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2024-04-21

《古诗》教案(通用9篇)

《古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感知古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意思想象诗词意境,背诵默写诗词,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方法:诵读想象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了解文中三位诗人的生平。

2、教师准备配乐范读。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词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词是一首舒缓悠扬的乐曲,令人荡起回肠;诗词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让人回味。我们学过的诗词枚不胜举,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

三首儿童诗,你们还会背吗?(会)好谁来背诵一下。

(找三个学生背诵)

好,孩子们背诵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儿童诗。我们学过了那么多古诗,谁来说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意思

3、要明白古诗写的是什么

4、感受古诗的意境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三首古诗《与小女》、《桑茶坑道中》、《池上》。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孩子们,刚才我们说学习古诗的第一个方法是,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下面请听老师范读这三首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呕哑”“花堤”、的读音。

2、指名诵读第一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找学生朗诵,个别读)

3、指名诵读第二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找学生朗诵,男生、女生各读一遍)

4、指名诵读第三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找学生朗诵,全班齐读)

5、孩子们通过刚才的诵读,你们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学习要求,一起学习《与小女》进行品读理解:学习要求:

⑴ 借助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与小女》:

① 理解字词。初解“初解”“呕哑”的意思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贪玩。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喜欢哭闹。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板书:天真可爱)

③ 齐读古诗,感受意境。

孩子们,下面我们分组学习《桑茶坑道中》和《池上》

3、男生学习《桑茶坑道中》,女生学习《池上》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动。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牧童柳荫下酣睡的悠闲自得。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悠闲自得的小牧童。(板书:悠闲自得)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池上》:① 理解字词。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可爱、天真幼稚。(板书,天真幼稚)(从不解藏踪迹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那悠闲自得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三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孩子们,学完古诗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二个牧童来到山上,走着走着走到一个狼窝旁,往里一看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说,咱们把它们分了吧。就这样两个牧童一人一只小狼,突然母狼回来了,孩子们,这两个小孩怎么了?(被狼吃了)是真的嘛?听老师朗诵《牧童逮狼》

1、老师朗诵《牧童逮狼》,你看到了两个什么样的牧童?

2、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千年前儿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丰富多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诗词风采,感受了诗词的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今后我们要用心学习古诗背诵古诗,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这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与小女》、《桑茶坑道中》、《池上》)

4、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与小女》 天真可爱

《古诗四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言(2min)

大家都应该听过这样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时交通不方便,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尤其是秋天的时候,那些漂泊他乡的文人骚客看到落叶归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思乡之情就会特别浓重。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古代文人骚客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5min)

1.看作者(2min)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的戏剧家,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同时也是元剧四大家之一。青年时期追求功名,毕竟人不轻狂枉少年;中年时期曾在江浙地区当官,但成就不大;晚年则淡泊名利,向往现实的生活。

2.审题目(4min)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问题:从题目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顾名思义。“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秋天;“秋思”可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散曲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思念的愁绪。

3.品语言,悟意境(10min)

问题: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字面上看,全曲28个字,前三行都是写景人物并不出场,但是每一个景物却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是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古道,是他旅途经过的地方;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瘦马,是他旅途唯一的伙伴。这些景物,虽然没有提及思乡之情,却紧紧扣住了忧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日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倦鸟归巢,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炊烟袅袅,或许正在准备晚餐,这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而远处荒凉的古道上,一个异乡人拖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孤独地前进,看着日落西山,想到自己却不知在哪里投宿,漫漫长夜不知如何熬过,或许

他有家,但是有家难归,更加令人心碎断肠,只能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

无形间,清雅安适的田园人家就和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至于特定的氛围中,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切换新内容

几百年来,每当人们说到乡愁都会想到这首元曲,但是我们说起诗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另一首同样是表达乡愁的唐诗。

2.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并思考些下列问题:(5min)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②那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0min)

①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或许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暗含旅途奔波劳累。②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了船上所见的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了铺垫,我们联系之前学过的散文《春》来理解,春天到了,水涨起来了。

③颈联: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既写景又点名了季节。“残夜”指黑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即将天亮,而东方已经可以看到日出,江上已经是春天了——诗人不禁感慨:时间过大太快了!④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已久,但是有家归不得,看到天上飞过的大雁,想到家中亲友的情况,他们也在思念自己,唯有请求大雁来替自己传达家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4.练习(5min)

让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情怀,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另一些情怀。我们先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观沧海》曹操

1.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3min)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坏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名言。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当时,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只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他身为主帅,登上当年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分析明确(10min)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

之景。

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

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

4.悟情感(3min)

从“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但是这种想象非常奇特,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有容乃大的胸怀。联系诗人本身,同样也表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切换新内容(2min)

欣赏了气势恢弘的大海,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杭州西湖。从题目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春天时的西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美成什么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诗歌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合作探究(10min)

①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从大处着笔,写了在孤山寺时所见的湖光山色。“初平”,春天来临之时,春水涨起来,和河堤略平;“云脚低”,写了白云低垂,和湖水相连,勾勒出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和燕,是诗人所见。在自然界,莺是春天的歌手,总喜欢在向阳的树上唱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回温暖的南方,衔泥筑巢。

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大家都听过“春风得意马蹄疾”,春日里马

在浅草地上走得很快,眼前花儿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渐渐迷失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景色太美,使诗人流连忘返,永远看不够,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练习(5min)

古诗主题教案《江南》 篇3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在游戏中理解、欣赏古诗,学习古诗。

1.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2.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教师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引导语: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听指令,做游戏。

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古诗三首》教案 篇4

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

覃丹娜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两位宋代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聪明可爱,接着让我们再跟随另一位宋代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古诗春晓的教案 篇5

古诗春晓的教案

1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2.通过创编动作、音乐表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图片的景象一幅、国学音乐春晓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幼儿自由回答)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2.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讨论: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自述(提示语;这首古诗说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古诗,逐句理解古诗含义

1.这首古诗的古诗的名字是什么?(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夜里不知不觉的睡到天亮,当诗人醒来后,听到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原来是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道多少花瓣被吹打落地。

四、幼儿朗诵古诗,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春晓

2.引导幼儿根据诗句大意创编动作

3.师幼跟随音乐边做动作边朗诵

五、幼儿有感情的诵读表演

1、师幼共同表演

2、分组表演

活动延伸:幼儿自由表演,也可以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

活动反思:

古诗(春晓)幼儿在小班的洪恩阅读中已经学过,但当时只做为儿歌学并没有让幼儿理解它的含义,中班的孩子再次学习对于古诗的内容很快掌握,对于它的含义通过老师的讲述有了一定理解,但有一部分幼儿还是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在最后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通过音乐表演形式让孩子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充分的带动幼儿气氛,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古诗春晓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喜爱****;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古诗二首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古诗情感分析教案 篇7

张玉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技巧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 探究归纳 讲练结合5、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史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诗到宋词,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难怪高考一直把诗歌鉴赏做为重点考查的内容。那么怎样增加考场胜利的因素呢?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高考回眸(ppt)

1、展示近三年辽宁高考诗歌鉴赏题,学生探讨考

题的类型,重点考查的内容,尽力发现相同的问题。

2、总结:两年考题直接考查了思想感情,一年间接

考查的思想感情,可见,思想感情的考查是必考的重要内容。

三、解读考纲(ppt)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

四、复习回顾(ppt)

1、古诗题材分类

2、古诗情感术语

五、技巧点拨

1、审视标题,明情感倾向。(ppt)

(1)诗题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京口北固亭怀》 练习:《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2)诗歌题目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ppt)例:《书愤》《春夜喜雨》《征夫怨》

练习:《长门怨》(ppt)

2、分析意象,明情感载体(ppt)

(1)、传统固定意象,燕、梅、菊、竹等。

练习:《云安九日》(ppt)

(2)、非传统意象,一般的景物。

练习:《霸上秋居》(ppt)

3、关注诗眼,明情感实质。

(1)、关注关键字词

练习:《钱塘逢康元龙》(ppt)

(2)、关注关键句(ppt)

练习:《折桂令九日》

4、重视注释,明情感缘由。(ppt)

(1)、交代写作的缘由

练习:《初入淮河四绝句》(ppt)

(2)、解释典故(ppt)

练习:《夜泊牛渚怀古》

(3)、介绍作者(ppt)

练习:《江上》

六、回顾总结(ppt)

1、审视诗题

2、分析意象

3、关注关键

4、重视注释

七、方法迁移,牛刀小试(ppt)

八、课外延伸(ppt)

1、除本节课我们探讨的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技巧供大家参考?

2、你能总结出考查思想感情的考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范吗?

板书设计

古诗情感分析

1、审视诗题

2、分析意象

3、关注关键

古诗词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在全面了当时解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掌握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学习本篇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学习其语言明朗壮丽,以及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学习比兴手法和典故的成功运用。

【教学提要】

《行路难》的内容写的是作者被排挤出京时,在朋友为其饯行的酒席上,诗人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其情感抒发的诗句的理解

难点是其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的把握;本文的重点放在词句的讲解上,以及如何理解诗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加强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 【课程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仙”指的谁?

学生背诵已学过的李白的诗。

将进酒》,《静夜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对酒》,《早发白帝城》„

二、作者简介与题解

1、学生对照注释作归纳发言

教师补充:李白(701—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742)因吴筠推荐,应召入京,供奉翰林。此时玄宗已失早年锐气,一味贪图享受,李白因与其不合,又被迫离京。安史之乱爆发之时,李白应永王李鳞请求,入佐其幕府。后因永王李鳞与肃宗抗衡事败,李白受株连而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沿江东下,寓居当涂(今属安徽)。代宗宝应元年(763),李白病逝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其人,风流潇洒,恃才放旷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称其为谪仙,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奠定了其“诗仙”的地位。李白抱负宏大,才华横溢,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诗歌方面的成就空前绝后。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李太白集》。

2、李白诗歌的成就及地位

教师补充:从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来看,其思想内容广泛:热情讴歌帝都长安的宏伟气象和经济的繁荣;猛烈抨昏庸腐朽的幸臣、权贵;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赞美祖国壮丽的大好山河;讴歌人民疾苦;对处境困厄的现状进行愤激抗争。有些作品,也存在访道求仙、饮酒享乐的消极思想。艺术上,其诗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奔放飘逸,语言明朗壮丽,笔力纵横驰骋。

3、本诗产生的背景

教师补充:《行路难》(其一)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诗人经友人推荐入京后,准备大展其怀抱。此时玄宗已失早年励精图治的锐气,一味贪图享受,李白的傲岸又不为权贵所容。入京仅一多,李白就被排挤出京。此诗写的是在朋友为其饯行的酒席上,诗人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矛盾。

三、学生自学

四、朗读全诗

五、讲授诗篇 1、串讲 【作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注释】

[1]金樽二句:“斗十千”、“直万钱”都是说酒与菜肴的名贵。清洒:清醇的美洒。斗十[6]千:一斗酒值钱一万。斗:量洒的容器。珍羞:名贵的菜肴。羞:通“馐。”直: “值”。[2]箸(zhù柱):筷子。四顾:四周看。[3]欲渡二句:以自然界路途的艰险暗喻世路的艰险。川:河流。太行:太行山。[4]闲来二句:垂钓碧溪: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传说姜太公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梦见自已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果然受到商汤聘用。这两个故事,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5]行路难二句:写人生道路多艰,不知置身何处。与上句“拔剑四顾心茫然”照应。安在:在什么地方。[6]长风二句:《宋书?宗悫传》载,宗悫(què确)少时,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表示自己会时来运转,前程远大,一定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二教时: 2、诗篇内容分析

诗篇以酒发端,展开想象。诗人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在广袤的时空中。一会儿奔向寒冰封盖的黄河渡口,顷刻间又来到白雪皑皑的太行山麓;刚刚是“碧溪”垂钓的姜太公,转眼间又是伊尹乘舟“梦日边”。最后诗人的思绪“直挂云帆济沧海”飞向了遥远的未来。过去的失望与痛苦,未来的希望与幸福。

诗的开篇“金樽美酒”、“玉盘珍羞”,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如在眼前。“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则内容陡转,出人意料的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矛盾和不平。读者当然会问为什么?为什么置酒高会,契阔谈宴之时作者却“不能食”、“心茫然”?看来作者一定是遇到了让自己心绪难平的遭遇,这不恰恰是李白所谓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当然只会让悲伤更甚。

接下来作者感叹“冰塞川”、“雪满山”的境况,说明自己上山无路,欲渡无门的苦闷。此时李白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中国文人的传统当然是“达则兼济天下”,李白入京的目的就是拜相入将,以天下为己任。自己受人举荐而来,当然是充满了大干一番的豪情壮志。但他很快发现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花瓶”,他的任务也只不过是应景写一些歌词舞曲罢了,之所以供奉翰林,也是因为才思敏捷、文笔出众而已,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政治才能受到赏识。当然李白满怀热忱而来,却被冷酷的现实浇醒,只是他仍然不相信自己会受到排挤,自己居然在政治上没有出头之日,可他又决不愿正视这个现实,或者说他不敢面对自己现实的窘境。他仍然幻想着自己会像吕尚、伊尹那些古代的贤相那样忽然得到重用,他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遇到慧眼识珠的明君。

紧接着“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作者想继续追求却又进退两难的心理。“行路难,行路难”重复使用,更加强化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反问形式的使用也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而且在规整的七言之中突然变化为三字的短句,节奏的变化非常好的传达了情感的变化,技法娴熟,不愧为大家手笔。在这样的节奏和情感基调中最后两句才显得情绪饱满、意蕴悠长。

诗作的结尾的确非比寻常,成为最闪亮的一笔,也是备受推崇的名句。在彷徨、哀叹之后,忽开异境,在极度失望之极又充满希望。否极泰来的哲学意蕴深藏其中。作者坚信美好的前景,终会到来,而且必将到来。

3、概括中心内容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所表现出的是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他本想大展其才华,为国尽忠尽力,可又无用武之地。理想与现实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对于朝廷的昏暗、对于仕途的艰难、对于人才的压抑,诗人表现出只能是悲愤和无奈;对于自己有积极入世的愿望、对于自己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诗人对未来又满怀着希望。仕途之路严重受挫而不改初衷,并期待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就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篇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六、艺术特色

1、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奔放起伏

诗人强烈的感情随着思绪的跳跃而奔放起伏,形成了起伏的节奏。诗篇情感跌岩,变化急遽,生动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也使这首诗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2、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并非诗人真的要渡黄河、登雪山,而是借自然道路行走之险、跨越之难比人世仕途之路的艰难坎坷。贴切、形象。还借用典故抒发情怀。比兴手法和典故的成功运用,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如诗未尾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古人的典故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3、语言明朗壮丽,笔力纵横驰骋。

七、小结

通过《行路难》的学习,在全面了解当时产生诗歌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了诗人的爱国思想以及其渴望为国立功而又无法所为的艰难处境;掌握了浪漫主义诗歌特点;以后在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明朗壮丽的语言,以及语言运用上的高度技巧上,更要认真、努力;在学习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上也是一样。

八、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九、思考与练习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谈谈比兴手法在本诗所起的作用。你怎么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

十、推荐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2、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外古诗教案专题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

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积累诗文语句,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5、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庭中有奇树》: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二)、评价及文学地位: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三)、文学常识介绍: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

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 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

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

二、学习《龟虽寿》:

(一)、导入: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二)、预习反馈:检查学生字词及内容理解预习情况。

(三)、活动探究:

活动

一、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范读。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间四句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六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活动

二、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活动

三、总结提升,背诵古诗。

三、布置作业:

1、注音。枥()

冀()

贻()

沥()

骥()

怡()

2、默写古诗

3、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4、预习后两首古诗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罹:遭受。

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二、学习《泰山梁甫行》。

(一)、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自读理解。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绕行。[7]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三)、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 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三、学生齐读这四首诗歌。

四、自由背诵这四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四首诗歌。

上一篇:三角梅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不倒翁》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