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

2024-04-24

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2篇)

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 篇1

没有反思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在许多人的眼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空洞的说教学课。而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人,也必定是思想呆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或是多说少做、尽说空话的人。生活中还有一些对政治学科的偏见;有人说政治课最好学,整个一个“贝多芬”,多背多得分嘛。也有人说,政治课最好教,拿着书照本宣读、划划记记,应付考试绰绰有余。起初教政治课时,也为思想政治课面临的郡竟感到自卑,然而十多年从教后,我却慢慢的喜欢这门学科了。

我曾对学生说过,其他学科是长知识,政治学科则是长智慧,特别是哲学,它能使人聪明、智慧。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教我们怎样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促成事物的发展。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办事往往事与愿违。

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 篇2

那么如何推进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 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新课改谈谈对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实践与反思, 以此推进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 引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案例教学法与新课改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与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当然, 选好案例、巧用案例是关键。

具体来讲, 它具有如下一些优点:

首先, 巧用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像市场营销这样的理论课教学, 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采用案例教学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其次, 巧用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关注社会生活问题。课程的本身就是以社会生活为目的, 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案例,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解决课堂和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一些社会营销问题, 让他们审视社会中的某些现象, 开阔视野, 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 巧用案例教学集思广益, 使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 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旁听者, 而是共同探讨问题。这样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互相启发, 容易开阔思路, 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以新课改理念指导营销案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 只要看看课本、教参和相关资料, 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可是这种方法却不适应新课改。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和灵性。作为教师, 必须运筹帷幄, 胸有成竹, 随机应变, “教育的智慧与魅力便融化在教育机智之中”。课改中, 我们更真切地意识到“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道理。于是, 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业务进修, 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课余时间认真学习课改的有关文章, 大家广泛交流,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 整理学习笔记。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中, 我们还采用了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方式, 尝试着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 同时又不断地改进案例教学法,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与反思

1. 善于利用网络, 把知识点渗透在案例中进行教学。

为了克服专业理论教学单调乏味的情况,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又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我们采用了把知识点渗透在案例中教学的方法。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 只要搜索一下, 马上就可以找到很多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 本身就包含了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些甚至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熟悉的案例。因此, 上课时, 我们就先展示相关的案例,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 整理出基本的知识点, 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容易。如在教第一章第一节市场营销观念时, 首先就引入了海尔洗衣机的营销案例。

创建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 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海尔营销人员调查四川农民使用洗衣机的状况时发现, 每当红薯丰收时节, 许多农民会将大量红薯洗净后加工成薯条, 但红薯沾带的泥土洗起来费时费力。这令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发明一种洗红薯的“洗衣机”。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试制, 1998年, 一款型号为XPB40-DS的洗衣机开始批量生产, 它不仅具有洗衣机的全部功能, 还可以洗红薯、水果甚至蛤蜊, 价格仅为848元。首次生产了1万台投放农村, 立刻被抢购一空。

一般来讲, 每年的6月到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难道天气越热, 出汗越多, 老百姓越不洗衣裳?”调查发现, 不是老百姓不洗衣裳, 而是夏天里洗衣量5公斤的洗衣机不实用, 既浪费水又浪费电。于是, 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小小神童在上海热销之后, 很快风靡全国, 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全国就卖了100多万台, 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 没有淡季的市场。”

这个案例体现了市场营销最核心的理念:“顾客需要什么, 我们就生产什么以满足其需求, 只有这样, 产品才会永远受到欢迎。”学生通过案例, 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个贯穿整本教材的核心理念, 并实实在在地感受了海尔集团是如何实践这一理念的。同时通过案例学习, 感性地了解了市场营销到底是干什么的, 成功的市场营销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好处等。学生对市场营销工作以及它的重要性就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 再介绍市场营销的概念, 现代市场营销与传统的营销理念的区别、市场营销的意义等基本知识, 学生理解起来就很方便了, 而且接受得很快, 还不易忘记, 教学效果是相当不错的。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在讲营销策略时, 结合王老吉利用多种途径开展营销的案例展开;在讲产品策略时, 结合丰田公司不断改进汽车设计, 满足美国人用车需求, 并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案例展开。激励学生收集类似案例, 师生互动, 互相学习分享, 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 巧用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重视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市场营销教学大纲明确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应用类学科,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说明中也指出, 教学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应用为目的”“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 我们结合案例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尝试设计具体营销方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就市场营销知识整本书来看, 像第二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六章产品策略、第七章定价策略、第八章分销渠道策略、第九章促销策略, 这几个章节, 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案例教学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 会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总结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或者为某一营销活动设计简单的策划方案。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教方法, 也就是要学生学会分析案例, 明确案例反映的主要问题, 然后思考案例与什么知识点存在着相关性, 找出基本的理论依据。接下来就是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3. 利用和改进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经济, 服务当地发展。

基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教授市场营销知识课程时, 尽可能引导学生关注慈溪经济特色, 让他们立足于慈溪实际去思考如何开展营销工作。在上课时, 我们立足家乡, 引用了一些慈溪的案例。如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伊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士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大力兴办服务业, 如旅游、餐饮等行业, 并且收益颇丰, 典型的如慈溪生态农庄以及沿七塘公路兴办的众多海鲜小酒楼等。这些在我们身边的成功案例, 学生基本上都熟悉, 有的也去那里消费过, 当我们把这些案例提出来时, 学生立刻就来了兴趣, 很快就开始讨论起来。

当然, 用这些典型的家乡案例, 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重要的是引起他们思考: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考虑, 这些企业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那些小酒楼要开在离海比较近、交通又比较方便的地方, 而不是开在慈溪城区呢?假设我们也去做, 又会怎么办呢?这里要用到的市场营销知识主要有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目标市场的定位、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以及促销策略等。这样就将书本知识和慈溪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了, 让学生关注当地产业特色, 将市场营销知识活学活用, 关注家乡发展。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 如慈溪为了打响慈溪杨梅的品牌, 已连续几年开展了“杨梅仙子”的评选活动, 还有周巷镇的“润昌蜜梨节”等, 这些都是典型的促销活动, 其促销策略完全吻合营销策略的基本原理。有了这些身边的、熟悉的案例, 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也教得轻松, 可谓一举两得。

三、改进案例教学法所带来的实效

1. 学生“忙”起来了, 课堂“活”起来了。

采用案例教学, 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 再利用多媒体等载体, 使原本单调、枯燥的专业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直观, 营造出活泼、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对于学生而言, 好像上课难度降低了, 原来一部分“无所事事”的学生也动起来了, 也跟着教师的思路“忙”起来了。再辅之以启发式、提问式教学,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参与度明显提高, 打瞌睡、开小差的人基本没有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 学生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 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以前做案例分析题, 很多人不敢答, 不知道如何开口, 如何下笔, 通过生活化的案例教学, 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能够根据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方案, 对于提供的案例, 也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去分析和总结, 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 但已有很大的进步。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无形中也得到了改变, 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有所用、报效家乡的理想开始“生根发芽”。

3. 学习信心增强, 高考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 篇3

【关键词】职业高中 职高学生 市场营销 有效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2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职业高中旨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自然要对专业课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营销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本文就如何有效开展职高市场营销教学展开论述,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

一、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专业课,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学生有效应用学习的知识点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营销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点。为了使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极的进行探索。然而就目前的职高市场营销教学而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引起重视。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组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果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不良影响。鉴于此,在新时期的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学科学习。

二、偏重课堂教学

不管作为哪一学科的教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作为市场营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从市场营销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展开教学活动,市场营销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然而就目前职高市场营销教学而言,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偏重课堂教学。教师将市场营销教学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有很大帮助,但是对学生综合营销能力的提升却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到市场上进行实际销售锻炼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到市场上进行实践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上文提到目前职高市场营销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较少,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结合实际的教学中经验,对市场营销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正常的市场实践活动得不到保障。很多学校的市场营销课都安排了具体的实习时间,而就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本应该由学生亲自到市场上进行进行实习的内容,教师并没有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而是以上室内课的形式取代,这就充分的说明对实践课没有引起重视。2.难以为学生创造进行实践演练的机会。作为职高市场营销教师,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演练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演练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与校外的企业联系,为学生创造进行销售演练的机会。而目前职高营销教师对为学生创造实际的演练机会也没有引起重视。如果教师在思想上没有对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践的机会引起重视,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职高市场营销教师能够对实践教学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践演练的机会。

四、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结合起来

人们对多种多样的营销现象进行思考,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更多有效进行营销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形成了市场营销这门学科。因此,市场营销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点去分析案例去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也需要教师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就目前职高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以案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方面做的还不足。教师往往就知识点本身对学生进行讲解,在以实际的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方面做的还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尤其教师在讲解一些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如果不与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学生很难明白相应的策略该如何在营销实践中应用。同时,教师在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枯燥。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市场营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在更好的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市场营销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科的特点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一项销售计划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展开有效讨论,进而使学生制定有效的销售方案。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营销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更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篇4

周宏

《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中,我请同学们看“蝉”字。让学生理解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有虫字旁。同时让学生结合《金蝉脱壳》这篇文章,让学生如体会那小牧童想捕蝉时的神态。学生们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由于《所见》这首古诗比较浅显,所以我告诉学生们说:“这首古诗给我们讲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谁能试着把它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呢?”学生们大都能理解,在围绕“意欲”一词的商讨后,就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的意思快速地讲述了出来。而且发现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记忆,学生背诵古诗的劲头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日本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5

今天我们2班学生学习了《日本》这一节的内容。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的象征——富士山、传统服饰——和服等,使学生对日本有初步的感知。然后,依托教材学习对日本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己看图、分析图找到主要特征,并让学生总结分析地理特征的思路和方法。尤其重点分析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特征,人文特征重点分析了日本的经济特征,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工业的发展条件评价。有指出日本工业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分析了日本的地质特征及防震。

这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圆满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读图析图方面还有待指导,学生还是不敢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的语言也要再凝练、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好的结合学生的学情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完善我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数字编码教学反思[范文] 篇6

孙群芳

数字编码这一内容原来作为“数学广角”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现在移到三年级上册,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数字编码,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写学号。

我在具体教学时,主要分成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学生编写学号四大板块进行教学。教学前,我先布置学生查询、了解相关的信息,再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讨论相关信息,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补充,介绍数字编码中蕴含的其他信息,学生从中感受编码的简明、科学以及编码的规律。但由于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接触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的机会不多,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另一方面,在尝试编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因此,这一主题活动对本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十年中国艺术市场反思(一) 篇7

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于近十年间呈现出“繁荣蓬勃”的景象。然而在此种“繁荣”的背后也相应地暴露出种种显性及隐性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成为阻碍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完善和健康发展的因素时,就需要我们进行冷静反思和理性探讨,这不仅有助于艺术市场的建设,也必然关系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正确输出和普遍认同。这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国艺术市场的学术初衷及最终目的。

[前沿报道]

反思农民与市场 篇8

潘维至少出了三记重拳。

第一拳:主流学者认为,广大农民在实行家庭承包后得到巨大的实惠,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反叛。但是,潘维通过翔实的证据论证,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后作为个体进入市场,首先受到伤害的便是他们自己;乡镇企业的兴起恰恰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继承。

家庭承包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制度下至少有两个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构成了改革后农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社队企业,这便是后来乡镇企业的前身。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基本上把前一种办法堵死了,于是,希望只能寄托在第二种方法上。问题在于,在剩余劳动力极多的情况下,发展乡村工业的关键因素是资本;在家庭承包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集体积累也被分了,就不太可能发展起乡镇企业。这一点在潘维关于进入市场的农民的“赢家”和“输家”的分析比较中有令人信服的论证。

市场经济的输家是家庭承包实行得最为彻底的四川平原上的农民,而赢家则是“顽固”坚持社会主义,抵制家庭承包的苏南地区的农民。市场竞争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实力,而非个体的积极性;小农再怎么有高涨的积极性,也无法抵御残酷的市场竞争。四川的大部分乡村因为将所有的集体时代的积累都分光了,难以得到工业发展的“第一桶金”由此带来小农破产;一些乡镇依靠卖地获得一时风光,但很快地卖完后,就陷入了困境;四川有足够多足够大的富豪,但并没有带来大部分人的富裕。相反,苏南地区的私有化程度不彻底,集体仍然有足够的积累来进入市场竞争,而且就如人民公社时期一样,基层政权介入企业的运作,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竞争的成功一方面使得农民成为市场的赢家,另一方面也使基层政权有足够的政治运作空间,从而使得四川平原上的政府“白条”、农民群体事件在苏南不易出现。

潘维说得很实在:家庭承包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味着中国农民重回小农时代,脆弱的小农得独自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小农的破产也不可避免,由此必然带来社会问题;但是,乡镇企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问题的激化,乡镇企业的成功不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反叛,恰恰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的继承。

第二拳:主流学者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陷入了“困境”,并且开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药方“产权明晰化”——私有化。潘维却指出,判断乡镇企业陷入困境本身就存在问题,实际上,比起那些私有企业,乡镇企业的效益要好得多。而且,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凭什么不允许一些乡镇企业有困境?在部分乡镇企业垮台的同时有更多的与之竞争的乡镇企业发展,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现象吗?乡镇企业在一夜间突然消失,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而是这些主流学者为了论证其理念的正确性而实施的一刀切的“转制”政策的结果。

乡镇企业曾经被认为是农村改革的意外收获,也是最大收获,以致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巨大贡献,显示出中国农民的巨大创造力。潘维揭示出一个基本事实,乡镇企业的消失不是市场竞争状况下的自然死亡,而是在意识形态干预下的他杀而亡。

第三拳:主流学者认为,基层政权是农村问题的始作俑者,是麻烦制造者,因而必须弱化基层政权,最好是把乡镇政府给撤了。潘维却在论证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论证说,正是因为有基层政权的推动,使得乡镇企业有了发展;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同时为基层政权的政治运作提供空间,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九十年代的农村问题,根本上说不是乡镇政权“恶”的结果,而是在中央政府加上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造成的: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基层政权完成税收任务,另一方面,市场使小农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些任务,基层政权实际上是处于双面夹击的境地。何况,基层政权还担负着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基层政权已经被学界和社会看成是所有农村问题的罪魁祸首,却少有人认真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再加上主流学者的“国退民进”的意识形态宣传,使得基层政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潘维在市场化框架内对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的研究,客观地揭示出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政权在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国家关系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

潘维的这一观点已经为近年来的农村问题所证实。税改和免税所造成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多,农村基层政权已经弱化,没有政治运作的空间,从而使得中央在农村的政策没有载体;更为严重的是,“国退”之后,在“民进”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农民进一步离散化,黑恶势力有跟进的可能。

潘维一再重申自己对私有化没有偏见,也不反对私有化,但是,潘维的确是在事实上破了私有化的神话。潘维的研究当然是有立场的:改良主义者不会从“普世”的价值观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求现实的解决方案。

培智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篇9

培智教学反思

特殊教育学校李晓梅

智障生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记忆力低下、想象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思维显得较弱),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将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及时的理解、吸收,融合成系统;这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智障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特点的课程教学,必然违反他们的认知规律,阻碍智障生的学习发展。在培智学校中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和学生经验的联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智障儿童除了认知上的缺陷,部分的智障儿童小肌肉群的发展较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碰到一些需要精细动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显得相对困难了些。而本课《洗上衣》里浸泡、搓洗、晾晒这样的生活行为的锻炼不但让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智障儿童个体之间由于缺陷程度的不同,在接受事物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时,我把班里的孩子按智残程度不同分为A.B.C三类,像刷牙、洗脸这样简单的生活习惯大部分智障孩子通过训练师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像修剪指甲这样的精细任务却不是每个智障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为此,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便可达成的目标,不但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自信,也能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音乐创作教学反思范文 篇10

虽然本人刚刚毕业在音乐教学经验方面较为浅薄,但是从第一天的上课起我就知道音乐创作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创造力是人类最伟大的潜能,这潜能是人类得以延续生命。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教学体系创作就是其教与学的中心,在学习中他强调使用身体的不同姿势和动作,如拍手,拍腿,跺脚等,来促使学生体验感受节奏的内在关系,增加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在他的音乐教育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对创造型精神和创造性能力追求的观念和原则。

我现在从事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音乐教学,这阶段的学生属于低年级段,在设计音乐创作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并且结合其认知特点。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中着重强调了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作创编歌词创编能够自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象、记录声音和音乐。我针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首先师动作创编方面,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做动作能很快的模仿下来,但不能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自己创编动作,常常只是抬抬手,转个圈,动作单一。比如在感受音乐表现动作上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师说动词(学生自己说动词),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编动作。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模仿。教师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教师或学生说一句话,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编动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模仿。这个练习可以在组织教学时也可以布置成作业能分散音乐课中动作创编的难点。

第二个是歌词创编方面,歌词创编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小,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学会创编歌词。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增添新的段落或改变部分歌词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引起幼儿唱歌的兴趣,提高唱歌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能促进幼儿注意、记忆、思维的积极活动。

第三是能够自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打击乐在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打击乐正是要求听着歌曲、乐曲按其节奏、节拍敲打不同的乐器,这些活动都与肌肉活动、身体动作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节奏感也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才活动发展,我利用各种声源体做打击乐器如人体当打击乐器,物体当打击乐器。

第四,能够运用线条记录声音和音乐。新课改提倡综合就是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时间,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会用线条,色块,图像,记录声音和音乐。用色块,图象记录声音和音乐对学生来讲好理解没有难度,而用线条录声音和音乐对学声来说就不好理解。因此我从3个方面训练孩子用线条,来记录声音和音乐的能力。

反思电影过度营销现象 篇11

过度营销就是夸大本身的商业价值,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就产生了危机。在消费行为逐渐理智的今天,过度营销应该“刹一刹车”。不可否认,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电影的营销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决策者本人的素质、习惯,所以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过度营销中。事实上,大多数情况的过度营销都是由于制片方决策者“头脑发热”造成的。

什么是电影的过度营销

过度营销就是指电影为了完成票房目标,采用正常或者不正常的手段,使观众的消费超出它们的购买欲望,或者购买没有欣赏價值的电影。简而言之就是电影制片方将营销活动与整体运营过程割裂开来,只有营销而没有其他,片面依赖、夸大营销的作用,试图以营销为手段解决电影的所有问题。

回顾国产影片的营销历史,2004年,一部《英雄》让影视行业感受到了“营销”的魅力,创新性地将营销观念导入电影产业和整合性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堪称国产影片营销的经典案例,接下来《十面埋伏》、《2046》、《功夫》、《天下无贼》等影片的比拼更是让营销迅速升值。

对外号称投入1亿元宣传费用的电影《无极》,初期的营销经过陈凯歌和陈红、韩三平等人不断地“老王卖瓜”、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漏出零星消息,足以媲美《英雄》。从营销执行角度来说,《无极》做得不错,甚至说新闻营销方面他们做到了赶超《英雄》的地步,但大家都忽略了产品本身的众多致命硬伤使得营销执行力越强,品牌的价值受到的损害就越大。当越来越多观众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后,难免产生抵触甚至反感。《无极》最初阶段的宣传是可圈可点的,但到后期歇斯底里式的叫卖绝对是“走火入魔”了。

《太阳照常升起》上映前,制片方对姜文的个人品牌信心十足,遗憾的是制片方没分析清楚,姜文导演的作品确实口碑不赖,但姜文个人品牌的号召力远远没到张艺谋、冯小刚的程度,而且如今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以80后的年轻观众为主,但《太阳照常升起》的宣传重点定位在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迷身上。

宣传定位失手,《太阳照常升起》忽视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缺乏自省精神,观众热议看不懂时,宣传方没能及时引导电影受众的感知能力,放在当时炒作环境中看,姜文经过苦心经营才打造出了自认为将会轰动中国电影界、乃至全球电影界的作品,到头来却忽视了一部影片最为重要的东西:观众。

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似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营销上,却忽略了营销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产品。我们可以感觉到电影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可谓处处“埋伏”,选择的新闻点统统与电影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明星选秀、国际导演的招牌、作古的明星、进军国际市场、神秘歌手现身、聘请国外歌星演唱片尾曲……统统都可以成为每个营销环节中,可以轻松调动的炒作素材,而这些元素又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影片对人们的吸引……但事后看来,这些噱头都无益于影片的质量,只不过是增加人们关注电影的谈资而已。从这个层面看《十面埋伏》就是一锤子买卖,损害了张艺谋的口碑和品牌,也让观众开始理智起来,对这种所谓的“电影营销”保持警惕……

和冯小刚以往的影片比较,《1942》是一部好片子,艺术片的风格路线,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但营销过度带来的观众反叛情绪,轻易阻断了《1942》的票房节节高升之路。《1942》宣传方左右影片评论导向,好的评论“满天飞”,负面评论“无影踪”,令观众有被欺骗之感。

溢美之词,多则无益。主创人员作为影片的“新闻发言人”,包括冯导自己微博大赞影片,以及公开场合发表激昂的“护短”宣言,令人失望,以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票房大受影响。

低调、平稳且自信的声音

能够被听见

经济学家茅于轼谈到过度营销时候,曾经痛心疾首地呼吁:“当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还在靠过度营销甚至是虚假营销来赚钱之时,只能说,他们缺的不仅是境界,更是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挤的世界:拥挤的货架、拥挤的城市街道、拥挤的电视广播以及拥挤的屏幕空间,此起彼伏上映的新电影……一个新上映的电影要想引人注目越发艰难,“自吹自擂”策略好像很诱人。但是在这样嘈杂的声响中,反而是低调、平稳且自信的声音能够被听见,更重要的是被倾听。

从医学角度来讲,人体体温不超过37度就属于正常,超过之后,就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属于不健康状态。那么,电影营销也是适度营销,距离产生美……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电影和网络文学联姻的又一案例,改编自80后青春文学作家辛夷坞的同名网络小说。原著小说连续畅销七年,总销量突破300万册,理应为电影积淀足够的期待和口碑基础。成功调动了数量众多的参与者,在谈及对影片票房时,赵薇回答:“我的影迷说了,我负责电影,他们负责票房。”而实情是,负责票房的远不止是她的影迷,还有大批早已被裹挟进“青春体验”的网络受众。

电影营销不应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否则欲速不达。《失恋33天》没有报纸、电视台、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大幅版面,也能赢得电影院院线和观众票房。《失恋33天》是一部地道的小成本片子:剧本是豆瓣上的连载小说,演员是非一线明星,导演擅长拍摄连续剧,档期还选择在大片围攻的2011年11月中旬,似乎所有因素都不利于票房保证。片方的最初预期票房是2500万至3000万,《失恋33天》社会化营销的成功,占尽天时、地利(7个票仓城市的本地化视频制作)和人和(网友自发参与和传播),使它成为了2011年末最大的电影黑马,最终票房突破3亿。

《北京遇上西雅图》在2012年底的营销十分低调,大众媒体上能查到的相关新闻,一是电影更名,二是借着世界末日话题拍的一个小短片。原来在去年上海电影节期间亮相时,电影的原名叫做《美丽有缘》,后来在百度贴吧发起了更名征集活动,才改为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几乎提炼影片卖点的名字。《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口碑几乎一片赞好,豆瓣网上,《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观众评分高达7.7分,高出了当时市场上正在上映的所有电影,也高于以往票房过亿的国产爱情片评分,早期观众自发的好评和观后感分享,剧照+电影台词+观后心得,在社交媒体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见,并不是营销手段用得越多、越大,就一定能对电影的票房起到促进增长的作用。适度的营销才是最好的营销。

市场营销教学反思范文 篇12

一、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轨迹

198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迅猛,也造成了无序发展。1992年举办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首次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从此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全国的拍卖公司超过了四千多家,艺术品拍卖的成交额在逐年增加,成交纪录不断刷新。1995—1996年,是我国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高潮期。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品的市场经营队伍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倍。到了1996年,中国艺术品制作者和经营者的队伍已经从原来的严重不足趋于供求平衡,并向供大于求演变,迎来了新时期艺术品市场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这期间出现的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潮,称得上是百余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化的真正起点。同时,有港台艺术经营机构首次大规模地投入。1996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过剩及无序竞争阶段,市场曾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状况。到1997年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尴尬局面,大大放慢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步伐,使之进入了低谷阶段。

可以这样说,2003年以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中,中国书画板块一直处于一马当先的位置,当代艺术板块的发展则是在中国书画板块的拉动下缓慢预热。2003年春拍之后,中国书画市场的价格率先出现“暴涨”势头,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前一波“大行情”之门。当中国艺术品市场历经了2004、2005两年的高速发展后,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过于迅速,中国书画板块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于2006年进入了调整期,拍卖市场交易规模也一度缩水近四十亿元人民币;而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却积聚了力量,不断发力,于2007、2008两年进入快速发展期,作品价格迅速攀升,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调整,特别是2008年以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人们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当代艺术板块也随即进入调整期,市场不景气,成交额迅速下滑;而经过不断调整的中国书画板块自2009年秋拍以来,其市场信心又在进一步上升,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复苏。

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进入价值重构的进程:中国书画板块市场进程(具体过程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中国瓷器与文物杂件板块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进程。这三个进程相互推动、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进程。从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转型,我们愿意将今年称之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之年”。从今年的春拍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就进入了新一轮的进程,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态势

1、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分化加剧,二元化市场结构正在形成。市场调整与金融风暴冲击的双重作用,使原本脆弱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礼品市场的份额及主导地位得到强化,理性的投资市场在艰难中固守,并由此产生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礼品市场一股独大以及投资市场成长规模受阻,使市场结构无法优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深度回调使其自身进入了二元结构的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传统与当代二元化的状态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形态。

2、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发育面临新的困境,市场体系与机制的发育形成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主体不能持续、有效地发育,那就意味着市场体制及市场机制无法形成,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壮大之路就会遥远而漫长。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的画廊(店)增速下降、数量减少、经营状况不佳。

3、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五大板块相互消长与拉动,新的热点在理性中形成。五大板块的排位不断发生变化,原来的排序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陶瓷杂项板块、油画雕塑板块、当代艺术板块,而金融风暴前的排序是油画雕塑板块、当代艺术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陶瓷杂项板块、中国近现代艺术板块。但随着市场进程的持续,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高歌猛进,当代艺术止跌向好。当然,新看点与新趋势的形成也会使艺术品市场的格局又会出现一些新的变数。

4、拍卖在追高与期望中走向价值发现。如果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是源于投机因素的积聚,那么拍卖在价值迷失的过程中对这种投资因素的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艺术品艺价比”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一种价值意识理性觉醒的表现,这种价值发现具备了更多、更大意义上的市场基础,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性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5、中国艺术品市场机制及支撑体系建设与公共艺术政策备受关注。艺术品市场体系及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步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政策法规支撑体系、财税支撑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市场中介体系及人才培育支撑体系等,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深入前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6、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问题成为市场发展的焦点。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秩序问题、诚信问题及各种各样的乱象,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艺术品市场运作进程中的重要核心环节,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7、艺术传媒的再造已是风雨欲来。艺术传媒的集中化、时尚化、高端化、分众化趋势在所难免。艺术媒体投入者的媒体意识觉醒使传播效果的评判有了更多的视角与更加多元化的标准,艺术传媒的再造已不可避免。

8、中国艺术品资产化提速,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宏伟蓝图已经开始描绘。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发展的道路总体上会经历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艺术品资产化形态、艺术品资本化形态及艺术品证券化形态等几种市场化发展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努力找寻新的突破口:艺术品资产化之路。

三、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质

1、中国艺术品市场稳定性不高,易被诱导与操控。虽然市场的核心仍是供需关系的矛盾与平衡,但更多的是受非经济因素偏好的影响与支配,特别是艺术品市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很高,波动及随机性因素对供需关系或者是市场状态的影响较大。

2、艺术品市场中的消费与实体经济市场中的消费特性存有差异,除相应的投资特性外,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不同特性,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艺术品市场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类市场对消费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精神劳动的独特性,艺术家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比起物质生产劳动,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二是精神产品生产的阶段性,一般精神文化产品都具有精神内容和物质支撑的两重性,这是艺术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决定的。三是价值与价格的不统一性,精神产品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精确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与价格往往很难统一起来,因而,艺术品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四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物质产品的价值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表现为物质形态;而精神消费品即使常常也表现为物化形式,但其之所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不是物化形式本身,而是通过物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即它的审美价值。

3、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敏感性与脆弱性。其“敏感性”主要是由于它离实物经济形态较远,人们对其状况及规律的把握始终处于一种信心不足的状态,艺术品市场往往会应声而降,反映出较高的响应性来。艺术品市场的“脆弱性”更多来自市场规模不大及市场化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

4、中国艺术品审美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发现与挖掘所呈现出的空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打开了通道,从而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最适宜投资的市场之一,并颇具想象与操作空间。

5、在艺术品市场,越是典范、经典的作品就越容易得到追捧,艺术品市场的精神性消费决定了其成为高端市场的这一基本定位。越是追求完美的、高标准的,往往就是高端的,而高端的艺术品,又往往是稀缺性的。人们追求完美的、稀缺的、高端的艺术品,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最活跃的一种取向力量。

6、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种面向文化的生态化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以价值构建为主线的学术、创作、市场运营以及相应的环境是一个状态化的共生态势,其中,多样性及强调普适价值的整体性是这种状态存在的基本核心。

7、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以信心为基础的体系,金融风暴动摇了不少投资者的信心。但精神消费及来自社会的需求会不断地培养与壮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并在主动壮大与发展的过程中,使更多的关于信心建设的机制建立在一个理性的体系或是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盲目的投机中消减应有的信心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成长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信心建立的重要支撑点。

8、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与导向,但资本化导向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会一步步成为艺术与市场价值对接的重要推手。

9、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从区域市场向世界中心市场的迈进与转型。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国际化的趋势;二是产业化的趋势;三是资本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的对接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这既说明了艺术的价值,又说明了资本的眼光。任何现代化的市场发展如果没有金融与资本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强大而体系完善的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支撑。

四、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体系问题

从目前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主体市场体系,但市场体系的发育一直进展缓慢。我们知道,艺术品市场体系除了市场主体体系外,还包括信誉体系、评估鉴定体系、价格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中国艺术品市场是靠市场主体,即艺术品商业经营者来联系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通过经济方式的交换,使艺术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完成艺术商品相互让渡、转手的过程,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娱乐功能。从理论上,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机构的形式可以被分为画廊占主导地位的一级市场和以拍卖行及艺术博览会为主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但是,在我国艺术品市场中,这两级市场关系错位,甚至相互挤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起点低。主要指画廊的经营定位起点较低。画廊应普遍实行代理制,注重对市场的营销策划和对艺术家的“包装”及推介,其主要任务是栽培艺术家。现在,虽然全国各种画廊近九千家,但真正能够被称为画廊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从实践结果看,国内基本没有成功实行代理制的画廊。经营者们将商品画成批量地买进卖出,或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价位偏低,与普通商品差别不大,面对的不是收藏者而是一般的消费者,接纳的也非艺术家而是普通的生产者,没有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二是竞争无序。主要指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竞争无序;三是自我约束能力差;四是交易秩序混乱,利益关系失衡。国内画廊“一手托二家”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私下交易破坏了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拍卖行也面临着艺术品难寻的窘状,市场利益关系在个人与中介机构混乱的交易秩序中出现严重失衡,也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体制问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其体制的发展有自己的基本要素及架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构成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体制框架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了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的条件。中国艺术品市场参照国外艺术品市场的结构形态,并逐步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正在初步搭建当代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体制。画廊经纪模式、艺术品拍卖模式以及艺术品博览会模式等先后打破了国营艺术品市场统购统销的运营架构,逐步实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的一些初步布局。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已对其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1、体制的功能要更加明确。2、树立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理念,不仅中国艺术品市场战略体系的发展需要理念的支撑,同时发展理念会引导战略体系的建构。3、中国艺术品市场成熟体系的培育,促进市场的壮大与发展。4、构建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引起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5、建设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体系。6、区域艺术品市场的打造与发展,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与规划,让区域特色艺术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来都不缺少需求的支撑,关键在于决策层的观念、认识,以及我们所实行的政策及体制。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的基本架构体系应明确:1、明确一个中心,以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中心。2、做到两个服务,为发展市场服务,特别是为艺术品资本市场方面的服务,为经营者与藏家提供服务支撑。3、落实两个到位,即信用体系到位,监督法规体系与管理到位。4、要有一个确保,确保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六、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政策问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化进程到了一个非常阶段,要么任其自然发展,成为一个问题市场;要么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积极进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变革,对新时期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进行系统反思。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迅速改变建立在现行市场体制缺陷基础之上运营的的状况;另一方面,现行的体制及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多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群众文化的定势中而来,还有很多方面不了解、不适应与不明白。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仅仅依靠民间的积极性与力量来实现国家的文化战略目标。在这个阶段中,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体制问题、体系的建设、战略问题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其中认识与战略问题是首先要取得突破的关键。

1、在攻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瓶颈。一方面要强化国家公共政策的制订、投入及力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生的行业,大家都需要一个学习和认识的过程,这时在国家层面采取积极政策的时候,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主体将国家当成客户而实施攻关,或跑“部”“钱”进,从而极大地干扰了政策达成的目标、效力及其制定的方向。

2、在攻坚阶段中,体制的创新成为一个关键与核心。中国艺术品市场转轨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健康、理性的市场,这就需要在转轨过程中先行先试一些市场体制,以便对市场转轨具有前瞻性价值。体制的超前支撑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价格管理体制、投资金融体制、人才管理体制。

3、在攻坚阶段中,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成为一种基础与前提。首先是把中介体系的建设作为艺术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多层次、多方面地发展中介机构,特别是艺术品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其次是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加强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的能力建设。

4、制定国家艺术品市场发展战略,并从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与发展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高效并合理地配置资源是核心,在强化引导与市场机制间找到有效的办法与机制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发挥全体国民的参与热情及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关键。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规模与数量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能将中国艺术品市场放在怎样一个支撑与发展的平台上。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艺术市场培育、引导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艺术品市场认识和参与度最为重要。当前,最为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战略与决策,其次是政策与组织实施。

七、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若干前沿问题的思考

1、艺术资本与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问题。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好艺术品资产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评估、交易及其会计原则等问题。

2、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要关注:(1)诚信体系建设是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前提。(2)信息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3)征信体系建设是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

3、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及其价值构建问题。应关注:一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当代文化精神向度上的取向;二是审美的言说空间从有限向无限努力的企图;三是在审美经验的整合中,对信息量的追求与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取向;四是在多样性与都市时代化的环境中,中国艺术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取向;五是对本源及本我的生存及其体验,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创作;六是市场已参与到价值的构建过程之中。

4、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批评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批评,从目前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文化立场与文化背景的分析与影响;二是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与变化;三是艺术价值取向、市场取向以及审美文化取向的各方博弈与整合;四是市场体系的发展及其运作的能力及变化。可以说,这些基本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5、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文化建设的问题。收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我国收藏文化发展的状况:(1)在现阶段,以诚信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收藏文化体系远未建立。(2)信用缺失放大了市场机制的缺陷。(3)收藏文化的培育环境恶化。

6、文化影响力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定价原则问题。(1)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集中表现。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原则不仅反映了国家之间经济定价权利的博弈,也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竞争的集中表现。(2)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包括艺术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市场上的价格话语权。(3)中国概念的兴起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中华文化圈巨大的生产、创造能力及消费能力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的形成打下可靠的基础。(5)中国艺术品中心定价的形成不仅需要文化战略的支撑,更需要体制的强力创新及政策的有力保证。

上一篇:差旅费报销制度下一篇:形容春雨花开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