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2024-05-03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共9篇)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1

一、一般应用题

一般应用题没有固定的结构,也没有解题规律可循,完全要依赖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线索。

要点:从条件入手?从问题入?

从条件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问题

从问题入手分析时,要随时注意题目的已知条件。

例题如下:

某五金厂一车间要生产11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剩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生产150个,还需几天完成?

思路分析:

已知“已经生产了5天,平均每天生产130个”,就可以求出已经生产的个数。

已知“要生产1100个机器零件”和已经生产的个数,已知“剩下的平均每天生产150个”,就可以求出还需几天完成。

二、典型应用题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中,有的题目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这样的应用题通常称为典型应用题。

(一)求平均数应用题

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规律是:

总数量÷对应总份数=平均数

注:在这类应用题中,我们要抓住的是对应,可根据总数量来划分成不同的子数量,再一一地根据子数量找出各自的份数,最终得出对应关系。

例题一如下:

一台碾米机,上午4小时碾米1360千克,下午3小时碾米1096千克,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要求这天平均每小时碾米约多少千克,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天总共碾了多少米?(一天包括上午、下午)。

2、这一天总共工作了多少小时?(上午的4小时,下午的3小时)。

3、这一天的总数量是多少?这一天的总份数是多少?(从而找出了对应关系,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二)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题目结构是:

题目的前部分是已知条件,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题目的后半部分是问题,也是一组相关联的量,其中有一个量是未知的。

解题规律是,先求出单一的量,然后再根据问题,或求单一量的几倍是多少,或求有几个单一量。

例题如下:

6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300亩,照这样计数,8台拖拉机7小时可耕地多少亩?

思路分析:

先求出单一量,即1台拖拉机1小时耕地的亩数,再求8台拖拉机7小时耕地的亩数。

(三)相遇问题

指两运动物体从两地以不同的速度作相向运动。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是:

1、相遇时间=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和。

例题如下:两地相距500米,小红和小明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行60米,小明每分钟行65米,几分钟相遇?

2、相隔距离(两物体运动时)=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题如下: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10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客车每小时的速度比货车快20,求甲乙相距多少千米?

3、甲速=相隔距离(两个物体运动时)÷相遇时间-乙速

例题如下: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648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5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可以有不少变化。

如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

或者其中一个物体中途停顿了一下;

或两个运动的物体相遇后又各自继续走了一段距离等,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另:相遇问题可以引申为工程问题:即工效和×合做时间=工作总量

三、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

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题有三种,下面分别谈一谈每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的规律。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是,已知两个数量,所求问题是这两个量间的百分率。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罢了,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题的一般规律是:设a、b是两个数,当求a是b的百分之几时,列式是a÷b。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含意。

例题如下:

养猪专业户李阿姨去年养猪35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60头,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百分之几?

思路分析:

问题的含义是: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是去年养猪头数的百分之几。所以应用今年比去年多养猪的头数去÷去年养猪的头数,然后把所得的结果转化成百分数。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那个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先确定单位“1”,然后确定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类应用题可以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算术法来解。

用算术方法解时,要用除法计算。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也要反映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已知条件入手分析:

先确定单位“1”,再确定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些稍难的应用题,可以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四)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

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实际数量,把它看做“1”,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所求问题大多是合作时间。

例题如下:

一件工程,甲工程队修建需要8天,乙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两队合修4天后,剩下的任务,有乙工程队单独修,还需几天?

思路分析:

把一件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则甲的工作效率是1/8,乙的工作效率是1/12。

已知两队合修了4天,就可求出合修的工作量,进而也就能求出剩下的工作量。

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乙的工作效率,就是还需要几天完成。

四、比和比例应用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中,比的应用题包括:比例尺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一)比例尺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是研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解答这类应用题时,最主要的是要清楚比例尺的意义,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根据这个关系式,已知三者之间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未知的量。

例题如下:

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城到B城的距离是8厘米,A城到B城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思路分析:

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把实际距离设为x,代入比例尺的关系式就可解答了。所设未知数的计量单位名称要与已知的计量单位名称相同。

(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两部分或几部分,求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接触到的不平均分问题。

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

先求出各部分的份数和,在确定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按比例分配也可以用归一法来解。

例题如下:

一种农药溶液是用药粉加水配制而成的,药粉和水的重量比是1:100。2500千克水需要药粉多少千克?5.5千克药粉需加水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

已知药和水的份数,就可以知道药和水的总份数之和,也就可以知道药和水各自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知道了分率,相应地也就可以求出各自相对量。

(三)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里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两种相向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时,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kx=y(一定)。

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时,可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

×y=K(一定)。

例题如下:

六一玩具厂要生产2080套儿童玩具。前6天生产了960套,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共需要多少天?

思路分析:

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已知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攻克小学应用题其实很简单,抓住重点,不受题面干扰,自然可以顺利解答啦!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2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 诱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 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于一身, 能充分营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 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动画作为导入。我将学校的大门、宣传栏、教学楼、操场等建筑设施逐一拍摄下来, 引导学生从一张张图片中去找长方形、正方形。同学们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他们从宣传栏中找出了长方形;从教学楼中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从操场中找出了椭圆形;但对学校的移动门, 学生们却见解不一, 有的说是长方形, 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 其实这是一个整体与部分认知的差异。移动门整体是一个长方形, 但其中每一个小部分却是平行四边形。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对各种图形的特征由抽象化转化为形象化, 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热情, 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 为以下的探究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 突出重点, 强化新知

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对于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公式的理解,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惑。借助多媒体课件, 在突出重点、强化新知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形象的动画演示, 贴近生活, 走近学生, 让学生更易接受。

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 在学生们对分数有了一定感知, 了解了“平均分”是分数的灵魂所在之后, 为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重点概念是否熟练掌握, 我适时设计了一个“多美滋”广告的动画场景, 让学生从中去找几分之一。一开始, 画面出现了一个蛋糕, 四个小朋友, 学生们自然而然想到了14, 这时又来了四个小朋友, 学生们异口同声:“18”最后只来了一位小朋友, 这时有一位小朋友将自己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了他, 一个大大的问号定格在最后这位小朋友的蛋糕上, 学生们脱口而出:“19”但马上教室里喧闹起来, 我惊喜地听到有学生在高喊:“不是19, 是116”而这个呼喊最后竟引起了共鸣。这位学生振振有词, 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这时我满意地笑了, 因为我知道学生已深刻理解了“平均分”这个重点概念,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 突破难点, 发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难点的突破都感到头疼, 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 最终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却能在突破难点, 发展思维上充分发挥优势。

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半径》这一课时, 学生对于半径这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一个形象的表象。传统教学时, 教师会习惯性地借助圆规画圆, 然后将圆心与圆周连接起来, 将这条线段定义为半径,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这一概念。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演示了一个链球手投掷链球的动画, 然后将链球手和链球细化为点, 将球与铁链的运动轨迹逐帧播放, 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圆。这时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就是铁链的长度, 这一距离是固定不变的, 这就是这个圆的半径。通过演示, 为学生认识半径提供了直观感受。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索, 激发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时候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更快捷、更有效。

例如, 我在教学《通分》这一课时, 我先出示了12+14, 让学生猜测, 有些学生不加思索:16, 这时我没有直接给予评价,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个动画。学生观察后恍然大悟, 原来是34, 却不是16, 可见不能将分母直接相加, 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呢?学生们自由讨论后得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那分数单位不同到底该如何去计算呢?学生们想到应该把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分数单位再相加, 这时我再提出通分这个概念。显而易见, 整个教学过程, 借助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自主探索,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借助多媒体课件, 拓展视野, 增长见识

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模式, 它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学生可以看得见, 摸得着, 还可动手操作。这比单听老师讲课所获得的信息量要多得多。

例如, 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 学生对年、月、日的概念比较模糊,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理不清楚。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行规律用动画演示出来, 让学生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通过这个动画, 学生们形象地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扩大了知识面, 增长了见识。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得以延伸。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PPT课件;应用;策略

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计算机。在实施新课改之后,教学课堂上日益引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其变成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能够融合动画、声音、文本、图像、图形等。事实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PPT课件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中心,重视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兼顾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体差异性,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常常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图形交互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从而激发学生口、眼、耳、手等感官的参与,优化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而不再以教师作为中心,尤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之间也团结合作,从而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应用PPT课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技能。教师需要熟练地操作PPT课件,学会有关的基础知识,在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防止随意地滑动鼠标打开不需要的界面,在应用PPT课件之后,注意切换屏幕以及清屏,不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不需要的界面上,且注意画面的反馈与交互功能,切实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以使学生多练和多讲,有效地感知与建构知识。

二、应用PPT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

应用PPT课件,教师不但能够为学生讲解抽象的知识,大大地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能够实现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大,以使教学摆脱教材的束缚,最终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并且,借助大量的课外教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仅仅通过教材学习和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学习面比较窄,不能从立体上感受知识。而应用PPT课件能够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呈现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资料等,以使学生尽量全面、系统地把握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应用范围等,从而充实和丰富教学知识,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PPT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在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形成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潜力。由于PPT课件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因此能够使学生更加鲜明、生动地获取知识,且便于学习、记忆、理解。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分数概念的时候,能够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PPT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圆,首先将这个圆划分成三等份,然后通过点击鼠标取走其中的一等份,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一些提问:这个圆被分成了几等份?每一等份的大小是怎样的?是怎样进行划分的?取走了一等份之后,还剩下多少等份?取走的一等份是整个圆的多少?在PPT课件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能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而教师借助这些提问,让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楚了用分数可以表示圆的一部分以及如何进行表示等等。

四、应用PPT课件化解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知识

PPT课件的显著特点是逼真、形象,从而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认真地设计PPT课件,从而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比如,针对下面的题目:针对一些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如此的问题仅仅凭借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能难以奏效,这是由于有关知识较为抽象。鉴于此,教师可以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借助PPT课件的演示,给学生呈现一层正方体上面是怎样一层一层重叠的。借助PPT课件进行这样的呈现,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每一层正方体的数目,而最后学生把每一层正方体的数目加起来,就可以获得所有正方体的数目。教师通过PPT课件进行教学,有效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PPT课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的难、重点,增加知识容量,以及优化教学课堂结构。为此,只要教师以学生作为视角设计和制作PPT课件,就能够有效地体现PPT课件的功能,从而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成淑.小学数学构建情景教学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王彬.浅析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处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4

摘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也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个课件的好坏,不光取决于它的精美与否,更重要的还是这个课件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如何。好的课件能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如虎添翼,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就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在应用过程中存有的弊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能提供文本、图表等多种教学信息,能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化艰辛为平易,可将不易发现的内部结构展现出来。由于它有形有声、动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导数学思维,调动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的热情是学好知识的动力,教师如能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音乐在课件中的巧妙使用,能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在课件中加入了《数青蛙》这首歌,我让学生边听歌边把所学内容应用其中,使他们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面积,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道思考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剪成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之和与正方形周长有何变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想象,然后再电脑演示,演示过程中画面不断闪烁,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了周长的变化,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互相讨论。就这样,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一课时,先用电脑出示一段小动画,配乐播放:卡通的数字7和3在一起玩,组成了算式“7+3=10”,3有事情跑掉了,出现了算式“7+()=10”、“7+(?)=10”,学生的创新潜意识被一下调动起来了。接着出示6面小旗,后面划一横线,问题:再画几面就是7面了?算式“6+()=7”,学生一下就领会了:再画上1面就可以了。电脑出示第7面小旗,学生自然地在括号里填上了1。学生掌握得轻松自然,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接下来解决新课开始时的问题,学生的求知劲头更足了。电脑出示“木板上挂水壶图”,已经挂上了7个,其他都空着,让学生自己来列式,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7+(1)+(1)+(1)=10,7+(1)+(2)=10,7+(3)=10。当问学生认为那种对时,却各有拥护者。我没有对这些做法作出反应,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盒子里放小球,要放9个,已经放了2个,2+()=9。学生自然地把没有放进去的全数了数是7个填在了括号里。这时我趁学生思考时对图进行了修改,在空位置下面划一个大括号,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要将所有的空都数一数填上一个总数,之后学生又讨论了刚开始那样填的弊端。学生求知的整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发展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制造 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知识不知不觉也被掌握了,创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培养。

(四)、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在这种愉快的情绪下,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让难点逐层剥离,让学生突破掌握。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并创设了按题配置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了思维。

二、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弊端与克服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还有许多潜能和作用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缺点和不足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有几个方面问题觉得必须注意克服。

(一)、留足思维时间

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机下留“情”

这里的“情”,即是“师生情”,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三)、机下留“板”

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事与愿违。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多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

(四)、不替代学生的动手实验

对于实验强的知识点如画长方形、作三角形的高等等,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学生的操作,否则会失去学生对科学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空间思维想像能力等仍然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五)、注重教育的主体性

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同时,课件制作要注意简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角色。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这种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境”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点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只要我们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将使我们的教学课堂达到更优化的效果,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王丽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教育学文摘》.2011年 [2]冯玉红.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2004年12月27日

小学数学对称课件 篇5

一、课前三分钟

同学们,上课,首先进行我们的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二、新授

1、第一组图片,初步感受对称美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作为奖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想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2幅蝴蝶的图片)

师:两只蝴蝶,哪只更美呢?为什么?(第一只,两边翅膀大小完全一样,第二只一边翅膀大,一边翅膀小,不好看)

师:你同意吗?

师:嗯,看来大家都感觉翅膀完全一样,看起来更美,更舒服,是吧?

2、展示民俗节的图片,进一步感受对称

师:这个暑假出去玩了吗?老师也出去旅游了,还参加了一次民俗节,民俗节上有好多漂亮的东西,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跟大家一起分享。(课件配乐展示图片)

师:有雄伟壮丽的建筑物,神秘的国粹京剧脸谱,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技艺高超的杂技表演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觉?(美吗?美在哪儿?)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看看每一幅图片的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师:嗯,这个词用得很专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相关的知识。那么根据你的理解,你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的?你来比划一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副板书)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这些图片上物体的外形都是对称的呢?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动手操作一下)

3、从实物图抽象出轮廓图

师:我们从展示的图片中挑几幅研究一下,刚才大家看到的都是实物照片,研究时,我们可以沿着这些物体的轮廓画把它们的形状画下来,得到一组这样的图片(课件演示)

师: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左右两边是不是完全一样呢?(对折或剪下来,再对折看看)

看,老师把风筝的图形剪下来了,哪位同学愿意当老师的小帮手,给大家对折看看?

师: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两边完全一样)哦,两侧对得非常齐,两侧完全重合,对吧?(板书:两侧完全重合)

师:我们再来验证其他几幅图片。(学生对折老师发下的学具图片)

师:其实老师就是通过对折后剪出的两边大小和形状都完全一样的风筝。

4、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准备对折用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份)

(1)学生拿出学具图片,对折观察

师:这个风筝图片正如大家所想,左右两侧完全重合,是对称的,来,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图片,验证一下,其他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学生操作

师:是吗?为什么?

(2)教学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意义

师:请看大屏幕,刚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在数学上,这种图形有一个名称_____

学生猜----对称

师:这是我们的猜想。它的名字叫――轴对称图形(板书)看我们的猜想跟结论多么接近啊!大家一起喊出它的名字。

师:好了,打开我们刚才折过的图形,中间有条线,用手摸一摸中间的折痕,你知道这个折痕所在的直线也有个名字叫_____

学生猜――轴

师:就叫轴吗?好有没有别的?其实同学们猜的也很接近,它就叫――对称轴。现在用小手指指你对折后的图形中间的折痕――对称轴(教师板书:对称轴),在数上,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它,画对称轴的时候要注意适当长一些。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图形,折痕在这里,它是不是对称轴?(斜的)为什么?

生:不在中间,是斜的。

师:好了,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来快速的判断下那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比划一下他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3)巩固练习1

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现判断练习)

5、剪一剪(给学生准备一张大算草纸,一把小剪刀)

(1)师:学习到现在,能很快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让你用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行吗?

师:听清要求:①用一张纸,一把剪刀,剪一个轴对称图形;②完成的同学快速放好剪刀,收拾好纸屑。看哪个同学最快,开始。

(学生创作的同时,课件显示任务及要求)

(2)展示作品

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作品。

师:来,同学们,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这是谁的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做成的?

师:大家有没有问题想问问他?(为什么要先把纸对折一下?)

师:现在谁愿意来当小老师点评一下他们的作品,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手指指剪的图形的对称轴。

生当小老师点评。

师:小老师的点评真是有理有据,非常精采。

(3)剪得不错,考考你的眼力:出示练习2,连一连

6、找一找,做一做(让学生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充分地了解了对称,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中存在对称的现象?(国旗、桌子、凳子黑板、窗户(忽略一些小的零件))。

师:了不起,看来大家对对称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刚才同学们都找的身边的物体,现在同桌俩个人互相看一下,眨眨眼睛,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呢?你还会做个动态的对称么?谁先来?

那么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对称呢?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

引导学生说图形中有,汉字、字母、数字、图形等(课件设置超联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操作。)

7、判一判,折一折。(为学生准备几种形状的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份。)

(1)你都认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2)运用老师发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3)交流

8、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对称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请看屏幕:(课件)原来对称不仅给人以美的感觉,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长着一双发现对称的眼睛,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

9、作业(课件)

小学数学二年级课件 篇6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四、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7

1 多媒体辅 助数学教学需要遵循 的几点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往的传统数学课堂比较呆板, 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式,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所要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来制作合理的多媒体课件。

1.1科学性 :制作的课件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准确无误, 以及有效协助课堂教学。然而, 一些教师却用最简单的方式在网上下载课件, 并且不做任何修改, 完全的按部就班, 没有一点创新意识, 完全偏离了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质, 这让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需求, 造成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去更好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记忆知识的这种局面, 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来教学完全不符合科学原则。为了打破这一局面, 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 以及学科的特点, 来制作出一份理想的多媒体课件, 这就要求教师看透、理解透教材的内容, 然后仔细认真的备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制作多媒体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教育性 : 课件演示来显示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把教科书内容播放一些, 让音频和视频数据紧密相连。利用真实的画面效果来激发学生多学习的兴趣, 才能使课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 才能使复杂的教学简单化, 抽象的教学更具体化、可视化。比如说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本上, 有一个关于认识图形的部分, 它是一个增强图形认知的片段, 师 : ①四个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 (课件演示 :一种生活———钟面、电视、扬声器、红领巾) ;②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上是什么样的图形? 生:圆形的是时钟的脸, 正方形的是电视屏幕, 长方形的是扬声器, 三角形的是红领巾。 (课件演示:对实物进行淡化处理, 然后在实物的表面表现出相应的平面图 形, 是平面图像得到凸显) 课件切实加强了对课堂内容的重点, 但是也是为难点做了铺垫, 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 使平面图形拉出三维图像, 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从而打破认知困难。

1.3生活性 :通过多媒体创设出来的情境更加能够贴近学生的课堂生 活,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它是根据学生熟悉的课堂生活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然后通过数学信息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书中有一个关于确定起跑线的情景导入: ①针对学生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进行了提问。从屏幕上可以看出现在正 在进行什么比赛。 (课件演示:400米跑现场比赛场面的录像) ; ②为什么运动员们的起跑位置有前有后? 这种竞争不会不公平? (课件演示: 在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的时候准备定格图 像) 然后播放熟悉的赛跑场面, 最后再展示定格的画面, 让学生对比赛的结果感到好奇, 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真正地做到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当然, 达到这种教学目的是必须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才能形成的, 以至于学生养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 课件的主要作用

2.1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以及 创新意识, 从而巩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度, 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的, 并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设计, 不仅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而且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到课堂中来。

2.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 教师应该正确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制作课件,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辅助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书中, 针对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的部分片段进行了解析, 关于一个自主整理图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环节。

(1) 首先就如果你是老师会让学生复习什么样的内容作出了提问。 (教师板书:面积公式, 公式的应用)

(2) 要理解性的记住公式, 不能死记硬背。让学生必须弄清楚知识的含 义来记住公式。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 请使用小组中准备的学具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 根据以下几个问题, 在小组中展示并探讨。 (小组操作) 投影: ①把五种图形分别移动并摆好, 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些图形的推导公式与区域之间的联系。②由老师提问, 这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然后由哪个小组来回答该问题。要求说出的面积公式中包含字母公式和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的演示推导过程。 在根据哪个小组摆的好提出摆的好的原因 (课件演示:按照图形推导次序逐步出示推导过程, 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图) , 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各个小组的讨论, 以及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探索研究, 然后, 由老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打破了一贯复习课的难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用自由开拓的创新思维和动态的课件有效地相结 合, 才能更深刻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更加记忆深刻。

3 结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PPT课件;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自从新课改的开始,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被众多的教师所接受,成为一种补充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融为一体的主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

一、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PPT课件能让学生发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小学阶段,由于数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难懂,而且课堂知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很不情愿的,甚至是抵触的,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被动。多媒体PPT课件能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将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从心理上转变以往对数学不好的印象,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PPT课件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接触的事物不是很多,因此对许多事物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而且他们的思想大多数是天马行空的,传统中规中矩的上课方式容易扼杀他们这份难得的想象力。PPT课件一般是集文本、图形、声音、视频于一体的集合体,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PPT课件,能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空间抽象观念。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应用PPT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源泉。在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形成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学习潜力。由于PPT课件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因此能够使学生更加鲜明、生动地获取知识,且便于学习、记忆、理解。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知分数概念的时候,能够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PPT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圆,首先将这个圆划分成三等份,然后通过点击鼠标取走其中的一等份,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一些提问:这个圆被分成了几等份?每一等份的大小是怎样的?是怎样进行划分的?取走了一等份之后,还剩下多少等份?取走的一等份是整个圆的多少?在PPT课件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能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而教师借助这些提问,让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楚了用分数可以表示圆的一部分以及如何进行表示等等。

2、运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系统性较强,要求学生思维空间不能狭隘,PPT课件的利用就能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笔者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思维课件拓展,笔者设计课件:①一颗苹果树上结了10个大红苹果;②6只小蜜蜂正采蜜,一共采了18桶蜜……赋予生动的画面,明快的色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讨论:①图中的那些事物可以看作是单位“1”?②可将事物均分为多少份?这样的分法有几种?③如何用分数表示?

学生在课件的刺激下思维活跃,积极发言:把10个苹果、18桶蜜、6只蜜蜂分别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将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3、应用PPT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应用PPT课件,教师不但能够为学生讲解抽象的知识,大大地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能够实现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大,以使教学摆脱教材的束缚,最终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并且,借助大量的课外教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仅仅通过教材学习和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学习面比较窄,不能从立体上感受知识。而应用PPT课件能够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呈现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资料等,以使学生尽量全面、系统地把握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应用范围等,从而充实和丰富教学知识,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应用PPT课件化解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知识。PPT课件的显著特点是逼真、形象,从而能够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认真地设计PPT课件,从而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知识。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比如,针对下面的题目:针对一些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如此的问题仅仅凭借教师的言传身教可能难以奏效,这是由于有关知识较为抽象。鉴于此,教师可以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借助PPT课件的演示,给学生呈现一层正方体上面是怎样一层一层重叠的。借助PPT课件进行这样的呈现,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每一层正方体的数目,而最后学生把每一层正方体的数目加起来,就可以获得所有正方体的数目。教师通过PPT课件进行教学,有效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和重點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结语

PPT课件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更要通过制作以教材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高质量课件,将PPT课件与传统课件相结合,运用PPT课件突破重难点等方法,实现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如此之多的作用,从而使PPT课件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宇容.浅谈高质量PPT课件制作模式[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30.

[2] 金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PPT课件的使用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认识方向课件 篇9

1. 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概念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方位概念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谈话:小明是新星小学的一名学生。他说他们的城市可漂亮了,很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做客,大家愿意吗?(出示学校图)瞧,这是小明的学校,学校的位置在正中间,(指第五组)第五组的位置正好是学校所在的位置,就请你们组的同学到学校去做客吧。(把学校的图片给第五组)。学校的北面是汽车站,那么哪个组的同学坐在学校的北面?(学生回答后,把汽车站的图片给第二组)学校的南面是电影院、东面是少年宫、西面是火车站(分别拿出相应的图片),学校的南面是哪个组?东面是哪个组?西面呢?(学生回答后,把相应的图片发给学生)

二、新课

1. 教学例题。

谈话:这么多同学都成了小明的客人,高兴不高兴?其他小朋友也想到小明家所在的城市去看一看吗?

出示超市的图片:小明学校的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超市,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谁知道哪个组坐在学校的东北面?

讲解:(站在第五组的位置上,右手指东面)这是学校的东面,(左手指北面)这是学校的北面,我们把这个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为东北面。

把超市的图片给第三组:你们就到超市去逛逛吧。

提问:学生的西南面是公园,你知道学校的西南面是哪个组吗?

明确:这个西和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面。

把公园的图片给第七组:你们就去公园玩玩吧。

谈话:(指第一组)小明想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到人民桥上走走,(指第九组)请第九组的小朋友到体育场去活动活动,你知道人民桥和体育场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理由)

谈话:现在小朋友知道小明的学校以及周围一些设施的方位了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明学校的各个方向上都有些什么吗?(由于图片放在每个小组的位置上,有些可能看不清,学生介绍时会感到不方便)

启发:把图片放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小朋友介绍起来不方便。老师有个办法,把这些图片按一定的方位贴到黑板上,用一个平面图把它们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就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看清楚了。小朋友想试一试吗?

谈话:在平面图上,一般把上面看作北面。(在黑板上画出方向标,并请第五组的小朋友把学校的图片贴在黑板的中间)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汽车站应该贴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后,让第二组的小朋友把图片贴在学校的上面。

谈话:其他小组的图片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呢?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先在小组里讨论,想好了就派一个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课前在黑板上画出贴图片的位置和连接线)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如果贴的位置不正确,及时矫正)

谈话:现在你能向大家介绍小明学校的各个方向上有些什么了吗?你想怎样介绍?先自己想一想,再试着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

小结: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边说边指)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2.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谈话: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三、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逐一播放四个小动物的话,并在图上出现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并组织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物照片。

谈话:美丽的青山乡是一个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出示水库及水果种植情况示意图)。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向前来游览的游客介绍一下青山乡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吗?

指名介绍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

3. 游戏。

谈话:我们不但认识了现实生活中的这八个方向,而且能够正确地辨认平面图上的这八个方向。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示范:请全体小朋友起立,跟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师生一起做)下面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学生活动后,指名做一做,说一说。

4. 制作方向板。

谈话:确定了一个方向后,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演示制作方向板的过程。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启发:我们可以把方向板上的“北”指向北面,东北在哪里?指一指。东南在哪里?西北呢?西南呢?(老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方向板上的“北”指向北面,自由地说一说其他的七个方向。

5. “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跳棋游戏规则,同桌学生合作进行游戏,一个说要求,另一个移动棋子。

6.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分别找出北京和南京的位置,再说一说南京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北京大约在南京的什么方向。

四、全课总结

上一篇:邮政企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2015年普法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