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4-04-22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8篇)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1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 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2(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2(二)、通过与各地驻地网运营商合作,„„„„„„„„„„„„3(三)、通过与各地广电合作,整合各地有线电视网宽带资源;„„4

二、整合初期为移动扩大与竞争对手差距创造了条件 „„„„„„4

三、面对竞争对手全业务演进 中国移动如何应对 „„„„„„„„4

四、新电信和新联通在全业务演进的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措施:„5

(一)调整期: „„„„„„„„„„„„„„„„„„„„„„5(二)业务融合: „„„„„„„„„„„„„„„„„„„„„5

五、采用什么技术路线或策略 弥补固网能力的不足 „„„„„„„6

六、企业务竞争环境的变迁„„„„„„„„„„„„„„„„„„6 参考文献

„„„„„„„„„„„„„„„„„„„„„„„„7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中国移动是中国唯一专注于移动通信运营的运营商,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和客户规模,连续8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最新排名第148位,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科技领先

转型 信息服务

目前3G牌照已经正式发放,中国六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加紧进行电信重组后的建设,中国电信重组是否正当其时,面临哪些问题,将给电信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最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YOCSEF专题论坛上,有关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资金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需要1100亿元,而中国联通要把GSM网建设好并升级到3G同样需要大量资金。一个解决途径是向国际电信市场寻求战略伙伴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海外运营商还能为本土运营商带来3G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

中国移动需要考虑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新业务发展、未来市场机会等,并制定自己的全业务演进路线。

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全业务运营是推动电信走向融合的重要引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运营商重组推动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面对全业务运营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运营商由于资源、能力、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转型模式也会不同。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无论是新电信、新联通还是中国移动都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业务运营将引领国内运营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从盈利能力看,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依然是国内最强的电信运营商,如果中国移动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全业务运营将为中国移动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 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固网及宽带资源的缺乏束缚中国移动向政企、家庭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重组后中国移动除了整合铁通的固网资源外,可以考虑以下模式提升宽带及固话业务能力。

(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 充分利用中国移动自身优势,整合铁通资源,发展宽带业务;

(二)、通过与各地驻地网运营商合作,一方面整合现有驻地网运营商宽带资源,另外通过合作方式加速宽带接入网建设。

(三)、通过与各地广电合作,整合各地有线电视网宽带资源;另外可以与广电合作开展广电网双向改造,推动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同时移动还可以与广电就内容方面展开合作,促进数字电视、IPTV等业务的发展。

提升固网及宽带资源之后,中国移动不但可以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而且可以把业务从原来的手机终端延伸到PC、电视以及其他新型终端。终端和业务的融合完成,必然为中国移动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比如跨网络、跨平台的电视或游戏业务,向电视终端用户提供IPTV或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融合一体化的全业务服务等。

二、整合初期为移动扩大与竞争对手差距创造了条件

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整合阶段,这个时期必然会削弱他们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移动通信业务上的竞争。以新电信C网不到5000万用户和联通G网1亿多用户的规模,与移动4亿用户相比,竞争实力的差距还是比较悬殊的,短期内新电信和新联通在移动市场上还不能对移动构成威胁。

中国移动整合初期应充分发挥有利形势,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移动对固定电话的替代,分流固网话务量;通过组建家庭群组为家庭用户提供VPN等捆绑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构建壁垒,加大未来新电信和新联通抢夺市场的难度;通过向家庭或政企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集成业务(比如以家庭信息机、平安通为代表的家庭信息化产品)对新电信和新联通的优势领域发起冲击。这种竞争不但可以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而且可以迫使竞争对手采取阻击措施,从而延缓他们的全业务整合步伐,为移动争取更多时间。

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中国移动应尽快整合产业链,凭借目前的实力,圈住产业链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条更具有竞争能力的数据业务产业链,扩大的移动数据业务优势将增加竞争对手追赶的难度。

三、面对竞争对手全业务演进 中国移动如何应对

重组到全业务运营至少需要3个阶段:重组调整规划期、综合业务发展期、业务融合期。向全业务转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针对不同阶段业务如何发展,中国移动需要考虑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发展新业务、开创未来市场机会,制定全业务演进路线。

四、新电信和新联通在全业务演进的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措施:

(一)调整期:在保持现有业务优势的同时,对个人及家庭市场将会采取低价促销或网内(固网和移动网)呼叫优惠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抢夺移动个人市场;针对政企市场向现有集团客户推广集团语音及无线数据业务,提供优惠的集团客户套餐,吸引原来移动集团客户或个人用户进入政企集团客户群体。

综合业务发展期:针对家庭用户推出固话+移动+宽带+增值业务捆绑套餐,以交叉补贴的方式保证套餐相对移动更加优惠,另外套餐中可以捆绑多个移动号码并且提供VPN通话优惠,这种套餐对经济型和效率型用户非常有吸引力;针对政企客户在保持原来业务基础上,提供集成移动话音和数据业务的ICT集成解决方案。

(二)业务融合:向用户提供全业务一体化的融合通信服务,可以实现全业务一个账单、一个号码式的一站式服务。

对于缺乏宽带及固话资源的移动,如何应对新电信和新联通来自业务上的竞争呢?诺达咨询认为,中国移动近期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应对挑战。

首先;需要保持现有移动业务领先的位置。做好话务营销,促进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分流与替代,以此弥补部分用户转网对收入的影响,满足业务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移动可以继续加大农村市场开发,获得更多潜在用户。

其次;加强现有数据业务深度。手机电视、手机邮箱、手机定位、手机监控、手机IM等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业务的增长,继续保持增值上的优势地位,另外,还可以提升用户粘性,降低用户离网率。

再次;重视家庭信息化的发展。通过VPN或主附卡等捆绑家庭用户,提升用户粘性,增加用户转网壁垒,并逐步向家庭用户推广数字家庭初级产品(综合通信服务、家庭娱乐及综合信息服务、家庭安防服务、智能家庭控制服务),为未来全业务做准备。

五、采用什么技术路线或策略 弥补固网能力的不足

融合及综合信息服务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运营商都在朝这个方向转型或发展。重组后中国移动向全业务转型必须克服目前固网及宽带资源不足的瓶颈。采取何种战略及推进速度将影响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一旦中国电信完成系统整合,以较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全业务服务,特别是融合业务初期的业务捆绑,都将对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

还是多种技术同时选择并合理组合?如果合作是考虑广电Cable双向改造还是广电EPON+EOC改造?我们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中国移动加速宽带网络建设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新电信和新联通对其移动市场的攻击。因此,中国移动应该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网,关于技术选择应该针对不同市场环境及各省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模式。

六、企业务竞争环境的变迁

电信重组不仅改变了中国移动的资源与能力基础,同样将竞争对手的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在融合的趋势下,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升级。显然,中国移动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会前所未有地发生改变。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融合的趋势使得用户的需求有了新的方向,同时也给全业务运营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们希望能够在不同的终端和网络上无缝地使用同一项服务,或者在同一个终端不同的网络上无缝地使用不同的服务,综合的一站式服务日益成为需求的主流,显然这为全业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一项来自欧洲的调查显示,超过35%的个人用户、49%的家庭用户对全业务捆绑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从2004年开始西欧七国的全业务捆绑产品在家庭用户间的渗透率正在以59%的CAGR(复合年平均增长率)增长,而同样在西欧每年政企用户向一站式业务提供和服务转移的速度高达30%。毫无疑问,这些数字都在表明一个相同的事实,无论是个人客户、家庭客户或者是政企客户,在当今融合的趋势下,他们都更加偏好选择固移捆绑的产品或者一站式服务,而这显然也将成为全业务运营商潜在的巨大机遇。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将面临空前强大的对手。中国移动需要面对的对手不再只是在移动业务领域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联通,而是两个集成了强大的垄断固网业务优势并获得移动业务运营资格的全业务运营商——新中国电信与新中国联通,与此同时,竞争的业务领域也将从单纯的移动业务领域延伸到全业务捆绑和融合。对于新电信和新联通,他们分别拥有在南方和北方固网业务领域绝对的市场主导权,在家庭客户市场和政企客户市场占据着最主要的市场份额,获得移动业务运营资格将使他们如虎添翼,他们将利用既有的客户资源实施交叉捆绑和销售,全面抢夺中国移动的存量移动用户,同时在新增移动用户市场全力展开争夺,由此可以预期,中国移动的传统优势——移动业务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而从自身的能力角度来看,中国移动的全业务竞争实力还落后于对手。在固网业务领域,虽然中国移动获得铁通的固网资源和业务能力,但目前并未开始整合,而且其规模相比竞争对手新电信和新联通还非常弱小,难以形成有效对抗;在移动业务领域,尽管中国移动获准提前建设TD-SCDMA标准的3G网络,但由于TD-SCDMA产业链不够成熟,由此带来的优势也将非常有限,如果竞争对手很快获得3G牌照——他们可能获得相对成熟的WCDMA和cdma2000牌照,这将使得中国移动面临更大的网络能力落差。尽管在3G网络能力上中国移动稍显劣势,但由于在用户规模、质量、品牌认知度以及市场能力等方面领先于对手,同时建设、维护多年的GSM网络和新近升级完成的EDGE数据网络质量优异,中国移动依然有着放手一搏的实力基础。

总而言之,在新的全业务竞争环境下,中国移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在的巨大用户需求使得全业务竞争中的市场更具吸引力并充满机遇,而中国移动全业务竞争资源的相对弱势与竞争对手的强势将使得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世界电信业分析与思考》吴基传 《中国电信业发展指导》中邮出版社 《中国移动月刊》 《市场营销学》兰苓 《资源与运营管理》

安顺电大08春工商管理专科班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2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机遇,挑战

引言

江泽民曾经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 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展开了相互激荡, 有吸呐又有排斥, 有融合又有斗争, 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中华文化, 亦称华夏文明,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 形成了全民族共同认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这种民族精神, 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处于核心地位, 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归纳起来,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礼重德”、“贵和执中”、“自强不息”等方面。作为当今全球多元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 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质对人类面临新世纪的各种严峻挑战, 具有救弊补偏的作用, 也赢得了中华文明为全人类更为健全的现代化特征, 融入现代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 在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及其民族特质, 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精神营养。

所谓全球化, 是指人类在跨越地域空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社会障碍的基础上, 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沟通和理解, 进而不断达成共识和形成共同行动的过程。因此, 人们把全球化也称为全球一体化。

但是, 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融汇交流, 在政治、经济、文化同一的同时, 不同的民族之林的文化在发展中却在不知不觉中以牺牲地域和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为代价, 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可持续等问题随之出现。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一体化”并非绝对的同一, 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文化是人民精神的家园, 更是民族的血脉。各族人民的自强不息、紧密团结,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面对全球化这一无可避免的趋势, 又该何去何从呢?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更加紧迫。

全球化不单向我们提出挑战, 同时也提供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

首先, 由于全球化, 促进了人类自身相互借鉴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果, 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次, 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的跨国界流动。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再次,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文化视野不断向前拓展。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 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不但有精华传统, 也有糟粕陈腐。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也必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全球化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狭隘视野, 不但能够使中国用世界的眼光和宽博的胸怀来解读全球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同时中国更应站在“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的高度, 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遗产。

但是, 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从消极意义看, 文化全球化造成了文化的趋同性, 文化的趋同性则意味着民族精神的消亡, 而民族精神的消亡, 意味着民族的衰落和消亡。从积极方面看, 文化的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舞台, 为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提供了机会。从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看,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占有优势, 相对落后的国家的文化多受到其诸多侵害。令人担忧的是, 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通过影视、书籍、游戏等方式取代或消灭相对落后的文化, 而且矛头直指其民族精神, 不惜一切代价要摧毁这些民族赖以存续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正面临着这种威胁和危机。

由此可见,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 而且还有更严重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在这个过程中, 发挥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作用, 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清楚地认识到, “一体化”并非绝对的同一, 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多元化趋势下, 中国文化要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前提下, 不断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传统,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向世界展示中国自己国家文明。

三、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发展自己, 面向全球, 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 是中国正确且明智的选择。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 更不等于文化一元, 全球化是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应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而不是文化的一元发展, 以适应构建先进的世界文化的进程的需要,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的。

1. 保持中华民族特色, 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源泉。一种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在于它独特鲜明的个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则取决于参与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全球化的文化交流, 为全世界所共享, 使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近代以来吸收外来文明创造的新文化, 以及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当今的全球化, 我们既要独立保持民族文化, 保持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还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介绍、推广给世界各族人们, 世界范围内,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坚持文化创新。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思想, 就反映了不满于现状, 弃旧图新的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首先, 要确立创新思维。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惯性, 勇于否定自我, 勇于实践, 用战略思维来辩证地指导创新, 这样才可以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

其次,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 要有世界眼光, 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应积极吸收借鉴, 包括先进的西方文化, 来充实、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只有把当代人类社会的思想精华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才能发展成为人类新型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要转化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 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 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完善传统文化。

再次, 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要理顺关系,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文化”的管理体制。鼓励艺术家和作家创作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人民,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在影视音像、报刊杂志、广告设计、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竞技体育、节庆会展、网络传播等方面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空间, 拓宽发展思路, 使这个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鼓励作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探索, 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使作品积极创新。给予相应政策, 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促进文化的繁荣。

3.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树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

“和而不同”的原则中“和”与“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对“和”与“同”就有了比较深入的看法, 并力图区分“和”与“同”的差别。“和”是“和谐”之意, 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因此, 中国应以全球化的为背景, 建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 特别是美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应该以多元共存, 平等交往为主;开放与融合, 坚持一元为主, 多样化为辅, 吸收世界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

今天,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导国际形势的新趋势, 引起许多国家的忧虑, 并遭到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主张世界多极化的呼声逐渐壮大, 顺应这一国际社会的愿望和要求, 中国领导人提出要用中国一贯倡导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和而不同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 现在已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 并被提升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准则。全世界只有求同存异, 抛弃自私的民族主义, 世界文明才能更加灿烂。

四、结语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可能获益, 也可能受到伤害。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 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发展大势的前提下, 我们积极推进的是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中, 各种文化间从冲突、对立走向融合, 是世界潮流演进的必然, 是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华夏文明是以中国民族文化为代表, 应弘扬我们文化重构与整合的强大生命力, 摒弃“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和夜郎自大、自我封闭意识, 博采世界各民族文明之长, 实现人文与科学、技术与人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在新的历史机遇中, 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倪力亚.以新的积极姿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J].交化交流, 2000 (08) .

[2]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文化研究, 2000 (03) .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3

【关键词】监督;挑战;会计原则

一、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一)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

国际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促使资金供求双方寻找更为契合的无交流障碍的会计语言。这便涉及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性。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处理规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市场的良性动作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会突飞猛进定位相应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本国的会计工作,但没有哪两个国家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而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总是越来越多。

二、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尽快制定和出台具体会计准则并继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是,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三)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会计人员委派制是目前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 。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再者,实行委派制,可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计行列,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二)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三)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

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

1.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

2.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 制化的轨道;

3.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四、结束语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4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振兴中华》第二课的第一目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我国发展面临哪些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整合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播放视频《中国执法船巡航钓鱼岛》的新闻,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及时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既树立信心,又不忘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战略机遇期

教学难点: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中国面临的挑战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案例分析与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中国执法船巡航钓鱼岛

反击日方海空干扰》

提问:中国该不该打日本?为什么?其他国家希望中日打起来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今天我们就从国际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一起来探讨《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局势篇

提问: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谈谈当今国际局势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国际格局”、“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三个方面来说)第二篇章:机遇篇

提问:中国自身有哪些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了基础之后,还有什么有利条件?加入WTO,对我们来说有何好处?

总结:中国面临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新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加入世贸赢得了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篇章:挑战篇

请学生看课本71页第二段材料。提问:各国都要发展自己,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争什么?实质是什么?

总结:国际竞争主要表现:①原料的争夺、②市场的份额、③科技的创新、④文化的较量、⑤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等

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即综合国力。展示材料:2010年综合国力的排名

提问: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项指标都同等重要吗?什么最关键?

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必须靠人才,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展示材料:中美人才现状对比。

提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留不住人才?(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国情展开)

总结:中国面临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加上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可谓相当严峻。第四篇章:奋斗篇 我们再来看看两段材料,①课本71页第一段;

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正处于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勃兴而促动的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但我们中国正在浩浩荡荡的进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给中国的发展建设带来重大灾难的浩劫。提问:这两段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反之,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

提问: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课堂小结

按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自主总结。(四)课堂检测(见练习册)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5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必答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欠发达,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在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是考验。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6

当今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1001班

学号:201046900410 姓名:陆鑫

摘要 :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保持增长。近年,美国经济增长4.1%,欧盟经济增长2.1%,增速均有加快。据联合国统计,近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6%;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等一下将为您分析。关键词 : 经济形势;发展;机遇;挑战; 正文: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但2011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向好,但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增长形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例如,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货币流动性泛滥,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新的世界历史环境下,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都以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世界

上占据有利地位为目标,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方便。另外,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

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三)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动,必然要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已比过去大为增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反感和抵制;西方强国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的摩擦,今后还将不断产生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得出的重大判断。国外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很多机遇。

(一)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形势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每年增长8%--9%,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国内基础实施建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国槁建设的精力,再加上国外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压力,我国搞建设的精力更是分散。但此时,国外经济发展趋势放缓,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我们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同时,国外经济发展放缓,也给了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并取得有利地位提供了外部条件。也就是,总的来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拥有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提供机遇。在世界经济调整中,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加大我国对平困国家的帮助力度,尽力帮助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的国家,以显示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面临的挑战。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我国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前,各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都会和相邻的国家相互结合,形成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税下降,这对正在扩大出口的中国产生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个堡垒,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下,我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住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经济,这主要看我们自的智慧。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7

1.1 数字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盛行, 使得全民迅速进入“新媒体”时代, 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介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寻找突破口, 媒介形式开始呈现多元化、多方式的形式。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例, 它实现了信息的多项传输, 传统媒介的终端最终开始向新媒体的多种多元化终端方向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旧媒体”时代的地域分布和格局, 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的盛行, 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看电视的时间和地点。毋庸置疑, 数字电视技术正在摧毁者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没落。

1.2 受众的媒体习惯悄然改变

新媒体的盛行对受众的媒体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视的收视率正在逐渐的降低,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 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喜欢局限在传统媒体下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观看电视节目, 而是喜欢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 公交车上、地铁上、休闲娱乐时, 将电视节目下载在手机里面, 进行随时的观看和欣赏。电视剧的主流媒体正在向网络和手机电视分流。

1.3 受众积极性不断提高

与传统媒介相比, 新媒体的明显特征就是新媒体的形式更加自由, 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新媒体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电视观众的收视内容、收视时间, 受众掌握了媒体的主导权, 他们可以任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内容和收看电视的时间, 而不再囿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媒介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由传者主导型变成了受众主导型。

2“新媒体”时代播音员和支持人面临的挑战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是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受众的同时开始走向千家万户, 曾经一时, 播音员和电视主持人顶着“把关人”的光环, 引导着大众舆论。但是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盛行,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和重重挑战。

2.1 受众群体走向多元化, “全明星”时代结束

当今时代, 社会潮流、文化潮流的进步引导者社会阶层开始走向碎片化时代, 并随之而来衍生的媒介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 受众正在从“大众时代”向“分众时代”过渡。

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每天都接受着来自不同的门户网站和电视节目的海量信息的轰炸,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爱好等选择不同的电视节目。不同的受众心目中有不同的“电视偶像”、“网络电视节目偶像”, 受众很难再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 传播媒介也很难以主持节目的统一性标杆去要求不同风格的主持人,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介意义上的“大众情人”“全民偶像”类的诸如倪萍、赵忠祥和新闻联播李瑞英的“全明星”时代的终结。

2.2 栏目专业化程度加深, 全能型播音员和主持人面临挑战

我国早期的电视栏目单一化, 受众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出现了很多全能型主持人,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电视频道开始逐渐地走向专业化和频道化。中央电视台最早实行频道改革, 电视节目出现了多元化, 首先推出了综艺、体育、财经、电影等专业频道, 2001年又推出了戏曲、儿童、科教、农村频道, 2002年推出了西部频道。中央电视台的栏目细化和频道化为各省级电视台和地市级电视台树立了行业标杆, 他们也开始了栏目的细分化。与之相对应的, 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也必然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向着“专且精”的方向转型, 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和评判标准受到颠覆, 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全能型”播音员和主持人。

新的媒介环境对播音员和支持人的要求不断增加。随着电视栏目的多元化和细化, 要求电视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尽可能地参与到节目的每个环节中, 从台前到幕后, 充当主持人、制片人、策划、编导等多种角色。主持人既要是美貌和智慧并存, 又要考虑到整个节目的制作规律, 把政府要求、社会需求、公众需要等结合在一起, 把握节目的专业性规律和最新动态。

2.3 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同质化严重

中国的电视节目自从上世纪开始就开始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 刚开始只是在新闻类节目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现在已经逐渐演变到了全行业。从1993年5月央视开播的《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开创了新闻类节目深度调查的先河开始, 各级省市电视台就将“调查”、“时空”、“透视”等字眼粘贴在各种新闻类节目上, 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必然导致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某个新闻栏目的走红, 也必然导致某个栏目节目的主持风格开始收到关注和模仿。陈鲁豫、朱军、谢娜、何炅竞相地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近两年以来, 《我是歌手》中胡海泉的走红又开始带动了电视节目上歌手、明星向主持人方向的发展。

网络化兴起之后带动的这种主持人的同质化只是一种简单模式的复制粘贴, 没有任何创新精神和首创态度。同时, 网络上门户网站上盛行的短小的娱乐报道中的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专业素质低下, 有很多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博取点击率, 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了整个播音员和主持人行业专业水准的下降。

3 新媒体时代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机遇

3.1 打造主持人品牌, 和栏目风格相一致

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的播音风格和主持风格, 为自己贴上标签。节目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充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媒体环境下新的挑战, 要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自己的角色, 并且进行有责任和义务的担当, 以平和和发展的心态正确看待节目的转换和定位, 和节目一起进行重新的划分和整改, 以适应节目, 驾驭节目, 和节目一起赢得观众, 打造电视栏目品牌, 实际上也是在打造自己。

3.2 找准自身定位, 形成个人的主持风格

在现如今新媒体席卷整个媒体行业之时, 播音员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凸显自己的闪光点, 就需要播音员摆脱“千人一面”的状态, 进行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和涉猎, 需要播音员拥有金融、法律、英语、社会等多种知识储备, 从而调节播音员结构性的缺陷。

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形成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 以个性化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例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亲切随和, 幽默机智的语言为当时“一本正经”的访谈节目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何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轻松自如的表情和偶尔的心灵鸡汤式的引导, 为国内娱乐节目争相效仿的对象;江苏卫视的孟非, 在《非诚勿扰》中偶尔穿插进的人生阅历和精辟犀利的点评, 使得相亲节目的现场时时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对传统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一次全新的挑战, 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在挑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以个性化满足多样化, 接受挑战, 寻找机遇, 成就自己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秋丽.媒介融合下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西南大学, 2011.

[2]牛英豪.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3]梁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郑春晔.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8

一、经济新常态条件下中国大企业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大企业一直处在一种“非常态”的经营环境之中:首先经历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然后经历了全球性流动性宽松和国内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最后经历了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持续17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下行,宏观经济增速大起大落,企业很难根据市场形势进行研判和预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工作思路,不再过度追求GDP增长速度,转而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再随着经济波动而时常变动宏观政策,转而盯住物价和就业指标设定经济波动“上下限”,只要经济波动在上下限范围内就不搞大规模刺激政策,进而出台并实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可以说,中国大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经营环境从“旧常态”转变为“新常态”。新常态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大企业将面临诸多此前从未经历过的因素和挑战,比如增长动力哪里来,如何顺利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等等。

(一)在经济增速“下台阶”条件下需要实现增长质量“上台阶”

中国大企业对国内的GDP增长率有高度依赖性,特别是对GDP增速下降高度敏感。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企业中的重化工企业比重比较大,它们对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高度依赖;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企业依靠大规模信贷支持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速“下台阶”条件下,国家信贷环境趋紧,产能过剩问题就尤为突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过去几年里不合理的宏观政策不但没有熨平这个经济周期,反而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强化了企业对经济干预政策的依赖。但是这一次,自从2011年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至今,我国经济周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经济下行后进入明显的“复苏—扩张”阶段,而是进入连续十几个季度的经济下行阶段。尽管从2013年初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但仍旧有多个行业的相当多企业寄希望于大规模政府投资的出台。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概念的使用终结了许多企业的“大规模刺激梦”。当前中国经济的指挥棒不再是单纯追求GDP高增速,而是短期不失速、中期调结构、长期促改革。从政府角度来说,只要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也是能够容忍的。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不能为了增长而增长,而要以就业和民生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同时不能经济增长质量也“下台阶”,必须千方百计促使增长质量提高上去。这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二)重化工业化阶段临近尾声,产业结构轻型化不可逆转

众所周知,中国自新世纪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即重化工业化阶段以来,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以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工业为基础,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模式,重化工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并形成了大企业集中诞生的时期。十年来的中国企业500强的产业结构分布都证实了这一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大规模刺激政策更强化了这一特征。然而,近两三年来,一方面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另一方面伴随国际市场需求趋弱,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从接近两位数的增速降低为8%以下甚至更低,政府不会再出台大规模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来“托市”,而是会采取诸多促进创业和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破行政垄断、放松行业管制的政策措施。在可预期时间范围内,这种经济政策状态将持续较长时间。这意味着,持续十多年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可能已经临近尾声,我国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产业结构模式将逐渐发生变化,重化工业大企业将进入较长期的去产能化阶段,而随着破除行政垄断放松行业管制政策的落实,包括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有望高速成长。这将显著改变中国企业500强的产业结构分布。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经初步核算,2013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6.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9%和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工业增加对GDP的贡献也降至40%左右。主导产业的更迭,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大时代,这是工业化阶段和世界经济“服务化”动力共同决定的,随着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新主导产业”也将涌现并将助力中国未来服务经济的发展,塑造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应该说,这种产业结构轻型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但对于以重资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大企业来说,如何在这个趋势下顺利实现转变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三)传统城镇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在下降

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3.73%,比2012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平均以每年1.37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平均每年新增2000万城镇人口,但2011年以来,城镇化率有放缓趋势,同时,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也有下降趋势。有研究表明, 1996—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基本以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化对GDP的边际贡献平均在50%以上,1999年则达到创纪录的83%(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通过加速城镇化有效对冲了外部经济冲击,并有效解决内部产能过剩问题)。2009—2013年,城镇化对GDP贡献保持在30%附近。但专家估计,如果按照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每年10%提高、城市化率每年1.2个百分点提升,那么2014—2020年城市化率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将稳定在20%—25%,也就是说,城镇化只能提供1.5—1.8个百分点的贡献,要实现7%左右的实际GDP增长,就需要额外的增长动力,在投资效率下降背景下,通过额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切实际,消费升级、结构转型等提高增长质量的手段就显得非常关键。

(四)改革红利不会立竿见影, “六高”现象短期内难以化解

过去我国大企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过去30年间的三次大规模放松管制: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打破计划体制、允许农村承包制和城乡民营经济发展的放松管制浪潮;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及随后中央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激发出来一股强大的创业浪潮;第三次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而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引起的企业国际化浪潮。但到了近几年,前面的改革红利已基本用尽,我们必须启动新一轮放松管制、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解除经济发展仍存在的体制束缚,释放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体制改革。但问题在于,改革不是纯收益过程,改革是要支付成本的。改革成本,就是为旧体制还账,为新体制支付必要成本。体制转轨期还会产生两种体制的摩擦,摩擦成本甚至会更大。困难在于,改革成本支付在前,改革红利收益在后,不会立竿见影,有一个滞后期。在旧的增长动力渐失但传统约束条件还没有完全放松、新的改革红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条件下,我国大企业必须应对好这段“增长动力空档期”。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主要是指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包括资金、土地、流通、创新、准入成本高,前者是自然的经济规律,后者都是需要体制改革加以解决的。在“增长动力空档期”,六大高成本将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突出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相对劳动生产率过快上涨。企业的主要应对策略是“机器替代人工”,但面临一次性投入过高、市场前景不明等风险,很多企业无力负担。二是资金成本过高。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资金充裕与价格高企并存,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许多调整、转型中的实体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三是土地成本过高。土地供给不足和价格过快上涨,一些东部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少数企业的用地需求,服务业发展也受到地价、房租的制约。四是流通成本偏高。不仅传统商业运行模式受高物流成本约束,而且网络销售、网店等新模式,也同样受到高物流成本的影响。五是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过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执行成本过高等问题,很多有创新能力和意愿的企业,因创新产品、新技术容易被仿冒和剽窃,担心创新投入与收益严重不对等而被迫放弃。六是准入成本依然很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有超过1/3的企业希望通过进入其他行业实现企业转型,其中纺织、服装、化纤、有色等行业超过50%的企业有转行的意愿,但普遍反映看好的行业门槛依然很高,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政府干预依然过多。

(五)中短期内仍将面临若干风险和不确定性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追赶型经济体在增长阶段转换期都发生过系统性危机。从本质上讲,经济危机和体制改革都会触发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前者是一种市场的自我纠正,冲击和震荡力度更强;后者是一种风险意识下的主动调整,方向会更清晰,短期冲击相对较小,但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比较难。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重启,其实已经开启了一场“改革与危机的赛跑”。而如何在推动有效改革与坚守风险底线之间寻找平衡,成为决定这场赛跑结局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虽然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地方债风险、楼市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给未来3—5年的经济增长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第一个就是地方债务。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到期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分别占21.89%和17.06%。如果这两年能够度过的话,那么在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占18.76%,明显低于今明两年,自后年起,偿债压力将逐渐趋于缓和。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是,这两年的到期债务不采取延期、借新还旧措施。如果采取拖延战术的话,2016年以后的还债压力将会增大,并且可能把地方债的风险越拖越大。地方债现存的问题不仅仅是存量问题,也是一个流量问题。只有控制住了增量债务规模的迅猛膨胀,才可能“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化解存量债务规模的风险。要在“适度举债”和“经济稳增长”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监管层来说,恐怕都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第二个是与地方债务相关的楼市风险。大多数中国大企业都与房地产相关,过去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但从2013年开始至今,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从局部性过剩向全面过剩演进,多重因素叠加起来促使房地产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均有所下滑。截止2014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销售额下降6.7%;从金融数据看,2014年6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余额达16.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8%,但如果算上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若干行业的贷款,这个比例就要很高了。从目前看,虽然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有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但都没有对冲当前的下行态势;未来随着不动产登记、反腐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因素,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容低估。

二、中国大企业适应新常态、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演进过程中,中国大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速下台阶和增长质量上台阶的矛盾,规模越来越大和活力越来越低的矛盾,庞大生产能力和市场相对需求不足的矛盾,提高增长质量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过去地方政府和企业都适应了高增长的宏观环境,要在中速增长环境下实现财政可持续、风险可防范、民生可改善、收入可倍增、企业发展质量可提高等目标,难度很大,并且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从中央对企业的要求看,核心要求是“要活”,要有活力、能创新,用一定时间形成一批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当前正处于前期政策效应消化期、新政策理解消化期、自身改革和转型探索期,第一要务是要适应新常态,转变增长模式,核心工作在于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降低盈利能力和水平对简单规模扩张的依赖程度,盈利模式从“速度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一)下决心适应新常态,追求增长质量上台阶

尽管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具体应该是多少,特别是中央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容忍度究竟有多高仍然有争议,但“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定调,意味着包括家庭、企业、政府等各类市场主体都需要积极主动调整,去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一,要“丢弃幻想”。要彻底放弃“等靠要”思想,摈弃被动等待或者呼吁中央再次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幻想。多数企业都十分理性,能够认识到过去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危害和后遗症,不希望中央再搞“四万亿”,但可能出于经济下行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等原因,也有不少重化工企业仍然希望中央能够出台较强的刺激政策拉动内需;还有许多大企业持有较大“负面资产”,比如在产能过剩领域拥有一些目前已经停产或半停产的生产线,万一中央“救市”这些产能就又活了。现在“新常态”概念的使用,意味着这些企业要彻底放弃上述“等靠要”幻想,主动适应新常态,根据经济中速增长的现实,重新审视企业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时对企业战略进行再定位。第二,要下决心“甩包袱”。要果断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外包、股权转让、资产出让、破产重组等方式剥离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的板块,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尽管经济下行时期通常资产价格都比较低,但是经济下行时期却是结构调整的好机会。要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经济成分,如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鼓励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等等。第三,放弃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转而追求“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水分主要体现为增长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相当多大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就说明其资产利用效率很低;同时,在传统产业领域和部分新兴产业领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投资没有形成有效供应。过度追求规模扩张而增长质量没有提高,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

(二)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安排,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500强的主要组成部分,资产总量大,战略地位突出,其提质增效对于中国大企业整体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国资国企改革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就有不少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案例,他们有的本身就是以股份制形式成立并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运行的,如招商银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运输集团;也有通过整体上市实现多种资本共同发展的,如TCL集团等;也有通过国有股减持或“公私合作”实现混合所有制的,如海螺集团、浪潮集团、中国建材集团等。目前,重庆、上海、广东、湖北、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的国资改革方案被各方披露,方案的共同特点就是目标明确,即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下,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甚至勾勒出“同股同权”的概念;中央企业改革稍显滞后,主要是由于中央企业的特别复杂性,2014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也推出国资改革的四项改革试点工作,包括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改革试点、派驻纪检组试点等;两家国务院直属中央企业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也披露了各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或整体上市计划。从目前整体推进进度看,由于多种因素,国资国企整体改革还处在“边探索、边推进”的阶段,整体比较缓慢;有的企业是按工程项目来推进,把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变相的融资手段,公司治理没有应有变化。从三中全会决定看,国资国企改革既不能搞运动,也不能踏步不前;既要通过吸收社会资本进入进行产权关系多元化,又要进行公司治理的现代化;核心要求是要斩断国有企业连接政府的输送营养的脐带,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要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完善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开放型的公众企业。

(三)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推进企业创新驱动战略

正值我国传统工业化已经进入尾声之际,当前世界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和前沿方向已经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前沿技术发展也处在多点、多元、群发突破的创新密集期等。这些革命性突破将成为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世界主要国家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013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中国大企业广受批评的一个原因是大而不强,关键症结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比如,目前我国高端芯片和通用芯片对外依存度超过95%,基础电路工艺落后发达国家约5年。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前瞻性地部署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特别要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借力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切实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今天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因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虽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重点行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但总体信息化的水平仍然不高。第一,我国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顺势而为,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转型。一方面,要把我国制造业发展建立在先进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之上,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数字化技术、产品、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产业支撑。第二,要以智能技术开发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制造方式智能化。具体表现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融合,促进了生产系统智能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加工制造的个性化发展。未来智能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其制造系统也将由过去的能量驱动型向现代信息驱动型转变。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与我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方向不谋而合。第三,要主动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围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不仅将改变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将有利于把经济发展转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上来。

(五)迎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基本特征。但是过去的城镇化有个重大缺陷,即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度重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忽略人的市民化、本地化和消费升级。比如我国城镇化率约53%,但其中有17个百分点属于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也就是说我国的真实城镇化率并不高,甚至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目标,并要求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这实际上暗合我国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当前,服务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尽管目前的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诸如房地产业比重过高、金融电信等多个重要服务业产业行政垄断严重、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低等缺陷,但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推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破除各个领域的行政垄断,服务业的高速发展是必然可期的。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有诸多成功的企业转型案例,比如恒大集团向矿泉水等快消领域进军,大连万达集团向院线产业进军,华为和中兴从单纯做通信设备制造转向智能手机生产和服务,沙钢集团进军钢铁物流园,雨润控股集团实施“三三三”战略将在全国形成九大物流区域,浪潮集团从服务器生产转向云计算服务等等,他们都看到了新型城镇化时代和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将面临的高速成长空间和目前的高端服务短缺的矛盾,也因此收获了较高收益和高速成长。

(六)创新企业国际化模式,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步入新阶段,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速度有所下降,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资领域所占的份额却高速增长。新兴市场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跃的全球化塑造者。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一批优秀的大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联想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成为全球第一大PC生产商,双汇国际收购美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吉利汽车收购英国锰铜公司,腾讯推出的聊天软件微信在全球越来越受欢迎,腾讯注资了美国移动应用软件Snapchat,百度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巴西、泰国和埃及等市场,大连万达集团、华为公司、新希望集团等也有诸多兼并收购动作。中国企业正进行快速的国际化发展,业务也逐步多元化,但中国大企业在集团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目前,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国际经济不振,许多国际企业集团也在经历困难时期。中国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期,尽快建立企业集团的科学管理模式,完成管理转型,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中国企业首先要突破原来固有的模式和观念,注重管理手段细化、标准化的建设,创新思路,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落实集团战略,创造价值,把控风险;同时也要借鉴成熟的跨国公司的先进做法,结合中国企业的特色和管理优势,创新出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全球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国际一流企业的愿景。■

上一篇:老人生日答谢致辞下一篇:新入职珠宝销售人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