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2024-05-0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通用8篇)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篇1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一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既有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成分,也有制度性缺陷形成的不公平因素。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以及某些特殊政策都对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追根溯源,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还有很多制度性成因。

初次分配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从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看,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加大和财产分布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从再分配的制度安排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阻碍了城乡公平劳动收入的实现。除此之外,我国产业偏向政策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政府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为发展重工业,只有依靠农业支持工业的增长。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强制实行低价收购,这就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低价的生产资料,又可保证工人及其家庭享有低价的食品供给,以实行低工资政策。资金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失去了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机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农业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农产品生产的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户籍制和人为因素城市用工壁垒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

量的农业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在农村内部从事高度分散的、低效率的劳动。小规模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设备的运用和传统农业的转变,这就致使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支出很少,农业整体效益持续低下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

二、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取消户籍制限制促进城乡产业融合(1)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时并举。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谋业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让自主迁徙、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成为农民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后,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终解决办法是非农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就业,让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用武之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2)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协调发展。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

2.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这一点我国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版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目前我国反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由中央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要坚持国家出资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时保障项目不可能太多,目前农村保障的重点应该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两项。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首要前提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键是加大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1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1000亩以上才可以主要依靠农业达到富裕水平。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家庭,这种分散的、小地块经营,是典型的现代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要求严重背离,应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促进解决。

4.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应该终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使农业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条件,以抑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资源过多地转移,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遵循原则的转换,即由追求经济效率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为主,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制定支农政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农业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通过建立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增加用于“三农”的支出要符合公共财政和WTO的要求。对农业主要是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通过“以工代赈”直接转化农民收入。对农村主要是增加小城镇建设、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卫生和农村生态保护等支出。对农民主要是增加扶贫、技术培训等支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把农业补贴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通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粮食直补制度,压缩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数额,将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使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篇2

1 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1.1 湖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 比上年增长9.0%,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湖南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0元, 比上年名义增长9.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 排名第11位。

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湖南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 增长11.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

1.2 湖南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湖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2元, 比上年增长10.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0元, 比上年增长9.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其中:工资性收入14662元, 比上年名义增长9.0%, 经营净收入3567元, 增长9.6%, 转移净收入5713元, 增长8.7%, 财产净收入2629元, 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 增长11.4%,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4088元, 比上年名义增长11.3%, 经营净收入3639元, 增长11.8%, 转移净收入2168元, 增长10.0%, 财产净收入166元, 增长26.7%。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比例由上年的2.80∶1缩小为2.64∶1。

2014年湖南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高低收入群体来看, 高收入组 (按五等份收入分组)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99元, 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2元, 高低收入比由上年的9.38∶1缩小到9.02∶1。城乡居民收入额逐年拉近, 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连续五年下降, 由2009年的3.07∶1缩小为2014年的2.64∶1。

本文图表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 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14年, 长株潭地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0元, 湘南地区 (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永州市) 为16366元, 湘西地区 (包括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 为10867元。可见, 长株潭地区居民收入是湘南地区的1.59倍、湘西地区的2.4倍, 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2 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分析

2.1 自然条件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发展起点不平等

自然资源、交通状况、地理位置和个人能力等因素的不同, 导致湖南省各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 从而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上的差距。

(1) 自然资源差距。

湖南省的湘西北武陵山区、湘西雪峰山区、湘南南岭山区和湘东大围、罗霄山区均属我省的贫困山区, 这些地区土地贫瘠, 资源稀缺, 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人均收入低, 区域经济发展迟缓。

(2) 区位差距。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 外商投资的数量与居民收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相同的区位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就湖南省各市州层次而言, 经济规模、市场容量、累积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融资能力、工业化水平、全球化水平和良好的地理区位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科技发展能力、信息化发展程度、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状况和城市化水平对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作用则不明显。就区位优势而言, 全省投资环境可分为四个等级:长沙为第一等, 株洲、湘潭、郴州和岳阳为第二等, 常德、衡阳和娄底为第三等, 益阳、永州、怀化、自治州、张家界和邵阳为第四等。

(3) 个人能力差距。

劳动者的个人能力决定其收入的高低, 而个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尽管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丰富, 但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并不高。湖南省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在农村人口中, 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46.61%, 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38.78%。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种, 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劳动力, 这主要源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

2.2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机会不平等

(1) 经济总量的差距。

2014年, 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27048.46亿元, 其中长株潭地区为11555.87亿元, 占比42.72%。湘南地区 (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永州市) 为5568.07亿元, 占比20.59%;大湘西地区 (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和娄底市) 为4520.56亿元, 占比16.71%。2014年, 湖南省人均GDP为40429.49元, 长沙市人均GDP最高, 为108355.86元, 永州市人均GDP为24404.69元, 邵阳市人均GDP最低, 为17521.39元。可见, 经济总量越大, 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岗位也越多, 当地居民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就越多。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总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2) 产业水平的差距。

产业水平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 农业天然属于弱势产业, 加上湖南省农业发展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致湖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虽有所增长但不够稳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第二, 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 导致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农民增产不增收;第三,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 也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2.3 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根本成因

(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治的格局, 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诸如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国民待遇”。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村居民进城务工遭遇就业歧视, 造成农民工收入偏低, 无法做到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

(2) 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

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是将收入由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居民, 这种制度将资源主要配置到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工业的发展导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 而农村资金的流出削弱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阻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3) 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性。

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垄断,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经过国家征收, 由国家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统一出让。但是, 地方政府以相对较低的补偿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后, 以市场价格在土地一级市场上出让, 出让的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 这导致大量由土地产生的财富从农村流入城市, 农民无法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此外, 土地制度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但“集体”是指乡、村、村民小组的哪一级却不甚明确, 一旦土地出让, 失地农民的权益难以确保。

3 构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并举, 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1) 实施“湖南省进城务工农民入户计划”。

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工业化进程, 分享工业化成果, 这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的战略性举措。早在2003年,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取消了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并提出, 大、中城市应放宽政策, 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 让农民工切实享受到市民待遇。《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 (2014-2020年) 》也提出全省所有城镇原则上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到2020年, 新增城镇户籍人口580万左右, 逐步减少湖南省农业人口比重。

(2)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消除劳动力转移的素质障碍。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 使个人收入得以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 世界银行通过测算得出, 农民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 其收入至少提高15%。职业技术教育是提升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 湖南省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湘南、湘西等落后地区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本省户籍在岗农民工,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进城就业技能, 消除劳动力转移的素质障碍。

(3) 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具有弱质性产业的特点, 既要承受自然风险, 又要承受市场风险,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农业产业实施了补贴政策。有数据显示, 美国农民收入的40%来自农业补贴, 而我国不到4%。因此, 湖南省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强化政府支农职能, 切实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直补等政策, 建立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制度, 扩大补贴范围, 提高补贴标准,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2 以促进公平共享为导向, 建立健全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机制体制

(1) 强化二次分配调节功能, 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体制。

首先, 完善预算和税收管理, 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次, 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不足和效率低下为重点, 探索建立符合湖南农村特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第三,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制建设, 确保湖南城乡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权利平等。

(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

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分类管理办法, 剥离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2014年, 湖南省根据国务院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精神, 积极稳妥地提出全面放开中心镇、小城镇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 还应取消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系列歧视性规定。

(3)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

首先, 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 扩大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 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城市向基层农村延伸;其次, 完善财政支农保障体制, 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 调整政府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使用结构, 大幅度提高用于“三农”的比例;最后, 还要强化基层政府涉农职能建设。

3.3 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 清除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障碍,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其次,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第三,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湖南省自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2011年同步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 统一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 更好地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至此, 湖南省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此外, 湖南还应积极探索城乡老年津贴制度和落实省内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政策。

(3)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面提高统筹层次, 不断提高医疗待遇, 适当降低自付比例。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 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 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和补偿封顶线, 逐步建立大病统筹的医疗制度, 缩小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差距。

3.4 调整政策, 找准位置, 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1) 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改善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

区域发展的适度非均衡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共有的现象。对于湖南这个中部省份而言, 我们不仅需要“长株潭一体化”和“3+5经济圈”, 也需要“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大湘南”。要想缩小各地区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省委、省政府就应牢固树立协调发展, 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 在政策、资金等对中西部及湘南地区的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改善其经济发展的环境。

(2) 找准各地区的区位优势, 形成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在地理区位、发展基础等方面缺乏优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实行相对优势战略是它们理想的选择。以湘南地区的衡阳市、永州市和郴州市为例, 相对于长株潭而言, 既没有政治上和政策上的优势, 也没有经济上的优势, 但我们更靠近珠三角, 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可以作为珠三角的大后方和后花园, 提供劳动力、资源、旅游和其他配套的服务;还可以成为连接长株潭与珠三角的桥梁, 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湘南地区工业的发展, 不能是珠三角工业发展的重复, 而是他们的延伸;不能是长株潭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复制, 而是他们的发展。因此, 湘南地区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大力发展适合湘南地区特色的工业、能源、旅游等产业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曾国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莫震.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新格局研究[M].深圳: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

[3]彭腾.论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 (1) .

[4]邹君, 陈淑珍.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4) .

[5]温桂荣.基于缩小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1, (1) .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变迁 篇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必须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最常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作为一个可以衡量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标,是取值在0-1之间的比例数值,数值越高则贫富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高于0.4则表明差距偏大,容易出现社会动荡。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基尼系数为0.462,已是连续第7年下降,且为自2003年有官方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但依旧超出“警戒线”不少。

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中,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最为瞩目,是影响我国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通常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衡量与评价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同我国的基尼系数类似,我国的城乡收入比近年来也保持了连续下降的走势,且已达到了近十五年来的最低值,但城乡收入分配的绝对差距仍在逐年扩大。说明从城乡收入比的角度来看,我国城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这一问题尚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献综述

国外已有研究

国际上,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国家比较少见,因而国外学者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更多侧重于整体收入分配方面,较少专门针对城乡收入的分配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无论从整体角度而言,还是针对我国城乡收入的探讨,国外学者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特殊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启示。

Khan等在1998年的研究中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增大,这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整体扩大有着显著的贡献,城乡收入差距決定了农村、城市内部的差异。XinmingWu和Jeffery M.Pedoff在2004年使用1985-200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整体的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但城乡收入差距在这几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地区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同年,世界银行专家学者Matin和Chen计算出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从1981年的0.31提升到2001年的0.447。JoshuaLevin在2001年的研究中认为,像其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长期以来城市偏向的政策作用的结果。

国内已有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梳理与分析发达国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程与具体做法,与我国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启示,以对美、日、韩这三个国家的研究为主。二是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水平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三是通过构建模型或进行理论分析,探究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的成因。这两个方面经常相互关联,同时进行研究分析。关于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学界也基本能达成共识。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市场作用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我国的国情现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系统性的城市偏向制度与政策,形成了严重的工农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同时,自1958年起实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降低了经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这都使得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被不断拉大。

另外,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的视角较为丰富多样。由于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数据走势与几年前已大不相同,故主要选择近几年的新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借鉴。梅艳(2014)和朱尚(2016)、马绰欣(2016)和赵听等(2016)分别从通货膨胀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与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作用关系,发现通货膨胀、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水平的上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冯云(2014)通过构建模型定量测度教育不平等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作用;汤森平(2015)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计算的方式得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孙迎联(2016)以江苏省的实践为例分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叶林等(2016)探究了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土地扩张之间的作用关系;朱有明(2015)从完善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劳动保障法制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调节的问题,杨风寿、沈默(2016)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社会保障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徐鹏程(2016)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统计分析

近十五年我国城乡收人分配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摘录2001-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两项数据,计算得出相应的城乡收入绝对差距及城乡收入比并作图,详见表1和图1。endprint

由图1可见,在2001-2015年这十五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大致呈现出迅速增长、减缓增长、轻微波动、持续下降四个阶段。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9-2015这七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一直在下降,到2015年回落到2.896,已经略低于2001年的2.899,达到了近十五年来的最低值。

单从这十五年的城乡收入比数据走势来看,呈现出近似的倒u形,我国的库兹涅兹曲线仿佛已经跨越了拐点,迎来了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阶段。但同时需要看到,虽然这十五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比经历了波动与回落,但随着我国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各自不断快速增长,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逐年稳定增加。另外,相对而言,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处于1.6:1以下,远低于我国目前的数值。因此,我国库兹涅兹曲线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尚需更多具体指标的考量以及今后更长时间尺度的检验。

但仅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确实持续下降的数据事实,尤其在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重要节点,需结合相应时间节点政策颁布与制度变化等重要事件,对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

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原因

拐点之一:2004年

从2004-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文件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三个层次,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提出了“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决定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这一文件的发布与相应新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了我国2004年的城乡收入比数值较2003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回落,并有效遏制住了前几年较为迅猛的增长态势。

拐点之二:2010年

2010年被称为中国农业的拐点。本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四个“点”: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并且提出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重点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些举措都能有利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破除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持续“缩小”:2011-2015年

在逐年的关于农民增收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下,国家继续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水平以支持农业和粮食的生产,农民增收使得城乡收入比持续下降。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分为7部分35条,充分阐释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包括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总结建议

综上所述,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变化是近十五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投入不断增加,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正逐渐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城乡收入比连续六年保持下降,但是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仍旧保持扩大的态势。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城镇化中建设现代农业是缩小乡收入差距的基础,城镇化中的制度变革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保证,需要继续加大改革与扶持的力度。针对继续缩小我国城下收入分配差距,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加快立法规范监督落实政府对“三农”的扶持政策。近十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已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影响政策效果的關键在于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和持续性差。美国、日本、韩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功经验都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实现,其主要有基本法和专项性行业法规两种形式:基本法是所有的农业政策都必须在基本法的指导下制定,专项性行业法规是将涉及本行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予以法制化。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将经济主体纳入法律法规的界限内,做到经济活动有法可依、违法可究,创造了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可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驾护航。有鉴于此,我们应当通过法定的程序,把中央和各省区出台的惠农政策和举措尽快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同时完善各级政府落实“三农”的优惠政策的政绩考核目标和行政问责制度,为提高政府扶持“三农”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实效性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度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是把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并且把它们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率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合理分工,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引导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要素从城市到农村地区的合理流动。发展乡村产业,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区域集中发展区,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其从城市转向农村,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并且更加注重区域的平衡和整体的社会公平。

加速推进土地确权进程,增加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平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最重要的就是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的转让甚至是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进入市场、同价进行交换的权利,同时缩小征地范围并且改革征地机制。早在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但目前包括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农村土地确权后,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土地的有偿转让增加一笔重要的财产性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可以被集中用于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增加产量,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使得农村生产率快速提升,促进农民增收。

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能够为农民的增收、就业发挥巨大的作用。我国正处于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乡镇企业,进而增加非农就业渠道仍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政府也要进一步对乡村企业的二次创业进行扶持,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台阶,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如利用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供给充裕、加工不足,而人们的消费需求正从农产品、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升级的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另外,要结合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人们对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技术等服务潜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我国的基尼指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本文主要结合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分析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些相关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寻租,知识失业

一、城乡差距基本状况

一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经过数年长期跟踪,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所得到的报告,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出的结论指出,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全国的基尼系数相对于1995年上升了大概两个百分点,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从1995年到2002年,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的上升幅度最大,农村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然而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从1995年的2.8扩大到了2002年的3.1。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农村的低收入人群组的状况都有某种程度的改善。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度来看,西部地区最高,高达58.3%,而东部地区最低,为37%,表现为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由于数据反映的只是账面信息,且城市的居民享受着大量的基础设施福利,而乡村居民的消费中还包括了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的支出,因此我国城乡实际消费水平比可能已经达到6:1。

二、造成贫富差距主要原因

(一)农村社会保障存在很大的空洞且社会保障基金不落实

农村社会保障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不少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养老自己靠家庭,看病自己掏钱”,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很大方面上严重缺失。特别是我国现在老龄人口已达到11%,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由于现在年轻人大都把重心放在事业和子女教育上,到城市寻找机遇,大多老年人口都无人抚养。城市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相对良好,然而对于进城农民工,他们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没得到解决。这主要是从我国广大社保对象未得到保障方面来说。然而,让问题更加严重的是,社保基金的发放在体制上存在严重的漏洞和缺陷。1986—1997年间,全国有上亿社保基金被违规动用。1998年以来,全国回收的社会保障基金总额达160多亿元。最新上海社保案涉嫌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前所未有。

(二)人们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成为贫富差距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过大的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有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机会平等下个人的能力不同,贡献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但却是有效率的,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然而,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市场的扭曲,资源的利用无效率,加剧了结果的不平等。我国的非法收入和非规范收入正是这种机会不平等的表现,如腐败、垄断问题。过度的行政审批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各级行政审批范围极广,不该批,不必要审批的事项仍在审批。政府官员的索贿受贿行为正是手中把持着可以带来“寻租”利益的审批权。很多“暴发户”大多正是打通了行政审批的“关节”而获得了巨额的“寻租”利益,非法收入的大量存在与行政审批有关。还有中国市场不够开放,垄断行业获取巨额垄断收入,行业间的平均收入差距拉大。1990年,最高与最低行业人均收入比为1.29:1;至2002年这数字达到了2.55:1。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累积性恶性循环扩大了贫富差距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农村劳动力过剩,资本贫乏,使得大量受过教育和掌握技术的劳动力离开农村。城市吸收着高质量的劳动力,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刺激了对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反过来又增加了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而在农村,人们收入低,资本等生产要素需求量小,随着高质量劳动力的留出和资本积累需求的不断降低,劳动报酬率低,使得劳动力继续外流。结果,形成了报酬率的差距和劳动力的互为因果,劳动力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为因果。当然,在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一般劳动力,他们在农村收入低,只能勉强糊口,在城市依靠出卖劳动力,干些重、累、脏的活取得收入,虽然获得了比农村高的报酬,但由于得支付迁徙费和子女更高的教育费用,因而,他们生活的生命危险度提高了。总之,虽然在迁徙过程中包括了一般劳动力,但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一般劳动力,生活水平依旧没有改善,而且没有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因而城市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穷。

(四)教育拉大了贫富差距

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基础教育的差距就显得很突出,在农村,很多小学依靠农民自己出资建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弱,还存在一定比率的辍学儿童。而在城市,大多数富裕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幼儿园,高级小学的教育,得到了后天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高级教育和能力的锻炼。在初中教育阶段,由于乡镇政府没有很大激励去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同时优秀教师往待遇好的城镇转移,因而上重点高中的农村学生数量大量减少。加上普通高中、大学学费数额巨大以及未来预期收益的低下和不确定性,很多农村学生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只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而城市学生大多数完成中等教育后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放弃高等教育机会的农村学生就享受不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倾斜。这种情况表明,用公共基金建立起来的高补贴的大学教育。实际上是穷人对富人进行补贴和支付转移。

三、政策措施

(一)制度上进行改革社保基金的发放

撇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范围与广度的问题不说,我们应先保证现有的保障基金得到落实。腐败分子挪用保命钱的活动之所以得手,体制上的原因在于行政主管机关持有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权,可以既不向收益人报告,也不受收益人监督约束。为了保证社保基金能实打实到收益人手中,必须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点:

1、社会保障的基金经营和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分开;

2、在养老和医疗保障中引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结合制度。良好的制度是防微杜渐,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的基本保证。所以解决之道在于改革攻坚,建立具有硬约束和能够有效率运转的新社会保障体制。

(二)实现权钱关系的分离并建立平等、公平、效率的市场经济

中国目前过大的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有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的关系上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如腐败、垄断。因此,把我国的贫富差距归因于市场化改革,显然开错了药方。对于不把缩小贫富差距的文章做在铲除腐败、垄断上,而是做在合法收入上,显然是做错了诊断;不把矛头直接指向贪官污吏,“红顶商人”等腐败分子上,而却对准企业家、经营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则完全做错了。具体做法应该是:

1、对于垄断性行业,逐步取消政府的管制和特惠,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或对行业进行调整改造(如股份制)从而引起行业内竞争;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转移到为市场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上来。对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撤消不需要审批和不该的审批的事项审批权。对现行的审批权利,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及相应的法律仲裁制度,监督权利行使的社会公正性。

3、要大张旗鼓地打击权利寻租制度,淡化政府的权力,使其权力行为变为服务行为。加强对工职人员的制度约束,对于渎职和乱纪行为,给予硬惩罚。

(三)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制度,并积极调节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1、通过发展经济学中的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我们知道,小学对社会效益最大,中学其次,而高等教育最小。然而国家的教育政策却向高等教育倾斜,并造成了教育的深化和知识的失业,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国家应积极调整教育政策,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给贫困学生提供困难补助,给乡村教师更高的待遇。在新政策创新后,关键在于行为原则的执行。论文格式。关于教育经费的发放,应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应使实施教育的费用管理和教育费用的执行部门相分离,并把政策的落实成具体可实施的细节和步骤,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校设备,师资力量。论文格式。论文格式。

2、不宜不恰当地,过分地扩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大量农村劳动力留入城市,城市中雇佣者跳级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本来由中学生就可做的工作,他们却雇佣了高等教育水平的人。于是,农村中受教育较高的劳动力,他们所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大,根据托达罗模式,他们就越想进入城市,然而他们在城市中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却在城市中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反过来,在农村却因人力资源不足、高素质劳动力缺乏而导致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结果造成了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取消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

1、各地区的经济差距不宜拉得过大。当城市发展以后,为了防止二元经济的累积性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制扩大,国家不应消极地等待城市的扩散效应来消除这种差距,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激励农村发展,缩小差距。

2、国家应采取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把缩小贫富差距,开发人力资源,增加社会就业,扩大粮食生产,开发农村地区作为重点。为此,农村应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国家则提供优惠的政策给予扶持。在金融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之路,解决农村的资本不足问题。

四、结论

我国贫富差距状况日益严峻,上述是关于贫富差距的一些相关也是最显著的表现和对应的应对策略。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国家政策上失误的原因,也在依托官僚体系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了深化。因此,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必须做到机会上的平等,实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然后对结果的不平等用社保和转移支付的进行平衡。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仲崇盛、纪春艳.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欠缺与对策建议[J].辽东学院学报,2007,58-62

[3]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2007,111-120

关于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演讲稿 篇5

我演讲的题目是《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

利益就像一块既美味的蛋糕。有几种分配方法,(1)首先让第一个人吃饱,余下的人依次吃到饱直到蛋糕吃完(2)每个参加者都能得到一份相同大小的蛋糕。(3)按劳分配 多劳者多分,少劳者少分。

一般大家都比较赞成第一种方案,看来从分蛋糕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大家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案也是比较赞同的。

为什么要大家都会选择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为什么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方案呢?

就像蛋糕不够分给每个人一样,我们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的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的社会劳动,社会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蛋糕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胃口。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所以第二种方法“平均分配”显然不能满足每一个劳动者。显而易见,我们提供的第一种方案时按需分配,第二种是平均分配。第三种那当然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题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别,只有承认差别,并在收入分配上体现这个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1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正确认识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收入不平等迅速上升。收入分配不平等过大不仅有悖于我国 “共同富裕”的改革目标,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提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估计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愈加明显。

从1978到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7%,这跟中国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这种现状还仍有扩大的趋势。

出现的原因

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化改革肯定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收入分配由按劳分配逐步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等要素获得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要素收入的比重甚至超过劳动收入比重。因此,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方式的改变,肯定会扩大个人劳动能力的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财富不平等的时间积累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第二,我国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地区和城乡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可能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就地区分割来说,由于国家改革是渐进的,因此,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巨大差距,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报酬和资本报酬的差距不断扩大,从而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出现差距。

解决办法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篇6

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我国在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明显持续拉大的问题,基尼系数2000年达到0.40的警戒线,近几年平均超过0.45,2013年更达到0.473。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呈“哑铃型”结构,高、低收入人群比重较大,中等收入人群只占五分之一左右,两头大、中间小。据统计,2010年,中国有1000万人民币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1%,总财富多达2.68万亿美元,超过当年GDP的44%,虽然当年人均GDP达到了4600美元,但是全国60%的人的平均收入达不到1200美元。这意味着改革的成果丰硕,部分先富群体占有过多,普遍居民分享过少,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善不大,2010年城乡相对收入差距为2.79,2011年则上升到3.10;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比从2003年的1.58倍上升到2012年的1.76倍,行政垄断或市场垄断行业包括能源、金融、通讯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其他还有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2.网民A认为,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已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目前收入分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利益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而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却是持续下降;二是居民内部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显著拉大。

网民B说,无论是作为家庭收入个体,其最高与最低之间高达65倍的巨大落差,还是作为居民收入整体,其仅占我国GDP比重40%左右的超低水平,均充分说明我国收入分配的严重失衡。亦因如此,对于我国当下的经济现状而言,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无比紧迫,原因在于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居民收入占比的过低,不仅会使“促内需”成为空谈,更会给深化改革造成民意阻碍。

3.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了4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他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干得多,挣得少”是记者在采访中许多工薪阶层的共同感受。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说:“从统计数据看,近几年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在增长,但考虑到他们在消费支出上的差异,大量贫困家庭的支出集中在最易涨价的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上,分配差距正呈现危险的”穷降富升“两头拉大趋势。”

一、概括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愈来愈多,请概括目前我过面临的收入非配主要的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收入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好的不利的事情,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还要注意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一、两头大、中间小,中等收入人群人数少,平均财富少,穷降富升

二、乡镇差距没有改善,差距仍然较大

三、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差距较大

四、仍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五、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分析题

结合给定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原因,要对材料当中的问题进行逻辑推断,判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原因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垄断固守阵地、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长 2.市场化改革不配套,部分地区没有进行改革 3.社会保障改革不到位、户籍制度的壁垒 4.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乡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5.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功能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6.收入再分配作用不明显

三、对策题

假如你是某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员,请就当前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领导参考。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答题思路】

提出对策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体验,特别要多关注政府的相关文件,保证提出的对策能够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符合常识。另外对策要注意可行性和针对性,按照主体、对象、方式、内容、效果进行扩充,并且一定要能够解决材料中的全部相关问题。答案要注意有条理,分条作答。

【参考解析】

1.加大投入,提升人口素质。通过教育均等化增强贫困低收入群体的未来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来缓解收入分配问题。

2.平衡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民工有序市民化转变,挖掘城市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鼓励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更好发挥政府再分配作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四、公文写作

你是某县的工作人员,现县领导要到一所中学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做个专题演讲,请为领导拟写一个演讲稿。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个演讲稿,演讲稿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客观,具有号召力,所以本演讲稿的内容结构为问题—影响—原因—对策。

【参考解析】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现阶段中国的贫富差距”这一话题的讨论及其见解。

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20%的人口拥有80%的社会财富,10%的人拥有65%的社会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所拥有。事实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比较严重了。

那么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有一部分人谁先抓住机遇富了起来,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在受穷。

其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这些年我们的经济上来了,但是社会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却使得社会矛盾积深。也使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贫富差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贫富分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富裕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贫困群体的扩大则直接制约社会消费需求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初次分配要讲效率,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二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强监管,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制和税种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五、范文评析

这类文章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一些实际对策,写成策论文;也可以从职务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写成政论文。具体论点要围绕如何解决社会公平入手不能跑题。

【范文解析】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路径选择 华图教育 肖永辉

社会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且平等的分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对此,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届三中会会要求: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为缓解贫富差距问题提供必要条件,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民生状况是社会公平正义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公平正义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切入点,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存在着公共投入的顺序严重颠倒的问题,在基本民生方面投入的比重相对过小,从而使公共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此来合理安排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

加强司法建设,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各级司法机构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败。要使法律蕴含的公平正义价值变为实践中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必须通过公正的司法才能实现。如果司法不公,会冲破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可以说,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要进一步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要通过完善诉讼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等多种措施,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司法工作,加强司法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司法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职能作用。

【范文评析】

理性分析收入分配差距 篇7

一、市居民收入的现状

收入分配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 不光要看这个国家的蛋糕做得够不够大, 还要看这个蛋糕切得均不均, 分得匀不匀。其操作过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 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既要重视效率, 又要公平。收入差距应该有的, 但是不应该存在严重的同工不同酬, 民众付出艰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但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 这让其心寒,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只有公平合理的回报才会激发民众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 才会归入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队列中, 响应党的号召。

1.居民收入总体状况

“十一五”期间, 全市大力实施“工业主导、产业立市”战略, 在整个朝阳地区其县域经济综合发展位居前列, 这一时期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 全市实行“突破辽西北”战略, 在此期间推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集群高速发展政策, 使得全市的经济稳步发展。这一时期是城乡建设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满意度最高的时期。

2.收入中大部分支出去向

虽说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居民的基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上, 医疗和教育所占比也是不少。我们现在虽然不必为吃喝犯愁, 但现行的物价高增长却让很多低收入的家庭吃不消。一般家庭虽然收入高了, 但也都投入到享受上了, 买了更大的房和车子。在下一代的教育上, 国家免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包括今年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的确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规定不准校内校外补课, 以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总是想方设法的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补习班。你不补习就撵不上其他的同学, 这样也就逼着不愿意参加补习的家长也跟着补习了。这样一来明显的增加了教育的投入费用。有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集中在40-60%之间, 而我市有部分家庭还要超过这个区间, 这说明我市居民收入有很大比重是用于衣食住行, 其中教育就占了这些支出的较大比重。

3.高收入群体构成状况

在高收入群体中大多是私企老板, 个体经商户以及一些垄断行业。像电力、通信、石油等行业的工资在众多行业中排在前几位。这些行业的年金就已经大大的超过了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员工的一年工资。有些垄断行业得到了行政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保护, 显然在市场竞争方面就已经占据着诸多优势。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体制的不完善

体制的不完善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旧体制的废除, 新体制尚未完善, 导致事业、机关单位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进一步拉大。

2.生产要素分配不均

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的不平等。某些垄断行业比如说像电信, 他们可以凭借着垄断地位获得更多超额的利润, 为职工谋取高收入。而这些超额的利润都不是靠正常劳动所获得。在同等条件下, 同等职业, 在垄断行业工作的收入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

3.个人投资理念的差距

我市的大多的低收入的家庭对于收入的再利用比较保守, 不敢冒风险, 也就不敢用于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高收入者却在投资、理财等方面是更胜一筹, 这样增加了高收入群体的财富收入途径, 从而使得收入进一步的拉大。

三、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基本思路分析

1.正确看待居民收入差距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具体内容中提到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其中涉及到怎样进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如何减小差距, 最终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目前就收入分配差距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说, 我们现在已经存在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 这个线。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收入差距大致相当, 不必死抱着0.4 这个底线。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是因为他们考察的范围和口径不同。说我们现在已经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是考虑到了非法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无论哪种观点, 都认为我们现在存在两极不可避免。问题关键在于怎样让中等收入人群扩大, 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2.积极改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措施

(1) 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 扩大收入的可分配总量。想要提升收入的总量, 就必须把“蛋糕”做大。

(2) 取缔非法收入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依法取缔非法收入, 保护正常所得。让辛勤劳动所得与真正的付出成比例。让老实诚恳的人的付出得到应得的收入。

(3) 享受教育机会均等化

主要是扩大教育面, 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因为工资性的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事业机关单位工资标准起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力资源成本。谁受教育程度高, 谁的基本工资就高。而教育则是提高人力资源的基础。让有困难的群众和上不起学的人都能享受高等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最终提高工资收入。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新疆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调查 篇8

王建国有两重身份,老师和农民。他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东部一个县的乡村小学教师,家中四口人,两个孩子在上学,妻子在家种地。

28年教龄,小学高级教师,他现在的工资是1476.5元。王建国1978年参加工作,刚开始是民办教师,1979年转为正式教师,在他所在的学校,他算是资历较老、工资较高的老师。

1476.5元工资共由七项构成:职务工资648元、活工资(津贴)278元、边远艰苦地区津贴(二类艰苦地区)223元、知识分子书报补贴17.5元、工龄工资10元、艰苦津贴95元、浮动(固定)工资120元,去年刚刚工资调整增加85元。另外,每年年底按原工资70%增发第13个月的工资,再加上590元的冬炭费补贴,除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全年工资收入1.8万元。

“我们的工资全年都是定死的,几乎没有别的福利和收入。”王建国说,工资都是由县财政拨款,学校资金紧张,没有一分闲钱,没有课时费、没有补课费,多年来,没有发过一分钱过节费。

一个乡镇184名老师平均工资是1187元

尽管王建国老师对自己的工资并不满意,但对那些年轻的农村老师来说,这已经是高工资了,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工资只有他的一半。

王春蕾,王建国老师的同事,5年教龄,目前工资是801元,实发742元。

刘振江,邻县的一名教师,20年教龄,小学高级教师,十年前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目前的工资是1271元,他还同时兼任学校的会计。

2005年年底,刘振江所在的乡镇中小学184名老师平均工资是1187元,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工资为700多元。其中中学老师最高的是1900元,小学老师最高1500元,全乡184名老师能够拿到1900元工资的只有3个人。

尽管教师工资表面上要比本地的其他单位高200元左右,但还是有许多老师纷纷调往其他行业,尤其是政府部门。一位老师坦言,看上去我们的工资高一些,实际上,其他单位的福利和无形收入要比我们多,年底有奖金,吃喝有人请,生活水平比我们好。

让很多乡村小学老师羡慕的还有乡镇中学老师,相比之下,初中老师的职称高,工资要比他们高一些。刘红霞是一名乡镇初中教师,8年教龄,中教二级教师,目前工资是1070元,实发工资1030元。

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有多大

在乡镇中学老师看来,待遇更好的是县里的重点中学,虽然大家的基本工资是一样的,但重点中学老师有课时费,每节课10元,还有午餐补助。与刘红霞同样工龄和职称的老师,工资可以达到2000元,逢年过节都有过节费,带毕业班的老师在中考、高考之后还有额外的奖金。县里的重点中学曾经补贴高中毕业班老师1万元,组团出国去欧洲旅游。

虽然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实行一体化的发展,但两地老师的工资也有很大的差距。

李彩霞,2003年新疆大学毕业,在乌鲁木齐市一所普通中学任初中老师,她的基本工资与农村老师并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800多元。但她有福利,每月300元的课时费,午餐补助,班主任费,每次过年过节,至少发五六百元,她的实际收入是每月平均1300元。

“与重点中学相比,我们至少差1000元钱。”李彩霞说。

记者了解到,在乌鲁木齐市,一些重点中学,老师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课时费比一般学校更高。还有优秀班主任奖、年底先进工作者奖、先进教研室奖、年底综合治理奖、文明单位奖等,只要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每位老师就可以发5000元奖金。

还有的老师在校外兼职,给学生补课,这些都是乡村老师所没有的机会和收入。

上一篇:寄给的我下一篇:朗诵儿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