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2024-04-28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共8篇)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1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逐渐实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除了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目标,也逐渐开始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本文以中学生物教学为例,就如何实现情感目标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情感目标

教学中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就包含情感因素。将情感教学与中学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情感目标,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教师用来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与认知教育不同,认知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等方面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要想实现情感目标,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接受。换句话说,要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刺激表现出不抗拒、不回避、不拒绝而愿意去接纳的态度。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存在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不会非常专心,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学生会去做、去看、去想、去听。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借助一些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做到接受。

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这节内容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保护绿色植物以及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针对这个情感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节水标志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这个标志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再对节水标志进行解说和分析,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时,借助对节水标志的解说,让学生知道节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

二、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情感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接下来就是反应和偏爱。这也是实现情感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好感和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的某些刺激或者现象能够积极、主动去接受,在情感和行动上有所偏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为主动、自觉,对于课内外的活动能够积极参加,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发言,甚至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还想探究更多的内容,热衷于探究和讨论。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样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或者电子白板将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辛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缺水地区的人们能够尽快摆脱掉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为探究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本节内容主要的情感目标之一。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情感教育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追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目标不断追求。在这个层次,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对生物学问题进行钻研的时候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学生到达了这个层次,情感教育的目标基本上也就实现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层次由理解上升到追求。

再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行宣传。比如让学生制作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呼吁其他学生一起节约用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知识技能分别是课程教学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情感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对此加以重?,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情境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参考文献】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2

布卢姆等人认为情感教育目标应该体现为以下五个反面(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1])。

1)接受:指学生专注于特定现象[1],即学生要愿意注意或意识到教师所倾注的对象。

2)反应: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1]。即学生不仅要注意到这些对象,而且要采取某种方式作用于自己注意的对象,如阅读有关该对象的知识等。

3)形成价值观念:指学生对特定的对象、现象或行为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以内部价值为依据,通过外部行为去表达这些价值,如有关态度或鉴赏[1]。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与学生结合不同的价值、解决价值间的冲突、以及建立一种内部协调的价值体系等有关,其重点于价值的比较、联系和综合。其学习结果,注重于价值概念的形成(如认识自己对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责任)、价值体系的建立等[1]。

5)价值体系个性化:学生具有了一种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并使他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1]。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态度、情绪及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等方面;二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联系生活社会中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及综合等,最后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且前一个方面是基本内容,后一个方面是重点内容。

举个例子:

在讲到《图像的加工和处理》内容过程中我们引入“环境保护”的概念,情感目标可以是让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首先,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张1999年上海天空灰暗,环境污染的图片,同时教师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学生产生兴趣、情绪,引起注意-接受),紧接着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的天气的清晰度及环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处理这张暗淡、被污染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反应),接着呈现处理前后图片并引导学生对这两张图片进行比较(学生鉴赏后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该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兴趣,有了良好的情绪、态度等,因此达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的基本内容。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方面?”、“世博会即将到来,为了展示我们国家的魅力,作为一位中国人,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等,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及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认识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由此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价值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着他的行为-价值体系个性化)。在该学习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环保重视不够,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并由此价值体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这正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内容。

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情绪等,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及评价等并能够构建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能够学会表达对事物、对自我的看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指出了重视学生的认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情感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笔者认为该实现现状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很少涉及价值概念的形成、价值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培养

当前,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已经有了一些探讨,然而很多人只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对该课程的有良好态度及上课过程中的保持良好情绪等情感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如有人主张在教学过程当中把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来,意在使内容丰富,减少该学科枯燥的机械操作,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计算机操作背后的人文资源,如在讲到字体属性设置时教师可以提到我国古代汉字字体的种类及来源等历史知识,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这些都只是情感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方面,并未涉及到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价值概念及建立价值体系等方面。而这些正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最难以实现的目标。

2.2 重视情感教育,但很少考虑到实效性

目前,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德育优势,并主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伦理道德等思想。的确,由于信息技术操作性、步骤性较强,很少涉及到文化知识。因此,以德育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可行的情感教育方式。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德育思想,认为只要呈现这些思想学生就已经领会。如有人认为在讲《信息技术伦理道德》这节内容,告诉学生使用计算机应该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再列举几条不道德的行为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该节课的情感目标,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领会了这些德育思想,最后是否能够以这些思想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2.3 教师任务过重,学生过于被动

很多人认为要想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就要肩负起重担,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促进情感教育。如有人主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博客、Email、QQ等)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3];还有人提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时为学生做教学调整[4]。总之强调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然而,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注重更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注重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自己解决问题。

3 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二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具有发展快、变化快的特点,往往会出现政府的“计划”始终赶不上它的“变化”,因此总是源源不断引起与中学生切身相关的带有争论性的社会问题;其次,信息技术该学科操作性强,课程内容多以软件工具的操作步骤学习为主;此外,目前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学习资源已很丰富。

3.2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们有思想、有想法,喜欢问为什么并且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却蕴藏着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任何思想及观念;此外,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表现出充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4 建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现状,笔者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试图建构以下策略以实现该情感目标。

4.1 引导学生自己形成价值概念、建立价值体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良好的情绪及体验等,这些只是围绕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更重要、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超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学会表达对世界、事物、人及自我的看法,并建立自己内部的价值体系。如在讲到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时,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网上看到商品的图片和实际网购的商品并不相符这样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讨论“网上购物可靠吗?”、“我们网购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就会联想到网上商品的图片是否也是经过了Photoshop的加工和处理等问题。在学生分析过程中,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在网上发帖子讨论网购的真实性问题以警告人们网购时要留心商品图片的真实性,因为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

4.2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哪些能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道德的行为,难道学生认真听课就真的领会了这些思想吗?其实不然,我们要注意,中学生是“活着”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想法,还有叛逆心理,不喜欢强制性的接受。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呈现了思想后,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让他们自己形成价值观、自己建立价值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讲到《走进多媒体技术》这章内容时,我们知道,生活中社会给予学生这样的观点即“中学生不能玩电子游戏,玩电子游戏是有害的”,是的,他们像是默认地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还是想玩,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观点都是大人们施加给他们的,他们很少有表达对此问题看法的机会,更很少有反驳的机会,而中学生有叛逆心理,大多数中学生只认同自己总结的结论。因此,在学习完多媒体技术的利与弊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讨论如“家长是否应该禁止中学生玩电子游戏”、“如果你是家长的话你会让你的孩子玩电子游戏吗?”等问题。学生对于跟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分析,教师给予及时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把课堂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当中来,还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教师还可以举出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前途毁于一旦的事例,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只有通过分析、思考过这些问题以后才能真正的从心里认同这些德育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自己的内部价值体系,并由此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3 落实“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自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已很丰富,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适当的给学生提供资源,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学习。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到《创作对媒体作品》时,了解到某毕业班的学生想利用这节课做毕业贺卡,于是,该教师改了教案,教学生制作毕业贺卡[5]。该例子中,教师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而修改了教学设计。其实,该教师不一定要教学修改,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不熟练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中学生充满活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会很积极主动,因此,该教师可以把制作毕业贺卡作为作业并给学生提供制作毕业贺卡的网站、书籍等,让学生自己下去完成。学生在选择资源时,学会会分析自己学习的特点,分析自己是喜欢视频学习、语音学习还是文字学习等。这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需求,能够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而这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的重点。

5 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涉及到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表达自己对世界、人及自我的看法。在倡导人本主义的今天,情感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很高的重视,相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会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2]刘梅,王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269).

[3]王荣良,李树培.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难为与能为[J].中国电化教育,2009,3(266)

[4]孙艳秋.例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273).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情感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地 被当代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科学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初中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今后的良好发展尤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许多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只关注于学生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的结果等,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极少关心。

二、实现情感目标的对策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三部分。初中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在掌握科学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同时,其学习兴趣也会被相应的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情感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要解决目前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入手,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最为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对此课程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初中科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欲望才会被激发,进而具有学习的内在力量,从而在课程学习中专心致志地研究,最终使得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良好的实验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趣味性的原则,使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才容易达成。

例如,在进行“科学在我们身边”这一节的讲授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在实验桌上放着点燃的蜡烛和塑料瓶、漏斗以及书本,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看哪些会把蜡烛吹灭?让学生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分组实验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隔着塑料瓶、漏斗能够把蜡烛吹灭?而隔着书本则不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物体来进行实验。这类探究式的实验可以将学生推理、判断以及观察的能力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教师合理引导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引导时既不能让学生过于自由散漫,不着边际地进行实验,也不能对学生的实验过多干涉。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研究、思考的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此来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实验创新,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设计演示实验,多设置一些问题环节。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传统演示实验大多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很难得到培养。教师如果能够事先合理地设计演示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出现后,让学生自己去思索背后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回忆水的压强,让学生自主设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4.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批评,而是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仔细地给学生讲解实验步骤,消除他们因为害怕等原因而产生对实验课堂的抵触心理。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介绍一下接下来学生要做的实验是由谁创造的,在其创造实验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趣闻,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教师的耐心指导、热情和蔼的真挚情感,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的过程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统一,科学实验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新课改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符合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每个科学授课教师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裴春花,詹士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10(12).

[2]藏炳良.浅谈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J].浙江教育技术,2010(02).

|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4

江苏省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王传果 邮编:221136 内容摘要:

一、背景分析: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5个方面。三.如何制定情感目标。四.情感目标的实施策略。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情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落实、情感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一.背景分析

1.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录的一代新人。”据此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2]

[1]并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到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理解、把握,也能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对于情感目标不甚了解,感到无从着手。本人开始实施新课程时,也是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增加过程与方法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缺失,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能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2.落实情感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

人不是机器,人的行为也不是机械运动,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复杂的意识、思维活动,而人的行为无不受情感支配,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周恩来少年少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奋斗不息,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任教多年的教师,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当年在班上不显眼,甚至被忽略的学生走向社会结果大有出息,而那些当年在学校曾经辉煌一时的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后来却杰如黄鹤无声无息,在此,智商就无法解释。为何聪明人不都是成功者的事实。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智商即情商的概念。智商更多用在于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情商则更多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多有效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高智商+高情商=成功的人生。因而,我们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指导过程与方法,也要进行情感教育。

3.落实情感目标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认识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关系。认识是情感产生的理性基础,情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沉积和发展。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越浅薄,认知不正确则产生错误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反作用于认知,积极的情感促进认知,消极的情感阻碍认知,情感越强烈,其动力或阻力的作用越强。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教师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极大的促进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具体方法请看下文情感目标的实施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

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均可视为情感教育的内容,本人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志趣---志向

兴趣是一个人为求知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志趣是趋于稳定的兴趣,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是个人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行动的意图或决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里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的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体验。只有这样

[3]才能让兴趣之草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志趣的参天大树,并发展成为学生的志向,学习并从事研究化学。

2.资源与环境意识

曾几何时我们的参考教材均宣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储量多多,引以为自豪、骄傲,又由于我国处于发展初期,造成了资源惊人的浪费。今天,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源短缺所引起的瓶颈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是的,我国是地大物博,但我国也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较小。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均已呈现出较大的供不应求的矛盾。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的水资源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分布都很不均匀。南方地区降水多,广大北方地区降水普遍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有些地方的年降水量仅50毫米,从时间上南方降水多集中在4---8月,北方则集中在6—9月,并且出现了40多个缺水城市。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除新疆油田能保持高产稳产外,其他油田的产量已大打折扣,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我国的能源供应,目前我们主要从伊朗、苏丹、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进口石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可能达到4亿吨左右,而2005—2020年我国的石油产量则维持在1.8—2.1亿吨的水平。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50%,2020年将达到60%。如此大量的进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当然,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决策,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为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应树立资源意识,并让孩子们从小树立 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

环境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地方性环保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环评法的通过实施,使环保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尽管我们的环保法律体系已比较完善,环保执法队伍也得以加强,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问题在于一些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见利忘义,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寻找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偷排污染物,最终酿成大的污染事件。当然,其个人也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将来要走入社会的各个岗位,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环境,关心自然,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将改变人们对化学的错误看法,也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有一项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我曾对学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我有信仰的话,我信仰科学。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竟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人文精神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而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完整的人。既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又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就是在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感召下,走上了科学之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折射出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供给我们精神力量。氩的发现过程,得益于瑞利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精神。居里夫妇历经艰辛提取到镭以后,面对着潜在的百万财富,居里夫人说过著名的一句话,“镭不应成为任何人发财致富的工具,它属于整个世界。”将她们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居里夫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高尚无私的人格,在困难危险面前毫无畏惧的勇敢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然,反面教材也有,黄禹锡因论文造假事件,违背了科学精神,由韩国民族英雄到受世人讨伐,声明狼籍。

强调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与爱护我们的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所孕育的学生,必定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必有高尚的情操,这样的人会借助自己的能力给予社会更多的关爱,成为完整高尚的人。

4.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周恩来少年时 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情怀,我们的青少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能够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很好。即使不能成才,将来走入社会,也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主义素材比较多,俯拾皆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到侯氏制碱法,到建国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到‘神六’上天,到“外交为民”东帝汶、黎巴嫩的撤侨行动等等,均值得国人引以自豪。但自豪而不能骄傲,我们不能枕着先人的荣誉睡大觉,也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应当看到,在许多方面,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一些国外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巨额利润都让他们赚去了,我们只有很少的一点加工费。尤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虽有华裔科学家获奖,但至今仍无中国籍科学家获奖。能够看到落后,正视落后,才能奋起直追,才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5、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制约着人的情感意志和对事物的态度,指导着学生的学习,也指导着科学家的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晚年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存在,转而认为是上帝施加的,就再无重要发现。化学史中燃素说与生命力论也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而没能站住脚。

化学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也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说明才能使学生正确和掌握。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蕴涵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真 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均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理论已很成熟,前人之述备也,不再赘述。

三.情感目标的制定

制定情感目标是落实它的前提,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才会采取措施、设计教学环节去落实该目标。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教师(也包括本人)的教案就没有情感目标,教学中也忽略了情感教育。怎样制定情感目标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三点:

1.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情感目标

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只要认真钻研领会,总能找到相匹配的情感教育内容。如开启化学之门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变化多端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兴趣—乐趣—志趣的起点。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合作与交流意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资源与环境意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教育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随时可以进行。

2.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情感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完整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多钻研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情感需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情感目标。了解学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观察、聊天、谈心、问卷调查等,既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又能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何乐而不为。

3.根据形势需要,因时制宜制定情感目标

一些国家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已经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完全可用于情感教育。如重大体育赛事上中国队夺得金牌,“神六”上天等,不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只需几句话,学生就能无比兴奋群情激昂,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需要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脊梁,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如九.一八纪念日,勿忘国耻。维护我国钓鱼岛主权、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都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重大污染事件,江苏的“阳光”工程、彩虹计划、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发展学生的环境与资源意识。

四.情感目标的实施

1.创设情景,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起综合作用。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强烈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在场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此即情绪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与弥散规律。这一规律演说家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利用的比较娴熟,如倪萍,很会煽情,片刻之间,能让人欢欣鼓舞,也能让人声泪俱下,或者是义愤填膺。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学会运 用这些规律,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例如在进行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教学时,广泛搜集相应的文字图片资料,或播放视频资料,兰州的天空看不到蓝天,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形成保护大气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学到化石燃料时,介绍中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中俄石油合作项目-铺设西伯利亚到大庆的输油管道,日本向俄方投资50亿美元抢走了输油主管道,我方仅铺设较小的支线管道,输油量大为减少。中国的春晓油气田及日方的无理要求,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在这一情景下,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更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2.爱生如子,师生融洽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5]试问,天下那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有几个父母为孩子真生气而不爱自己的孩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若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生如子,热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并将自己的希望与期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学生亦会亲近老师,努力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能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融合渗透,润物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此借用杜甫《春雨》诗句,是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的滋润着学生心田。例如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内容,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一致的,在学习认知目标时,自然而然的学习情感目标。再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无须过多的说教,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各方面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学习上耐心辅导,有问必答。有一次在三(4)班上课时,有位同学突然生病,捂着肚子疼得直叫,身体缩在一起,不能起来。情况紧急,我立即叫两位同学架着她上医务室,一边打学校电话一边叫一位同学告诉其班主任,自己也紧随学生下楼,见到其班主任后才又回到教室。几天后该生辉校上课,又询问其身体恢复情况,嘱其调养与加强锻炼等生活细节。教师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并着力营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氛围,无需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也必定具备与发展人文精神,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情感。

4.着力渲染,不惜成本

这里的成本是指课堂教学时间,遇到一些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为扩大宣传效果,着力渲染,可让学生讨论、举手发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先进的思想,积极的情感指导与调节着个人的行为,比多做两题的作用更大。如常见的盐中,介绍侯氏制碱法与侯德榜的简要生平。本人在辅导课上则增加介绍其留学时的刻苦,回国后帮助吴蕴初先生建天津塘沽天原化工厂,日本侵占华北前后,迁址四川重建天原化工厂,其间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部长,参与设计了小化肥碳酸 氢铵的化工工艺。侯德榜先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其中,着力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伟大功绩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对侯先生怀有崇敬的心情,向往着科学家的伟大功绩和荣誉。其他如“神六”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体育健儿在重大赛事上获得金牌,皆可极力渲染,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动力。当然,不能报喜不报忧,对一些重大污染事件,通过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数据,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之后,我会问他们,“如果将来你做了企业负责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认识到破坏环境也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较大发展,发展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环境与资源意识,崇尚科学与科学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一,仍有12%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是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造成的,可见这一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更有必要强化情感教育,删除这一错误认识,强化正确观念。其二,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较多的欠缺,显示出这一代青少年从小因娇生惯养而形成的共同特点,对他人或社会漠不关心,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曾有媒体认为,抱大的一代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将是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也是情感教育需要特别加强的领域。当然,人的情感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这就要求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也要长期实 施反复实施。要落实情感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适度的情绪,语言具有感染力,能够调控课堂的情绪情感活动。教师要做情感的主人,要善于以情感人,象节目主持人倪萍一样,能让人声泪俱下,也能让人喜笑颜开,能让人悲愤交加,也能让人欢欣鼓舞。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97页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73页 [4]总主编钟启泉、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8页

[5]王翔主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123页

(6)李学农、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4页

(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第7页

(8)周志华、周琦峰主编《生活·社会·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028页、231页

(9)[英]艾·陶莉著,孙雪垠、孙雪芹译《居里夫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105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现“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备课及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在整体把握中感悟篇章的“语用”规律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但是,反思以往的阅读教学,文章整体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不管哪个年级、哪种课文的教学,都只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在把握的程度上要受到年段教学目标的指引,在把握的方法上要受到课文特征的限制。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目标和要求有哪些呢?我认为,高年级课文整体把握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三是感悟文章的结构特征,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特征。

1.整体感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感悟表层结构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高年级把握课文整体,是中年级“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深化,其含义是把中年级学习到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综合运用到高年级课文的阅读中,以训练和提高“把握”能力。比如,《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传说,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中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多次在练习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了相应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要如何把主要内容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出来。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学生要做到完全独立地“简洁而又全面”地概括,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对概括得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提示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的人是谁?贝多芬所弹的哪一支曲子是即兴创作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主要部分,做到简洁而全面,提高了概括的能力。

文章表层的结构指文章显性内容的安排顺序,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的叙述顺序,论说性文章中观点或材料的安排顺序,等等。对课文表面内容的梳理,便是课文的表层结构。《月光曲》是叙事性的文章,而所有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只不过是有的文章明写了,有的文章隐藏起来了而已。《月光曲》除了开头的总叙外,其他段落是按照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写的,事件的发展与地点的转移紧紧相连,是这篇课文表层的结构特征,其实也是叙事性文章重要的结构规律之一。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让他们看看在这些地点贝多芬分别作了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这类文章的表层结构顺序。

2.整体深化阶段:归纳文章情感,感悟深层结构规律

整体深化阶段指精读理解教学后的“回归整体”的教学。文章的深层结构指蕴含在文章表层内容结构中作者的情感发展或思维逻辑,如,叙事性文章中事件叙述过程中作者或人物感情的变化及其规律,论说性文章中材料或观点安排的思维逻辑及其规律,等等。在被崔峦先生称为“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中,这个部分的教学几乎被忽视或虚化:教师一般只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就沿着这种思想内容进行人文情感的深化或延伸,而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的教学则几乎被遗弃。这种教学虽然表面热闹,实际上背离了“语用”的核心目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或提高极其有限。所以,感悟文章深层结构规律是最能体现“语用”核心目标的教学之一,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我们在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中,根据“这一篇课文”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感悟出“这一类文章”的结构规律,以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形成篇章深层结构的把握和表达能

力。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文所描述的地点、事件和情感形成以下结构线索的板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结构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在课文精读中凸显单元的“语用”专题

1.关注单元的“语用”专题

(1)调整“导语”的解读思路。现行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为主,“语文”为辅的双线并行的方式安排课文。高年级教材中的单元导读一般有两段话,第一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第二段指出单元学习的“语用”或语文内容。在人文思想占上风的课改初期,人们对单元导语的解读,往往过分关注“人文”内容,而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一种附带或点缀。这便导致了语文本体的沦丧和“语用”目标的消解。其实,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教材(课文)内容的教学,实现语文(语用)教学的目标”。为了凸显课文教学的“语用”核心,对导读的解读,应该从关注“人文”转移到重视“语文”上。用这个理念来引领单元导语的解读,就可以获得它们之间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个整体。比如,《月光曲》所在的第八单元的导读,第一段话告诉我们:本组课文是艺术专题,“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段话指出“语用”教学要求:“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把它们组合成手段与目标关联的一句话便是:“学习课文,在感受艺术的魅力、欣赏艺术美的过程中或基础上,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换一句话说就是:“学习课文是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和人物的情感”。这样,教学的核心目标便指向了“语用”——学习“联想和想象”及其表达方式。

(2)细化单元的“语用”内容。目前教材单元导读中的“语用”目标,大部分是一个范围,还不具备“可教性”。这就需要我们沿着这个“语用”概念自身的体系或规律做适当的细化,再考虑在教材的“这个阶段”要教出其中的哪些内容。这种细化也应该是“语用”的——对形成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或内容。当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这种细化不需要像语用学理论课程那样严谨与系统,只需要一个大致的形态或方向。比如,本单元中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语用”学习的需要,我们可以相应细化为:联想和想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它们生发的背景和情境;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和思考的基本路径,如何练就这种思维和思考的习惯;它们在各类题材或体裁文章中的表现形态、规律及作用,在阅读中要如何把握和理解,在表达中要如何合理地运用等等。

(3)确定“语用”的教学程度。以上所细化的“语用”知识体系,当然不需要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系统地教给学生,每一次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能教出其中小小的一个节点。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语用”内容,往往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编写体系,弄清它与前面“语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确定出它在“此时此地”的教学程度。比如,本次教学的“联想和想象”在六年级的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本册的第一单元,着重学习“在观察大自然的景物中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独特的感受表达

出来”。而本单元则侧重于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联想和想象”,即通过“联想和想象”及其描述,表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自己的感受。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的“语用”教学,名称术语是相同的,思维规律也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具体文体和情境下表情达意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与表达的规律与方法。

2.生成实际的“语用”内容

语文中的“语用”教学不能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境的学习中,感悟它们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这便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所以,在具体的课文中能教出“语用”的什么内容,既取决于“语用”知识本身的体系规律,更取决于课文的“语用”特征,就是:根据课文具体的语用特征,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如,《月光曲》的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境,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既充分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又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所以,本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两项内容:一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环境;二是它们在表现音乐魅力和人物感情方面的作用,而且以后者为主。

(1)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认识联想、想象产生的环境。学生读文思考后交流:①在贝多芬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屋子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贝多芬弹奏这首曲子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理解此时的环境是朦胧、清幽或幽静的,这样的情境使贝多芬产生了联想和想象——月光下的大海,并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出来。②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贝多芬为普通民众而创作的情怀:美好的音乐应当献给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2)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想象的妙处。这是“语用”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文思考后,分步交流,深化认识:①体会联想、想象的内容。讨论:兄妹俩静静地听着,他们的神情有哪些变化?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联想、想象的语句,明确描写的意境与音乐的联系。海面:平静→波涛汹涌;月光:柔和→照亮海面;音乐:舒缓→高亢激昂。学生理解后,教师同步播放音乐和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描述的意境,并理解音乐的内容。最后配乐朗读,品味描写的美妙。②感悟人物心灵的相通。文章为什么要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这时的贝多芬看见了吗?让学生感悟:盲姑娘和哥哥一样,用心灵从音乐中感受到了这种情境;三人同时看见了美丽的景色,说明音乐使他们的心灵相通,可见音乐的魅力。③感受联想、想象的作用。提问:假如删去文章中联想、想象的内容,可以吗?为什么?教师出示去掉联想、想象内容的片段,学生对比阅读,感悟出:体会不到音乐的美妙;感受不到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体现不出贝多芬惊人的音乐天赋;体会不到他们心灵的相通。教师小结:这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它不但能把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能够表现人物的心灵与情感。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生动,表达的情境和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篇6

新课程实施期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近日,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类,专门采访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郭华博士。

如何看待教师的困惑

记: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但一到实践当中,相当部分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教了,作为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者,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教师可从哪方面去尝试尽快从困惑中走出来?

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每次课程改革,总是基于一个国际的背景,基于我们的现状,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基于我们的期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改善的方面。对于已经习惯了在原来那种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老师来说,过去的常规被打破,不知道如何去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很正常,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件好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新课程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教师要对教学肩负起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没有这一步,教师永远只能被别人牵着走,有了这一步,教师才有可能独立思考: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到底应该怎样教?

那么,教师如何尽快摆脱困惑呢?我以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独立思考;第二,把你的问题、困惑贡献出来,与同行交流、探讨,到底应该怎么办;第三,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回到课堂。这是真正发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地方,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的最前线。尝试着蹲下身子,与你的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思索和协商。这本身就是新课程的一部分。

只有当每一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能认真反思自己,能独立思考,能将自己的困惑与体会和同伴分享、交流。只有当每一位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那么,我们才真正是在走进新课程。

郭:新课程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熟视无睹,理所当然,“每天不就这样的吗?备课、上课、改作业”。好多教师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有了一种害怕心理:由于没有挑战,“教课教到最后,我们的水平变得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有的教师长年累月,就在一两个年级循环,重复固定的教学模式,隐入一个非常狭隘的发展空间。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机械的重复,促使教师对已经做过的和将要做的进行积极的思考。

刘:这次改革不是以更换相对静态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为目标,而是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始终面对着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必将和数百位新课程研制人员一样,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课堂实现方式

记: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到底该如何看待新课程追求的“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刘: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我们个人的感受,都是如此。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

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 篇7

一、从一个课例说起

一次听一节初中数学课,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老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分组进行剪切、拼接,然后合作讨论, 归纳、概括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数学性质,最后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节课上得很好,教师引导恰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都达成了。 但在小结环节却出了点意外。老师本意是想通过小结体现这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他先问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都很踊跃地回答;接着,又问学到了什么技能、方法,学生也做了回答;最后教师又问:同学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们面面相觑, 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在老师的反复启发下,只有2名学生勉强说了一点。

二、如何理解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体现和落实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对情感态度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喜爱数学、进而喜爱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等。由此我们明确:情感态度既隐含在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又不是每一节课都会出现的一条条具体、明确的目标;老师即使十分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无法拿出特定的课时专门讲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的问题,又是超越具体教学内容的精神引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言之,情感态度目标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

(一)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数学课程的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就隐含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之中。不同的是知识技能目标更多地通过学生学习的结果体现和达成,是“结果目标”;而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和达成的,是“过程目标”[1]。结果目标的特点是显性的、可测量的,而过程目标往往是隐性的、不可测量的,这也就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好把握、情感态度目标难落实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用心去设计,同时也能够把各个目标总结、 提炼出来。如前面的课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获得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渗透着探究质疑、合作交流、严谨求实等情感态度的目标。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等等,都体现了情感态度目标。照此思路,我们就不难找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二)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和熏染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一般而言,教书重在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育人重在教师以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来影响、感染学生[2]。情感态度的培养正是“育人”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上慷慨陈辞,政治说教,生硬联系, 实际上学生并不买帐。这并不意味教育的无能, 它更加提醒我们:学生是否喜爱数学、认识数学的价值,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和责任感,以及能否认真勤奋、严谨求实等,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自身的教养、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和熏染才是最重要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对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三、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目标的策略

(一) 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 综合的、隐性的过程

情感态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的习惯和品质,它不是通过某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实现的, 也不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或 “顺便”达成的副产品,它的形成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是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中头脑里始终有情感态度目标,不论教授什么内容,都要经常考虑如下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这些都是情感态度在课堂里的反映。前面的课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学得轻松、自然,知识技能也落实到位,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之中,只是这个目标是渐进、隐性的,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用自己美好、健康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靠学校良好的校风、高雅的文化、科学的制度等感染、熏陶学生。学校要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和修养。教师热爱数学,就能影响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求知欲; 教师对问题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刻苦求知的品德;教师自己独立思考、 反思质疑,从而感染到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校洋溢着的人文氛围能够感化和影响学生,“育人” 本身是无声的、不必要说出来的,经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效果就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三)情感态度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有感情的交流、合作的意识;在互动和操作中, 才能锻炼探究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探究与思考中,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形成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多地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鼓励自主、合作学习,发挥主动性;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尊重学生参与的权利, 树立参与的意识,激发参与的热情,培养参与的能力,提供参与的机会,注意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功,体会学习的快乐,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这就是良好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四)情感态度是能够评估和衡量的

学生的情感态度虽然不能象知识技能那样可量化、可检测,但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外显的行为来评价。比如,我们观察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很主动、很积极、很投入,而有的则被动、消极应付,这就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求知欲、意志力方面的差距;有的学生学习中刻苦钻研,有克服困难、 争取成功的勇气,这就是良好情感态度的表现, 而有的学生对学习知识无兴趣,不积极思考,遇到困难挫折就退缩、放弃,反映出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表现主要靠教师的观察来评价,学生自己其实很难说出这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前面课例中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来评估检测情感态度,反映出老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和把握情感态度目标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和表现来评估和衡量情感态度,关注在情感态度表现方面差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摘要: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和达成的,是“过程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润物无声中渗透和熏染。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隐性的过程;情感态度的形成要靠熏陶和感染;情感态度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情感态度目标要及时评估和衡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落实策略

参考文献

[1]史宁中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情感目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37-02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但在部分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学课堂里,仍遵循着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在升学竞争中,教育目标和评价似乎已变得越来越单一、机械,趋向或简化为升学率的高低、录取人数的多少,从而使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常常成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人的价值情感常常被忽略,从而导致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着课堂精神缺乏,人文精神退却的现象,进而容易淡化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责任。作为最能承担培养公民素质和人文修养为己任的历史学科而言,其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结构的构建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望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即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历史课堂应怎样体现“人性”,如何最大最优化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呢?

一、加强教师自身人文修养,确保教学情感价值目标取向

如果说课堂是架起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或者平台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开启方向的引路者。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对学生耳濡目染,他的情感、生活观念、素养,甚至经历、爱好都将通过他对善恶美丑的臧否,对历史事件的点评得以体现。这所有的一切,无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成长阶段正在形成的个性、观念、情感价值取向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因此,教师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真正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进而以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示人文修养,使学生真正达到“‘钦其师而信其道”,使他们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又塑造了自身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先须是新思想的引领者,方可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专家柳斌曾提到:“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应存在着师生相对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和愉快、和谐的人文心理氛围,更是师生互动,沟通交流和维系、传播情感的纽带或平台,进而使得学生思维不再受到压制,变得活跃自信,易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自身内在的心灵体会和内在感受。作为教师,课堂上就是去引导、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学习中得到体验,并且通过启发、点拨,由学生自我思考分析,最终得出认识和结论。而这种认识和结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能真正反映或体现出学生的“货真价实”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可能不见得他们的观点就完全符合或近似于历史课本上的规定概念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定性,难道我们就“一棒子打死”盖棺定论为错误或表述为不合理、不全面吗?其实不以为然,一定意义上讲,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可能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或者具有个性特征的,或许,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看似漫不经心、再也寻常不过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时多自主探究、问答问题时多畅所欲言、营造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对历史有关人物进行评价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洞察分析,也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试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一来,既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又便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下面以对近代史中历史人物林则徐的评价为例,如从他在广州设译馆、翻夷书等活动来看,他不失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从他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可以看出,他无愧于优秀的民族英雄;再从他种种举措的根本动机中来看,也无法掩盖其最终维护封建统治本质的痕迹,其深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不同所带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的评价标准即“历史事实”是相同的,这样无形之中就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合理地释放着自我的真实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尽量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让学生自觉,自主地、有选择、有目的地“乐从”,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产生人文关怀,进而内化为人文精神。

三、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渗入课堂

历史的主体是人,因此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去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在他们的命运和思想中去追问、反思、醒悟,从而滋润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丰富自己的思想。历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和哲理,如果抛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去谈伦理道德,到头来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乏味的陈述,只会对历史教学增添其枯燥感。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的典范,古今中外举不胜数。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品格;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取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语;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意识;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报效祖国的决心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丰富文化精神瑰宝,是历史课堂塑造学生自我价值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素材。因此,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巨大无穷的。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了解到人生的意义,汲取到历史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挖掘历史人物,并时刻透析、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完善自我人格素质。

四、寻找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新课改下江苏地区现行历史教材版本有两种,即人教版和人民版。要充分寻找教材中对价值、态度、情感目标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进行统筹规划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人民版为例,大到一单元专题,设计了单元引言导语、学习建议以及专题小结,便于学生宏观理解把握,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小到每一节课,除了正文之外,安排了课前提示、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等各个学习环节,很好地吻合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印象特别深的是列举了大量的崭新的感性材料,不仅丰富了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另一层面来讲,它也成为了教师挖掘、开发情感因素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素材和渠道。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好最直观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场景,感受人文情感。除了上述直接从教材材料和图片获取人文气息之外,教师还应当善于从大量的历史知识中挖掘情感因素。例如,笔者在讲授到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得出“要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认识;讲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使学生认识到了全球化下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的情感目标,其实,历史教材中处处都有情,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张彬编.经亨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201503批次课程考试法学概论C卷下一篇:护理业务查房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