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答卷作文

2024-04-24

完美的答卷作文(共13篇)

完美的答卷作文 篇1

一纸苍白,在风里旋转,在光里飞舞。苦苦寻觅,只为一个答案。

她从小生在农村,父母将她抛弃,只因她多了一根手指。在那个迷信的年代,六指是不吉利的象征。她刚刚出生,便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阿妈看到她的六指差点吓昏,而她阿爸则气得摔门而出。她从小跟着阿婆长大,但即便是阿婆,看到她的六指也会嫌恶的哼鼻子。

所以她总是将他的六指藏起,不让阿婆嫌弃。她在闲暇的时候也会思考:人们常说人生而平等,但我为什么就因为多了一指就遭人嫌弃?人们也说收获与努力成正比,无论我怎么做都低人一等?她苦苦寻找着答案,但只可怜,空白的答案依旧空白,接连的问题却只增不减。一天中午,风光旖旎,鸟儿在树上唱着欢快的歌。身着一身明媚的新老师站在讲台上,做着自我介绍。老师是外国支教,说着中文抑扬顿挫,很快在班里引起了哄笑,就连她也一扫往日的阴翳,咧开了嘴角。

在课上,老师喊她回答了问题,她高兴坏了,因为整堂课老师只喊了她一人。老师亦是欣慰,因为这么多年,她的坚韧依然不变。八年前,她还只有五岁。年轻的外国支教来过小山村,他亲眼看见幼小的她被一群同龄人欺负,嘴里还不断谩骂:“肮脏的六指,恶心的六指……”他跑去帮她驱赶了那群小孩子,伸手扶她起来,她却置之不理,独自拍打了身上的尘土,只是那双眼睛令她震惊,这么小的女孩子是如何拥有的这般坚毅的眼神。他用着大人的身份向他说着:“你如果只是一味的臣服,不懂反抗,你永远也无法更改现状。”他以为她会连声答应,但接下来的回答更令之一震:“那么,反抗的前提是先拥有实力吧!”年轻的支教回去反复想着那个女孩。

八年后,工作有了调动,他才得以再与她相见。令他欣喜的是,她眼神中的纯真与坚毅依然存在。她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努力,几年后,她随老师去了国外,在小村庄里让人嫌弃的六指女孩成了天使的宠儿。又过了几年,她回到了家乡,望着满目苍凉。她忽的明白了答案:上帝给了你一张白纸,而执恰好是你自己。你若努力描绘,将是美丽画卷;你若执笔不前,则空为白纸,懊悔终生。

完美的答卷作文 篇2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如何开头, 的确, 文章的开头好似一篇文章的脸面, 这张面孔是否漂亮, 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美丽的“凤头”来呢?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 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1) “她既非才华出众, 也不属天生丽质, 甚至连大学都没上——一句话, 典型性不够。”这是选自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开头, 读了这样的开头,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这样一个女孩, 为什么还要写呢?有写她的必要吗?其实这就是“凤头”的效果, 作者以退为进, 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达到突出的目的,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的“抑”就是与后文的“扬”形成一种反差, 从而让主题更加突出。此谓“欲扬先抑”开头法。

(2)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中考落榜后, 我毅然背起我小小的行囊, 悄悄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艰辛旅程。故乡的云渐渐飘淡, 亲友的视线渐渐拉长, 我庆幸自己终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个开头是一个考生在写自己一段“打工”经历时的开头, 非常简洁地导入正题, 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 很美!我想如果我们的作文开头有困难时, 直入正题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毫不夸张地说, 开头开得好, 就意味着文章成功了一半,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文无定法, 但不能无法。在多年的教学当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写景抒情法”“名言发端法”“修辞增色法”“直抒胸臆法”“渲染气氛法”“题记题注法”等等, 这就需要各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写作。

其次是文章的中间部分, 这一部分是文章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要写得像猪肚子那样丰富、充实, 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无论写人写景还是写物, 都能让读者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这是文章的“主干”部分, 并且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使内容丰富。这样才能使文章饱满充实, 读之有物, 品之有味!

我们仍以写人的文章为例来诠释这个问题:

(1) 母亲节那天, 我把它送给妈妈。只见她把日记本拿得好远, 皱着眉头端详了好半天, 忽然笑了, 说:“我们家女儿真的是棒, 一下子发表了两篇!”

(2) 我望着肿得像馒头, 有些地方已经溃烂正流着脓水的手, 心里十分内疚, 觉得妈妈不是在刷伞上的污泥, 而是在洗刷我心底不爱劳动的污点, 自责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掉下来。妈妈见状拉着我的手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流泪的, 去做作业吧, 只要你以后小心就行了。”这时我才感觉到妈妈的手是那么充满着爱意。

那么, 怎样才能让文章的内容做到丰富和充实呢?这里我想结合写人的文章来阐述这个问题, 我觉得有这样三招:

第一招, 多一点细致的观察, 把人物写具体。

大千世界, 五光十色, 包罗万象;社会生活,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作文就是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耳闻目睹, 或者由之引发的想象。要把人写具体, 平时就需善于观察, 切不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或是见而不思, 闻而不想。在实际作文中, 每当写到人物, 大家就都用“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来形容男士, 用“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士;这种“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情况, 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不会观察, 不懂观察。

第二招, 多一点适当的描写, 把人物写鲜活。

我们知道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切不可任意使用, 一定要根据人物的特征, 巧妙地选用适当的描写方法。要么语言描写, 要么动作描写, 要么细节描写, 要么概括描写, 总之, 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描写, 真正写出人物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第三招, 多一点深入的挖掘, 把人物写深刻。

任何一篇文章, 任何一个人物, 如果没有思想, 那绝对是行不通的, 正所谓“言之无物, 行而不远”, 所以写文章一定要深入挖掘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 写出来的人物也才更加丰满。

最后, 我们再来谈谈文章的结尾,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 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 最佳的结尾应该是文章字虽完了, 意义还没有尽。古人说过:“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又好像听音乐, 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 那才是好的结尾。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 “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

(2)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 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过河》)

这两例都是很好的结尾方式, 第 (1) 句用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的方式结尾, 把文章的主旨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第 (2) 句用引人深思的方式结尾, 的确给人一种“言已尽, 意无穷”的感觉。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自然收束法、点题结尾法、发问结尾法、抒发感情结尾法、展望未来结尾法、首尾呼应法等等。

近乎完美的答卷 篇3

他连续5年报考重点大学,结果都落第了。

因此,他对那份突如其来的,离奇古怪的宣传广告极感兴趣:特别向您出售最新开发的划时代的新旧记忆相互交换的机器。

倾囊买来的机器看起来就像在邮购广告上常看到的睡眠学习器一样。说明书中这样写道:人脑的记忆储藏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里储存了各种记忆,新的记忆很难再被容纳。本机器可以帮你抹去不需要的记忆,并且能够在脑细胞上植入需要留存的记忆。所要抹去的记忆可由使用者任意筛选。

他首先试着把那些无聊的笑话、那些不知为什么清晰地存在记忆中的5岁前后的记忆跟难懂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交换。如同水渗入沙子一样,知识被清楚地输入到大脑里。

由此开始,他抹去了过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换上了考试中有可能出现的知识。

虽然记忆了很多知识,你却不会因此而满足。临近考试便常后悔还有很多没记住,后悔记住了的都没有理解深刻。

在机器的使用说明书上印有:勿使用过度!不过他根本无暇顾及,他在不断地把过去的记忆换成备考的知识。

小学时代留下的和同学之间愉快的往事,被换成了世界史中各国在各时代中的关系。

和父母去旅行时留下的令人怀念的往事,被换成了在考试中或许只出现一个半个的英语单词。

和初恋女孩首次约会的记忆,被换成了文学史。

……

终于考完了。

判这张考卷的教授因其答案异常完美而感叹。

“完美,从没见过如此完美的解答!”

这所大学入学试题的难度一直居各校前列,各学科的合格分数线平均在50分,并且近年来很少见到超过70分的试卷。

然而,教授刚刚判过的这份试卷却无可挑剔地得了满分。

“完美的解答,这是近乎完美的答卷!”教授满腹狐疑地几番审阅着试卷。

最后,教授用赞赏的眼光看向试卷的最上方——什么也没有。教授直视着这张地址栏、姓名栏均为空白的试卷,认为这是试卷中惟一美中不足之处。

他离开考场一路往家走。

他甚至连自己是谁都和备考的知识交换了。惟一没有交换的记忆只有考场和家之间的路,因此他还能一路往家走。

爱的答卷作文 篇4

两年前的暑假,爸爸妈妈为了奖励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特意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那可是我心仪已久的东西。以前总是看见别的同学骑着酷酷的自行车炫秀车技,心里不免有些痒痒,如今好车在手,是表演“真正的技术”的时候了。以前我视为珍宝的小自行车瞬间被抛弃了,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这不,一上完培训班,就打电话号召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体育场“练练手”,想到马上就能炫炫自己的新车,心里那个激动啊,都快涌出来了。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偏偏给我安排了一场道德的考试。

正当我与小伙伴们耍得高兴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让我回姥姥家取东西,心里虽有十分不情愿,但“母命难违”,只好与小伙伴们道了别,向姥姥家进发。

天气酷热难耐,骄阳炙烤着大地,水泥路上被晒得泛出点点银光,仿佛一切都要融化了,我的思绪一直沉浸在刚才欢快的玩耍中,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咦,前面这车怎么走得这么慢?看我的‘刀片超车’!”我一个加速冲上前去,却不料——“扑通”,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我面前倒下,巨大的反冲力使我差点翻下车来。霎时间,我的眼前一片茫然,只能听见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四周依然嘈杂,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我的心里瞬间喷出一个念头,它是那样急切,那样紧张——跑!赶紧跑!我一只脚已经踏上了踏板,眼睛扫过趴在地上昏迷不醒的老奶奶,我迟疑了:她死了吗?她要是死了怎么办?我被抓住了怎么办?我的人生就这么毁了?跑?还是救?一个在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的人看来十分简单的选择题,我却迟迟不敢下决定。没错,这张答卷只有一道题,一道选择题,一道轻而易举却又难如登天的选择题——跑?还是救?我怎么办?

周围忽然安静了下来,仿佛几个世纪过去了。过往的人们停下急行的脚步慢慢地围拢过来,我感到了丝丝的绝望。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那些爱我的人;我想到了最亲密的小伙伴;我想到了黑暗的牢房、人们的指责……我想,我已经知道答案了。因为这个答案,我的人生可能被抹上污点;因为这个答案,我的父母可能要背上沉重的负担。但我的良心告诉我,一定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敢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否则老奶奶因抢救不及时而死去,即便是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噩梦会永远相随,会不断折磨自己脆弱的灵魂。

我果断地跳下车,把老奶奶扶起来背到路边。所幸的是,老奶奶醒了,被及时赶来的妈妈带到医院检查了一遍,并无大碍,我们家相应给了一些生活上的赔偿,老奶奶和她的家人也通情达理,没有过多纠缠,和电视上那些“碰瓷”的老人相比,老奶奶是多么善良啊,我真后悔自己当时有那么龌龊的想法。事情处理完了,我还是做了两天的噩梦,我不敢想象那个最坏的后果,如果老奶奶死了会怎样,我不愿想象。但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的答案没有愧对我的良心。

满意的答卷中考作文 篇5

开学第一日,我们还尚未从暑假的安逸中将心收回来,班主任就告知我们明日要举行班委的选拔。一瞬间,教室里人声鼎沸,开始讨论这场选举大会了。

我们一圈人聚在一起,一个人率先发问:“你们干不干班委呀?”话刚落下,另一个立马接上:“班委算什么,不干!还不如把管理班级的时间放在学习上。”

听到这话,我的心开始摇摆不定了。如果当了班委,就能统领一方同学,但是这就会花费本就稀少的学习时间。可是不当班委,我在这班级中的地位便会直线下降,大事也不可能轮到自已了,只有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了。

班主任让学生们安静下来,说评三好生时一定会从班干部中挑选。听了这句话,我暗暗做了一个决定:为了那一项奖,我便要竞选。

要知道,我以前从未有过上台演讲的经历。以前的我呀,一直羞于在众人面前发言。去竞选,那可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每想到要上台,我的脸便腾地红起来,腿也止不住地发软。好几次,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这一次,我一定要上去竞选班干部,我一定要勇敢地站上讲台。可是有心没胆,在纸上没写下几行字,我便反悔了。匆匆地将几行字划去,反反复复地写,最后还是什么也没写出来。而这次,我竟然自愿上台竞选班干部,一鼓作气,还顺利地写好了一篇讲稿。这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等待着,等待着,第二天终于到来了。竞选前几分钟,我的目光已不能关注身后高如小山的作业了。我紧张地坐在位置上东张西望,手掌心渗出了密密的汗水。直到班主任踏入教室,宣布竞选开始。

同学们一个个踏着沉稳的步伐走上讲台,而我的心都揪到嗓子眼了,不停地祈祷着,祈祷着,终于轮到我了。我感觉自己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声音也开始颤抖了,这时的我宛若一个推销员在推销自己。我在头脑中拼命的搜索推销员推销商品时的面部表情,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我努力了几回后,心渐渐的放松下来了。讲完的时候,我将我的考卷奉上了,同学们也奉献给我他们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当选了。那是一份完美的答卷,因为它印证了我的成长。愿我未来的每一天都能像那日一样的勇敢。

答卷的作文600字 篇6

填写空个问题

有些人说生活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我们需要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来填充它。生命的开始,自然是美好的,每个人天生无知。每个人都能实现不同的目标。影响成就的因素当然很重要。然而,从后天开始,这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要做好生活,你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吸收丰富的知识和营养,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以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如何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评估这个看似简单的0+问题取决于你的努力。

多项选择

人生的道路曲折。沿路有许多岔路口。有些通向成功、希望和光明,而有些通向失败、绝望和黑暗。然而,选择总是不可逆转的。有些人懒惰,贪图快乐,最终堕落堕落。有些人努力追求,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保持理性,抵制诱惑,并根据你的意愿做出不同答案的选择题。

真或假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对与错,这将考验我们的辨别力和意志力。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一些好处。玛丽居里发现镭后,她放弃了申请分享科学成果的专利。尽管她放弃了一大笔财富,但她并没有违背自己的科学研究哲学。如何辨别是非,学会放弃,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取决于你的智慧。

谈高考政治规范答卷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规范填涂考生信息

在监考人员分发试卷后, 考生首先应按照试卷和答题卡的要求, 及时在指定位置填涂相应的考生信息, 包括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答题卡中的姓名、考号、学科等;在此特别注意:“一个易忘的” (座号) 和“两个易混淆的” (考生号和准考证号) , 一定要先看后填涂, 看清后再填涂。如果还不清楚, 完全可以举手向监考教师请教。

二、规范核查试卷信息

一般地, 在考生填涂完相应信息栏目后, 离正式答卷还有一点时间。我们的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来快速地浏览整个试卷。浏览的目的一是检查试卷是否印刷清楚、是否有漏页, 如果发现问题, 要及时报告;二是要看清试卷共有几页, 有多少试题, 凭感觉来感受一下本试卷中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难易程度, 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大体上确定答题时间, 把握答题节奏。这样, 考生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 做到心中有数, 才会有的放矢, 从容答题。

三、规范作答选择题

规范作答一道选择题, 笔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得出了一条方法和技巧, 归纳为“四审五号六排”法。

“四审”, 即审题型、审题干、审题肢及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 (1) 审题型:即弄清是单项选择题, 组合式选择题, 还是不定项选择题, 特别要注意在不定项选择题中的单项选择题。还要明确究竟是正向选择题, 还是逆向选择题。 (2) 审题干:即弄清题意, 明确题干的规定性, 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干的要领有两点:①要明确题意。②准确判断题干的内容, 把握“题眼”, 即关键词语, 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规定的限制性。这是审题中特别重要的环节。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 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3) 审题肢:即弄清哪些是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哪些是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哪些是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 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哪些是一级引申题肢, 哪些是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在此我们还应弄清四个选肢之间的关系, 它们是并列关系、排斥关系、从属关系还是没有关系, 弄清这些关系不仅有助于思维分析, 而对多选题确定选择的个数意义更重大。 (4) 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即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 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 也就是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和规定。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 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 进而做到肢干相连, 上下结构相通,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五号”, 即做政治选择题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使用选题符号的习惯, 最常用的符号有“﹨”“○”“×”“√”“?”五种。“﹨”是用来划掉所排出选项的, “○”是用来圈定选题角度和关键词的, “×”打在明显错误的字词或话语上, 用来表示错误的选项, “√”勾在肯定正确的选项或字词上面, 用来表示正确的选项, “?”打在有怀疑或尚不肯定的选项或字词上面, 用来表示不能确定或不理解的选项, 以便后面复查。养成用规范的符号解答选择题的习惯, 对于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答率有直接的意义, 同时, 有利于在检查试卷时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六排”, 即排错误、排重复、排无关、排颠倒、排绝对及排大于或小于。 (1) 排错误:即题肢的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着部分错误的要排除, 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2) 排重复:即题肢的观点不在于说明题干的规定性, 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的重复, 须加以排除。 (3) 排无关:即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 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 这样的选项应排除。 (4) 排颠倒: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5) 排绝对:即在一些选择题中一些说法太绝对, 如“一定”、“只”、“都”等字眼, 这样的说法往往是错误的。 (6) 排大于或小于:即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 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此外, 作为高考, 还有一个正确涂卡与核查的环节。要注意正确标记选定的选项, 要保持试卷整洁, 不要乱涂乱画, 防止自己最终也搞不清楚究竟选择哪个答案;选择题做完后, 要及时涂卡, 并进行仔细核查;核查无误后, 再做非选择题。

四、规范作答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的作答, 一般分三步:先审题, 后构思, 最后作答。 (1) 审题。审题分为审设问和审材料, 因为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以材料型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审设问, 即定位试题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答题总指向, 需要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审材料, 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看清主体, 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以免走题, 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2) 构思。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 要搞清用什么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可以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 作答。规范组织答案的要领有六点, 可以归纳为“三性三化”。①要有针对性, 即答题思路要正确, 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 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制词入手, 揭示出题眼, 不要答非所问。要理论联系实际, 切忌堆积罗列原理, 与材料脱离。②要有逻辑性, 即先答什么, 后答什么;先说那句话, 后说那句话。③要有层次性, 要层层分析, 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④要点化, 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 使人对你的答案能够一目了然。⑤全面化, 答题要点要全面, 不要遗漏答题要点。⑥规范化, 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书写规范主要是指书写认真工整, 清楚明白;用语规范是指要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来答题。我们要准确使用政治术语 (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答题, 禁止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

五、规范检查答卷

在高考中, 一定要注意安排时间检查答卷, 这是保证考试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防漏补遗, 去伪存真的过程。尤其对采用灵活答题顺序的考生, 更应该加强最后检查这一环节, 因为你跳跃式往返答题过程中很可能遗漏题, 通过检查可弥补这种答题策略的漏洞。

总而言之, 在高考复习备考中要讲求策略, 加强学生答卷能力的培养, 通过模拟高考和典型习题的“少而精”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 提高考生的答卷能力, 从而使考生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顺利地外现, 促进考试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杰.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例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 (1-2) .

[2]曲一线.高中习题化知识清单.政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

以答卷为题的作文 篇8

人生答卷的第一题是选择题。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有对与错的选择,有对未来的选择,有对情感的选择……有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头脑清醒,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有的人则一时糊涂,选错了答案,令自己后悔不已……因此,我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努力,才有可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只有选择没有判断也是万万不可的。人生答卷的第二题就是判断题。在当今花花绿绿、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只有具备一双洞察一切的法眼,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或面临是非善恶的时候,应先判断出它的正误,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再做出相应的行动。众所周知有时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们往往被眼前的一己私利或一时的刺激而蒙蔽了双眼,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令自己后悔,可等意识到时已经晚了。那我们何不提高警惕,尽量减少一些错误的判断呢?

人生答卷的第三题是填空题。人刚一生下来的时候可以说大脑一片空白,只有用以后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才能填满这些空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从生活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让学习贯穿我们的一生,就像毛泽东所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人生答卷的填空题不至于一片空白。

人生答卷的第四题是阅读题。我们经历过的一件件事情就是它的素材。有的人的阅读题做得比较满意,有的人的阅读题却满目疮痍。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阅读题”,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得到充足的生活经验,才能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人生答卷的最后一题是作文题。人生就好像是无数篇的作文连缀而成的。岁月是它的主题,人生就是它的题目。作文中记录了自己经历过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有高兴的、有伤心的、有痛苦的、有激动的、有后悔的……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答卷的作文600字 篇9

现在的我正坐在靠场内不假思索着一道又一道数学题,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扰乱着我的思绪,我愈发变的焦头烂额,我不禁向窗外看去。看到的是一片灰灰沉沉的天空,这些数学题折磨我,虽然已所剩无几。但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煎熬,我看着这道题,不知不觉停下了手中的笔,陷入了沉思…

我在想;答卷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选择呢!

我们的成长何尝又不是通过这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答卷所积累的呢!我回过神来;看着这一道题,引发我人生感悟无从下手的这道题,我的心中默认了两个答案,可我只能选一个。其中的一个有可能改变我的一生。我就似站在一个分叉口,一条路是我期盼已久,有人相伴能够提供我安全的港口。而另一条则截然相反,这条路在风口浪尖上,坑坑洼洼,而且十分的孤寂…

我也不知道选择哪条,而暴风雨将要来临,我必须做出这一个关乎一生的选择。我跟随我的心走了那条十分孤寂的路。“还有30分钟交卷”。监考老师的声音再一次的打乱了我的思绪…

我从容的也在选择题上,跟着我的心选择更为心仪的“路”…我也不知是对还是错,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就算错了,也得去面对。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又晴朗了,天上的麻雀欢快的唱着歌。我在心里默默期待着下一次的选择,下一次的答卷…。

完美的答卷作文 篇10

据笔者对2012年广东中考的物理试卷考生答卷的调查分析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这些试题粗粗一看, 内容不显生涩, 对初三学生而言似曾相识, 难度不算太大, 然而学生的卷面解答却不尽如人意。主要错误试归纳如下:

例1: (2012年卷, 第14题, 此题图略) 有一种亮度可以调节的小台灯, 其电路如图8甲。电源电压为24Ⅴ, 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4Ⅴ, 通过灯泡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8乙。当灯泡正常发光时, 灯丝的电阻为_Ω。调节滑动变阻器R, 使灯泡的实际功率为3.6W时, 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Ⅴ, 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阻值是_。此题错误较多, 得分率大约为56%, 表明学生解图像题的能力弱, 不会从图像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如这一题的后两空失分达到80%。

例2: (2012年卷, 第15题) 第 (5) 小题声控开关在接收到一定响度的声音时会自动闭合一段时间。某地下通道两端的入口处各装有一个声控开关来控制同一盏螺纹灯泡, 为确保行人不管从哪端进入, 灯泡都能接通电源发光。请按题意将图13的电路连接完整。此题得分率不到20%, 反映出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没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例3: (2012年卷, 第18题) 在“探究一定电压下,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 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源 (电压恒为4.5Ⅴ) , 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 开关一个, 四个定值电阻 (5Ω、10Ω、15Ω、20Ω) , 两只滑动变阻器 (规格分别为“20Ω2A”“50Ω1A”) , 导线若干。

第 (3) 小题小李为完成用四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 他应选择的滑动变阻器规格是_。他这样选择的理由是:_。此题失分率超过80%。滑动变阻器的操作和选择一直是一个难点, 都要求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才能做得好。

2. 错误的分析

(1) 从学生答卷角度分析。对学生答卷中的错误进行分析, 造成这一错误, 是许多学生缺乏实验操作的能力。平时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实验题的套路, 只是凭借感觉与记忆想当然地解题, 当问题稍微作改变往往就造成大错。这除了思维惰性, 更主要是由于知识面狭窄, 不理解问题中的原理。根本原因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从教师施教的角度分析。首先, 过多的机械式训练使学生思维僵化。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效率, 常就题论题, 强化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 反复操练, 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思维定式, 以致解题时灵活不足, 死板有余。其次, 不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由于很多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教学上放不开, 常将学生动手实验删去, 以多媒体视频和老师自己讲解代替, 因而学生是“听起来懂, 做起来难”。

3. 反思教学的缺失及教学建议

(1) 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就如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所言:“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因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去探究科学奥秘而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

(2) 对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适当拓展相关的物理知识, 因为初中的知识与高中的知识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有一部分知识拓展后学生是可以接受和明白的, 并能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3) 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关注科学的意识,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一年中考又过去了, 实践证明, 中考是很具权威的一根指挥棒, 中考导向课改。它指挥着学校的教学工作, 它的指向带动着教学的走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一份满意的答卷作文 篇11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此时马路两旁的花正开得艳,争奇斗艳。小鸟也在天空中嬉戏打闹。小河也正唱着欢快的歌儿。

突然,在前方,我看见了一个老人正趴在马路边,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我急忙地一路小跑来到了老人的面前。

老人身穿一袭黑衣,不过虽然是黑色的,但也染上了不少灰尘。他的脸脏兮兮的,头发也很蓬乱,活脱脱像一个“爆炸头”,而且他并没有穿鞋子,整个脚掌也乌黑,甚至全身还散发出一阵臭味。我也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没想到这时老人睁开混浊的眼睛,抬头望着我:“小姑娘,你有没有水呀?”我把包里新买的水递给老人,十分小心翼翼,站得远远的。

正在他准备喝水之际,我突然看见他的身边有一个铁钵,里面装得有一些零钱。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个乞讨的。可是他为什么要乞讨呢?身体如此健全的人,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吧。

“小姑娘,谢谢你的水。”我很疑惑,我到底应该怎么办,需不需要给他一些钱哟?算了,他出来乞讨应该时别人有困难,我还是给他一点钱,早点走吧。于是,我从包里掏出几块钱,放入了老人的钵里,随即便离开了这里,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

不久,回到家以后,我向妈妈讲起这件事,妈妈又询问我这个老人的样貌和他待的地方。我一一如实告诉了妈妈。妈妈突然大呼:“唉呀!那个老人是个骗子,你被骗了!你当初在想什么呀!一个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还要给他钱,你可真是的!”我一言不发地听完了妈妈的话,才意识到那个老人是一个骗子,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

毕竟我在面对成长中善良的考验中,选择了去相信,选择了在“成长”这份答卷上写下“相信”,写上“同情”,写上“善良”这几个词语罢了。虽说老人是个骗子,但他也只是欺骗自己,是不能欺骗善良的心的。在这一次的考验中,我将自己的答卷完美的写了上去,最后一个句号结束后,我也完成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一份属于我的满意的答卷。

以答卷为话题的作文 篇12

“扶不扶”?

遇见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绝对是个普通简单的问题,毕竟在中小学生中这样的题材数不胜数。然而要回答,却很纠结!在中国愿意扶起老人的好心人真的为数不多,大多数人摆出了事不关己的态度。“碰瓷”事件给了这些人坚定的借口:“我很想帮,只不过怕被讹!”但所有旁观者都是这个想法吗?我决不相信。在这些旁观者中定有大部分抱着凑热闹和冷漠的心态。这便是这个社会的一面。还记得那句话:“人摔倒了还能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

“带不带”?

外出吃饭带不带筷子呢?这也是个普遍却又十分难以完成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环境难免受到了影响。于是政府呼吁“低碳环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大量的顾客和小吃店使用一次性筷子。如果你去寻找个随身携带筷子的几乎是大海捞针。其实我认为大多数人也明白一次性筷子的危害,但他们仍旧使用,为什么呢?这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加不加”?

这是一个食品制造商所日思夜想的难题。究竟加不加一些其它的化学品呢?加了会对人们健康造成影响,不加又无法牟取暴利。于是,一些无良商家选择了添加一些规定之外的“鲜艳”的化学成分配料。这些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实在是可恶的!

完美的答卷作文 篇13

一、历史常常以惊心动魄留下深刻印记, 也常常以峰回路转写下绚丽篇章。

2009年, 国际金融危机巨浪滔天, 世界经济跌宕起伏, 中国经济险象环生。

2009年, 中国经受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勇气的重大考验, 是对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 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风雨中走过, 风暴中挺立。大考之年, 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二、这是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答卷。

2009年初, 曾有外国媒体如此预言, “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 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 “中国难以继续奇迹”, 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

7个月之后, 这家杂志刊登题为“中国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 封面上一只熊猫正拿着气筒给瘪了的地球打气。那时, 中国上半年7.1%的增速, “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2009年末, 还是这家杂志将“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原因是:尽管一年前许多人认为“保八”是一个梦想, 但是中国做到了。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使得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 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从否定到肯定, 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 一年时光, 很多人颠覆了对中国的认识。但在看法不断校正、结论不断修改中, 一个更大的疑问是———“为什么是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危机袭来, 世界经济一片肃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 或联手反击, 但大都收效有限, 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如何能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漩涡中“风景这边独好”?

为什么是中国?外贸依存度60%以上, 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 中国又如何能越过激流险滩, 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在2009年末的中国答卷上, 写着这样的数字———这一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在新的世界经济版图中, 这份答卷标注着沉甸甸的“中国分量”。

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将“不可能的奇迹”继续下去?是什么让中国人民在危机袭来之际奋发前行?是什么让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 书写了难以置信的“中国答卷”?

三、在外人眼里, “中国经济的复

苏故事堪称神奇”, 而在中国人看来, 这“神奇的故事”始于党中央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

早在2007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 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当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总书记再次强调, 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做到未雨绸缪,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 妥善应对, 趋利避害。2008年2月, 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又提出, 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这种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 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 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时间, 争取了主动。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200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三个重要判断———

第一,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 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关口, 大智慧。回头再看, 在不进则退的险峻形势下, 党中央的三个重要判断, 无疑是一年来中国决胜千里的信心之源。这个判断,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 打消了疑惧, 稳定了人心, 鼓舞了士气, 明确了方向。

局面豁然开朗。

因为这个判断, 我们有了见事早、行动快、驾驭全局的“中国部署”———党中央、国务院打破常规, 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个月, 及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政策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判断, 我们有了出拳重、措施实、力度空前的“中国行动”———加大投资, 刺激消费, 给经济“输血”, 帮企业闯关。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 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 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一系列“组合拳”, 力度之大, 配套之全, 前所未有。

因为这个判断, 我们有了底气足、视野宽、统筹兼顾的“中国主张”———“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 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 “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应对之策忙而不乱, 既解近忧又谋长远。

还可以从另一个视角, 把握“中国故事”的脉络。2009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讲话中强调“必胜信心”;3月的全国两会上, 在江苏、广东代表团解析“机遇”, 鼓劲打气;4月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 提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月底在山东, 勉励大家“拧成一股绳”;6月在黑龙江重申“增强信心”;7月云南调研提出“危中求进, 化危为机”;8月新疆考察强调“改革发展, 团结稳定”;9月在第六十四届联大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10月考察山东, 提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12月考察广东, 强调“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生命”……

这一年, 所有中央领导同志都风尘仆仆, 深入实际, 身临一线, 调研指导。中央领导同志一年的足迹, 凸显了三个主题词:信心, 变革, 合作。它清晰地传递着应对冲击的“中国思路”, 呈现了坚定的意志、开阔的视野和大国的责任。国际舆论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四、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水平高低, 体现其“国家能力”的强弱。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 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2008年9月15日,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 金融危机自华尔街决堤而出, 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 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 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在此后充满煎熬的一年内, 面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颓势, 很多国家危讯不断, 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 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这是一份“关于速度”的答卷。10.6%、10.1%、9%、6.8%、6.1%、7.9%、8.9%, 将2008年以来近七个季度的GDP增幅连成一条曲线, 是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昂首回升, “保八”已无悬念。

这是一份“关于质量”的答卷。2009年的中国生动诠释了“好”与“快”的发展辩证法。在稳定外需的同时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 开始转向依靠“三驾马车”并头齐驱。以发展方式之变应对外部环境之变, 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八项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个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 抑制六大行业产能过剩, “4万亿”源源流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增长更有质量, 发展更有后劲。

这是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越是在经济困难时候, 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中国没有简单地搬用“凯恩斯式刺激”, 也没有“撒胡椒面”, 而是将一揽子计划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100万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改革稳健推进。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 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的答卷。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 把自己的事办好, 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 中国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 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危机爆发之初, 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 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

在这份应对冲击的“中国答卷”上, 我们看到执政党对形势的判断有了丰富的现实依托, 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 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 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贡献。这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

五、强大的“国家能力”, 让中华民

族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 团结更加紧密, 信心更加坚定, 应对更加主动。“国家能力”的背后, 是执政党的决策能力、制度的保障能力、理论的指导能力。

有了执政党的决策, 才能第一时间形成国家意志, 确定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有了制度的支撑, 才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 保证国家意志付诸实践。有了理论的引领, 才能把握规律, 立足长远谋划未来。

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 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 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 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 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

或许外界的目光, 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 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 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 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 在经济困难时期, 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 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六、当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

济模式走入死胡同, 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 被推到“十字路口”的中国, 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印证了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这一制度优势, 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 从沿海到腹地, 从城市到乡村, 从政府到企业, 全国一盘棋, 决策顺畅, 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同德, 共御艰辛的严冬, 迎接发展的春天。

这一制度优势, 使我们能用多种手段推动发展, 保证有序有力的“中国效率”。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提高科学性、预见性, 灵活把握“政府之手”的高效;一方面坚持推进改革,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之手”的神妙, 激发民间的创造力。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自身不足, 确保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高低, 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基础。正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使中国越是处于危急关头, 越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

七、纵观历史, 每次大的经济危机

都曾重创世界经济, 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 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我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 看到科学发展之“机”, 奠定了化危为机“国家能力”的理论基础。

危机面前,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标本兼治、远近结合, 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 把统筹兼顾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方法, 兼顾长期与短期, 协调内需与外需, 统一民生与国计, 既成功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眼前之急”, 又通过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得“长远之功”。

危机面前, 我们以扩大内需为基本立足点, 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 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 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大强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大力度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做到了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 各地奋力突围, 抢抓机遇。广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积极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高地, 锻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 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引擎已在轰鸣。

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 各地高度重视培育资源消耗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产业, 高度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市场主体。国内高技术产业“抗压力”增强、增长势头迅猛, 文化产业发挥“反周期调节”的特点,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逆势上扬, 撑起一片新天地,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科学发展这一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清晰思路, 奠定了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出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 迎来了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

八、几百年来, 中国从未抵达这样的位置。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 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 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 我们看到, 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 中国近代的衰落, 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 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 余威仍在, 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 最重要的原因, 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 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 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年, 改革开放30年, 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这种能力, 曾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震撼世界;这种能力, 曾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大放异彩, 如今又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

九、走过激流, 中国巨轮依然破浪前行。

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 又一个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又一次崭新的开局。

一年前,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前进的道路, 总是越过一岭又一峰, 闯过一关又一坎”。一年后,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 共同迎接奋发有为的2010年”。

我们将继续书写答卷。

我们会再次获得成功。

上一篇:小学班主作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反垃圾邮件技术——邮件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