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2024-04-17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共6篇)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1

卷教育学(中学)

一、选择题:

1、被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D)。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布卢姆 D、夸美纽斯

2、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辅导 D、检查

3、教育目的观上,“个人本位论”的代表是(D)。A、柏拉图 B、梁启超 C、孔子 D、卢梭

4、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为(A)。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文雅教育

5、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B)。A、教学与交往 B、活动与交往 C、教学与活动 D、修养与交往

6、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D)。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育 C、主张因材施教 D、提倡自然教育

7、通过人工控制因子,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研究方法是(A)。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比较法

8、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D)。A、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改革的方向 C、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D、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决定作用

9、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C)。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10、教师随意私拆、学生的信件、日记属于侵犯学生(C)的行为。A、人身自由权 B、身心健康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1、以下对师生关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C)。A、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B、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C、本质上是朋友关系 D、道德是促进关系

12、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D)。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学科课程

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C)的特点。A、知情意的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4、“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是在(B)一书中提出的。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孟子》

15、以下对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描述不正确的是(D)。A、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B、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D、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二、填空题:

16、首创“助产术”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

17、终身教育概念是以 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18、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19、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 成熟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20、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个体主观能动性。

21、社会性 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所谓“教育” 活动的本质区别。

2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鸿都门学。

23、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4、学校精神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以及与政治经济制度等发展的不平衡性。

26、一个9岁的儿狼孩被救后,研究人员花了几年的时间也只教会了她几个单词,这个事实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个狼孩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性。

27、教育目的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28、班级平等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的“平等影响”的教育思想。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交往性和简捷性。

30、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 发展,这是当代教材发展的新动向。

31、美国的《2061计划》主张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只学十几门精选课程,这反映出国外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综合化 趋势。

32、根据循序渐进 原则,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3、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4、魏书生老师要求他班级的学生每天要做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或者在操场跑圈,从不间断。他采取的德育方法我们称之为 锻炼法。35、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的教学方法是范例教学。

三、简答题:

3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7、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新的学生观和新的教育活动观等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8、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①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 ②课程综合化趋势 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趋势 ④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 ⑤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趋势

39、简述运用说服法的要求。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论述题:

41、材料分析

我国某高二学生考过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公元哪一年?最远打到哪里?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上也有这样的历史事实,考法却是这样: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人说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要取消考试,请你运用素质教育的有关原理并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① 素质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活动等。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② 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③ 结合材料分析: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一切教育与学习活动都以升学考试为目的,考试成为了指挥棒,导致了现实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片面发展 等问题。这是素质教育所反对的。但是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的作用。当然,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考。如材料中所示,同样的考核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材料中美国的考试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2、案例分析

某中学有位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 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 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

第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特点

第四,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第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2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湖南省2011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教育学(小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B)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2.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C)

A、洋务运动的推行

B、京师大学堂

C、废科举 兴学校

D、北洋大学的创立 3.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等观点的教育家是(A)

A、杜威

B、陶行知

C、陈鹤琴

D、福禄贝尔

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B)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二因素论

5.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A)A、“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

B、“以儿童为中心”的放任型师生关系 C、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D、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6.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它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D)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7.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的著作是(C)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斯宾塞的《教育论》

8.制约课程的三个基本因素是(A)

A、社会、知识和儿童 B、政治、经济和文化

C、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D、知识、能力和需要

9.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臵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C)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了德育的(A)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2.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A)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3.一般来讲,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D)A、朋友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服务者角色 1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C)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5.下列不属于课外活动的是(D)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

16.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 《论语》 一书中。

17.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 的《普通教育学》为标

志。

18.我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于 1986年。19.荀子说:“蓬林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 环境 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0.机体的某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个体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互补性。

21.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是 相互促进 关系。

2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以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23.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和 螺旋式两种形式。2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 主导 作用。

25.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增长长期存在形式教育论和 实质教育论之争。

26.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7.古代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实行 个别教学(或个别教学制)。28.测验的质量指标一般有四个维度,即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29.我国小学德育主要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三部分构成。

30.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和 课时计划(教案)。31.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叫 复式教学。

32.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 主题班会。

33.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3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 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5.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以分为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3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37.简述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答: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38.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答: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9.简述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答: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40.简述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41.案例一:一位小学自然课教师在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游着一只“鸭子”(标本),教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戏逗“鸭子”,“鸭子”果然紧紧跟着馒头转。学生感到惊奇。教师边演示边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就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铁片,又从馒头中间拿出一块磁铁。接着,他向学生演示了磁铁的两端分别对不同的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讨论,并总结出磁铁的特性。然后,又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了磁铁,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两个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并表扬他们。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思考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并将设计方案制作出来。

试分析这位教师在教“磁铁”这一课时,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答:(1)综合有效地运用了一下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

(2)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论法、谈话法等。(说明)42.案例二:李老师自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某中心小学教四年级的语文课。李老师的事业心极强,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几乎将班上的空堂全用于上语文课,因而语文课由每周9节变成了14节,且周周如此。上课时,他将自己认为简单的、没意思的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干脆删掉,另补充一些自己欣赏的名篇名段,并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大讲特讲。

你认为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运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答:李老师的动机虽是好的,但他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并不正确。

(1)没有严格按现行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课,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没有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加或削减教学内容,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3)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使学生的学习没有依据,这种脱离课本另搞一套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3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究“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C.赞可夫

B.赫尔巴特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的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A.阶级性

C.永恒性

B.历史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A.社会流动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A.《理想国》 C.《教育论》

B.《巨人传》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A.遗传素质 C.教育影响

B.社会环境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统

7.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 发展的哪一特点()。A.顺序性

C.连续性

B.阶段性 D.差异性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A.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 C.教学方案

B.课程标准 D.教学指南

D.活动课程和

B.分科课程和

D.间接性、引导性和

B.探索性、间接性和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A.关键期

C.转折期

B.发展期 D.潜伏期

1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他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应的知觉性是()。A.整体性

C.稳定性

图1

B.选择性

D.恒常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强化自我主动性 C.建立自我同一性

B.培养勤奋感 D.获得亲密感

15.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边缘装饰的格外醒目

16.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习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17.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猪肉、牛肉、胡萝卜、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到前者的类别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A.下位学习C.组合学习

B.上位学习D.并列学习18.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A.道德感

C.美感

B.理智感 D.幸福感

19.晓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以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表现属于()。A.强迫恐惧 C.强迫观念

B.强迫焦虑 D.强迫行为

20.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惯

21.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A.从众效应 C.期待效应

B.木桶效应 D.投射效应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23.教学具有教育性。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2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况,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31.材料: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学生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使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米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显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学生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的准。

问题:(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夸美纽斯 2.C永恒性 3.A社会流动功能 4.D爱弥儿 5.B社会环境

6.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7.D差异性

8.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到的发展水平之前的矛盾 9.C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10.A以分科课程为主 11.B课程标准 12.A关键期 13.A整体性 14.C建立自我同一性

15.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16.B精细加工策略 17.A下位学习18.B理智感 19.D强迫行为

20.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1.C 期待效应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4.答案要点

错。短时间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条件是复述。25.答案要点

错。本质上不相同。负强化:撤去消极刺激增加行为几率。惩罚:施加消极刺激减少行为几率。26.答案要点(1)信息技术教育(2)劳动技术教育(3)社区服务(4)社会实践(5)研究性学习27.答案要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8.答案要点

(一)知识观:

1.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只是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

(二)学习观: 1.主动建构性 2.社会互动性 3.情境性

(三)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29.答案要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这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30.【参考答案】

(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是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赖于教育平等思想以及教育公平与正义理论。该市教育局出台改革措施,制定评价体系,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等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3)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着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现状。该市教育评出高效益学校,并加大对这些学校投资力度,保证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程度上加大了该市学校之间的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发展

(4)该市教育局指定了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一举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平衡和公平,有利于该市学校标准化建设 31.【参考答案】

(1)贾德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概括说学习迁移理论。(2)第一,在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学习时获得了一般原理,第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第三,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需要先掌握原理,形成类化,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的活动去。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普通教育与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A.职业教育 B.特殊教育 C.义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教育的形态。()A.家庭 B.学校 C.氏族 D.社会

3.教育可以民主。()A.促进 B.干扰 C.决定 D.带来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A.父母期望 B.社会文化 C.外部环境 D.遗传条件

5.从法治角度讲,学生是的社会个体。()A.特殊 B.独立 C.“边际” D.从属

6.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的关系。()A.授受服从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 D.相互促进

10.学生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依据,教育方面,可以分为四种目的层次()A.教育目的(总目标)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职业目标 E.教学目标

12.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有()A.通识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13.从功能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和()A.国家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E.初中课程

14.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阶段)中,在引起学习动机之后,就是()A.领会知识 B.背记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15.不同层次的教学文件有教学计划和()A.教学说明书 B.教学大纲 C.考试纲要 D.教科书 E.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强制性、______和______的特征。

17.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职能,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者、朋友,又是______者和______者。

18.中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_____、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_______活动和班主任工作。19.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______、_______和实验法。2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和研究学生、_______和_______。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2.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3.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绝对前提。()2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25.校园文化是一种完全自发形成的、无组织的文化。()26.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27.素质教育是面向精英学生的教育。()28.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9.备课不重要,关键在上课时发挥得好。()30.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1.课程(广义的)32.德育原则 33.因材施教原则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作用? 35.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 36.德育工作中,怎样用好奖励和处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7.结合自己实际说说怎样优化教师人格特征。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2.B 3.A 4.C 5.B 6.D 7.C 8.C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 O分)

11.ABCE 12.BCDE 13.BCD 14.ACDE 15.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普遍性基础性(普遍性应为“普及性”)17.管理 研究 18.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共青团 19.练习法演示法 2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 22.√ 23.x 24.√ 25.x 26.√ 27.x 28.√29.x 30.√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3分)及其进程安排(1分)。

3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1分)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3分)。

3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个别差异出发(1分),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3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答题要点】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3分)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1分)⑧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2分)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2分)35.【答题要点】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分)②启发学生思考,发展逻辑思维。(2分)⑧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④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2分)36.【答题要点】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3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2分)⑧注意宣传与教育。(3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37.【答题要点】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2.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A.专业型课程

B.结构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本位型课程

3.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学科设置

B.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C.学科顺序

D.课时分配

4.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客体非独立地位

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13.“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1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内部动力作用

16.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A.舒尔茨()

B.恩格斯

C.列宁

D.马克思

17.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

B.选择经验

C.社会实践

D.教育

18.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1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________文化。()

A.精神或观念

B.物质环境

C.建筑与设计

D.自然生态

20.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才观

D.国家教育传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20个空,共20分)

2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________的发展;二是________的发展。

2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

23.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________与________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24.教学是完成学校________、实现________的基本途径。

25.常见的教案有________、_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26.文化对教育具有________作用,文化发展促进________的发展。

27.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________的丰富;其二是________的更新。

28. 和 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29.在确定智育内容时要遵循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30.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________和________所决定。

三、简答题(共5个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3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33.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34.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5.简述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论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7.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2.C【解析】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A【解析】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4.A【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5.C【解析】《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6.D【解析】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大学》、《中庸》、《孟子》都不是教育文献。

7.D【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C【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9.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0.A【解析】小学德育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C【解析】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2.D【解析】见教材中对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的介绍。

13.B【解析】根据榜样示范法的定义可以判断。

14.A【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对身心发展的推动作用。

15.A【解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16.A【解析】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17.D【解析】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教育具有大规模、高效率的特点。

18.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有顺序性的,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19.A【解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20.B【解析】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因为它直接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内容。

二、填空题

21.生理心理

22.认知 意向

23.年龄 知识程度

24.教育任务教育目的25.讲义式提纲式

26.价值定向 学校课程

27.内容课程结构

28.科技教育

29.基础性全面性

30.任务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三、简答题

31.【答案要点】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32.【答案要点】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

(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3)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33.【答案要点】„„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34.【答案要点】(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通过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而创造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35.【答案要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 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四、论述题

36.【答案要点】(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问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7.【答案要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首创“从做中学”的是(C)。C.杜威

2.充分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著是(B)。B.《论语》

3.标志着规范的、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著作是(D)。D.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9.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这是维护学生的(C)。C.隐私权

1《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了教学中的A.启发性原则

11.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C)。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12.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这是测验的(D)D效度 13.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叫做 B 陶冶法

14.班主任对班级领导管理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A)。A.个性影响力 15.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由此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D)。D.谈话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6.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开始迈向___时代。

1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8.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_美__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8.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之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__性和___性规律。

29.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运用得比较多的领导方式: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____的领导方式。

3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__、民主型和放任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发挥哪些主要作用?32.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包括哪几个主要方面?33.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什么7 34.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5.简述学校德育工作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36.试述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相转化的基本条件。37.试分析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B 5.A 6.D 7.C 8.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 5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6.网络 17.创新 18.鉴赏 创造 19.教师为中心 儿童为中心 20.差异性 21.智育中心 22.间接 直接 23.讲解 24.定法 25教学行为

26.心理健康教育 27.已有品德 28.长期 反复 29.集体中心 30.权威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二战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延长_____年限。()A.中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我国古代教育六艺中的礼,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______”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A.忠 B.仁 C.义 D.孝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_______作用。()A.制约 B.很小 C.绝对的决定 D.主宰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的方面变化的过程。()A.正常

B.健康和不健康 C.积极 D.衰减

A.常规准备 B.一般工作 C.排练预演 D.先决条件

10.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_______。()A.复杂关系 B.组合方式 C.实施方案 D.主观认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不同层次的课程文件有()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育规划 E.课改方案

12.我国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1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A.管理学生学籍档案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组织科任教师教研 E.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他既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又是()A.示范者 B.管理者 C.朋友 D.服务员 E.研究者

1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A.电教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6.教学组织形式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还有()A.田野教学制 B.个别教学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E.团队训练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8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17.除了成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还有_____和_______。

18.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即教育目的、_____、______和______。

19.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内容有______、思想教育、______和______。

20.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该①以满足学生的______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_____地位,③训练学生_____管理班级的能力。

21.从教育阶段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______课程、______课程和_______课程。

22.理解教材,就是引导学生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_______。

23.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______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_______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4.科学技术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25.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的过程? 27.你主张用哪种模式管理班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8.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29.结合实际论述加强德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A 4.C 5.D 6.C 7.B 8.C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 2分)

11.ABC 12.ABCDE 13.BCE 14.ABCE 15.BCDE 16.BC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7.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18.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19.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20.需要 主体 自我 21.小学 初中高中 22.感知 规律 23.社会 道德品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4.【答题要点】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分)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分)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分)④围绕要点适当展开。(2分)25.【答题要点】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分)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2分)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2分)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分)26.【答题要点】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2分)②认识的交往性;(2分)③认识的教育性;(2分)④有领导的认识。(2分)要求适当展开。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二战后,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延长_____年限。()A.中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我国古代教育六艺中的礼,是包括政治、历史和以“______”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A.忠 B.仁 C.义 D.孝

3.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_______作用。()A.制约 B.很小 C.绝对的决定 D.主宰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的方面变化的过程。()A.正常

B.健康和不健康 C.积极 D.衰减

A.常规准备 B.一般工作 C.排练预演 D.先决条件

10.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_______。()A.复杂关系 B.组合方式 C.实施方案 D.主观认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不同层次的课程文件有()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教育规划 E.课改方案

12.我国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13.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A.管理学生学籍档案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组织科任教师教研 E.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他既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又是()A.示范者 B.管理者 C.朋友 D.服务员 E.研究者

1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A.电教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6.教学组织形式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还有()A.田野教学制 B.个别教学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E.团队训练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8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7.除了成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还有_____和_______。

18.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即教育目的、_____、______和______。

19.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内容有______、思想教育、______和______。

20.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该①以满足学生的______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_____地位,③训练学生_____管理班级的能力。

21.从教育阶段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______课程、______课程和_______课程。

22.理解教材,就是引导学生在______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_______。

23.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______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_______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4.科学技术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25.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的过程? 27.你主张用哪种模式管理班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8.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29.结合实际论述加强德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A 4.C 5.D 6.C 7.B 8.C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 2分)

11.ABC 12.ABCDE 13.BCE 14.ABCE 15.BCDE 16.BC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7.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18.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19.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20.需要 主体 自我 21.小学 初中高中 22.感知 规律 23.社会 道德品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4.【答题要点】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分)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分)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分)④围绕要点适当展开。(2分)25.【答题要点】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分)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2分)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2分)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2分)26.【答题要点】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2分)②认识的交往性;(2分)③认识的教育性;(2分)④有领导的认识。(2分)要求适当展开

2009年1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之一是普通教育与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A.职业教育 B.特殊教育 C.义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教育的形态。()A.家庭 B.学校 C.氏族 D.社会

3.教育可以民主。()A.促进 B.干扰 C.决定 D.带来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A.父母期望 B.社会文化 C.外部环境 D.遗传条件

5.从法治角度讲,学生是的社会个体。()A.特殊 B.独立 C.“边际” D.从属

6.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的关系。()A.授受服从 B.民主集中 C.矛盾排斥 D.相互促进

10.学生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依据,教育方面,可以分为四种目的层次()A.教育目的(总目标)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职业目标 E.教学目标

12.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有()A.通识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13.从功能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和()A.国家课程 B.知识性课程 C.技能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E.初中课程

14.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阶段)中,在引起学习动机之后,就是()A.领会知识 B.背记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15.不同层次的教学文件有教学计划和()A.教学说明书 B.教学大纲 C.考试纲要 D.教科书 E.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备强制性、______和______的特征。

17.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职能,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者、朋友,又是______者和______者。

18.中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_____、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劳动、_______活动和班主任工作。19.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______、_______和实验法。2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和研究学生、_______和_______。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2.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3.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绝对前提。()24.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25.校园文化是一种完全自发形成的、无组织的文化。()26.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27.素质教育是面向精英学生的教育。()28.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9.备课不重要,关键在上课时发挥得好。()30.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1.课程(广义的)32.德育原则 33.因材施教原则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什么作用? 35.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 36.德育工作中,怎样用好奖励和处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7.结合自己实际说说怎样优化教师人格特征。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2.B 3.A 4.C 5.B 6.D 7.C 8.C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 O分)

11.ABCE 12.BCDE 13.BCD 14.ACDE 15.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普遍性基础性(普遍性应为“普及性”)17.管理 研究 18.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共青团 19.练习法演示法 2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 22.√ 23.x 24.√ 25.x 26.√ 27.x 28.√29.x 30.√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3分)及其进程安排(1分)。

3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1分)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3分)。

3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个别差异出发(1分),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3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答题要点】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3分)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1分)⑧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2分)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2分)35.【答题要点】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分)②启发学生思考,发展逻辑思维。(2分)⑧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④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2分)36.【答题要点】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3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2分)⑧注意宣传与教育。(3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37.【答题要点】

①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2分)它对教师工作有重要影响。(1分)②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善交、乐于助人、友善合群、有责任心、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3分)③不良品质:冷漠木讷、主观偏心、过分挑剔、无耐心、爱训人、嘲讽学生等。(3分)②③点可用不同方式表述,也不一定都说到。④应自觉扬长避短,完善教师人格。(2分)⑤联系自己实际。(3分

2007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30)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书名为()。A.《教育心理学大纲》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讲义》 D.《教育心理概论

7.占人口不到1%的天才的智商(IQ)超过()。A.110 B.120 C.140 D.l60 8.人格的核心是()。A.性格 B.气质 C.风格 D.理想

9.桑代克提出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A.巩固律 B.准备律 C.联结律 D.条件律

10.看见路上垃圾堆便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乌烟瘴气便离开等,这是一种()。A.消退作用 B.刺激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逃避条件作用

11.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一种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叫做()。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结构学习

12.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会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习的审题态度和方法,这种学习的迁移叫做()。A.具体迁移 B.顺应迁移 C.一般迁移 D.重组迁移

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A.知识检验 B.知识运用 C.知识扩展 D.知识提取

14.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分的那个词。这种知识概括是()。A.理性概括 B.具体概括 C.感性概括 D.方位概括

15.物理课讲惯性时,不仅要举固体的惯性现象,也要举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这样才容易让学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Q这运用了()。A.变式 B.定势 C.直观

D.正例和反例的配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 5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6.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__________。17.智商(IQ)=(__________/__________)100。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__________。

19.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__________四个阶段。20.1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__________。21.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__________心理状态与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2.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哪些感知规律? 33.要想知识保持牢固,就要强调“适当过度学习”。什么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达到什么比例才算适当? 34.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35.通过“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应遵循哪四条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36.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试阐述两者间的种种关系。37.如果某学生怕狗,你如何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他对狗的惧怕反应?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C 6.B 7.C 8.A 9.B 10.D 11.B 12.C 13.D 14.C 15.A

二、填空题

16.适应性 17.智力年龄 实际年龄 18.避免失败的动机 19.检验假设 20.自律道德 21.持续的 22.问题行为 23.寻求发展 24.认同 内化 25.功能固着 26.认知 调节策略 27.先快后慢不再遗忘 28.情境 学生 29.瞬时记忆 30.皮格马利翁

37.第一步可以先让他看各种狗的照片、谈论狗; 第二步再让他远远观看拴起或关起的狗; 第三步最后让他接近狗、摸狗、抱起狗

2009年1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师与生 B.学与教 C.德与智 D.身与心

2.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________的中介而进行的。()A.互动 B.行为 C.语言 D.表情

3.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_____。()A.最终答案 B.唯一结论 C.绝对解释 D.不变实质

7.初中段学生品德发展具有______的特点。()A.稳定性 B.动荡性 C.延缓性 D.爆发性

8.班杜拉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_而完成的。()A.阅读和练习B.观察和模仿 C.听讲和实验 D.奖励和惩罚

9.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等),则会对以后学习产生_____的影响。()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大 10.评分的绝对标准是_____,相对标准是其他学生的成绩。()A.课程内容 B.社会议论 C.平时表现 D.学校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知识学习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得和()A.知识的迁移 B.知识的保持 C.知识的扩展 D.知识的提取

12.问题的解决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A.提出假设 B.扩充假设 C.运用假设 D.确定假设 E.检验假设

l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A.依从 B.逆反 C.认同 D.内化

14.心智技能有三个特点()A.快速性 B.概括性 C.观念性 D.内潜性 E.简缩性

15.教师反思有四种常用的方法()A.校长动员 B.反思日记 C.详细描述 D.交流讨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6、广义学习的心理实质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________相对_____的变化。

17、记忆包括三个系统:瞬时记忆、_____记忆和______记忆。

18.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______,而是学生______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19.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_____,而又是_______的学习情境。2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类为两个方面:第一是______,第二是_____。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2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2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2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2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2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的影响。()2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2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2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3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1.教学目标 32.知识的理性概括 33.态度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举例说明什么是上位学习。35.怎样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6.你在教学或学习中用过一些什么样的记忆术?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7.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C 3.A 4.D 5.A 6.C 7.B 8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BD 12.AE 13.ACD 14.CDE 15.BC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潜能 持久 17.短时 长时 18.传递 建构20.学会适应(适应)寻求发展(发展)

.B 9.D 10.A .克服 力所能及 19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l2分)

3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2分)获得的学习结果。(2分)32.知识的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2分)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2分)3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2分)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答题要点】

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4分)(或通过几个下位概念了解了上位概念的学习。)②举例:由报纸、杂志、书学“印刷品”;由汽车、火车、马车学“车”。(4分)35.【答题要点】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3分)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分)③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2分)36.【答题要点】 ①此题有一定开放性。

②常用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应为“视觉联想”教材错印为“想象”,只有暂从),语义联想等。③只要说出一两个,并适当展开就可给6分以上。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I小题,共14分)

37.【答题要点】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材上也是举项式的表述。原则上说: ①能从德、才、能、个性方面说出合于常理的素质6--8分。在前基础上有特点、有新意2,--4分。

②联系实际1~4分。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A.手段 B.表册 C.工具 D.过程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A.能力 B.结果 C.成绩 D.反映

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A.部分人 B.潜在的 C.突发性 D.占优势

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A.人们喜爱 B.带来利润 C.新奇独特 D.从所未有

9.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预达目的和()A.要求要点 B.条件联系 C.限制或障碍 D.矛盾和结果

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A.倾向性 B.平衡性 C.多样性 D.可感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l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1.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三大领域有()A.认知目标 B.品德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E.行为目标

12.自编测验客观题的类型有选择题,还有()A.是非题 B.案例分析题 C.匹配题 D.填空题 E.论述题

13.学习动机有三个功能()A.放大功能 B.激活功能 C.牵引功能 D.指向功能 E.强化功能

14.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符号学习和()A.系统学习B.结构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E.意义学习

l5.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有操作定向和()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反馈 D.操作矫正 E.操作熟练

16.以下哪几种不属于测验评价技术()A.问题解决题 B.案卷分析 C.观察 D.计算题 E.情感评价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8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7.学校开展心里健康的途径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任举三个)18.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_______的交往中,通过_______的中介而进行的。

19.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_______,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________。

20.知识学习有三个阶段∶知识获取、_______和________。21.教学中,知识直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22.心智技能的特点是∶①对象具有______,②执行具有______,③结构具有_______。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______、安全需要、_______、自尊需要和_______。2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5.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哪些特点? 26.品德的心理实质是什么,其心理结构包括哪几种成分? 27.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你了解的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哪些? 28.什么是自我意识,它包括哪几种成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9.结合实际谈谈德育中应怎么用好奖励和惩罚。30.什么是创造性?怎样创设适宜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D 4.C 5.B 6.A 7.A 8.B 9.C 1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 2分)

11.ACD 12.ACD 13.BDE 14.CD 15.ABE 16.BC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7.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各科教学中渗透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个别咨询和辅导 小组辅导 心理热线电话 心理健康墙报等等(考生任答三项即可)18.其他人(他人)语言 19.假设答案 20.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或知识运用)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2.观念性 内潜性简缩性 23.生理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4.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5.【答题要点】

①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2分)②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2分)变通性;(2分)独创性;(2分)26.【答题要点】

①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分)②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2分)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2分)27.【答题要点】

①例如∶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2分)②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2分)③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2分)④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2分)(注∶此题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说得较全面,则可得高分;集中而有一定特色,可得满分。)28.【答题要点】

①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分)②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2分)⑧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2分)④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3分,共26分)29.【答题要点】

①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1分)②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具体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的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4分)③关于惩罚,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但是,应该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4分)④结合实际论述。(4分)注∶如果理论要点有遗漏而结合实际有内容、有特色也可超出4分。30.【答题要点】

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4分)②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分)③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分)④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3分)注∶不要求分点与本答案都对应,只要意思说到了即可给相应分数。

2009年1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师与生 B.学与教 C.德与智 D.身与心

2.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________的中介而进行的。()A.互动 B.行为 C.语言 D.表情

3.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_____。()A.最终答案 B.唯一结论 C.绝对解释 D.不变实质

7.初中段学生品德发展具有______的特点。()A.稳定性 B.动荡性 C.延缓性 D.爆发性 8.班杜拉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_而完成的。()A.阅读和练习B.观察和模仿 C.听讲和实验 D.奖励和惩罚

9.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等),则会对以后学习产生_____的影响。()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大

10.评分的绝对标准是_____,相对标准是其他学生的成绩。()A.课程内容 B.社会议论 C.平时表现 D.学校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知识学习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知识的获得和()A.知识的迁移 B.知识的保持 C.知识的扩展 D.知识的提取

12.问题的解决有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A.提出假设 B.扩充假设 C.运用假设 D.确定假设 E.检验假设

l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的三个阶段是()A.依从 B.逆反 C.认同 D.内化

14.心智技能有三个特点()A.快速性 B.概括性 C.观念性 D.内潜性 E.简缩性

15.教师反思有四种常用的方法()A.校长动员 B.反思日记 C.详细描述 D.交流讨论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6、广义学习的心理实质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________相对_____的变化。

17、记忆包括三个系统:瞬时记忆、_____记忆和______记忆。

18.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______,而是学生______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19.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_____,而又是_______的学习情境。2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类为两个方面:第一是______,第二是_____。

四、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2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23.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2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2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2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的影响。()2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2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2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3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1.教学目标 32.知识的理性概括 33.态度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举例说明什么是上位学习。35.怎样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6.你在教学或学习中用过一些什么样的记忆术?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37.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C 3.A 4.D 5.A 6.C 7.B 8.B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BD 12.AE 13.ACD 14.CDE 15.BC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6.潜能 持久 17.短时 长时 18.传递 建构 19.克服 力所能及 20.学会适应(适应)寻求发展(发展)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l2分)

3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2分)获得的学习结果。(2分)32.知识的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2分)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2分)3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2分)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34.【答题要点】

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4分)(或通过几个下位概念了解了上位概念的学习。)②举例:由报纸、杂志、书学“印刷品”;由汽车、火车、马车学“车”。(4分)35.【答题要点】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3分)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分)③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2分)36.【答题要点】 ①此题有一定开放性。

②常用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应为“视觉联想”教材错印为“想象”,只有暂从),语义联想等。③只要说出一两个,并适当展开就可给6分以上。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I小题,共14分)

37.【答题要点】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材上也是举项式的表述。原则上说:

①能从德、才、能、个性方面说出合于常理的素质6--8分。在前基础上有特点、有新意2,--4分。

②联系实际1~4分。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资料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来源:考试大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来源:考试大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

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资料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上一篇:特勤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青春与信仰为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