苦而走向了否定直观和理性、弃绝生命的意志。这当然是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是极具危害性的。

四、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中合理性的启示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求生的欲望是世界的本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各种现象都是这种求生欲望也即意志冲动和努力的表现。叔本华对求生欲望的这种高度肯定,目的在于唤醒在理性主义重压下沉寂多年的生命意志,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从这一立场出发,他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价值、人的幸福、满足、痛苦与空虚、意志与理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见解。虽然他的见解中包含着一些引人深思的论断和真知灼见,然而他的思想是带有某种偏见的,他自始自终是陷在唯意志主义、唯我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吸收一些消极思想来束缚自己。社会总体上还是一个理性和乐观的社会。思考问题是一个人的自由,但如何把理性和感性、情感和理智、主观和客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科学辨证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用辨证的观点来解读。

叔本华的思想固然是错误的,但其对任何事物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的这种看法,对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也是有利的。多年来,我国教育中高考独木桥的模式,使考大学成为了人们成才的唯一道路,中小学中重智育的倾向十分严重,时有发生家长因孩子成绩差打伤孩子甚至打死孩子;学生不堪承受学业重负自杀;孩子不能忍受父母的压力、唠叨而将母亲杀死的事件。如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学生用榔头打死其母亲就是一典型事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的。”“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由此可见,人们的奋斗方向、理想的实现是多层次的。成为高科技、高级管理人员是人才,当好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成才。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你在其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做贡献,就是人才。叔本华对理性主义重压下生命意志的唤醒和对自我意识的肯定,肯定人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人生意义,既要积极向上、乐观,向着认定的目标努力、前进, 但又要淡泊名利,自强自信而不自负。叔本华的“艰苦是一个净化炉”的思想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古之成大器者,必先伤其筋骨, 劳其心智”。经历了艰难困苦磨砺的人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珍惜生活。全国著名摩托车探险者黄成德在西部探险经历千幸万苦之后有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当人们绞尽脑汁研究人的天性,人的灵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把互联网打开便可以从魔匣般的电脑上与地球任何角落的人交流,当我们把改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视为最高奋斗目标时,却常常忽略了人类自身的修养。”“我们需要品尝苦难,记住苦难,承担苦难”。当他在经历了多少次的生死考验、生命危险,翻大山,过激流,闯沼泽,经历生与死的拼斗之后,他写到“多少艰难坎坷都过来了,今后的艰难不再艰难,今后的坎坷不再是坎坷”,这是一种经历过苦难、生与死考验之后思想和精神的开华。我认为当今青年心理承受力差,经受不了挫折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历的磨砺太少,生活的路太平坦。

总之, 在叔本华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生的全部真相的目的在于有意唤醒这种信念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去奋斗、努力和争取, 一切美事坏事都是空幻,世界终究要归于毁灭。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叔本华及其哲学观点。

参考文献: [1]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施惠忠,《生存意志之痛苦》[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3]杰克· 奥德尔著,王德岩译,《叔本华》[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叔本华,陈晓南译,《爱与生的苦恼》[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3年版,第103页;

人生似水,有容乃大 篇4

2、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3、永不分手的恋爱本就难得,既然有人走了你就没必要看着他跟新欢在一起伤心难过来惩罚自己,感情问题复杂到没有别人可以替你解决,你们独有的回忆别人代替不了,但时间是你最好的药,你只要慢慢的忘记,别刻意。最傻的行为就是伤心绝望自暴自弃。成长本身就是你会不断和熟悉的东西告别,和一些人告别。

4、在生活中,我们凡事都不要追求的太过完美。持一颗平常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释然生活中种种的不尽人意。或许你会感受到生活别样的轻松与知足。

5、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6、可是,当走出幻境,你却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帘幽梦,你所想所念的那个人,他根本就没有为你的深情而有丝毫的牵动,一切都是那么的云淡风轻,无关痛痒。

7、许是时光流逝,岁月叠加,在无形中给了我沉淀。曾几何时,也曾追求轰轰烈烈,而今,一切都已淡然。

8、生命中很多时候,你越是强求,越是得不到;越是害怕什么,往往越是容易遇到什么。

9、你没做成一件事,事后别找理由。那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用来证明你懦弱的借口。赢了就庆祝,输了就重新开始,切勿磨磨叽叽。只要你决心去做,这世界就没人能阻碍你。所有流言蜚语和火上浇油,只要你不记在心里,终会成为你实现梦想的助力器。记住:每个人都曾卑微,但并非所有人一辈子都渺小。

10、当你发疯般痴狂的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曾在内心幻想过无数个充满温情的画面,幻想着君心似我心,思也浓,心亦同。

11、有一点压力,就感觉天塌下来了;有一点不开心,就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可怜的人…… 你如此脆弱,都是曾经有人宠溺,有人替你撑着,有人替你坚强。

12、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我们经历了风雨,就已不在乎人生是否有彩虹,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走过。

13、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又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大多数人都是为这件事而不快乐。其实,不快乐的人往往不是欠缺改变现状的能力,几乎都是因为懒,和怕,所以就混和等。结果常常是一辈子都笑不出来。

14、当别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当你看到别人在笑,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伤心,其实别人只是比你会掩饰。

15、不无谓的沉迷过去,也不狂热的期待未来,顺生而行,且行且珍惜,如此最好。

16、懂你的人,了解你成功背后的艰辛,清楚你坚强背后的不屈。懂你的人,也许不在身边,但一定在心里在生命里;也许默默不语,但一定在关注着你守候着你;爱你的人未必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会心疼你。

17、或许,我天生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有人把孤独写意成一种凄凉,而我却偏偏喜欢享受孤独。

18、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19、很多时候,当一份过往已变得无可回忆,牵挂便是多余。虽说,一切众生皆有情,可是,一切有情皆过往。

不必说经典人生哲理 篇5

有个人急匆匆跑到一位智者身边。气喘吁吁地说:“我、我有事要告诉您。”

“等等”,智者打断了他,“你要说的话,用三张网过滤了吗?”

“什么三张网?”那人疑惑不解。

“第一张网叫做真实,你要说的`事真实吗?”智者问。

“这,我也不清楚,我是从别人那听采的。”那人回答。

“那么用第二张网过滤一下,你的消息是善意的吗?”智者继续问。

那人开始迟疑:“这个,是关于别人的是非。”

“最后一张网,既然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那你要说的事情很重要吗?”

“其实也不重要,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那人有些不好意思了。

上一篇:募捐后的一封感谢信下一篇:观看学习《焦裕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