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2024-04-18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共14篇)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一、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兴趣

阅读课上任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因此教师的指令要明确。要提高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兴趣,例如可以英语英文歌曲,对歌曲的改变,在歌曲中呈现本节阅读课的主体,或是重难点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例如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思路,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而不是停留与单个字词或是句子。

二、有效的阅读提问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2

一、目前阅读课存在的困难和成因

近年来, 高考考纲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要做到: (1) 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 (2) 能在文中找出具体信息; (3) 能独立作出简单的推理判断; (4) 能根据上、下文独立推断出生词的词义; (5) 能分析得到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6) 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高中英语阅读课目前存在一些困难, 导致不能达到考纲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学生阅读速度慢; (2) 学生理解、推理和归纳能力不足。

通过与学生谈话和交流, 发现导致阅读速度慢的原因是: (1) 阅读习惯不好; (2) 阅读前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 (3) 对具体的词汇在文中的词义把握不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有: (1) 不懂得相应的阅读技巧; (2) 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熟悉, 知识面狭窄, 导致理解上的片面或错误; (3) 学生的语法知识不能构成系统, 缺乏全面性, 导致对复合句句子结构分析不清, 出现理解困难; (4) 综合推理能力不强。

能认清现在阅读课存在哪些困难, 以及形成困难的原因, 是阅读课教学的第一层次的反思, 是寻求高效之路的前提。实践性、交际性和启发性是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的教学原则。通过这一举措,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 并提高阅读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阅读课中开展“层次教学”

通过对英语阅读课中语言知识的掌握、语篇的领悟, 以及语言技能的实践和运用等要求进行分析, 阅读课需要实行层次教学。

1.语篇领悟的整体教学

这是阅读课层次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阅读课文当作整体来处理, 强调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 (input) 。可以通过略读、跳读等形式搜寻一篇文章的主旨要义, 查到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同时, 也要注意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知识和信息不是被动地接受的, 应该是在学生不断思考和推测过程中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其阅读技巧, 引导学生从整篇文章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具体信息。

2.精讲语言知识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及运用能力。而要想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就离不开对文中语言知识的精当讲解。通过精讲, 使学生掌握语篇中重点词语和语法的用法, 了解各段落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语篇的能力。

3.加强语言技能的实践和运用

在实际环境中运用英语是对前面各个环节的复习和检查。在这个阶段, 要加强语言的交际训练和笔头训练, 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具体情况设计关键词, 帮助学生回忆起要复述的基本内容, 通过复述, 使学生的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可根据阅读课文新的语言现象设计和布置相应的练习, 如词汇填空、翻译、语法填空和句型转换等等。

三、在阅读课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阅读课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该模式强调学生的“读”。

1.设计围绕大意的问题任务, 帮助学生感知教材

围绕阅读教材大意, 设计一定的整体性理解训练题, 采用泛读或略读的形式, 引导学生快速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通过对所提出问题答案的找寻, 了解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多维度设计阅读活动任务,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泛读之后, 对文章的大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应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所有学生全程参与阅读过程, 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文中信息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 较准确地理解事件原因、人物性格、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等等。对于文中影响学生阅读的语法和语言点, 在学生不能猜测出意思的情况下, 教师要适当讲解, 但切忌脱离课本太远。

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3

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展望式问题,以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要善于设疑,围绕教材内容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引疑、质疑,引导学生从观察、猜想中提出问题,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让学生自身产生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创设一种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轻松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的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中乐学、善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灵活地使用教材

事实上,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教师要将这套系统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英语阅读课的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应该对教科书中体现的教学思路和采用的教学内容中不适应学的地方稍作修改调整,以增强教学的功能性和趣味性。另外,还应注重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阅读有别于一般的知识课,也不同于简单的技能训练,不但需要陈述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大量的操练。阅读量越大,学生积累的背景知识就越多,就更易于形成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适当地、有计划地指定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外阅读具有真正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阅读课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读”,但讨论同样重要。组织有序的课堂讨论,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英语报纸杂志、原声影像作品等也能丰富英语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积极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功效。

五、在阅读中渗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若只注意语言而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等于见树不见林,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王祥福、吴汉樱,1994)。可见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而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需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中考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4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和灵魂。只有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加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同学们对自己的复习活动才有一种方向感、使命感,也才能减少盲目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学们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也就完成了总的目标,从而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

二、体验模仿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活的语言,英语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作为载体,那种语言也就失去了活力,成了死的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向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尽量将英美人士表情丰富的显著特点表达出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引导他们去模仿。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在听、说、演、用的过程中努力地去体验语言、感悟语言,从而对语言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深化语言的习得过程,让学生接触、运用并充分理解所复习的语言材料,进而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活学活用

我向来反对同学们学习时死板教条、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久之大部分同学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总是鼓励同学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演示、讨论等方面只要存在着合理的方面,或者有所发挥或创新,我总是适时地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议,以便引导他们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活动并参与竞争,主动地使用英语,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盘点、理清思路,使所学知识纵横交织,密集成网,帮助学生们建立庞大的知识网络,也能优化学习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一、思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根据对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注意临场发挥,出现引人入胜的闪光点。这节课课堂节奏快,信息量大,通过对英语文章的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快速查找文章大意和复述中心思想的能力。本节课用动物之最(animal records)引出话题,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ppt设计规范,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时间抓得非常好,时间一分钟不差。在整节课中,课堂氛围宽松,又有激励性,是一次合作的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课堂上能够运用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body language;在评价学生时应用了不同层次的evaluation来激励学生。

二、思失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度注意不够,individual 活动太多,应多加pair work,group work,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对于较困难问题,应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这说明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贯彻不够,挖掘学生能力,潜力,激励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改进。在post-reading中,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做出活动来。熟练,精确的课堂用语本身就是优化课堂教师课堂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所以在授课中因为紧张而不能干脆、利落、明了的说出课堂指令语。这说明精简课堂用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时时练习,才能熟练,应用自如。

三、思效

一节好的阅读课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文章topic进行,应注意中下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要兼顾vocabulary,structure 和topic之间的关系。阅读课中的discussion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讨论,加深讨论就是评论,应check the result of the discussion。讨论中,要让学生多用所学的功能句讨论本篇阅读的主题。在这方面以前的认识还不足。

四、思改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6

引言

阅读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查阅词典,语法等工具书,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为了使阅读课能有效的进行,并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目前高中英语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课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但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是否真实有效?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思维层面里。

2、阅读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虽然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有渗透,但是学生运用这些技能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对于训练阅读技巧习题的功能并不了解,无法体会教师设计课堂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学生个体差异没有得到有效照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照顾每个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同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出发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少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照顾,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

如何改变阅读课教学的现状,有效进行阅读教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课堂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场所,变成他们自主学习结果展示的舞台。

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本人利用BOOK 3,Unit 10 American Literature中话题的阅读内容,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尝试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探索,结合上课采取的教学步骤以及课后反思谈谈关于阅读课如何设计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教学目标。

(一)课前热身及新课导入

教师先跟学生谈论有关话题,并与本课题相关的材料,通过提问、讨论、表演、视听欣赏等形式自然地导入话题,作为引领阅读活动的主线。

(二)开展阅读活动

一堂阅读课的活动环节不止一个,但每个环节的活动情境都要与本课话题有关,以突出中心,达到层次阅读(词语识别、句法分析、语境知识等)与整体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阅读活动步骤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阅读理解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Pre-reading(读前);

2、Reading(阅读);

3、Post-reading(读后)。

(三)进行迁移拓展

这是一个让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真实交际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与本课话题有密切联系的课外话题,让学生用英语各抒己见。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与学生交谈或老师与学生交谈,然后选出各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7

2009年6月14日在丽水中学举行的本学期第二次校本培训除请专家讲座外,还邀请了一位外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和本校的一位教师(以下简称教师B)各上了一节阅读课。教师A上的内容是课外阅读材料The Future of Cyberspace。教师B上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第四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Showing Our Feelings。为使课堂观察效果更为有效,听课教师被分为6个小组,分别负责1个观察点,共6个观察点,即课堂导入、问题的类型及有效性、课文的衔接、师生互动类型及次数、学生回答座位分布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为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以促进对自己课堂教学提问的反思。笔者就两节阅读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问题分类、特点分析,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一、分析

本部分将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对其特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一)问题类型

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与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有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作用、信息交流形式、内部结构、具体方式等分类。[4]

根据分析的需要,笔者将所记录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程序性问题;二是理解性问题。课堂程序性问题是指教师为组织课堂教学需要而提的问题,即与课堂进展程序和课堂管理的指令有关,目的在于落实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型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而提的问题。两位教师在各自课堂上所提问题的分类情况如下(见表1)。

(二)问题特点

通过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两位教师在阅读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人文性明显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这一点在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两位教师几乎没有发指令,都是以提问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教师A常用的提问句式有:Can you...?Would you please...?What about...?教师B常用的提问句式有:Are you clear...?Who’d like to...?What about...?使用这类问题有利于营造宽松、友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减少学生的紧张不安感,尤其在有教师听课的情况下,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 针对性强

问题有针对性,能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做到,针对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却容易被忽视。但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这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两位教师分别围绕自己的话题Cyberspace和Showing Our Feelings展开。教师A的提问重点突出寻找文章段落的关键句子及理解网络的优缺点。教师B的提问重点突出文章结构及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如何恰当地在现实生活中表达情感。两位教师所提的问题有学生能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的,也有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才能回答的。因此,中、偏下水平的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文章获取较简单的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3. 层次分明

教学内容分析需要层层递进,因此问题的设问要有层次性。这一点分别体现在两位教师下面的问题当中。如教师A在要求学生找出每一小节的Key sentence后,所问的问题Q76: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passage?让学生在Key sentence的基础上总结整篇文章的大意,前面的Key sentence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支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教师B的问题Q16~Q19:What’s the general purpose?Do you know?What about other functions of smile?Can you think of some similar experiences?问题的提问呈现从整体到细节到生活,层层递进。又如教师A在分析阅读方法时,所问的问题Q64:While reading, what is important?Q75:While reading, what is also important?也是层层递进。

另外,两位教师在设计封闭性问题后,都给学生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如教师A在阅读结束后设计的问题Q79: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yberspace?Is it a blessing or a curse?Why?教师B的问题Q50: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using body language?Is it good to show all the body language?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不同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提问量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量都相当大,尤其是教师A,提问次数达到83次。两位教师的提问频率分别达到了每分钟1.84次和1.22次。提问量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但是提问量过大,会导致课堂时间被教师占用,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

5. 重复次数多

重复多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课堂程序性问题中,两位教师都有对问题的反复重复现象。如教师B在布置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后反复询问学生:Are you clear about this?Are you clear?Are you clear?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类问题反复使用同一句式提问,如教师A在提问课文段落大意时,重复使用Wha about...?这一句式。问题的重复次数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业水平处于中下等的学生听懂教师的要求,但却也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存在特点4、特点5的问题,是需要改进的。

(三)改进建议

1. 删除多余问题

删除多余问题是指删除那些不起什么作用但会占用课堂时间的问题。如教师A所提的Q57、Q58、Q59三个问题分别是Q57:What does the writer use here?Q58:What are used here?Q59:What?可以删除Q57、Q59或者Q58、Q59而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因为教师这样反复地发问,反而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又如教师B在检查学生“How well would you use those universal gestures?”这一环节时,给学生设定情景,给学生时间准备,之后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当教师B看到被要求上前表演的两位学生有点犹豫,就连续询问“You’re not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 to do it?Are you ready?Are you ready?”在教师的连续询问后,学生虽走到台前却放弃表演而返回自己的座位,这样会给学生一种失落感,因为他们既然已经走到了同学们的面前,说明他们肯定是准备过的。如果我们删除这些问题而将其改为鼓励性的话语“It doesn’t matter how well you do.Just have a try.”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因此,对于这样一些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用的问题也应该删除。

2. 发课堂指令

有研究表明:教师发出清晰的、恰当的课堂指令,有助于充分地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语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两位教师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使用课堂指令。笔者以为有些问题如果改为课堂指令效果会更好。如教师A的“You may help each other, OK?Wha about finishing together?Have a try?”这部分若将其改为“You may help each other and finish together”这样明确的指令会比一连串的问题更有效,这样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又如教师B在分析各小节后的提问Q34:Can you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如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 fi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Have a try.这样一个带有鼓励性的指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何况是在多次使用Can you...?这样的提问之后。通过平衡问题与课堂指令可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 变化问题形式

前文提到在两位教师的提问中都有反复重复同样问题的现象,如教师A在提问文章的段落大意时反复用到What about...?这一句式,其实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如可改为: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tell us in the second paragraph?What is the third paragraph mainly about?...多变的句式不至于使课堂提问显得单调乏味,而且可以给学生提高听力的锻炼机会。因为过多的重复会造成听觉疲惫。另外像Can you...?这类提问用得多了,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中下程度的学生,他们会用Sorry.I can’t.来回答教师的这类提问,以此逃避学习责任。因此,应该少用这类提问,如将其改为Now, I think you can...这样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性话语,效果会更好。

可见,如果删除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使用多种形式的问题,平衡指令和问题,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经验与反思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性,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5]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营造的正是这种挑战的场景。笔者在分析两位教师课堂提问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发现其实两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正是自己常犯的问题。仔细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设计问题时缺乏一个可借以参照的标准。

于是,笔者又重读了宋玲译的《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这本书,第二次的阅读因为有了实际问题作为参照,对书中提的观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深刻地体会到本书的作者引用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的九点建议及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的一条建议(见第10条)[1]为我们设计有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

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

6.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7.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

9.鼓励学生提问。

10.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

10条建议中,建议1~5是教师通常能做得好的,如教师A和教师B就做得很好;建议6~10往往被很多人忽视,如建议7常常由于赶进度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后5条建议的忽视反应出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相信有了这10条建议作为我们设计问题时的参考依据,提问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通过分析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及反思,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找到了设计有效问题的参考依据。得到的启示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有学生,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可以说,培训增强了我的反思意识,而反思使我重新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搭建好了平台,所以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自觉地从自身英语教学生涯中发掘出自己的困惑、渴望、尝试、欣喜、疑虑、探索、领悟、升华,怀着对英语课程改革与对英语教师发展的未来的向往,去尝试和探索“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教学”的教师生活。[6]

参考文献

[1] (美) 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如密.教学提问艺术的功能和类型[J].教学与管理, 1995, (2) :26—27.

[3]沈小碚.课堂教学提问类型的概括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1996, (1) :46—48.

[4]王晞等编.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5]石鸥.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与反思 篇8

一、教学过程

1.读前——导入和预测

成功导入话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第二册下Unit 18 the American South 以美国南方城市亚特兰大为代表介绍美国南方是如何从美国内战、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的创伤走向繁荣的。学生熟悉的一部电影Gone with wind 所讲述的故事正是以南北战争中的亚特兰大为历史背景,由它导入,学生一下子就清楚为什么会以亚特兰大为例介绍美国南方了,对亚特兰大这座城市也产生了兴趣。导入过程中学生急于把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同学分享,从而调动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同时,他们需要一些新的词汇、句型来完善表达,需要获得进一步的信息验证完善已有知识,这种需要就成了学习的动力。

2.读中——略读和查读

通过略读弄清文章的结构。即先找到每一段的关键句,再通过各段关键句构建文章结构。学生综合关键句出现的位置,关键句的特点(general, not specific),并列的关键句所具有的表示递进、轉折、因果、并列关系的关联词(and, besides, also, in addition,however, yet, still, thus, therefore, finally, as a result)等信息寻找关键句并合理构建文章结构。

查读的任务是要学生在已弄清楚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直接查找到问题出现的段落语句,通过回答问题再现课文内容;要学生依据上下文,通过定义、解释、描述、因果、比较、反义、构词法等手段推知词义;还要弄清文中的指代和替代。学生通过回答设置的问题初步体验了生词、句型、语法的用法。

3.读后——评价

通过转述内容、角色扮演、讨论、续写故事等方式进行深层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进一步理解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的思想信息,通过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4.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不应该和阅读过程分割开来。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语言感知、运用、总结的过程。通过前面四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已准确掌握了一些词汇、词组、句型的用法,并且充分注意到了难以理解的语言点。在这个环节的语言学习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老师设计的练习进行实践和验证,老师给予必要的解释和纠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二、反思与对策

1.科学设计活动形式和任务的设置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计要求学生通过个人活动、同伴活动、师生活动、小组活动来完成。在活动中,会出现学生态度不够积极,或者使用母语过多等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具体环节,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和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不能只是空泛的大标题。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为了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学生的情感因素

英语阅读课的反思心得体会 篇9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在这一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基储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习惯、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等都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矗要教给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有效的阅读,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和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概括能力、理解模式、情感、情绪以及其他种种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认知模式,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教师就要通过有效教学逐渐缩小这种差距,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上,课文常常被看作是用来教给学生词汇及其用法的,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而是要引导学生识别意群和关键信息。这样,在阅读中,他们才能读得很快,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老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关于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难句中的重要信息。英语基本句型的知识在高中开始阶段应教给学生,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巩固,这是能够准确分析理解长难句的基本前提,而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长难句的增多越显示出这一点的重要性。另外,长难句的分析也离不开主从复合句的相关知识。我们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多设置针对性较强的阅读理解题帮助学生强化这种阅读技巧,当然,一定量的词汇是阅读的前提,只有在扫清词汇障碍的前提下才能讲求方法和技巧,但只有词汇短语句式的理解与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强化指示词、连接词的知识和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句与篇的关系。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通过不同方式使众多的句子以及多个段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一定主题的篇章。掌握了这些,对高考题中的段落大意、主旨大意题就会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做阅读填空题,即七选五这类题,同时有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举三得。

再次,语篇知识对阅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老师应通过讲授或练习教给学生常见的篇章结构和模式,平时教学中多练习写纲要或缩写,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高中英语课本中有许多的对话形式的文章,多要求学生改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最后,学生应学会识别文章的功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仅仅是为了娱乐?他是在摆事实还是发表个人看法?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还是通过正话反说或双重否定等方式?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都是很关键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常用的标识符号以及怎样通过各种暗示识别作者的意图。

总之,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二、教学中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

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一个高水平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只会在很多时候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由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抓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导致无法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不同的文章。

常提到的阅读方法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也要教给学生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带有小标题的文章的阅读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灌输给学生,因为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章,这类文章也是高考常见的文章之一。再比如阅读细节题可用找关键词法返回原文中找依据或答案本身。另外,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方法和技巧不能只是停顿在理论层次,要有大量的实践,即多练习,尤其注重限时阅读才能真正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要把背景知识融入

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灌输,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由于欠缺相关背景知识引起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要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来拓宽知识面,多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在讲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如高中课文中涉及中美文化交流所碰到的问题,围绕着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访友、道谢、恭维时的不同做法,谈到美国人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方式,如写信就是一个例子。另外美国人个性独立、不拘礼节、言谈直率也是众人皆知的,以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等。学生头脑中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理解相关文章就比较容易了。

四、教学中融入情感、社会等其它非智力因素

新课标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老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鼓励并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也不要急着查字典,应该采取恰当的猜测、断句、推断等技巧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从正反两面鼓励自己等等。

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10

阅读教学是我的一大盲点。从上个星期县里教研活动中的一堂阅读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策略,并尝试着在自己课中实施。例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课中设计阅读技巧,课末综合拓展练习有目的。运用技巧,如设疑法‘Guess the meaning’,直叙法‘Read and tick or cross’,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之中。重点词、词组、句型处理得当,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句型。在文本阅读环节,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文章的难易程度,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干。综合拓展这一块我提炼学生熟知的两个人物并给予相应的特征让学生去根据短文仿写,让学生能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能在写作方面更上一个层次。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摘要】英语阅读课历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大学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呢?对于现在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应该做何反思呢?本文旨在探讨以上三个问题,提出一些做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阅读 影响因素 课程反思

一、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最基础,阅读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始终都非常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考试的角度来讲,历年的四六级考试对英语教学无形的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而其中阅读理解的分数在考题中的比例是最大的,因此阅读在英语教学中是重中之重。能否取得英语四、六级证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顺利拿到大学学位证书,另一方面为以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始终排在教学的首位。从语言能力角度来讲,我们学习英语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语言能力,当今社会最前沿的科技、信息都是需要用英语来阅读的,这个才是我们学习英语最为根本的目的。因此,从学业和实际两方面考虑,英语阅读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英语阅读课的因素

影响英语阅读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其中学生和教师是这个教学环境中可以变化的主观因素,下面我们就这两个因素进行论述。

1.教师的语言学习观。教师的语言学习观决定了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Learn language or learn through language? (Mohan, B., 1986, Language and Content). 学生是仅仅想学习语言本身还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呢?大多数老师都想当然认为学生就是来学习英语这个语言的,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授语言。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充分讲解词汇、语法、文本等,而且现在学校提供各种高科技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似乎是无增有减,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学生是仅仅想学习枯燥的语言吗?还是想通过语音来学习内容呢?如果老师能够认知到学生是通过语言来学习的话,就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理解学生实际上对语言本身是无兴趣的,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学到新东西,学生慢慢的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与此同时,只教语言的阅读课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

2.学生特点。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吗?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吗?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吗?只有了解学生,我们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因材施教。好的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对英语学习有极大的兴趣;为了目标积极努力;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而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对我们的课程失去兴趣,就要一方面考虑到我们的课堂内容和形式,增加一些前沿的信息,改革自己传统的授课形式,通过翻转课堂这类的新的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倾向于视觉型,有的是听觉型;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好,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因此,老师应该在一堂课上变化多种教学方法,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新东西。

三、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反思

以我的课堂为例,首先我认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没有认清楚教与学的关系。我片面的认为我讲过的东西,学生就应该记住学会,想当然的认为‘教就等于‘学。尽管阅读课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快读、略读、查读、找信息、填表格、回答问题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却缺少了给学生熟悉课文的时间,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课堂设计上增加一个环节——熟读。其次,我没有正确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含义。简单的认为课堂看着“热闹”就说明学生的参与度好,认为学生能学到东西,我们应该思考如下问题: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阅读课中的活动又是为了什么?教师在培养学习阅读能力方面应该起什么作用?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该怎么办?如果充分利用课文及课本中的其他短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学会提取信息、扩展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培养思辨能力?国内学者张法科、赵婷(2004)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可以供我们参考,他们的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学主要因素的分析和对课堂的反思,我对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大学英语阅读课有了新认识。

参考文献:

[1]Bernard A.Mohan 1986.Language and Content.Addison-wesley.

[2]杨鲁新.创设有效课堂 回归语言学习[J].基础英语教育,2002 (12):3-6.

[3]周霞,孙曼.论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5 (24):8.

[4]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4(6):46-51.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1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教育部2011) 。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届山东省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是山东省第一次以英语语言学习与德育渗透相结合作为课例评选条件而举办的展评活动, 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既注重语言学习, 又强调立德树人。笔者有幸全程聆听、观摩并学习了全部课例, 收获颇丰。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 从合理精选文本素材、巧妙设计阅读文本、倾心组织团队合作以及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等四个方面谈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

一、合理精选文本素材

文本题材的选择是关系德育能够渗透课堂的首要因素。有些教师选择的文本过大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有些教师在运用素材时对文本的处理不够细致, 达不到预期效果。好的德育决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泛、华丽的东西, 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接地气的身边小事。德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选择文本素材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能力, 最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素材, 根据文本素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找到并确定知识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 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 (王艳丽2012) 。

在本届山东省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笔者认为, 淄博实验中学吕新华老师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晓老师的课在精选文本素材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下面, 笔者以吕新华老师和杨晓老师的课为例进行分析。

吕新华老师选择的素材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10 Lesson 3 When Less is More阅读文本, 从学生熟悉的保护黄河事例出发, 立足于“when less is more”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使学生懂得小钱也能办大事、办有意义的事,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 吕新华老师的用材也值得借鉴和学习。他立足于本堂课的德育目标“when less is more”, 深入解读文本, 处理文章既兼顾整体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在输出环节, 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Design your own“less is more”project to call on people around you to join in our project and offer their“less”then change their“less”into“more”, 真正做到了将德育完美融合于英语阅读教学。

杨晓老师选择的文本题目是Elephant, 属于千字文泛读语篇。本篇的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保护野生动物。杨晓老师从导入环节的一笔画大象到中间阅读技巧的讲解和单词的处理, 再到最后输出环节中以Elephant的字母开头的单词Elephant, Love, Endangered, Protect, Harmony, Action, Nature, Teenage分别造句, 引领学生进行情感的升华, 处处彰显着选材和用材的智慧。

二、巧妙设计阅读文本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 进一步拓宽其国际视野, 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部2003) 。

英语阅读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思维过程, 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德育渗透英语阅读的重要体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要能层层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笔者很欣喜地看到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Mammon and the Archer也被选为参赛文本。在阅读过程中, 参赛教师设计了阅读任务———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s.Figure out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ink about what Richard said in two hours and give a presentation。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逻辑推理思维分析文章主人公Richard、Anthony和Miss Lantry的性格特点, 既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根据文本字面信息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个体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可能很被动, 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相互讨论, 思维很容易被激活。学生能够主动使用语言, 相互交流, 分享知识和经验, 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主人公Richard、Anthony和Miss Lantry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搭建了“桥梁”。这样, 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文字隐藏的深层含义,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提高了英语思维能力。

三、倾心组织团队合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其创新能力。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 单纯的说教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创设一些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去切身感悟。

在本届山东省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90%以上的参评教师在课堂最后的输出环节Group work或Discussion中都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以Modern Architecture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师先以图片导入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some modern architectures in the world, 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As a local people,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a famous moder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or your school to us?Draw a simple picture and describe it.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建言献策, 并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既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 达到了寓德于教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刻意雕凿, 只需要巧妙地引导,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寻找答案,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甚至是自我教育。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唤起学生的情感力量,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本届山东省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青岛五十八中学的袁学芹老师在精讲重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Rebuilding of a Bridge时, 采取竞赛的形式, 以学生“单手剪圆”活动导入。虽是简单的竞赛活动, 却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与课堂结尾的主题Give one hand to your partner和Receive a circle to yourself交相呼应。

以上是笔者观摩山东省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的几点思考和体会。纵观此次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优秀选手所采用的策略都与德育密切相关, 正所谓“一招一势总关‘德’”。然而, 如何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不容质疑的是, 有意识地把德育融于智育,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

结束语

总之, 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郝晓倩.2016.思维训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英语教师, (16) .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阅读课优秀教学反思 篇13

——《夏洛的网》阅读交流课

新课标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四年级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上,一方面希望通过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读明白,读出深度,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让学生在汇报阅读感受的过程当中,学到一些读书的方法。因为四年级学生接触整本书的时间和机会不多,阅读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

叶圣陶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叶老所说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绝不单单指课内,还包括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该引起重视。

在这堂课上,我主要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运用这些方法。因此,我特设了以下环节:

一、引导学生看封面、看目录,让学生明白看封面、目录,以及前言、后记,是初次接触一本书时,最常用的略读的方法。

二、赏析人物形象,重温精彩片段。这是本堂课的最主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略读的第二种方法——浏览和跳读,并运用这一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精读环节。通过不同的片段赏析,让学生知道精读的几种方法——品读、朗读(甚至背诵)、摘录、写体会等。

三、深化和延伸环节。进一步从其他角度去丰富故事带给自己的收获,享受阅读的成果。

四、向学生推荐怀特的另外两本童话名作,希望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继续阅读。

关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14

是阅读, 并且是大量阅读。

关于阅读, 韩军有一个著名的提法:举三反一。他说, “五四”前, 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总思路”是“举三反一”, “五四”后开始的现代语文教育“总思路”, 却是“举一反三”。举三反一, 讲究积累、积淀, 大量读书, 整体感悟, 效果多快好省;举一反三, 讲究惟学课本, 以少胜多, 分析解剖, 效果少慢差费。今须改弦易辙, 回归传统。

多读、多看、多写, 要有“厚积”, 才能“薄发”———这是许多人关于语文学习的共识。但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学好语文, 还需要大量课外时间的投入, 还需要大量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如写书评、读后感, 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此, 笔者以阅读课的形式在学生的阅读方面做了一点探索。

一.开设阅读课的必要性

(一) 学生阅读的社会环境

1. 消费社会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

现代社会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消费社会, 它的商业化的文化氛围充塞着人们的外在环境, 阅读也就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实用化、功利化。

这种社会大背景, 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学生没有兴趣去“厚积”, “感悟”, “品味”, “沉淀”。他们不愿意阅读, 确切地说, 他们不愿意阅读经典, 他们愿意阅读娱乐化、快餐式的文字。他们喜欢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里, 去咀嚼那些所谓“华丽”的、“小资”的辞藻, 自认为品到了文字的美感, 但却导致语言感觉愈加粗糙。

2.“心灵鸡汤”式的模式化创作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以利润为中心的理念驱使下, 在传媒的催化下, 在商业的操作下, 市场上还充斥着一些如同浮生物般的、“心灵鸡汤”式的文章, 即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 这类文章或温馨或貌似深沉, 而骨子里散发出的是媚俗与矫揉造作, 虽满足了人们一时的阅读快感, 但缺失精神维度, 没有沉甸甸的分量。

而许多学生恰恰就非常喜欢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这种文章不乏温馨的一面, 但它回避直面社会人生, 要么平面地宣扬功利的人生哲理, 要么大肆地渲染蒸馏水式的人间情感, 几乎触摸不到活生生的人性和沉甸甸的生活质感, 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日趋肤浅, 它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情感消费与伪崇高。而这种伪崇高最终让学生的情感愈加贫弱、无力, 精神愈加贫乏、苍白。

(二) 学生阅读的教育氛围

1. 阅读时间被挤压。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升学仍然是衡量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指标, 而阅读经典作品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 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因此, 学校或学生会产生阅读经典得不偿失的感觉。于是学生宁可把时间大量花在数理化的学习上, 也不愿花时间阅读。即便有, 也是功利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占上风。

2. 阅读的边缘化。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 如果学生在自修课读英文小说, 那是认真学习的典范;假如读一点中文小说, 那就是不认真学习, 浪费宝贵的时间。语文阅读被边缘化, 遭到“歧视”。

所以, 学生阅读所面临的教育氛围也是不容乐观的, 阅读孤立无援, 得不到理解与支持。

(三) 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在上述阅读处境、阅读氛围的影响之下, 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等就会发生变化, 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与行为。比如:

浮躁心理:只满足于阅读数量, 不顾质量, 阅读囫囵, 心不在焉;

敷衍心理:阅读不是为了自身发展, 而是敷衍老师;

偏爱心理:只读自己愿意读的, 别的一概不看;

功利心理:只看与高考相关的和对考试有用的, 不相干的、无用的不看。

……

由此导致的学生阅读不良行为:

读图不读文:只读漫画, 不读文字。

海德格尔说:“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 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

文字的起源本是图画, 可是我们现在又开始向图画时代靠拢。或者说,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人们已经厌倦了文字, 或者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阅读文字。只有图片才能刺激人们的阅读兴奋点。

于是, 漫画成了学生的最爱, 有的学生甚至收藏了一柜子的漫画书, 但没有一本文学名著。事实上, 读图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帮助人们感知、理解信息的同时, 也使人患上了视力依赖症, 一旦离开读图, 就没有阅读兴趣。在这种现状下, 语文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语言感觉, 丰厚精神的责任。

所以, 阅读课是对这种功利主义的反拨, 让语文回归到阅读的根基上来。教师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匡正学生的阅读口味, 培养其语言感受能力, 丰厚其情感内涵, 尽量扩展学生精神的地平线。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 让学生能于书香中积淀致远。

二.阅读课的形式流程

(一) 阅读课的主要形式

1. 开设阅读课, 每周有一节课用来阅读。

2. 阅读课上, 教师指定精读书籍。

3. 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如何做读书笔记。

4. 全班交流讨论阅读成果, 教师总结指导。

5. 教师列书单, 推荐其他课外阅读书目, 学期末交流其他阅读书目的体会。

(二) 阅读课读什么

1.阅读课上, 精读教师指定的书籍。

每一学期教师需指定2-3本书作为阅读课堂上精读书籍, 一节课前30分钟读书, 后10分钟快速摘记, 课后写评注。

2.阅读课后, 读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籍。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它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阅读更多的是在别处, 在课后。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些指引, 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杂志。既要读经典名著, 也可读一些杂志刊物。

期末, 全班可就所读的课外书交流阅读体会。

(三) 阅读课怎么读

阅读课还应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对于如何阅读, 许多学生还有认识的误区, 觉得把书看完了就完成了阅读, 还需要老师教怎么读吗?实际上, 除了看完内容, 阅读中还有许多需要学习、揣摩的地方。具体来说, 如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品读文字。

韩军说:一切文字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其独特的韵致与魅力, 作家也是通过文字, 通过遣词造句, 传递出自身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文字, 是需要“品”才有“味”的, 不能走马观花, 一目十行。

2.揣摩细节。

细节往往蕴含着深意, 引人深思, 只有留心留意, 才会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和豁然开朗, 才会领悟到不同于寻常的特别滋味。

3.关注哲学。

在阅读中要关注文章中的哲学思考。学生需要从这些哲学思考当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从而深厚底蕴, 有更独到的视角。

浙江高考阅卷作文组长、浙大陈建新教授说:“我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论文时, 就不会论证, 理论语言不足, 只会堆砌一些事例, 用事例代替议论。而这些学生说, 他们在中学时候就是这样写作文的。所以, 我还是主张高中生应该要会写议论文, 培养思维。”而培养思维,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阅读中, 从大家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所以, 阅读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故事的表层, 而应该有思维的深度, 要关注那些哲思渺远、深入心灵的文字。

多读读这样的作品, 思想才会逐渐丰厚起来, 考虑问题也才会更加深入。

4.关注结构。

结构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 而文章的开头、结尾、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等等往往能体现作家匠心独运、不同寻常之处, 关注到文章的结构,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 阅读笔记怎么做

1. 不动笔墨不读书, 摘录批注随时记。

阅读课的阅读不同于平时的随性阅读, 要求眼到手到心到, 随时做好摘录与批注。重点摘录好词妙句与特色篇章两个方面。

2. 读书卡片显条理, 积少成多见成效。

读书笔记可以采用读书卡片的形式, 条理更为清楚, 更具有灵活性。

示范格式如下:

3. 心得体会共交流, 感悟争鸣促提升。

在文章阅读完成以后, 可以对原文的某些特点点评、生发、延伸, 写出自己的体会。简言之, 可以“说内容、赏妙处、读出自己、提出问题”等等。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各自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获得共鸣与提升。心得笔记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Ⅰ.写读后感: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Ⅱ.写推荐语:为作品写推荐语, 要求简洁明了, 一语中的, 是对学生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

Ⅲ.给作者 (编者) 的一封信:以写信的方式写读后感, 形式比较活泼, 易于学生直接抒发情感。

4. 教师下水试浅深, 鉴赏指导更有凭。

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也可以通过写下水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视角, 从而更近距离地给学生以阅读鉴赏指导。

三.阅读课的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应该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行为, 坚持阅读, 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成绩, 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丰富与积淀, 是精神底蕴的丰厚。

阅读课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 阅读课给予了学生理解与支持。热爱看书不是件错事, 要鼓励学生多看, 在阅读中进步。

其次, 教师所列的书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教师选择书籍要符合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 不可过于艰深。同时, 范围要尽量宽泛, 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作家的作品, 从而领略不同风格, 开阔眼界。

第三, 阅读课形式活泼, 氛围轻松。学生可以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和书籍对话, 大胆自由阅读, 让身心完全放松在阅读的天地里, 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第四, 阅读课让学生在愉悦中得到提升。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了解一下学生的阅读情况与进度, 这样在指导方面可以做到有针对性, 提升学生能力。

第五, 阅读课提供了阅读经典的平台, 逐步纠正学生阅读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阅读是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的, 阅读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 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世俗生活, 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课创设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 能够引导学生静心品读, 让他们在淡淡墨香中品悟经典, 拒绝消费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 由此逐步摒弃不良的阅读心理与行为,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而培育性情, 启迪思想, 丰厚底蕴。

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种课型是非常欢迎的。

在阅读中, 学生开阔了眼界, 看到了世界的精彩斑斓;在阅读中, 学生品味书香, 敏锐了语言感觉, 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感悟到了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 学生丰富了情感, 他们与书中的人物同欢乐、共悲伤, 体会到了文学世界的别样风情;在阅读中, 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 提高了审美品位;在阅读中, 学生积淀了学养, 让自己成为内蕴丰富的人;在阅读中, 学生更能远离那些“消费文学”, 在真正高品位的文学作品中, 感受崇高, 找到心灵的归依, 丰厚精神底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希望通过阅读课的形式, 让学生与书香墨影作伴, 让阅读成为“悦读”。

参考文献

[1]《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作文心灵鸡汤之杞忧》作者:孙文辉《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

[3]《读图文化——行走在网络时代》作者:杜丰《上海信息化》2008年第2期.

[4]《新语文教学研究》作者:蔡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上一篇:《锁匠的徒弟》读后感400字下一篇:寻找春的足迹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