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2024-04-23

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通用8篇)

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篇1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5.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6.佛教没有被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

中国近代史

1.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2.在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曾经有过“同病相怜”的相同命运。1850年一部中国人编写的系统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地理的著作传入日本,日本有识之士争相传阅,奉为海防宝鉴的著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爱国的进步的运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后于19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是事件是明治维新和新文化运动。

5.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公车上书”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质来说的。

6.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毛泽东最大的贡献是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7.孙中山先生没有亲身参与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它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8.在二十世纪代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件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向井冈山进军,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9.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在1949年。

10.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是在渡江战役后。

中国现代史

1.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开国大典。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运动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是发生在wenge时期而不是改革开放时期。

3.党的历史上重要的理论创新及意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及发展,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使中国人民正在逐步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诞生指引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进。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重大的制度创新及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很好的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港澳顺利回归,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行的大的制度创新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国有企业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等,这些制度创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表明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6.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不适用台湾问题。

8.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科技的推动;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9.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国位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有航天技术、基因工程、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等。

世界古代史

1.促使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被称为亚非文明古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历史上曾在伊拉克这一地区创造高度文明的国家是古巴比伦王国,它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的,在两河流域还诞生了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4.从发源地来看,古代希腊文明不同于亚非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曾经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奴隶制共和国的国家有雅典和古罗马,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就是发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西欧奴隶制度崩溃的标志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5.史学界将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统治的时期称之为中世纪, 巴黎和伦敦都是中世纪兴起的名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6.与“真主”、“穆斯林”、“清真寺”有关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中它是对统一起到促进作用的宗教。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622年穆罕默德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点是麦地那。、伊斯兰教、犹太教三教圣地之所在是耶路撒冷。

7.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最先形成于法兰克王国,是通过查理·马特改革形成的,在这种制度里,上下级是封建主与附庸的关系,是以土地为纽带的。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历史来看,英吉利王国的形成途径不同于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后三个国家是由法兰克国家分裂而来的。

8.马拉松长跑源于希波战争,公元前4世纪,率军打败希腊联军的国家是:马其顿。

9.罗马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中国汉朝,当时中国称该国为大秦,罗马帝国与中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是166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来到东汉。

10.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它使用的范围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有直接关系。为后世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欧洲字母文字的渊源是腓尼基字母。

11.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它访华时中国处于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刺激了西欧人开辟新航路。

12.我们今天使用的纪年方式是从耶稣出生这年算起的。

13.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印度人。

14.《天方夜谭》是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属于东方文化。

世界近代史

1.首先直接实现西欧人开辟新航路的基本目标的是达·伽马。

2.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只能借用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来宣传兴起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主要是由于当时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大。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3.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英国新贵族和旧贵族是主要区别是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同。英国《权利法案》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1688年宫廷政变成功。在这次政变中被赶下台的国王是詹姆士二世。

4.北美独立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革命任务是推翻殖民统治。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规定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不会写在《1787年宪法》中。

5.法国大革命推翻君主统治的革命行动是1792年8月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1792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与1649年成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其相似之处有: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建立,都曾处死过国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和法国的要求”共同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法国《人权宣言》所体现的进步精神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依法治国的主张,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中最能体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拿破仑帝国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们的利益。在人类由人治到法治转变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等。

6.导致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要求。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大致顺序:欧洲大陆、北美、日本。近代英国发展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决定因素是:掠夺殖民地财富。18世纪英国在殖民战争中能够战胜法国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的优势。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工业革命的完成。

7.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主要因为它是第一次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活动。

8.美国内战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北方战胜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关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的革命。

9.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措施中,动摇和瓦解幕府统治基础的是: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在明治维新措施中,对社会进步和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发展近代教育。

10.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1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电子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是美国、德国。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造成世界交通领域里一场新的革命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

13.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坦克作为战争武器首次被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

14.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不会影响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影响到英国宪章运动。

世界现代史

1.俄国二月革命没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主要依据是使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苏维埃政府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五四运动)。《凡尔赛和约》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内容是有关殖民地问题。俄国、德国没有参加巴黎和会,中国、美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篇2

一浓缩精简法

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 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要抓住构成知识的基本内容, 选择能够着力说明问题实质的材料, 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力求做到言简意赅, 内容准确, 要点齐全。浓缩精简法就是依据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 紧扣关键字词, 把复杂、繁多的内容进行凝练、压缩和整理。

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 “1842年,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浓缩精简成“割地、赔款、开商、关税”;再如, 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我们掌握记忆时, 可将其简化成“割三岛、赔两亿、设工厂、开口岸”。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便于记忆, 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内容丰富。如果将一些枯燥烦琐的历史知识编成口诀、歌诀、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 记忆起来既生动有趣, 又朗朗上口, 不易忘记。

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小结时, 可以利用歌诀结尾, “齐国君王齐桓公, 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 第一霸主逞威风。第二霸主晋文公, 城濮之战称英雄, ‘退避三舍’诱楚军, 大败楚军城濮中。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多战争, 齐王军师名孙膑, 围魏救赵战桂陵, 前260战又起, 秦赵之间战长平, 赵括纸上来谈兵, 四十六天粮草尽, 赵军大败秦军胜, 从此六国难抗衡。”再如, “鸦片战争”一课中, 在课堂总结时, 课件中展示“十九世纪上半期, 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 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年林则徐, 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 民族英雄后人记。”通过口诀法, 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成几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三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年代, 某某年发生某某历史事件, 感到这些年代最难记。如果采用数字归纳法, 将所需记忆的内容按照数字特征进行归纳, 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所在年代的历史内容, 就可以记活、记牢。

采用连续数字记忆:1916年, 法国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7年,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 法国巴黎和会召开;1920年, 国际联盟建立;1921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7年护法战争。又如, 在“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学习中, 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可数字归纳为“五三二一”来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四谐音记忆法

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 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通过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进行有机联系, 以达到记忆的效果。

例如,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 可以谐音记成:“一拔就死”。再如, 1683年, 清军进入台湾, 可以谐音记成“清军入台, 一路爬山”。又如,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可以谐音记成“刘叶煮粥喝”。通过谐音记忆法, 有趣生动地将知识转化成自己通俗易记的语言, 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备考易错知识点点拨 篇3

知识点一:唐高祖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以代替五铢钱,开元通宝钱与唐玄宗年号无关。

例1.下列关于唐朝商业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B.唐玄宗年间发行的“开元通宝”成为当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进行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D.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点拨:选项B中的“开元”不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流通的货币的意思。所以本题选B。

知识点二: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从此唐蕃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但吐蕃与唐朝并非隶属关系。

例2.吐蕃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吐蕃借鉴唐朝官制 B.唐蕃结为姻亲之好

C.吐蕃曾与唐朝会盟 D.吐蕃接受唐朝管辖

点拨:唐朝时,唐政府和吐蕃(今西藏地区)保持密切友好关系,但只是关系友好,吐蕃并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辖。不能因为唐蕃之间存在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穆宗时的“长庆会盟”等一系列友好事件,就错误地认为唐朝时吐蕃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其实,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元朝,元朝时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所以本题选D。

知识点三:回纥(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在清朝前期称回部,不是回族。

例3.下列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事件中,体现维护国家统一的有()

①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②清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③清平定“三藩之乱”,稳定社会秩序④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⑤郑成功收复台湾⑥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⑦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⑦B.④⑤⑥⑦C.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

点拨: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既包括对内平叛的斗争,又包括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其中⑦是对外友好交往事件,故排除含⑦的备选项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②中,不要误以为回部就是回族,其实回族是元朝时才形成的一个新少数民族,回部是新疆的维吾尔族。

知识点四:公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只是实现了局部统一,并未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例4.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实现大一统的朝代有()

①秦朝②唐朝③北宋④清朝⑤明朝

A.①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点拨: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只能算局部统一,不能算大一统。因为北宋的版图只限于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几个政权存在。因此,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备选项,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C。

知识点五:清朝设立的理藩院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还分管一部分外交事务。

例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要求清政府建立的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军机处B.理藩院C.五口通商大臣D.总理衙门

点拨:军机处没有外交职能,故排除A。理藩院除了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外,还有另一项职能,那就是它和礼部一起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驻广州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它的这一职能才告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设立总理衙门这一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因而,只有D项符合题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建立的”、“办理外交事务”、“中央机构”等一系列条件。

知识点六: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并未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

例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D.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所以本题选B。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以清帝退位为标志,而封建制度的最终结束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

知识点七: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未摧毁其统治的基础。

例7.国民革命运动最突出的成就是()

A.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

点拨:其中D项是迷惑项,不要认为大革命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北洋军阀的统治是政治统治,而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指的是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经济。本题正确答案为B。

知识点八:平型关大捷是抗战防御阶段发生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太原会战中的战役。

例8.以下关于平型关战役属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A.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B.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点拨:不要因为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的,就误认为该战役是发生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

知识点九:中国的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

例9.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点拨:特别行政区指香港、澳门及将来回归后的台湾,它们适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些地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由中央政府管理外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基本法行使权力;经济特区指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地,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前沿地带,具有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在经济发展方面曾一度享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其他方面不具有特殊性;民族自治区,包括五个省级自治区,还有若干地市(州)、县(旗)一级民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的区域。设立民族自治区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但其自治程度比港、澳、台等特别行政区要低许多。本题选B。

知识点十: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例10.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八上历史重要知识点易错点 篇4

2、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持续时间1840——194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 篇5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5.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正确理解: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正确理解: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7.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预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正确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9.“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10.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11.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1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1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1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正确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17.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8.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正确理解: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19.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2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确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2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4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篇6

高二历史学业测试易错易混点归纳

必修一: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

分权的制度。

2、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推行郡县制。

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专制集权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集权制。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革命运动,并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这个彻底只是表达一种斗争精神。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国民党一大主要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8、武昌起义胜利了,但:辛亥革命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9、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表现为急躁冒

进、急于求成。中共三次纠错会议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0、中国近代前期三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不考)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点在南方,目的是反蒋,是阶级矛盾的体现。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主要在华北,目的是抗日。“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13、特别行政区:在政治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而经济特区主要是有优惠的经济政策。

1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结果。

15、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影响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18、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20、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21、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如此。

2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2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黄金时代”)。

25、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

是(总统)共和制。

2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

27、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

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8、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

革命的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

29、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

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3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

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2、美国的“冷战”政策: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

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3、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

34、“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因为多极

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必修二: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模式的定型,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出现的根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5、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6、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根本原因: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7、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没有民族独立就不

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8、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9、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使用机器生产。

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1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不是完全解体,一直到1953年三大改造,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12、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13、《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14、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5、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8、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的区别: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9、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仍是市场经济。

2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重点不同。

2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

论(凯恩斯主义)(1921年,1933年)

2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只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不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必修三: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明清民主启蒙思想家仍然是地主阶级儒学家,是对传统儒学批判的继承。

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4、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5、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但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6、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9、中国的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1978年)。

1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11、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

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1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1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

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15、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

初中历史易错知识点 篇7

一、易错点

1.描述实验现象:

三忌:①忌把生成物名称当作现象来描述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生成二氧化硫就显然不是对现象的描述) ;② 忌脱离实验实际 (如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就脱离了实际, 只有在氧气燃烧中才会有此现象) ③ 忌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如物质燃烧时既要对发光、放热、产生火焰、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的描述, 还要注意其颜色、状态等变化) 。

2.环境保护问题:

有的同学由于不能抓住题目提供的关键信息, 导致出错。

例如, 某地采取措施, 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 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 (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

分析:有的同学因为没认真审题, 没有抓住“使用低硫优质煤”关键信息, 导致误选A或D, 正确答案为C.

3.催化剂的作用:

对催化剂应抓住其特点“一变二不变”, 其中一变是指催化剂在反应中能改变 (加快或减慢) 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在没有指明具体反应和具体的催化剂时, 催化剂的作用只能说成改变反应速率, 只有在具体的反应中具体的催化剂的作用才是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如在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 能加快其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

4.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化合反应是从反应形式上进行分类, 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判断时要抓住“多变一”特征。

例如:二氧化碳+水→碳酸;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氧化反应是从有无氧参加反应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这里的氧既可以是氧气, 也可以是化合物中的氧 (元素) ;

例如: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我们可将其简化记忆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查, 指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 指检查气密性后装药品;定, 指固定好装置;点, 指点燃酒精灯并先预热试管后再向盛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收, 指收集气体时等气泡连续出现且量多的时候开始收集;离, 即为收集好气体后将集气瓶放好,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熄, 指熄灭酒精灯。同学们要避免以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中的常见错误:①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收集;②忘记在试管口放团棉花;③实验完毕时, 先熄灭酒精灯, 后移出导管。

二、易混淆点

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遇物质分类的实际问题时, 要抓住二者的特点, 不能只看一些表面上的字眼而将二者混淆。如有的同学误认为二氧化碳中既有氧又有碳而将其当成混合物;有的同学因“洁净的糖水、净化后的空气”中有“洁净”、“净化后”字眼, 而将他们误判为纯净物。

2.烟和雾:烟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固体小颗粒分散、悬浮于空间而形成。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雾是小液滴形成的。如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玻片表面出现白雾;又如打开盛浓盐酸的瓶塞时, 瓶口上方出现白雾。

强化练习

1.下列物质中, 属于纯净物的是 ( ) 。

A. 酸奶; B.新鲜空气; C.白酒; D.高锰酸钾。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

A.焚烧树叶, 以减少垃圾运输量 ;

B.就地烧掉废弃塑料, 以消除“白色污染”;

C.加高工厂烟囱, 以减少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D.运输沙土的车辆盖上帆布, 以免增加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 结果是 ( ) 。

A.不能生成氧气; B.生成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生成氧气的速率减慢 ; D.没有水生成。

4.下面是几位同学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 其中正确的是 (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生成黑色固体;

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硫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发生的反应就属于化合反应;

C.物质只有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才是氧化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 篇8

解析: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错误: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解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有促进的,也有阻碍的。

正确: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解析:意识本身不能改变客观事物,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影响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且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是多方面的。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4.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认识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②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③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向上的精神状态。其中,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促进事物发展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5.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物质的属性有很多,客观实在性、运动性、联系性、多样性、矛盾性、可知性,等等,其中与意识相比,物质的独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性是物质产生其他属性的根本。

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错误: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解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成功,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最为根本。

正确: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错误: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主观必须伴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让客观符合主观。

正确: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错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解析: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事物的表面形式,而是看其真实本质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不是新事物就没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生命力。

正确: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错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承认联系的条件性是在辩证法中坚持唯物主义。

正确: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和其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的。

10.错误: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解析:用整体的观点看事物不仅要求我们在空间上把事物看作由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和构成有机整体的要素;同时还要求在时间上把事物看作发展中的由各个阶段有机构成的全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正确:整体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和事物的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构成的全过程。

11.错误: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构成机制,这种机制有三种结果:①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功能;②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正确: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错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解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是曲折的,有前进的,也有落后的;有向上的,也有下降的。而且事物的复杂变化中有一种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正确: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13.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但规律本身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正确: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永恒的、不变的,不能被改造、创造和消灭,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规律也是不同的。

14.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规律就自然地存在了。

正确: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但客观规律可以离开主观能动性而自然存在。

15.错误: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既需要客观条件,又需要主观条件。

正确: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6.错误: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析: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混乱的叠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脑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升华的过程。

正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7.错误: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人类活动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对人类有价值的成果。这种成果只能在实践中得到。

正确: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18.错误: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人类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

19.错误: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解析:从对事物的反映程度上来讲,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从性质上来讲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20.错误: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正确: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21.错误:现象是本质的表面,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解析: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蕴藏在诸多的现象之中,是现象存在的依据;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累加。

正确: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22.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解析:矛盾是一种关系,包含相互渗透的斗争和统一两个方面,而不仅仅只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这一个方面。

正确: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3.错误: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解析: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这种性质是由其自身的客观作用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的。

正确: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4.错误: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解析:个人主义主观上以自我利益为本位,行为上以损害他人利益为标志。正当的个人利益是指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正确: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主义。

25.错误: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解析: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在事物内部取得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决定。

正确: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6.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解析:从人们实现的结果的形态来看,人生的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这种价值既包括物质贡献,又包括精神贡献。

27.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两大类:①认识世界;②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其中,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8.错误: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解析:认识正确与否关键看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把主观认识带入客观世界的桥梁只有实践,而任何理论都是主观的。

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9.错误: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获得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的重要媒介。

正确:实现人生价值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也要立足现实,从实际做起。

30.错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解析:用矛盾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缺点和优点。

正确: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31.错误:外因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内外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

正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2.错误: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次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解析:主次矛盾表明的是在复杂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诸多矛盾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平衡的状况;内外因表明的是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因素中该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内部矛盾的一种,次要矛盾也是复杂事物内部矛盾的一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3.错误: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解析:人类认识的根本来源是实践,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①实践;②学习。

正确:对广大青少年来讲,获得知识主要靠学习,深化认识主要靠实践。

34.错误: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

解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

正确:一切认识的起点是感性认识,一切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从认识发展的总趋势来说,认识是没有止境、没有终点的。

35.错误: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①一分为二的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

正确: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指辩证地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去区分不同事物、认识事物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等。

36.错误: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上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部分。

上一篇:公司年会祝酒辞下一篇:竞选学生会主席自荐信(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