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作文素材

2024-04-15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共7篇)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 篇1

一.理想志向(壮志难酬)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他最终因此被敌人暗杀了。

3.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5.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二、恒心毅力(面对挫折)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

7.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然而迎接你们的却不尽是小鸟的悦耳的歌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常有凄厉的风雨和雷的轰鸣„„

8.食指《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9.张洁《我的四季》: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10.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个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我的四季》)

11.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艾立希失败了605次,才制成药物六○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可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劳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12.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一个盲人,海伦·凯勒并没有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而是更多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可以这样说,尽管她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献给人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袒露的心迹,能给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13.曹雪芹出生富贵之家,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山村,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14.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资产者——无论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都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5.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16.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培根)

17.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18.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直面苦难》)

三、爱国情怀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5.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进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刘征)

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假若我只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艾青)

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10.拜伦,为自由而战的歌者;拿破仑,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英雄。

11.肖邦于19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12.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艾青)

四、亲情乡情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3.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李密《陈情表》)

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柯灵《乡土情结》)

5.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柯灵《乡土情结》)

6.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而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唏嘘不已。(柯灵《乡土情结》)

7.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3.强秦因不施行“仁义”,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劝学》,选自《荀子》)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少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囊萤趁月:囊萤,晋代车胤家贫买不起油灯,夏季聚萤火虫于囊中,就其光而读书。(《晋书•车胤传》)趁月,南齐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南齐书•江泌传》)

7.潘洗尘《六月,我们看海去》: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探索精神)

8.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9.汉代著名批判家王充自幼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书店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得以博览群书,贯通百家,最终写成了专门的批判书籍《论衡》,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展示了他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10.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理、数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1.清代诗人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12.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现了马克思胸怀宽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蔺相如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机智与勇敢拜为上卿,官位在有攻城野战之功的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退避再三,处处先考虑国家的危难而把个人恩怨放在脑后,打动了廉颇,廉颇背负荆条,上蔺相如府上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宽容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中,对异己要宽容;宽容不仅体现在人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宽容〉序言》)

八、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3.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人格独立

1.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她们没有听从尼古拉一世允许改嫁的谕令,也没有被用来拦阻她们的种种恫吓吓倒。她们宁愿放弃堆积如山的黄金,宁可在拿着武器的哥萨克卫兵的押送下被铁链捆锁着行走,也要到那苦寒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守在自己的丈夫身旁,义无反顾的妻子们令铁石心肠的阻拦者也不由得泪雨滂沱。

十、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她的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的诚实劳动还清了借款。(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他主动向他负荆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期间,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赎罪,这一举动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也曾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十一、说话的艺术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出口成章的魏征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郑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

十二、生活哲理篇

1.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2.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钱钟书《读〈伊索寓言〉3.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处。倒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观点:①自夸者终究要灭亡;②怎样做命运的主人(既不狂妄,也不自卑);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命运】。

4.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5.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罢。(巴金《黑夜行舟》

6.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给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十三、其他

1.解放思想: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鲁迅《拿来主义》)3.做事要果决:项羽妇人之心,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致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顺着树自然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锝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巴尔扎克《守财奴》)

7.谦虚:马谡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以致街亭失守。(罗贯中《失街亭》)

8.追求真理:苏轼为考证“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亲自在夜晚作了一番实际考察。(苏轼《石钟山记》)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文素材,源头活水

一、教学设计说明

面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窘境, 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读书破万卷”, 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能要求学生“行万里路”, 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和机会。但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去化解“无话可写”的尴尬。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脱节。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将基础知识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 而将阅读和写作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有的学校甚至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疆而治”———有两个教师分担, 这进一步导致了读和写的割裂。古人曾说过:“学以致用。”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两个课型融为一体, 让它们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我就此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尝试和探究, 发现效果很好!在作文课上, 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丰富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体会改变“人人心中有, 人人笔下无”后的喜悦!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1.给学生一个清楚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的满分作文的片断, 让学生发现课文的影子。

2.以刚才的发现为契机, 让学生找找看, 在自己的头脑中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据此, 开展教学互动。“找话题, 找课文。”

4.定向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话题,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话题的选材和写法, 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个话题进行练习。

二、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 从小学开始, 你最头疼的课程是什么?

估计大家也会说是作文!可是我们现在到了高中阶段, 审题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难度, 那现在还困惑你的又是什么呢?

———应该说,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 主题立意定好了, 却无从下笔的痛楚!

好, 其实, 我想告诉大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储备,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身在此山中”的迷茫, 今天我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拨云见日, 解决这一难题!

大家和我先来看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

1.唯有风, 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 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 事实上, 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 我们通过时, 往往遍体鳞伤, 身心俱毁。这时, 你看到, 风在墙外千萦百折, 不屈地呼啸而过, 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 在坎坷中奔跑, 在挫折里涅槃, 忧愁缠满全身, 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 却无从止歇;我们苦, 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 飞沙走石来过, 我们布满伤痕, 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风, 可以穿越荆棘》

这个人, 你在哪里见过吗?熟悉他吗?

———高一上册课本里有她的诗《篱笆那边》。这个材料对于大家写作坚强与坚持的话题, 应该说堪称一则绝妙的素材, 在此之前, 你曾想到过从课文中寻找作文素材这个问题吗?

2.请同学们回忆你所学过的课文 (包括所有学段) , 并说一说文章中的那个情节和人物打动了你?你觉得它们可以用作哪类主题作文的素材?

……

3.下面, 我们大家一起再做个互动:能不能再把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内容归归类?找找话题, 找找课文?

……

课文素材, 就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也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和话题, 和同学们的内容互为补充一下。

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文学形象, 尤其是选自《史记》的文言文中的文学形象, 因其极高的“知名度”被各个层次的人认可, 也更容易收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鸿门宴》中的项羽等;名人名家, 教学中对著名作家的生平进行介绍, 尤其是那些经历特殊的作家, 比如, 屈原、司马迁、曹雪芹、鲁迅、史铁生等, 他们爱国、坚韧、执著、深刻等优秀品质, 都是作文的优秀素材;经典作品, 许多经典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出深刻的主题思想, 都是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本。

小结:素材和话题, 紧密相连, 可以一材深挖掘, 也可以多材用一题。

4.我们的课本, 就是一座宝藏, 就是一条河流的源头, 也像漫天的星斗, 是那么的丰富, 那么的神秘, 那么的广阔!

下面, 我给出如下话题, 大家任选其一, 运用学过的课文素材, 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15分钟完成。

阳光远方阅读方向, 细节成功与诱惑

一枝, 一叶, 一世界短暂与永恒色彩沉默寻找

自由坚强执著感恩责任选择理想

……

十五分钟后, 选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们的作品都很精彩。

同学们自己想想,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我想, 学生一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的课本不仅是阅读的载体, 更是作文素材的宝库。我们对它是如此的熟悉, 只要我们对它精心研读, 会发现它也是我们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我们把平时的语文课, 当做范文去积累。课下同学们再把我们学过的课文, 小组内分工, 整理出材料和话题的典型素材。这样, 我们即使还没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但是我们一样可以下笔如有神。

三、教后反思

浅谈高中政治课本素材的运用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课本素材 课外资源

中国分类号:G633.2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运用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深入情景,分析案例,明确观点,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代表性案例为主线,案例形式表现多样,漫画、图片、小品表演等特定情境都可带入课堂。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因而成为今后教学的一种常态模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把握却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案例选用的误区

1、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材料的“新颖有趣”,而有意舍弃了教材提供的素材

政治课内容充实,理论性强,很多知识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层层递进,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离现实生活太远,都是夸夸其谈的大道理。为了找回学生关注的目光,政治教师们往往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寻找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最新素材充实课堂,应用新素材当然符合政治课时代性强的特点,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倾向,认为课本所提供的素材比较陈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课本素材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只有新颖有趣的材料,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故意舍弃课本素材,结果造成舍本逐末。

2、选用的教学案例质量不高,缺乏适用的、本土化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依托,是自然生成知识的载体。正是通过对案例内容的阅读、思考、交流、辩论,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迪。因此,案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舍弃教材本身的素材,片面追求材料的新颖,但回过头却发现材料并不能充分说明教材观点,材料到观点的联系推导显得牵强。其实案例的选用最重要的是贴近学生实际,本土化的教学案例还有待开发。

3、选用案例的处理不到位,使得材料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由于过分追求材料的丰富,也有些教师舍不得把自己找到的自认为比较好的材料舍掉,从而造成材料的简单堆积,未对采用的案例进行深入挖掘,反而冲击了教学内容,造成材料喧宾夺主,使得课堂变成了材料的展示场或故事会,尽管材料丰富新颖,教学内容的落实却并不尽人意。学生笑过闹过却收获不大。

二、案例选用误区原因分析

1、陷入对课改精神的理解误区

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部分教师简单地认为课改就是要引发学生兴趣,政治课要一改死气沉沉的现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片面追求案例的多样、新奇。这样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思想教育意义。

2、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果使用案例教学法,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唯有此,才能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这种能力,因而在对案例的研究、学习和判断时就显得毫无力度,致使案例教学成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驾驭课本外案例时更显得力不从心。

三、案例选用之我见

1、“活”用课本素材

新教材中的案例可以说是“各付其职”,前面有引导学生情景导入的前导,中间有引出观点的桥梁,最后还有升华情感的素材结尾。但是面对这么多的素材是否都要采用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灵活处理,教师可以对素材内容进行增添和删减,还可以嫁接转用。但无论如何,案例的使用都是为自身教学服务的,一定要灵活处理。

2、“巧”用课本素材

用“活”课本素材时要注意,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处理课本素材时只是给其穿上一件“活”了的外衣,使其成为哗众取宠的装饰。把课本素材用活的同时要注意用“巧”,即案例呈现方式。

语言描述型:教师用规范的、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的事件的有效情况与过程,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角色扮演型:把问题情景按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辩论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

媒体展示型:应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漫画、歌曲、影视资料、图片等情境,体现了直观性、具体型、启发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巧借”课本外资源

在充分考虑课本素材之后,教师选取教材以外的资源,应该体现“三贴近”,符合以下的要求。

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

精准性:选用案例符合教学目标,结构严谨,事例充分,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材才是教学的立足之本。在对教材的运用上,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开发者,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让教材的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參考文献:

[1] 赵剑军.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园:教育科研,2012(4)

[2] 陈文翔.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法初探.新西部,2009(10)

[3] 刘玉华.高中政治课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考试周刊,2011(82)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 篇4

第1节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第二节

(1)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亦可从“人生的智慧”角度运用此素材:

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他虽然也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智慧的人不是孤单的,是需要互助的。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智慧,我给你一个智慧,我们彼此就赢得了双倍的智慧。班固曰:“智者,智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世,见微者也。”意思是所谓智慧就是知道一切,对听到的事有独到见解,能从一件小事推知大的道理。曾国藩说:“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变成愚诈。”意思是说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因为有了智慧没有翅膀的人类飞得更高。

(2)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义?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心就是对自己的主子忠心。古代比如对皇帝是叫忠心,因为皇帝是天下共主。现在比如说对国家、对自己公司都叫忠心。岳飞的“还我山河”是一种忠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忠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忠义。陆游说:“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忠义”是个好东西,也脆弱于它是个好东西——它像凯歌一样振奋人心,可以激发出人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所以这最单纯、最原始、最“直”的忠义如果遇到迂回的利用就是残忍,就是消亡……

亦可从“义”“勇”“责任”等角度运用此素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这则素材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勇气”“顺应潮流”“责任”等相关的作文中,由于材料感情强烈,运用时既可正面赞颂荆轲的“义”“勇”,也可以论证人应顺应历史的潮流,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等。

(3)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传说是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必修二

第1节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4)跨越与提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先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跨越与提高。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上天注定我们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那一步,叫做勇气。

(5)梦想与追求——《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励着众多的黑人兄弟去为自由、公正、平等而战。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精神在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着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奋勇拼搏。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2节

(1)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应是人性纯美的最早体现。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3)追求与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蕴深长。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4)离苦与乡愁——《采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令人回味。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生与死;人生意义;自然与心灵;生活态度。

(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

必修三第1节

(1)透视人世百相——《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眼中的贾府,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是纷繁复杂的。贾府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人们由于身份、地位、境况以及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学会观察身边以及周围世界不同的角色,能够透过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决定自己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描绘“人世百相”,展现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其目的在于“透视”,即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或真、善、美,或假、恶、丑,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这是因为,希腊哲人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而中国的奴隶,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坦然面对,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们应当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一个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4)尊重与生命——《动物游戏之谜》

现代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5)探索与发现——《宇宙的边疆》

从古代运用天文方法确定耕作时间,到现代对宇宙形成演变的种种假设,对宇宙的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宇宙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味。而人生的宇宙又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能不令我们思考。

(6)严谨的科学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回答是“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科学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最终只能浮躁不已,达不到真理的彼岸。

第2节

(1)旅途与人生——《蜀道难》

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2)忧国与思乡——《秋兴八首(其一)》

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3)怀古与伤己——《咏怀古迹(其三)》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4)登高之思——《登高》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5)音乐与人生——《琵琶行(并序)》

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6)追忆与惘然——《锦瑟》

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这首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门径的谜。

(7)国家与私情——《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仁政与暴政——《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9)学习与人生——《劝学》

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荀子的《劝学》,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习能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无穷!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

(10)大治与大乱——《过秦论》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11)尊师与成材——《师说》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毛泽东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毛主席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必修四

第1节

(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

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的。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大多数人在隐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这则材料还可用于“公平、公正”“执政为民”“善恶美丑”等有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事,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对比阐释。原文中的许多语句、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2)人生与关爱——《雷雨》

在周朴园的眼里,利益或许永远高于爱情和亲情;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对身边的人更缺少真挚的关爱。人生中,离不开爱和被爱。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

(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面对生存与毁灭,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4)送来与拿来——《拿来主义》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的吸收。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的加以摒弃;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上述材料可用在“继承与创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借鉴外来文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面对种种疑惑,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定将大有裨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拿来”,借鉴,吸收,才能创新。

(5)情感与理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父亲的爱是理智的,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我们综合了这两种爱,才让我们走向自立和成熟。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父母以及身边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你我的爱而无比温馨,你我也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可用在“父母之爱”“亲情”“爱之伟大”“感恩”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虽然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别,但对子女成长的付出是相同的。请不要忘记,在你脚下,有一块自由的大地;在你头上,有一片无垠的蓝天,这一片天地便是爱。爱,这令人陶醉的字眼,创造了多少五光十色、斑斓绚丽的生活花环。酿造了多少甘甜芬芳、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父母之爱,伟大的亲情成就了我们每一个人。

(6)渺小与伟大——《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国的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空间和时间上,宇宙囊括了我们,由于思想,我们囊括了宇宙。”脆弱的人生因为思想而区别于万物,获得了人作为万物灵长的尊严。没有了思想,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有意义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芦苇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一万年太久”的历史长河里,一个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表现的那么不堪一击。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能来自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意义。

第2节

(1)美景与美政——《望海潮》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不是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人吗?重阳佳节,把酒赏菊,那份凄凉,那份寂寥,又让人怎能说得尽呢?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必修五第1节

(1)忠与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2)变革与守旧——《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3)人性与纯美——《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4)推与敲——《咬文嚼字》

韩愈与贾岛留下了“推与敲”的千古佳话,启示我们在文学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我们在阅读中,要细细品味语言,然后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要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精心锤炼,细细品味,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5)诗意的生活——《说“木叶”》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唱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6)建筑与审美——《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因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7)睿智和坚强——《宇宙的未来》

霍金被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第2节

(1)潇洒与沉重——《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2)感怀与慨叹——《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雄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理想与自由——《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庄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思想。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4)亲情与事业——《陈情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十月时评精华摘选:10大热点事件,10大精彩语段

热点01大热电影《长津湖》

高中语文(id:gzyw11)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持续引发观影热潮,打破多项中国影史纪录,获得了高票房,观众好评如潮,实现了票房与口碑齐飞。

精彩语段

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故事题材。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丰富的源泉。透过银幕,我们在雪与火的极端环境中,在血与火的残酷鏖战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无畏无私的血性和精神,也真切地懂得他们何以是“最可爱的人”。而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作品佳作不断涌现,这些电影的“走红”,折射出观众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热切期待,也恰恰说明,“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

热点02有温度的“网红”

高中语文(id:gzyw11)一名叫做许凯的90后年轻人,开车到农村等偏远地区,“搭讪”老年人。他用这种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离、聊聊天,然后给老人们拍张照片,冲洗出来,放在定制的相框里,郑重地送给他们。视频里面,小伙身上散发着“自然熟”的气质,但语言却很真诚,老人们笑容纯真、自然温暖。

精彩语段

“许凯们”的走红,很大程度上也在启示我们思考,在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流量?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持续打动人心?如何将流量变成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不论是给农村老年人拍照片,还是通过镜头弘扬传统文化,抑或是通过直播带货为贫困山区的农产品找出路,事实证明,流量不应该是利益的代名词,更应该是正能量的扩音器。

热点03山西受灾,众人帮

10月2日到7日,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季降水过程。一地受灾,牵动全国。“携手共‘晋’”“山西加油”“我们都在”的呼声与行动,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三晋大地,为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

精彩语段

今年以来,河南、山西等地均遭遇强降雨,一再警醒我们,防灾减灾始终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面对灾情,无论是加强防范、信息发布、及时救援还是恢复重建,都需要迫切抓紧抓实相关工作,惟有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才能无畏灾害、护航平安。

热点04滤镜下的种草

“小众”“绝美”“动画世界即视感”……充满噱头的文字,配上光线、构图、氛围都恰到好处的图片,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被这样的内容成功“种草”。然而,跟随攻略实地打卡后,却又“大呼上当”。层层滤镜背后,是推广的套路。

精彩语段

滤镜终会碎,口碑永流传。精心包装的网红打卡点,倘若经不起现实的检验,难免沦为“一次性消费”,还可能涉及虚假宣传。从本质上说,种草也是一种“口碑营销”。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叠加了社交属性、情感认同等心理层面因素。虽说万物皆可种草、人人都能种草,但这离不开品质和信任的根基。

高中语文(id:gzyw11)热点05重阳节该有的关心

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个电话,向家里的老人道声问候,给爷爷奶奶送上小礼物……今年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许多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家里老年人的关心。

精彩语段

每个节日都有其文化内涵。有人说得好,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尊老、敬老、爱老,无疑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当然,爱老敬老,不应也不能止在重阳。常回家看看,手把手教父母熟悉手机功能,抽空帮老人把手机调成大字号……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这同样是重阳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热点06神舟十三号飞船

10月15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精彩语段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冲破地心引力,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人精心打磨迈向太空的每一步,实现了从飞行一日,到出舱行走,再到驻留生活的跨越。随着“羲和号”成功发射,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后,我国太空探测迎来“探日时代”。梦想无垠,步履不停,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正在推动中国航天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是每一个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高中语文(id:gzyw11)

热点07《我和我的父辈》的中国式浪漫

四个故事,四种风格,以家写国,家国同构,电影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时间坐标中,铺展开父辈的奋斗画卷。电影为我们推开了时光的旋转门,父辈,不再是模糊的“背影”,而是如山伟岸、如水温柔的群像。

精彩语段

2019看“祖国”,2020看“家乡”,2021看“父辈”,有人说,“我和我的……”系列正构建起“中国主流电影宇宙”。故事的叙述半径从极大值——国家,聚焦到极小值——家庭,与之相伴的,是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的内核表达——代际的接力、精神的赓续、文明的传承、民族的复兴。当个人命运与历史大潮迎头相遇的戏剧性瞬间,被电影化地呈现出来,才能唤起观众的共同记忆,进而创造观众的共同记忆。

热点08无名英雄之“超级替补”

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总有一些星球的光芒鲜为人知。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也有这么一位看似默默无闻却是毫不逊色的传奇。他叫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

精彩语段

23年前,包括他在内的14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从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邓清明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如此,邓清明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因为在他的眼里,“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高中语文(id:gzyw11)热点09“饭圈”不该“圈”住运动员

“体育破圈”是一个好的趋势,让体育运动的影响变大,也让更多运动员的成绩和努力能够被看到、被认可。但同时,这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部分粉丝把关注点从赛场扩大到场外,蔓延至训练、活动、甚至私人行程。前有各路网友赶往全红婵老家打卡,影响家人生活,后有粉丝机场围追堵截国乒选手,干扰公共秩序……

精彩语段

客观来说,把运动员作为偶像,本可以是充满正能量的好事。赛场上,运动员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身姿,顽强的意志、对目标的坚定、不轻言放弃的心态,都是闪亮的发光点,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接送机、投票、打榜等固然是个人表达喜爱的方式,但喜爱的前提是尊重,尊重个人意愿。关注一位运动员,了解他所热爱的运动,在赛场内欢呼呐喊,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在赛场外,以永不言弃、奋勇争先的精神激励自己成长,与运动员共同进步,才是粉一位运动员的正确姿势。

热点10传奇《功勋》的家国情怀

这部讲述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的剧集自开播起,热度与口碑齐飞,“泪目”“国士无双”等弹幕连连刷屏,“看不够”“好有质感”等评价获得高赞,对剧情和演员的相关讨论也频频登上热搜。

精彩语段

高中语文课本素材梳理 篇5

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虽然他最终因此被暗杀,但精神长存。(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瑜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5.屈原身处放逐之时,但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司马迁《屈原列传》)

6.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 1

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

3.强秦因不施行“仁义”,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劝学》,选自《荀子》)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少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现了马克思胸怀宽广。(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八、博爱情怀

1.史怀哲拥有一颗伟大的博爱之心,他尊重一切生命,并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他的这一理想,他试图通过行医来拯救那些受苦首难的非洲人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赤道非洲。(史怀哲《我的呼吁》)

2.贝多芬在痛苦中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九、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他们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孙犁《荷花淀》)

3.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4.、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在弹雨中相互救助,殒身不恤。(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在明末阉党横行之时,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周公被捕的义愤,而与阉党发生冲突,为了保护其他群众,他们挺身而出,英勇就义。(张溥《五人墓碑记》)

6.柳毅面对不幸的龙女,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冒险为龙女走访洞庭龙宫。(李朝威《柳毅传》)

7.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追求真爱

1.氓是个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感情不专一的男子,诗中女子被氓一开始的憨态所迷惑。(《卫风·氓》,选自《诗经》)

2.刘兰芝和焦仲卿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乐府诗集》)

3.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自己真爱而献出了珍贵的生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一、人格独立

1.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二、对旧时代的看法

1.中国旧时代可概括为: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

2.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清末被西方国家大肆掠夺,愚昧的清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辉煌的文化。(余秋雨《道士塔》)

3.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县令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关汉卿《窦娥冤》)

十三、尊老爱老

1.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不愿走前街,怕被婆婆看见,让婆婆伤心。(关汉卿《窦娥冤》)

2.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李密《陈情表》)

十四、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她的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的诚实劳动还清了借款。(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他主动向他负荆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说话的艺术

1.李密在向晋武帝上表时,先动之以情,陈述自己不幸遭遇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如今病危的狼狈出境;再晓之以理,推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同时表明心迹,排除不愿

出仕之嫌,成功获得了皇上的恩准及赏赐。(李密《陈情表》)

2.邹忌通过“比美”悟出道理,于是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如此设喻,生动形象且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六、其他

1、解放思想: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鲁迅《拿来主义》)

3、做事要果决:项羽妇人之仁,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致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顺着树自然生长规律,让它的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锝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巴尔扎克《守财奴》)

7、知恩图报:侯赢深得信陵君的恩惠,他知恩图报,在关键时刻,他帮助了信陵君,并以自己的生命来激励信陵君去完成使命。((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中课本作文素材 篇6

首先是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曹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雷雨》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上有很多环节值得学生思考,但结合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所要进行的“创新写作”训练,我决定采用课本第一部分,男主人公周朴园和仆人侍萍三十年后在周家相遇时的对话入手,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几次发问,来突出情节设计的巧妙,再通过相认前后周朴园对侍萍态度的反差,突出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腻到位,进而让学生主动体会到文本“紧凑”的特点。

其次,我思考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作为话剧剧本,人物内心活动已通过台词展现,需要扩展的东西不多,因此,我将自己定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反差上,同时,为结合“创新写作”的需要,我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曹禺先生的《雷雨》,在情节设计上有怎样的特点和创新。

二、同课异教

在高二下学期我任7班和18班的科任老师,为呈现最佳效果,我先在7班进行试讲,通过反思,我更改了一些教学设计。以下试举几例:

7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先让男女同学分两方,朗读周朴园和侍萍的台词,然后进入思考环节,但读完之后发现效果不好,由于是集体朗诵,学生多用唱读。作为话剧的台词,人物语音语调的表现是否到位也至关重要。所以在18班上课时就有意选取两个平日朗读较出色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能通过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到位,而且也更能够调动学生

兴趣。

还有,在思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是“当侍萍提到往事的时,周朴园是什么态度?”,通过7班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都能够答到周朴园的冷漠,但总是泛泛而谈。所以我后来在18班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当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朴园提出了一个什么解决办法?”,学生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是“钱”,然后我再进入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态度这一问题,学生就能更能感到作者设计时的连贯流畅。

最后,在由课文理解回归到“创新写作”的思考时,我发现7班学生对于曹禺先生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能有清晰认识,并提到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极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让文章显得更具吸引力,抓住了“紧凑”的理论,但总觉得课堂不完整。所以在18班教学中,我增添了一个课堂写作的环节,让学生就“狼”、“野兔”、“猎人”三个关键词写一百字的小段,多数学生在把握了“紧凑”的要点后,个别佳段写得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惊心动魄。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

结合“创新写作”的指导要求和新课程教学思路,老师要摆脱“说”的角色,应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成为课堂才主角,多动笔,多思考。所以我在此次课程设计上,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结合课文《雷雨》的特点,我选择讲授课分为“演”、“读”、“评”、“写”四个环节让学生参与。

首先是学生表演。作为话剧剧本,只有脱离课本进行表演,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除去文本之外的肢体语言的魅力。结合贵阳一中学生的能力,课前安排学生准备了一段表演。从侍萍来到周家,到周朴园知道她身份。通过学生的精彩表演,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够全神贯注的融入课本。在表演后,请演员说戏,表达他们对台词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让观众评戏。这一“说”一“评”,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总结了《雷雨》的创新之处。

其次,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本表演。我强调学生要对台词语音语调等细节的把握,例如周朴园对侍萍几次身份的发问:“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通过语气语调的把握,学生能更恰当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然后是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剧本分析“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由于是个开放性话题,使得学生分成两大派别,双方都能提出有力观点,使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讨论,让学生们自己找出《雷雨》在写作上的“创新”之处。

最后,进入“写”的环节。在课程中我加入“创新写作”的环节,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文本的魅力,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我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一段紧凑的文字,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制造巧合、设计悬念、丰富人物关系,以达到“创新”写作的目的。

四、课后反思

一堂完整的公开课除了课前精心准备,还需要课后不断打磨和反思。我在上完18班的公开课后,静下反思,发现其中还有许多可修改的环节,发现在“创新写作”的训练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设计。

例如:对于作家作品介绍环节,我可以把重心放在曹禺的成就上,毕竟在23岁与27岁之间成就三部著作的曹禺先生无疑是个天才,并介绍当时《雷雨》在上海公演时的空前盛况,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演”的部分,可设计观众从肢体语言方面去评戏,这样就更能突出话剧表演的特点。

在“评”的部分,可以试着引出“我们要脱离极端的思维去观察人生,其实周朴园也是有人性和爱情向往的,他并非一个百分百的坏人。”这样的观点,让学生不要过于绝对的去观察人生。

最后的“写”,时间少了些,题目还可以设计得更贴近“创新”的意图,并让学生们从文本到写作的过程中,总结出语文课本才是发现创新的源泉和最好的作文素材。

对于这堂公开课,我个人评价是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贯穿了“创新写作”的思想,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达到了自己的最初设想,但在教学经验上还有所欠缺,细节把握上还有待提高,在“创新写作”的引入上可以再细致些。同时我体会到要想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一定要相信学生,并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或许让学生由“演”到“读”到“评”再到“写”的过程,也是一种落实“创新写作”的新思路。

摘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创新写作”训练,学生们在写作时渐渐地有了创新的意识,但他们却总为找不到创新的切入点而苦恼,总是抱怨找不到适合的写作材料。3月17日,我在校内上了一节公开课,所选课题是高二年级戏剧单元的《雷雨》,通过对比教学和课后反思,我发现,学生写作时所追求的“创新”是可以从语文教材中找到创意思路的,而写作素材也可以从文本中总结提炼。

让作文素材从课本中来 篇7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在写考试作文时,由于他们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虽然有些学生会在考前背诵一些美文美句,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紧张的氛围使学生的背诵内容留存甚少;再加上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这就导致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被匆忙写进了作文,使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整体质量不高;其次,有些学生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我们常说要“推陈出新”,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好的评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写文章苦于没有材料,另一方面我们使用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从课本中汲取材料。

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教师首先要有效地利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积极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眼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努力做新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理解,以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弥补学生素材不够用的遗憾。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存在着差别,他们的思想水平也就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多样、省时高效地处理教材,帮助学生积极积累作文素材,使课本内容“为我所用”,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条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大潮,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真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课程改革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融合,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与空间,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双慧眼,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本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满足中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条可行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教学中常说“读写不分家”,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把书本读熟、读通、读透,他们在应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真正做到“熟能生巧”。当然,必要的写作练习也是不能少的,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给学生时间练习写作,面对日益逼近的高考,大部分学生在课下也是追求多做题,而忽视了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就会下降。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作文教学重视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写作练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给学生预留出一部分的写作时间,让学生将所读到的句子、好的段落通过仿写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教师就可以及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有目的性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使其在之后的写作中“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中,我们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本素材进行写作,并在写作后对比自己以往的作品,找到两者之间写作质量上的差距,体味寻求课内素材的魅力;并在已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出能突显学生个性的作品。这样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提炼,还巧用课文素材扮靓了自己的作文,而且我个人认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本素材就可以避免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减轻了学生选书购书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从课本中找素材应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的写作教学中我个人采用了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谈谈供料作文试题的优势[J].语文教学通讯, 1994(2).

[2]赵克明.语文教育别搞“形象工程”[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上一篇:小学家长公开课总结下一篇:英语周记的日期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