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2024-04-19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精选6篇)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1

1.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上、中、下方位

2.辨识上、中、下等方位词汇,并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3.引导幼儿能正确计数

4.促进幼儿空间概念、记数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难点:培养儿童的空间对应关系及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动物卡若干,黑板,班内小朋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带小朋友玩一个“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好不好?,好,现在小朋友们看黑板。

1、小朋友们看一下,这个房子是不是很漂亮?那这个房子一共有几层呢?来,我们一起数一数,那老师手里有三只胖胖猪,胖胖猪们是好朋友,他们想住在一起,那小朋友们想让胖胖猪住第几层呀?好,老师让坐得最端正,最听话的小朋友上来给胖胖猪们找家。幼儿给小动物去找完家以后,指导幼儿说出 “送几只什么小动物回哪一层家,例如:某某小朋友,你来说一下你送几只什么小动物回哪一层家?答:我送五只小狗回第一层家”

2、 幼儿,继续进行游戏。

3、现在老师把你们的书发下来,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28页,好了,都翻到了吗?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柜子一共有几层?第三层放的是什么颜色的油漆罐?红色的油漆罐放在第几层?第一层放的是什么颜色的油漆罐?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位置探究;引导策略

真正的探究,需要学生切实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然而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往往被动,并非自主、自发地进行。教师参与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一部分孩子的探究心理,教师的急进也让学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某种程度上说学生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一、教师要关注个体

1.注重差异,分层实施

学生之间空间观念的差异客观存在,以上教学环节,对部分学生具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时借助实物的支持,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抓住关键,保证探究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探究、有所思考和收获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有充分的预设,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及时设置适合学生的阶梯,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充足空间,贯串教学

探究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具体讲,探究活动的展开需要创设恰当的探究情境,如“怎样清晰地表示出这颗棋子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一步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活动,如,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更为简单、抽象的表达方式。在主要问题解决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延伸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二、教师的教学手法

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倡让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去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本文以棋类活动为例进行以下阐述。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文中教师设置了“如何把师生对弈中的最后一颗棋子的位置表达清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讲述、交流商讨、注意力高度集中等探究效果。

2.拓展时空,促使学生充分探究

让学生真正进行探究,不能只停留于形式,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究过程。本文中,在让学生探究发现数对表示位置以及表示相邻位置的数对特点时,教学中都给予足够时间,让学生实现真正的探究。

3.小組合作,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受学生认知特点及问题设置等因素的限制,让学生单独对问题进行探究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进行探究活动时,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学中,按学生的能力水平、成绩差异等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同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生互相提问,互相启发,有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1.找准兴趣点

教师通过“如何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表示方法?”这一要求,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当小组成员不知从何处着手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教学方法。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再启发学生用更简洁、更清楚的方式表达。当学生已经会用数对表示的时候,强调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小组的观点,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熟练表达。

2.充分展示成果

得出用数对表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那只是学习了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究解决这个问题,清晰表达探究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对学生更加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忽视最后一环。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探究成果得到积极反馈,学生探究新问题的兴趣才会得到强化,才愿意进行探究。本文中,教师注意了让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观点表达清楚,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

3.关注学生表达,及时关注评价

学生要学会简洁的表达,教师要关注每一组学生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中,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

4.给足想象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要给足学生思考时间,当大部分学生建立联系时,再出现新的数对让学生思考。进行小组合作时,更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展开讨论,得出什么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的领域中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适当地提供教学信息及帮助,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挥到最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9).

[2]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3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的不同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使学生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准确而完整地描述出简单的行走路线。

3、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感受数学的发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班内小组交流,学生发言。

全班汇报后板书:用“上、下、前、后、左、右”表示;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用“数对”表示;用“方向与距离结合”表示。

3、确定位置为什么要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区别?

预测:后两种方法确定位置更精确,前两种只能确定大概的位置。板:在黑板上标注箭头,板书精确。

4、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一些教室里物品的位置吗?

学生发言。

我们在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时候,都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我们把确定位置时作为标准的这个物体就称为参照物。

请你以你自己的位置作为参照,说说XXX在你的什么位置?说说校门在你的什么位置?你家在你的什么位置?

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来描述家的位置。

你能找到这八个方向吗?

在地图上你能找到这八个方向吗?出示平面图,指出八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到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1题,这青山动物园平面图的一部分

学生自主完成各题。集体交流。

说说为什么同时猴山,却有时在东南,有时在西南?

明确参照物不同,则方向就不同。

用数对表示各景点,并说说数对的含义。

2、复习数对。

用一张方格图纸来表示我们同学的座位。第一列的第一个同学我们就可以用数对(1,1)来表示他的位置,他同桌的位置怎样表示?(2,1)

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你好朋友的位置。有一个同学他的位置是(5,x),他是谁?有可能是哪些同学?

3、完成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在完成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4、复习路线图的运用。

图形与位置的知识,除了可以用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来描述行走的路线。

出示第3题,相互说说2路车行驶的路线。

三、反馈小结,内化提升。

今天复习了图形与位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感到困难的地方?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在两个小动物之间接通路径,了解不同的路径组合。

2、通过操作卡片,与同伴合作安排不同的路径。

3、在合作时听取同伴意见,协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路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两本最喜欢看幼儿画报图画书:问你们平时最喜欢看幼儿画报的那一个版面?(迷宫)

——出示两个孩子熟悉的迷宫图让孩子描述怎样走迷宫?

教师小结:迷宫的路径很复杂,进去之后很难出来,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机关,<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路径可以到达,而且迷宫都有一个起点和终点。

2、出示操作路径图卡,个别幼儿示范连接两地、三地之间的路径。

---路径一:起点和终点。教师摆放一个起点和终点让幼儿想办法把路径连起来。-

---路径二:连接三地之间的路径

3、幼儿操作路径图卡,连接三地之间的路径。

----分组练习,每4人一组并讨论完成练习操作。

----分角色来让幼儿走一走,试一试。看能不能通到两个朋友的家。

4、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活动前孩子都有走迷宫的经验,对于走平面迷宫我班的孩子已没有什么难度,这个活动区别于迷宫的就是它连接的地点很多,而不是单一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说这个活动中难度就是连接的地点越多,难度就越大。

这个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还是有挑战性的,孩子探索的兴趣还是挺浓的,孩子经过多次的尝试基本上都能完成操作练习。不过在实践操作练习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探索如何用最少的路径图板将固定的另一方连起来,多提供一些动物图卡给孩子进行情景演示,提醒孩子可以连接多几个地点,这样能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怎样走最近等。活动后能跟孩子一起小结,让孩子说说自己是怎样连接的?如看图卡的接口有几个?引导孩子用什么快捷的方法连接,这样给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无形引导孩子怎样总结经验。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以及课本P49的思考题为载体,提出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有多少种位置关系?(板书课题)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实物,从而直观、准确地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 —— 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与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在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 表示

α来

例4(投影)师生共同完成例4 例4的给出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位置关系的理解。

2、引导学生对生活实例以及对长方体模型的观察、思考,准确归纳出两个平面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 —— 没有公共点

(2)两个平面相交 —— 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快地理解与掌握了新内容,这两种位置关系用图形表示为

教师指出:画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时,要注意使表示平面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平行。教材P51 探究

让学生独立思考,稍后教师作指导,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理解 教材P51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指导

(三)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层次。

(四)作业

1、让学生回去整理这三节课的内容,理清脉络。

2、教材P51习题2.1 A组第3题、第5题,B组第1题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提升他们掌握知识的层次。

课后习题 作业

1、让学生回去整理这三节课的内容,理清脉络。

2、教材P51习题2.1 A组第3题、第5题,B组第1题

数学活动设计:空间位置与计数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形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实物直观感知,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空间与图形”不是通过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教材在图形的认识部分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即先从学生幼儿时常玩的立体玩具入手,再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回归到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上,这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在由“体”引出“面”以后,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可以问学生:“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平面图形?”学生就能说出国旗的面是长方形,粉笔盒前边的面是正方形,硬币的正反面都是圆形等。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多融入学生身边的实物,让其美丽的几何构成,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同时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学《垂直与平行》时,联系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通过对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再如: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垂直”和“平行”几个字,从汉字里观察“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这样身边的实物就都成了教学的学具,学生也兴趣盎然,乐于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垂直与平行”实例,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再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真是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本领,培养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操作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参与性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验证、猜想到探索,都能主动地尝试、再尝试,从中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有效组织合作活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适当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体验和理解有关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如在教学完线段、直线、射线后,还要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让他们画一画这些图形,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掌握这些图形各自的特征。

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有丰富的、直观的、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时应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演示。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策略应当是多元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感知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使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得到发展。

上一篇:一生情缘下一篇:怎样培养学习型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