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

2024-04-30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共4篇)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 篇1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3-2-27

以导为引,83位名师,8大名媒体联袂,实现课堂转型 以学为重,34节优课,8省教研员点睛,皈依主体地位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

2013年4月·中国杭州

历经十年实验,《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几百余处修订点成了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课堂教学如何重新审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如何站在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的断裂处,借助“新课标”的光照,凸现“能力”目标,实施教学“练能”的美丽转身,组委会诚邀全国名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会聚西子湖畔,金秋同行,共同体验、探索未来课堂的健康路径与理性走向。

一、活动时间:2013年4月12-15日(11日报到)

二、活动地点:中国杭州(报名后告知报到地点)

三、活动主题: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转型探究

四、活动亮点:

1.致力深度,聚焦前沿。“改课”作为研讨关键,集中攻坚“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行为定势; 2.国际化论坛特色。晚间报告开设多个专题分会场,供与会代表自主选择;

3.学员互动课评将在著名刊物发表。会议期间,每日评出2位学员课评奖,8篇学员课评奖会后将在著名刊物《小学教学设计》数学刊中发表;

4.8大著名杂志主编面对面。探讨课堂转型的焦点问题;答疑投稿问题;现场收集投稿文章;

5.奉呈爱心免费听课名额。对象: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详情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

五、活动内容(每版块专家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八大著名杂志主编、编辑部主任现场论坛 1.邓国勋:《小学教学参考》主编; 2.杨永建:《小学教学设计》主编; 3.陈永华:《教学月刊》主编; 4.钟建林:《福建教育》编辑部副主任; 5.贾振东:《小学数学教育》编辑部主任; 6.殷现宾:《小学教学》副主编; 7.蒋徐巍:《小学数学教师》常务副主编; 8.廖肇银:《江西教育》执行主编。

(二)高校教授学术报告

1.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吕玉琴:台湾台北教育大学数学暨资讯教育学系教授; 3.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4.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之一,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5.杨瑞智:台湾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数学系教授;

6.李嘉骏: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7.吴卫东: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8.张 丹: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博士;

9.张梅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0.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1.蔡天新: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诗人。

(三)全国名师学术报告

1.张兴华: 著名特级教师(江苏); 2.陈洪杰:《小学数学教师》副主编;

3.曹培英: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

(四)著名特级教师示范课(23节,最新设计)1.丁杭缨: 浙江杭州市长青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2.朱乐平: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3.朱国荣:浙江嘉兴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 4.朱德江: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 5.华应龙: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6.刘 松:浙江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著名特级教师; 7.刘德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著名特级教师; 8.许卫兵: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9.吴正宪: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 10.张冬梅:江苏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11.陈 昕: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教研室,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 12.范新林: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 13.贲友林: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14.柏继明: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15.俞正强:浙江金华市环城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16.钱金铎:浙江舟山市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 17.徐长青: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著名特级教师; 18.黄世忠: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著名特级教师; 19.黄爱华: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 20.蔡宏圣:江苏启东教育局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 21.潘小明:上海市宝山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22.魏 洁:江苏南京市五老村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五)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示范课(6节,最新设计)

1.刘伟男: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2.刘延革: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3.张齐华:江苏南京北京东路小学,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4.罗鸣亮: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5.查人韵: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

6.强震球:江苏江阴市实验小学,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六)新生代名师示范课(5节,最新设计)

1.丁 丽:湖南长沙市小学数学工作室首席名师,湖南省新课型开发教学能手,在全国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年会上执教研究课;

2.江 萍:浙江杭州西湖小学,浙江省教坛新秀,获省“农远工程”优质课; 3.张国良:浙江湖州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4.唐彩斌: 浙江杭州新思维教育培训中心,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5.黄升昊:浙江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获省“农远工程”优质课。

(七)省级教研员互动评点

1.刘 莉:湖北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 2.刘忠阳: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3.吴正宪: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 4.高枝国:黑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5.梁秋莲: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6.斯苗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7.彭晓玫:福建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8.管尤跃: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

(八)名师互动评点

1.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华应龙: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

3.黄爱华: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

(九)博士、编辑、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现场书面课评

1.叶 柱:浙江上虞市教体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

2.刘自强:福建福州市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

3.李加汉: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4.邱廷建:福建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著名特级教师; 5.张红娜:河南许昌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6.张良朋:山东省淄博师范专科学校; 7.陈 力:浙江武义县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8.陈亚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9.邵 虹: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 10.易虹辉: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11.郑庆全:山东省课程中心主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12.赵国防:江苏无锡市南长区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 13.胡桃根:江西南昌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14.姜荣富:浙江杭州市新思维教育培训中心; 15.费岭峰: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16.潘红娟:浙江杭州市江干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

六、论文交流:每位代表仅限一篇,一式两份,与会时提交组委会(需缴纳评审费),需现场投稿八大著名杂志的文章,请在稿件结尾注明杂志名称,由组委会统一整理提交。

七、光盘征订:会后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订购。

八、活动收费:培训费480元/人。食宿、往返交通等费用回原单位报销,住宿标准:每人每天80—150元。

九、报名及咨询:参会单位须事先向组委会报名,未报名者谢绝参会。电话报名:(0571)86971080 86971084 86971040 86971789 邮箱报名:qkwr@163.com 网站报名: 网站报名: 网站报名:www.qkwr.net 短信报名:*** *** QQ报名:2521566653 1658661567 QQ群:213939234(网络报名如两天内不见回复,请改用电话报名)

组委会通讯地址: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3365信箱,邮编310029

十、特殊说明:

1.本次研讨会将发给学员继续教育学分卡; 2.日程安排于活动前10天在网站公布;

3.示范课在同一会场举行,部分报告将以分会场形式进行。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 篇2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来杭州来参加这个“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了3天,非常充实。观摩了各个名家的精彩数学课堂,如刘德武的《小数的意义》,刘松的《分数的意义》;刘延革老师的《数与形》和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最后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尽管一天听10节数学课,身体很劳累,但是精神上很享受。每一堂课,像一个个丰盛的大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的胃添得满满的。坐下来了我翻看已经听了的32节课,每一个老师都是从“课改”到“改课”,直面课堂“新常态”。由传统的形形式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形态,开始转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新常态”。由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线,转向以学导为主线。课堂不能以“教”为本,“教”虽然很重要,但“教”又必须以“学”为本。因为没有学生主体的努力,别人是无法教会的,所有看似教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方式上的“新常态”是我感觉最震撼的。改变是“改课”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如“学习单”的全程运用;变“预学”为“为学”的机理转化;“小组讨论”的高效展开;“体验”教学的落地生根;“学习共同体”的组建;“随堂作业”的百花齐放;“小先生制”的推陈出新。真正让我看到了课就是应该这样上:常态课堂应该是回归人的本性的课堂,即数学教育应该是构筑人性的教育。人性的课堂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人性的课堂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愿意对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知识无穷,我们无法教完,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无尽,我们无法求全,只有学会思考;生命无止,我们无法伴随,只有学会负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负责任,或许这就是新时期给学生的最大的爱,或许这就是新常态课堂的永恒追求!因此我们经常这么做:给虎一座山,给猴一棵树。因为我们相信:有了适当的舞台,鸭子也会成为顶呱呱的角色。我对常态课的诠释:朴实自然,体现本色;真实有效,凸显本质。所有我的课堂以后朝着这样的目标看齐,比以前做得更好!

《千课万人》观摩学习体会 篇3

一回来我就马上开始写我的体会,因为担心这几天的观摩学习的容量之大让我这小小的脑袋记不住。首先,最大的体会就是感恩,感谢学校能够信任我这个新老师,给我这样一次认识小学数学界大家的机会。尤其是随着这几天见到的老师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这种感谢之情也愈发深刻。

虽然我本就是一个教数学的老师,但是刚转到现在的班级和开始真正数学教学让我慢慢产生了很多困惑,发现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遇到的见到的都只是课本上的知识,甚至于对课本知识研究的还不够透彻,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以什么为重点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学校提出有学习机会的时候,我马上报了名,就是想解决这些疑惑,去看看真正的数学课是怎样上的。同时,因为自己本身的局限性,想要见识一下,新的数学教学的模式是怎样的,新的理念又是什么。

第一天的学习我就被深深震撼到了,不管是吴宁中老教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传递,还是吴正宪和刘德武两位老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让我有所反思:真正好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而是激发学生去思考,用正确而恰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思考和进行合适的表达。让我明白了,数学培养的是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还有一点值得我去反思的是,有些情况下的教学设计我甚至不是很懂,这点是需要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我明白这是由于我的数学教学素养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黄爱华老师一出场,大家都认识他,唯独我不认识,但是一节课过后,我也深深被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所折服,并且将这个名字和这堂课深深的记在心里。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学生最开始就把老师应当在最后得出的结论说出来了,如果是我,我想我就会草草讲完。但是,黄老师依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讲,并没有生拉硬拽到自己的预设上去。而且还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这个问题,以“你会用a来表示一个数,那么你知道a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个有意思的问题衔接转承,一步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去,并且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场雷鸣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的教学智慧。然后就遇到了我另一位特别喜欢的老师:罗鸣亮,一位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用孔凡哲教授的话说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与任务感,而是完全放松的一种状态,在罗老师轻松的话语间就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并且学到了知识点,而且一节课下来我作为一个听课者甚至都很快乐。

由于千课万人的容量很大,所以遇到了很多很多名家大家,包括郑毓信教授的一次令人深有感触的讲座,不同于吴宁中教授高屋建瓴的高理论层次,郑教授从最开始就在说,如果一个讲座一堂课下来对听者没有任何的影响和反思的话就是一次失败的报告。然后他就从生活实际中告诉我们,数学思考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让孩子不要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远。同样传播这种思想的还有来自台湾的洪雪芬老师的《数学步道》,就是从数的方面教我们要从实际来看数学,通过“数字魔术卡”这个非常有趣的一张纸,让学生在动脑筋想要拼成方块的同时还能看到以学校之景为高中低年级精心设计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数学课本上的题目那样抽象,而是要求学生亲自去校园里动手去测一测,数一数,量一量,并且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明白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四天的学习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记住什么东西,可能连哪位老师讲的哪一堂课都不能一一对应,但是,在写这次体会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要传播的并不是一堂课的知识点,使我在键盘敲打时思如泉涌,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完全讲出来,就像张齐华老师说的,公开课有时传播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启示。说到张齐华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粉丝特别多,一到会场就有很多老师要求合影。让我不禁猜想这位老师的课堂肯定特别精彩,果不其然,《小数的初步认识》让我见到了又一种不同的风格,张齐华老师见微知著,尊重儿童学习规律,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从经验到图形到抽象,用几何直观明确教学,让概念教学动态化。接着,斯苗儿老师的非常犀利的访谈使我们了解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是像别人看到的那么一直光鲜亮丽,“苦行僧”一般的张老师每日沉浸在数学专著里,“虽然看似苦闷,但是我很享受这种状态,很喜欢研究数学里的问题”,张老师如是说。也就是说,必须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兴趣来看待才会将看似无聊苦闷的事情令自己甘之若饴。所以说,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要有兴趣,老师工作也要有兴趣作为推动力才能使我们坚持下去。

偶然的机会要到了徐长青老师的签名,这件事令我开心了好久,也炫耀了很多次,之所以这么高兴不只是因为徐老师是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名家,而是因为仅仅因为一堂课就爱上这位有风格的老师。来自天津的他曾跟相声演员姜昆学徒研究语言的幽默,并且成功把它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如果非要和同样幽默的罗鸣亮来对比的话,那应该听他的课就真的像听一次相声那样,充满各种各样的包袱,而且会让人在听完之后有深深的思考。在他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中,传达给我们的不像是解决数学问题,而是生活哲理,要“知难而退”(华罗庚),生活不只是前进的过程,有时候要“回头看”不断反思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好多次我都感动得想哭,每每在徐老师给学生讲到如何学数学,如何认识人生时,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幸运的时刻,犹如醍醐灌顶,我也在想,能够坐在会场里听徐老师一节课的学生也是幸运的,也许就因为这样一节课,从此改变的不只是他对数学的看法,而是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升华,这么说来似乎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正如评课老师孙晓天所说,徐老师的讲课风格是谁也学不来的。我们只能取长补短,学习我们能够学来的部分。

还有很优秀的一线女老师女教研员,比如刘燕老师,她的《方程的意义》前后贯穿,用一节课的时间教授给四年级学生如何用字母表示数,什么是方程,方程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解方程的一部分思想。如此之大的课容量令人叹为观止,刘老师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了这样一堂新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小华和小明的故事从低年级的问题一步一步到高年级,层层递进,深入理解。并且横向的让学生明白了用方程去解决问题的优势,就是可以顺向考虑问题,明白直接。并且通过对天平的直观感受明白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掉一个数,方程的等式保持不变。

这次学习还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课型,让我知道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教。比方说王炜老师的绘本课,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规律,从数字、颜色、大小、方向等方面都能找到,让孩子感觉到这不是一堂数学课,而是一堂侦探课,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小侦探,并且绘本的画面符合儿童的视觉捕捉特点,在这样的氛围里就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还有表演硕士王昆杞的戏剧课,抛弃了现在课堂里桌椅的限制,放松学生手脚,通过表演与活动学习到十以内数字的认识以及加减法,非常有趣。最值得借鉴与采纳的还要数吴如皓的魔术课,来自于宝岛台湾的他可能受刘谦的影响,成功将魔术引进数学课堂,运用扑克牌的特点(字母和花色),把数学规律隐藏其中,学生在惊讶于魔术现象的同时产生好奇心,在老师慢慢揭秘魔术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用老师去强调,就已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了,而且对老师下一步的教学充满了期待。而且在通过自己动手去制作魔术本身,让别人去猜的过程,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吴老师说的,让学生学会“在混乱的世界里看到永恒不变的规律”,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当数学跟我有联系时,好奇的门槛就降低了;当我用规律开始做数学时,我对数学就充满了期待。”

我觉得在这些教师名家中让我找到最大动力的不是年过七十教学经验丰富的刘德武老师,也不是年过八十充满智慧的的李大潜教授,而是正值年轻就走上各种公开课舞台的刘伟男,年纪轻轻就成为博士后当上大学数学老师的刘东文,既有颜值又很年轻的郭骥,他们的状态激励着我,而且刺激到了我,让我知道原来年轻教师还可以这样做,打破了我对原来工作岗位的认知。从前我一直在想,只要埋头于学生之间,认真教好自己的学生,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耕耘者就可以了。现在发现,原来走上公开课的舞台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就像同行的一位老师说的“你应该把讲公开课当成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我想,要想走上公开课的舞台不仅仅是“敢于”这么简单,还需要“认真钻研”这股力量,真正走进数学,走进学生的发展水平中,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真正刺激到学生,教授“教了就会”的知识。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 篇4

五年级

陈蕾 落叶纷飞,魅力杭州。12月6日至8日,我们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研讨观摩活动,走进全国各地语文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三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王崧舟、管建刚、虞大明、李白坚、蒋军晶等全国著名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用实践诠释课标,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大家一道道作文教学的饕餮大餐,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让我们对“蒙着神秘面纱”的习作教学生出一种“有缘识得真面目”的感悟来。

在享受完一道道大餐之后,感触良多,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捷老师,他的幽默睿智,和蔼亲切无不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作文,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变得如此简单快乐。

诙谐逗趣。即便是面临一群心猿意马的孩子,他的手里总有一种魔法让人无法抗拒,三两分钟内噼噼啪啪地让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你无法预料下一秒钟他又将抖出什么可爱的包袱,在教坛里,他就是张艺谋。他的课堂智慧和欢乐相伴,机智与幽默并行,精妙的点评总让你感到他能一语惊醒梦中人。轻松愉快,是他课堂里的主旋律。不仅如此,我们看到的课堂上的何老师,让人感到如此地亲切舒服,背总是半弯着,保持和学生的平视,让学生觉得老师仿佛成了他们的知心好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的同时,也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始见功夫。虽然是一堂课外的绘本课,但何老师的课堂处处彰显着浓厚的语文味。他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在亲切的交谈中学会了写简单的复句,回顾整个过程,他先是让学生写一个单句,“我的爸爸像„„.一样。”紧接着,换个句式,“我的爸爸是„„.”,,这样的转换与过渡十分自然,学生的思维没有丝毫的断裂,跟着老师的引导,积极地思考。然后老师加大了难度,“我的爸爸是„„.也是„„.”,有了之前类似句式的铺垫,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打开了,只要将之前一些答案进行叠加,就能很好地完成这个句式,这样,难度层层递进,合情又合理。最后,何老师亮出了最终他想要学生达到的高度,“我的爸爸是„„.也是„„.还是„„..”。学生也出色地完成了。何老师设计的这个说话训练,既简单,又有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方法。回忆自己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每每都睁着一双双无辜的大眼睛,茫然地望着我,好似在跟我抗议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与缺陷。是啊,如果我也像何老师那样将每一次的训练点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相信学生学得会更有兴趣,也更轻松。这一整堂课,何老师都表现出了他极其深厚的功底,或是及时捕捉并纠正孩子们发言里的漏洞,或是将错就错引导孩子就哄笑的原因深入讨论。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他总是三言两语就能力挽狂澜。无论你的程度高低,只要发言就能得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课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进步,收获实实在在的语感培养,言语锤炼;听课者亦然。那么,何老师的这一份对语言敏感与机警何处来?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我想肯定是博览群书,博学强记,笔耕不辍,多思善辨成就了他的精彩。

苍遒工笔。何老师的板书,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苍劲的撇,遒劲的捺,一横一竖从容优雅地书写着自己对孩子们、对作文的热爱与忠诚。字不多,却很明了,实与精是他的特点,新与活是他的灵性,个中寻得无限美。粗细中,他的板书简直是一首诗,一幅画又是一幅耐看的作品。板书的编排里有他的博思,他的才华;方块的汉字里有他的性情,他的追求。

于教与授中思索,于倾与听里回味。倾听何老师,倾听他课堂里的横竖撇捺,倾听他内心深处对孩子们的热爱,对作文教学的热诚,更是倾听他对人生的执着。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数“新课标课堂”观摩会(4月)】推荐阅读:

千企万人05-30

万人评议机关07-09

活动总结(万人跑)08-01

千课万人交流07-04

千课万人汇报09-05

活动总结万人跑09-16

万人签名活动主持词05-23

千课万人听课感想06-06

百场万人活动总结07-11

千课万人学习体会08-02

上一篇:《婚姻保卫战》经典台词下一篇:物业管理保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