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大心得体

2024-04-28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精选8篇)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 篇1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这是党的一大盛世,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大盛世。相信这次的十七大一定会为我国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七大报告通篇体现了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了对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

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肯定党和国家工作已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强调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永远铭记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 篇2

●孙晔

在各地高校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 2007年11月9日上午,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 与首都大学生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座谈交流。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与会同学发言踊跃, 畅谈自己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初步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 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 主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 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 勇敢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胡春华说, 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 (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 进一步坚定信念, 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胡春华强调, 只有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 使他们相信党的创新理论, 实践党的创新理论, 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兴旺发达。

学习十七大,踏上新征程 篇3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它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在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阐明了本次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一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勾画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要掌握新的思想武器、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在全新的事业布局下,抓住核心内涵,注重新的提法、把握新的形势,充满信心、踏上新征程。

理论创新有深意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很多新理念、新概念,系统地反映了我们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经验,反映了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局面的最新思考。例如: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第一次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等等。

这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创新突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三大核心理念的深化与拓展上:

第一、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重要范畴,阐明了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第三、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阐明了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澄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着重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在十七大向人民、向世界、向未来作出的庄严政治宣示。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旗帜就是奋斗目标,旗帜就是发展道路,旗帜就是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是学会领会十七大精神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与我党以往文献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比,十七大报告首次更加全面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

的全面阐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合乎中国国情、更有中国特色,前景更广阔。

29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谐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深入贯棚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两大特性,是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发展观基础卜的深化与创新。

第一代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目标,四个现代化也是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代发展现:第二代发展现提出发展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的统一。

第三代发展观:第三代发展观提出发展目标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把发展目标从经济与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这样的发展目标更宏大,更长远。

第四代发展观:第四代发展现在发展目标上更具有全面性。第一代发展观作为经济增长观,主要是外延式与粗放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发展观的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发展观,其发展方式主要是综合式与协调式的;第四代发展观通过“五个统筹”,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传承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并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发展思想,吸收了国外发展观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论断。

这一科学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同时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这样才能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断前进。

这一科学论断,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是在总结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这个科学论断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这一科学论断,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革,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仍然是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

央反复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逐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者密切联系,统一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小康目标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不足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年来的主要成就

十七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为: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各项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十七大报告还鲜明指出了我们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辩证地看待成绩与不足,需要客观认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面对这些情况,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在这一系列新的要求中,有两个新提法、新理念特别引人关注: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报告摘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

有关人士评论,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其中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有关人士评论,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四位一体事业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精神心得体 篇4

工管081黄宣东

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新世纪、新形势、新起点,新发展——全国关注,举世瞩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发自亿万人民的心声,唱着这首歌,中国雪洗了百年国耻;唱着这首歌,我们迎来了港澳回归;唱着这首歌,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党,伟大的党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等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是党的十七大的灵魂,是贯穿报告的一条主线。十七大报告所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做到的“三个代表”。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学习十七大精神,我们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七大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是新时期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新概括、新总结。十七大,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时刻;十七大,是一首写不完的赞诗!十七大,凝聚十三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在新的世纪,开拓创新,带领广大人民走向新的辉煌!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发展小康社会为报告的重要主题。它既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更是一种理论。小康——这个词不仅仅是量化的数字,不仅仅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审视着、思考着,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的今天,还有多少像这样的村庄,还有多少像这样的儿童。那一刻,有一种信念在胸中更加的坚定:我要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为广大人民、为全中国百姓们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报告还阐述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目标、途径、内容等诸方面。我们建设和发展的“小康社会”,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提法拓展了我党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理论,标志着现代化理论更合乎中国国情、更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又有发展。“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通过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讨论,我深切感受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我们即将毕业的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联系实际。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认真学习党章及十七大精神等重要思想,认清形势,看清目标,高举党旗,跟党走,通过各种学习和活动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用知识武装头脑,学好为国贡献、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3、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创新实践,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全面成材。

4、重视自身基础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创新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精髓。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潜能。

5、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习十七大心得 篇5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发展****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实现。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 篇6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通过观看会议直播、相关媒体报道和参加公司组织的学习活动,我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和新党章。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博大精深、思想深刻、气势恢宏,我感触颇多,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党的十七大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29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重大意义。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和行动纲领,是马列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二、发展与创新,一直是我党贯彻执行的路线,也是现代化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工作中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才能加快发展,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是十七大精神的主要精髓,所以要通过学习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工作之中,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南,勤奋工作,努力开创电力营销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不断加强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主动配合单位相关部门及同事做好电力安全、电力营销和优质服务工作。

二、电力营销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官。我们应该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在提高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发展优质负荷、提升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上求突破,做到思想上明显提高、政治上明显进步、作风上明显改进、纪律上明显增强的良好成效,形成了心齐、风正、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保持了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在工作中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南网方略,做到文明用语、礼貌待人、态度热情,尽力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电能,永远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实际行动来展示电力职工的风彩,切实做到让“群众满意、政府放心”。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到:十七大精神非常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电力企业的员工,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我们深知“用心实践、服务永无止境”的深刻含义。因此,继续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我们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最好体现。

今后我们一定继续将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南网方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拼搏,争优创新,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 篇7

直接抽上隅角的方法主要是用一种设施, 将上隅角瓦斯封住, 不让它涌出, 再用两趟抽排管路, 将瓦斯抽出。封堵瓦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1 风幛法

在末排柱从上巷上帮沿工作面向下设一挡风幛, 然后将抽排管伸人上隅角采空区里, 管口对准高瓦斯点进行抽放。效果情况:此法操作简单易行, 在开采初期, 瓦斯涌出量相对较小时, 采用此法可取得一些临时效果。但存在下列问题。首先风幛无法完全封严, 漏风严重, 抽排瓦斯浓度低;其次每一循环都需进行移风幛, 缩抽排管工作, 这期间隅角瓦斯大量涌出, 造成回风流瓦斯超限, 危险次数增加。而且风幛与上巷相交的转角处, 瓦斯经常超限, 必须再设一道引风幛, 将风流引向转角处, 冲淡瓦斯, 两道风幛的安设与现场施工相混杂, 对施工不利 (见图1) 。

1.2留煤柱

由于风幛法存在着漏风大, 抽排瓦斯浓度低, 风幛移动频繁, 危险机会增加的缺点, 为了增加安全可靠性, 又采用了留煤柱法。具体方法是在工作面上部即上巷3~5m, 平行上巷每间隔15m掘一条新上巷, 与老上巷贯通形成新出口。之后, 将老出口以里的设备、管路、支架、回收, 迅速在新出口靠老塘侧, 施工永久密闭, 并将200mm瓦斯抽排管路严密砌在密闭里。管口距密闭2m左右。要求密闭必须封堵严密, 然后就可以进行抽排 (见图2) 。

效果情况:由于密闭容易封堵严实, 漏风量减少, 抽放浓度达到15%以上。采用两台泵抽放, 每台泵抽出风量35m3/min, 合计抽出瓦斯10.5m3/min, 将回风瓦斯降到0.75%以下, 保证了采面正常回采。缺点是依然存在缩抽排管砌密闭期间, 回风瓦斯超限的问题, 只是次数比风幛法减少, 另外工作面停产送巷道, 直接经济损失大。

2 顶板抽放法

为了克服上隅角抽放法, 缩抽排管期间, 瓦斯超限的弊端, 减少送巷道损失回采量, 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 矿又采用了顶板钻孔抽放法。

利用顶板走向钻孔抽放瓦斯, 实际上就是通过抽放泵产生的负压来改变采空区的瓦斯流向, 使采空区瓦斯由单一向上隅角一带涌出变为由上隅角及通过冒落带、裂隙带由钻孔抽出, 从而减少上隅角的瓦斯涌出, 达到降低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浓度的目的。

顶板钻孔抽放的钻场, 钻孔参数设计为:钻场布置在距煤层顶板l0m处, 钻场规格为4m×3m×2.5m, 每个钻场布置5个钻场, 孔径为!91mm, 孔深l00m, 钻场间距80m, 钻孔L终端距煤层顶板15m, 钻孔终端距上巷水平距控制在20m以内, 将钻孔口用钢管聚铵脂封好, 安上抽排管路即可开始抽放, 只用单台泵 (见图3) 。

效果情况:顶板5个钻孔, 用单台泵抽放时, 每个钻孔瓦斯浓度一般在10%~70%之间, 抽排管抽出绝对量大于12m3/min, 比用双台泵抽上隅角效果好, 且与工作面生产互不影响, 不出现回风超限问题, 有效解决了采面上隅瓦斯积聚问题。但也存在下列问题:首先在采煤工作面过钻场时, 要加强顶板管理和钻场瓦斯管理, 同时对打钻的技术性要求较高, 即必须将钻孔打在裂隙带中, 而且要准确判断钻孔的有效和无效长度, 这样才能在设计上保证钻孔的连续有效抽放。还必须在裂隙带形成之前, 打完所需要的全部钻孔, 否则对钻杆回撤不利。

3结论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 篇8

问辩1:初次分配要不要体现公平?

《经济生活》一书中有这样的提法:“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十七大精神更新了教材的说法,强调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以前的收入分配体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色彩,不承认不同生产要素应当得到合理的回报。而在改革过程中,中国为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由市场决定的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收入分配。这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其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报酬差别的扩大、高人力资本和低人力资本报酬差别的扩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是一个有利于推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结果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测量指标显示,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国家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世界银行,2006a)。按基尼系数由低到高的顺序,中国与几个拉美和非洲国家并列于第95位,成为少数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

初次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有: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加大履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使低收入者获得扶助,高收入者得到调节,以避免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少数垄断性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强化城乡公民平等参与分配,并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等措施,去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以给全国人民一个稳定乐观的心理预期。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加速缩小收入差距的主旨所在。

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要素等。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问辩2:怎样理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这一说法可以表达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求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2007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随着国家金融的发展和创新,老百姓还将会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通过QDII、境内居民可以投资香港股市等。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发展的好处。

问辩3:我国的什么指标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教材P96最后一段是这样表达的,“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根据十七大精神,这一段应修改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在单纯依靠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人们担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的生产率大大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的发展应该更多考虑环境、资源的因素,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高科技、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教育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

“人均”概念的使用,表明中国更加注重考虑经济之外的社会因素,比如人口增长的问题。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中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均GDP的基数不会增加太多,这有助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

问辩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教材P98~P10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根据十七大精神,在课本的P98第2自然段下面,应插进一段,明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认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根本动力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建设道路的认识。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布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就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建设道路的认识拓展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认识。统筹兼顾,不仅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要统筹这些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仅要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要统筹它们内部的诸多矛盾运动;不仅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统筹兼顾,已经不是某个局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的方法和策略,而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根本方法。这就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新成果。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

问辩5:怎样理解“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根据十七大精神,教材P45倒数第2段第1句应改为“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就业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新现象。如新生劳动力就业总量急剧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下岗、失业、无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农业就业空间进一步萎缩;劳动力的素质急需提高;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快速提高,对劳动力产业挤出效应,进一步压缩了城镇就业空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各种政策不配套、不协调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上一篇:秀秀我的美术作品作文下一篇:西安新出《西安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