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复习教案

2024-04-19

酸碱盐复习教案(共12篇)

酸碱盐复习教案 篇1

课题:酸碱盐探究式复习教者:邵康

班级:初三(7)班 时间: 2014-3-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来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进一步认识复分解反应,会书写常见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实验获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感受化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归纳总结.(2)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八章酸碱盐的有关知识,这部分的知识点较多且较为零乱,同学们理解和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理解和灵活应用这一章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这一章的知识点再进行复习梳理。

1.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今天老师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化学魔术“百变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魔术表演】在烧杯中放入少量水,将一枚熟鸡蛋放入水中,然后依次向烧杯中加入:紫色液体A(石蕊试液)、无色液体B(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液体C(稀盐酸)。【问题】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在刚才我的魔术表演中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学生】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教师】对学生描述的实验现象进行评价,并补充和纠正学生描述中的不足,然后总结并板书上述实验现象。【板书】实验现象

2.环节二——探究“A、B、C是什么物质?”

【问题】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断A、B、C是什么物质,并说明推断的理

由。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

【学生】就A、B、C可能是什么物质及推断的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A和B的推断进行简明的板书记录并给予启发指导。B物质的推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碱(如NaOH溶液、Ca(OH)2溶液、KOH溶液或Ba(OH)2溶液)的溶液。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还可能是像Na2CO3这样显碱性的盐溶液。教师首先对学生能全面思考问题给予肯定,然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分析,B只能是碱的溶液,不可能是像Na2CO3这样显碱性的盐溶液。

【问题】到目前为止,对B物质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B是NaOH溶液、Ca(OH)2溶液、KOH溶液或Ba(OH)2溶液等的碱溶液。那下面我们再看C物质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根据加入C后溶液变红色,推测C是一种酸溶液,如稀盐酸、稀硫酸……。

【教师】简明记录学生列举出的酸,并提出不可能是稀硫酸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果C是稀硫酸的话,那B就不能是氢氧化钡溶液,因为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OH)2 == BaSO4 ↓+ 2H2O 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沉淀,刚才实验中并没有沉淀生成啊。大家再想想,如果B不是Ba(OH)2溶液,那么C是不是就可以是稀硫酸呢?现在老师还用刚才的A和B,C就用稀硫酸来做一下实验,大家看看到底行不行。

【演示实验】将魔术中的盐酸换成硫酸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鸡蛋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但不能漂浮起来)。

【问题】鸡蛋为什么不能漂浮起来呢?

3.环节三——探究“鸡蛋漂浮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鸡蛋为什么会漂浮起来”,下面就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及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硫酸钙是微溶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加以验证。从而得出鸡蛋漂浮起来的原因是:反应中生成的气体起主要作用。【总结】A是石蕊试液,B是碱的溶液,C是一种酸溶液但不能是稀硫酸。

4.环节三——探究“废液如何处理?”

【问题】通过大家共同讨论探究,我们不仅弄清楚了魔术表演中A、B、C是什么物质,也清楚了鸡蛋漂浮起来的原因。可是我还有一个困难,请同学们一起帮我解决一下:“魔术表演后,烧杯中的废液能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该怎么处理合适呢?”

【学生】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教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分析回答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中的理由。(废液是酸性的)【教师】那我们用哪些方法进行处理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酸碱盐复习教案 篇2

一、二酸比量

[练习1]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 (不考虑水分蒸发) , 则两瓶溶液 () 。

A.质量都减少

B.质量都增加

C.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D.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拓展]我们在实验室中如何稀释浓硫酸呢?

[重点凝练] (1) 浓盐酸具有性, 浓硫酸具有_________性。 (2) 怎样稀释浓硫酸?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瓶浓酸质量和质量分数的比较, 复习了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这两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从质量分数变小的事实入手将实验室中如何稀释浓硫酸这个问题串联起来。

二、酸洗钢铁

[练习2]在焊接钢铁时, 工人师傅往往用稀盐酸清洗钢铁, 但有经验的师傅都知道不宜把钢铁放在酸中太久, 你能用方程式告诉大家这其中的奥妙吗?小明受到这个问题的启示, 把氧化铜和铜分别放在稀硫酸中, 你能说一说小明观察到的主要现象吗?

[拓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有着相似的一些化学性质, 怎样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用方程式结合文字说明。

[重点凝练] (1) 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 (2) 活泼金属+酸→盐+________。 (3) Cl-、SO42-的检验。

[设计意图]初中化学中稀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 最典型的当属氧化铁和氧化铜与酸的反应。从以酸洗钢铁的用途着手, 先复习了酸的共性, 然后很自然导入到稀盐酸和稀硫酸的个性差异上, 即Cl-、SO42-的检验。

三、双碱变质

[练习3]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口往往有一层白色物质, 这种物质是________, 形成的原因是: (1) ________;用稀盐酸可以除去这种物质的原理是: (2) ________。 (1) 、 (2) 均用方程式表示。

[联想]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1) ________; (2) ________。

[拓展]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 很多同学认为可用这两种碱溶液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 你认为呢?

[重点凝练]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________。

[设计意图]以双碱变质为引子重温了碱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拓展内容解决了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氢氧化钙溶液, 而除去二氧化碳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的问题, 凸显了两种碱化学性质的通性和二者溶解性上的差异。

四、百变纸花

[练习4]小明将一朵无色纸花浸在一种紫色溶液A中一段时间后捞出晾干, 他向这朵纸花上喷了无色溶液B, 纸花变成了蓝色, 然后又向这朵纸花上喷了另一无色溶液C, 纸花又变成了红色。猜猜看, 他用了哪些溶液?

[拓展]若土壤的酸性是由硝酸引起的, 如何改良酸性土壤?若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硫酸该怎样处理?胃酸过多的患者服用的药物中常含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物质, 这是为什么?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凝练] (1)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_____色, 遇碱溶液变______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变_____色, 遇碱溶液变_____色。

(2) 中和反应:酸+碱→_____+____, 实质:_____+_____=H2O。

[设计意图]百变纸花的魔术情景来源于酸碱指示剂与酸溶液和碱溶液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 以及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拓展加深了中和反应在实践中的应用。

五、三盐争气

[练习5]100g碳酸钙、106g碳酸钠、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哪种物质产生的气体最多?

[拓展]怎样证明双碱变质中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生成碳酸钠?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这种杂质?

[重点凝练] (1) 酸+盐→_____+_____; (2) 碱+盐→_____+_____; (3) CO32-的检验。

[设计意图]趣味计算引入盐和酸反应的规律, 拓展则把CO32-的检验、沉淀法除去CO32-联系起来, 丰富了实验探究的内容。

一道题串联酸碱盐复习课 篇3

2013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提出了“问题牵引”教学模式的尝试。“问题牵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设计学习活动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以解决问题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设计思想】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前七章知识的综合和提高。这章教材知识系统性强、概念多、涉及的化合物种类、反应类型多,反应规律较复杂,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教好这一教学内容,我认为应突出重点,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酸碱盐性质的基本规律,再通过一到两个较好的题目把知识点串联起来。面对如此繁多与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如果还是把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显然教学效果会很差,也不便于学生识记。在复习时,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讲解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然后进行酸碱盐规律性内容的总结,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回忆并写出最近学习的复分解反应,观察并总结其中有何规律?(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教師引导学生总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三者有一

即可)

1.有沉淀生成

如CuSO4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生成Cu(OH)2沉淀,同时得到Na2SO4溶液。

CuSO4+2NaOH=Cu(OH)2+Na2SO4

2.有气体放出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碳酸盐。

NaCO3+2HCl=2NaCl+H2O+CO2↑

3.有水生成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有水生成。

NaOH+HCl=NaCl+H2O

请学生讨论分别总结出常见的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下图化学反应的溶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请你作为该小组成员一起来解决下列问题:

(1)A为一种常用的试剂 ,滴入到溶液Y中显

。(填颜色)

(2)若X是稀盐酸、B是氧化物,则它们之间的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常被用作 (填用途)。

(3)若X是稀硫酸,C是单质,则绿色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

(4)若X是稀盐酸、与D反应制取一种化学上的常见气体,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 (填“是”或“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1)反应检验,方程式是 ,现象是 。

(5)小红同学从某一歉收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如果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那么要改良此土壤,应向农田里施加 。(填化学式)

(6)若Y是NaOH,依据反应(1)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7)若Y是Ca(OH)2,E是一种常见的氮肥NH4NO3,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说明施肥时,要避免氨态氮肥与

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反应(2)在农业生成上的重要用途是 。

(8)已知NaOH+NaHCO3=F+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F的化学式为 ,写出Y与F的反应方程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如下特点:

1.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规律的掌握

从日常生活中的“酸”的体验出发,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定性、定量检测及生命活动的关系,以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酸、碱、盐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酸、碱、盐的广泛应用,其间穿插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肥料及化学史等知识。这样需要老师在平时学生已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再归纳,并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一道题能够很好地涵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4

门坎初中 周淑枝

酸碱盐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理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初三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重难点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复习:一.酸碱盐的定义。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加入典型的习题来巩固,考虑到同学们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这部分知识较难,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讲练结合达到教学目的。

2.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信心。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由学生说出,并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

4.运用先复印质料发给同学们的方法,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欠佳,有少部分学生始终动不起来,太懒惰。

2.课堂时间有点紧,给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时间有点少,这样就只能照顾到中上等学生,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关注不够了。

“酸碱盐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5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了科学所有课程后,面临中考的第一轮复习。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反应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

学生虽然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性质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灵活掌握酸碱盐相互间的化学变化,就显得比较薄弱。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兴趣。展示学生的成果,通过师生共同的对话式讨论,帮助学生把零散的酸碱盐性质等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并通过中考中常见题型、易错题型的分析,使学生熟练掌握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同时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了解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书写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及生生互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准确度。

2.通过对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3.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重、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善于总结和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引入,激发自主学习

1.出示两瓶家用实物:洁厕灵和厨房洗涤剂。媒体展示生活情景,用生动的语言“如果工人们用错就要面临被解雇的后果,你们能帮助他们区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主动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明确化:其实区分“洁厕灵”和“厨房洗涤剂”,就是区分里面的“盐酸”和“氢氧化钠”。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明确学生的错误。

3.展示一组学生的作品,并让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案,让下面的学生注意聆听、判断,教师则在黑板上简单地板书,整理。然后学生评价,补充方案。

二、网络联系生成,突破重点难点

1.教师对板书进行归纳提问:请同学将刚才你们自己所用的物品进行归类命名。

学生回答。

教师用纸制的卡片吸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构建出一个“酸碱盐性质”的雏形。

2.教师提问:“酸有5点共性,通过这个网络结构,你来说出另外两种。”(提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对酸的知识已经熟知掌握的基础上)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贴纸制的卡片:金属氧化物碱,并出示课件)。

教师接着提问:“碱有4点共性,通过这个网络结构,你能补充完整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贴纸制的卡片:非金属氧化物酸)。

最后进一步提问:“能用刚才我们补充的几点酸碱的性质来区别前面两种物质吗?你会用什么物品?”这个问题既对前面的知识补充巩固,又使知识得到了提升。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利用酸碱盐的性质来鉴别物质时原则上应明确:“一则可以反应,一则不反应;如果两则都反应,那么现象必须不一样;如果反应现象不明显,可以借用试剂的变色反应。”

提问:对比“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简图,说说在共性上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3.教师过渡语:我们的中考试题就是出自这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检测你们是不是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进行一项任务“直击中考”。学生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4.教师提问:刚才利用酸碱的共性来解题,大家都做得比较好,那不同的酸为什么有共性?不同的碱为什么有共性?

学生回答,引出中和反应,然后练习。

教师提问:酸碱恰好中和反应时,最终的产物是哪几类物质?

引出盐的共性复习(同酸碱类似),对照网络结构补充盐的共性。

教师补充板书,整个知识网络整合完毕。

三、化学方程书写。体现以生为本

根据刚才共同归纳的性质,将黑板上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错的地方。

学生展示,然后生生评价,归类此处的反应类型,回顾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书写。特别指出复分解反应在酸碱盐题目中应用广泛,条件比较复杂,通过顺口溜补充记忆方法。

四、回归中考探究。万变不离其宗

出示精美的图片,提问:大家吃过“菠菜豆腐汤”吗?

还是来源于生活,通过轻松的气氛,将学生带到一道中考得分较低的探究题。综合应用以上复习的思路和方法,并从此题中学到新的知识,将知识得以提升。并指导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步骤。

教师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回答(答案:菠菜中碳酸盐与豆腐中钙盐反应产生草酸钙,易得结石、生成草酸钙等均可给分)。

酸碱盐-教案设计 篇6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酸碱盐复习教案 篇7

一、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挖掘

1. 教材资源的挖掘

“酸碱盐”一章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情景素材。如探讨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课程从观察蛋清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入手, 引出硫酸铜可使蛋白质发生凝固的原理, 再讲述应用该原理可以制作杀虫剂, 其中以硫酸铜为主要原料制作农药波尔多液较为普遍。在探索酸的性质中, 课程中介绍, 人的胃中有强酸;花的颜色是各种化学物质在酸、碱环境中呈现出来的;一般清洁剂去除不了的铁锈、水垢, 可以用酸来清洗。从这些现象, 可以延伸出具体的应用, 如用花朵可制作简易酸碱指示剂。在讲述了酸碱中和原理后, 可以引述碱调节土壤酸性的实例, 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讲述盐的性质时, 可以通过食盐腌制食物的生活应用, 探讨盐的脱水性。

2. 生活资源的挖掘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校园内的化学素材。通过关注校园中植物的生长状况, 及测试土壤酸碱性,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怎样的酸碱环境, 探讨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家庭生活同样是重要的生活资源, 在盐—碳酸钠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先在家制作面包, 了解发酵的过程, 然后在课堂上做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这样, 学生能很快知道纯碱显碱性, 与酸反应能够产生气泡, 同时知道气泡来自于碳酸根, 还知道酸可以检验碳酸根的存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碳酸钠的教学, 教学效果很好, 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生活价值。

3. 媒体资源的挖掘

媒体的发达, 尤其是网络的发达, 化学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高效, 从原理到应用, 从工业到生活, 从国外到国内, 从古代到现代, 各种媒体每天在提供大量化学信息。如何引导学生捕捉这些信息, 是我们生活化教学面临的全新问题。在铁与硫酸铜反应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铜的冶炼史, 了解在历朝历代都实行铜钱本位的制度下, 如何解决铜的大量供应问题。在网上, 学生会很快知道, 原来历史上炼铜的主要方法就是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 用铁置换出铜, 这种方法现被称为“湿法炼铜”。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 学生会激发出学习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的好奇心, 所学知识会更加牢固。

二、生活化教学的一般模式

化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中, 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机会, 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生活化教学引导建立如下三段式模式:

1.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生活手段, 为学生描述或展示一段新鲜、熟悉、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化学内涵,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 让学生猜测家中的洗衣粉、肥皂液、洗面奶、沐浴露等的酸碱性, 通过对酸碱性的判断, 引出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检验方法, 最后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种生活化问题的构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强, 学习主动性也特别的高, 激发了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是愉悦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轻松的课堂, 让学生兴高采烈,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知识面、知识的领会越来越广泛。随着化学知识的扩展,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2. 透过生活现象提炼化学本质, 构建化学知识

以真实生活材料为契机和生长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式, 在问题、假设、猜想、实验、结论、反思、表达、交流等活动中, 剖析生活材料中包含的化学知识和原理,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真正把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比如, 石灰乳刷墙后在室内烧一个炭盆, 发现墙面开始变得潮湿, 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干又硬又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有哪些物质参加反应?这种物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依据一连串问题, 提炼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原理, 认识氢氧化钙、碳酸钙、生石灰的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规律。

3.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在解决生活的问题中学习化学”的教学方法, 使问题贴近生活, 增加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性。比如, 在酸碱指示剂上, 可以从花朵的颜色入手, 指导学生采用植物的花果茎叶制作简易酸碱指示剂。

通过发现问题、推测结论、验证设想、再发现问题、再推测验证的教学过程, 使教学一环紧扣一环, 层层递进, 能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化学问题, 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教学目的。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的制作 篇8

1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结构示意图

图1为该教具结构示意图。图中,1—显示面板,12—指示灯,13—接线柱,2—电极插板,21—电极,31—前面板,32—上面板,33—固定孔,34—侧板,35—电极插板活动口,36—电源线穿孔,37—燕尾螺丝。

2 用途

1)此教具可用于演示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2)此教具可用于探究电解质的强弱实验。

3 制作材料及说明

1)箱体、显示面板、上面板、侧板和电极插板可用厚约1厘米的塑料板或三合板制作,前面板用玻璃。所述箱体长25厘米,高20厘米,宽15厘米,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所述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所述显示面板(1)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12)和至少2对接线柱(13);所述电极插板(2)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21);所述每个指示灯(12)与所述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2)该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和电极插板;所述箱体的前面板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设有所述显示面板,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其两个侧板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且其中的一个侧板上设有电源线穿孔;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该电极插板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和至少2对接线柱;所述电极插板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所述每个指示灯与所述一对接线柱、一对电极、一个固定孔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的负极、指示灯、电极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4 具体实施方式

以6种物质演示为例,如图1所示,一种酸碱盐电解器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1)和电极插板(2)。

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6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設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显示面板(1)上设有6个指示灯(12)和6对接线柱(13);电极插板(2)上设有6对电极(21);每个指示灯(12)与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演示时,首先,将6种物质分别放入6个烧杯中,物质的体积占烧杯体积的2/3,然后将6个烧杯放入固定孔(33)内;其次,调节燕尾螺丝(37),使得6对电极(21)均与物质相接触;最后接通外接电源,观察6个指示灯(12)。若指示灯(12)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具有导电性;若指示灯(12)不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不具有导电性。

5 优点

1)通过设有多对电极插板及与其相对应的指示灯和烧杯固定孔,实现了在实验中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的目的,因此,不但简化了实验操作,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2)可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实现对比教学,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酸碱盐教学策略 篇9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关系密切,因此是初中化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的主要内容,更是初中与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知识。

如何搞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我认为,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应既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辅之以恰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正确把握好课标要求

老师对酸碱盐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把握偏差是最大的。虽然实施新课程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听课过程中还是发现一部分老师还是要求过多、过高。有一部分是无意的——平时不能认真学习“教学要求”,教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跟教着辅走,跟着经验走;有一部分是故意拨高难度——新课程教材因为兼顾学生中心,学科系统性没了,上了几年下来,效果不好,干脆就回到老教材的路子上。这种过多、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而且对基本的内容没强调到位,增加的部分又把学生搞混了。因此,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认真按照《课程标准》备课、开展教学,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清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有机重组,夯实基础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学生学习中需要书写大量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因此首先要强化训练化学式的书写,为学习酸碱盐时书写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夯实基础。由于在探究酸碱盐反应规律时要考虑物质的分类和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因此需要把教材重组,提前学习物质的分类,特别是酸碱盐的分类。使学生能从酸碱盐的组成特征来区分物质类别,并通过顺口溜、口诀等强化记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只有强化了这些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有可能学好酸碱盐。

三、重视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归纳酸碱盐的反应规律,掌握酸碱盐的性质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时增加实验:请同学用导气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观察能否反应。由于没有明显现象,学生都以为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此时老师向溶液中慢慢地滴入稀盐酸,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发现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已经变了质,并得出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方法之一是加入稀盐酸。通过这些实验的直观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由于学生对这些实验有较浓的兴趣,印象非常深刻,知识掌握非常牢固。

四、在重点知识的教学上要把握好“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酸碱盐教学的度呢?这是所有初中化学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平时的教学辅导书和考试在酸碱盐方面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教得简单,学生在一次次练习中与考试中常常会“碰壁”,信心就会消磨殆尽,学习的兴趣也会无影无踪。如果教得“到位”一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会感到很痛苦,听不懂,甚至遇到酸碱盐题目就发晕。那么,准确把握酸碱盐的教学的难度至关重要。下面举部分例子进行说明:

在探究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时,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的实验药品不同,每组做四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另两个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从实验事实中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后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该规律。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对于判断酸碱盐之间能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非常重要。从反应物来看,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时要求反应物都是可溶的,从生成物来看,要生成气体、沉淀或水。这一部分知识,对于高中学习离子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而,对于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按照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务必要教会学生怎么使用溶解性表;二是在实验中尽量多地展示常见酸碱盐的样品和对应的溶液,让学生感知它们的颜色、状态,再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分组讨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指导学生结合规律去感知,而不要死记硬背;三是编顺口溜记忆溶解性表。如:钾钠氨盐硝酸盐,都能溶于水里面;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碱溶钾钠铵和钡,碳酸只溶钾钠铵;微溶只有三四个,悄悄记在心中间。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要尽量利用实物和实验。以物质的性质为线索,把有关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方法等知识串联起来。教师在讲解酸碱盐知识时,在新授课中须要通过实验,结合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概括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复习课中,须要指导学生联系已知的事实和理论进行演绎推理,得出酸碱盐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在习题课中,通过难度适中的多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与生活实际有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事例出发,引出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或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如炒菜时在铁锅中加食醋有什么好处?蚊虫叮咬后又痛又痒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学习盐酸时用家庭用品洁厕净中含有盐酸,它能除去厕所中的水垢,引出盐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学了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后,立刻引入:自来水中存在盐酸,有些不法分子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骗人,你能揭开不法分子的骗人勾当吗?当学习了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时,马上引入: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在医院做肠胃透视检查身体时,要服用“钡餐”—— 硫酸钡,但误服碳酸钡会引起中毒,解毒方法之一是服用一种泻盐硫酸镁,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对酸碱盐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寓学于乐。

六、教学要循序渐进,阶梯式螺旋上升

酸碱盐知识难度较大,在新课进行中不能追求教学进度,不求量,但求质。可适当放慢进度,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给学生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的时间。新授课练习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课要起点低,小坡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际上,以上补救知识缺陷、补充同类反应等多种措施,都会使教学进度慢下来。如果教学进度过快,学生还未理解巩固就向下进行新课,做成了夹生饭,即使再回锅也不容易蒸熟。学生尚未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又会产生新的认知障碍。

七、适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可指导学生归纳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复习中,可归纳物质或离子共存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必须记住的常见沉淀、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判断方法等,这些归纳,可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总结 篇10

2、使用氢氧化钠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镜,防止溶液溅到眼睛里。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HCl氯化氢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吸收空气中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4、根据化学式判断酸和碱

酸——化学式通式 HnR,R表示酸根离子,化学式特点为氢元素开头,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但注意H2O不是酸(属于氧化物),而CH3COOH醋酸,属于酸。

酸碱盐复习教案 篇11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化学酸碱盐 教学有效性

当前,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有效性较为低下,学生关于此类内容考试得分率普遍较低,而且呈现出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师亟需探寻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现状

(一)化学教师没有理解新课改标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不久,很多初中化学教师还没能完全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编写不完善,针对酸碱盐的性质表述不清晰。因此,部分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开展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生硬地将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以及酸碱盐的通性等结合在一起,导致初中化学酸碱盐实际教学内容超出大纲,学生很难理解,学习难度加大。而且有的化学教师仍然沿用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课堂教学形式,过分补充一些空泛内容,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上,缺乏差异化教学观念,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无法实现。

(二)难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酸碱盐往往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大部分事物都能联系起来,而且有的实验还能够充分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个点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策略当中,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当下部分初中化学教师都没能将化学酸碱盐教学与生活联系,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持一种怀疑态度,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化学酸碱盐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降。

(三)日常练习的难度偏大

纵观历年来的各省市化学升学考试的内容来看,化学酸碱盐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点。因此在日常练习中大量涉及化学酸碱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常练习的难度加大。此外,某些教师在尚未开始化学酸碱盐的学习就将化学酸碱盐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重要性告知学生,让学生还未开始学习就产生恐惧,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二、提高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对策

(一)积极挖掘教材资源

因为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积极挖掘化学酸碱盐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资源。主要举例如下:

1.教师可以介绍厨房中的化学,如灶具清洁剂中含有的NaOH、纯碱及小苏打的作用。

2.教师还可以介绍常见的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如碳酸钠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3.把生锈铁制品、水垢厚重的水壶拿到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用酸清洗的效果。

4.向学生介绍人身体中的胃酸、介绍花朵制作酸碱指示剂。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将教材资源充分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清楚了解化学酸碱盐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也明白其中各项原理,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贯彻《初中化学课程改革标准》的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以往繁杂的化学作业改为学生每日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每日的学习总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想,逐渐养成化学思维。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性,加强对化学酸碱盐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巧妙设置化学酸碱盐学习口诀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溶解性是相当重要的,是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化学酸碱盐的口诀,让学生容易记忆,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教师设置化学酸碱盐学习口诀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中,一定要注意金属活动性顺序。

2.特别强调酸碱盐溶解性、氢氧化钠的特性和浓盐酸的特性。

3.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纳入口诀当中。

4.注意加入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四)多展示化学酸碱盐实验样品

向学生多展示化学酸碱盐试验样品可以充分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获得化学学习的乐趣。例如浓硫酸色味态展示和观察、蓝色硫酸铜溶液的配置展示等。

结束语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教学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今后进行化学学习的衔接。因此,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一定要突破教学重点、分化教学难点,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创造,以此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鲲.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D]. 苏州大学,2011年.

[2] 齐海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平台应用有效性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邢淑丽.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 时代教育,2013(02).

[4] 余海生. 浅谈初中化学有效性课堂的创建[J]. 新教育,2013(72).

[5] 许茂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酸碱盐复习教案 篇12

一、酸碱盐基础知识的整理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且概念、技能与方法较多。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教学目标, 做好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实验与课后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由于酸碱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较为分散,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整合酸碱盐的相关知识 (如表1) , 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 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后, 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起完成表中的空白处。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提升学生化学知识学习效率,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酸碱盐化学实验的准备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 教师在为学生讲完基础知识后可以相应为学生讲解相关实验,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如表2) , 以图1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如:在设计检验某溶液是不是酸溶液时, 在实验前教师应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各组平均水平尽量相同, 以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然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 H试纸、铁丝、石灰石、小苏打等实验素材, 引导学生随意选择一种检验试剂进行实验且检验方法不限。在实验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各组学生将本组的实验过程进行记录, 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强化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提升

三、酸碱盐课后教学的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但是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对课后总结的重视度不够, 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所以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做出有针对性的帮助, 导致延误最佳教学时机。对此, 教师在基础知识、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内容讲解之后, 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将教学相关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酸碱盐的总结如下)

总之,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可以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 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借助思维导图, 将教学相关发散性的知识进行串联, 以降低化学知识的学习难度, 促进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芳.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5 (09) .

上一篇:五一活动300字作文下一篇:追梦之路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