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2024-04-17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精选13篇)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1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成为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认为传媒专业必须注重专业上的训练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要多花时间在专业训练上,通识教育只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础就可以了。这种错误思想在于没有认清传媒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模式呆板固定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虽然开展的时间较长,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其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对于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面,而对知识点的创造、发现和运用,不作要求或要求较少;一些教师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创造力很难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岗位以后后劲普遍不足,容易被其它非传媒类专业学生超越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要求难以与社会需求衔接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现代传媒业的要求来看,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法律、经济、文化方面的常识,还必须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技术,具备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力和敏感性。这就要求传媒类专业培养出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对比目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层面上,其教学要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二、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大基础课程比例

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传媒类专业的认识,传媒类专业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信息技术,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因此,拓宽我国的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及发展后劲的不足,如果只强调通识教育,又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最佳的方案,还是在于合理处理好二者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比例保持适当。从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必须进一步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科学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实,在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已经意识到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对于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局限性,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始进行试验和改革。

(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方式

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出于专业热门和学生分配等因素考虑,不少高校突击式的开设了传媒类专业,短时间的大量扩张,造成了专业教师的不足,为解燃眉之急,不少非传媒类专业的教师被学校选派到传媒专业课程任教。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到过传媒类专业的系统培训,多数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从增强师资力量入手:第一,对本校传媒类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清理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调离岗位;第二,要严把用人关,对选用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引进海归人才等方式选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到高校任教;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鉴于传媒类专业的发展特点,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一些重点高校或者是国外的知名大学参加培训,对教师在教学岗位中的表现要进行考核;第四,要改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上从事传媒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沟通和合作机制,实现双方信息交换的常态化和动态化。高校要把从用人单位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从中发现社会对传媒专业教育的需求,并和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和实践的对接,高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单位定期输送实习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把学生到单位实践作为在校教育的重点环节,一是要保证学生在单位实习有一定的时间量,二是要派出高校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三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多管齐下,通过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适应现代传媒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盖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媒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57-58.

[2]舒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专业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4(20):157-158.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2

一、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重专业教育, 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 认为传媒专业必须注重专业上的训练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 因此要多花时间在专业训练上, 通识教育只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础就可以了。这种错误思想在于没有认清传媒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模式呆板固定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虽然开展的时间较长, 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 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例如, 其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对于教学的重点, 仍然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面, 而对知识点的创造、发现和运用, 不作要求或要求较少;一些教师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 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创造力很难得到有效开发,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岗位以后后劲普遍不足, 容易被其它非传媒类专业学生超越的重要原因。

(三) 教学要求难以与社会需求衔接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现代传媒业的要求来看, 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法律、经济、文化方面的常识, 还必须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技术, 具备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力和敏感性。这就要求传媒类专业培养出业的人才, 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不仅是实践动手能力,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对比目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 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层面上, 其教学要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二、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 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 增大基础课程比例

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传媒类专业的认识, 传媒类专业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信息技术, 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因此, 拓宽我国的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学科, 是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教育实践中, 片面强调专业教育, 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及发展后劲的不足, 如果只强调通识教育, 又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最佳的方案, 还是在于合理处理好二者关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比例保持适当。从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必须进一步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 增加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课程,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科学课程, 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实, 在我国一些著名高校, 已经意识到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对于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局限性, 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始进行试验和改革。

(二) 增强师资力量, 改善教学方式

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 出于专业热门和学生分配等因素考虑, 不少高校突击式的开设了传媒类专业, 短时间的大量扩张, 造成了专业教师的不足, 为解燃眉之急, 不少非传媒类专业的教师被学校选派到传媒专业课程任教。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到过传媒类专业的系统培训, 多数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从增强师资力量入手:第一, 对本校传媒类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清理并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 要及时调离岗位;第二, 要严把用人关, 对选用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 可以通过引进海归人才等方式选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到高校任教;第三,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 鉴于传媒类专业的发展特点, 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一些重点高校或者是国外的知名大学参加培训, 对教师在教学岗位中的表现要进行考核;第四, 要改善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三) 对接社会需求, 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上从事传媒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联系,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健全沟通和合作机制, 实现双方信息交换的常态化和动态化。高校要把从用人单位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 从中发现社会对传媒专业教育的需求, 并和教学目标进行对比, 找出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和实践的对接, 高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单位定期输送实习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必须把学生到单位实践作为在校教育的重点环节, 一是要保证学生在单位实习有一定的时间量, 二是要派出高校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三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 必须多管齐下, 通过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才能适应现代传媒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重专业轻通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较为普遍, 本文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传媒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盖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媒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2) :57-58.

[2]舒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专业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 2014 (20) :157-158.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 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

传媒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教学往往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来组织,根据电视节目制作岗位能力要求,《电视画面编辑 》课程以培养电视画面编辑思维能力、电视镜头组接技巧、电视节目编辑与合成能力为教学重点,并充分利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在完成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职业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进行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有创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电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实践教学方式不够丰富源于对实践教学的片面理解,实践教学外延不够广泛,认为其仅仅涵盖课程实验教学、校内媒体平台实战、校外实习实践这三方面训练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而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被认为与电视媒体实践教学没有直接相关性而被忽视。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受学科教学评估、科研项目申报、招生宣传包装需要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高校对高学历存在着盲目追逐,即使是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亦不例外。高职院校大部分高学历教师的成长路线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媒体实践经历相对较少甚至匮乏,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比重不大,因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校内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电视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报刊媒体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配备全套的摄、录、编、播实训设备,需要建立非编实验室、演播厅、音视频工作室等与媒体工作环境仿真的实验场所。电视专用设备均较为昂贵,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电视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深人开展。加上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设备的更新周期缩短,各相关专业传媒类专业课程课时的增加,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很大,原有的设备在实训教学课时占总课时50%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要求面前更显得捉襟见肘。

(四)校外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方面,校外实习由于经费紧张、管理难度大,管理的松弛使得自律较差的学生混学分,走过场;另一方面,作为高职传媒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实习单位特别是高平台的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老师的指导意愿不强等现象,高职传媒专业学生顺利实习和高质量实习实践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课外实践教学计划缩水,学生实践能力未得到真正锻炼和检验。

(五)实践教学程序化模式化

目前,因电视媒体后期制作实验教学操作软件均是基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鼠标来点击各步骤来完成各种操作。这些特点容易导致实践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公式化、程序化、模式化,容易忽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对每一道工序再度创作的激情,特别是在电视画面编辑、节目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策划、编导的意图锦上添花。

二、电视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探索

(一)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电视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复合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解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导向,单纯“信息传递”的课堂学习方式,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与职业岗位一致的真实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对教师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使实践考核占主导地位。

(二)建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1、创建富有电视传媒专业特色的“四位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四位”即立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结合、依托电视媒体实施工学交替、对接校外合作媒体及企业推行顶岗实习、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一体”即四种方式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前三种方式前后相继,第四种方式可穿插其中,让学生熟知社会,“只有了解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并把它与电影、电视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衡量,才会取得好的策划效果”。为保证校外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的质量,我们采用 “共建、共享、共管”的办法,依托骨干合作单位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区域工作站,人员共派、管理延伸、从而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

以《电视画面编辑》课程为例,基于任务驱动观看(感受)、分析(了解)、实践(运用)融合的“教、学、做”过程体系具体运用如下:在观看阶段,利用课堂和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观看各种类型的节目,感性认识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电视节目基本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电视作品的编辑特点,培养电视编辑思维能力;在分析阶段,重点分析不同种类的优秀作品,加深对电视画面表现力的理解,熟悉各种电视节目结构特点,电视叙事方式和表现方式,把握不同电视作品的编辑技巧;实践(运用)阶段,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完成电视画面编辑中的时空处理、剪辑点与运动的处理、镜头匹配和转场三个小项目和专题片、音乐电视、电视广告等单个电视作品大项目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保证课堂教学所培养的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训(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实践能力相匹配。

3、设置“突出创意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创意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来实现,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将课程体系分成职业基础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前两个模块主要积累知识和技能,第三个模块通过项目课程的开设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意能力。例如在动画专业开设需要在二维动画制作实训室完成、直接针对具体岗位的“背景创作”、“动画后期合成技术”等课程;影视表演专业开设需要在实验剧场和校外演出场所完成的“大型话剧演出”、“情景剧、电视剧拍摄”等课程。这些课程建立在明确的岗位基础和工作任务上,直接使用行业标准,有特定的师资要求及安排,也有特定的施教场所安排,通过系统的创设职业实践情景或直接在职业环境中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灵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好的评价考核体系能够对实践教学过程起到引领和纠偏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我们通过建立以系领导听课、教研室同行听课与评课、教学培训交流、教学竞赛活动等一系列制度达到考核与促进教学改善的双重作用。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传统的平时(30%)、期末(70%)的“二维”考核方式向更加细化更加科学的平时(30%)、项目(40%)、期末(30%)“三维”考核方式转变,将项目考核引入进来,且赋予较高的权重(40%),考核学生实训表现、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实训报告、小组合作能力、参与社会调查、参加各类大赛等多方面,以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实现与媒体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搭建“前台后院”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实现校企融合

高职院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动走出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全方位构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将业界的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等资源引进到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来,通过“引企入教”实现办学目标。对于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来说,我们与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联合办学,引入“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生产基地”落户学院演播大楼,实现办学体制层面的创新,能够充分利用行政与市场两种手段,能够实现办学资源聚集,人才实践能力与业界需求校准,实现“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校内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和校外实践教学难以保证的问题。

2、专任教师进传媒实践和培训制度化

对于理论基础扎实的高学历教师,为弥补其实践能力不强的短板,一方面有步骤的选派其到电视媒体单位实习;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职业能力资格培训,要求所有教师都通过培训考核取得影视节目制作考评员、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等职业资格,邀请业界实践丰富的资深人士来学院提供指导,有条件的可选派教师参加全国性专业实践培训活动。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依靠本专业的实验设备,建立了“源动力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承接制播分离的电视栏目、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等,在实战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

3、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兼职教师“AB角制”

建设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还体现在业界兼职师资库的建设上,但是电视媒体专业的兼职教师有其特殊性,流动性、突发性任务多,导致兼职教师很难保证正常教学,经常出现停课、调课、补课等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比照媒体和表演艺术团的做法,按照行业的A、B角制度建立动态优化的兼职教师库,即一门课有两名以上的兼职教师担任,A角有临时任务,B角可以顶上,破解了双师结构的瓶颈,保障了有序的教学。为实现教育部骨干校建设要求的专兼教师课时量一比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艺术考试传媒类十大专业详解 篇4

(天天享学教育武汉分校 提供亚贸写字楼B座11层1188室)

1、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

男生170cm以上,女生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近五十所高校。中传、浙传、武大三所高校在480分左右,其余高校在320-400分之间

2、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此专业应用广泛,就业前景宽泛。

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中传、浙传、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川音、沈音、广艺、南艺等近五十所高校。大部分高校集中在350-450分之间

3、影视表演

影视表演主要是培养电视、电影、话剧、节目主持人、音乐剧及广告演员等。就业前景较为宽泛。

声乐(美声、名族、通俗唱法均可)、形体、台词、表演

男生175cm以上,女生165cm以上;形象气质俱佳,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

北影、中戏、中传、武大、重庆大学、南艺、广艺、上戏、川音、沈音、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近四十所高校。文化课分数较低,在290-320分之间

4、导演

导演专业主要培养专门为电影电视部门从事戏剧导演,影视导演,栏目编导与策划等职业的高级艺术人才。

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北影、中戏、中传、上戏、四川大学、南艺、广艺、川音、四川师大等近二十所高校。350-450分之间

5、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主要培养戏剧影视剧本创作及管理的高级艺术人才。

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

北影、中戏、中国戏曲学院、南艺、中传等近二十所高校。350-450分分之间

6、数字媒体艺术

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主要培养熟悉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及数字影视制作生产流程高级人才。

综合面试、绘画、速写、才艺展示等

较强的形象思维,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有一定的音乐才艺及素养。

北影、中传、中戏、上戏、上海音乐学院、南艺、沈音等近二十所高校300-400分分之

除以上专业外,传媒专业还有摄影摄像、空中乘务、模特等冷门专业,这些专业招生人数少,适合报考的人数更少。专业专业考试科目简介招生对象招生高校文化课分数线

7、摄影摄像

摄影作品提交(自己以前拍的),摄影作品分析及评论、绘画

爱好摄影并有一定基础

中传、北影、中戏、浙传、南艺等近十五所高校,350-450分之间

8、空中乘务

才艺展示(声乐、器乐、舞蹈任选)自我介绍

只招女生,身高164cm-174cm之间,形象气质俱佳,身体裸露部分无明显疤痕。

南昌航空大学,320分英语过70分。

9、模特

舞台展示、身材比例测量、才艺展示

男生185cm以上,女生175cm以上

湖北美院、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江汉大学等近三十所高校

一般为自主划线200-300分之间

10、艺术商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综合面试、文艺常识、方案策划及评论

文字功底较好,对策划及管理有兴趣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5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文史要览》考研复习笔记(三)

31.澶渊之盟

32.王安石变法(比较重要)

33.元朝及四汗国(了解四汗国是谁)

34.厂卫/靖难之役(了解)

35.张居正吏治改革(非常重要)

36.阉党东林党文字狱民变(一般了解)

37.三藩之乱康熙平定准葛尔(一般了解)

38.收复台湾统一台湾(比较重要)

39.改土归流(一般了解)

40.闭关政策(简单了解)

41.农民起义(记住领袖名字、朝代、提出口号):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吕顺、方腊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比较重要)

42.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宋太祖、成吉思汗(版图最大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要,高度中央集权)、康熙(尼布楚)大臣:萧何曹参、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43.屯田(注意):分为军屯和民屯

44.均田制(重要):具体内容

45.常平仓、盐法、漕运、茶法、户籍了解

48.租庸调制(比较重要)

49.两税法(非常重要)人丁为主向财产土地为主转变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6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11月24日经过党组织批准,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现在我的预备期已满一年,根据党章第一章第七条规定,我郑重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申请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在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的一年时间里,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参加党内各项活动和自我学习,加深了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增强了党性。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还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党组织的严格要求和帮助下,经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我觉得自己在思想政治觉悟和工作社会实践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与进步。现在,我把自己在这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向党组织做简单的汇报。

一、思想方面

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保证自己的思想、行动与党的要求一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时刻关注大会的最新动态,学习大会精神,更新体内旧知识,认真领会总书记和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实践中不断坚定自己的信仰、志向,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二、学习方面

我在加强的理论学习过程中,丝毫没有放松自己专业课的学习。大三下学期,我在济南电视台实习,两个月的记者工作,让我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忙碌的记者生活让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因此,我虚心向栏目组的老师学习,自己研磨,最后能够自己动手参与新闻剪辑。实习的这些日子,我在实践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更加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在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大三学年,我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荣获校级二等奖学金。

三、工作方面

我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在提高自己成绩同时,带领同学认真学习。能够及时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积极为同学们排忧解难。我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同志,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出贡献。大三学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干部”。

四、生活方面

在生活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我用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和朋友,遇事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在生活上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不铺张浪费,不爱慕虚荣。我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努力做到乐于助人、关心团结同学,起到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a

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应该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做好本职工作,内心始终怀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不辱使命。一年来,在党组织的关怀与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和个人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工作中还有急躁情绪,缺乏耐心,在今后的日子子里,我会努力用心地克服自己的缺点,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7

1 密切结合信息类行业背景, 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的, 特别是中职教育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 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中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对本行业广泛的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 才能了解专业人才本行业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近几年通过对相关信息类企业关于计算机类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表明:计算机组装、销售、售后服务、相关类维修、图形网络、动漫设计类在企业需求中一直是一个宠大市场, 目前信息类中职毕业生仍以计算机组装和销售为主。但相关设备维修类 (如液晶维修) 和带有微电脑控制的设备操作、特别是软件设计类人才奇缺。根据中职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确定出中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要设立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图形动漫工程师等综合性模块化课程, 每个模块必需注重实际能力和操作技能并应引入相应的模块认证。根据这一目标, 应组织以IT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体的IT专业指导委员会, 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IT基本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相关课程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技能培养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2.1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 大纲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技术) 指南等, 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要服务于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2.2实践教学要面向实际工程应用。实践教学要与信息类专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 设计实践项目和组织实践。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IT产品的实际生产, 又可使教学更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项目应用性, 一方面聘请IT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IT企业生产, 进行顶岗实践。2.3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 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得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验、实训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 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 因此必须加强建设,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尤为紧迫。3.1完善与规范现有的实验室、实训室。IT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试验、实训设备的更新淘汰速度教快, 要保障实训的先进性, 就必须根据实践内容的更新进一步调整配置新的设备, 提高职业技能教学的仿真程度, 同时规范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3.2筹建新的实验实训室, 加大实实训室的建设步伐。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需要, 应该根据计算机专业特色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有鲜明特色、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方案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实训室, 并形成本专业系列实验、实训室。从而发挥整体培养优势, 完成专业所有必要的技能训练, 使之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

4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

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 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IT企业的生产组织、软硬件的开发、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以及不同IT企业间的运作模式、开发手段等。还要了解世界IT类软硬件开发使用的标准等。因此, 建设校外的稳定的实训基地是至关重要的。4.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满足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应该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 让学生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 与之签订共建协议, 并应在各基地分别聘请客座教授, 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 各实训基地均应达到可随时接受学生顶岗实训的程度。4.2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IT企业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就业竟争能力。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 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方法:第一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实习, 以技术工人身份顶岗实习, 掌握IT软硬件的组装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步对参加过基础实习的学生进行提高实习, 以生产开发者身份顶岗或跟班实习, 要求学生具备实际项目开发和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能力。

5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辅导

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5.1组建学生计算机各学科的团体。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要组建学生计算机各个热门学科的小型团体。广泛吸收学生中各计算机学科爱好者, 定期开展活动, 如网络工程模拟实践、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网站开发搭建等等讲座, 渐渐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专业氛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5.2成立计算机专业创新小组、创办小型学生公司。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应鼓励学生成立IT列项目开发小组, 让学生结合专业在课外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学校全力支持, 提供设备、场地和适当资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5.3开展各类实践竟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定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等竟赛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热情,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可提中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懂得计算机专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和IT相关的国际认证, 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 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聘请IT企业工程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外, 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IT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总之, 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为促进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 专业改革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职业教育的人去为之奋斗。

责任编辑:孙兆杰

摘要:以计算机专业学科为例, 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中职信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8

关键词:食品工程类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42-02

食品微生物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使其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效能,或者将微生物细胞本身作为食物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控制、消除或者改造有害微生物,造福于人类[1]。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校食品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应重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对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进行初步探讨,与同仁共商讨。

1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于人、财、物,其中人才是关键。完善的学科需要一支高素质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的建设需要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知识更新体制,客观上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因此,首先要从长远考虑,组建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学术队伍;其次,要创造条件,选拔一批基础扎实、学风严谨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保证学科的后续力量;为此,食品微生物学学科组积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此外,学科组教师通过质量工程到对口支援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为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另外,必须加强实验仪器设施的投入。目前,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院重新装修了实验室,更新了实验台面、桌椅等使实验室干净整齐,并新购置系列实验仪器设备,如发酵罐、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超低温冷冻冰箱等设备,充分发挥其综合性、可协作性为教学、科研服务。

2 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对于传统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营养与生长,遗传及育种等,在安排课时时可根据食品类各专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可根据食品类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精选相关内容,如对于食品科学专业,需要重点讲授微生物与食品加工、食品腐败、食品贮藏等内容;对于食品质量专业,则重点讲授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等内容。第三,应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及应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如近年来,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新型防腐剂和先进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中。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缺乏兴趣,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睡觉,玩手机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可采用情景式教学,将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食品微生物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出来。例如,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它们哪些是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怎样控制有害菌,保证食品安全,如何利用有益菌为人类提高营养丰富的食品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2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连续的讲,学生连续的记笔记,考试前学生死背书和课题笔记,考完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几乎忘光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为改变这种情况,第一,可以把教师的教案印制成教学辅助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减少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能够进行思考,若适当的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3];第二,列出所讲食品微生物学的相关参考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学科,而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存在老师讲授较抽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融入最新的知识点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本学科组精心制作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的食品微生物学多媒体课件。3a来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其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节省了课堂板书和挂图的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丰富了课堂内容,融入了更多的知识点,使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4-5]。

4 实验教学的改革

搞好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加深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6]。

4.1 坚持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在整个课程实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准备,如实验器材的领取,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等。整个课程实习过程的具体操作、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均有学生完成,指导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同时,激励学生结合《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实习指导用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同意后实施,如奶粉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学生自己查阅国标,准备实验所需玻璃器皿,培养基等,实验操作过程均有该组同学自己完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实习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的能力。

4.2 开展系统性综合实验 调整实验顺序,把食品微生物实验组成连续的、系统的综合性实验。如将有关的实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节约课时,又加强实验的综合性[7]。对于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测定及常见致病菌的检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检验样品,学生对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会感到满意。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掌握了培养基的制备、灭菌锅的使用方法、灭菌方法、无菌操作技术等基本操作技术。另外,由于每组同学检测的样品各异,其检测结果也有所不同,可举行一次“学生研讨会”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汉湖,董明盛.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3]邵信儒,孙海涛,徐晶.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97-98,101.

[4]田洪涛,贾英民,孙纪录,等.构建面向21世纪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51-54.

[5]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6]李春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176-178.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9

一、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现行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实践割裂开来

最近几年,各大高职类院校都注重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模式千篇 一律,毫无创新,缺乏针对性。具体来讲,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置沿着同修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老路进行,并没有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来具体设置,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上手工作,影响了职业发展。

(二)课程设计缺少学习情境设置

现行的大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摆脱不了老师在台上“唾液横飞”,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课堂的气氛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课堂教学成效受到极大影响。这样的教学课堂,学生觉得知识空洞、抽象、枯燥、乏味,难以掌握,老师觉得学生浪费青春、不思学业;这样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从属,一切要听从教师的指挥,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缺乏相应的情景设置,学生只能对着深奥死板的课本,听老师蜻蜓点水的讲解,对经济类职业相应职位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并没有一个直观性的认识,很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实际操作却一塌糊涂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忽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训练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单项性、静态性为主,灵活性、应变性的实训项目不多,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实训项目多以简单、机械、重复的简单操作为主,整合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多,学生在操作这些简单的实训项目时只能得到单项专业技能的强化,综合职业素养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导致实训项目的成效不高,这些学生进入企业后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社会资源并没有的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笔者尝试探讨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的经管类人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模拟实训模式。模拟实训模式属于校内实践的一种,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制造一个具有真实感、角色感且接近真实的模拟环境,学生在这种模拟教学中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虚拟性,二是实践性,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最关键的要点是环境的真实性和目标的明确性,因为,无论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实践教学环境如何,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模拟实训中的任何一项环节也都是为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提升存在。

(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早、发展较为完善。但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长期得不到提升,教学管理的开展存在很大阻力,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应程度存在问题等,这些都成为当前影响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校企合作要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默契程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价值和培养价值,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效益最大化。

(3)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指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口的的提升和整合的过程。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边学习边工作,渗入式的工学结合。另一种是学生将全部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再统一进入工作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都难以避免自己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素质的锻炼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完善。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10

化工制药类专业化工原理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近年来在化工制药类专业中新增加了制药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本文结合我院化工制药专业的特点,从理论教学和实最教学等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作 者:李琼 袁吕江 LI Qiong Yuan Lu-Jia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药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511关键词:化工原理 化工制药 教学改革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11

在工科背景下的动画专业秉承“艺工同治”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是在深刻理解了动画的学科性质,并且结合了工科教育为主的校情,结合学校的相关强势工科专业的影响和有利的教学实验平台提出的学科和专业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它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管理中的动态模式,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环节的理性指导原则。[2]

目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开展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寻求动画教学的经验。作为理工类院校的动画专业,需要更好地结合校情并和相关的工科专业设置相适应,促使动画艺术的想象思维和角色造型能力与科学的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相结合、人文精神表现与物质产品的创造相结合,努力实现对于具备艺术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动画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保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西安理工大学的动画专业的实际办学情况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确立科学的符合市场需要和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

多数的理工科院校,要想在动漫教育整个大的行业里面站稳脚跟的话,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大家都知道,动漫教育牵涉到方方面面,比如说你的办学条件,你的师资水平,包括学生的基础。尤其是在办学条件上,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动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各院校在办这个专业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来突出专业特色,如中国美院,因为它的名称,它的牌子,它的平台很高,招生的学生生源是非常好的,因此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编导人员,所谓的动画导演,高端人才。[3]如果学生培养的没有特色,或者没有掌握独特的技术和技巧能够吸引企业的话,这个学生是很难就业的。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动画专业,自然不能和中国美术学院相比,不管是在哪一方面。因此就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生源情况、师资各方面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策略,使专业设置紧靠行业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并且能够有创作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专业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不能像中国美院或者电影学院那样培养高端人才,那么怎么办呢?就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一两个软件的基础上,尽量强化让学生熟悉动画整个制作流程里面的相关知识。比如说脚本,还有前期整个动画分镜头,包括原画等等,只要是能够提供的机会就尽量让学生去学习。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如西安理工大学的动画专业利用计算机学院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和印刷包装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的相关资源,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紧扣“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1)首先,围绕创新这个目标,构建了一个2+1+1平台,平台加模块。前面一个2就是两个基础课,一个是专业基础课,一个是公共基础课。第一个1是指技能课,第二个1是特色课,特色课就是学校的特色课程。三个平台主要是指依托动漫高峰论坛,构建动漫作品创造与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创造条件让师生参加杭州、常州等国际动漫节。比如说在里面搞学生老师作品的展示,然后举办讲座,从而提升或者是提高师生的欣赏水平,开阔师生的视野。因为我们没有像中国美院那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只有靠社会环境,靠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我们的教学往前走。

(2)依托动漫教育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的动画创作,为他们规划、设计并建设动画开放实验室,也可以叫创新中心,在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里面进行创作。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要事先写申请,然后相关的老师和专家进行评估,如果觉得有做下去的前景,就让他进入实验室,这样不断循环,相信学生会有很高的创作兴趣。[4]

(3)依托学校相关学科的专业群,构建动漫专业的支撑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面讲过西安理工大学的动画专业利用计算机学院和印包学院的资源优势,把很多专业课程设置到动画教学里面,比如说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这样就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为基本框架的四大模块结构,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造素质培养平台

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增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交互性。如现阶段教学的过程里面在教学生素描课和基础课的时候,还是按其他艺术类专业要求的调子画,而动画专业更强调结构素描和书写能力。因此,要通过改革使老师在教动画专业学生基础课的时候就强调结构,强调塑型能力。同时建议把基础美术和基础动画在一年级结合为一体,然后二年级的时候再完成动画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两年的基础平台,进入三年级的同学要划分专业方向,然后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开始做自己的动画实验片。然后到四年级毕业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拿一个实验片出来,不然的话就不能毕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通过动画短片的制作,使学生熟悉整个动画链过程,包括镜头、剧本、导演、原画、动画、渲染合成等等,这样就跟过去培养的人才有大不相同。

其次,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作为授课教授。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方面的联系,请一些国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安排学生去动画公司实习,在一线从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下进行毕业创作,让学生参加动画生产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到的专业知识。

三、强化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培养优势,开设特色课程

周济部长明确指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要在‘异’和‘奇’上作文章,要在‘峰’和‘突’上做文章。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优势,特色取胜。”[5]理工科院校要在动漫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要扬长避短,大力推进特色建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培育各方面的特色,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一是在学科专业上突出自己的优势。理工科大学以工科为背景,同时发展其他学科,有艺术设计也有计算机专业,同时还有多媒体专业,学科专业比较齐全,尤其是在工科方面有着教育优势。因此,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理工科院校的动漫专业往往可以开设多个专业方向。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技术性和广博性。比如说相关学科的一些课程,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它和动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把它们衔接起来,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受益。因为动画是艺术加技术的学科,因此,在动漫课程设置时既要体现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要给学生以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动漫人才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文化修养,出色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有创新的气魄和胆识。

同时以拓展高素质培养为核心,塑造学生的专业品格。据了解,现在各学校的动画专业班级,假如班级有20个人的话,其中有一半在高考的时候就没有报考动画,是被调剂来的,有的人根本就不喜欢艺术,愿意学习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其中有一半是随大流,虽然也去上课,但是不会主动去钻研,还有一部分是根本不学的,家长把他们送到学校来学习,要的就是一个毕业证,至于学与不学,学成什么样,他们是不关心的。所以建议毕业的时候必须要拿一个动画作品出来,否则的话拿不到毕业证,但这只是一个思路。同时,学生品格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要端正学生的就业心态,注重培养他们从实际、从底层做起的习惯,不能好高骛远,只把眼光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大公司上。

四、跟周围的一些动漫公司建立相关联的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结合

实践基地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动画公司的生产链里面进行锻炼,让他们了解这个行业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动画专业是与实践环节和市场密切联系的专业,只有产学结合相互了解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给学校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产学结合可以利用双方的各自资源与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原创性动画人才,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推动专业建设朝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效地解决动漫教师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动漫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一些动漫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动漫作品的市场定位和动漫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市场运作的流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动漫产品,教师带领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这样把教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将企业优势和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品牌结合起来,在就业与实践方面开拓新的渠道,走学习与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产、学、研”路子,在培养实用型、创造性的动画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打造具有较强实力与竞争力、面向社会服务的知名品牌和教育实体。

总之,“艺工同治”作为一种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观念还需要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得到更科学更详尽的诠释,动画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在专业的教学上,对我们来说还是一项尚待探索的新课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动画教育不成熟,大多数高校动漫专业的授课教师基本上还是美术、艺术设计等“大艺术”涵义的教师,由他们“转型”专攻动漫教育。[6]“动漫教育亟须规范化”,在办学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资源整合,互为补充,探索经验,共谋发展。在探索优质教学的实践中,虚心向国内外同行学习,不断摸索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充分发挥各个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动画专业人才,既循序渐进,又超常规发展,争取用几年时间,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动画专门人才的成熟经验。

[1]张月琳.发展动漫产业不能搞“大跃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9-17.(1)

[2]俞瑾华.《“艺工同治”谈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A]陕西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画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3]2009杭州国际动漫节专业报告会——案例分析—动漫学科组建.2009(5)

[4]王传东.《关于动漫教育的新思索》.[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5.(01):20

[5]邹梅.《刍议地方性综合院校动漫教育的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150-151.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12

1.1 发展初期阶段概况

政治与媒体之间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台湾电视新闻的发展历史与政权息息相关。1969年, 中视 (中国电视公司) 的开播结束了台湾电视的黑白时代, 从此进入彩色电视时代。之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逐渐提高了新闻的深度、覆盖率以及时效性。在新的电子媒介技术的作用下, 80年代台湾电视新闻不断发展, 时效性和准确性再次大幅提高。“硬新闻”及时事新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媒介管制放开之后, 时事新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无论是播报内容、报道形式、写作手法还是采访的范围, 都有了很大的自由度。而1987年开放的探亲政策下, 台视的新闻也减少了对大陆的恶意歪曲报道, 并且播出许多大陆纪实专题节目, 使得两岸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1996年, 在台湾许多家有线电视台提出提议后, 台湾允许大陆节目在台湾播放。到1997年为止, 台湾已经有一百余家电视台转播央视4套, 在台湾的有线电视用户中, 超过半数的用户都可以收看到大陆节目。

1.2 民进党执政期间的传媒政策

随着两岸媒体交流的越发密切, 对政治环境的变动的敏感性也随之提高, 从而对媒体交流产生可能的阻碍。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至2004年连任, 在职期间坚持“隐性台独”, 不断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使得两岸的关系变得紧张, 也严重影响到媒体之间的交流。2002年, 大陆唯一在台湾获准播出的央视4套在台湾停播, 尽管台湾当局以缴费原因搪塞民众, 但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 台湾有关部门明确宣布央视4套在台湾禁播。但一些大陆栏目受台湾观众的喜爱, 因此挂名在台湾一些电视台的名号下偷偷播出。

1.3 始于2008年的政策转向

2008年,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放宽了对大陆媒体记者在台湾的访问权限。福建省的传媒机构因为其地理优势而率先成为得以驻台的媒体机构。从此在台湾当局政策的支持下, 越来越多的大陆媒体人能够到台湾交流。传媒、时事和政治向来都是分不开的, 三者息息相关又互相作用和影响。在政治政策下生存和发展的媒体, 因政策改变而转变原本的形式和策略, 与此同时, 在时事发生的条件下与公众互动, 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政治和舆论导向。电视媒体作为媒介连接着政治和民主, 它不仅向民众传递着政策思想, 也可传递舆论, 反映社会的民意导向。

2. 台湾时事类新闻节目改革

2.1 时事类节目成为台湾最强的媒体

时事类节目在台湾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媒体, 这在其他地区中是很难见到的景象, 也是值得传媒界研究的现象。在收视高峰期, 台湾数十个频道节目在反复播放时事评论时的唇枪舌战。时事类节目在台湾的种类之丰富、数量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使得许多时事在发生后经过时事节目评论员的发酵和升级, 社会舆论也随之越来越激烈, 甚至引发热议甚至街头活动。

台湾时事类节目成为一种近似传播形态的存在, 是一个对于台湾各党派而言都十分重要的阵地。对于民主选举而言, 选民对于候选人的熟悉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投票的意向。时事节目可以大大拉近政治人物和选民的距离, 让选民对政治人物感到熟悉。掌握了电视媒体黄金时间的时事节目从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民意导向, 而政治人物在节目上的表现可以大大改变民众对其印象。

2.2 时事评论员在台湾走红

台湾的时事评论员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入的分析, 受到了从台湾到大陆观众的欢迎。他们用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刻的洞察力向观众分析台湾的时事和其中映射出的社会现状, 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台湾时事节目的时事评论员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来丰富自己, 让自己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和平台使自己的言辞更为犀利、确凿又不失生动形象, 引人入胜。观众对于他们的印象往往是从容、严密、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他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分析给观众, 让人觉得通俗易懂。

陈水扁任职期间大陆与台关系日趋紧张, 但相当一部分充分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台湾时事评论员就成功地感知到了大陆和台湾人民对此的愤怒。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 坚持一个中国, 他们在节目上对于台独势力的指责甚至大骂甚是符合两岸大多数观众的心理, 在被大陆观众认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台湾普通民众的政治舆论导向。

时事、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媒体在对于群众舆论导向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而时事评论类节目在台湾电视媒体中作为强势媒体形式, 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电视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力是大且深远的。因其受众面广且娱乐性强, 对于民众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显著而深入的, 电视节目中传递的信息会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在政治政策较为特殊的台湾, 其电视媒体尤其是时事类新闻节目又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值得被研究。

关键词:台湾传媒政策,台湾新闻,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炜峰.大陆台湾电视民生新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13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委组织部工作设想下一篇: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