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

2024-04-19

老庄思想(精选8篇)

老庄思想 篇1

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老子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不过舌头还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那天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老子要到西边来了。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是把他拦下来问:“您是不是老子啊?”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关尹喜就说:“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老子就说:“那怎么行呢?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老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不要到处显摆。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孔子的弟子问他:“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世人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暴发户说不知道。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惠施手下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庄子接着说:老兄啊!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但是就凭这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冯老师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可不是一般人啊!是真正要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成都经历了“

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心灵修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心量要大,能够容纳万物、生发万物,能够装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能食古不化。别人骂我,我忍了;别人打我,我也忍了;甚至于别人打我左脸,我给他右脸,这很好。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却憋了一肚子气不说话,晚上憋得睡不着觉,那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化掉这些东西,保持空灵澄澈的心灵状态,要找到“地法天”的感觉。

那么,“天法道”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都有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的感觉。人有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这个很清楚;人的脚下就是地,它很深厚,跺都跺不动,感觉也很清晰;人的头顶上就是天,虽然古人说的天和我们说的天不太一样,现代人说天,有宇宙的感觉,其实从直觉来说,天还是头顶上的空间这么一种感觉,还是有迹可循、可以琢磨的。但是,道是什么呢?这个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道家学说就是以这个“道”字来命名的。我们看道家的书,中间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大道、天道,还有抽象一点的,比如我们太极宾馆这个“太极”,也是具有道的含义,还有一个称呼叫“无极”,等等。如果我们非要搞个名词解释来阐明什么是道,那我相信这个概念绝对会把人弄得头昏脑涨。如果睡不着觉,倒是可以试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错的催眠功能。我们作为一般人,都不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对于道的具体概念,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们只要找到“天法道”的感觉就可以了。

道是什么?造化是什么?太极是什么?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得道高人,去问那些高僧大德,见面你就问他们:“什么是道?”你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回答得出来呢?我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不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知道什么是道,并且给你说了一大串道是这样、是那样的理,那你马上就可以把他PASS掉!这个人可以肯定是假的,跟得道八杆子都打不着。为什么是假的呢?《道德经》开篇就说得很清楚嘛,“道可道,非常道”啊!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说得越多,那就越假。

虽然这个道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但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的。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是万物之灵长。过去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是一级、地是一级、人也是一级。人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生命,是可以找到道的感觉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有这种感觉。比如我们一觉睡醒,念头还没有升起,并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睡在哪里,意识里面只有个朦胧的感觉。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喜欢到野外钓鱼。有一天我独自去钓鱼,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就睡在河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了,朦胧中觉得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也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个地方,当时就躺在那里,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中有种命运的感觉。后来清醒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被命运放在了这里呢?我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想或者没有想的区别。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而为人,是很惊险的一件事啊?我们的父母交合,产生了受精卵后有了生命。但是,就在精卵结合的这一瞬间,你这个生命诞生了,却剥夺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的生命!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选择了让你生存,而让那么多兄弟姐妹就丧失了性命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都喜欢说偶然,但是我们回头去找,哪一件事情会是偶然的呢?每件事都有前因后果,而且是丝丝入扣的。

我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一点点往下推,直到想起十多年前钓鱼时,就有种命运的感觉,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开始学国学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呢?明天会做什么?我们知道吗?我现在在这里说话,说不定下一句该说什么我都不知道,随口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当然,我这里有份讲稿,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照着这个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所以,偶然和必然,确实是容易牢牢抓住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家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要感谢造化给我们的生命,要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去体会造物主、天道给我们的生命。不要去钻牛角尖!

《庄子》里面,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在《齐物论》里写到,庄子有一天睡觉后做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面,从这片叶子飞到那片叶子上面,非常自在舒服,觉得自己做一只蝴蝶真好,完全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庄周。可是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仍然躺在床上,是个穿得破破烂烂、叫花子一样的人,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做梦时候的那只蝴蝶又是谁呢?他就这么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从理性上,几乎是不可能回答得了的。庄子最后只有说,我庄周作为一个人与蝴蝶总是有区别的啊,但是却说不清楚到底庄子是我,还是这只蝴蝶是我,我说不清啊!如果说蝴蝶与庄周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会儿是庄子,一会儿又是蝴蝶呢?

当然,我们有可能还要做其他的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喜欢看玄幻小说、穿越汪说,做个梦就可以穿越时空。一穿越,就到宋朝去做了皇帝,或者一穿越就到汉朝做了刘邦。梦境不断地变幻,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变幻。我经常也喜欢给朋友们举例说:“我们这个人生,庄子说是人生如梦,我觉得是人生如戏啊!”我们都在演戏,就像舞台上的戏子一样,穿上了这件衣服,我就扮演这个角色,穿上那件衣服,我就得演另外一个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我回到家里看见女儿,我就是父亲,就得扮好父亲的角色。见到了母亲,我就是儿子,有时还要在母亲面前撒撒娇,或者去蹭顿饭吃,总之就是儿子的心态。我到单位上去见到领导,我就要以下属的身份与领导对话,不要把领导给惹急了,扣我二两红高粱也不好玩。面对我的下级,那么我该指点的时候就要指点,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说了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角色,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如果离开了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开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这个角色,这个我还找得到吗?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连这个世界也没有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你还可以扮演一个观察世界的角色,如果把世界都去掉,我又在哪里?

庄子说,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造化赋予给我们的命运,我们得接受它。“此之谓物化”,这就是造物主衍化出世间万物的道理。天道衍化出万事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一直在这个道字上找感觉,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家就盖棺定论说: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我们看古人经常问别人,我做这个事情,然否?如果做对了,别人就说“然也,然也。”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天、地、动物、植物、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都遵循着自然赋予的规律运动。道是什么样子?就是万事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上一次在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举例说: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人生规律。你要是变成了猪,就只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等人宰杀;要是变成牛也没办法,只好去耕田做苦力;变成马就必须给别人骑……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本然如此的。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按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规律去做事,往往是反自然而行。我们可以例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还有转基因食品、人工授精、克隆人这些。年初的时候,英国还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了人兽杂交的东西。这真是逆天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起来好像我们很科学了,物质和思想都进步了,不迷信了,过去的宗教,我们现在都以为是迷信。但是现代人也有迷信的东西啊,就是迷信科学!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认为科学能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古人的迷信是什么呢?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上有山神,河流里有水神,家里有祖先时常拜祭,还要上香烧纸钱,免得祖先觉得后人不孝,找我们算账。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迷信,只看这种敬畏带来的后果。你敬畏山神,进山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保护山里的东西,就不敢乱砍乱伐;敬畏水神,就不敢往河里扔脏东西,不敢随便污染河流;敬畏祖先,就得有孝顺的感觉,就要对家人、家族负责任,等等。现在人迷信科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但是都是从欲望出发的。

其实,科学掌握在科学家手里,而不是普通人手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为什么就相信这个东西呢?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的动力说白了,仍然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科学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核心的思想就是“知止”,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自己做事到一定的份上就可以停下来,不要做过头了。作为科学家个人来说,可能想到的都是科学有利于人类的一面,比如原子科学家,觉得原子能的能量那么强大,可以造福人类。它当然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会给人类很多威胁。比如现在的核能量,世界上所制造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啊?所以现在西方有良知的一些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入一种信仰状态。著名的诺贝尔奖的出资人诺贝尔也是一个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早期发明了很多炸药,挣了很多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后悔了,觉得自己的发明给人带来的幸福远远不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设立了诺贝尔奖,尤其是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要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但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和平、和谐呢?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说,只有真正地道法自然,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

我们平常都爱说,顺其自然,其实我们以为的自然已经不是自然了。真正有自然感觉的只有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哭就哭。但是开始走路后,就会被人间各种各样的要求束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是人类社会赋予他的一种自然,是一种社会的自然,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没有办法的,是人的天命。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呢?是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已经不自然的自然?我们能不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实的生活?说实话,我相信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很少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现代人都喜欢上网,我们看任何一个轰动性的公众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语言。网上的愤青也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发言都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是心气不平的,不能自然而然地面对我们自己的命运。不光是一般人,就是那些所谓修道的、求道的人,也都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道法自然”这个东西。一般的修行人都认为,有道可循、有道可取、有道可求,都觉得道是可以得到的,因此奇货可居,一定要把道拿来揣到自己包包里才算数。

传说中,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道可为礼则莫不献君、可奉送则莫不献亲、可言语道则莫不告兄弟、可留传则莫不传子孙。是啊!如果道可以是一个礼物的话,那么我想天下人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礼物送给君主。这么好的东西,送给领导多好啊,比送什么都强啊!如果道可以用作孝顺的话,那么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宝贝孝顺给自己的父母。当然也没人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兄弟,甚至把它作为遗产送给子孙。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人这么做呢?因为道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道法自然,是不能随便得到并赠送出去的。

关于道,《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有个叫东郭子的先生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来找庄子,想请教一下在哪里才找得到“道”这个大宝贝。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什么都是道。东郭子是个一根筋的人,扭着庄子不放说,那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说清楚,道具体在哪里?庄子就说,那好!道就在蚂蚁昆虫那里。东郭子一听就说,道怎么会这么低下啊?在昆虫蚂蚁里面啊?庄子又说,道在门外的杂草里面。东郭子就更觉得奇怪了,蚂蚁还算是动物,怎么越说越低下,现在又成了植物了,而且还是没用的杂草呢?庄子又说,道在瓦块石头里面。哈!这回连生物都不是了,是石头瓦块了。东郭子不高兴了:哎呀,你怎么把道越说越低贱了啊?庄子又回了一句说:道在屎尿里面!这一下子,就把东郭子的口封住了,没法再问了。庄子都把道说到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了,你还有法再问吗?这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庄子在这里破除了人们对道高不可攀的观念。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概念,就像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说人,其实哪里有“人”这种东西呢?能说的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男人女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没有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你就找不出人来。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找人,守门人把你挡住了,问:“你找谁?”你回答说:“我找人。”废话!哪里有“人”这个人呢?你说了不等于没说嘛!只有说找张三李四具体的人,别人才会放你进去。所以我们说,根本就没有“人”这种东西。我们说的人,都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相对于道家的道来说,也是如此。你离开了具体的昆虫、蚂蚁、石头、瓦块、山河大地,就没有道可言。

道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概念,是把宇宙天地中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总结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而已。人,就只具有人类这个物种的共同点,其它的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事物共同性的总结。那么,道是什么呢?就是宇宙间一切东西的共同点的归纳,这个,就是道!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找到吗?所以,道这个概念是非常微妙的。学道的人老是想求道、得道,老想把道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这个思想,体现出了道家万物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精神。庄子里还有一个“蜗牛角上竟雌雄”的寓言,说有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伏尸千里、血流成河,整个闹得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可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呢?只在同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我们现在的同样如此啊!两次世界大战也罢、伊拉克战争也罢、巴以冲突也罢……你站在太空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宇宙间的一粒灰尘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打过来杀过去的啊!

我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关于宇航员看地球的书,上面说有一个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那真是激动万分啊!在他的眼里,地球是个巨大的、美丽的、活泼泼的生命体。是啊!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地球上的色彩不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断换上多姿多彩的衣裳;地球上不断飘来飘去的云雾、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像一个人的表情在不断变化;而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人的血脉在不断流动;火山地震,就像一个人生气了一样……我看他的这一番充满诗意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感觉嘛!都是一一对应的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是佛家《金刚经》里“一合相”的感觉。

在这种视野之下,以这样的时空观来面对人生,我们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物理学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嘛?一切都不会消失,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大地、天空、宇宙。生命就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总是不断改头换面,一种形式结束以后,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天地之中。我们用这样的视野来看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利害,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卖儿卖女的事情成天想不开的、顶心口呢?

所以,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观,让我们放下对小我的执著,归心于自然大道。当然,道家提倡的这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古人才会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不过呢,他们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入手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道家更重视的是自然的感觉、自然的属性,儒家更重视的是社会的感觉、社会的属性,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伦的关系。如此而已。

我们今天从老子、庄子的生平,谈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占用了大家的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问:刚才史老师讲到了科学,我觉得科学也是有客观本质的,它也在追求社会的本质内在,现代科学是否和“道法自然”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呢?

老庄思想 篇2

一、依托教材,走近老庄

我们在反思自己、评价他人、观察社会时,常用其是否“积极有为”作为衡量标准,但是何种程度的“积极”方称“有为”?“无为”是否就是“消极”?关于这些问题,初中生可能只需要理解何为“积极有为”即可,但高中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辩证思考。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可借助郭橐驼的形象,引导学生走近老庄。

首先,了解文章大致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文借郭橐驼种树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启示为官者要“顺民之天”,这一点学生易理解,但如果仅止于此,学生还是没有通过自身的思维理解其中的关键。接着,继续思考“顺木之天”的“天”指什么?“以致其性”又是什么含义?通过学生的感悟、讨论,领悟其内涵。“天”指的是树木发展的自然规律,“以致其性”是指让树木按照自然规律可能充分展示其本性。因此,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庄“顺应自然”的观点。从思维角度而言,学生在此对怎样是“有为”一词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最后追问:郭橐驼顺应树木的发展规律,是怎么做的?为官者在对待百姓的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在作者看来是没有顺应规律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郭橐驼的做法,会对顺应自然的规律有一些感性、形象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常说,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是否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在这里还可进一步引入老子“无为”“不争”等概念,感知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并从此走向可“无不为”。老百姓处事、为官者治民,莫不如此。至此,学生基本了解了老庄思想的核心基础内容,打破对“为”与“不为”的定式思维,并且能在辩证思维的基础上,理性看待“无为”。

二、适当拓展,走进老庄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思至‘形上’”,就是指对超越现实物质的、对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这反映了儒家的理性精神,但对人去探究“形而上”的世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老庄思想的精彩之处则在于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探求万物之来源,思考物与我的关系,思维更开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形上思维。而这一点在高中教材中,显得有些不足。但依然可以教材为根基,适当拓展,了解老庄哲学的精妙之处。

在高二教材中有一篇《秋水》节选,选了开头两段文字。第一段主要写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的变化过程,借此寓指出人不能自傲、自满,要谦虚。第二段主要写北海若的“大理”,北海若认为“河”相对“海”是小,“海”显得要大,但“海”相对天地又是小的。庄子接着列举出诸多事物的这一特点,视野逐步扩大,语言汪洋恣肆,指出世间的事物都具有相对性,无所谓大小之别。但如果教师就只把这两个寓意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有疑问:这两段文字看似缺乏逻辑性,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在此,首先需要理解原文的内容:这两段是否真的缺乏逻辑性?如果有关联,关联点在哪?世间万物都有相对性,无所谓大小之别,那“河”是不是就是小的呢?如果河也不“小”,那河伯的见识短浅是不是因为他曾经自认为自己水多而自满了呢?好像不仅仅如此。更多的还在于河伯刚开始没有认识到世间万物是相对的,从而妄自羡慕比他气势磅礴的北海若了。文章第一段是要借河伯之自认为“小”引出后文“世间万物相对”。从逻辑上冲击人的思维,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庄子恰是利用逻辑的力量把人引导到一个无限的空间,认识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乃至宇宙,从而俯察自身的渺小。

除了依据课文拓展外,教师还可以拓展《老子》《庄子》中其他比较浅显易懂的篇目,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老庄思想与思维。

三、读写结合,走出老庄

老庄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思想在当下应如何理解,还需要当代人加以内化,使之最终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同时,个性化的思维本身也带有时代特色和个人特征。将思考置于当下,这也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巡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走出老庄。

在片段写作时,可用概括、续写、仿写等方式。比如,在拓展阅读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后,可以启发学生:(1)从文中总结,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庄子;(2)以“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既能启发学生思考,也能由人及己,思考庄子对于自身的意义。

在进行全篇作文时,可依据老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启发学生结合个人、社会思考老庄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现代社会却处处充满‘争’。对此,你怎么看”,以此材料作为题目,启发学生思考“争”与“不争”的内涵和现代社会中的自己、社会该争(不争)什么、为什么争(不争)、该怎样争(不争)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抉择的过程自会有一番痛苦,但正是在这看似痛苦、艰难的思考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等逐步走向深入、丰富。

老庄思想与中国现代陶艺 篇3

陕键词]老庄思想;中国现代陶艺;传统与现代;自然美得意忘象

[中图分类号]J3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50-03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到上世纪末中国现代陶艺仍普遍追随西方的脚步亦步亦趋。由于对中国现代陶艺这个新生事物缺乏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以至于当时各大院校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现代陶艺作品,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某些恶搞行为更加重了人们对所谓的现代陶艺的质疑。其实现代陶艺并不神秘,它是陶瓷艺术在经历了传统陶瓷艺术高峰之后出现的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法则,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对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尊重,从而使当代陶瓷艺术获得了凤凰涅槃般的生命力。虽然相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现代陶艺在审美与价值观上有着颠覆性的区别,但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哲学思想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为两千多年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因此对中国古代传统陶艺语言的追溯和对中国现代陶艺语言的探索并不矛盾,对中国当代陶艺语言的时代表现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

事实上道家的老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哲学和智慧而存在,还是一种为古人广泛接受的艺术审美思想。历史上,被誉为“汝窑为魁”的汝窑瓷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传统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和最为正统的汉民族士人的艺术审美,便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结出的硕果。道家思想以“道”作为至高存在,充满了朴素的自然主义情怀,它让人快乐地享受当下,物我两忘。庄子说:“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朴素的以自然为美、注重内心修炼的审美情怀。正是汲取了这种超拔而灵秀的思想,才有了宋瓷的沉静、含蓄、内敛、典雅的审美高度,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陶瓷艺术高峰。当然,当代陶瓷艺术无需再刻意重复宋人的老路,宋瓷的文化高度也只是对老庄思想冰山一角的理解和诠释,当代人理所当然应该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更多的与现代陶瓷艺术理念相契合的思想交集。

之所以认为老庄思想为两千多年后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需要我们对道家文化中的老庄思想进行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道家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与现代陶艺中的艺术思想理念有着惊人的暗合,在很多方面完全能与两千多年后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产生共鸣。道家思想对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启示超过了老庄文化对人类其他方面的影响,而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其实非常需要道家文化作为它的指导思想。

老庄思想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并努力论证道的内存性。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个“大美”,在庄子看来应该是尊自然为美。道的内存性决定了天、地、人乃至万物的运作都离不开这个“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道,既然自然美符合“道”,那么人为地设置美的法则和条条框框则有违于“道”。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说:“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任何装饰。这与老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既然这种“见索抱朴”的美早已在中国文化中深入人心,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那么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我们是否更应该能够容忍泥性在高温中的自然展现,釉在窑火中的恣意放纵,烟熏火燎中产生的窑变甚至脱釉、气泡……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共同作用成就了陶瓷艺术的魅力,传统陶瓷艺术更关注釉色(即金)的表现潜力,现代陶艺更侧重土(代表智慧)、火(代表激情)、木(代表灵气)的艺术表现潜力。传统陶瓷艺术审美是相对单一的,而现代陶瓷艺术审美是多元和综合的。

老庄思想模糊了美与丑、高与下、善与恶、难与易的界限,指出了它们的相对性,这事实上为现代陶艺拓宽、发现美的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老庄思想并不刻意去直视、深究事物的美丑,而是侧重从宏观上探讨人类社会的立身之道(包括了治国、处世、养生等思想),而这种世界观恰恰是古往今来艺术审美的人文基础。庄子笔下描写了许多如支离疏、叔山无趾、申徒嘉、王骀等奇形怪状的人士,他们或形态佝偻,或残肢断臂,在社会中绝对属于被忽视的群体。但是庄子笔下,他们善良、勤劳、乐观、豁达,且生存往往具有常人不具备的优势。庄子笔下的人物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正是道家思想睿智的独特所在。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与丑、善与恶实为逻辑关系,双方皆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如果其中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老子看来,所谓的美与丑实质上是人为的赋予,受到社会、宗教、民族、地域诸多强制,其实质存在严重的思想偏见。这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文明人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奴隶的偏见”思想暗合。在唐代陶瓷领域南青北白的对峙格局中,陆羽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若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则茶色绿,邢不若越三也。”在今天看来,茶圣陆羽对青瓷和白瓷的褒贬恐怕也有许多的偏私和牵强,这种偏私和牵强正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哀叹的原因所在。总的来说,老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体现的所谓“美”,并不彰显于事物的外相,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与自然生命和谐共融的逍遥之中。很显然,如果说道家思想中有“美”这个概念,那么这种“美”是藏起来的,是站在“得”的对立面。在道家看来,物质的东西甚至自身肉体成为寻求这种境界的“大患”。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当代中国现代陶艺家所缺乏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去一味表现特定的主题,或者为了美而表现美,为了某个庸俗实用目的来表现,皆不符合老庄思想中“知忘是非,心之适也”的无功利思想。所谓“情动于衷则形于言”,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应该是有感而发。

老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自然主义情怀,对具体的“器”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和尊重。相对于儒家强调的所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老子把“形而下”的“器”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并且还详细描写了两千多年前陶的制作过程。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这里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最原始的陶具在练泥与成型上与21世纪的现代陶艺区别之大。相比传统陶艺,现代陶艺追求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注重对材料个性与潜能的自然表现和挖掘,这正是对庄子“莫之为而常自然”在艺术表现中的最好诠释。

老庄思想为两千多年后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方法论。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现代艺术从模仿自然一路走来,从视艺术为双重欺骗到视艺术为复杂形式,再到视艺术为符号,到视艺术为观念或视艺术为境界……从古希腊到近代东西方,美的不断嬗变也提醒我们,现代陶瓷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它的生命力正是它的开放性所在,它的艺术生命不应该仅仅属于当代人,也应该涵盖过去和未来,不应该只属于西方人,而是属于全人类。现代陶艺不应去简单地追求所谓的完全形式,应该重新审视烧成过程中由于不为人所控所留下的所谓缺陷、遗憾,把更多的念想留给一个远离当代世俗价值观的世界;不应该去尝试过多地去干预作品在窑火中变化,应该允许更多的鬼斧神工在不为人所控的自然窑火中雕琢而出。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自然能够生产出更多整齐划一的陶瓷产品,但是不应该成为现代陶瓷艺术的人文终结,更不应把现代陶瓷艺术引进封闭的死胡同。留一片空白给神奇的大自然,给躁动的情感,给干燥或湿润的灵魂,留一片忐忑童真的心灵与炙热的火焰在千年的古窑中共舞。现代陶艺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陶瓷艺术不能丢失浓厚的人文思想,不能淡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虽然现代科技与现代陶瓷艺术不矛盾,但是人文思想才应该真正成为现代陶瓷艺术生存的“氧气”。不能批量生产不是现代陶艺的不足,恰恰是现代陶艺坚持人文思想的重要方式。保存一份人类应有的敬畏给神奇的大自然,也是我们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者应有的品质。

现代陶艺的创作对艺术作品的思想酝酿应该越单纯越好,这倒是很需要庄周梦蝶那种“与天徒”的境界。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越是远离急功近利越能在作品中超凡脱俗,人类的贪婪、偏私、浮躁和一切不切实际的欲望,都需要艺术工作者在每天的悟道中逐一摒除。“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厌其烦地强调内心修习的重要性。事实上,现代陶瓷艺术已承载了现代人太多的思想包袱,它承受了现代人对当代社会物欲横流的困惑、无奈、痛苦和彷徨……这是否就是庄子笔下的“顺而不一,安而不顺”的渐趋思想堕落的状态呢。人类无止境情感泛滥,用老庄思想看来会加重对观者的思想困扰,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现代陶艺不应该作为承载太多当代人思想挣扎痕迹的角斗场,语言应消融于形式,形式应消融于意境。庄子一生都在感叹“吾安能得一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几百年后南北朝王弼的“得象忘言”,“得意而忘象”,更像是在与高处不胜寒的庄周对话。王弼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可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可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意思是说无不能自明,必须通过天地万物才能了解,也就是“意以象尽”、“寻象以观意”的意思。而所以能以象观意,那是因为“有生于无”,“象生于意”。因此,从“以无为本”的理论讲,必须得出“忘象得意”的结论,也必须运用“忘象以求其意”的方法去把握无。从感官之知到意象之知再到圣人体无之知,这就是推崇老庄思想的中国魏晋玄学的独特审美观点。魏晋南北朝的宗炳更是最早将老庄思想应用于中国山水画,其“澄怀味象”思想的提出,也是主张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摒除杂念,超功利和保持虚静空明思想。这种思想对现代陶艺创作也是适用的。如何在最大程度把握对象的最大特征的同时,将对象次要部分尽可能地舍弃,牢牢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将对象从生活中的形象上升到艺术的层次、文化上的高度。

老庄思想总的来说是一种舍的艺术,繁琐的堆砌、面面俱到、思想僵化是站在这种思想的对立面。现代陶瓷艺术作品需要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无我之境”,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倒是很像道家思想中“淡然独与神明居”的精神,王国维先生看得很清楚,大而空的人文精神仍不足以支撑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现代艺术需要的是一种具体的人文精神作为艺术思想指导,王国维先生倡导的境界美正是深得道家思想精髓的无我之境。

老庄思想 篇4

今年我给物理系大一新生上公选课,课程的题目是“电视色彩创作技巧”简称“电视色彩学”在上课之前我想了很多,在象以前那样就课论课好象是不行了,这门课虽说是新课,但我以前给美术学院的学生讲过“色彩学 ”,其本意实质是差不多的,都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和色彩创造。所以我有一定的经验,我的想法是把中国文化中的“老庄哲学”引进电视色彩学,这样既新颖,又别致。让学生听起来还不累,在不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到知识,那怎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哪?这是我下面该说的问题。

现在不流行穿越剧吗?宫锁心玉 ;步步惊心;韩片不也有个“来自星星的你”疯迷华人吗?这些片成全了像杨幂和金秀贤一样的明星。那么我今天要讲的课就是穿越课,把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庄子思想融汇与贯通到色彩学里,让这门课具有听觉和视觉上的真实意义,改变以前的讲课形式和方法。电视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在中国也就三十多年的事。电视色彩学是研究电视剧、电视电影、电视卡通片等等的学科,舞台美术和导演;制片人通过影视剧里不同的环境变化研究其周围的色彩变化的学科,让他符合人们的心理暗示和情景交接的一门技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末期的楚国人,在两千多年前,老子看到社会道德败坏,在这个世风败坏,人心不古的年代,他辞官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官令尹喜的请求下著书《道德经》,这部巨作虽只有五千言,但却是一部包罗万象影响及其深远的著作,是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神奇的宝典,苏联汉文学家李谢维系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绕华肯定《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更是把他列为世界古今“十大名人”之首。就连司马迁都说他:“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这样的称誉旷古未有,影响之巨,可谓翻天覆地。它包罗万象,自然和电视色彩学能联系上。

我们想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谈到的“道”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自然就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情感和力量。我们在来看电视它所播出的节目不就是以自然界所共有的或发生的事情为前提吗,这不正符合“道法自然”这一说吗,电视上的色彩不也是自然的吗?这不也异曲同工了吗?《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妙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再来想想电视色彩学符不符合这句话的意思,道指“道家学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认为色彩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认为天是蓝色的,树叶和小草是绿的,雪花是白色的,某个人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这一观点满足了日常生活人们的许多实际需要,然而忽略了颜色是随特定条件而改变的这一基本事实。有关物质颜色这一观点,和认为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的观点一样的,从根本上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物质和光本身没有颜色。我们常提色彩认为色彩是光的一种性质,牛顿在《光学》一书中曾正确的指出“的确恰当的表述,光线是没有颜色的”。那么光和物体都没有颜色,那么电视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肯定也是没有颜色的,然而根据人们的日常需要我们又真真切切的看到了色彩,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体育频道;百家讲坛;电视连续剧,动画片等等都表现了色彩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这就完全和道家理念吻合了,电视色彩的真实是没有的却又让人看到了,这不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吗?“道”是无的却又能让人感知“道”在天地万物之间确实是存在的,在没有人类的.时候便有了“道”它蕴含在宇宙之间,那名和道就是两种说法,其实是同出一门的,是同一个意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有了,万物就自然有了,这是有名的开始,“无名”就是“道”蕴含于万物之间,它是万物之母。那么万物都有“道”,那么电视色彩是万物的一种形态,自然也符合“道”了,故常无欲已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妙徼。要经常在“无”中观察“道”的奥妙,经常在“有”中体悟“道”的端倪,电视色彩是无的,但在无的基础上去体味它有的奥妙,比如说老版“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空一集,那天上的颜色绚丽多彩,在加上干冰形成的白色雾气,形成了天宫富丽堂皇和神秘莫彻的气氛,这不就是从“无”中去观察到有吗?然而电视上描写天宫的色彩又是真正不存在的,这不就是从“有”中又去认识“无”吗?最后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说“道”是深远之玄妙的,不是一般深远的“玄”,是玄之又玄的,这不正体现了舞美的工作人员,把一个没有的天上色彩变化,给人们展示出来了吗?这不就是玄之又玄的吗?其他的电视节目色彩上的变化也是同理,所以说电视色彩学是完全符合道家“玄学“思想和理念的。

我爱老庄的作文 篇5

我最喜欢的两个古人是老子、庄子,最讨厌的两个古人是孔老二和朱熹。

只有老子的幽默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幽默,庄子的浪漫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浪漫,也只有孔子的B固才是真正的中国的顽固,朱熹的虚伪才是离正的中国的虚伪。

虽周室已覆,漆园无存,我却深有好感。孔庙犹存.,岳麓尚立,吾视之如粪土。一个糟老头子,周游列国去宣传他的没落思想,把别人写的几本书编修一下,就变成了儒家经典,开盗版之先河。三千余弟子,居然只有七十二个有才,成才率率又低,实属罕见。这样的庸夫居并还被人你为“圣人“、封为“素王”之类,真让人莫名其妙。

自从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话后,也像着了魔一样尽干蠢事,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建了个名字比大学还神气的“太学”。自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被束缚在《大学》、《中庸》之中,成了出口成章的大笨蛋。

宋朝时更有二程、朱熹等几个书生,共同捏造个所谓“理学”。自此中国的封建族制度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而妇女地位也是有史以来最低的,至今中国农村生孩子多,其根本原因重另轻女也是由此时而来。然而朱熹很虚伪,他既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之一,又是礼教时代“playboy”。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劝的表妹不要再嫁,却诱骗两个尼姑做他的宠妾。这种两面三刀的家伙,死后竟然被尊为朱子、朱文公。朱元璋好像还去攀过他的亲,真是颠倒黑白。

与这些文化渣子相比,老子何其{洁,尽管老子的`政治思想同样与生产力发肤相饽,但那阐明他观点的五千言,恐怕就不是像《论语》那么平淡了吧。《老子》是一部哲学书,它以深邃的言论揭示万物的本源;《老子》是一部兵书,其军事思想便埋伏在看似朴实无华的记述中;《老子》是部散文集,简练、明快、流畅,为先秦散文之典范。

庄子很穷,我喜欢他并不是因为他穷――我也不喜欢穷,哪天天上掉下一块大金子,只要不砸到我,我也会高兴地去捡的。庄子虽穷,但他的思想不穷,他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梦见蝴蝶,我们只会说,没什么,justadream,但庄子不,他会想,是我庄子做梦变成蝴蝶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多么洒税,多么浪漫。我看有很多人憧憬《泰坦尼克号》中的浪漫,但你如果看到《庄子》,你会发现《泰坦尼克号》的浪漫不是浪漫,只是矫情而已。

宁老庄生活广场招商方案 篇6

一、招商指导思想

1.根据“店铺式经营,商场式管理”的经营模式,实施多主体经营即经营风险与负担不是由商场一肩挑,而是分散到各联营主体,共同承担。总体概括为“联营商家”,而不是联营商品。

2.以适应市场为先导,满足需求为中心,根据宁老庄市场和商圈竞争状况,结合圣龙集团宁老庄生活广场的总体定位,进行各门类各业种的定位,合理锁定商品。商品的价位和结构上类似“大众型”商场,陈列、购物环境和气氛营造上学习“流行型”商场,重在突出品牌化、前卫化、个性化。

3.培育市场,营造宁老庄生活广场的良好商誉,树立宁老庄生活广场形象。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能量、最小的投入,提升宁老庄生活广场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誉度,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拓宽融资渠道,创名牌企业。

4.通过1层—2层招商吸引客流量,创造人气,推动超市自主经营商品的销售。

二、招商的基本原则 1.以联营为主的原则

按规划的功能区域尽量引进代理商、经销商及其它经营业主,以联营的方式进场经营,实现“店铺式经营,商场化管理”的宗旨。2.坚持品牌经营的原则

突出宁老庄生活广场的经营特色,以市场畅销品牌为主,注中高档品牌中中低档价位带的品种,以宁老庄市场还未有过的新型换代商品及在宁老庄市场有良好的消费基础的传统品牌为主。

3.坚持多品种、不交叉、不重复的原则

为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不同店铺之间形成“差异化经营”,充分体现多业态、多功能的“一站式”购物特点。4.坚持质优价廉的原则

在保证商品质量、规格的前提下,价格不能高于宁老庄同类商场,以提高宁老庄生活广场的商品竞争力,因此在我们招商时,应尽可能的引进厂家、总代理商、总经销商等源头货、一手货,引进中低价位带商品,符合宁老庄乡镇及周边居民消费水平。5.坚持以本地市场为主,兼顾周边市场的原则

本地市场的商品结构、档次、价位是与消费者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少量周边市场新的资源的引进,将为宁老庄生活广场创造出新的亮点。

三、招商方式

1、主要方式:联营,以保底提成的形式合作,约占总招商量的90%。

2、次要方式:租赁,以租金的形式合作,占总招商量的5%。

四、商品结构

1、商品结构的基本原则 A.有发展潜力的商品品类

B.具有引领时尚消费的商品品类

C.已在宁老庄市场占据优势的商品品类 D.能形成经营特色的商品品类 E.宁老庄消费者认可的商品品类

F.周边市场畅销而宁老庄市场尚没有的商品品类 G.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档次的商品品类

2、商品档次构成

由于商场的体量较大,商品结构构成需要适合各阶层的消费群体,具备很大的兼容性。中低档消费层的需求应作为商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要兼顾高档消费层,中低档商品是招商的主体,兼顾高档商品的招商,总体比例为高、中、低档商品比例1:3:5。

四、招商量

根据圣龙集团宁老庄生活广场分析,1层—2层共计面积为3600㎡,需招商面积约2100㎡,其中1层为650㎡,2层1450为㎡,预计需招合作商34户。招商量分解表

楼 层 经营门类 招商量(户)合计(户)1F 箱包 1 14 化妆品区 3 钟表、眼镜 1 黄金珠宝 1 通讯、数码 1 精品饰品 1 药品类 1 面点 1 面包 1 熟食 1 冷鲜肉 1 茶叶类 1 2F 中老年服装 1 20 男装 1 女装 1 运动休闲服 1 内衣 1 童装 1 童鞋 1 男鞋 1 女鞋 1 玩具 1 文体用品 1 大家电区 2 小家电区 2 儿童游乐园 1 床上用品区 2 图书 1 快餐类 1

合 计 34户

五、招商计划

1、招商筹备阶段:

时间:2010年11月6日—2010年11月12日

主要工作事项:

1)租金及保底提成标准及招商政策的制定 2)各类租赁及联营合同文本的拟定、印刷 3)各种表格设计、印刷及业务流程的制定 4)市场调查

5)作好招商宣传推介的准备工作

6)《招商画册》等宣传资料的编写及印制 7)推出招商预热广告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 于总 孙主任

2、招商启动阶段

时间:2010年11月13日—2010年11月15日

主要工作事项: 1)招商广告全力推出(DM、硬性广告)

2)到宁老庄各临街商铺及各商场超市、周边乡镇村发放和张贴相关招商招聘资料 3)全方位客户集累

4)招商市场信息反馈,再结合市场情况进行经营布局规划调整 5)自主经营品牌的确认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于总 孙主任 李甲甲 陆建

3、招商推动阶段

时间:2010年11月16日—2010年12月8日

主要工作事项:

1)完成租赁和联营业主《管理公约》、《补充协议》的签定 2)本地招商全面推进 3)组织实施阜阳市内招商

4)组织第一次合作联营商座谈会,增强商户的信心

5)组织阜阳市内的商户到宁老庄生活广场实地考察并签约 6)本阶段完成40%商铺联营协议或租赁意向协议的签定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 于总 孙主任 李甲甲

4、招商深入阶段

时间:2010年12月9日—2010年12月18日

主要工作事项:

1)在各种招商广告加大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招商签约工作

2)撰写、印刷并发放《装修说明》

3)通知商户作好装修准备,并组织部分商户进场装修 4)大量积累客户资源,作好应急准备方案 5)本阶段完成30%的商铺联营或租赁招商任务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于总 孙主任 陆建

5、招商结束阶段

时间:2010年12月19日—2010年12月24日

工作事项:

1)通知商户全面装修。2)继续进行补充招商

3)做好二次商装的协调与管理 4)配合营业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5)本阶段完成商铺15%的招商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于总 孙主任 陆建 李甲甲

6、开业准备阶段

时间:2010年12月25日—2010年12月28日

主要工作事项:

1)通知供应商准备商品 2)继续进行补充招商

3)装修不合格的柜台进行整改 4)整理卖场环境、卫生清洁 5)商品全面上柜

6)商品陈列、价签、商品质价检查验收、商品电脑录入

责任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总指挥尤经理 招商部韩路明

配合人:宁老庄生活广场筹备办于总 孙主任 陆建 李甲甲 各部门人员及营业员

7、开业前工作

时间:2010年12月29日—2010年12月30 工作事项:

1)做好商场内的硬件、软件等全面的调试工作 2)开始试营业

3)开业促销 DM宣传单的张贴或发放到位

4)开业特价商品的组织,门前摆台位置的设计,路演的场地等一系列的活动的策划到位。

5)做好开业应急准备,防止各类隐患、危险等事件的发生

感悟老庄,美轮美奂 篇7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一个小栏目“地老天荒的舞会—感悟老庄”,来聊聊老子和庄子,谈谈他们深刻玄妙的思想和他们的思想对当下社会、对我们的人生与教育的启发。

老子和庄子,同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也都是横空出世的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各自独立完成极其恢宏、壮美、深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构造,又一脉相承地汇总成道家学说的不朽根基。后世将二人并称为“老庄”,将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尊为“老庄哲学”。

老庄哲学不仅是中国的、东方的,而且是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据说,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则说,他获奖的灵感得益于庄子“翛与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的启发。林语堂曾说,老庄道家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感悟老庄,一定会给我们的人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重要启发。

栏目之所以叫“地老天荒的舞会—感悟老庄”,主要是发表一些零星的感触、 顿悟和理解,而不是系统的研究。对于老庄,系统的研究固然是必要的、重要的,片段的、零星的感悟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总需要完备和严谨,而感悟,则比较随意和活泼一些。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不同的作者、读者也会有自己心中的老子、庄子。见仁见智,各得其所。我们希望大家关注和参与这个栏目,欢迎提出建议和意见,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老的东方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世界上有一些事情,确实是很美的, 令人向往。

我小时候,就很向往沙滩排球职业运动员,他们的日子实在过得太美了!你看, 他们可以满世界跑,而且总是去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一般都是海滨城市;他们离大自然特别近,享受着和煦的海风、温暖的沙滩和灿烂的阳光,皮肤都晒成健康的咖啡色;他们从事着需要二人配合的体育运动,从来不会孤独寂寞,而且比赛还有不菲的奖金……大自然、旅游、体育、健康、 合作、收入,这些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元素,如此完美地集中在这项体育项目中, 实在让人羡慕!

前几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曾经通过互联网招聘大堡礁的看护员,提供了一份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被录取者不仅可享受银沙碧浪的梦幻生活,而且6个月合约的薪金可达15万澳元(约合10.5万美元),并能免费居住海岛别墅以及享受免费往返机票。这个招聘广告吸引全球几十万人上网浏览,甚至导致网站一时瘫痪。

其实,沙排运动也好,大堡礁的看护员也好,美则美矣,但都非常短暂和有限, 它们毕竟无法满足人们灵魂深处的高贵需求,因而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美、摄人心魄的美。据说,那个有幸被应聘的守岛人、 英国公民本·索撒尔在接受采访时“不停地抱怨”,他一会说,尽管大堡礁地处热带,但白天比英国短,“晚上8时天色就黑了”;一会又说,大堡礁炎热的天气不适宜烧烤,所以,自己登上大堡礁后,还在怀念在英国的日子。

真正的美的享受,一定来自精神生活, 而其中更为极致的审美,必然与最高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样极致的审美,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融化你,带你进入忘我的境界,不像那个守礁员,一边在享受, 一边还在抱怨。抱怨就是有“我”,“我” 还没有融化。在我看来,感悟老庄,就是这样一桩“至美至乐”(庄子语)、能够融化自我的事情。一个老子,已经让我美翻了天,更何况还加个庄子,简直“美之又美”,美得使人窒息!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老庄,我们如何能够感悟和进入那个天人合一的至臻境地?

这几年与人交流老庄哲学,我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美轮美奂”!美,是我所感悟的老庄哲学的第一个特征。不美不老庄!这里讲的“美”,不仅仅是说他们表达的文字美、形式美、意蕴美,也不仅仅是他们所阐发的有关社会与人生的思想美,最主要的是,他们伟大心灵的力量,他们的慧眼,看破森罗万象,超越亘古时空,所到达的“神游于物之初”的浩渺境界!那是整个宇宙的发源地、发源点,当然也是我们生命和人生的发源地、发源点。在这个发源地、 发源点上,万物归于一,瞬间即永恒。

我们人类总要有这样的人,能够代表全人类的意愿,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家究竟在哪里?我们跟山河大地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我们将何去何从?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生存若干万年之后,在漂泊很远很远之后,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身世。老子、庄子,就是这样的人,就是告诉我们身世的人。当我们倾听老子、庄子把我们的身世说清楚后, 顿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哦,原来是这样啊!”一切都豁然开朗!原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原来的困惑都不再是困惑, 这就是那极致的、开悟的美!极致的美一定是开悟的美,而不仅仅是感觉的美或理性的美;是整体的、无限的美,而不仅仅是局部的、有限的美。

这里,我想主要讨论一下《道德经》 之美。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

《道德经》是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我们很难把它归之于哪一个具体的宗教、哲学或科学领域,但我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种大美学,因为它阐发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微妙构造及其运行法则。我的基本观点是:《道德经》的重心在“可道”,着重阐发的是一套“可道美学”,它包罗万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征, 从本体论意义看,可以称之为宇宙美学;从交互论意义看,可以称之为教育美学,二者加起来恰恰构成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宇宙美学阐发了一套极其深远微妙、摄人心魄、 美轮美奂的宇宙构造和运动规律,而宇宙美学通过可道(即导)的作用转化为教育美学,它揭示了大自然的教育之道。

一直以为,《道德经》里隐藏了一幅绝佳的美人图,一幅绘有类似蒙娜丽莎形象的美人图。有一项研究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如此迷人,如此内涵丰富、神秘以致令人无法猜测,是因为她怀有身孕,是对着内在的新生命微笑;她的笑容是向内的。或者说,她的笑容是因内在的生命荡漾着快乐涟漪而自然流溢出来的。当我们以习惯的向外的眼光去揣度这张笑脸时,我们难免不解其意。《道德经》里隐藏的是一幅“宇宙美人图”,这个“美人”也在向我们散发着神秘的微笑,但我们同样不解其意。

老子是如 何理解 、 如何解说 “ 道 ”的?他说“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什么是“玄”?“玄”在老子那个时代是一个寓意很美的字,它的古写是一点一横,底下是两个相连的环,环不是分离的,含阴阳相抱的意思。按照南怀瑾的说法,“也等于一个环节接连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1]。“玄”意味着事物极其深奥而不可测知,不能做一般理解, 如果要勉强翻译成现代词汇,我倾向于解释成“奥秘”。

“玄之又玄”具体指的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字面意思,就是一个玄里又套了另外一个玄,一个奥秘里又蕴含了另外一个奥秘。 这两个玄、两个奥秘,就是“无” 和“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道里面蕴含了 “无”“有”双重叠加的玄妙,这就是“玄之又玄”。我把它们分别称作“无之玄” (关于无、关于天地之始的奥秘)和“有之玄”(关于有、关于万物之母的奥秘)。 它们合起来就是“一”,源于道。一个 “无”,一个“有”,这两个“玄”都是老子本体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涉及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的终极奥秘。对于这两个奥秘, 我们一个都没有搞懂。我们后来在社会、 文化、教育的发展上出现的众多问题,都跟我们对此缺乏充分了悟有关。

哲学史上,关于世界的本质,或者说, 关于世界的终极构造,有说是精神性的, 有说是物质性的,只有老子讲是玄之又玄、 无有叠加的!而无有叠加态里面,无中生有,无又是决定性的,是终极的“御者”。 这样一幅世界图景,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在我看来,这是最合理、最深刻的解释。

玄之又玄、“同出而异名”的无有叠套情形(无有统一体),非常接近于现代量子物理学讲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最基本的叠加态。叠加态是量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它讲的是两种以上的状态、 性质、可能性叠加在一起,同时并存、混合作用的情形。叠加态是世界的基本构造和本来面貌。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把老子所描述的“道”的无有叠套情形称之为“无有叠加态”(在《道德经》词典里,似乎也可叫 “无有混沌态”“无有恍惚态”)?

玄之又玄,一个无限无形、混沌无状的“无”的奥秘,套了一个有限有形、生生不息的有的奥秘,这就是《道德经》隐含的“宇宙美人图”,这就是老子给我们描述出的一个美轮美奂、不可思议的宇宙美学景态。老子把它看作宇宙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总规律、总法门(众妙之门)。

当西蒙撞见老庄 篇8

当一个现代西方画家撞上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思想和唐宋诗词竟重塑了对方的思维方式。西蒙开始画这些中国思想家和艺术家们:老子、庄子、李白、杜甫、陶渊明……于是诞生了一个让西方传统的肖像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艺术进行对话的设想,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形式—山水肖像。

“艺术就是你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饱受二战重创的法国历经十余年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复苏,物资充沛,社会平稳发展。1961年,西蒙出生在法国西部的布列塔尼,父亲是一名牙医,家境殷实。

“在法国,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都没有过生活的忧愁。我的妻子是中国人,她与我同龄,都是60年代的,而她儿时的经历对我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西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父亲喜爱并擅长绘画,西蒙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儿时的他把画画当成最有趣的游戏。

幸运的是,作为西蒙生命中第一位绘画启蒙老师,父亲给予了他最大程度的自由。“他对我画画从没有任何规矩性的要求,他告诉我艺术就是你的生活,只要你把你的生活展现出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西蒙说。

周末,他就和家人们出去玩,田野、郊外、树林,他带着画板和画笔,一边玩耍一边画画,一呆就是一下午。对于西蒙而言,童年的绘画体验就是好玩,一种纯粹又自然而然的东西。

上学后,下午三四点钟下了课,他就去美术馆、图书馆欣赏大师们的作品。

绘画以外,西蒙生活的另一重要元素是旅行。十三岁时,全家到撒哈拉沙漠旅行,从一个沙漠绿洲横穿至另一个沙漠绿洲,他一路画下来,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打开了一个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的天窗。

从艺术学院毕业以后,他开始了职业画者的生涯,不断地去旅行,在旅途中不断地写生、素描、写作、绘画,卖了画后再旅行、再创作……直到四十岁以前,他卖画的费用都处于刚刚够他生活和旅行的状态。

东方:人类的另一半面孔

从澳大利亚到美国,南北半球的许多国家都受着欧洲文明的影响,而东方,则是“人类的另一半面孔”。自称“长着人类左边面孔”的西蒙,想来看看亚洲,尤其是中国,感受另一种文明和思维方式。

来中国之前,西蒙曾经度过一段漫长的“在路上”的时间,游历了南欧、北非、东南亚的诸多国家。和西蒙一同踏上中国之旅的,是与他在法国定居多年的中国妻子。西蒙先后七次来到中国,他迷恋上了中国的山水田园风光、人文历史名胜,画了数册写生素描,并在法国集结出版。

阅读过不少中国书籍的西蒙,最爱道家经典,老子和庄子让西蒙感受到一种流动、聚合的生命状态,就像中国的山水自然,从容、平和,大象无形,却有一种笃定的力量。道家思想打开了西蒙思想的另一个纬度,他渴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表达道家赋予他的能量。

他萌发出一个想法,用西方的肖像艺术来画这些中国古代智者的头像。他开始用抽象笔法大甩油彩画他们的肖像画,稀释的油彩在画布上流淌,远古智者的头像与抽象的碧水青山、凌云迷雾相交融。

创作于2010年的油画《老子与我》是西蒙的得意之作。画面中用了大量的绿色,老子坐在水牛上拿着ipad,水牛站在水中,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与老子隔水相对。

“戴眼镜的男子是我,旁边是我的自行车。我把自己画在老子面前,只穿着个裤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像个孩子。水牛上‘难得糊涂’四个字是我去陕西买回来的拓片,粘贴在上面,再画上油彩。老子拿着ipad,是因为我觉得老子如果活到今天他一定也会用网络,他的思想也会通过网络来传播。老子没有死,他的思想永存,这是我的私人信仰。我欣赏孔子的积极进取,但我更爱老子的飘逸、自由,跟谁都不搭界,但却并没有远离这个世界,还能看得很清楚。”西蒙对本刊记者阐述道。

2012年8月,西蒙第八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不打算离开了。西蒙与妻子定居北京,“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天然的主题矿场,随便拿出一块东西就是一个主题。 我希望在中国做出具有感官愉悦和思想深度上的东西。虽然我到了中国以后人也很平静,很安详。但这背后我一直有一种岩浆爆发前的感觉,被顶着,我需要释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中国的影响:灰色和红色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西蒙深以为然。与其说他接受了道家的思想,不如说他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撞上了与自己观点相契合的道家。

西蒙是“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保护环境的意识贯穿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西蒙的太太对本刊记者介绍说:“不论什么样的客人来我们家,我们都会告诉他,走出一个房间要关灯,不能让水管的水总流,如果忘记关灯或关水的话要罚款。”

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问题,也是西蒙生活在中国感到最苦恼的地方。他觉得在中国别的都可以接受,唯独让他抓狂的是一些不尊重、不在乎自然的做法。他和九个法国画家去秦岭,上山时两手空空,下山时却提了十个大塑料袋,装满了他们一路上捡拾的被游人随意丢弃的垃圾。“我觉得很恐怖,很可悲。中国明明有懂得自然的哲学,你必须融入自然之中,而不是破坏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蒙在中国道家思想中找到了艺术和生命的共鸣。他说中国人即便不知道这些观点,没读过这些书,但他们自身就有一些“老子”,这是存在于他们的文化DNA之中的。就像他是法国人,虽然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法兰西,但法兰西就是他自己。

“我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公民,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我有作为公民艺术家的责任感,追求美、追求和谐。对于我而言,这种责任并不是上街游行,而是用我的绘画和文字,来表示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一定是立场鲜明的。”西蒙说。

他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极其反感战争、军队。在法国的时候,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断的流血冲突让他深深悲哀。“他饭都吃不下了,花三五个月的时间来画一个三联作品,批判和反思战争。”西蒙的妻子对本刊记者说。

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遇特大泥石流。8月15日,西蒙在中国看到一则新闻,救援官兵解救了被泥石流废墟掩埋60个小时的52岁聋哑人刘马姓代。西蒙深受震动,从来没赞美过军人的他画了一幅油画,描绘七位营救人员从瓦砾中抬出受困者的场景。

2012年冬天,北京空气污染严重,西蒙为此创作了一组把脸隐藏在口罩背后的人物作品。

西蒙认为自己算不上伟大的艺术家,但如果不来北京,他肯定不能完成这些色彩丰富的作品,肯定不会用这么多灰色和红色,这完全是中国对他的影响。

上一篇:关于组织开展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下一篇:2019广州新兴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