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2024-04-26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篇1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一、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二、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关系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文化之根”,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它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基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四、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化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养的审视。

五、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2]。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唤醒自觉,构建大学和谐文化[C].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中国沈阳..618-623.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篇2

1.构建和谐自我, 首先要使自己变得广博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追求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和谐与合作, 而不是使各因素相趋同。只有在“不同”的基础上, 才能寻求和谐与统一。因此我们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勇敢尝试不同的生活和工作, 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 广交不同的朋友, 广涉不同领域。通过不断努力, 将种种“不同”进行统一。在这种矛盾的运动发展中, 使自己变得更加充盈, 不断向着新的高度前行。

2.构建和谐自我, 关键要确立一个中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大学生的和谐自我, 要以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中心, 其他的一切都服从或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树起这个中心, 我们才能够分清生活中的轻重缓急, 才可以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才能坚定方向、把握大局, 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

3.构建和谐自我, 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和谐意味着有秩序, 构建和谐自我意味着要严于律己, 要把自己锻炼为有勇气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人。大学生精力充沛, 思想开放, 但也存在感情冲动、理性思维不足的弱点, 往往会因一点小事, 一时鲁莽冲动使自己滑向错误, 甚至犯罪的深渊。能做到“和谐”的人, 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与努力, 没有强大意志力的保证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4.构建和谐自我, 最重要的是要知荣明耻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巨大反响。以什么为荣, 以什么为耻, 它折射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必须铭刻在心中, 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和高调。大学生争当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锋, 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生活上勤俭节约, 诚信明礼;学习上勤奋刻苦, 互帮互助;工作中尽心尽责, 融入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和谐。

二、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 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安外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建设和谐校园, 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涵义的目标构想, 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任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经验认知和生命感悟的过程。在主动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得到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使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从而成长为团队意识强、个性鲜明的优秀人才。

2.服务中的和谐

学校的服务主要是指图书阅览, 因特网, 通讯, 商业以及食、宿等硬件设施的运用。服务质量展现出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 在育人大局中起着基础的灵魂作用。良好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使其识国情、懂社情、知民情, 懂得怎样做事和做事的艰难, 从而改变经常出现的眼高手低甚至轻视或鄙薄劳动的陋习。

3.管理因素的和谐

学校管理中文化、思想内涵丰富,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要讲涵养, 处置有度, 有过速纠。注重在事业、待遇和感情方面给被管理者以足够的人文关怀, 鼓励学习、研究和思考,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教职工之间讲缘分、讲团结、讲感情。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上进这样一种生动活泼、团结向上、其乐融融的和谐局面。

4.学校发展的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是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 要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做文章, 在硬件、软件建设上下功夫。要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基础教育城镇化的趋向, 不失时机地扩大规模进行外延发展, 同时坚持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化设施配置校园, 创造一流的校园环境, 建设一流的教职工队伍, 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 培育出一流的建设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

高校要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刻认识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校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构建和谐的客观环境, 包括学校的规划、建设、色彩和办学理念, 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卫生, 校园音乐、美术和文体活动等软硬件设施等。一是构建高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要搞好校区规划, 利用原有的生态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景色, 不要对原有生态进行大的改造。二是构造校内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规范师生的文明行为, 把保护校园自然环境作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和谐教育。通过植树、认种树木等校园环境建设实践, 教育师生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 认识自然界的价值, 培养爱自然、渴望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哲学情怀。

2.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是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构建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二是构建教师之间的和谐。以教学和科研活动为载体, 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 以“传帮带”的形式, 增进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消解隔阂。三是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使学生学会与同伴正常有效交往的具体方式和技巧, 随时纠正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当行为和方式。四是构建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要提高组织管理的透明度, 尊重师生的知情权, 对涉及广大师生利益的决定, 一定要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 取得理解。要公道正派, 一碗水端平, 一视同仁, 不感情用事, 不能有亲疏之分。

3.人与自己的和谐

人与自己和谐是构建平和的内心世界, 这是最难的。一是构建良好的道德修养。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道德。构建良好的道德修养, 要以自觉、自律、自查、自改为主, 练好内功。二是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通过转移注意调节法,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通过外力内投调节法, 引导他们把压力内投到自身中去, 变为一种激发自己前进的内动力, 鼓励他们勇敢地撕开消极标签, 冲破自身束缚勇敢地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具备感恩之心, 这是人与自己和谐的关键所在。只有感恩, 我们才能够感知自己为什么会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才能在愉悦之中去实现自我, 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四、结论

实现和谐校园, 最为关键的是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实现和谐自我, 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和谐自我, 必须能够有容人的气度, 博大的胸襟。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 而是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相处, 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和矛盾, 这就需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襟怀, 从而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个人实现了和谐自我, 依此类推, 我们又何愁和谐校园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实现呢?

摘要:构建自我和谐, 应使自己充实广博, 提高学业技巧, 培养意志力, 知荣明耻;构建校园和谐, 应促进学生个性, 校园服务、管理与发展的和谐。以此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和谐。

论大学和谐教学 篇3

[关键词]和谐教学;和谐文化;和谐课堂;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48-04

一、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和谐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特征,达 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 展。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 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 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 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为整体功能 ,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动态性是和谐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过程,是教师 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 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 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 的变化规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 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有意识地将自己 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 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和谐状态。

协调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应该相互协调。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要 协调好,这是和谐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相互不协调,就会产生冲突,只有 在 协调基础上发挥作用才会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协调, 没有协调,就不会有和谐。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从静态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师、学生 、教 材、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必须是协同互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教学 的功能是通过动态的和谐来实现,它的关键在于协调。没有协调,就没有和谐教学。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多要素之间,以及教学 过 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二、大学和谐教学的基本关系

大学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而且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 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能力,最后形成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 开。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搞“满堂灌”、“一言堂”,要循 循善诱,耐心指导,给学生一片爱心,从而使学生尊敬老师,积极学习,刻苦钻研,主 动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师生之间由此达到和谐境界。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就无能,但知识不是能力,却可以促使能力 的发展。获得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 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 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把科研引进教学过程,这是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强调以探索和研究 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内容方面一 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来增加课程教学的活力。教学方式方面要强调 师生的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 教学不仅是提供学生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 过程。教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要授人以“渔”。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使学生 既学到新的知识,又学到科学方法。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4.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教学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 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 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 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运用恰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不能耍 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学效果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场所 。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哪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 外统一协调。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 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构建和谐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六条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 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实验实训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大学和谐教学是一种和谐文化

从哲学观点看,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存在,和谐教学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最终以文化 的形式影响学生,它对学 生的影响可有两个层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显知识形态(即物质形态)影响学生;二是 以知识的精神意义以及教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潜在的精神意识和品质影响学生。前者可谓 文化知识。后者可谓文化精神。这是“教育之根” 、“文化之根 ”,可谓内在于生命本质的精神文化。事实上,这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在教学中。只不过 它 们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彰显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文化知识,更得到 了精神文化的养育,体现出“教学是师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内涵。同时,从素质教育 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来看,和谐是教学应有意蕴,“和谐文化是素质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可以更好地发挥它对社会文化的幅射和引领功能”[1]

将教学作为大学和谐文化构建的基本形式,还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同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教学以课堂和课时为时空 单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第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近80%的时间在教学 活动中度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和谐文化的资源宝库。这些都是开展和谐教学的深厚基础。

同时,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和谐教学主要体 现在对师生不同文化价值观多样性的尊重、包容和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共识,生成自觉的和谐教学主流文化。

不同课程和学科以及不同师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资源和时空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 、丰富的、多样的、绚烂多彩的,这正彰显出和谐教学深刻的内涵和广袤的前景。在教学中 构建和谐教学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当前推进和谐教学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虽然不 同学校所坚持的和谐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校的教学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 便会有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和谐教学文化,显示着不同教学文化的差异和特 色。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 是和谐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真、善、美,达到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 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 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 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 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 ,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四、教师是和谐教学的构建者

和谐教学的构建源于教学本身。这就需要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谐教学构建需要师生赋予教学生活以和谐的价值。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 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构建和谐教学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师不仅 要从理论认识上自觉提升对和谐教学的理性认识,还要从批判反思的视角时刻对教学进行和 谐文化的价值思考,从教学伦理上重新认识教学,并激励学生,陶治学生,催发学生。

教师成为自觉的和谐教学的构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 身的人文修养和教学专业素质。其中,在课程(教材)转化为蕴含文化因素的教学过程中, 提升教师对和谐文化内涵的解读和重新赋予的活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课程(教材)知识不同于教学知识,课程(教材)是知识经过教育处理而转化的,虽然 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文化信息是编者赋予 的,具有统一性品质。教学知识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化后的个 体化实践,具有远远大于课程(教材)知识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师在解读和传授课程(教 材)知识时,根据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个体化倾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资源 条件等,重新赋予课程(教材)知识新的文化内涵。 同时,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的知识已不仅是课程(教材)知识,而是经过自己 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个体化心理矛盾运动加工后而重新赋予意义的新知识, 具有新的文化内涵。其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氛围、教学仪器设 备等所有因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信息, 是师生自主创新的、个体化的。因而,它最易为学生接受,影响学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 大 。可见,教师应重视以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解读课程(教材)知识并赋予它和谐的文 化 内涵,以激发和张扬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和谐文化精神;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有 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在教学领域构建和谐教学的根本,也是对教师教学素 养的审视。

五、课堂是和谐教学的活动场所

首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师 生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内化”,增长的能力才是“真实”的,养成的情 感才是“真切”的。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 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 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 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出来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 活 的事实和活动直观的感受构建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 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 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课 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 生活世界相割裂颇有关联。

我们要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但 是究竟以谁为本?在教育这个专门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发言机会,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因为受 教育者并不是被动地听和记,他们是在研究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对课堂的理解是没有止境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课堂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和 谐教学背景之下诞生的生机勃勃的课堂类型无疑为我们对课堂本质的理解打开新的视野” [2]。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唤醒自觉,构建大学和谐文化[C].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 汇编.中国•沈阳.2007.618-623.

[2]魏屹东.“和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53-56.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he Harmonious Teaching of University

LIU Zhi-yu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0, China)Abstract: Harmonious teaching is a new teaching concept. It has the whole, dyna mic and coordinates characters.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do minant and subjectivity, knowledge and capacity,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art and teaching effect, class and out side class. It is a kind of harmonious c ulture. Teachers are the constructer of harmonious teaching. They are also the p ractitioner of it. The class is the acting place of harmonious teaching. We shou 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create the harmonious at mosphere.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篇4

学号:201050310153 姓名:刘丽香 班级:导游1001班 摘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是建设祖国大业的中坚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平台.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也就是社会化过程与人生价值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社会

角色

社会,是由不同人群按照一定的结构规范组成的一种生活共同体。社会中,不同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社会结构层面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社会冲突的基本原因。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冲突的不断斗争和化解中,求得进步和发展的。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是建设祖国大业的中坚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大学生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平台.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也就是社会化过程与人生价值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推动和谐文化建设中当代大学生为何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第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社会需要有责任感的青年,在中国的历史上,青年学生也正扮演了文化运动的先锋作用,承担着对国家民族的一种神圣的使命.青年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是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祖国要想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依然少不了当代大学生同样的支持. 第二、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文化的推动者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产品,首先应该是一个自身和谐发展的人体,即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同时,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是个体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大学生就业作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因此,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与充分就业是完全一致的,大学生的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大学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理念的积极宣传者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依赖于校园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又会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因此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并不是说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说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面和活力的状态中,会互相包容、协调动作、良性转化。大学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用人单位无一不是构成社会的要素,大学生就业工作要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离不开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支持和配合。而且,也只有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协调好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使毕业生顺利、充分的就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当代大学生有着社会知识分子的重要身份.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大学生都是思维最为活跃,最富有创新意识的智力群体.他们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需要.他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引以为荣,他们关注发展,关心时事,乐于积极感受国家命运脉搏.当代的大学生都是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有着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作为继往开来的使者,当代大学生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在默默无闻或张扬地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延续作出了无形的巨大的贡献.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白当前时代的历史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学好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为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没有这个作出贡献最起码的要求最起码的基础,我们就好比空中盖楼阁,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人树立科学信仰的关键,价值取向定向化意味着信仰方向的确定和层次的定位,价值取向的意识定位直接反映信仰心态的状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大部分是正确的,积极的,与社会提倡的主流精神相符,但也出现了“物欲化”与“冷漠化”心态的倾向,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性与失衡化。

最后,要认识到自己背负着使中国摆脱落后、走向富裕的历史使命,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如果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只等着有朝一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还应加强人文关怀,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必将汇聚成和谐文化的时代潮流。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历来都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在接受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方面, 大学生更应该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换,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角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者,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不辱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朱旭 赵佳琪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篇5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音乐教学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加强校园的和谐文化建设就离不开音乐教育。构建环境优美、文化和谐的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音乐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出发,针对大学音乐教学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意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61-01

一、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作为提升人们素质的音乐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了载体,是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高校必须发挥音乐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积极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件复杂、漫长、艰难的工作,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突出。但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音乐教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受到了限制。人们对待音乐教育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思想上,人们想当然的把音乐教育理解为唱歌、跳舞以及一些文艺的演出,并不了解音乐的本质。某些大学的音乐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音乐公共课得不到有效的重视,课时少、教师不重视、学生缺乏兴趣等。某些教师的观念落后,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轻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有效地改革和创新,发挥好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重视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音乐教学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分析

(一)大学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方式之一就是音乐,音乐能够帮助人们传达情感,放松身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音乐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的和谐文化建设的突出作用表现在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采用了情感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和情景的表现,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音乐教育帮助人们从艺术作品当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深厚,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使得人们对生活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通过学生对音乐产生的感官刺激,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用心体会,感知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自觉抵制不良的音乐作品,积极接受优秀音乐作品的熏陶。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的紧张感和压力,消除学习疲劳,对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明显。

(三)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音乐是帮助人们发现美、欣赏美的途径,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美。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音乐美的感悟,提升情操,形成温和的个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音乐这门艺术的魅力体现在从精神上使大学生得到平衡,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的确立,培养崇高的品格,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为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方法。

(四)大学音乐教育能够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处于成长和发展黄金时期的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人,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体,他们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善于发现和探究新事物,他们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发挥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非语言性的艺术,学生必须要用心去体会、想象,才能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认可,启发了心智,激发了灵感,从而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养成了使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因此,音乐教育于对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具有重要作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具有重要意义,其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等具有积极作用,还能帮助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和活跃思维的培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音乐教育,高校要积极开展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音乐活动当中,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大学和谐教学的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和谐文化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 企本文化 领导文化

论文摘要:和谐企业文化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进行整合与构建。其中,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当前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一种追求与选择,它对企业文化的生成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 引言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 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单纯依靠制度的硬管理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自觉行为,企业文化构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众多企业百舸争流、力求实现质的突破、争创国内一流企业的今天,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长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和谐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保持动态张力平衡、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入手。提炼核心价值理念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人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1]。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价值是价值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理念在企业特色文化的生成和再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价值观念这种感召依靠义务信念,人们的动力和精力都是围绕它组织起来的[2]。正是人们对基于认识理性核心价值的感召的信奉,使企业中分散的组织和多样化的个人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有机整体。对企业而言,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企业在为实现共同远景、完成职能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根本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规约企业文化本质特征和发展走向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和共同规范的体系。共同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理念生成的土壤。

点燃和培育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形成团队合力,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文化战略。只有把蕴涵在企业核心团队和共同体成员内心深处的共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促进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共同的价值观能使这个组织更加稳定,促使企业新成员的社会化,并强化原有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认同企业的理想。在企业中,应该确立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准则。

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企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先进的、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指导全体师生员工行为、解决企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企业发展是非标准的根本信念和准则。所以说, “和谐、发展、责任、创新、多元”,应该成为企业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应坚持的核心价值准则。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它的行为和发展都要依靠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乔万尼所强调的,领导者的文化角色及象征角色对优异的企业表现很重要,他们担任首长的角色,向他人发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信号。协调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使团体始终保持团结、和谐、进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能。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实现从技术领导到文化领导的转变。另外,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人为

本”[3]。企业领导及其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在激发和建立新型和谐企业文化,传播和实现核心价值观,改变个人或小组的价值观、行为和规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领导的专业角色要相应地进行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过渡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建设科研的促进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要依据其独特的企业理念和思想,从企业实际出发,规划和描绘企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蓝图,以自我发展和自身的道德领导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 企业领导者应该成为善于倾听团体成员心声,关注成员发展,激励员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化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具有自我管理意识和卓越工作能力的工作团队。这种精心组建而成的工作团队不仅能体现领导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还能集中体现和践行企业的远景、目标和规划。

最后,企业领导在管理中要追求卓越,确立特色化目标,不断整合企业文化形象,使企业特色文化更为鲜明,有力地促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推进。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

实际上,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企业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不断整合、优化企业文化资源,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独特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和组织体系。企本文化是实现企业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和专有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由于人员素质、领导方式、发展方向等不同,两者之间的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就会存在很大差异,所谓“移形易而移神难”,这就必然要求强调和突显企业自身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习型为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企业形成特色文化、打造企业个性化文化品牌的必由之路。企本文化既强调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也关注发挥企业共同体成员在特色文化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促进两者之间沟通融合的有效桥梁。塑造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体的自我超越,从而不断营造出“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将有利于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激发所有成员从事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领导能够带领全体员工坚定不移地向建立一流企业的共同远景迈进。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通过各类组织仪式得以诠释、表达和传播。在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观、信念内化契入组织成员共同的认识和意念中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实质上依赖于企业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4]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组织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则能使企业中的成员认同和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组织成员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得到加强,并且愿意承担企业的使命,从而也就有利于企业形成重视人的主动性的企本文化。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确立企业的价值取向,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可以使得企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内部及外部关系,还可以用良好的文化理念引导企业正确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浅论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篇7

一、大学生身心不和谐的表现

1. 身心发展不和谐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 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 如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等;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 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 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一定的耐挫力, 稍有不顺, 容易走极端。

2. 知行不和谐

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 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能以礼待人;对别人要求高, 对自己要求低。在道德评判上往往“枪口对外”, 缺乏责任意识, 对校园内的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以旁观者姿态抨击多, 以主人翁精神身体力行少, 暴露出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上不能从自身做起, 缺乏自律性的普遍弱点。

3. 人际关系不和谐

同一宿舍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其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千差万别, 因而在共同生活中、在朝夕相处中容易凸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卑:有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 经济条件较差, 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 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城里来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 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 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 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2) 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 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 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 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 当他人的看法、生活习惯等与自己不一致, 或者自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时, 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处理方式, 导致冷战或者人际关系僵化。

(3) 封闭心理:有的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 这可能会阻碍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所致;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 过去曾赤诚于人, 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 因此, 对人渐存戒心, 不再愿意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由于事业屡屡受挫, 世界在其眼中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失去信心, 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自以为看破红尘, 从此消极待人。

此外, 由于网络时代,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有的甚至染上网瘾, 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 沉湎于虚拟世界, 自我封闭, 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 不愿与人对面交际, 久而久之导致交际能力更加弱化, 不利于健康和人生观的塑造。

4. 责任和要求不和谐

(1) 在个人的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个人利益, 轻社会利益, 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 许多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这种情形也表现在大学生身上, 他们希望成家成名, 出人头地, 但他们往往更多的却是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 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 而个人的切身利益才是最实惠的, 因而对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 缺乏一种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2) 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取代社会整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主体多元化, 使得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自主地位得以确立。青年大学生也学会了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 他们往往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明显。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 45.2%的大学生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 在个人意识上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的兼容。一方面, 青年大学生往往定位太高, 显得目标脱离实际, 以至于无论怎样努力, 目标都难以实现, 成为了“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 大学生心浮气躁, 做事粗心应付, 不能脚踏实地, 一旦触及现实具体问题, 便由抱怨转化成自卑, 继而逃避。这些同样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的现实反映。

二、积极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 确立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 以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为前提, 以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的环境建设以及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为基础,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 愉快学习, 发展个性, 健康成长, 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和谐”, 教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高校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明确把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使培养身心和谐学生的要求, 成为高校的教育思想和经常化教育教学活动。

2. 加强和谐教育价值观的系统建设

(1)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培养学生身心和谐的目标要求, 认真审视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通过规章制度重新修订, 把学生身心和谐培养写入学校的章程, 融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科研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 加强师德建设, 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和谐思想教育, 促使教师养成和谐教育理念, 以和谐之师育身心和谐之学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 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 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为目标, 大力开展和谐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对专业教学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对于文科类专业要在教学课程安排上, 适当增加科学教育的课程, 以提升学生科学认知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则应该增加人文教育课程, 扩大人文价值观的学习, 帮助学生养成和谐价值观,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4) 以培养大学生和谐价值观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共同营造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我们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校园网络, 占领文化阵地。引导学生健康运用网络, 不要沉迷网络游戏和浏览不健康网站, 学会运用网络媒体等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完善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层面、大学生服务层面、网络科技文化内化为人文精神层面。

(6) 成立各类协会、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学校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 在学生处、团委的领导下,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 组织成立更加多样的各类协会、小组, 给大学生一片充分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展现智慧和自由创造的天地, 活动中既可以锻炼身体, 锻炼心志, 也可以提高能力和素质, 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 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学生,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学生的身心和谐是一个超越生理学、心理学界限, 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内涵和群体特点的问题。它是学生作为自然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和作为社会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的统一, 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基础上、能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剑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5-127.

论大学校园与动植物的和谐 篇8

关键词:动植物保护;校园共荣;和谐与自然;心灵救赎

一、植物对于大学校园的作用

植物对于校园的作用太多,自是从不同方面都有可说之处,首先,对环境来说,绿色植物对空气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净化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调节空气碳氧平衡。同时,它是校园的美容师,为校园送来了浓浓绿意,也创造了美的氛围。大学校园中不乏古树,它们的久远与繁茂,给予了我们遮阳挡风的益处,再者,绿色植物让人心情舒畅,缓解眼部疲劳,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最后,大学校园是个努力学习和品味生活的美好地方,古树,草地,矮树丛,藤萝架,再配上小桥流水,凉亭与石子路,蒙蒙细雨,时刻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清新,明澈。

现在大学校园中的参天古树,不在少数,尤其是像我们江大这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花草树木早就成为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些上了年纪的树木被挂上了代表它身份和成长岁月的铭牌,我们手拉手才可以拥抱的它们陪伴了我们的学校和历届的学生们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日子,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照料它们。

二、大学校园里的小动物

大学校园里面,总是有一群特别而可爱的存在,它们不知来自何方,也似乎不清楚它们到底居住何处,但是,它们总是能冷不丁从草丛里,下楼的坡道处,还是某个操场的拐弯处,出其不意的飞快蹿出来,然后再划过一个美丽的弧线,只给你留下一个炫酷的背影,就又不知去哪里了,的确,它们似乎是一群独行侠,但是,也渴望着被我们人类所关爱,得到我们的宠溺的抚摸和拥抱,似乎这个愿望是很大众化的,是吧,那些流浪的小动物们,猫猫狗狗们有着不一样的独特气质,有一些是傲娇型的,它们不会主动吸引你的注意来讨要食物什么的,就偏爱用那双慵懒而又无辜的猫眼狗眼,若无其事的望着你,然后在你准备逗他的时候,帅气的转身,华丽丽地无视你,是的。

记得小时候杨红樱女士写的《流浪狗与流浪猫的故事》,让我一直觉得,猫和狗,也许真的是大侠,是骑士,是我们大学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类玩伴,它们不是家养型的宠物,更多的时候,它们在自食其力,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觅食,玩耍,独自过活。我们能为它们做的不仅是心血来潮的喂食,逗乐,更需要一种责任意识,来为它们建造一个属于它们自由成长的家园,至少,它们不用被无情地驱逐,被蛮横地赶走,而会以一个堂堂正正校园一份子的身份,大摇大摆地在我们的周围奔跑,追逐,晒太阳,要食物,卖萌,发呆。那些在校园里来回乱窜的小家伙们,为肃穆庄严的校园带来了一种欢快的感觉,柔和感,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怜悯之心,有利于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纽带。

也许有人會觉得流浪猫狗什么的,没有家养的那么干净,会携带很多细菌,万一抱了它们被染上传染病就不好了,可是如果有人专门的开始照顾这些小家伙们,它们会被清洁的很好,这些担心也就多余了。我始终相信动物们对人类给予的善意一直都是感受到的,友好相处,也不必害怕被发狂的它们无故袭击了。这是一个人与动物和谐共荣的大好机会。

三、大学校园与动植物的和谐之思考与行动

(1)对于大学校园的绿化,我认为不应该千篇一律地搞表面功夫,结果却是劳民伤财,可以在大学生之中展开问卷调查,看大学生们对什么样的花草树木的感兴趣,也可以以“怎样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通过网络平台在全校乃至全国各大学校园中收集各种点子,为我们的校园绿化与和谐建设出一份力。我觉得大学生的气质中,是包含着很多气息,也许各自的比重不一致,但是,那份简单的自然气息一直都在充盈着,与浓浓的社会感不同的,还没有为了生计而消磨自己对周围植物,动物的敏感,我们在行动,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力量让我们学习生活的这个校园变的多一点唯美,清新,俏皮,可爱。

(2)我始终相信并坚持,作为学生的对于植物与动物的敏感度,是大于一般成年人的,同样是走过一条小街,一家宠物狗店,大人们都在嫌弃这些小家伙们在不分青红皂白地向他们叫嚣,在肆无忌惮地在门口追逐打闹,只有那个眼中还流露着不能掩盖的怜悯的学生,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没有发现,那只可怜的小白狗正在被其他狗们欺负吗?是的,这个学生拥有怜悯之心,他并没有抱怨这些小家伙们的叫嚣,因为他和那些大人们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大人们是把这些小家伙们单纯的看作不会说话的圈养动物的,而这个学生其实是将这些小家伙们当作了与之平等的人类,于是,他能看到的,不就是一群野蛮人欺负一个弱小的人吗?

(3)放眼校园,我们宣扬的是对动植物的救助之心,我们在与这些不会说话的生灵身边放松身心,何尝不是对自己浮躁心境的一种救赎,退一万步来说,也许,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可以在校园这样充满青春回忆的地方自由自在的和这些可爱生灵们相处了,若是毕业了,也许我们忙碌的在灯红酒绿里穿梭,在升职加薪上轮回,会感官变得迟钝,再也没有如今学生时代简单而单纯的发现流浪猫狗脏兮兮又酷酷的样子,参天古树和灌木丛刻板而又肃穆的气场。我们终将必然步入生活的大潮,何不在最后的学生时代好好拥抱这些与我们近在咫尺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为它们的快乐,为我们美丽的校园生活而贡献一点力量呢?

作者简介:

林芸(199406~),女,扬州高邮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保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上一篇:机械买卖合同格式下一篇:建筑能耗