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2024-04-20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通用15篇)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1

列位旅客:

大家好!接待大家到八达岭景区参观旅游。今日有幸伴随大家一路参观,我很开心,望各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夸姣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平易近血法的形成晶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意味和中华平易近族的骄傲。

旅客们,咱们已经降临了驰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搭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梁之上,龙腾虎跃、景象形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月城。在月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东南西北拒敌。借使倘使敌人攻破打样涌入城内,将受到东南西北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月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一般都健存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月城也不例外。健存山梁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月城内无井,水源缺少,泛泛驻兵未几,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月城华夏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天子途经驻跸或者官员停留住宿的。月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匙”,它的用意我率先已经讲过。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伟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日常平凡,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收支;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忍;一朝拍发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倡议冲锋的出口。月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本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代万历年间刻制。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儿,以明确责任。站在城上向下看,咱们中以看到往来不停的车辆和从门穿透过的.游人。这搭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隘,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搭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七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咱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设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候威大将军”。这门炮炮身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因为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字最大的射出距离是500多米,可见其时的兵工业是比力发财的。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涨142.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梁狭小,山势陡峻,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险些是直上直下。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本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梁之上,正像苍龙,宏伟壮观。令人忍不住想起我国驰名的长城专业人士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匙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降落。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梁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完工的“贵州省修复长城记念碑亭”。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健存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梗概是昔时“千总”的批示所。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2

居住建筑是澳门近代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遍布澳门各地。居住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发展之迅速、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代社会发展与构成的多元性。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方面, 中葡居住建筑亦呈现出不同特点, 尤其是在大型豪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圣珊泽宫 (图3)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礼宾府, 原为澳门总督官邸, 又称圣珊泽宫, 建于1846年, 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圣珊泽马路。圣珊泽为葡语译音, 原意为洗衣妇水塘, 由此可见当时建筑所处的环境。圣珊泽宫是一幢极富葡萄牙古典建筑色彩的两层高级别墅式建筑, 对称布局, 外墙为红色粉刷, 窗框及墙面装饰线条采用白色粉刷, 红白相间使整个建筑显得干净典雅。建筑外围有面积颇大的花园, 优雅美丽。这座建筑物最初的业主是贝纳迪诺, 后转售给赫伯特, 1923年由澳门政府收购, 曾用做博物馆, 1937年巴波沙任总督时确定为澳督的官邸。1999年澳门回归后, 该建筑主要为接待贵宾之甲。

2. 郑家大屋 (图4)

原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 (1842--1922) 的祖屋。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经商, 31岁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后对当时社会积弊深恶痛绝, 著《盛世危言》一书,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巨大影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约建于1881年, 位于澳门半岛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建筑占地约4000m2, 纵深达120多米, 是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主要由两组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坡屋顶, 多为两层, 辅房多为一层, 均为硬山建筑, 有的还做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建筑外围高墙, 主入口向东, 有高大门楼。由于地形所限, 建筑并非正南北向, 虽为纵深布局, 并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而是错置为两组, 按其与主入口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组群, 两者通过角部咬接。前面组群采用中国合院形式, 周围分别围有门楼、倒座、正房和附属用房等。中间为长条形开敞庭院, 上铺石板主要用于通行, 右侧遍植花木, 为住宅花园。后面组群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布置有两层正房, 室内空间高大, 屋顶采用传统中式木屋架, 但支撑屋架的柱子却是带线脚的西式方柱, 根据其规模和室内布局可知是本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 但在装饰与细部处理上都是中、西混合手法,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郑家大屋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中西混合式住宅, 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3. 福隆新街民居 (图5)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是澳门传统民居风格的代表。整条街现有民居50幢左右, 下层为商店, 上层住家, 每幢建筑面阔为3—5m, 进深9m左右, 地上二层, 平面为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60—90m2, 室内装饰简单。立面总高约8.6m, 双坡硬山顶, 墀头略有装饰, 白色墙面, 红油漆门窗是其特点。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型, 木楼板, 木屋架, 瓦屋顶, 地域特色明显, 红色的门窗给人印象深刻, 建筑特点突出, 目前已成为澳门旅游景点之一。

●近代行政建筑

澳门自开埠以后, 葡人蜂拥而至, 人口日众, 在这种情况下, 明清两朝对澳门重视的程度日渐加强, 对葡人进行防范约束, 曾出现一些颇有特色的中式行政建筑, 如朝廷召见澳葡官员的议事亭、粤海关澳门官部行台。但随着中国对澳门管制权的旁落, 这些中式行政建筑逐渐被拆毁, 目前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葡式行政建筑, 比较典型的为市政厅大楼与澳督府。

1. 市政厅大楼 (图6)

现为澳门民政总署所在地, 位于澳门半岛新马路。1783年, 澳葡议事会向中国购买了该地段, 并于1784年建成大楼。大楼由圣约瑟 (Patricio de S.Jose’) 神父设计。高两层, 地基采用麻石, 其他部分用砖石和石灰砌筑。1874年大楼遭到台风的破坏, 1876年重修, 主要变化在建筑的立面上。1940年再次加以维修, 保留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时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立面为古典式, 二层, 横向分为三部分, 中轴对称, 中部三开间, 两侧各四开间。门厅内墙裙上贴有南欧风格的装饰瓷砖, 墙壁上方嵌着载有历史事件的石刻, 它们原来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点, 后被集中在该建筑的门厅内。沿门厅向前, 拾级而上, 穿过拱形门洞是一方小小的天井, 天井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中间, 即门厅的上部为会议室, 原为议员们开会和总督上任、卸任或其他重大事件演讲之用。沿天井继续向前行进, 再穿过一拱形门洞就到了市政厅后的花园。花园中央的铺底图案原为地球形状, 上面标有根据《托得西拉斯条约》确定的分割线, 根据这一条约, 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瓜分全球, 最后在日本会合。此外, 花园中还立有两尊人物胸像, 其中一位为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

2. 澳督府 (图7)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建于1849年, 位于澳门半岛南湾大马路中段。建筑师为若瑟·多马斯·阿基奴。该建筑初期只是一座私人豪宅, 原为余加利子爵的私人产业, 后家族衰败, 产业拍卖, 1881年被政府投标购置, 遂成为澳督府, 后一直作为澳门的政治中心。建筑充满南欧特色, 占地面积达4645m2, 建筑前后有庭院, 侧面有花园, 堪称当年澳门首屈一指的大型豪宅。该建筑立面为葡萄牙古典式, 高两层, 正面朝向南湾海面, 对称布局, 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为粉红色粉刷, 下为花岗岩墙基, 山花、檐口等重点装饰部分为白色线脚, 角部有隅石, 入口处有门廊。二层回廊通畅, 左右两翼做成露台, 减轻了建筑的沉重感,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廊柱、隅石均为花岗石造。花园平面考虑到后高前低的地势, 正中布置花架, 两旁对称布置水池和草地, 增加纵深感。建筑室内现已按现代要求进行了改造, 分别布置有中式风格和葡式风格二类。澳督府在回归前一直是澳门的政治中心, 回归后, 它仍然是澳门有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澳门近代的公共建筑是随着澳门的开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色尤为鲜明, 类型丰富, 是远东一带的先驱。这些新式的公共建筑不仅为澳门社会带来了生机, 而且也成为西方新建筑文化最初传入中国地区的标志。例如仁慈堂、圣拉法艾尔医院、岗顶剧院、摩尔人兵营等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1. 仁慈堂 (图8)

仁慈堂是澳门最早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历史悠久, 由葡国王后莲娜 (D.Leonor) 于1491年8月15日创办, 为葡人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慈善机构之一, 原名“神甫慈善会”。

由于历史悠久, 加之政府协助以及大量私人捐赠, 仁慈堂物业很多, 遍布澳门各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慈堂大楼, 它是澳门最美的西方古典建筑之一。仁慈堂底层原有一座美丽的小教堂, 后面还有弃婴收容院, 楼上还有档案室和博物馆。目前仁慈堂底层功能已有所改变, 育婴院也不复存在, 只是楼上的档案室与博物馆依旧开放。现在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 始建于18世纪, 后于1905年重建, 是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 宽22m, 三角山花高16m。除花岗石基座外, 整个建筑均粉刷成白色。正立面为古典风格的券柱式构图, 中轴对称, 共七开间。三角形山花内有浅浮雕装饰图案, 色彩鲜明。立面柱子成对布置, 柱身上还装饰有束结, 颇有创新之意。柱子均立于基座之上。二层游廊栏板和顶层女儿墙做成镂空状, 加上立面线条丰富, 整座建筑显得很精致。

2. 岗顶剧院 (图9)

又称马蛟戏院, 葡文名为伯多禄五世剧院, 建于1860年, 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 是澳门最著名的新式剧院。19世纪中叶, 欧洲热衷于豪华剧院的建造, 效仿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院是当时的风尚。澳葡也追随这种时尚, 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 用以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的功绩, 并以该国王之名命名, 故称伯多禄五世剧院, 后来又改称为马蛟戏院, 俗称岗顶剧院。剧院建筑造型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 主体一层, 外墙为绿色粉刷, 饰有白色线脚。剧院正面为面宽15.7m的门廊, 上有三角形山花。门廊共三开间, 券洞宽约3m, 8根爱奥尼倚柱成对布置, 下有基座, 柱高约6m。山花及柱子较为简洁, 立面看起来雄伟庄重。檐部下面的主入口上写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 即伯多禄五世剧院的意思。侧立面九开间, 为连续券形窗, 每窗宽2.45m, 落地, 整齐而有韵律。屋顶为红色两坡瓦屋顶, 屋脊高12m, 屋檐高7.5m。平面为长方形, 长41.5m, 宽22m, 纵向布局。从入口门廊进入前厅, 然后是圆形观众席, 再后是舞台, 两侧有化妆间。观众席两侧是可供休息的空间, 左面布置有酒吧及餐厅, 右面为长廊, 设有直达楼座的楼梯。二楼观众席为月牙形, 依靠楼下10根排列成弧形的柱子支撑着。岗顶剧院是葡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昔日澳葡凡有庆典活动, 皆在此举行。

3. 摩尔人兵营 (图10)

现为港务局大楼, 位于澳门半岛妈阁斜巷, 由意大利建筑师卡苏索 (Cassuto) 设计, 1874年建成, 当时作为1873年到澳门的印度籍军人的营地。据记载, 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 建筑建成后不久, 澳门遭遇台风, 建筑被毁, 此后大修, 成为今天的样子。建筑位于西望洋山西南麓, 多为一层, 仅中部为二层高达6m多。建筑长67.5m, 宽37m, 建在花岗岩筑成的高台上。除东面背靠西望洋山外, 建筑其他三面均有宽达4m的回廊环绕。回廊转角处高起, 打破周边回廊单调的水平感。券廊在正立面开有19个具有印度色彩的尖拱券, 各拱券之间的上部以三叶饰点缀, 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的雉堞式排列的尖形装饰, 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通体粉刷成黄色, 饰以白色花纹, 与粗糙的花岗岩台基在色彩、质感上形成强烈对比。1905年该建筑被改为澳门港务局所在地, 除外观保持原样外, 室内大部分已被改造。

4. 东望洋山灯塔 (图11-1, 11-2)

随着海上运输的频繁, 在澳门海域与港口的夜间日益需要有导航的灯塔, 澳门东望洋山灯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灯塔建于1864年, 位于东望洋山的顶部, 外观为三层, 圆柱形, 高约13.5m, 外观顶部为红色筒瓦屋面。灯塔上部有二层瞭望塔, 底部直径约7m, 顶层收进, 直径约2m。灯塔主体为砖筒结构, 目前仍在夜间使用。该灯塔是中国及远东沿海最早的灯塔,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也是澳门城市的重要标志。

●近代军事建筑

澳门位于南海的边陲, 由于周围小岛在明清时期常有海盗出没, 以及后来西方海上殖民势力的进犯, 使得葡澳当局不得不考虑防御设施, 因此, 澳门各处遍布的大小炮台便形成为其在近代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类型。今天这些炮台遗迹仍历历可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位于今天澳门市区中心的大炮台 (图12) 。

大炮台在大三巴牌坊的右侧,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 它在整个澳门近代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保护者的象征, 还是缅怀昔日政治军事权力职能的纪念碑。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 始建于1617年, 至1626年建成,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大炮台山顶, 高踞澳门市中心。1623年, 首任澳督意识到炮台的战略价值, 遂从耶稣会会士手中抢夺过来, 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坚固的堡垒, 炮台从此成为澳督官邸。随着总督权力的增加, 炮台相应成为澳门军事政治权力的中心, 从1623年至19世纪中叶, 历任总督均在此举行就职仪式。同时, 大炮台也是澳门对外联系、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大炮台向来是军营所在地, 驻军经常更换, 并利用这里作为驻防地及军需品仓库等。1965年, 大炮台用做军营的历史告终, 同年, 澳门气象台迁至该处, 旧军营被拆除, 1995年气象台迁出, 大炮台被同时改造设计成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占地面积约10000㎡, 呈四边形, 上面有一个广场, 每边为一百步。四角各形成尖形的小平台。在大平台四角以及平台东、西、南三边放置数门大炮, 由于北面正对中国内地, 所以当时没有建立堞墙。平台南侧放着一口铜钟, 应该是作为当年发生战争报警之用。作为重要的防御中心, 大炮台经过了数次修葺。今日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 绿色如茵, 古树参天, 巨型钢炮, 雄踞四周。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 可俯瞰全澳景色, 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妈阁庙 (图13)

澳门是妈祖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 现存八座妈祖庙, 其中妈祖庙几乎就是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阁庙是闽人最早的建筑, 远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说当葡萄牙人首次驶进澳门海域时, 看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 问坐在妈祖庙前面的当地人, 此处是何地?答曰:妈阁。于是, 葡萄牙人就把澳门称为“Macau”。

根据历史记载, 广东香山县在宋代就有福建的移民, 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和莆田郑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正是他们成为妈祖信仰的积极传播者。澳门当时作为香山县辖区, 尤其妈祖又是海上保护神, 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澳门最著名的妈祖庙位于澳门丰富西南部的妈阁街上, 背山面海, 依崖构筑。妈阁庙正名妈祖阁, 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和四个独立的大殿 (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和正觉禅林) 组成。四个大殿分别建于四个平台之中。建筑群四周建有围墙。该组建筑始建于明代, 后历经重修, 现状大体上保持着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入口的一组建筑包括庙门、牌坊和正殿, 均用花岗岩建造。神龛是一个天然石窟, 只稍加整饬, 围以石壁石柱, 加盖翠檐翠脊, 宛如一座琼宫玉宇。大门之上楷体镏金:“妈祖阁”, 两旁楹联为“德周化宇, 泽润生民”。进庙门, 入牌坊便是一座小型正殿, 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为澳门闽藉商人所建, 1629年经历一次大修。现石殿门楣上刻字记载“明万历乙巳年, 德字街商建”以及“崇祯己巳年, 怀德二街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天妃娘娘妈祖的塑像。

在正殿后面的半山腰上是弘仁殿, 只有3㎡大小。它以山上的岩石作后墙, 以花岗石作屋顶及墙身, 殿内供奉天后, 两侧墙体的内壁上刻有天后的侍女及魔将浮雕。石质屋顶上也以绿色琉璃瓦和起翘的屋脊作装饰。

观音殿, 位于妈阁庙建筑群的最高处, 供奉观音, 采用砖石砌筑, 建筑造型为硬山式屋顶。入口门廊由两长方形柱子支撑, 一对石狮镇守左右。前廊两侧采用西式手法, 上部发拱券, 券中有拱心石, 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建造年代在民国期间。

在入口轴线的右侧为“正觉禅林”, 是由供奉天后的神殿及禅院组成。天后的神殿在前, 里面供奉着妈祖神像。对面有一个内院, 正对院墙有一个大圆洞, 仅为观望之用。在圆洞外墙之上题有“万派朝宗”, 两旁楹联为“春风静, 秋水明, 贡士波臣, 知中国有圣人, 伊母也力。海日红, 江天碧, 楼船凫艘, 涉大川如平地, 唯德之林。”神殿之门旁启, 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天后神殿之后是观音殿, 这种将妈祖与观音混合崇拜一直是澳门的地方特色。在澳门人看来, 这种混合崇拜并不矛盾, 更无所谓冲突。虽然观音来源于陆地, 妈祖来源于大海,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 妈祖是“海上观音”, 不仅没有心理障碍, 而且还使看似不同的两种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后神殿与禅院观音殿均为硬山式屋顶, 两边侧墙顶部为“锅耳”山墙, 外墙面涂鲜艳的红色粉刷, 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内院外的正立面, 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分, 中间高两侧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 上有屋檐及翘起的屋脊。“正觉禅林”由于在1988年遭受火灾被毁, 后按原样进行了重建。

妈祖庙终年香烟缭绕, 来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澳门的天主教堂

1565年在澳门出现了天主教第一所耶稣会会院, 耶稣会士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传教。最初澳门的天主教会隶属于马六甲教区, 1576年1月23日澳门主教区成立, 管辖日本、中国内地和越南等地的教务。天主教在澳门得到确立之后, 先后建立了修院、教堂、学校、医院、仁慈堂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 使教务得到了不断拓展, 尤其是设立了华人教区使华人教徒迅速增加。1988年林家骏出任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 使澳门天主教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澳门天主教的教务很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澳门的行政分区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区来划分的。每一区有一座教区中心教堂, 如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圣安多尼堂区等等。在众多的天主教堂中, 最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三巴牌坊、圣若瑟修院圣堂、玫瑰堂。

1. 大三巴牌坊 (图14)

位于大炮台山麓的大三巴牌坊, 是原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堂创建于1580年, 重建于1602-1637年, 亦名圣母升天教堂, 1835年毁于大火, 其仅存的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 是目前澳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堂坐北朝南, 前有宽20m的68级石阶。牌坊的正立面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同时, 还吸收了一些澳门本地的装饰图案, 并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进行建造。圣保禄教堂的设计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 他是一位数学家, 为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 由数学家设计教堂往往是欧洲教会的传统习惯。教堂从1602年动工到1637年主体竣工, 历时35年, 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都由嘉惠劳神父监督主持。

教堂正立面采用米黄色花岗岩砌筑, 共五层, 高24m, 宽23m。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 有三座大门, 采用长方形门洞, 中央的正门略大, 采用2-3-3-2的爱奥尼柱式布置进行分隔。正门上方有门楣, 上有Mater Dei (天主之母) 字样, 两侧的两座门上雕有IHS, 这是天主教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采用2-3-3-2的科林新柱式进行分隔, 形成了三个券洞和四个立着耶稣会圣徒的神龛。正中的左边是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的雕像, 相对称的另一边是东方传教使徒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 靠左边的石龛供奉着弗朗西丝科·德·波尔吉亚的雕像, 右边则是路易斯·龚萨加的雕像。位于正中央的相互对称的科林新柱式之间的嵌板上刻有棕榈树的浅浮雕。

第三层采用3-3的复合柱式, 两侧各采用两根上有圆球的方尖碑形柱将下层的柱子延伸上来。正中为一圣龛, 内有升天圣母, 周围环以一圈菊花图案, 表现了日本工匠对菊花圣洁的崇敬。石龛旁边有嵌板, 上面刻着天使形象的浮雕。柱间的嵌板上也刻有浮雕, 左边是一个生命之泉, 右边则为一颗柏树。两端的嵌板上分别为帆船和“圣母踏龙头”浮雕。第三层的两个尽端各有一个狮子雕刻, 骑在正面的墙体之上, 是东方装饰在这一层的显著体现。同时。第三层两端的缩小墙面上则有大片涡卷来连接。左侧的涡卷中有魔鬼的形象, 还有一个女性的胴体, 一支对准心形物的箭。由上而下刻有一条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 右边的涡卷内是一躯死神的浮雕, 上面刻着中文字——“念死者无罪”。

第四层采用四根复合式柱, 其基座简单、无装饰。中央为一圣龛, 内为耶稣的圣像。柱间的嵌板上刻着两位天使, 左边的天使捧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右边的天使则捧着打耶稣的木樁。

第五层为一三角形的山花, 最高处竖立着一个十字架, 山花的正中为一只鸽子, 周围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辰, 代表由天主所创造的宇宙。

大三巴牌坊正面墙体的构图显示了一种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 圣若瑟修院圣堂 (图15-1、15-2、15-3)

对教堂与历史性建筑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 这座教堂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它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一座附属于修道院的小教堂,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隐蔽的三巴仔横街上。它曾经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最早来华传教培训的基地, 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教堂于1758年落成, 建在一处高台上, 门前有几十级石板阶梯, 气势雄伟。1953年与1999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在第二次大修时因发现中央穹顶开裂, 故将原砖石穹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式仍依照旧制。

圣若瑟修院圣堂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称著。立面以米黄色粉面为主, 线脚都为白色。教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设有塔楼, 内置铜钟, 塔楼的屋顶为紫红色琉璃瓦顶, 高19m。底部中央入口为厚重的暗红色大门, 其上方为断裂的曲线形山花门楣, 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立面上柱式繁多, 柱头和檐部均有多重装饰线脚, 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中央顶部山花呈不规则的曲线形式, 其中部饰有曲线形浮雕图案, 中央镶有IHS的耶稣会标志。

教堂室内是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布局, 纵轴长22m, 横轴长13m。中央穹顶下部采用帆拱结构, 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仅存的带有帆拱结构的巴洛克建筑实例。

主祭坛是献给圣若瑟的。祭坛两边各有两根金叶缠绕的麻花柱, 其柱头为复合式, 金碧辉煌, 非常壮观, 柱头上以断裂的山花形式作为结束, 这些都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典型手法, 也是认识巴洛克风格的生动教材。

3.玫瑰堂 (图16)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3

中国的“万里长城”享誉世界,而在德国也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它位于德国巴符州、莱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是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部分。去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德国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文献记载,欧洲人研究“德国长城”始于1455年。与雄伟的中国万里长城相比,“德国长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数百年来,挖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德国长城”全称“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是在公元100年到260年,由两万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的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长城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及900座简易瞭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军营组合而成,军营成为“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公元260年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在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向以色列伸援手

在联合国通过了解决以黎问题的1701号决议后,历时一个多月的以黎交火终于平息。据统计,以色列在战争中消耗费用在20亿~22亿美元之间。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和旅游胜地,以色列北部地區风景优美,农产品丰盛,开战后,农业工人逃离战火,成熟的果树作物无人采摘,旅游团全部取消了预定。

美国著名犹太裔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向媒体宣布:将捐出100万美元,帮助重建以色列北部地区。这些钱全部是来自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辛德勒名单》获得的奖金,约价值4000万美元,属于他个人的收入。

首笔捐赠资金25万美元已经送到洛杉矶犹太联合会,那里专门为犹太人设立了紧急危机基金。危机基金将提供给遭受真主党火箭袭击的以色列北部地区,以帮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们,特别是妇孺老幼和行动不便的人。目前洛杉矶犹太联合会已筹集到100万美元,他们的目标是筹集150万美元来帮助以色列。

斯皮尔伯格的其余捐赠将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和其他的以色列救助机构发放。这些钱将用来给海法三所医院安装防弹玻璃,给那哈瑞亚的医院提供紧急援助等。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发放的捐赠还将用来帮助北部居民区建立救助热线电话,发放经济援助和食品等。

中国恐龙发掘影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

从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美、加、墨、英五国专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科考项目“北方侏罗纪恐龙考察”在中国西北四省和自治区展开工作。由多国专家同时参与恐龙化石发掘,这在我国科考史上很少见。

其中的一个发掘地点是在新疆昌吉奇台县的“恐龙沟”。此沟长约5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多次出土过恐龙化石而得名。此次对昌吉“恐龙沟”的发掘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据专家介绍,从目前两个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龙颈椎和肢骨化石看,很可能发现亚洲最长的恐龙。正在发掘的一条长约11米的颈椎化石,属于大型食草龙的一种蜥脚龙。这种恐龙由于脖子长,头骨轻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

而在宁夏灵武的另一个发掘地点,专家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它不属于目前已发现的任何一个种类,是一个新的种属。

世界遗产北京长城的导游词 篇4

今天,我们要去长城。

长城是世界历史遗产之一,建于秦朝,全长13000英里,所以它也被称为长城。今天,我要去丁琪媛著名的八达岭长城。长城上每隔300米就有一个方形平台,是屯兵的堡垒。战斗的时候平台可以互相呼应。

但是,你知道吗?长城无情。建造它花费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一块灰色的大石头上都沾满了俘虏和流亡者的血泪!雄伟的长城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古时候,有一个叫孟姜女的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幸福地生活在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好景不长,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其他人都会修长城。消息传得很快。孟姜女的父母因为不想孟姜女的美好生活被破坏而把她的丈夫藏了起来,却被秦始皇的士兵发现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孟姜女的老公还没回来。所以她决定去找她的丈夫。孟姜女背上寒衣来到长城,却得到丈夫死于饥饿、寒冷和疲劳的消息。孟姜女痛得不得了,陶哭了。孟姜女哭了,长城倒了十几公里。最后孟姜女跳海,绝望而死。

我在这里介绍一下长城。每个人爬长城都应该注意安全。长城上的每一块砖都是国家文物,不要刻在长城上。来这里参观不要从长城上偷砖。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篇5

长城的规模之雄伟,气势之磅礴,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它全长6000多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的近六分之一,更让人称奇的是:长城历经了3000多年的风雨交加的历程与磨难,却始终没有折损自我的风骨,风雨不能让它屈尊卑膝,炮火的洗礼更不能摧毁他的身躯。每当漫步在长城上,用手抚摸那因时间而变得粗糙的岩块,心中便由衷的慨叹,同时也因这个巨人长期以来的坚守而多了一份景仰。

长城,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决定了它不平凡的命运。它是守护者,它以自我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刀剑,使得塞外的铁骑难得前进一步,使得中原地区的王朝能够继续歌舞升平的生活,礼貌与蛮荒就此被分割开来。它又是见证者,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朝代的交迭更替,它既听过婉转的汉乐,也听过寻魂的胡歌。沧海变桑田,长城经历了太多的事件,以致一切在它看来只是过眼云烟,只是安心做自我一堵墙的使命。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都向往长城,向往它的豪气,为了它而竞相折腰,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呐喊:“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到了近代,又有多少青年战士为了保家卫国,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终究把敌人驱逐出了我们的国土。因而又想到,这长城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雄伟,威严,乐观,坚强不屈,众志成城而又伟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篇6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来到了长城脚下。抬头望去,长城是多么雄伟,壮丽。蜿蜒曲折的长城宛若一条巨龙,盘旋在云雾笼罩的崇山峻岭上,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真有“城随山势转,关并云齐”之势!

长城的石阶又高又陡,再加上湿滑,必须细心翼翼地攀爬。我扶着一旁的铁栏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不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了,但我还是坚持爬上了了第一座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我眺望着远处,居庸关景色尽收眼底,习习清风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豪气顿生。

居庸关形势险要,两旁山势雄起,群峰傲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休息了片刻,我继续向上攀登。石阶越来越陡,我更加细心了。豆大的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滴在脚下的石阶上。“坚持,坚持,再坚持!”我在心底默默地为自我打气。好累啊,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又努力地往上爬。此刻,虽然没有火辣阳光的炙烤,但我依然感觉有股热流包裹着我。我一鼓作气,最终登上了第三个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抬起被汗水浸湿的脸,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长城下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人们,把古朴的长城点缀得像一条绚丽的彩带。望着长城,它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随着山势的陡峭,蜿蜒盘旋在山间,好似神龙摆尾般若隐若现的感觉。我靠着城墙往下望,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同碧波般荡漾在四周,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滋味是多么完美!

我不禁轻轻地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的场景,又仿佛看到了中华儿女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奋勇杀敌的英姿。古老的长城为中华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不仅仅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也向世界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龙精神!我又一次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7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我国有23项文化遗产,4项双重遗产,其中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共有十项: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龙门石窟、青城山与都江堰、泰山、武夷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庐山国家公园、莫高窟。

宗教旅游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细化到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尤其在理论性研究方面不足。目前学术界有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有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旅游者管理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学术界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佛教景区个案研究及佛教文化现象方面的研究,在个案选取时,多选择未成熟的佛教景区研究其开发走向,缺乏细化到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前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者已成规模,但旅游者普遍反应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在加上简单的烧香祈福活动,不能充分体验世界佛教遗产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内涵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主要包括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更多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佛教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包括在此范围之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内涵:

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定义佛教文化。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文化给出了较多种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文化是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因此,佛教文化则是指人类通过发挥主动能动性创造的一切佛教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综合。

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去往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世界遗产地进行短暂的佛教文化体验的经历。同比佛教旅游的概念,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细分化了的旅游形式,是一种升级换代了的专项旅游活动。

(二)分类:

1、有关文化的分类:

按照文化结构层次划分文化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方法: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按照文化由表及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物质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

2、有关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分类:

(1)依据文化两分法,可把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分为世界佛教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建筑、佛教名山、佛教艺术品、雕塑、壁画、帛画等。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节日、佛教仪式、佛教忌讳、佛教语言体系、佛教音乐等。

(2)依据对文化由表及里的分类方式,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也可以分为:世界佛教意识文化层:教义、伦理价值观等。比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等。

世界佛教行为文化层:佛教节事活动,如弥勒佛圣诞、释迦摩尼出家日、观音菩萨成道日等;佛教仪式如诵经修法、各种法事、三皈五戒等;佛教生活起居习惯,如吃斋、过午不食;佛教禁忌,如皈依持戒、饮食禁忌、着装修饰禁忌等;佛教语言体系,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等。

世界佛教直接表现文化层:佛教建筑、佛教艺术。比如寺庙建筑、佛塔建筑、佛教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等。

世界佛教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佛教名山。比如峨眉山、武夷山、庐山。

三、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对旅游者体验的价值

世界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通过旅游者体验,对旅游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一)获取佛教文化知识的价值。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开始于公元纪元前后,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大,唐朝进入鼎峰时期。佛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主要有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三大派系构成。佛教文化涉及哲学思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又因其思想意识、伦理规范,生活习俗及价值理念等区别于世俗核心价值观念,具有独特性。另外,三个派系之间各方面表现形式的差别较大,带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对旅游者出游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旅游者前往异地亲自感受认识佛教文化知识的动机。

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对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单纯的快餐式、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旅游,逐步希望能过度到对佛教文化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如导游讲解方面,不满足于浅显的佛教文化小故事的讲解,期待能结合日常生活、工作来讲解,佛教教义、佛教价值体系、佛教中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此外,旅游者喜欢通过积极地参与佛教活动,深度感悟佛教文化知识,如放生活动,祈福活动、佛教节日活动参与等。

(二)养生价值。

伴随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市人出现了作息时间不规律,如养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习惯;饮食不规律,如早上不进食晚上暴食、高脂肪高能量摄入不节制等。由此导致都市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胃病、神经衰弱等现代都市病频发。而佛教文化规律的作息时间,素食主义以及注重静坐修禅等养生文化,使得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大批旅游者,自然会受到佛教养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反思自己情况,合理调节作息时间及饮食习惯,进行修生养性,逐步构建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

(三)释放压力、平和心态的价值。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都市人生活的压力变大,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当旅游者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后,可从佛教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体验佛教文化所蕴含的良好的价值观,如佛教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四谛”的观念,实际上反应了佛教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男女老少之间应互相关爱,一视同仁,敬畏生命、慈悲为怀,平等博爱、宽容大度。通过这些佛教善文化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得到心理抚慰,调试不平衡的心理状态,积极摆脱旅游者因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带来的烦恼和压力,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提升道德伦理水平,陶冶情操的价值。

佛教文化中的“戒律文化”,以及佛教文化“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六度、四摄”等核心思想,都体现了度人利他,与人为善,惩恶扬善的观念,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善文化对其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规范其平时言行举止,提升其道德伦理水平。

佛教文化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表达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旅游者深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将会完全沉浸于佛教氛围的庄严肃穆中,佛教文化的形式美,如佛像之美、寺庙建筑精巧之美,佛教名山的自然美,如青城山之幽、泰山之雄、峨眉山之秀、庐山之奇,佛教文化倡导的人性美,如人性的宽容、慈悲、舍己为人等,种种美学价值在佛教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撞击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世俗中的旅游者身心得到超脱,心灵受到了洗礼,沉浸于神圣空灵的情感世界中,进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四、结论

世界文化遗产之殇 篇8

这接二连三的地震不仅让尼泊尔人民措手不及,也让对尼泊尔憧憬已久的背包客和摄影师们感觉恐惧失落、扼腕不已。这场灾难截止到5月13日13时,已经夺去了8216人的生命,也给了加德满都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古城一次毁灭性的劫难。

达拉哈拉塔,是尼泊尔主要地标之一,始建于1832年,塔楼高达52米,1934年曾遭到大地震破坏,此次地震过后,它已完全坍塌,同时还掩埋了数百名游客。

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博达哈大佛塔,又称四眼天神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圆形佛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曾到此讲经,并收下1500名弟子。叫它“四眼天神庙”是因为佛塔拥有高耸的金色塔身和四双巨大的佛眼,那是释迦牟尼的眼睛,正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世人。这里往日是五彩经幡随风飘扬,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而今,它的风采已然不在。

受损最严重的可能是位于巴德岗古城的杜巴广场,该广场有50多座寺庙和宫殿,这里浓缩了尼泊尔16世纪至19世纪建筑精华,地震过后,目之所及都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已有2/3的寺庙和宫殿已完全毁坏,那样悠久的美丽文明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巴德岗,尼泊尔语中的“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巴德岗,据说从14世纪开始就已成为当时马拉王朝的都城,前后经历了12个马拉王朝国王的统治。宗教、种姓和皇权是马拉王朝最强烈的印记。如果能行走在巴德岗,最好能无目的地闲逛,虽然可能不懂得那么多神像代表了什么,但你不得不惊叹那些几百年前能工巧匠的杰作。那些雕刻,可能现代人也无法再现,最主要的是无法再有那种超人的想象力。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同样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人把加德满都视为:“我的遗赠,我的自傲,我的加德满都。”所谓“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比比皆是。然而,所有这些,转瞬变为一片废墟……

对于所有见证过或向往尼泊尔文化的人来说,大地震犹如噩梦,除了为尼泊尔人民祈祷,为我目睹过的美丽和文明祈祷,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尼泊尔的美记录下来,纪念尼泊尔曾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9

长城全长约2万14公里,在古代算得上一个奇迹。毛主席曾在他的《清平乐·六盘山》中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意思是不登临长城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它屹立于群山之巅,见证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

站立于长城之上。放眼望去,它蜿蜒曲折,犹如一条长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盘旋在众山之顶,起伏于峻岭之巅。它绵延起伏,宏伟壮丽,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凡是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于它那磅礴的气势,它那宏伟的规模和艰巨的工程量更是叫人惊叹,然而,这竟然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用一分一秒,呕心沥血的建造出来的。

山野间,十分寂静,只听见几只麻雀在轻声鸣叫。飒飒秋风掠过古长城,我伸出手轻抚着那粗糙的古石墙,不禁思绪万千,眼前仿佛出现了守边战士在这里抗战御敌的情景。

再看,那一座座烽火台,狼烟迭次升起,战士们个个手握刀枪,嘴中大声的喊着:“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刹那间,刀枪碰撞之声响彻云霄,周围火光四起。只有战士们骑着金戈铁马奋力抗敌,才能保卫下祖国那辽阔的疆土。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500字 篇10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抵御别国入侵,在边界修建高墙,这就是长城的雏形。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国家安全便筑起了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我们的长城差不多完成了修筑工程。

外观与结构

修建于北京城北的长城,像一条长龙,一条霸气伟大的“龙”,它不是单纯、单薄的一长“片”墙,而是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读作GuanAi,是指险要的关口。由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等部件组成,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速收费站。我很喜欢关隘,因为它像灯塔,像城堡,有一种孤傲,但又与墙体紧紧相连,一起并保卫国家的心念在它身上封印着。

城墙是很主要的部分,如果关隘和烽火台是纽,那城墙就是带,它连接着一个个重要军事“碉堡”。“烽火戏诸侯”你们肯定听说过,烽火台是用来求救的平台,白天有敌人入侵——放烟,晚上有敌人入侵——放火,烽火台就是这个作用。

故事传说

关于长城的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烽火戏诸候、定城砖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和定城砖的传说,讲述了为了筑好长城的工人们,辛苦劳作,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和平。定城砖是为了解释嘉峪关长城上为什么会多出一块砖。

世界文化遗产与改善民生 篇11

西湖文化景观杭州的城市客厅

自2001年开始列2011年6月24日成为世界遗产,杭州西湖用10年的时间实施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治理工程。“打开围墙,免费开放,还湖于民、共享成果”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经济收益。在连续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中,两湖周边拆除了违法及有碍观瞻的建筑58.5万平方米,外迁单位265家,外迁住户2791户,景区人口减少7000余人,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新增景区公共绿地100多万平方米,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得到保护,自然生态得到修复,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西湖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客厅和极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这样做,不仅使杭州市民、中外游客成为西湖保护的直接受益者,而且随之带来的综合经济效应也十分可观。从杭州市旅游总收入来看,2001年约249亿元,“免费西湖”后的第十年,2010年达到1025.7亿元。西湖这一公共资源真正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也是西湖在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间寻求到的平衡点。

由于受到风景资源和遗产保护的限制,西湖的“景中村”与城郊农村相比,土地不能开发、房子不能建高、工业不能发展,生产生活受到限制,为缓解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杭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

西湖龙井茶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区范围内有8个茶村,居民约1.2万人。为保护茶村周围的风景资源,促进茶村的经济发展,实现“景区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杭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整治,并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鼓励村民出少量资金用于自己居住的房屋整修,优先整治的茶村村民可获得政府的奖励。这一举措立即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西湖风景区范围内涉及的几乎所有茶村村民均积极参与整治。茶村的环境风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实行截污纳管,电力、电信等一律“上改下”,彻底改变“景中村”、“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使西湖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显著提升。

经过整治的“景中村”根据各自的地理和优势,逐步发展成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特色餐饮、自助旅社、文化创意等不同形式的旅游休闲产业区,既扩大了遗产区的游客容量,又使当地茶农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2010年遗产区茶农的龙井茶销售和农家茶楼的经营收入达到1.75亿元,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对于西湖“景中村”村民,政府还建立了一个村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以西湖遗产区范围内的茅家埠村为例,2003年经过综合整治,茅乡水情、上香古道、醉白楼、都锦生故居等景点已成为湖西的游览胜地,“醉白楼餐饮”与“西湖百茶汇”的相继开业为茅家埠村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整治后的农居先后开出了农家茶楼,从而派生出了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2011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除各项开销外,全部分红给420个股民。与此同时,每个村民按照不同的年龄段,还可以从股份合作社领取生活费。据统计,茅家埠村每年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丽江古城人居、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已有800多年历史。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为大研古城,其保护范围为5.39平方公里:遗产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4.29平方公里。至今,古城内依然居住着本地居民60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73.86%以上,清晰而又“活态”地展示着纳西族及周边其他民族和谐发展的多元文化景象。

十几年来,丽江政府和古城保护管理部门累计投入近17亿多元实施了涉及环卫、通讯、供电、供水、排污、消防、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街区道路改建、三线两管人地、景观用水治理、城郊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性修复项目。使丽江古城的人居、旅游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丽江的城市品味。

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要素。丽江市通过实施便民措施和惠民政策,使古城原住居民自觉承担起保护、保留、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修复名人名居院落,恢复传统民俗活动;加强对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成立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和组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等,为遗产地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文化创造、传承与保护的平台,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源于民众、受益于民众的路子。

从2001年起,丽江古城对游客开征了古城维护费,到目前为止累计征收古城维护费13亿元,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了古城的保护管理中。同时,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建立了政府强制性收费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资金支撑体系;通过对丽江古城直管公房进行公开竞租、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筹措保护管理资金,为实现古城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殷墟集中安置遗址区居民

殷墟地处安阳市西北部边沿,遗址东部、南部和西部基本为城市建成区,并分布有安钢、豫北纱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使得殷墟整体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在2009年启动的《殷墟保护总体规划》(修编)中,安阳市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坚持以地下遗址分布做为保护区划定的唯一准则,把原保护区向南扩展了一个街区,并将纱厂和安钢的部分区域纳入保护范围,总面积扩大了近9平方公里。市政府同时研究制定了中长期的人口、聚落和产业的搬迁疏散规划,并将新扩大的殷墟保护范围纳入城市总规。

nlc202309031135

目前殷墟遗址区共有农村聚落16个,人口27000人。安阳市将宫殿宗庙区所在地小屯村、司母戊鼎的发现地武官村以及大司空村改造成为历史文化民俗村,组织村民开展殷商文化及当地民俗的展示和旅游服务。同时将殷墟遗址耕地范围纳入安阳市农业科技引领区,扶持农民开展高效、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增加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村庄规模扩大给遗址带来的压力,安阳市在殷墟保护区以北、邺城大道两侧规划了遗址区居民集中安置小区,需新建住房的村民今后向小区集中安置,其他居民也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迁入小区居住,并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过度。

对于占压重要遗址区的村庄,安阳市政府下决心进行整体搬迁。2009年,为改善殷墟核心区环境风貌,安阳市对殷墟宫殿宗庙区西侧的花园庄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共搬迁人口1400余人,拆迁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目前,原村庄已拆除完毕,村庄占压重要遗址的问题得到解决,原村庄用地变成了绿地,殷墟核心区的景观大为改善。

福建土楼与原住民良性互动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六群四楼共46座。

“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成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土楼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助推力。如永定县土楼遗产区村民从事导游、食宿、商贸活动等人数达1000人以上,并占土楼旅游公司员工人数的70%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比周边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3%。华安县坚持每月给楼民发放一定用电用气补贴,每年春节给70岁以上的楼民拜年,县政府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门票收入如何与楼民分成问题。同时,随着土楼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数量激增,给土楼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

“福建土楼”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原住民世代居住于此,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必须依托原住民,为此,当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引导原住民参与土楼的保护利用: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实施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电缆“三线入地”等,整体提升原住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二是拓宽原住民就业渠道,遗产管理利用机构在招聘员工时大多向原住民倾斜,如永定土楼遗产区本地员工(包括保安、导游、讲解员、演艺人员、卫生保洁员、电瓶车驾驶员等)共468人,约占工作人员总数的60%以上;华安县协调并提供超过30%的就业岗位(管理员、导游员、安监员)给土楼景区内的青壮居民;三是帮助原住民创业,如南靖县鼓励遗产地村民在符合国家饮食卫生标准和维护村落环境的前提下,在主体土楼外的民居开设家庭餐馆,经营农家特色饮食。目前遗产区有农家旅馆饭店108家,商铺300多个;四是不断提高原住民收入,使得原住民不仅从每年的租赁收入、门票分成,以及从事商业活动、从旅游服务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五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永定县采取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土楼保护规划、景区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政策进行入户宣传,畅通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村民思想动态,解决村民的合理诉求,积极争取原住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土楼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品牌。

“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给当地带来了重大变化,原住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土楼人的自豪感显著增强,土楼的保护利用与原住民良性互动更加密切。我们将继续坚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原则,积极加强与原住民的协调沟通,做到土楼的保护传承与原住民生活有机结合、和谐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12

2009年6月30日,“2009中华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风景油画系列作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画展由“美育大家绘画工程组委会”、世界遗产论坛组委会和海光阁书画院有限公司共同策划并实施,汇集了闻立鹏、靳之林、王胜利、孙为民、徐坚、崔开玺等五十余位著名油画家创作的42组作品(共174件)。参加本次创作活动的艺术家们平均年龄超过70岁,在过去两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克服了困难,亲赴各地领略名山大川之神韵,感受文化遗产之魅力,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活动中。

本次活动旨在借油画艺术呼吁人们珍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华夏瑰宝。参展作品以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36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题,泰山、武夷山、北京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龙门石窟、澳门历史城区、布达拉宫、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三江并流等名胜尽收画幅中。漫步于展厅里,境随景变,情由景生,观者可以获得奇妙的体验。

参展作品以写实手法为主,但每位画家的个性风格亦得到充分展现,他们或用古典技法对细节展开深入刻画,或用印象派的色彩技法烘托环境氛围,或借用装饰手法强化描绘对象的特征……不同的景观借多样的艺术语汇获得了多角度的阐释,展览的意义也由此得以提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篇13

你知道吗?长城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达6700千米,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神州大地。

你知道吗?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再用城墙连接起来,这就是早期的长城。后来又经过了历代君王的加固、增修,才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长城。

提到了增修长城,就不得不说一个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秦始皇为了修长城抓了很多人,孟姜女的相公也在其中。孟姜女千辛万苦来到长城,经过一番打听,才知相公早已死去。孟姜女跪在地上失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只听轰隆一声,长城崩倒了八百里,孟姜女才找到了相公的遗骨。秦始皇得知,便来捉拿孟姜女,见孟姜女相貌美丽,便想娶她为妻。孟姜女假意答应暴君的无礼要求,待安葬好夫君后跳海殉情了。

多么凄美的故事啊!你还知道关于长城的哪些故事呢?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600字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800字精选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五年级作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分作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精选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50字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500字作文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左右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导游词 篇14

在很久以前秦始皇已千古留名的时候,长城初具规模。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山谷关,全长一万三千里,这个长度世界上只能荷兰能媲比。

长城起始于西周时期,就算是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长城都在不停的修建。后来秦灭六国后,才有万里长城的规模。

长城高大坚固,它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平整、宽阔、五六匹马甚至可以并行。墙边沿边有两米多的垛子,每个垛子上方有方形的t望和射击口,供t望和射击用。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这高大的长城好像一个挺立的大树,又像一个20xx多岁的.老顽童呀!

看到这宏伟的建筑,大家肯定觉得人们建立这些非常的简单,其实不然。它可是建在20xx多年前,那时的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那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也就是说它那几千斤重的一块石头,都是我们老百姓在烈日炎炎的情况下,靠他们的肩膀一块一块的垒上去的。

关于长城还有一个传说,叫“孟姜女哭长城”,它是我们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故事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孟姜女在她的田里看见一个男子躺在他们的家田里,孟姜女爸爸挥手就要打发他。孟姜女说不要打发他,他有可能是太饿了。等那位男子醒了,孟姜女询问他的名字。原来他姓范名喜良,他从长城跑出来的,他不想再过那种生活了。孟姜女便收留了他,过了一段时间,孟姜女对范喜良产生了好感,想跟范喜良结婚。但范喜良最后还是被秦始皇的军队带走了,孟姜女就追了上去。等到孟姜女到了长城,其他人都对她说:“范喜良死了。”孟姜女就对着长城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长城给哭到了。

融入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篇15

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必然会消失。中国,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

积极参与者,因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正进入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0月,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村民王生军站在自家地里的一座被发现的古墓旁,望着面前因盗墓被破坏了的耕地发愁。自从考古队一走,每天都有人在墓坑附近出没、溜达,考古队还未挖掘的几座古墓已被迅速抢盗一空。“我不知道这里还有没有‘宝贝’?但如果这50亩田地反复被人挖掘,不能适时保墒,来年恐怕连小麦都没法种了。”王生军无奈地说。

与世界其他历史悠久而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一样,中国也在承受着本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与流失的“不可承受之重”。据著名文物专家陆建松教授介绍,中国目前估计有30万处以上的历史文化遗迹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曾透露了一组数字:2004年,全国共立案文物犯罪案件971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481起,倒卖文物案件131起,走私文物案件11起,盗掘古墓葬案件348起。而在法国的文物商店,一位出访的陕西文物专家却看到了四五百件陈列着的中国青铜器和石雕。

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主要缔约国之一,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使中国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遗产保护工作:“矮人一截”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都道出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欧洲国家相比,都感觉“矮了一截”。

其实,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中国历来就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文物收集、整理、研究的体系——金石学。早在宋代,中国就有了文物研究著作《金石录》与《隶释》等著录专著。但到了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因为国家的战乱贫困,大量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流失,甚至出现了整个的文物遗产被盗取的悲剧(如敦煌的典籍)。20世纪后,在“全盘西化”、“破旧立新”等激进思想的影响下,处于意识形态弱势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又被视为“现代化与革命化”的障碍,处境悲哀。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使许多历史遗产濒临灭绝,而经济利益促动下的功利行为更使“华夏瑰宝”面临重重危机。

在北京,因产权不明导致一些文物古建被长期占用,年久失修。在四川,贫困使农民铤而走险,重庆大足石刻的佛头遭到砍盗。在云南,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因旅游过度开发、保护不力,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摘帽”。在上海,由于经费与场地问题,上海历史博物馆与近3万件文物竟然无处容身。在江苏,运河河网与沿河古镇因工业化、城镇化而消逝。在全国各地的文物景点,“某某到此一游”的题文总是无处不在。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扶植资金的不足;保护意识、保护知识的缺乏;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扩张;功利心态与市场意识的膨胀都成为了中国“矮人一截”的原因。

遗产保护意识:根在民间

较之欧美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措施、行动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面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再“地大物博”的悲哀,在压力与挑战下,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与全民、与政府、与经济建设、与旅游利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了“脱困”的出路。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第一,要尽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第二,要改革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权应由国家统一管理,直接管辖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第三,对于违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应坚决整治,以恢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国家要加大遗产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最后,要培训遗产科技人才,加强遗产科普教育。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最近再次呼吁: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行保护工作的“人民总动员”才是开展工作的出路。

从理论举措到计划实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保护环境开始改善。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同年,国家财政部特别设立了2.5亿元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对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实施全面保护,并在国家文物局新增两个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专业司。

一批民间群体自发保护文物事件也出现了。在陕西宝鸡,王宁贤等5位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处窖藏,主动参与现场保护,使距今2800多年的27件青铜器得到了及时的保护,顺利出土。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洪水冲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上百名侗族村民自发地跃入洪水中,抢救回了风雨桥73%以上的构件,使风雨桥得以重建。

遗产保护目标:融入全球

2007年12月9日,在上海同济大学,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签署了合作协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与法国,在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米歇尔·克莱蒙司长认为:“法国愿意同亚太地区的政府与民间共同来开展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中方认为,法国古运河保护工作的经验可借鉴用于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近年来,类似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例子并不少。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努力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文物机构与国外保护机构建立了紧密、长期的合作。在西安秦始皇陵,中国通过德国文物专家的帮助,用先进技术还原了兵马俑的彩绘,使失传的中国古代工艺得以再现。一些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设立了“西安保护中心”,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江苏苏州分别设立了针对自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专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专业培训与研究咨询工作。同时,中国也承担起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责任,积极参加了肯尼亚联合考古、柬埔寨修缮吴哥窟等国际联合行动,并与意大利等国签订了文化遗产保护协议。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曾表示:文化遗产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使中国获得了国外的经验,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中国这几年和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组织,各个方面的、政府间的、非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合作成果为我们所用,在合作中把我们的传统技术传给了他们。

遗产保护未来:留住“本根”

在江苏苏州,古城、小桥、窄巷、流水,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格局被基本保留了下来,而在它的不远处,一座全新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新城开发为老城保护让路的措施,使留存千年的吴文化遗迹,避免了被现代化湮没的悲剧。虽然如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苏州老城因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上的伤疤,它的城墙被永久性地毁坏了。可见,任何一个没有保留历史痕迹的繁华都市都是“失忆”的。

同样,一个没有文化本根的国家也是“失忆”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属性是文化与知识资源,是过往历史与先人传递给今人的直接承载之物,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社会教育、历史借鉴与研究鉴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介质,作为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崇高的“瑰宝之物”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在德国,人们将1961年修筑、1989年拆毁的,曾是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界线的柏林墙墙根磨光,嵌在大街中,铸上“BERLINER MAUER l961·1989”字样的铜牌。以警示国人不要忘记国家分裂的历史。

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来自历史积淀,不可再生、不可复得,破坏遗产就是丢弃民族的历史与民族的本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单纯是文物文化领域的工作中心,它还能促进产生其他社会经济、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增长点,是国家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同样,单个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遗产不仅是本国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共同爱护祖先的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各国一起在遗产保护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来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物质和文化基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上一篇:会计系毕业生的自荐书格式下一篇:白泥镇半年政法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