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4-04-21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1

摘要: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好《形势与政策》,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祖国所需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贡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 重要性 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与国即存在合作发展关系,又处在竞争与斗争的局态,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要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努力成为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人生价值科学、社会追求高尚、社会需要、祖国需要的人。

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我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认识掌握《形势与政策》,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培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与《形势与政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1、时刻关注时势、社会、国家、世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空间间隔日益缩小,已演变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世界就更加应该关注时势政治,关注实时动态,做一个关注时势的有心人,睁眼看世界,而不要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代大学生要依靠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同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一定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由于关注时势,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动态,就是爱国的一个表现。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时时关注时势政治,这样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了解社会,更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要修身。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提供更好的服务。

3、要勤学。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要珍惜大学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好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打好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认识掌握形势政策,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报效祖国。

4、具有沉着冷静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自强自立,乐观面对,经得起磨练。在面对危机、突发事件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事件,寻找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处理问题的对策。随着当今的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更需要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

5、要有为。要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敢试敢闯、有所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今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很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考虑,认清自身的责任、义务。

结束语: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深远的。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学习政策,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方向,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2

一、开放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

“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是根据国内外重大时事、国内的方针政策等方面来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 所以该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教学氛围缺乏民主, 所以教学结果不是很理想。要想保证良好的课程秩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在课堂中开放师生关系, 提倡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民主平等是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尊重学生的权利, 在授课的时候, 就要求教师不能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 而是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此外, 作为授课教师, 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根据课程内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 能积极地了解说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了解国家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并且树立为祖国服务的远大志向。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开放性师生关系, 能和教师进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交流,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课程能够有序进行。

二、开放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国内外重大时事、国内方针政策、热点问题等进行设置, 教学内容变化更新大, 教案极少能连续使用, 备课的难度就可想而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多元化, 而开放性教学方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就体现出了优越性。

1. 结合时事热点, 引导开展班级座谈会。

座谈会形式灵活多样, 与一般的室内教学方法不同, 学生参与度较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选取某一个专题, 在班级中开展座谈会, 结合专题内容, 让学生根据专题内容, 畅所欲言。与此同时, 授课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2. 邀请行内专家, 开展专题讲座。

所谓“专题讲座法”, 就是以教学目的为宗旨、以理论为主体、以历史规律为线索、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课时为参照,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章节比例归纳出系列专题, 然后由不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专题讲座。[2]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 专题讲座比常用的章节讲授法更利于课程知识的传授, 因为专题讲座可以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把握学生学习状况, 做到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邀请行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 能够使课堂知识专业化和系统化, 有利于教学的质量提升。专题讲座的开展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和进度上达到有机统一,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达成一致, 从而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 使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 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认识。

3. 教学设备多元化, 提升教学吸引力。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 学习的内容比较枯燥, 不利于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选择应用多种手段, 结合时事问题、热点问题的视频观看教学, 在教授课程内容的同时, 播放相关的视频, 更直观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在播放视频之前, 要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在观看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问题。观看视频结束后, 老师要进行补充讲解, 使学生加深对于所要思考问题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视频内容中看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是比较少的, 一般都是教师给予、学生吸收的教学模式, 但是开放性教学中提倡教学过程的开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特别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氛围, 通过各种方式达到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善于发现课程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并且能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此外, 教师还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善于制作学生难以发现的问题,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或者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高难度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和学生共同研究, 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发散学生思维, 但是绝对不能代替学生思考问题。追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 必须注意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一定要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

四、开放的教学评价,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各个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授课方式多样性、授课师资队伍组成复杂等原因, 所以没有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考核方式。其中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有一些高校采用自主命题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不管是论文考核还是自主命题考核, 由于难度降低,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形势与政策》开放式教学评价应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方式可以以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整体评价, 也可以以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素质提升进行评价。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等素质的评价。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泓泉.论有效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个着力点[J].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8, (2) .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3

【关键词】 应对金融危机规避贸易风险宏观金融调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实施了转变发展方式等一揽子刺激计划,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国人满意,让世界震惊的平稳、较快、较好的增长。我国的GDP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关键的原因是党和国家为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

1. 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地位,会运用各种打压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不惜损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转嫁发达国家的困难和危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一是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一个大市场中进行商贸往来的环境。我们已经不能单单只根据国内的情况,仅仅着眼于从调整国内的宏观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跳出中国看中国,放眼世界看中国,从全球经济发展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发挥我们的优势,实现我们的目标。

二是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已经从实质上置身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之中,国内国际市场化的竞争态势主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世界性的经济博弈中,实力的强弱,往往会决定竞争的胜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是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讲究竞争艺术,具有战略性的应对举措,这就是实行对内与对外相协调的宏观金融调控。

四是从国际政治斗争和经济霸权主义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竞争的复杂化,使国际经济秩序很不规范,很不平等。为了防止大国政治对我们的冲击,就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外交手段,应对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贸易上对我们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2. 宏观金融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实行了经济刺激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已经向着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我们还不能说经济运行已经根本好转,复苏的根基还不牢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提醒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使得经济复苏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就要拿起宏观金融调控的武器,随时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出现的危机余波甚至狂澜再起。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对我们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而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作艰苦的努力。国内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和内需消费,还是在初始的、封闭的、粗放的状态下产生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受国际因素的牵制不大。为了防止这些潜在危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金融调控政策。

第三,在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上存在着缺失和不足,需要完善和加强。比如对金融机构本身的管控乏力;对不良资产的监管和控制使用还不够有力;大量的财政投入与实际收益还不成比例,等等。再如,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财富上的储备能力,而另一方面又说明一旦出现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面临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必须予以合理适度的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仍不能退出,而需要进一步加强。

3. 金融危机后宏观金融调控的对策

金融危机过后,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经济危机是世界性的,所以,要共同实施有效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我们主张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上的互利共赢或者多边多赢。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积极参加了多次国际金融峰会,与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研究探索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前不久又与“金砖国家”共同召开峰会,研讨经济的发展。

二是着力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失衡的矛盾。应对国际经济失衡最好的办法是克服自身的经济失衡。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胜,首先要解决好国内的问题。要在金融投入上支持沿海地区、农村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高科技、高产能、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企业和实体经济率先发展。

三是严格控制盲目投资,科学规范基本建设。各级财政投入,要向促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倾斜;向内生增长、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行业倾斜;向实施节能减排,提倡绿色环保,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倾斜;向社会保障、教育、“三农”、民生等关乎人民生活的领域倾斜。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保持收支平衡,并通过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经济犯罪,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

四是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调控。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别国的汇率升值。要通过宏观调控,把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五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资。要继续稳定发展对外贸易,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服务,从法律上为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通过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六是加强治理金融危机的法律建设。通过对金融工作的立法,实现经济决策、金融管控、财政投入等经济行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渐形成以法律为核心、以机制作保障的金融危机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钱实进.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治理金融危机[J].湖南财经论坛,2010,(12).

[2] 喻堂方.近一步加强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调控[J].中国财经1993年11期.

[3] 陶维林编著.如何解决国内区域经济失衡的矛盾[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4

摘要

主题词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安全领域在不断扩大和细化。国家安全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军事安全,而且也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等方面。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多方面的威胁,不仅有传统的安全问题:国家的主权问题;也有许多新的难题:大型的流行疫病、来自网络的信息安全威胁等等。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我国加强安全政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延伸和发展;在政治、军事和经济这三个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当中,经济安全发挥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不是虚的,它由个人和企业,和一个个相关的主体构成。它们利益的有效的保护,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在维护国家的安全。世界的几个主要国家,其国家安全开支中用于维护经济安全的开支比例就超过了一半,由此凸显出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经济安全的保障是十分重要的。

而经济安全政策的必要性则更不可忽视。如今,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地位愈加重要。中国已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我国的外贸迅速增长。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享受甜美果实的同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频频遭遇“苦果”。我们不仅面对贸易壁垒和 “侵销”的指责,金融全球化发展中的无序现象也给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风险。一些跨国公司甚至遭遇经济间谍、或是成为了经济间谍的工具(就比如最近令人关注的力拓间谍案)——由于跨国公司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战略目标与东道国的长远发展战略必将发生冲突,因而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东道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只有发展才有安全,只有及时制定并有效实施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的切实措施,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安全”,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政治方面,中国应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新时期,我们面临着更艰难的政治安全挑战。

首先,是敌对势力的“分化”图谋。西方国家利用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利

用中国自身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时机,以各种经济手段干涉中国内政,威胁着我国的政治安全。

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这个问题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外国的干涉。“台独”势力的猖獗活动是十分危险的,这将是对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挑战。而除了“台独”势力之外,“藏独”、“疆独”势力也在策划、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

由此可见,加强我国的政治安全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为了全方位地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经济入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军事实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强化国民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开展积极有效的外交活动,营造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虽然就总的形式而言,冷战之后,中国军事安全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是中国军事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却依然复杂多变。

首先,中国综合国立的大幅提高,是我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迅速崛起的中国使一些外部力量把中国看作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抱有疑虑,对中国施以防范,乃至战略遏制。

其次,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我们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域边界,国防安全是重中之重;我们与众多国家接壤、临近,其中不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些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这无形中造成了更多的军事威胁。

而且,我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欧美大国,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威胁也日益猖狂。

因此在新时期,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中国近代史中一页页悲剧应当给我们新时期的军事安全政策以警醒。

4结语

在新时期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营造互信协作的国际安全环境。中国的安全政策有三个目标,一是保持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二是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下,中国应该关注其国家安全政策,既重视传统安全威胁,又密切关注非传统安全威胁;既重视军事、政治安全,又密切关注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安全;既重视加强本国安全,又密切关注国际安全合作,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参考文献: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六大安全挑战 石晓虎 司银涛《时事报告》

新世纪中国军事安全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韩灵 《领导文粹》

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马维野 《第一届国际软科学研讨会论文集》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5

一、判断题(20题)

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出色的、成功的党的建设,就不会有民主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在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得到彻底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成了常态要求被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的责任被突出出来。×

新中国建设时期,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给他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一个要求,即多一些管理,少一些领导,做管理者,不做领导者。×

越来越重视被领导者的作用,这也是发达国家领导和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迎接世界发达国家的挑战和危机,只有依靠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赢得竞争的主动。×

我国当今的国内国际形势呈现出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态势。√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路线。√

《决定》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建设。√

与西方重视被领导者理论和思想相对应的是中国的武装斗争路线。×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可持续发展路线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80年,广东增城听从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首先提出“四个允许”,发展小商品市场。×

官僚主义的表现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假公济私、脱离群众等。√

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单选题(40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09年()召开。B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A

200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B

1939年10月4日,()在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中,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D

1939年,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A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定的时间是()D

党在()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路线。B

七届二中全会于()年召开。A

从()开始,中央每五年举行一届中央委员会,专门讨论研究党的建设的问题。C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D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决定》中指出了一个历史性的结论,即()C

《决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D

著名美国企业家(),提出多一些领导,少一些管理,做领导者,不做管理者的要求。A “洞穴寓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是()B

管理的工作是按照()正确地、较好地完成工作。C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成了常态以后,要求()正确做事的责任被突出出来了。A

(),是发达国家领导和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变革。B

与西方重视被领导者理论和思想相对应的是中国的()C

《决定》中指出,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过程中,肩负着的任务的艰巨、复杂和繁重()。C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A

2008年11月,()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陇南事件”。D

2008年3月14日,()发生打砸抢烧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B

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呈现着()局面。A

()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D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D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C

()建立了小商品市场,实现兴商建市战略,带动整个城市的科学发展。A

上世纪80年,()听从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首先提出“四个允许”。A

我党的根本宗旨是()B

我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A

历史上有很因为执政党自身建设不好而导致垮台的先例,如()年垮台的苏共。C()的表现为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假公济私、脱离群众等。D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法制观念淡薄、纪律观念淡化、对复杂问题、突发事件解决不得力。A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言行不

一、工作不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C

《决定》概括的我党建设六个方面问题中,()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还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依然突出。B

三、多选题(20题)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分别是()ABD

建国初期,针对一些党员腐化,对他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处理,典型的有()AC

《决定》中指出,“我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ABCD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BC 《决定》之所以指出我国国内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呈现出机遇和危机并存的态势,是因为()CD

一些地方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实现了党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些地方的代表有()ABCB 《决定》中概括的党的队伍建设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ABCB

党风方面的问题表现在()ABC

《决定》指出,党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削弱党的(),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BCD

《决定》指出,党面临的()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ABCD

以下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有()AC

七届二中全会上,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指的是()AC

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着眼于”,是指()ABCD

以下不属于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六条基本经验的是()CD

以下属于中央办法的有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文件有()ABCD

回顾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建设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ABD 世界范围内,因为党自身的建设没有搞好而导致政权垮台的有()AC

以下描述与《决定》中关于中国国内国际形势现状一致的有()AB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6

党的十七大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全党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郑重地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无比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要在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面前打败仗,及时给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郑重地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加大了反腐败斗争力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又郑重地提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要切实把作风建设作

为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使全党同志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尤其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内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可能遇到的风险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对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是十分清醒的、态度也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要深刻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和风险、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是因为,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一是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干扰市场又好又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违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阻

碍依法治国进程,损害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国家政权机关的公信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动摇理想信念,滋长腐朽落后思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四是违背社会公平争议,干扰社会管理,侵害人民权益,引发甚至计划社会矛盾,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五是违背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和社会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到那时党心民心就无法凝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发展。我们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哪一个方面不抓紧、不

抓好,都会影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更好地促进党的思想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促进党的组织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快地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各项制度,增强党内制度法规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更好地促进党的制度建设。总之,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对党的建设的全局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在坚决查办案件的同时,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健全反腐倡廉法律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党内违纪案件总量有所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反腐倡廉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有的领域案件发生率仍在上升。如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中发生的案件也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一些案件多发的新领域。高校、医院等单位案件呈多发态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领域的案件在一些地方有上升趋势,拉票、贿选等案件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7

一、农业保险的概述及作用

农业保险是由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对从事各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单位及个人遭遇到的自然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村社会生活,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保险有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统一, 因此必然会受到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风险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既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 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输、农产品销售及相关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市场风险。

2.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社会生活

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投保农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损失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60%, 因此要维护社会的稳定首先必须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 这样农业保险的作用就尤为突出了。

3. 农业保险有助于新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和运用

新科技的运用意味着新风险, 风险存在势必会阻碍社会对科技的需求, 只有通过保险的保障功能, 合理地分散和转嫁风险, 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试办以来, 一度得到较快发展。1982年~1992年, 农业保费收入由23万元增加到86190万元, 年均递增127%, 但1993年以后, 农业保险业务则迅速萎缩, 而到了2004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仅3770万元。随着“三农”问题和农业保险日益受到重视, 在2006年, 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00万元, 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 而今年1月~6月, 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08000万元, 同比增长1.2倍。虽然目前, 农业保险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形式还是不容乐观, 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2. 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致使我国农业保险却发展滞后, 保险机构、保费收入、保险结构、保险险种逐年萎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陪付率: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单位大、区域性明显、发生频率高和损失大等特殊性, 我国农业风险的存在是多方面的, 有自然灾害带来的自然风险, 有市场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造成的经济风险。

(2) 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 所以对农作物保险就更没有需求的动力, 在农民增收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 农户和经营单位交纳保险费的能力依然有限, 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这也是农业保险展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一。

(3) 农业保险对灾害损失补偿水平很低:一方面,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造成的损失很大, 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另一方面, 通过保险和救济实现的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水平却很低。

三、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政府积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2004年中央文件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这无疑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涵

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为实现政府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镱目标而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非营利性质的, 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政府不仅参与宏观决策, 而且要介入微观经营管理活动, 另外, 政府要为这类业务经营提供补贴、财政优惠措施以及行政便利措施, 以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2.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1) 我国农业风险严重: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 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可以起“稳定器”的作用, 而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使得对农业保险提出了迫切需求, 但是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2) 适应加入WTO的需求:我国已加入WTO, 对农业风险的管理就要求运用符合WTO规则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这样原有的一些农业补贴政策和措施就要取消, 但农业保险属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因此, 我国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适应WTO的需求, 为我国农业发展建立保障体系。

(3) 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西欧一些国家如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农业保险体系不仅多样化, 有政府保险机构, 合股保险公司, 大、小型互助合作组织等, 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给予免税优惠, 以国家信用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团体进行担保, 提高了经营农业保险团体的信用等级和可信程度, 使农民可以放心的参保,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壮大。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 综合考虑农业保险的现状, 借鉴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因地制宜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农业风险地区差异性较大, 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过程中, 应以地方政府为依托,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设计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险种。

2.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需加强配套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更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农业保险的法制法规建设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前提和保障,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来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从农业保险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来看,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保险的立法保护, 它们对农业保险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费率、赔偿办法及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等都有明确的法规。

3. 落实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支持政策

全面落实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支持政策, 建立起对农业保险的直接补贴机制, 建立起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此外, 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免交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 国家应对经营该业务的保险主体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减免的税收可直接用于补贴其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营业费用。

4.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创建多元化组织模式

面对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农业保险市场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 有必要把农业保险从商业性保险中分离出来, 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以经营传统的两险为主, 附之经营农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短期的农村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 分地区、分险种地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费和业务费用补贴及免征营业税等政策性支持, 公司内部单独核算、分账管理。

5.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完善的信贷支农体系

建立起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就可以有效地分散农业投资风险, 使得由银行直接承担的信贷支农风险转移为由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承担, 有利于调动和保护银行业信贷支农的积极性, 为银行业信贷支农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性保障。农业是弱势产业,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信贷资源难以完成信贷支农重任, 必须依靠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有效解决信贷支农瓶颈。

总之, 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 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稳定和提高农民收人, 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 通过建立和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核心使其成为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 是健全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述及作用出发, 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指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最后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立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必要性,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施建祥:保险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227-228

[2]马素玲: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河南保险世界, 2005.6

[3]蒙乃珩邓文贵曾国明华理有:关于组建我国农业保险公司的探讨[J].四川金融, 1997, (10) :32—35

[4]姚海明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9) :67-70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8

【关键词】延迟退休;老龄化社会:养老金;人均预期寿命

一、“延迟退休”政策制定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起, 纵观全世界,妇女总和生育率从最初的5.8已然下降到更替水平(目前发达国家认为是2.1)左右,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长期普遍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水平,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5千万的超级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工人、干部年满六十周岁,女性工人年满五十周岁、干部年满五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男性年满五十五周岁、女性年满四十五周岁;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准予男性年满五十周岁、女性年满四十五周岁退休。

二、我国“延长退休”政策出台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也得到了相应的增长。我国1949年平均寿命45岁,2000年增长到71.8岁,根据 《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6岁,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高于一些欧洲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对我国当今人口日趋老化和人均寿命逐渐延长的现状,“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应运而生。

(二)退休年龄低龄化和养老金空洞:我国在延迟退休之前的退休年龄规定并没有根据平均寿命和具体经济现状的变化而改变,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政策是50年代初制定的,它与人口现状的关系经过50多年的演变已日益相悖。现今劳动经济人口每年新增千万人以上,城市化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均使劳动力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针对退休低龄化和养老金巨额负担的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十分矛盾的热点话题,“延迟退休”似乎显示出了必然性。

三、“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

我国退休年龄较低,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较大等问题,已经与经济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不相适应,也不符合国际上多数国家普遍提出高退年龄规律;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退休人口的再就业率高达33%,充分说明目前中国退休年龄规定偏低的现实,延长退休年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改革内容之一。

(一)扩大劳动人口供给,符合寿命延长的现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得到延长的是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产生的影响是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延长,这成为了延迟退休年龄的一个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普遍延长,在校园读书的时间越长,开始劳动的年龄就越高,这也进一步导致工作年限的减少,在客观上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会使得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扩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口300万人,所以每延迟一年退休年龄,就可以扩大劳动年龄人口供给每年数量多出300万人,减低劳动成本。

(二)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保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如今,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养老负担沉重,而退休年龄是对养老金制度收支平衡影响最大的指标,长远看来,对国家来说,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可回避,否则整个养老体系将无以为继。对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年轻一代的缴费压力。

(三)刺激消费,提供就业机会:我国退休人员中尤其是女性,大多数的退休生活会安排为照看孙子、孙女,生活的重心就是围绕着孩子转,较之于上班时的物质消费水平降低了很大一截。首先,养老金虽然是生活保障,但它是基本保障,一般会低于在职时的工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会直接影响消费支出;其次在家照顾孩子,会没有合理的着装、社会交际和交通等支出,也在一定程度减少了消费支出。所以延迟退休能够进一步刺激消费,适当范围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四、“延迟退休”政策面临的挑战性

(一)挤占就业岗位,老养小现象滋生: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员大约有300万人,老一代在岗就难为年轻人空出职位,使得社会财富向老年人转移,年轻人挣不到钱,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必然挤占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找不到工作,其收入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增加企业缴费负担:在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份额中,企业承担的缴费比例比较大。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约占职工工资额的20%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而且还要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缴费负担。

(三)分配不公,加大弱势群体生存压力:“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延迟退休被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退休金的双轨制。如果延迟退休,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会进一步增加,加大了分配不公的程度。具体的得失需要划分社会群体进行分析。

五、总结

面对我国养老保障金巨大压力和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严峻现状,延迟退休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一顶层设计更是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国家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中,能够切身地体会到普通大众的感受,为他们的利益着想,采用弹性地、柔和地政策方案让民众自己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利益的最贴切的退休方式、退休年龄,避免“一刀切”现象,尽量缩小或者避免工人和干部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延迟退休年龄这一关系民生大计又立足于我国国情的政策会顺利实施并惠及国民。

【参考文献】

[1]刘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山东经济.2007年9月第五期.

[2]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学术交流,2011(2)

[3]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4]沈文莉,退休年龄延迟与劳动者权力之争,劳动保障,201l(10)

[5]马金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科技创业月刊,2011(10)

上一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案例下一篇:关于切实做好夏季消防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