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2024-04-26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精选8篇)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1

一、名词解释 1.《新华日报》 2.《纽约时报》 3.伯明翰学派 4.社交媒体 5.沉默的螺旋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 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新闻实务公共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解释性报道 2.新闻敏感 3.编辑方针 4.提要题 5.金字塔式结构 6.社论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报道中选择角度的意义 2.简述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3.简述传统报刊编辑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异同

三、论述题 请谈谈,我们目前传统报纸中言论版的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言论版改进的看法。指定选作一

一、综合应用题 请根据下列材料(新闻发布会内容6日),改写一篇用于7日“早间中国”广播《新闻与新闻摘要》节目的广播稿,时间不超过2分钟。

二、应用写作题 全国各地陆续出现雾霾现象,有专家表示,这与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过度开发破坏导致。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200字。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5 分/个)

一、1.民生新闻 2.新闻出版自由

二、简答(10 分/道)1.简述新闻批评的原则; 2.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题(20 分)结合现实,如“窃听门”事件、英国凯特王妃事件等,谈谈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5 分/个)1.进奏院状 2.《大清报律》 3.“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10 分/道)

1.谈谈黄远生的记者“四能说”的意义;

2.说说美国政党报业的特点。

三、论述(15 分/道)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范长江新闻奖”,“邹韬奋新闻奖”与两奖合并成的“长江韬奋奖”的简介。问题:结合范长江和邹韬奋的新闻实践,谈谈评定“长江韬奋奖”的意义。新闻业务

一、简答(10 分/道)1.间接式导语的定义与分类; 2.新闻特写的分类。

二、微博反腐是 2012 年的一大热点,结合这一现象,写一篇评论,字数 1000 字左右。(30 分)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媒介融合 2.舆论监督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和优势 2.媒介批评的内容和方法

三、论述题(20分)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意义。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

5分)1.报章文体 2.西行漫记 3.《朝日新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近代中文商业性日报的兴起与发展。2.工业革命对报业的重大推动和影响。

三、论述题(15分)中国党报历史上三次改革 新闻业务

一、简答题(每题10分)1.专访的特点和要求 2.广播评论的类型及特点

二、评论写作(30分)2011年6月21日,有网友爆料说一个新浪微博名字为“郭美美Baby”的炫富,随后使郭美美从网络走入现实,在社会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请根据这一事件,自选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5′×3)1.“定本”制度 2.《万国公报》 3.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二、简答题(10′×2)1.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报刊出版法律

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

三、论述题(15′)谈谈你对 19 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和评价。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5′×2)1.公共新闻学 2.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10′×2)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2.简述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三、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新闻业务

一、简答题(10′×2)1.简述录音采访的特点及其采访要求

2.简述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论述题(15′)结合实际,谈谈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和报道要求。

三、应用题(15′)根据下述材料,写作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评论。武汉 300 亿建全球第三高楼 投资约 300 亿元,设计高度 606 米,8 日破土动工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将打造成 仅次于阿联酋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塔。消息一经发布,即引发了关于这幢超高建筑的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讨论。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由上海绿地集团投资建设,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是汉沪两地迄 今为止单笔投资额最大的合作项目,未来它将成为武汉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其核心部分即为全球第三高楼绿地中心。

据介绍,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规划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特征,集商业、金融、办公、高星级酒店、文化娱乐、高档居住于一体。整个项目计划 5 年后全部建成。8 日,“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开工奠基典礼”举行。绿地集团与美国万豪 国际酒店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由后者进行运行白金五星级酒店。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合 作意向书,打造高端的购物中心。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与武汉政 府签订保障性居住区合作协议,参与建设 50 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

据了解,绿地中心的高级公寓、写字楼、商务会所等各项功能都定位在世界级别,该项目将成为世界 500 强、大型国企、优秀民企等高端商业运营机构在中部地区的“华中总 部首席商务空间”。武汉亿房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武汉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无论是出于经济发展还 是城市形象的需要,超高层建筑都是必然选择,将来武汉的摩天大楼会越来越多。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史(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苏报案

2、范长江

3、中央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新闻事业有何贡献。

2、简述西方发达国家报业发展的历程。

三、论述题(1

5分)简述《新华日报》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新闻理论(5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

1、报刊的“四种理论”

2、舆论监督

二、简答题(2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2、简述失实报道产生原因以及对策。

三、论述题(20分)新媒体出现对现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形成冲击,试论述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新闻业务(50分)

一、简答题(20分)

1、简述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与要求。

2、简述新闻“跳笔”的特点和要求。

二、论述题(15分)论述网络编辑的特点和要求

三、应用题 请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时评,字数不超过800字。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 北京·2009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世界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传媒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参加了峰会。我们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围绕八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分析了世界传媒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变化的受众需求和不断涌现的高新科技背景下,传媒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相信本次峰会深化了认识,扩大了共识,加强了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我们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传播技术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共通共融,为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为媒体报道世界事件和全球问题构建了重要舞台。我们希望,世界各地媒体向全世界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给世界传媒业造成的严重冲击。我们还就媒体应对危机、创新发展的策略和经验交换了意见。我们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世界传媒业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加强与用户的互动,鼓励受众的参与,将有助于推动世界传媒业变革和进步。我们希望,在世界传媒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各种形态媒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不断创新,共同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世界媒体峰会搭建的有效平台,各媒体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开展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分享机遇与成果。我们确信,本次峰会的举行将对世界传媒业产生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各地媒体共同应对挑战、增进彼此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本次峰会由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和谷歌共同倡议发起,新华通讯社承办。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0 分)1.社会责任论 2.媒介公信力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题(20 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认识与评价。

新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0 分)

1、约翰·威克斯

2、反“客里空”运动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2.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媒经营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20 分)论述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新闻业务

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平面媒体编辑在版面中使用新闻照片时应注意的专业要则。

2、简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二、论述题(15 分)

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试结合实例)

三、应用题(15 分)分析下列时评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篇幅不超过 800 字。

标题:时评需要更多样 作者: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传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人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时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应,也往往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例出发对于社会趋势的分析。不少时评能够切中时弊,表达公众的意见,反映民意的走向和民生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有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同时,时评也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打通”的成果。一些互联网上的“网评”,由于其特色而成为了报刊争相转载的对象。而报纸上的“时评”,如果有影响力,也会在网络中形成转载和跟帖的风潮。而一些网络评论的写作者也由于其文字清新或辛辣而被传统纸媒所借重,成为专栏作者。这样在网上网下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互为掎角之势,极大地拓展了言论的空间,对于社会充分了解公众的意见有极为正面的价值。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价值观和生活形态的快速变化,经济情况和社会趋势的变化也相当迅速,所以公众对于快速反应的时评有着强烈的需求。时评往往价值观明确简单,对于问题的看法直截了当,是一种充满了“确定性”的文体。这对于公众在复杂生活中寻求某种确定性是有相当的帮助的,也对于公众确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参与公共事务有相当的意义。因此,简单地否定时评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一些否定时评的言论其实也是被当作时评发表的,这其实也说明了时评的价值和时评作者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但时评当然也有明显的局限。我想时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时评多数是由一些时评人写成,他们对于时评文体有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往往倾向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以及只求痛快淋漓、不求客观理性的策略。时评具有网评般的尖锐犀利,也有网评的一清二白。时评往往从一种情绪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以网络博客和跟帖的风格来理解事物,常常结论来得过快过大。期望见微知著,却难免无限夸大;期望深入浅出,却难免过甚其辞。这样的文体风格对于一望而知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鞭笞是有所贡献的,但对于今天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各种矛盾纠结的多重现象的复杂性的认识,却难免缺少客观理性的态度和具体入微的分析。其次,时评往往缺少第一手的资料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切实观察。往往仅仅依靠一些网络中或媒体中的报道来发表意见,于是容易捕风捉影,过度引申,往往和实际情况有相当的距离。这可以说是时评当下所表现的明显弊端。时评往往可以帮助宣泄公众的情绪,却无助于公众对于事物复杂性的深入体察和理解。

有这样的弊端,其实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不应该简单否定时评的贡献。现在所需要的是时评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如《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中有弗里德曼这样的名记者,也有克鲁格曼这样的大学者。像记者这样接触第一手现实材料的人写出的时评往往有强烈的现实感,而学者是术有专攻的专家,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让更多的记者和学者加入到时评人的行列之中,这样,时评就有了更多的不同意见的相互参照和相互对话,显然有利于时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当下时评的问题不是应该做“减法”,让现在的时评压缩,而是要做“加法”,让更多的不同的人来写时评。这样,社会舆论的空间才会扩展,而舆论的理性和客观才可以实现。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五个根底

2、新闻手段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反应舆论的两重性。

2、新闻事业联系群众的方式。

三、论述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请阐述你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2、星法庭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简答题

1、略述《人民之友报》的创办情况及意义。

2、略述《申报》创办初期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

三、论述题 论述 1911 年之前报刊思想上的发展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1、广播通讯

2、公共广播电视

二、简答题

1、采写经验性新闻的要领?

2、什么是新闻体裁?广播新闻体裁包括哪些?

三、改写消息

要求:将一篇新闻改写成 500 字左右的消息,题目自拟。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

2、新闻政策 二.简答题

1、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

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三.论述题 毛泽东的一段话 关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阐述。

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苏报”案

2、邵飘萍 二.简答题

1、简述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广播电台的创办情况

2、简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论述题 论述廉价报刊的创办和意义 新闻业务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编辑方针

2、同期声 二.简答题

1、主题设计的内容以及与主题先行的区别

2、电视述评与报纸述评的区别 三.写作题 两篇稿件,根据内容写消息.要求 :双行标题 消息头和导语要规范 标出主标和副标.材料是 :有关鸟巢工程钢结构卸载引用的北京娱乐信报和北京晚报的消息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 名词解释 1 新闻价值 2 《报刊的四种理论》 二 简答题 1 事实对新闻传播者的制约。新闻事业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方式有哪些。三 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新闻史 一. 名词解释 1.《新莱茵报》 2.林白水 二.简答题 1.简述十月革命前列宁的办报活动。2.简述“新生事件”的经过。三. 论述题 1.论述 19 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经过及其影响。新闻业务 一. 名词解释 1.广播传播符号 2.谈话节目 二. 简答题 1.现场报道对新闻记者的要求。2.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三. 评析题 就《解放日报》的一则消息 按照消息和新闻传播的特点,分别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部分判断其优、缺点。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客观性

2、舆论监督

二、简答题 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三、论述题 谈谈当前新闻界“三项学习”的重要意义。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集纳

2、社会新闻

二、简答题 消息、通讯、言论三者之间的差异。

三、(30 分)把 1000 字的新闻稿改写成一则 500 字的消息,要求用倒金字塔法。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炉边谈话

2、反“客里空”运动

3、梁启超

4、爱德华·莫罗

二、论述《新青年》的报刊活动及意义。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电波战

2、新闻理论

3、新闻事业

二、简答题

1、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背景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地位

三、论述题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体裁

2、消息头

二、简答题 社会新闻的由来、特点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1、《晋绥日报》

2、路透社

3、徐宝璜

二、简答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情况

三、论述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以及对我们现在的启发、意义。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新闻业务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录音评论

2、现场直播

二、简答题 简述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有哪些?

三、论述 何谓新闻谈话节目?其特点及制约谈话节目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发展的看法。

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文体

2、爱德华·莫罗

二、简答题 简要回答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体制的特色

三、论述题 试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对我们今天做好新闻工作有哪些启示。新闻理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批评

2、新闻手段

二、简答题 简述资本注意新闻自由的实质。

三、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社会注意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舆论学

2、第四媒体

3、新闻网站

4、“竖三民”报

5、拒检运动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注意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2、简述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

1、面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谈谈对“新闻真实”的认识。

2、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新闻伦理思想。

3、试论延安《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与历史意义。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策划

2、记者述评

3、非线性编辑

4、背景音响

5、新闻广播节目

二、问答题

1、简述录音报道与现场报道的区别,以及二者各自的优势与局限。

2、简述广播专稿接听知规律提炼和表现主题的要求。

三、论述题

1、结合广播(或电视)新闻实践,谈谈隐性采访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四、新闻作品分析(亦可 结合《一场不寻常的交通肇事**》论述连续报道的特点,并分析该报道在舆论监督的特色。指出不足之处)

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2、多媒体

3、埃德加·斯诺

4、新闻本源

5、新闻道德

二、论述题(五题任选四题)

1、试论社会注意时常经济形式下舆论监督的特点。

2、新闻的基本要素(不是 5W)

3、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新闻广播事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4、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广播电视实现“精品战略”的背景、现状及意义。

5、试论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络广播

2、隐性采访

3、深度报道

4、广播新闻编辑工作

5、新闻

二、简答题

1、广播谈话节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广播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有哪些方面?

2、谈谈对广播评论如何做到“深入浅出”的理解。

三、论述题分析广播特写《挤水分》的体裁特色,新闻价值及报道特色,亦可指出不足之处。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法

2、癸丑报灾

3、新闻本源

4、《热血日报》

5、反馈

二、简述题

1、简述政治家办报(台)企业家经营的含义。

2、简述古代小报的产生及其特点。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广播电视实现“精品战略”的背景、现状及意义。

2、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情况的看法。

3、试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和意义。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回报

2、新闻素材

3、直播

4、主持风格

5、概貌通讯

6、评论要素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新闻专稿?简述的它的优势和特点。

2、简述广播评论的地位和个性。

三、论述 谈谈对广播传播方式的优势与局限的理解。

四、新闻作品分析

分析录音新闻《农民进时常,信息作导航》的主题思想及结构特点。1999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

2、《新青年》

3、新闻自由

4、舆论监督 二.论述题(五题任选四题作答)

1、试论维新变法运动中改良派报刊活动的特点及其进步作用。

2、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宣传及其影响。

3、试论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4、结合邓小平同志关于“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论述,阐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5、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新闻伦理思想。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电子媒介

2、广播传播符号

3、《新闻纵横》

4、体验采访

5、数据广播

二、问答题(广播或电视新闻节目均可)

1、什么是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请举实例说明各自特色。

2、广播新闻报道中叙述语言与音响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关系? 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邸报

2、新闻政策

3、“社会责任”论

4、隐私权

5、新华通讯社

二、论述题 五题任选四题

1、试论社会注意新闻事业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试述新修订和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试论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4、谈谈范长江西北通讯社的采写和影响。

5、试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创办的情况。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性专稿

2、频道资源

3、系列报道

4、不署名评论和署名评论

二、问答题

第一题必答,第二、三任选一题作答

1、谈谈你对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素质的认识。

2、什么是新采访?并阐述采访的目的与基本任务。

3、谈谈广播专稿写作的特殊要求。

199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多媒体

2、新闻道德

3、舆论

4、新闻真实性

5、拒检运动

二、论述题 1、1996 年 9 月 26 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主要内容是什么?

2、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新闻广播事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4、谈谈邵飘萍的新闻活动及贡献。

5、谈谈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采写和影响。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岛屿

2、有线广播电视

3、细节材料

4、编后

5、间奏乐

二、问答题

1、广播现场报道的优势和难点。

2、广播电视评论选题有哪些影响。199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试论社会主义报刊广播电视的基本任务。

二、简述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三、面对改革开放的实际谈谈对“新闻真实”的认识。

四、谈谈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

五、谈谈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节目提要

2、广播评论

3、反馈

4、解释性报道

二、问答题

1、什么是特写?简述特写的特点。

2、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论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1995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徐宝璜

2、“苏联呼声”广播电台

3、“客里空”

4、中央电视台

二、论述题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2、谈谈毛泽东同志《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对当前新闻改革的指导意义。

3、阐述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4、试论新闻信息的双向传播。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电子媒介

2、隐性采访

3、口头评论

4、系列台

二、简答题

1、简述新时期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2、如何增大广播新闻节目的信息量。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韬奋新闻奖

2、齐越

3、舆论

4、新闻道德

5、视听率

二、论述题第一题必答,后面四题任选三题

1、试述毛泽东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前新闻改革的指导意义。

2、新闻的基本要素(不是 5W)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新闻的党性。

4、“有偿新闻”的危害、原因和根治方法。

5、舆论监督应掌握的基本原则。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广播电台

2、新闻事实

3、新闻结构

4、广告

5、广播电视节目

二、问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谈谈你对“有偿新闻”的看法。

2、简述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新闻节目的编排要求。1993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客观性

2、客观报道

3、客观主义

4、新闻本源

5、新闻来源

6、集体的组织者

7、新闻信息

8、接近性

9、时新性

10、合理想象

二、论述题1、2 必答,3、4、5 任选两题

1、试论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意义。

2、试论 13 年来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的进程和成绩。

3、论哲学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是什么?

5、试析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黄金时间

2、直播

3、广播电视节目

4、新闻特写

5、现场采访

二、问答题

1、报纸版面编排应掌握哪些原则?你认为近年来报纸版面有哪些显著改进?

2、广播电视受众参与的作用和特点?并结合具体节目说明。1992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2、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3、范长江新闻奖

4、中央广播事业局

二、论述题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发表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点及对当前新闻改革的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怎样理解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提纲中的下面一段话?江泽民说:“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是单个事实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异己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4、简述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本质特点。

(二)新闻广播电视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受众心理

2、提炼

3、背景音响

4、节目栏目化

5、版面语言

二、简答题

1、有九名新闻工作者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简述当今提倡“长江精神“的内涵及时代特色,并列出五名获

奖者的姓名及单位。

2、结合当前的经济宣传,简述改进经济报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3、联系当前实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92 年元旦推出的节目改革方案,简述者次节目改革的特点和内容。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试题 1991 年

(一)新闻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与信息

2、“有偿新闻”

3、舆论监督

4、新闻真实小年个

5、“集体的组织者”

二、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2

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广播影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龙头,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影视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488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1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06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472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 9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学核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和“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各作关系。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媒研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浨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发展,以质量、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中国儿童中心

电话:010-66116727传真:010-66118652

本刊唯一官方网站:www.zgxwjyzazhi.com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7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502

邮编:100035

投稿信箱:zgxwjyllb@163.com

国内邮发代号:80-609

风暴眼中的中国传媒大学 篇3

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老师和校友来说,“震惊”不足以形容数日前的那个傍晚。

11月24日17点50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的通报:中国传媒大学的3名校领导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党委书记陈文申被通报批评,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被免职,另有5名学校干部因提供“虚假材料”被处理。

这条新闻迅速从各大新闻客户端弹出,无数媒体人推送了母校领导的处理决定,校友群炸开了锅。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也陆续接到电话和微信:“你们学校出大事了。”

而他们自己却还没反应过来,“我们学校能出什么大事?”这个建校61年,以自由、宽松著称的艺术类大学,成为中央第八巡视组10月31日进驻教育部以来,第一所被通报的高校。

超标的0.8平方米

2号楼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办公楼,棕红色的墙体上嵌着校歌的词谱。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位于这栋楼的9至11层。《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看到,楼门前堆着十几块三合板,两个工人正往电梯里搬着钢条。他们要为6层的学院办公室做隔断。

在11月24日纪检部门的通报中,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的办公用房“严重超标”。这让“大屋换小屋”变得更为急迫。如今,中国传媒大学不少院系、行政单位的办公室都在打隔断。

“副校长有的超0.2平方米,有的超了0.6平方米。”一位接近校领导的内部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仅中纪委网站公布的高校腐败案就有50多起,至少已有36名高校官员落马。虽然高校领导因办公室超标被处理的案例并不少见,但鲜有因此而被免职的。

从中纪委网站公布这个通报开始,校长苏志武办公室的那扇暗红色房门就一直紧闭着。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苏志武雷厉风行,一向秒回短信、速接电话。但《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致电,他的手机均处于关机状态。如今,这间办公室的房门背后已经过改造。按规定,校领导的办公用房应在30.2平方米以内,在改造之前,它的面积超标约0.8平方米。

而就在苏志武办公室的楼上,另一间办公室则充满紧张的气氛,工作人员来去匆匆。房间的格局一目了然:一进门是一张很大的L型暗红色方桌,它几乎占据了办公室长度的一半。桌子背后的一整面墙摆放着一个枣红色的书柜,里面塞满了书。两三盆绿色盆景放在窗前,屋里甚至没有开暖气,党委书记陈文申就坐在桌子后面,被整间屋子的寒意包裹着。对记者的不请自来,他有些抗拒。

11月24日,陈文申因在“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一直违规超标使用公务车辆,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被通报批评。此时,陈文申已经自己开车上班将近一个月。

但在2015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却在向教育部汇报巡视整改情况时称,违规使用公车和超标使用办公用房问题均已整改完毕。学校所有公务用车已全部收归后勤处交通运输中心管理和统一调配使用,取消了学校领导的固定用车,校领导公务用车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调配使用。

被免职的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图/CFP

事实上,11月初,在纪检部门结束第二次巡视后,校领导们才开始自己开车上班。那时,北京下了2015年的第一场大雪,日后被免职的副校长吕志胜当时开车还追了尾。

本次通报除了处理了上述3名校领导外,中国传媒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姜纳新、财务处处长刘湧、后勤处处长周哲、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科科长铁俊及秘书科副科长陈莹峰等5名干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他们被处理的原因则是:“在接受组织检查询问时,提供虚假情况和材料,应付巡视检查和组织调查问题。”

“因为害怕处分,他们起先并不愿意提交(那些材料),但后面还是交出来了,这就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现在看来(之前的材料)就是不真实的。”陈文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复杂。”

24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姜纳新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由正处级降为副处级。周哲、陈莹峰则被免去了后勤处处长、秘书科副科长职务。刘湧、铁俊也被调离了原岗。

在这个敏感时期,这几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着缄默。

“我觉得很惭愧”

通告公布之后,不少媒体用“窝案”“一锅端”“地震”形容这次事件。

不少人认为,处罚“有些过了”。而对3位校领导个人的口碑,甚至有一边倒式的好评。

2012年8月,调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以前,陈文申几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他担任过北大人事处长、校长助理、常务副校长,分管人事、财务、行政、后勤、产业等。担任常务副校长期间,他和另一位校领导被称为校长手下的“两大干将”。

一位在北大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教授用“率真”评价陈文申,他曾因“太过公正”“不会绕弯子”而得罪人,不得不离开北大。“他最多是失察。我相信他的底线,自己应该是很到位的,但是你不能只自己到位。”这位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陈文申对自己的要求不能说不严格。几乎每天中午,陈文申都会出现在办公室附近的一食堂。“我遇见他很多次,从没见他上过二楼吃饭。”一位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食堂的二层是小炒,一层则是大锅饭,一楼最贵的菜是7.5元。

“我没在校外请过一顿饭,我自己也没有拿过一份礼品。但这不等于说我没错误。”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把手,陈文申向《中国新闻周刊》多次坦承,他在监管方面的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2015年7月,陈文申还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八项规定的落实,认真查摆在纪律建设、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的问题,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然而,在传媒大学,八项规定在执行和监督上似乎变成了容易忽视的问题。校领导的公务用车有“两个18”的标准,一个是汽车排量在1.8t以下,一个是总价不能超过18万元。“我也是才弄明白这个标准,”陈文申坦言,“我觉得很惭愧,很惭愧。”他重复了一遍,而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在整个交谈中,他多次重复这句话。

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务用车均购置于八项规定出台前。此前,几位校领导配备的公车是黑色奥迪,也就是说,所有的车都是超标的。这个被忽视的细节也成了后来校领导被处理的关键。

在中纪委发布的多起高校领导违纪通报中,“超标使用办公用车”“节日期间公车私用”等是最常见的违纪行为。

2015年2月5日,教育部纪检组通报称,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兼基地建设与成果管理处处长、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万青云存在公车私用问题,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华中科技大学纪委给予万青云党内警告处分。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

显然,年初教育部的这次通报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说并未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而如今,被通报之后,中国传媒大学的公务用车只剩下两辆使用了15年、几乎拉不开车门的桑塔纳。

“要做成事不得不有点犯规”

2012年6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也曾接受过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组的检查,检查组对传媒大学的预算、资产、财务三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曾经在财政部工作15年的副校长吕志胜,面对昔日的同事说:“这是对我校预算资产财务管理水平的一次检阅。”

但在3年后,教育部巡视组却发现,吕志胜作为分管学校财务的副校长,并没有正确履行行政监管职责。纪检部门的通报中称,他对学校财务管理混乱、“三公经费”列支不真实、严重超预算和有关部门向组织报告不实等,负直接责任和主要领导责任。

在纪检部门的通报中,财务混乱的表述并不少见。2015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巡视复旦大学进行通报时,首先点名的问题就是“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

一位在学校任教超过20年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他就曾给苏志武发去短信,反映财务混乱的问题。有的老师在多个的学院授课,不同学院分别向财务处申报老师的工资,但工资没有细目,“最不清楚的是老师。这算不算财务混乱?”

当时苏志武迅速回复了短信,“会认真做”,之后就没了下文。

一位学院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传媒大学的财务一直“严格得要命”,劳务费很难报销,一些老师做完项目后甚至很难拿到津贴,更不必说交通费。而这些费用却在北大、清华都可以报销,“他们的老师甚至会问我们,为什么我们(清华、北大)能报、你们不能?”

“光靠教育部给的钱,很多时候做不成事儿,要做成事儿不得不有点犯规。(一些项目)不请客,上级单位就是不批。”前述学院领导说。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成为第五批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正式列为“211”学校。在75所直属高校中,32所部署高校的校长是副部级干部,包括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而中国传媒大学则是局级单位,教育部可以直接决定其校领导的任免。

“楼新得像暴发户”

2015年11月,并不是纪检部门对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次巡视。早在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巡视组就曾进驻过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为期6周的巡视工作。当时的巡视组组长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朱玉泉。

2015年1月5日,巡视组向中国传媒大学反馈问题时,朱玉泉曾特别针对八项规定指出,现任校级领导干部办公用房面积超标,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仍然超标配备办公用房;住在校外的现职和近年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均配备固定公务车辆和固定司机。

陈文申和苏志武都出席了这次的反馈会,并当场表态:“立行立改,抓好整改。”

然而,这一次巡视还发现了一起陈年旧案。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时任图书馆长将3万元公款存入母亲名下。但事发后,学校并没能及时发现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在该图书馆长被判刑后,学校又发生了一起被内部人士称为“后勤案件”的事件,但这起案件甚至没有按规定上报驻教育部的纪检组。中国传媒大学在南京开设的南广学院也曾因财务问题被调查,分管财务的时任副校长也因“行为不妥”而被免职。

这次,巡视组收到最强烈的意见是学校的基础建设。自从2006年5月苏志武担任校长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将这所学校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教学楼、操场、游泳馆、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多个工程几乎同时进行。

2002年,可以被视为中国传媒大学“大兴土木”的节点。此前是人才和学科的深度发展,而在这之后则是硬件设施的高速建设。为了配合2004年的50周年校庆,学校早在2002年便开始兴建一批新校舍。但当时的建设工程远没有后来的浩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就因大兴土木而频发贪腐案件,直到2013年,高校的贪腐案件中有80%都与此相关。

朱玉泉也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基建项目“周期长”。苏志武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5年9月,他说:“如果还不能完工,我们就不开学了。”这是他在操场上对工地负责人说的一句重话。但显然这句话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学校的操场已经修了3年,至今没有完工,已经有3届学生,没有参加过开学典礼。

在校内人士看来,项目的缓慢运作是因为策划时缺乏前瞻性、预见性。一些项目的预算论证也不够充分、细密。功能定位甚至并不明确,经常导致设计变更、功能变更,边建边改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建工程进度。学校建设资金需求与有限财力矛盾突出。中国传媒大学里的某个博物馆,因为缺乏资金,一建就是10年。“我们这么多工地谁给钱啊?都是靠筹措的,” 一位接近校领导的内部人士说,“很焦虑的。”

于是,“转工地”成了苏志武的习惯。他曾是插队知青,做过车间工人,身上有一种无法消散的农民气质。“很土”,不少老师这样形容他。除了出席正式活动,他总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去学校各个工地转悠。有一次,他甚至穿着雨鞋,戴着黄色的安全帽,拿着铁锹和工人们一起在修建的操场上铲土。

“我批评过他,”上述领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个校领导不应该这样。”另一位老师则更加尖锐地批评道:“这些亲力亲为的事情应该由校领导做吗?他的工作重点不应该是教学吗?”

“现在的楼新得像暴发户,基础设施越来越高大上,学术的东西却越来越沉沦。”一位任教二十多年的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执着于硬件设施建设,是因为那些都是显性工程。现在学校的硬件发展远远超过了学术的发展。我们的学术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传媒行业的发展。”

不止一位老师流露出对上世纪80、90年代教学环境的留恋。那时中国的电视行业刚刚壮大,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刚好参与其中,相关学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发展”。虽然那时的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只是一栋9层的主楼,土路两边还趴着一堆低矮的灌木丛。

一些师生显然不能完全接受校园环境的改变。原有的草坪被挖开,建起了小桥流水;柏油路被撬开,铺上了石板,道路无比宽敞,但行人道消失了。“这些真的有必要吗?”不止一个人这样问。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偶然出现一个英明的校长吗?”

纪检部门在反馈中提到,中国传媒大学在用人和干部选拔上听取民意不够,公信度不够高,有任人唯亲的问题,在执行纪律时也存在“好人主义”。一位与苏志武相熟的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人为了评职称,“把菜刀拍在了苏志武的办公桌上”,马上心愿得偿。

苏志武自1993年进入校领导班子,“和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院领导,有机会让学院得到优先发展。”一位老师说,“苏志武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会改变吗?”

曾有一位老师希望竞选学院领导。他有一次偶遇苏志武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雄心壮志。苏志武低着头,对他说:“当领导是要牺牲自己的,是要为大家服务的。”这个老师并不认同,开始大声地反驳他。苏志武沉默了很久,突然说了一句:“当领导,就是当孙子。”“他声音很小,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这位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

院系合并是近年来最令高校头疼的事。早在2002年,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在教育部主张的高校合并浪潮中并入中国传媒大学,这让传媒大学的校园面积增加至49.96万平方米,扩大了一倍。

也是从这两所学校的院系合并开始,老师们对学校的学科设计、学院安排产生了诸多不满。“有人论证过应该怎么合并吗?”一位老师甚至曾在合并后的学院大会上公开指责:“你们研究的煤和我们研究的媒不一样。”

此后,一些学院又因为院系领导的“权力斗争”陆续拆分成若干个学院。“行政高于教学,有些学院的拆分是极不合理的,但是没有人解释。”虽然并校浪潮中更多的大学是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弱势学院里,有的老师甚至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在行政权力主导下,很难完全按照专业、教学的发展科学地管理;这是所有高校都会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行政权力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中传所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诸多高校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4

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5题 每题10分 共50分)1 一城一报

一城一报”是指一个城市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最后只有一份日报顽强地生存下来,最终处于垄断地位。“一城一报”现象在美国尤其,据悉美国98%的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美国的“一城一报”是报业经过多年自由竞争的结果。2媒介融合 3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4增量改革 5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Fieldwork。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二。答题(2题 每题25分 共50分)什么是“媒介事件”?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2试析“恶搞”

三。论述题(50分)

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媒体?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一个负责的媒体。负责任的媒体一定没有市场,不负责任的媒体就有市场。那么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一定有市场,负责任的媒体就一定没有市场吗?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传媒经济实务

一 名词解释(5题每道题10分 共50分)1 创意产业 2 范围经济 3 微内容 拐点说(确定)5 长尾理论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5

来源:新东方[ 2011年1月23日 ]字号:T | T2011考研已结束,考生们总算松一下气,可以放松一下了。总的来说,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的试题难度和去年的难度持平,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没有出现偏题或者是怪题,只要大家认真复习过后,都能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分数。

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考研辅导团队现将新闻学专业考试真题进行解读,希望能对2012年要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新闻史的内容都是基础的考试点,国内外新闻史分布均匀,相对来说,新闻史识记的内容比较多一些,而发挥的相对较少。最后一道论述题需要考生有综合知识点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能在识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可能是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考察考生逻辑思维的一道考题。

新闻理论部分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也是基础的知识,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可能靠近传播学的内容,但是也不偏离新闻学的考察范围。最后的论述题是希望考生能够结合当前的媒体环境,尤其指明是网络环境,来谈一谈新闻舆论的工作,这需要考生加强对媒介环境的了解,能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通过世纪现象的反映对媒体的工作进行一个指导。新闻业务的考点也很明确,有的题目甚至是前几年出现过的,中规中矩。

总的来说,今年的新闻学试题难度中等,没有偏离出大纲的范围,题目的类型、难度都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和正常的水平。很多考生出考场之后也反映,今年的题目没有非常为难人,正常发挥就可以了。还是那句话,只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抓住了基础知识,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透视传媒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应变之道,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使命。在分领域的高等教育谱系中,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和事业领域,加强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在世界传媒高等教育的谱系中找到恰当的位置,乃当务之急。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传媒高等教育理论、传媒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动以及传媒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本研究方向致力于从宏观上把握传媒时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趋势,微观上侧重于对国内外传媒院校的研究,对其发展特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国内传媒院校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并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高校文化特点的院校研究道路。

本研究方向将培养学生从高等教育理论出发,掌握传媒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国内外传媒院校的个案研究为基础,以传媒领域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点,从多学科视角对传媒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掌握传媒院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理念、方法和能力。本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传媒院校(系)管理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7

中国传媒大学自2004年获得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来, 依托综合大学的教学科研平台, 形成了以音乐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媒音乐为特色的教学理念。迄今为止, 在短短的几年, 已多领域、多方位地向社会成功输送了几十名具有传媒音乐综合素质的硕士研究生, 他们所具备的传媒音乐的综合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获得了同仁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17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意味着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再次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综观这一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仍然呈现出中国传媒大学依据自身的教学科研平台, 在学术科研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传媒音乐教育特色。这些集中体现于:从音乐传播学与音乐社会学视域出发, 兼及音乐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视角, 以古今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文化事件和当下音乐文化热点为研究对象, 注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运用调查统计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经验研究方法以及诠释法等批判研究方法, 对各个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全部论文较为细致的阅读, 从内容和研究主题两个层面来进行归纳, 将这一届硕士毕业论文概括地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音乐传播媒介与音乐传播的研究;二是关于音乐传播形态的研究;三是关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的研究。

一、音乐传播媒介与音乐传播研究

媒介是音乐传播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音乐信息无限膨胀的大众传播时代, “如何传播”和“传播的媒介”甚至比音乐作品更重要。不了解传播就不足以认识诸多音乐现象, 随之便会缺失对音乐文化的阐释与建构能力的认知度。众所周知, 网络媒体已从最初的精英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 进而已经演变为个人媒介。网络媒介所逐步形成的这种个人媒介环境, 无疑成了音乐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那么, 随之而来的对音乐信息的网络传播研究也理所当然成了学术研究的关注对象。

音乐网络论坛作为网络传播媒介中互动性较强、信息反馈较为集中的音乐传播环境之一, 也被学理性地关注、梳理和研究。由于可借鉴参考的资料极为鲜见, 因此, 从音乐学专业角度出发, 目前对音乐网络论坛做出的研究和探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陈玥在《中国音乐网络论坛调查研究》一文中, 以国内音乐网络论坛为研究对象, 介绍了音乐论坛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音乐论坛实例进行深入观察, 介绍了它作为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对现存音乐论坛做了类型上的梳理。文中对音乐网络论坛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做了试探性的分析和总结, 提出音乐网络论坛应在音乐信息反馈途径较少、缺乏有力反馈通道的情况下发挥其自身突出的互动性等观点, 以作为社会音乐传播体系及音乐产业运行的反馈平台, 为音乐受众与唱作人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为音乐传播的顺利进行及音乐产业良性发展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作者还认为音乐网络论坛尚处于发展初期, 在政策、技术、发展模式等还未成熟的条件下, 发展前景不够明朗。作者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的查找, 发现对音乐网络论坛的历史记录也较为欠缺, 以至于难以印证首个音乐论坛的出现时间、名称及存在周期等诸如此类的相关因素。但是, 无论怎样, 作者对音乐网络论坛较为全面、细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以及所提出的观点和意见, 无疑为有兴趣致力于该研究对象的学者起到了先导作用, 也为音乐传播的学术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网络媒介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走上大众媒介历史舞台时, 平面媒介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媒介影响力和传播力。晁戴婧在《平面媒体中的音乐传播研究———以〈广播歌选〉为主要研究案例》一文中, 对音乐传播、价值观、平面媒体、音乐编辑学、音乐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等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界定, 并根据《广播歌选》30年发展历程中办刊宗旨与定位的不同, 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予以描述和讨论。文中分析了以回归原生态音乐为标识的民族性为主的“而立之年的坚守”时期, 重点探析了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 对“原生态民歌”概念的由来及其引发的现象做了梳理。文章通过对《广播歌选》30年的发展轨迹的回顾, 寻找出了平面媒体中音乐传播在价值观层面、传播技术层面、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脉络与特征。

音乐表演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传播媒介, 作为音乐作品从观念形态变为现实时空形态的最重要的技术平台, 从古至今始终都发挥着它强有力的功能和影响。刘海燕在论文《中国古戏台音乐传播功能探索》中, 通过对中国古戏台的历史概述, 阐明了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活动的传播媒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传播功能及其相应的变化, 进而对京剧和粤剧的传播现象的个案做了考察, 说明了古戏台的传播功能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文章认为作为中国戏曲传播媒介的古戏台, 在精神上满足了人们对戏曲的审美需求, 在客观上为戏曲音乐风格的确立提供了直观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提供了检验戏曲艺术价值的直观衡量标准, 并且能动地促进了戏曲音乐的保存, 同时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可见, 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 在研究传统戏曲如何复兴的当代, 对于其传播意义的研究不但具有人文科学的价值参考, 也对发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具有可借鉴性。

随着学科的发展, 高校音乐研究从教育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 从静态研究转向了动静结合研究, 从单一领域研究迈进至交叉综合研究, 由此, 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定量分析在高校音乐文化研究中就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程超的论文《北京市普通院校交响乐团调查与发展研究》便是通过总结关于普通院校交响乐团的理论研究现状, 以及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地探讨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的发展对策和经验教训。最后, 论文在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所处的历史状态和关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学生交响乐团的发展对策, 为国内其他普通院校的交响乐团较好的发展, 也为高校音乐文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建设性贡献。

影视音乐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音乐传播研究的关注对象。柴华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音乐研究》一文, 通过对昆汀·塔伦蒂诺所执导的前五部影片的电影音乐的分析, 总结出这位导演的电影音乐特点, 使读者对其电影音乐及电影的风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和认识。他的电影为模式化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之外的美国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刘文婧的《李安电影的声画构成分析》则以分析李安的电影代表作品的声画关系为主。文章从李安的个人经历和作品风格着手, 总体论述了李安电影的风格特点及其做出的贡献和意义, 并以电影的声画构成要素来客观透彻地分析李安的两部重要作品《卧虎藏龙》和《断背山》的具体的声画构成。最后, 论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拍摄手法等进行了总结。宋东方的论文《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特征与应用研究》, 着眼于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风格类型及应用、其动画音乐功能特征及文化价值、其动画音乐传播应用三个主要方面, 通过对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部门、动画电影的画面语言、动画音乐原声带、作曲家手稿及谱例对动画电影及其音乐进行本体研究。文章结合音乐人类学、音乐传播学及音乐心理学等学科, 通过采访梦工厂动画总监, 论证动画电影音乐的时代、地域风格及所涉及的文化, 深入探讨梦工厂、皮克斯动画音乐的特征、功能及其文化价值, 以总结其音乐风格与应用规律。

二、音乐传播形态研究

不同的媒介承载着音乐, 使音乐传播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远古的劳动号子、原始氏族的击鼓或口弦演奏、音乐厅中的古典音乐会、KTV中热闹的流行音乐、电视台的音乐节目、网络上的音乐网站、MP3或手机音乐等,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音乐传播的现象, 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 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

从体育音乐角度来研究音乐文化的传播现象, 可以说是这一届硕士论文的一个亮点。广播体操和广播体操音乐,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不断成长, 不断更新,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向世人呈现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王锡霞的论文《广播体操音乐文化研究》, 便是以广播体操、广播体操音乐过去的发展与广播体操音乐现状分析为主要研究框架, 从广播体操及广播体操音乐的内涵、特征、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并着力从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对广播体操音乐的传播以及受众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详尽的剖析。同时,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搜集了二十多套广播体操音乐的曲谱, 使读者对广播体操音乐有了一个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

农民工音乐生活也是较为少见的学术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学理层面的研究, 更能揭示出农民工群体与当今社会音乐生产之间的关系。王艳锋的《中国当代农民工音乐生活研究》一文,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现实选择了“农民工音乐生活”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文章以音乐社会学为基本的研究出发点, 同时结合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一些学科来丰富研究的视角。从对“农民工”概念的阐释出发, 分析了农民工产生的历史动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并主要以农民工群体与当今社会音乐生产的关系为脉络, 对农民工群体的音乐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 论文对当今社会中与农民工生活相关的音乐生产也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群体自发进行的音乐生产、音乐接受及其受众特征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借助“游民文化”学说和“流氓学”的学术理论对这些音乐现象进行了社会功能的思考。最后, 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做了科学预测, 并针对他们的文化生活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周晓晔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审查形态研究》, 则是把研究视野聚焦到音乐文化审查这一日益影响音乐“命运”的课题上。从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在现今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音乐传播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积极互动的重要性。文章以客观的视角, 对审查的定义做出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 结合实际总结出音乐文化审查相较于其他审查的特点, 提出不应把审查的范围局限在政府限定的方面, 而应当注意到现代社会中审视音乐的各种因素和方式。文章总览了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审查的概略情况, 以国内外音乐产业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际案例, 对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审查形态做出了生动而富有探索性的分类研究, 论述了其复杂的整体作用模式。文章最后再次论证和强调了音乐文化审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给面对音乐文化审查的音乐传播人提出要求, 并对更有利于音乐传播的合理、透明、公开的音乐审查制度进行了展望。

“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可见, 合唱艺术作为音乐传播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其功能和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李丽华在其论文《音乐社会学视野中合唱的功能与传播研究》中, 便以合唱艺术的功能与传播为研究对象, 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综合视角出发, 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搜集分析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从合唱音乐的特点、社会功能、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文化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合唱艺术进行了阐述, 并在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后把合唱的社会功能划分为审美娱乐功能、意识功能、信息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和仪式功能。同时, 文章论述了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 影响合唱文化功能发挥的各种因素对合唱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文章最有创新性的观点, 是作者提出的“绿色合唱”这一概念。作者指出, “绿色合唱”中的“绿色”并不是一个颜色概念, 而是要提倡合唱艺术所应该始终保持的一种和谐特性。作者还从“绿色合唱”的音乐生产、“绿色合唱”的音乐机制和“绿色合唱”的媒介环境等角度, 深层次地阐释了“绿色合唱”所推动的正向的音乐生产与发展道路。文章还对我国合唱艺术的传播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参考对策。

MV是伴随二十世纪末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之一, 同时, 也是影像时代媒介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王阿蒙的《M V的概念界定和五个发展阶段》一文, 通过对MV的艺术“类本质”、艺术身份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把MV分成了“歌舞表演型”、“对应说明型”、“情景演绎型”、“故事讲述型”四大类型;同时, 结合当今MV新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 把MV史论研究的时间维度向前、向后做了扩展。文章最终把MV的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 (“Illustrated Song”阶段) 、发展阶段 (“Studio Show”阶段) 、激变阶段、成熟阶段 (“Music Video”阶段) 和泛MV阶段等五个历史阶段。该文为大众进一步认识MV艺术的面貌, 促进MV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在考察某一社会现象时, 社会学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范式去分析。所谓的范式, 就是一群社会科学家所共同持有的基本世界观。社会学领域的基本范式主要有功能论视角、冲突论视角、互动论视角以及交换论视角。孙丽雯的《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当代音乐比赛研究》一文便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 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国当代音乐比赛活动进行分析, 从而呈现出中国当代音乐比赛的全貌。文章将中国当代音乐比赛划分为三大机制:职业音乐比赛、大众音乐比赛以及民俗性音乐比赛, 并分别从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互动论视角对音乐比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生存和发展, 要依赖于社会音乐生活的认同, 而社会音乐生活的认同, 则要通过各种具体的音乐传播渠道和音乐传承方式来得以实现。因此, 对传统音乐传承和传播的相关学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文钊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传承研究》一文, 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的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 以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就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这一创新举动及其具体实施进行了翔实的调查与分析, 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传承方式做了客观描述。通过对新疆艺术学院创办木卡姆表演艺术专业及对新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保存、继承、发展拓宽了思路, 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国际、国内的相关背景中提供了些许有益的参照。

宋嘉音在《古琴在北京高校古琴社团中的传播研究》一文中, 通过调查古琴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 突破了以往从音乐本体做古琴音乐研究的局限, 从音乐传播的视野中分析了古琴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和意义, 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法、归纳法等来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从大量的一手资料里总结古琴在校园传播的规律, 并通过对学生受众做问卷调查, 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 为古琴能够更好地在高校及社会中传播提出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高度发展, 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在电视传播方式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王莉的论文《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现状与发展研究》, 就是把蒙古族长调作为其研究对象, 从蒙古族长调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特征入手, 阐述了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现状, 分析电视传播对蒙古族长调艺术形式的影响, 并着意于对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郭好为《试析汉斯·季默配乐作品中世界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一文, 介绍了作曲家汉斯·季默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并以电影《功夫熊猫》的配乐为例, 从其中的三个重点段落来分析季默如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其擅长的西洋管弦乐与电子音乐进行有机结合。文章重点分别在于欧洲民间音乐元素、人声的运用, 以及在创作中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时在音乐上的思考及其处理办法。文章总结了季默在采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与其他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时的共性, 及其创作方法对我国音乐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音乐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和多元文化交互日趋复杂的态势下, 我们应具有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想象力和敏感性, 并及时对音乐学的传播理论和实践提出较为切合实际的学术预见。这种较合理的构想, 至少会给音乐学和音乐传播学带来两种裨益:从表层的意义而言, 将是研究者学术视野的自我拓展和扩充;从深层的意义而言, 对音乐学发展史来说 (尤其是以音乐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为参照) , 也更加保证了它能够成为一部具有开放性的学术演进史。

中国传媒大学712真题 篇8

北京广播学院,这是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呀,在这里,孕育了中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我却并非冲着她的名气而来。当年的我,一心向往首都,只要是北京的大学,我一概没有意见。因此,进入广院,纯属意外。

就这样,在对广院的一无所知中,十一年前那个夏天,我兴奋地坐上了北上的列车,正式拉开了自己人生最美好和惬意的四年时光的序幕。

通往宿舍的小胡同

看学校的第一眼,我没有惊喜;看第二眼,反倒有了些许失望。

传说中的大学,那都该是幅员辽阔呀,两个校门之间骑车穿行还得很长时间呢。可这广院,居然就这么巴掌大个地方,步行参观校园也不过花费半个小时而已。

而这种失望,在看到那条通往宿舍的小胡同之后,更是无以复加了。

女生的新生宿舍位于与广院相邻的中国矿业大学里,通过一条胡同与北广相连。胡同不窄,路却不好走,入住的那天又恰逢雨后,路面泥泞得简直无法下脚。那时的我还不会乐观地看待生活,走一路,也抱怨一路。

军训回来,我们便开始了借由那条胡同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的穿梭。北京从前还不似现在这般雨水稀少,这本是好事,可因为那条胡同,雨在我的眼里,也变得极其让人讨厌了。

终于,慢热的我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之后,适应了这条胡同,也适应了大学生活。当然,周围的一切也随着这种适应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胡同边上的定福庄第二小学很有趣。每次从胡同走过,都会经过一排教室的窗户,踮踮脚尖便能将里面看得一清二楚。有时看见的是鸦雀无声的课堂学习,有时看见的是叽叽喳喳的课间休息,有时看见的只有黑板报留守的空空教室,无论哪样都能勾起我无限的童年回忆,引发会心一笑。

矿业大学的操场很有趣。我最喜欢在不上课的日子去矿大操场旁边的教学楼自习,然后在阳光最好的时候下楼来坐在有树阴的椅子上,吃着东西看别人挥洒汗水。偶尔,我会抬头看天,那时北京的天空特别蓝,看着它仿佛时间都会停止,看着它才能最为深刻地体会到大学时光的闲适。

充满趣味的事就这样一桩接着一桩在生活中浮现出来了。

或许,这就是广院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吧。这堂课告诉我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调节心态适应环境,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改变自己,别无他法。

白杨树、核桃林和蝴蝶兰

说起广院的象征,那非白杨树和核桃林莫属。广院的校歌是《年轻的白杨》,广院的论坛是“核桃林社区”,可见白杨树与核桃林之于广院的意义。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这个旋律,北广人不仅熟悉,还将它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白杨树的不朽生命力正是北广人蓬勃朝气的写照。

核桃林由一棵核桃树与它旁边的很多很多棵核桃树组成,它们如兄弟姐妹般紧紧地站在一起,遮天蔽日。白天的核桃林属于爱学习的男生女生,因为那里树叶沙沙,让人神清气爽;晚上的核桃林属于恋爱中的男生女生,因为那里光线昏暗,从来不缺浪漫。

作为广院校花的蝴蝶兰,却不似白杨树与核桃林那般有名。蝴蝶兰的花期很长,清香而美丽,北广人就如蝴蝶兰一样平凡却高贵。

说来惭愧,白杨树和蝴蝶兰,我在四年里似乎从未留意过。只有那片核桃林,留下了我无数的足迹。核桃林看见过我勤奋学习的身影,核桃林挽留过我疲惫不堪的步履,核桃林还倾听过我内心最甜美的秘密。可若是要我具体描述一下核桃林的面貌,我的头脑却一片空白。其实,核桃林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已变成一种情结,溶入了每个北广人的血液,无论我们看见或看不见,它都在那里,在心里。

消失的水煮鱼

广院的水煮鱼大名鼎鼎,每一个毕业后再回学校的人都会选择去水煮鱼餐厅追寻上学时候的味道,即便是声名远扬的央视名嘴也不例外。

我是大三那年自己能赚钱以后,才认识水煮鱼的。在那之前,我一直老老实实地在学校大食堂解决肚子的需求,大食堂六毛一个的肉饼曾是我的最爱。

第一次吃水煮鱼的情景我早已忘记,记忆里留下的只有那被玻璃板压住的绿格子桌布,那木质的白色格子推拉门,那拥挤狭小却总是轮不上的包间,还有那绵长的水煮鱼的香味。水煮鱼刚端上来的时候油还在沸腾,鱼肉薄薄的闪着诱人的金黄色,垫底的豆芽软而入味,我每次都丢人地捞干净最后一根豆芽才罢休。到现在为止,广院的水煮鱼依然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水煮鱼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煮鱼餐厅已不单单是个吃饭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发牢骚、谈理想,我们喝酒、划拳、我们唱歌、拥抱。水煮鱼餐厅就像一个装满自由的容器,每一个北广人在那里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想说就说,想唱就唱。

遗憾的是,去年夏天,水煮鱼餐厅拆了,我后知后觉,没有赶上品尝最后一顿水煮鱼。据说它还会重建,但重建起来的水煮鱼餐厅,还会跟从前的一样吗?

而如今的广院,也如重建了一般,跟从前不一样了。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合并了中国矿业大学后,广院于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广院确实强大了,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所设专业都今非昔比,可它还是我的那个广院。

广院改了名字,但永远不会失去灵魂。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毕业七年了。七年间,我很少回广院去,所以广院的改变我几乎从未亲眼见过。无论她怎样变,她赋予我的那份积极、活跃与自信,已烙进我的生命,永不会再变。

(转载自《风流一代》)

上一篇:建工毕业论文下一篇:不去升国旗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